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篇

关键词:基因突变;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受精作用 生物变异在高考时最常见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落脚点多为概念、原理的理解和判断,变异与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的关系等。下面就生物变异中常见的误解总结,辨析如下:

一、基因重组是否可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

广义上讲,任何造成基因型变化的基因交流过程,都叫基因重组。而狭义的基因重组仅指涉及DNA分子内断裂―复合的基因交流。基因重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可以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以及非同源染色上的等位基因之间,这叫自由组合;另一种是发生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是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叫做交叉互换。而根据这种定义,课本上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就不属于狭义上的基因重组。显然,课本中的基因重组是指广义上的基因重组。这样,受精作用就应属于基因重组范畴。但我们如果按广义的基因重组继续分析下去,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细胞融合、植物体细胞杂交等也都应算是基因重组,而这又与高中教材变异的分类相违背。故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和学生,具体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个人认为,基因重组可分为:分子水平的重组、染色体水平的重组、细胞水平的重组。高中教材中所讲的变异把这些不同水平上的基因重组重新进行了分类界定。即高中阶段的基因重组应特指有性生殖中的分子水平的基因重组,而受精作用是一个细胞融合的过程,属于细胞水平。故个人认为,在高中阶段,受精作用不属于基因重组。

二、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判断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染色体组的理解,几倍体的判断,一直是教学的难点,知识抽象,难于理解。关于几倍体的判断,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这种错误的观点,往往是教师讲解、强调不到位;或是由于平时语言不规范,造成学生的错误认知,以至概念混乱,难于判断。教材上的概念强调,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二倍体,体细胞含有三个及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多倍体。单倍体是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比较二者的定义,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起点不同,前者特别强调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正确的几倍体判断的方法是:首先,区分来源,若个体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不论体细胞中含有多少个染色体组,都是单倍体;若个体不是由配子发育而来的(分两种情况进行判断,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个体),则看染色体组数;若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则为二倍体;若体细胞中含有3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则为多倍体。

三、可遗传的变异是否一定遗传到下一代

对于可遗传的变异与不可遗传的变异,学生往往只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而不是抓住实质去区别。例如,三倍体无籽西瓜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判断。学生往往回答,因为三倍体不可育,所以为不可遗传变异。但如果再深入的想一想,可遗传的变异一定要遗传下去吗?一定要通过有性生殖遗传下去吗? 无籽蕃茄、无籽西瓜同为无籽果实,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由生长素处理,由环境引起,遗传物质并未发生变化,为不可遗传变异;后者为染色体变异,属可遗传变异。再比如,生殖细胞突变更容易遗传给下一代,是否就说明生殖细胞更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呢?这也是把变异与性状的传递混在了一起,所有这些错误的产生都是对变异的实质理解不够。可遗传的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可遗传变异不一定遗传到下一代,遗传到下一代也不一定表达,如无义突变、隐性突变等,且与遗传到下一代的几率无关。

四、基因突变与交叉互换的辨析

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上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内部的可遗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原基因的一系列异质性等位基因,因而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基因突变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结果,其内因是基因碱基对的局部变化导致遗传信息变化,外因则包括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等。由于稳定的DNA分子结构在复制解旋时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DNA分子复制时是外因诱发基因突变的时机。基因突变既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又可以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而交叉互换只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减Ⅰ前)时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时候,四分体的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互交换一部分染色体,进而交叉,属于基因重组。

生物学中有些概念非常相似 ,有时一字之差却谬之千里 ,误人非浅 ,教学中必须将概念讲清、讲透 ,才能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现象和原理,必须学会从本质入手进行理解的、辨析性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飞雄主编.普通遗传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2篇

(l)细胞壁和细胞膜: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2)细胞质:有核糖体,无其他的细胞器。

(3)核区:由DNA分子组成。

区别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依据构成该生物的细胞是原核细胞还是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也可以说是有无核膜,因为有核膜就有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就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注意:(1)病毒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因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2)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不等于原核生物,原生动物是动物中最低等的类群,但它们都是真核生物。

(3)不是所有的菌类都是原核生物,细菌和放线菌是原核生物,而真菌(如酵母菌、霉菌等)是真核生物。

细菌常根据形状分为:杆菌、球菌和螺旋菌,细菌常根据形状来命名,如大肠杆菌。也有的根据功能来命名,如硝化细菌、乳酸菌等。

学生阅读课本,总结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较大区别,两者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1-10μm) 较大(10-100μm)

染色体 一个细胞只有一条环状DNA,DNA裸露,不与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 一个细胞有多条染色体,DNA、RNA、蛋白质连结在一起

细胞核 无核膜、无核仁 有核膜、有核仁

细胞壁 主要由胞壁质组成 植物细胞有,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

内膜系统 简单 复杂

微梁系统 无 有微管和微丝

细胞分裂 二分体、出芽、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只有无丝分裂 能进行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转录与翻译 出现在同一时间与地点 转录在核内,翻译在细胞质内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真两性畸形;细胞遗传学;鉴别诊断

两性畸形指的是体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特征,其生殖腺既有卵巢又有的,即性腺性别和遗传性别一致,但是生殖道官和尿生殖窦却具有两性的特征[1]。两性畸形分为假两性畸形和真两性畸形两种,真两性畸形指的是患者具有完整的生殖腺,有清晰地曲细精管和生殖细胞,卵巢具有完整且正常的卵泡和卵细胞,若只具有或者卵巢的残遗组织,则不属于真两性畸形。生物兴趣小组一成员的父亲为某医院医生,在其父的指导下,我们生物小组参加了本次研究,本文以2016年6月某院接收的1例男性真两性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患者社会性别为男性,年龄32岁,未婚,身高163cm,有胡须,喉结较小。生殖器检查发现,其分布呈女性特征,7cm,双侧8―9ml,可触及输精管。患者智力正常,其父母表型正常,不属于近亲结婚,患者有一姐一弟,身体健康,无其他严重疾病,患者本人有血尿史,无用药史。

辅助检查 患者血清睾酮为,雌二酮,孕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催乳素。

细胞培养 抽取患者的外周血2ml,接种2%植物血凝素、20%小牛血清[2],将其放置于的淋巴细胞培养基中,在37℃环境下培养72h,并在终止培养前内于样本中加入秋水仙素,按照常规方法收获细胞。

染色体标本制备 按照常规方法制备,G显带处理,镜检30个细胞分裂相,选出其中5个核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计算机对其细胞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

2.结果

患者双亲的染色体分析未发现异常。经外周血淋巴染色体检查,证实患者的核型为46,XX,对其右侧阴囊进行剖腹探查发现,患者腹腔内有5×4×3cm大小的子宫,宫颈×,子宫右侧具有完整的卵巢和输卵管,左侧有子宫圆韧带。经电子显微镜检,未发现Y染色体易位于X或者常染色体上的情况。对患者口腔上皮细胞进行X染色质镜检发现,其X染色质阳性率为15%。诊断完毕后,经患者同意,切除其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矫正为男性性别。

