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新时期;校企合作;工匠精神;教育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希望企业内的人才都具有工匠精神,能够以劳动为荣,重视技能的提升,敢于创新,具备敬业守信的职业素养。为了建立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很多企业都选择与学校开展合作,采取校企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度解读工匠精神,配合学校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和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并为学生介绍具备工匠涵养素质的工匠人物,力求更加高效地培养出知识性和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优秀的工匠追求完美,对细节有着极高的要求,享受通过自己的双手让工艺品逐渐升华的过程。工匠精神所代表的是时代的气质,是毫无保留地投入工作的一种生命状态[1]。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执着专注,具有死磕精神,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保持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敬畏自己的工作,通过精雕细琢,将产品做到最好;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创新进取,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敢于创新,力求突破自己,提升技艺水平,实现完善自我的目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讲究匠心筑梦,具有家国情怀,能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融合,具备用技能报国的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号,而是要从当下做起,不断磨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保证产品质量。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精英教育”“金钱崇拜”等思想逐渐让人遗失了工匠精神,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注意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首先,工匠精神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优势逐渐降低,想要保持我国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只有这样,我国才能实现发展为制造业强国的目标[2];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工匠精神是企业长寿的必备元素。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很多都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因此,想要保持持续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必须具备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队伍;再次,工匠精神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专业能力,还要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企业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才,而学校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主要场所,所以,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最后,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学生具备工匠精神时,也就具备了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可以更加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并在职业生涯中,快速脱颖而出。所以,和专业知识技能一样,工匠精神也是学生立足社会的重要条件。

三、校企深度融合与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

当下,企业都希望可以得到长远的发展,渴望吸收更多具有职业态度与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经验和能力可以在实训中得到提升,但工匠精神必须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领悟与养成。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与学校开展合作,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企业文化,加深对企业的认同感,并通过校外实训,在专业技术人员的辅助下,有效地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养[3]。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毕业后直接到熟悉的企业工作。校企合作模式的要点为,(1)培养职业素质。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企业文化,加深对本专业的工作内容的了解,实现职业素质的提升;(2)学用一体。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深入企业进行学习与实践,实现学用一体的目标,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3)开展技术交流。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中的工程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开设讲座课程,并邀请校内全职教师参与企业技术开发。通过强化优秀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助于企业的发展和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在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训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工匠精神。

四、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1.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

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企业与学校需要根据产业转型对人才素养的新要求,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并在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进而更好地投入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具备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加强交流,共同打造文化环境:(1)辅助学校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需要与学校共同营造校园环境,在校园人文景观、公共建筑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引入企业文化,建立企业工作站、校企实训基地等。(2)加强企业精神的宣传。企业可以协助学校组织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并请企业内专业人员参与活动。例如,企业可以定期邀请学校新生到工作车间参观,帮助大学生加深对所学专业的了解,并邀请具备良好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为提升学生参与实习的积极性,企业还可以为学生发放薪资或生活补助。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又可以使学生受到企业人员工匠精神的熏陶。

2.通过典型示范引领弘扬工匠精神

通过典型示范,可以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企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养和树立先进典型的方式,让更多学生了解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提升自身综合素养[4]。在邀请学生参加实训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介绍优秀员工的工作经验、工作态度,通过深入学习典型事例,可以在遇到困难时,借鉴优秀员工处理问题的思路,并受到优秀员工的影响,养成坚持不懈、求实创新的工匠精神。此外,企业还可以定期派遣优秀员工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解专业技能知识,并在授课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树立榜样,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先进事迹,并向优秀人才学习,强化工匠精神。

3.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的科学构建

科学的校企深度融合运行机制,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让学生利用学校与企业的资源,提升职业素养,形成工匠精神[5]。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过程中,企业必须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1)配合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配合学校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需要请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积极与专业教师开展深入交流,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2)配合学校实施工学结合计划。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需要到企业进行深入学习。而工学结合计划,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也有助于企业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获得真正的利益,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并乐于在毕业后继续与企业合作,企业可以实现引进更多专业人才的目标,学生也可以快速走进工作岗位;(3)配合学校完成校本教材。很多专业技能知识的运用,都需要学生深入学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在企业的帮助下,校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得到丰富,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最新的工程项目,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进行结合,让专业课程更具职业性与先进性,有助于企业对学生进行技术培训。

4.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国工匠”,关键在“工匠之师”队伍的建设,企业必须辅助学校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师是学生职业生涯中的引路人,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所体现的操作技巧以及职业素养,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6]。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职业态度,才会让学生感受到所学专业的魅力,对工匠精神产生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必须协助学校打造匠师队伍。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作为兼职教师开展授课活动,让学生体会一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同时,还可以邀请教师到企业进行锻炼,充分地利用企业内的各项资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并在锻炼过程中实现工匠精神的养成。这样,通过配合学校打造具备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可以让学生受到一定的影响,逐渐养成工匠精神。

五、结语

企业必须通过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进而培养更多与岗位要求符合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对校企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构建,营造传承工匠精神的文化环境,打造匠师队伍,并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训的过程中,养成工匠精神。

参考文献

[1]万长松,孙启鸣.论新时代中国特色工匠精神及其哲学基础[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5):456-461.

