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1篇

所谓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是指作文题中的材料所列举的对象、话题、认知、观点或者做法往往是相反或相对的,但又都是很有道理的,因此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我们把这种具有较强思辨性的材料作文称之为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

应该说,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侧重于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符合当下国内重视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大趋势,因此,它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同时,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的立意切入点不是唯一的,是灵活而开放的,考生不容易偏题。

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是最能拉开考生写作水平、拉大写作分差的作文题,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从最近几年的作文题来看,2016年全国卷Ⅰ的“分数与教育”,江苏卷的“个性与创新”,浙江卷的“虚拟与现实”等,都是对思辨能力的考查。2017年浙江卷“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和2018年上海卷“需要”和“被需要”依然具有很强的思辨性。2021年更加注重思辨性,如全国甲卷的“可为与有为”新高考卷Ⅰ的“体育之效,强弱之变”。

【增分策略】 

哲理思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要注意以下两点:

明确一个核心,就是要学会思辨。所谓思辨就是指在作文立意与分析上力求多层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要厘清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偶然与必然、原因与结果、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学会用发展的、运动的、变化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学会用联系的、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学会用临界的、适度的观点分析问题。

为了避免提出绝对的、过激的、偏颇的论点,我们可以加上一些有“弹性”的表达。惯用句式有“……可能……”“……不一定……”“只有……才可能(才更容易)……”。立论一般不宜采用“只要……就……”这样表示充要条件的句式,多数情况下应采用“只有……才……”这样表示必要条件的句式。

 【典例示范】

(2021·新高考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师审题导航]

材料介绍了《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有关“体育之效”的相关论述,先强调人的身体会变化,如视力和听力都可以通过锻炼加强;再分析强弱的转化,强者滥用其强可能会转弱,弱者勤加锻炼则能变强,指出后天的变化;最后得出结论,强者不能骄傲,弱者也不用悲伤,弱者大可以通过锻炼变得强大。

材料论述的是“体育之效”,考生首先需要明确其具体效果:“勤自锻炼”可以让先天的弱者变得强大,这便是“锻炼”的效果。但如果将主题理解为体育锻炼可以强健体魄,未免太过肤浅。可以将强者、弱者的内涵从身体的强弱上升到整体的强弱,“锻炼”就可以理解成个体的勤奋、努力、奋发图强。材料是在引导考生正确认识“强”“弱”,先天身体有强弱,但通过后天的努力,我们大可以由弱变强,而肆意挥霍天赋,当然也可能由强转弱。理解了这种“强弱之变”,可以进一步明确做法:不管当下我们是强还是弱,奋斗勤勉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此才可以让弱者变强,强者恒强。

创设情境:材料并未设置具体的写作情境,只要求考生根据论述的启示意义进行思考,这就最大限度地解除了考生的思维局限,考生大可以根据体育锻炼的功效展开联想,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立意指导:①强弱可改,事在人为;②在“锻炼”中成长;③先天不足,后天可补;④吾虽生而弱,奋发以图强;⑤自满者弱,自强者强;等等。

[立意构思导图]

[高分佳作借鉴]

天赋与努力,请用之有方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2篇

紧抓文体。高考作文立意的技巧之一就是要紧抓文体。写作文立意,必须要紧抓文体,也就是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假如高考写作文要求写议论文,那就一定要写议论文,假如高考作文要求写说明文那就必须要写说明文,假如文体不限,那句可以自由拟定文体,假如规定了文体,你又不按文体写,那恭喜你,你肯定会写不好作文,也写不好文章。

草拟思路。高考作文立意的技巧之二就是要草拟思路。高考写作文,还得要草拟思路,也就是在准备动笔的时候先把思路理好定好,最好是先打一份草稿,草拟一下写作思路最好,千万不要贸然的下笔写,因为思路混乱写出来的文章,注定是一篇很差劲的文章。

列出框架。高考作文立意的技巧之三就是要列出框架。高考作文的写作,建议要提前在草稿本上列好框架,怎么开篇、怎么分段,怎么写作,怎么结尾等,提前想好关键字,并写下关键字,按照既定的框架再来写作,一般都能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也容易得到一些高分。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3篇

说到纪念日,不自觉地想起了刚刚翻过的五月日历上,能让我的目光长久停留的那几页。

首先是“五四”。每年的这一天学校都要举行纪念活动,但我对“五四”的了解,不会超过课本上那页半的介绍,能说出来的也只有几条少得可怜的口号。前些日子忙里偷闲,每天要看几眼《觉醒年代》,虽说断断续续,但通过演员们的精彩演绎,对--、--、--、陈延年等在国家风雨飘摇的紧要关头,苦苦求索国家强盛之路的精神有了直观形象的理解。终于明白,“五四运动”其实是启蒙的春雨,是觉醒的惊雷,其为中国--的诞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孵化作用。

我觉得,“五四”精神的核心应该是天下兴亡我有责;纪念“五四”的目的,是把这种精神植入我们的大脑,然后虎虎生风地行走于奋斗的路上。

五月十二,黑色的日子。十三年前地魔滥施淫威的时刻,我只有五岁,但至今依稀记得那几天电视屏幕里灾区的惨象与令人心碎的数字。前年暑假我到过汶川,在大地震纪念馆碑前驻足良久。鞠躬低头,致祭八万多逝去的生命;仰望苍天,表达对不屈人民的敬仰。在无可预知的灾难面前,唯一可做的就是挺直身姿,重建被毁的家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无数令人动容的身影,无数可歌可泣的细节,成为盛开于废墟之上的木棉。