3.讨论

真两性畸形指的是个体同时具有卵巢和,并且性腺组织完整。性腺的分布可以分为一侧卵巢、一侧或一侧卵巢或、另一侧为或双侧均有卵巢及组织[3]。患者一般被当做男性抚养,其青春期会出现发育异常或者血尿情况。对于这种情况,一般在确诊之后需要对患者进行性别矫正,切除子宫或者卵巢,并在术后补充适当的性激素。

百度查询得知:真两性畸形大部分属于散发性病例,尚未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学特征,且超过80%的个体染色体核型为46,XX。临床研究认为,这种情况可能因为母体在怀孕过程中使用了雌激素,导致女胎男性化,或者母体患有男性化肿瘤,如卵巢囊肿、肾上腺素肿瘤、黄体瘤等,导致雄性激素分泌过多,影响了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性分化实际上是胚胎期正常分化的结果,其包括三个阶段:染色体确定性别、染色体性别转化为性腺性别、生殖管道分化完成[4]。激素水平决定了男性表型,若激素水平过低,就会导致胚胎的原始性腺分化为卵巢,胚胎发育成女性,形成真两性畸形。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核型证实为46,XX,其腹腔内有5×4×3cm大小的子宫,宫颈×,子宫右侧具有完整的卵巢和输卵管;患者的睾酮水平超过正常女性5倍,X染色质阳性率为15%。断完毕后,经患者同意,切除其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矫正为男性性别。综上所述,患者的社会性别为男性,但是具有完整的女性生殖器,是典型的真两性畸形表现,为此,应当在早期确定畸形的特征,实施有效的治疗。

参考文献:

[1]韦仕喻,兰晓梅,汪伟伟,彭文红,张立文.46,XX女性假两性畸形1例报告[J].广西医学,2010,01(09):46-47.

[2]吴守伟,胡明洁,唐宝定等.外生殖器畸形患者遗传学检查的临床意义[J].中国男科学杂志,2010,07(12):39-43.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4篇

2007级学生是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56名学生,2008级和2009级学生是采用新的教学方式的年级,共调查了121名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007级的学生对传统教学方式不满意,认为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学生知识量的需要,部分内容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及方法急需改进;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基本满意;有的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满意。2008级和2009级学生,仅有的学生认为新的教学方法不太满意;的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本满意;而的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及方式非常满意,对遗传学知识特别感兴趣。三个年级对于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差异显著(χ2=,p=),见表1。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方面看,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为100%,优秀率为(80分及80分以上为优秀)。而2007级的及格率为(60及60分以上为及格),优秀率为。2008级和2009级的及格率和优秀率与2007级差异显著(χ2=,p=;χ2=,p=),见表2。

遗传学这门课程知识内容较多,很多内容难以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进行充分地阐述,造成学生理解困难[3,4],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能够熟练运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要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一些影像、动画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同时要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将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学科学习和探索的积极性。比如用生动有趣的Flash动画演示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使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静止的图示动态化,较之用传统的采用口述配合挂图或教师在黑板上画草图等方式来讲解其过程的教学方式,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纵观当前我国本科生的教育现状[5-7],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在许多高校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虽然在部分学生中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束缚,课堂气氛呆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的主动性没有调动起来。因此,改革教学方法势在必行。启发式教学是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运用设问、联想等方法刺激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进行思考与辩论,增强课堂的互动性[8-10],变学生由被动听讲转为主动探索,形成和谐共振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我国婚姻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近亲婚配,原因是什么?过去只是很朦胧的概念,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讲解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在人群中的分布、遗传规律和系谱特点,学生便豁然开朗,较容易地掌握隐性遗传的特点等知识内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任务给学生,让他们将内容较易理解、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内容采用读书报告式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不仅锻炼了学生根据定制内容查阅相关文献、写出学习笔记的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做口头报告等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受到实际锻炼,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主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个个相关的主题,提前安排给学生,让他们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组成一个课题小组,通过在课外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进行一些实验,将与这个主题有关的内容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做成报告在班级中进行汇报,或者开展全班讨论会。老师对相关主题内容进行相应增补,并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和形式进行点评,这样不仅锻炼学生查阅资料、凝练主题和深化知识认识的目的,还能够锻炼学生表达、组织协调等能力。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5篇

传统的医学遗传学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以理论部分为主,涵盖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突变、遗传病以及优生等内容;而实验部分较少,只有切片制作与观察、染色体制备与核型分析等几个实验。虽然这样的设置内容覆盖面广,但受课时所限,面面俱到的讲解只如蜻蜓点水,不够深入,而且理论部分比重远高于实践部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因此,应优化理论教学内容,增加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讲授内容的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基于该思路,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优化理论内容,实行模块化教学对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基因的概念、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学定律等,学生在高中已经学习过,应当删减;而关于细胞增殖、染色体等知识,学生也有一定了解,且在后续课程中还要涉及,可适当略讲,但要突出重点。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染色体畸变及单基因遗传方面,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后再学习相应的疾病,从而循序渐进地掌握不同类型遗传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诊疗手段以及优生咨询等临床应用性较强的知识。这样从原理深入临床,便于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医学遗传学知识。除对知识点进行优化外,还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分类,使学生在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提高学习效果。教学内容可分为基本概念模块、基因遗传病模块、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以及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其中基本概念模块主要包括绪论、细胞与遗传知识、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染色体结构与分类等,这些知识涉及大量遗传学概念、原理,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适合在课程初期进行教学;基因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遗传突变与修复,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传递规律以及群体遗传相关知识;染色体遗传病模块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病、造成染色体病的因素及防范措施;遗传病的诊断治疗与优生模块和临床联系紧密,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学期最后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使医学遗传学知识结构性、连贯性更强。

调整实验项目,增加临床实践实验教学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有效途径,但受课时限制,实验项目少,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联系不紧密。因此,提高实验课比重,增加实验教学内容非常必要。首先,将显微镜的使用、细胞形态观察、细胞分裂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其次,对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改进,增加对常见染色体病患者核型的比较;系谱分析实验不能局限于对现成的系谱图进行分析,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另外,增加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皮纹分析、染色体病例观察以及遗传咨询等实验,将视频学习、图片分析与医院实诊相结合,使学生既体验了临床真实工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医学遗传学知识抽象枯燥,不易理解,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选取适合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法遗传病是医学遗传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既要联系理论又要结合临床。应用案例教学法,以临床真实病例或实验作为切入点,引出医学遗传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找到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契合点,激发学习兴趣。在授课时针对不同遗传方式的遗传性疾病,分别给出临床典型病案的病史、临床表现及体征,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初步判断,提出疑问,并尝试找出解决方案。授课教师引导学生对临床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和总结,通过病例逐步将遗传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遗传病知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通过病例分析,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在运用病例教学法时,病例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要突出与教学内容相关、可操作性强的典型病例。