[2]高中华,赵晨,付悦.工匠精神的概念,边界及研究展望[J].经济管理,2020,42(6):194-210.

[3]马廷奇.命运共同体: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新视界[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0,177(5):123-131.

[4]石伟平,郝天聪.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双元育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695(7):94-98.

[5]徐国光,史军,李积珍,等.课程思政下高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课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9):129-130.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岗位导向;技工院校;工匠精神;汽车专业

处于新时期社会发展背景下,技工院校教师应立足于岗位视域下,秉承着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来展开实践教学活动,除去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之外,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为突飞猛进的汽车行业输送优质的建设性人才。为此,汽车专业教师应着重向学生灌输“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向其讲述其内在涵义和践行路径。其中自古以来便有工匠精神的存在,比如春秋鲁国的鲁班、战国魏国的庖丁都在自己的领域中有着杰出的建树,属于国宝级工匠,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国内手工艺术的发展和创新。而现阶段,国家也提出有“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其中明确提出应着重培育技能型人才的工匠精神,特别是技工院校而言,汽车专业教师应采取新颖有效的措施来融入工匠精神。本文以笔者教学经历为切入点,立足于岗位导向视野下,着重阐述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培育策略,旨在为汽车专业人才培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1岗位导向下技工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分析

与人才培育要求相契合

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汽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汽车行业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方向转型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为满足汽车市场发展需求,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学生除去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应具有一定的工匠精神。为此,教师应给予岗位导向下,重新规划汽车人才培育方向和目标,在开展课堂活动的同时,还应着重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将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纳入到人才培育方案中,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除此之外,教师在明确人才培育目标时,应将教学内容与“工匠精神”进行有效融合,从而给教师推动专业建设、创新课程设置提供新思路和指导,进而为汽车行业发展输送高素质、高品质、高水平的汽车技能人才。汽车专业课程具有内容繁杂、专业性强以及应用性强的学科特点,教师在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还应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内涵,切实提高他们的社会核心竞争力。

与岗位技能需求相契合

随着汽车领域的不断升级和创新,其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使得汽车专业人才有着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提升学生的社会核心竞争力,需要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来完善人才培育方案。针对汽车专业而言,教师应教授学生基础的诊断技能、维修技巧、组装技术,此外,还应着重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向他们灌输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针对一些较难的汽车专业技能而言,学生应形成不断探索和学习的钻研精神,从而以坚韧的品质和负责的态度对专业技术进行深入学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综合来讲,教师在人才培育过程汇总融入工匠精神,与岗位技能需求有契合,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择业能力。

与专业就业方向相契合

处于日益激烈的汽车市场竞争背景下,教师应结合岗位需求来设置符合就业反向和行业需求的课程内容和培育方案,并自然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借此来缓解学生在毕业之际的择业压力,能够获得期望工作岗位的认可。特别是对汽车企业而言,具有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工匠精神培育氛围,使得学生在此环境的熏陶下,潜移默化地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从而在后续择业中获得竞争优势,并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为后续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岗位导向下技工院校汽车专业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

汽车专业教师在创设文化氛围之前,应先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比如汽车专业人员应在岗位上践行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在落实人才培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向学生明确工匠精神在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精神引导下推进教学改革进程,从而为学生积极创设具有文化内涵深度的教育环境。汽车专业教师在培育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所建设和培育的文化氛围能够引导学生获得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并依托文化载体来培育他们的职业道德与精神。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认知和理解德产汽车的过程中,可以借此氛围来向学生讲述德国人从螺丝钉到汽车架构的制造都是精益求精和认真负责的;或者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汽车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细腻手工工艺,其背后蕴含有多年历史传承的一丝不苟和严谨专注的工匠精神。综合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营造汽车文化氛围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在熏陶中形成工匠精神。

构建培育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技工院校汽车专业教师应在岗位导向下积极参与到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工作中,其一,应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精神、职业道德培育课程,并将其纳入到公共基础课程体系中。通过以上课程来引导学生感知、领悟以及学习工匠精神,并通过有效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自觉意识和驱动力。其二,教师需要结合实际岗位需求来完善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其中可以将“任务驱动”这一教学模式引进到实践课堂上,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和技能需求来设计教学环节,从而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各个教学环境中,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同时,能够逐渐形成岗位态度和职业道德,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塑造。其三,此外,需要着重关注汽车专业的实训教学开展情况。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在培育工匠精神所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应以岗位需求为引导,为提高学生的岗位竞争力和职业综合素养,技工院校需要对实训教学课程次数和时间进行适当调整,给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院校还应结合一线岗位技术与设备要求来构建模拟工作基地,使得学生沉浸其中,了解汽车维修、汽车装配以及汽车营销等各种岗位的实际运行流程和注意事项,使得学生能够在实践锻炼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完善自身的工匠精神,为后续步入岗位奠定基础。