以国家的名义纪念,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抗震精神的弘扬。英勇无惧、步调一致,皇皇华夏独有的优势,是我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根本。

五月十六,很多人不愿提及的日子。从那以后的十年,是艰难曲折的十年。小时候经常听爷爷断断续续地说起那十年中间发生的一些荒诞事。剧情的最后走向远远超出了人们最初的设想,可能谁也没有预估到最后的结局。但历史无法改变,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计的。历史课本上说这十年是“灾难”,是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这是深刻的自省与自我修正。有了这样的勇气与自信,才有了改革开放四十几年的蒸蒸日上与灿烂辉煌。纪念是沉重的,更是有价值的。

天一脚地一脚,我的思维跳跃异常。其实,历史长河的流走轨迹有时就是大收大放大起大合,国家命运、个体职责,慷慨高歌、幽咽低吟……一切的一切,合成了宏大、雄浑的盛世交响。

[高分借鉴]文章构思巧妙,以五月的三个特殊日子作为切入口,通过对建党百年历史中几个片段的扫描式呈现,突出了党的光辉形象。此外,文章对相关素材的解读也颇有新意,比如从启蒙、觉醒的角度解读“五四运动”与中国--成立的关联;对“五·一二”大地震的纪念,强调“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抗震精神的弘扬”。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4篇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如: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读这则材料,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5篇

这道题讲述了一个故事,可用铅笔划去一些无关信息,找关键句就容易多了。最最核心的一句是哪一句?

——“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结果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是错误的,命题导向很清晰(沃德是正确的)。

显然,命题者就是要我们回答: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结合材料,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就是一类立意。比如:

而考生们写得最多的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只能算二类立意或沾边立意。因为只要把它们放进提问中,你就会发现多违和。

为什么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显然这些都不是答案,也就不会是最佳立意。

面对关键词句比较多,让你无法判断向哪一句发问的时候,你可以多问几个问题,以帮你确定立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6篇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乌鸦为什么抓山羊失败?因为它不顾自身条件(身子太轻,爪子不如老鹰锋利),盲目模仿老鹰,哪有不失败之理?从原因人手,可立意为:盲目模仿别人,就如东施效颦,难免遭致失败。当然,也可从小孩称赞乌鸦“它也很可爱啊!”分析原因立意。因为它不甘心做一只普通的乌鸦它要超越,它敢于挑战,勇气可嘉!从此处立意,更容易写出新意。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7篇

审题讲究刚刚好,想少了一步,没有对材料做解读和延伸,导致立意不够深刻;想多了一步,剑走偏锋,则会因为你急于求新而失荆州,空留遗憾。比如:

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

有同学就立意为“不处最后,不求最好,知足常乐”,看似很机灵、很新颖的立意,细品之下,却发现他并没有理解材料,即命题人的引申义,“最前面的人”是领头羊,“最后面的人”为落后者。

画重点提醒:纵观近几年的考题,有一类考题出现频率实在太高,那就是“思辨”类题型(思辨逻辑、思辨现象、思辨文化、思辨科技等)。2015年至2018年,连续四年都出现过,最典型的当属上海卷的思辨现象类!大家要重点关注。

当然,倘若你掌握上面的审题方法,并规避了审题误区,审题就很难走偏了。字数有限,留给大家一点思考,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心得。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8篇

2021年天津卷高考作文题,紧扣热点,在建党百年之际,围绕“纪念日”思考历史,展望未来,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题指向明确。

命题人要求考生根据材料中的这段话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纪念日”就是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材料启迪考生对“纪念日”丰富、厚重的内涵进行思考,思考“纪念日”之于国家、民族及个人的价值与意义,因为只有“纪念”过往,牢记历史,才能传承中华民族血脉,才能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培育道德风尚,才能激发精神力量,才能树立“四个自信”,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才能摆正前行方向……审题时,要抓住“纪念日”这一关键词,“由表及里”理解其深刻内涵:所谓“纪念日”,是发生过重大事情值得纪念的日子。设置“纪念日”自然是为了提醒人们时刻牢记过往,防止遗忘。“纪念日”是我们行进“道路”上的“最醒目的路标”,这“路标”不仅“告诉我们怎样从昨天走到了今天”,也“提醒着我们带着初心奔向前方”。“纪念日”提醒我们时时回望来时的路,看清脚下的路,走好前方的路。

[立意构思导图]

[高分佳作赏读]

五月的纪念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9篇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分析这类材料,就要揭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然后再将这个道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人类社会。

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是一到重天,野兔的末日就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总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会逃之夭夭。但走过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照原路。猎人就是根据野免的这一特性,只要找到野角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然后设一个机关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收获猎物了。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了。

审题方法:我们可以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兔子的致命缺点就是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从而联系社会,人们如果走熟悉的路也会摔倒,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待不断。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第10篇

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干立意构思作文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前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培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人类亦如此,自然规律不可违。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话,干是体态愚笨,后来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