教学法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其核心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实现学习和训练的目的,分为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总结几个阶段。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缜密的思维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适当采用PBL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单基因遗传病分类以及传递规律”时,可以先根据遗传学三定理提出问题:遗传病有哪些类型?传递的时候有什么规律?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假设,收集资料并验证总结,最后教师补充、解释,从而使学生对遗传病类型和传递规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同样,在“染色体病形成机制”教学中可以从细胞分裂与有性生殖入手,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可以从基因的表达方面入手,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结合临床病例解决问题,教师再对知识进行延伸,使学生形成运用临床思维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但激发了其学习积极性,又为其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是通过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扮演角色,再现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通过模拟疾病的临床症状及诊疗过程,引发学生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实现教学、实践训练和能力评估的目的。在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遗传病诊断以及遗传咨询相关内容的教学,学生通过情景模拟重现临床接诊过程,学习遗传咨询和遗传病诊断方法,认识接诊对象,掌握咨询问题及沟通技巧,并进行遗传病再发风险估计。该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较真实地体验临床诊疗过程,加深对遗传病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为其以后从事临床工作提供一定指导。

3考核方法改革合理的考核既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对学生学习有引导作用。因此,必须改变现有的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综合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实验能力及课外学习等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考核可以分为3部分:平时表现考核、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专业技能考核。其中平时表现成绩占20%,基础知识和理论成绩占40%,专业技能成绩占40%。平时表现包括考勤和课堂积极性;基础知识和理论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掌握状况及应用能力,通过完成相关教学模块学习后的心得论文和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进行考核,在闭卷考试中减少记忆性内容,增加分析应用性试题;专业技能考核主要包括平时实验成绩以及遗传病相关技能测试(如遗传咨询、遗传病诊断和治疗等)成绩。综合考评既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从而全面评估教学效果。而且综合考核还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其临床能力培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3总结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6篇

首先,在情感的基点上,意与境互相渗透,和谐统一。意境不是单一的结构体。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这就是说,意境是由意与境,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要素组成的。其次,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感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的蕴藉和情思内涵。意境描写景物和人物,目的不是为了给景物和人物本身构造形象,而是为了创造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特有的空间。意境和意象是不同的。一般说,象是具体的物象,意象通常指一个单一的事物形象。而意境则是物象与物象之间多重复合联系所构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场景、氛围、画面、情调、韵味,是“境象非一,虚实难明”的化境,是意象与意象互相作用产生出新质的一种艺术空间。再次,意境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意境形象需要依赖意象,可是意境形象的具体性,并不直接体现在单独的意象身上,意境的意味无限性,存在于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功能结构所形成的艺术空间上,因而,依靠感受、体验和分析个别有限的意象,是不能把握意境的丰富内涵的。

二、意境创造的过程与方法创造意境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创造具有境外之境、象外之旨的艺术空间,要点在于处理好形与神、虚与实的和谐契合,即要做到形神兼备、虚实相生。意境的虚实结合,有两条途径,即寓虚境于实景的方法与化情思为景物的方法。

(一)寓虚境于实景寓虚于实

(二)化情思为景物情感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

是文学作品不可缺少的特有内容。寓虚境于实境,化情思于景物,这两种创造意境的途径,都具有因小见大,以少总多,用有限表现无限的功能。它们不是互相对立完全分离的。在创作过程和具体作品中,它们往往是同时存在、互补互成的。唯有熟谙了这种相互结合相互转换的关系,方能做得出情澄意深,气象万千的意境。意境有不同的类别。在意境的创造过程中,由于作家的个性、风格和表现方法上的差异,意与境两者的相互关系尤其是显现形式也会不同,因此产生出意境的不同形态。一般来说,意境可划分为两类: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定是我性格、情趣和经验的返照,写在诗中之物,也都已是情感的眼睛看出来的另一种自然风貌。有我之境的特点是什么?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有我之境,不是以我代物,不是唯我之境,而是诗人感情比较强烈,非把自己的情怀传递到景物上去渲泄不可,于是他所捕捉到的景物,也都染上了浓烈的情感色彩,成为明显的“情物”。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在主体情感表现形态上的区别,同它们形成过程的差异有关。无我之境的产生,往往是先有景物,使诗人见景生情,情是由景引起的,感受上是主动的,情是被动的。所以,在意境形象中,景较突出,情则比较隐约。

三、总结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7篇

3.1背景

某些生物医学样品的显微图像,由于各种原因,其清晰度与对比度都不能满意,对此,也可以运用VBAI的图像处理的方式对图像进行改善。下面介绍花粉孢子断层扫描图像中噪音及对比度不理想的断层图作改善的技术过程。

3.2方法

首先对整幅图像中的噪杂进行去除,通常改善的方法有空域滤波和频域滤波,两种方法都可通过VisionAssistant中的算法实现。其中空域滤波的算子较多,功能更加丰富。不仅提供了低通、高通等10多种算子、每种算子3×3,5×5,7×7三种尺寸,还可以由用户自定义算子以满足特殊需要。整幅图像改善完成后对左右对比度及清晰度不理想的花粉孢子断层图像进行增强,首先建立一覆盖中央花粉孢子像的区域,使用一可旋转的长方形区域,长方形的方向与左右像平移的方向垂直,宽度等于左右像平移的距离。接着利用Calculator操作计算图11(a)左右像的位置。输入中央像的中心点(X0,Y0)、角度α和平移距离L,则左像、右像中心点(X1,Y1),(X2,Y2)分别为:X1=X0+LcosαY1=Y0-LsinαX2=X0-LcosαY2=Y0+Lsinα以此为中心点坐标参数,长宽与角度参数使用中央区域的长宽与角度,分别建立覆盖左右像的区域,使用VisionAssistant对左右区域内的图像进行对比度、明暗度的调整增强。得到处理后的图像,三个层面的图像的对比度基本相同。利用VBAI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不仅功能丰富,适用性强,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程序建立完成后还可以快速的对其他同类图片进行处理,大大节省了时间。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8篇

2.1背景

细胞是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通过分析细胞的显微图像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用的信息。红细胞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主要细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正常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而衰老和不健康的红细胞会呈棘形、双凹消失等不规则的形态。通过观察与分析显微图像中红细胞的形态可以评价其健康程度。所以这里以红细胞为例说明如何采用VBAI编写适合于进行细胞图像分析的技术过程。

2.2方法

将红细胞悬浮于缓冲液中,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利用数码CCD摄像头拍摄下细胞的图像。检测程序上需要先寻找到各个细胞,再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与微球检测的过程类似,程序总体设计上依然可以利用上节中微球的检测程序的设计,但需要根据有关图像处理分析的内容更改具体的图像处理分析操作。在图像预处理操作中需要将原始图像处理为适合物体识别的二值化图像,利用VisionAssistant,先对图像转灰度图像、适当的LUT处理,在分割处理上,由于细胞边缘处明暗对比较大,边缘锐利,因此选用基于移动窗口分割的算法可以较容易地找到边缘。通过实验比较证明,选用Backgroundcorrection分割,可综合局部和全局的灰度变化信息。分割移动窗口大小设置为边长接近细胞边缘宽度2倍的正方形最为合适。分割完成后再对二值图像进行一定的形态学变换操作,将边缘尽量变得闭合并填充孔洞。最后进行DetectObjects操。接着将对细胞形态进行分析。首先根据DetectObjects操作中所检测到的物体列表,对每个细胞进行检测区域的建立,即设置ROI。然后依然使用FindCircularEdge操作,在该操作中调整参数,使得检测线能较准确的发现边缘。该操作完成后,将输出一项名为Deviation的参数,该参数代表了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标准偏差。同时该操作还可以得到细胞直径等相关的信息。将Deviation除以直径后可以得到细胞边缘与标准圆的相对标准偏差,由于健康红细胞的图像是近似圆形的,因此Deviation参数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红细胞的健康程度。将实验中拍摄到的采用不同保存格式、保存不同天数的红细胞图片归类,用VBAI程序进行分析,结果保存在csv文件中。为较健康的细胞,图像中细胞外轮廓近似圆形,Deviation/R=1.2‰;为发生了一定形变的细胞,Deviation/R=3.2‰为严重变形的棘形细胞,Deviation/R=7.3‰。随着细胞变形程度加重,细胞的相对标准偏差值也随之增加。通过软件分析的优势在于:可以客观而定量地给出每个细胞的变形程度;可以快速自动地分析大量的图片,得到大量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后续的统计处理,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还可以获得细胞的大小信息,通过视野内细胞个数,得到细胞分布密度信息等。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9篇

使用VBAI创建图像分析处理程序,可对各种生物医学对象进行分析和检测,可对图像进行处理与改善,其优势在于:

(1)相比起人眼观测和手动测量,本方法能够提供客观和量化的数据,可快速对大量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并保存检测结果。

(2)相比起通用化的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针对性强,针对各种特定情况和需要制定适应的程序,准确性、有效性和实用性高。

(3)相比起使用VC等编程软件编写特定测量分析软件,本方法简单,有大量强大的模块化功能自由选用,程序开发周期短,工作量小,不需要专业编程技能,一般人易于掌握,且程序易于调整改进。综上所述,使用VBAI可简单快捷的针对不同生物医学图像建立相应检测处理程序,可快速自动地对大量图像进行分析,得到客观量化的数据。VBAI是实验室快速建立生物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检测程序的有力工具。

春节快要来临时,人体的细胞正在面对一场战争——病毒的攻击。

人体内的细胞国王是“白细胞”,它无时无刻都在消灭病毒,保护人体,可近期来了一种很强的病毒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连白细胞国王也抵挡不了。原本以为是大自然破坏了人类的规律,没想到是人类破坏了大自然的规律,正是因为人们太贪吃所造成的,还去吃野生动物的肉,比如:蝙蝠、乌龟、天鹅等等。那些吃蝙蝠的人几乎都中招了,可以把蝙蝠比作潘多拉的盒子,只要一打开各种无情的怪兽正等着你,因为蝙蝠的身体里有各种病毒细胞,个个都是医学上的王者细胞,里面还含有死亡率的狂犬病病毒细胞,可怕的艾滋病病毒细胞。

人们不可以破坏大自然的规律,大自然也不可以破坏人类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只有互相尊重,和谐共处,才能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社会。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0篇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博弈论方法

问题的由来

新闻传播学比之其他社会人文学科,方法论的研究尚未深入,本文所要论及的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博弈论方法,就表现得比较典型。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有关博弈论的书籍开始增多,后来出现了普及性的博弈论读物,这些书籍大都将社会生活、经济领域、历史经验等方面内容,与各种博弈类型相类比,说明博弈论的道理,但也带来某些副作用,即博弈论的庸俗化。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博弈”一词在新闻报刊、文章论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新闻传播与博弈的关系,真正被新闻传播理论界重视,是在2004年第八次传播学研讨会上,会上提出“传播即博弈”的观点,并存在争议。2008年10月,孙光海、陈立生的《传媒博弈论》由三联书店出版,有论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博弈论引入传媒领域的成功力作。

从新闻传播理论界涉及新闻传播与博弈论关系的话题,或在文章论著中有意识地使用“博弈”概念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三是日常通俗语义基础上的理解。一般是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或传统哲学所说的作用与反作用意义层面,来使用“博弈”概念。诚然,博弈论研究确实离不开这些因素,但所有事物间的这些因素,不一定都是博弈论所讲的博弈。也有在互动反馈意义层面,来理解博弈的,比起前者进了一层,然而也不十分确切。如诸多文章中的“不同文化与黄色新闻的博弈”、“媒体道德与新闻价值的博弈”、“新闻规律与媒体利益的博弈”、“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的博弈”、“政府与新闻界的博弈”、“博弈海量信息”等。其中有些文章也道出了某些新闻传播博弈行为,但存在将博弈论泛化的情况。如有论者把主观上的意识与客观上的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念或做法与某一具体的观念或行为看做一组博弈现象,这都是与博弈论不相契合的。我们只能说是直觉地使用了博弈这一名词,而没有从博弈论的理论角度去进行规范的研究。

本文的重点不在于专门提倡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博弈论方法,而是力图客观地思考博弈论方法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究竟能否作为一种研究视角,起到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建构作用,甚至形成新闻传播博弈论这一新闻传播学的分支学科。

博弈论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可能性德国著名数学家哥德尔1931年提出不完备性定理:第一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在内的形式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命题,它在这个系统中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否定。第二不完备性定理———任意一个包含算术系统的形式系统自身不能证明它本身的无矛盾性。这个定律虽然是针对数学来说的,但是其革命意义远远涉及科学哲学、逻辑学,而这种情况也注定要影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诚然,新闻传播研究中,也不能将博弈论看做是无所不能的理论。我们研究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可能性,目的主要是运用其基本思想,扩展研究视域,在新闻传播领域内最合适的地方,找到双方的契合点,从新的角度描述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的规律,调整我们的传播行为,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博弈论最基本的思想,其一,在同一活动中,某事物的行为效果如何,有赖于它事物的行为。其二,是均衡概念。其三,假设人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指行动者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决策选择策略的目的就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作决策时可能往往是有限理性。其四,博弈论是竞争与合作的游戏,一般有协议契约。根据以上的简单概括,随之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过程中,有没有相类似的情况?其一,在同一新闻传播活动中,双方各自的行为要视对方的行为而定?其二,均衡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实现?其三,新闻传播活动的行为主体是不是理性的?情况允许的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否是追求的目标?其四,竞争与合作的契约关系,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能否建立?答案是倾向积极的。

有了上述基本思考,我们再从更大一些的方面来探讨运用博弈论的可能性:

哲学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即经济的因素在社会生活、交往关系中的普遍性、基础性。虽然,马克思主义承认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因素,正如_所说的“平行四边形”合力作用,但归根结底的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对立统一。

博弈论之所以在经济领域呈现出活跃的情况,人们之所以在各类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中发现博弈的因素,是因为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交往关系所决定的。新闻传播现象与活动,归根结底是由交往关系决定的。因此,博弈论在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运用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后,包括新闻传播业在内的文化产业,亟须建立一套新型的适应这一体制状况的文化产业伦理。目前可以定义为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力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这就和博弈论中核心理论之一的“均衡”概念相暗合。每一次新闻传播策划、新闻报道活动或具体的新闻传播行为,都存在博弈论的问题,因为在某一次传播活动中的传播者之间、传受之间等,都有一个行为对策选择的问题,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不追求个体局部利益的最大化,可能追求的就是整体国家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如我国文化产业的双赢策略,即博弈论的“均衡”。公益与私利、赢利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会一直存在,博弈的均衡可达到社会发展的和谐。

社会科学理论范式也有一个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问题。

方法论意义。我们知道,博弈论最初作为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是运筹学下面的对策论。后来应用于经济领域。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西方经济学前沿领域的博弈论,已逐渐变为一种占主流地位的基本分析工具,人们十分重视其方法论意义。

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经史子集弈的思想无处不在。过去曾有学者提出这样的观点,自然科学最基础的学科是数学,而社会科学的基础可以是博弈论。我们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至少应该承认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应用学派的传播模式研究,实际上相当于博弈模型。在我国较为流行的英国人丹尼斯·麦奎尔、瑞典人斯文·温德尔合著的《大众传播模式论》中,许多传播模型十分典型地体现出这种情况。该书第一版介绍了35个传播模式,第二版介绍了66个传播模式。除了个别早期线性模式外,在控制论的反馈概念出现之后,传播模式越往后越具有博弈的性质,甚至可以这样说,研究当代传播模式离开了博弈的思维,其研究是存在欠缺的,虽然其模式可能并不能完完全全解决实际中的所有问题。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1篇

不同比例抗凝剂的稀释影响结果

1/5000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检测明显少于1/10000(常规)稀释比例血液细胞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静置时间影响结果

在静脉血相同稀释比例情况下,不同静置时间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不同室温静置影响结果

相同静置时间和稀释情况下,不同室温放置检验标本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 胎儿 性别鉴定 x-连锁遗传 聚合酶链反应(PCR)

前言

迄今,已发现的x连锁遗传病有200多种。包括x连锁隐性遗传病和x连锁显性遗传病。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有血友病、红绿色盲、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先天性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此类病的致病基因由携带者母亲传给儿子。携带者女性与正常男性所生的男孩一半发病,一半正常,而女孩表型一般正常,为预防患儿出生,可保留女胎,流产男胎。而x连锁显性遗传病遗传性肾病、抗维素D佝偻病,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正常,女儿都患病,通过性别鉴定,可保留男胎,流产女胎[1]。产前胎儿性别早期鉴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胎儿性别鉴定的标本种类 目前用于细胞遗传学性别鉴定的标本有多种。(1)羊水:可以在妊娠16-20周,经羊膜腔穿刺抽取10ml左右,收集羊水细胞。(2)绒毛膜细胞:可以在妊娠6-12周,经阴道取绒毛膜细胞。(3)脐带血:可以通过在B超引导下抽取脐带血[2]。(4)孕妇母亲外周血:近来有人发现采集6-41周孕妇母亲外周血5ml-10ml,进行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富集胎儿红细胞[3]。

三、胎儿性别鉴定的方法:目前关于胎儿性别鉴定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传统的显微镜细胞染色质分析法[1,4]此种方法将胎儿细胞通过特殊甲苯胺兰染色液或硫堇染色液和阿的平染色液染色,观察细胞内有无X、Y染色体。核膜的内缘有无一块染色较深、大小为1 um左右呈半月形的小块,紧靠核膜,即为x小体。如果细胞核中有一发荧光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亮点,有如初秋夜空的北斗星,直径约,即为Y小体,Y小体阳性诊断为男胎。此种方法不需要特殊的仪器,但结果受取材中细胞数、培养与染色效果及观察细胞的数量有关,不易标准化,灵敏度不高。(二)B超技术 这种技术较为安全,通过B超仪直接观察胎儿的生殖器,此方法有较高的准确性,但要求胎儿发育程度较高,生殖器基本形成,妊娠达4个月以上。(三)核型分析技术 通过收集羊水细胞并对其人工培养,进行染色体显带,性染色体XX型为女性;XY型为男性。此方法取材不方便,有较大的风险,且费时,必须由训练有素的人员完成。(四)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 有人根据母胎之间存在有微量血液交换,母亲体内存在有胎儿来源的有核红细胞,而且胎儿红细胞的形态、核形、胞浆着色与母亲红细胞不同,并有特异的血红蛋白γ和ε链,通过X、Y染色体特异荧光标记探针可鉴定胎儿红细胞是来源于男性胎儿还是女性胎儿。此方法的特异性可达100%,灵敏度随孕龄增加而增加[5]。但此方法需要较昂贵的流式细胞分析仪,操作也不易掌握,只有特定的科研人员能完成。但也有人[6]认为从母亲外周血中抽取胎儿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胎-母转移细胞数少,仅占母亲细胞的胎儿有核红细胞到达母体需要的妊娠的时间也在10周以上。(五)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从医学遗传学的角度,性别是由个体性染体组成决定的,其中Y染色体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是因为Y染色体带有睾丸决定因子。

90年代在Y染色体短臂上成功地定位和克隆了性别决定区(sex determine region of the Y hromosome,SRY)基因[7],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性别的决定与分化是一个以SRY基因为主导的多个基因参与的有序而复杂的调控过程,已发现参与这一过程的基因至少有7种,即SRY,SOX9,某种原因AMH,WT-1,SF-1,DAX-1,MIS基因,这些都为胎儿性别鉴定奠定了分子遗传学基础。随着PCR技术的成熟,许多科研人员试图应用PCR技术进行胎儿性别的鉴定。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1)利用羊水或绒毛细胞,扩增Y染色体特异基因片断如SRY、DYZ-1、DYS14、DAZ进行定性分析[8,9];(2)根据母亲外周中含有少量胎儿细胞,提取母亲外周血有核细胞(淋巴细胞),利用特异引物扩增Y染色体上特异系列,如果有Y染色体特异系列产物,胎儿即为男性,否则为女性[10]。(3)利用母亲外周血血细胞或血浆,扩增X、Y染色体同源性基因如Amelogenin,利用扩增片断电泳条带数量进行定性分析,两条带为男性,一条带为女性[11]。(4)最近有报道利用母亲外周血浆[12,13],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RQ-PCR)技术扩增Y染色体特异基因片断如SRY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报道。Vecchione G[3]根据胎儿外周血血浆基因片段较母亲短这一特点,通过一定密度梯度液进行分离后,用X染色体短串连重复序列对26例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与传统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一致。

展望

建立一种胎儿性别鉴定常规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作为常规方法,必须简单、可靠、实用,价廉、安全。在上述诸方法中,无论是B超还是染色体核型分析,需妊娠时间较长(一般在16周以上),实施终止妊娠时,给孕妇身体影响较大[4]。经穿刺术采集标本,风险大、操作烦锁,方法不易掌握,而利用胎儿红细胞的方法又因为母亲体内胎儿红细胞仅占,存在灵敏度低的缺点。PCR技术由其技术原理和特点,在众多方法中最具有优势,它有较高灵敏度和特异性。但由于PCR敏感性高,会出现非特异扩增,或PCR体系的不合理会导致扩增失败,都会影响实验的准确度,但可以通过使用内参照或巢式PCR技术,很好地解决了非特异性扩增和假阴性问题[12]。目前报道中,由于标本来源、靶系列位点、引物系列、PCR类型的差异,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准确度有所不同。有的研究样本较少, 关于性别早期诊断的可靠性还没见报道,PCR应用于胎儿性别鉴定是一种有前景但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步探索。我们课题小组正朝此方向试图探索进行胎儿早期性别鉴定的条件研究。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一种安全、无创伤性、较高,且易于标准化和自动化的成熟PCR方法,将取代传统方法,真正实现胎儿早期性别鉴定。

参 考 文 献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性染色体异常与男性不育的关系。 方法 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标本,G显带,镜下核型分析,必要时行C显带辅助检查,核型分析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进行。 结果 在所筛选出的90例男性不育染色体变异_包括8种异常核型。数目异常36例(),结构异常53例(),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1例(),主要表现为少精或无精子症。 结论 人类性染色体异常是导致男性不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 男性不育;性染色体异常;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

男性不育是一种复杂疾病,其涉及的遗传因素众多。据报道,世界范围内约有15 %~20 %的育龄夫妇不能生育,其中40%的原因为男性不育。染色体核型异常是造成男性不育的主要原因,其中性染色体结构异常或数目改变均会引起男性性发育异常或生殖异常等遗传效应。我们筛选出90例男性不育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并对这些核型与疾病的关系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WHO) 对男性不育的定义是夫妇同居一年以上,未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因素造成的女方不孕。

我们选择2007年3月至2009年9月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殖与遗传重点实验室遗传室进行遗传咨询的90例男性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表现为无精子或少精子症,主诉为婚后1年以上原发不育。女方经临床及实验检查未发现异常。

方法 培养外周血淋巴细胞,常规制备染色体标本, G显带,镜下分析20~30个中期细胞分裂相,分析3~5个核型,必要时做C显带辅助检查。核型分析按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SCN)进行。大小Y的判断标准:同一核型中Y染色体的长度与18号和21号染色体相比较,Y≥l8号染色体为大Y;Y≤21号染色体为小Y。

2 结果

在所筛选出的90例男性不育染色体变异_包括8种异常核型。数目异常36例(),结构异常53例(),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1例(),详见表1。表1 90例男性原发不育患者性染色体异常核型及临床表现

3 讨论

有学者认为在男性不育患者中,常染色体异常者约占3%~5%,性染色体异常者(以Y为主)约占[1]。本组男性不育病例中,以克氏征和大Y染色体核型最多见,共计69例,占总数的,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47,XXY 男性不育染色体数目异常患者中,最常见的核型是47,XXY,其次为各种形式的嵌合体,称为克氏综合体(Klinefelter 综合征)。一般认为克氏综合征是由于患者双亲之一在生殖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或在胚胎细胞有丝分裂早期染色体不分离所造成,从而导致XXY异常核型出现。在47,XXY患者中,半数是由于父亲性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期(MeiosisⅠ,MⅠ)不分离所导致。母亲卵子性染色体不分离主要是由于MⅠ、MⅡ期或有丝分裂早期的错误所致,其中主要是由于MⅠ期的差错所致[2]。有资料表明,克氏综合征的患病率并不随双亲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精子染色体的非整倍体并不与年龄呈正比[3]。克氏综合征典型临床表现为睾丸容积小,质硬,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差,体毛少,胡须少或无,阴毛分布如女性,此外身材高,皮肤细腻,声音尖细。本文90例男性不育患者中存在47,XXY核型者34例,占总数的,其中1例为47,XXY,t(5;9)。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上临床表现,这主要是由于增多的一条X染色体所产生的剂量效应,阻止了个体睾丸及第二性征正常发育的结果。

大Y染色体 大Y染色体是指Y≥18号染色体,大Y属于染色体多态现象,是由于Y染色体异染色质区增加所致。一般认为,异染色质是染色体上不活跃的物质,含有高度重复序列。过去认为异染色质处于异固缩状态,没有遗传活性,其变异通常不会产生临床症状[4]。但最近研究显示,大Y不单纯是一种无临床意义的染色体多态变异,而具有临床遗传效应,与自然流产、胎儿丢失等不良妊娠史之间有一定的关系[5]。引起妊娠异常的可能原因是Y染色体长臂异染色质区存在特有的串联重复序列DY21,该区域DNA过多的重复可能产生剂量效应,增加了大Y染色体的不稳定性,过多重复DNA在某些方面可能与有丝分裂发生错误有关或干扰基因调控,影响受精卵细胞分裂、分化,从而导致受精后胚胎丢失,即不良妊娠的发生。本文大Y染色体共32例,发生率为,临床表现为无精子、少精子症,其症状是否与染色体多态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Y染色体 小Y染色体是指Y≤21号染色体,其产生可能是由于Y染色体的部分遗传物质丢失所致,还有研究认为是Y染色质排列过度紧密影响其基因功能发挥[6]。研究证实,Y染色体长臂在精子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Yq11为精子发生的基因位点,即精子生成基因AZF,在AZF区上存在4个精子发生亚区(AZFa、AZFb、AZFc、AZFd) ,各亚区包含的位点在男性生殖细胞发育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Y染色体遗传物质部分缺失可造成AZF基因损伤,从而阻滞精子发生的基因表达,引起无精子或少精子症[7]。目前认为在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的发生率仅次于克氏综合征,因此AZF基因检测已成为继染色体核型分析后男科遗传学检测的又一常规项目。在本文报道的18例小Y染色体患者中,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精子和少精子,要明确其原发不育的原因还应建议其进行分子生物学的检查。

47,XYY 47,XYY综合征又称超雄综合征,是由于其父亲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Y染色体不分离所致。XYY综合征男性生精障碍程度不一,大多可生育,故检出率较低。患者一般身材较高大、多数性情暴躁易发生攻击性行为。在有犯罪或暴力趋向的人群中,检出率偏高。本文中检出3例47,XYY个体,主要表现为无精子症,其引起不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Y染色体数目的异常造成患者精子形成过程中联会阶段的紊乱,从而产生少精子或畸形精子而影响生育。

其他异常核型 本文尚检出3例较为少见的Y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别是46,X,inv(Y);46,X,t(Y;1),inv(9);46,X,t(Y;Y)。

46,X,inv(Y),引起不育的可能原因是倒位的Y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特有的倒位环,无法和同源染色体之间完成正确配对,或Y染色体的倒位可能损伤到主要的生精相关基因从而造成患者严重少精子而不育。

46,X,t(Y;1),inv(9),引起不育的可能原因是Y染色体发生易位导致位置效应致使生精相关基因失活,或精子形成过程中出现部分三体、部分单体,致使精子发育不成熟或死亡,而inv(9)形成染色体不平衡加重其临床表现。

46,X,t(Y;Y),Y染色体的相互易位在临床中极为少见,属于超雄个体。形成可能原因是其父亲精子形成过程中发生了Y染色体不分离,同时由于相互易位形成Y/Y相互易位个体。易位的结果可能导致Y染色体短臂末端缺失,致使与精子发生相关基因损伤从而造成不育。

综上所述,男性不育患者的病因中,染色体异常是首要原因。因此对无明确原因的少弱精、无精症,或体检怀疑染色体疾病者,应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排除染色体异常所造成的男性不育,为进一步诊治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马乐,潘柏年,陈宝英. 男性不育与辅助生殖技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社,2002:76.

[2] 张静敏,王世雄,胡琴,等. Klinefelter综合征的临床与细胞遗传学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6,14(12):49-50.

[3] Welt CK, Smith PC, Taylor AE. Evidence of early ovarian aging in fragile X premutation carriers[J]. J Clin Endocriol Metab, 2004, 89(9): 4569-4574.

[4] 王明泉,高晶晶,林丽屏,等.泉州地区5008例遗传咨询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 15(11): 56-57.

[5] 石化金.Y染色体异常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1992, 9(5): 306-307.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4篇

血液细胞检测是目前临床疾病诊断的常用检测方式之一,在血液细胞检测过程中,从血液标本的采集、存储以及检验过程存在很多干扰因素会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疾病诊断带来很大困扰[3]。本文试验中针对血液标本在不同稀释浓度、不同放置时间以及不同室温储存的客观条件下对比其血液标本细胞分析结果可知,相同血液标本在1/5000稀释浓度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均少于常规临床检测稀释浓度为1/10000的稀释比例检测数值。在相同稀释情况下,将血液标本静置半小时检测结果与静置3h血液细胞检测结果有明显差异。此外,在相同静置时间和相同稀释浓度情况下,将血液标本置于室温为6℃和22℃实验室中低温条件下血液细胞检测数值升高。经本实验表明,很对临床血液检验标本严格执行规定操作,避免客观因素影响检测结果,才能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真实可靠数据。

参考文献

[1]周冬梅.探究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9):105-106.

[2]臧义英.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影响因素[J].当代医学,2016,22(27):36,37.

[3]甘英.血液细胞检验误差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7(32):35-36.

一、教学目标:

1、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

2、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辩证观点。

3、说出细胞溶胶的功能。

4、简述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细胞器的形态,功能;细胞器的协调配合

三、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三节:细胞质

细胞质的概念

细胞溶胶【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细胞质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质中各结构之间的联系。

【提问】什么叫细胞质?

资料1: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总结】细胞内部就像一个繁忙的工厂,各细胞器就是各个车间,具有一定的功能,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提问】在分析各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必须先将各细胞器分离出来再加以分析,那么用什么方法分离各细胞器呢?

【讲述】分离得到各种细胞器后,下面我们就了解一下各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线粒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联系线粒体的功能,猜猜心肌细胞与腹肌细胞相比,二者线粒体的数量上应该有没有区别?

飞翔鸟类胸肌细胞中线粒体比不飞翔鸟类的多,运动员肌细胞线粒体的数量比缺乏锻炼的多,为什么?

生长旺盛的细胞或生理功能活跃的细胞中线粒体居多,如肝细胞中多达20__个,一般细胞中为几十个至几百个。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什么叫质体?叶绿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比较线粒体和叶绿体?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核糖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高尔基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液泡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阅读课本,思考中心体的分布,形态,结构,功能?

【提问】各细胞器之间的液体部分叫什么?

【小结】我们来总结一下各细胞器的膜层数,基本结构和功能。

学生思考、回答:

细胞质是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成分:有各种细胞器和透明、黏稠、流动着的液体组成.

细胞器的成分:有膜包被,如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等。无膜包被,如中心体、核糖体等。

他们共同完成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

学生回答:

分布:动植物细胞

形态: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双层膜:内膜折叠成嵴;基质,含有有氧呼吸的酶,和少量的DNA.

功能:是细胞有氧呼吸的场所(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95%能量)

质体分为白色体和有色体。白色体是贮存脂质和淀粉的,存在于不见光的细胞中;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形态分布:在很多植物细胞内,呈椭球形、球形,

结构:双层膜;基粒:由囊状结构堆叠而成;

基质:少量的DNA

功能:光合作用场所

共性:双膜、DNA、能量转换站

分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

功能:蛋白质、脂质合成和加工的车间

形态:椭球形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组成:RNA和蛋白质

功能: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分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形态:扁平囊状结构和小泡

分布:植物细胞

形态:泡状结构;细胞液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有机酸和碱

功能:调节细胞的内环境;液泡具有一定的浓度,可以是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形态: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围物质构成,不具有膜。

分布:总是位于核附近的细胞质中。

功能:与动物细胞有丝__有关。

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称为细胞溶胶

含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5篇

ESCs的生物学特性 ESCs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内细胞团(inner cell mass ,ICM) 或原始生殖细胞(primary germ cell , PGC)经体外分离,抑制分化培养获得的一种二倍体细胞。这类细胞在适宜培养基中可无限增殖并保持未分化状态,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体内体外都可形成广泛的细胞类型[2,3]。它具有以下特性: ①ESCs具有分化的多潜能性在体外可诱导分化出属于3个胚层的分化细胞;②ESCs具有种系传递的功能;③ESCs具有长期的未分化增殖能力,细胞不仅能分化成各种器官组织而且能增殖生成新的保持同种性状的ESCs;④ESCs易于进行基因改造操作;⑤ESCs保留了正常二倍体的性质且核型正常。Thomson等建立的五株ESCs在体外经过4~5mo未分化增殖,依然保持分化形成滋养层及所有三胚层组织的能力,将ESCs注射到SCID小鼠,小鼠可形成含有三胚层组织来源的畸胎瘤。大多数哺乳动物ESCs细胞均表达较高的碱性磷酸酶(AKP)活性,而且表达高端粒酶活性,即使培养1a,传代300代仍具有高端粒酶活性[4]。未分化的人ESCs 除表达多潜能干细胞典型标记物如OCT4、AKP等外,还表达阶段特异性胚胎抗原3、4(SSEA-3,SSEA-4),高分子量糖蛋白TRA-1-60和TRA-1-80、TG30、TG343,而未分化的鼠ESCs不表达SSEA-3或SSEA-4,但特异性表达SSEA-1,说明人类和鼠的胚胎发育过程存在着基本种族差异[5]。尽管以上细胞标记物没有一个是完全的特异性ESCs 标记物,但作为整体出现与ESCs未分化状态却有密切联系[2]。E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又能维持不分化状态和发育全能性,可对它进行遗传操作,因此,是进行细胞移植治疗的良好种子细胞。然而,明确控制胚胎干细胞向特定细胞分化的基因和环境信号,以及胚胎干细胞移植的组织相容性仍是一个难题,还需大量的实验和 理论 研究。

ESCs的信号转导 在小鼠的ESCs研究中人们已经发现了两条各自独立的干细胞分子信号转导通路: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通路和Oct4通路。它们在保持细胞多能性及支持其未分化状态的生长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LIF通过与gp130-LIF 受体结合来激活转录因子STAT3( 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从而来支持ESCs的分裂增殖。但最近有人报道:活化STAT3 信号能维持鼠ESCs的多能性,但LIF/ STAT3 信号通路不能维持人ESCS的自我更新及多能性[6,7]。Oct4是一种POU-V相关的DNA结合转录因子,它与小鼠全能细胞的表型有关。进一步的研究证明,Oct4可阻止ICM向体细胞分化,是胚胎 发展 期保持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的关键因素。另有研究表明,转录因子Nanog在保持啮齿类动物的ESCs处于未分化状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Nanog的表达比Oct4稍晚一些,对于保持ICM及ESCs的未分化状态有重要意义。

细胞遗传学论文范文 第16篇

一、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区别命题的真假性

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教师首先要准确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反映事物“质的问题”)与外延(反映事物“量”的问题)。一般来说,概念的内涵越丰富,外延越小,反之外延越大。比如“血细胞”与“红细胞”,其内涵(不具体说明)差别较大,“红细胞”的内涵比“血细胞”丰富,但外延比血细胞要小。“血细胞”外延可以指各种动物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有的概念内涵非常丰富,往往具有特指性。比如制备纯净细胞膜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区别于“成熟哺乳动物的红细胞”。虽然概念前有两个修饰词,都是指哺乳动物和成熟,但排列顺序不同。

高中生物学中存在较多的“集合概念”与“非集合概念”。如“植物细胞”(包括植物体内根细胞、叶肉细胞、花瓣细胞等各种植物细胞)和“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准确区别概念之间的关系有:“种属关系”、“交叉关系”和“同一关系”。比如:核酸分别与DNA或RNA之间的“种属关系”;蛋白质与激素之间的“交叉关系”;蓝藻与蓝细菌的“同一关系”。这些也可以指导学生用“韦恩图”来表示。概念之间的联系,可以形成“概念图”。绘制概念图时,可以依据概念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或用“真命题”来联系它们。比如:细胞与真核细胞、原核细胞,依据概念之间的关系绘制概念图。染色体与DNA之间的概念关系,用“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之一是DNA”真命题来联系,绘制概念图,两个概念之间的关键词:“主要成分”和“之一”。

生物学命题是人们对事物情况(生物学知识)有所判断的一种思维形式。命题不同于概念,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各种命题的真假性判断。命题形式较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能力,来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真);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真);③所有生物遗传物质是DNA(假)。所以,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生物学科的逻辑推理过程

生物学科涉及的推理类型常见的有: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推理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培养,有利于科学思维的形成,进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下面,以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为例说明推理的方法。

1.关于归纳推理过程

生物学科知识点繁多,专业术语复杂,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很难做到像物理学科那样的逻辑推理。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其中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比如: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③大多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④少数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上述几个真命题的归纳推理结论为: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真命题)。推理过程表述为:由①②推出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由①②③推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由①②③④推出DNA是生物(生物界)的主要遗传物质。这种属于“完全归纳推理”。另外,还有“不完全归纳推理”。比如:①纯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②纯合子aa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③纯合子AAbb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bb;④纯合子aabbCC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aabbCC。由上述这些真命题可以归纳出:纯合子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真命题)。

2.关于演绎推理过程

高中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把“假说演绎法”作为生物学科的基本逻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过程也要具备逻辑性。比如教师在进行“遗传信息的传递――DNA复制”内容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演绎推理过程。先从日常生活的复制(计算机的文件复制与资料的复印),引出“全保留复制”。如果DNA是这种复制机制的话,亲代DNA双链标记32P在以31P作为原料的条件下DNA复制一代,形成两个子代DNA,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得到结果为:一个为“重带”,另一个为“轻带”。而科学家实验结果是只出现“中带”。这说明了全保留复制是错误的。然后,教师再让学生设计复制机制,得到结果是“半保留复制”。这个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

还有,在命题判断上,学生经常犯逻辑上的错误。比如认为“DNA是人的主要遗传物质”(假命题)是正确的。他们往往这样演绎:①人是生物;②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③所以人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这个命题中的生物是指生物界。虽然,“人是属于生物,但生物不全是人”。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教师可以运用“三段论”来演绎推理:①人体具有细胞结构;②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③所以人的遗传物质是DNA(真命题)。相关推理示例:①人体细胞属于动物细胞;②动物细胞具有中心体结构;③所以人体细胞具有中心体结构。

三、教学中注意分析与综合问题

高考生物试题的综合性很强,部分选择题的选项,知识点跨度很大,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那么,什么是分析?所谓的分析是指把整体分解成部分,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简单的要素,或把历史的过程分解成片段来研究的思维方法。对生物学来讲,定性与定量分析显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