打造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队伍

教师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教学经验等都对教学效果、学生素养以及院校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为积极推行工匠精神培育工作,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与精神。为此,院校应积极落实工匠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基础保障,努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使得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第一,要强化师资专业培训力度,其中要针对职业素养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第二,院校应选拔优质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和挂职锻炼,从而学习一线工作精神,在实际岗位工作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和职业素养。第三,院校还应聘请企业一线工匠进校开展讲座和培训活动,实现工匠精神在实训课程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开发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资源

为使得工匠精神培育工作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系统性,院校应积极开发与之相关的教学资源,首先,应不断积累体验性素材,借此来丰富教学资源库,针对不同教学方向的资源可以分为解释性、描述性以及延伸性等教学素材,在整理和归纳的过程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工匠精神培育载体的多元化。然后,需要结合学生切实需求来融入企业文化。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现状来构建汽车转我也教学资源平台,并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模块设计中,使得学生感知企业文化、领悟工匠精神,实现工匠精神培育与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机融合。最后,教师应参与到科研教学中,为学生树立工匠形象,并以身示范来引导学生将领悟到的职业精神进行内化与践行。

3结语

总而言之,为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技工院校应在岗位导向下积极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研究工作,并将其放在重要教学位置上,积极探索培育汽车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培育途径,其中可以通过营造文化氛围、重构课程体系、打造师资队伍以及开发教学资源来为汽车行业创新发展输送优质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号.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探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20,000(008):.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药分析;课程探索

《中药分析》是在化学、生物学和中药学基础上开设的一门重要中药学专业课,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整个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其中,中药分析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中药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中药分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融入工匠精神,能够更好的夯实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提升他们的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进而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本文在重点阐述“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以中药分析课程为切入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体系和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1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相一致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其体现在对自身所从事的行业的敬畏和热爱,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职业品质和对技术的力求突破和革新的精神[2]。从中药学人才素质培养来看,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应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行业有贡献的中药学专业人才,这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是相符合的[3]。从职业培养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既重技能,也重职业精神和道德品质,与中药学学生应具备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技能以及与中药学相关的药学、中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高素质的职业道德修养是相一致的。从创新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医药思维弱化、中药评价西化、中医药技术落后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中药的健康发展。这也要求了中药学人才在中药科研过程中,要具备创新精神。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变化,中医药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对于今后提供优秀的中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性。这恰恰与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所强调的在继承基础上创新的内涵不谋而合,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推陈出新,走在时代的前沿。

符合中医药事业不断发展的需求

随着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振兴中医药事业”和“健康中国”等战略的实施,中药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为中医药注入了新的活力,以及中医药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社会对中医药的认可度逐渐提高,而中药产业作为中医药事业的重要部分,也逐渐产业化和规模化上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根据统计调查表明,我国现有的药店47万家,需执业药师200万,然而现有的执业药师数量远远不够满足药店的需求,对中药学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很大[4]。所以,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学教育,培养具备“匠心”和“匠技”的高素质中药专业人才,对国家医疗体系的升级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类的健康都至关重要。

2工匠精神融入中药分析课程的探索

重组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体系

基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研究如何调整课程内容。《中药分析》课程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讲解如何利用现代分析手段,研究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学科[5]。首先,围绕学科知识,在理论教学和试验教学中,潜移默化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逐渐地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以岗位为导向,结合行业的发展,联系与中药分析内容相关的时事,使学生增加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自主学习的热情之外,知道课程所需要学的是什么,以后从事的是什么样的工作,需要具备哪些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对以后的职业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职业目标,学好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引导他们成为一个高素质创新型中药学人才,实现“工匠精神”育人的目的。

改革教学方式,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时代价值;职业教育;职业素养

我国技能选手在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的世界技能大赛(第45届)上取得佳绩时强调,“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的指示既指出了青年强技报国的努力方向,也彰显了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

1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中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要求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为政府、企业等市场主体高度关注。工匠精神以其独有的精神密码成为支撑产品和服务品质的重要力量。何谓工匠精神?要了解工匠精神,需先明了工匠之意。《说文解字》对“工”和“匠”二字分别解读。对“工”字的注解,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认为“凡善其事曰工”;对“匠”字的释义是“匠,木工也”,原意指木匠,后代指手艺精湛的人群。《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手艺工人”就是指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从事某种手工业,术业有专攻而拥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随着技术进步,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工匠的群体也不断扩大,包括了各行业中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工巧匠。手工业时代的工匠身上蕴含的精神特质主要体现为对产品力求完美,精益求精。工匠精神并非舶来品,我国早就有诸多关于工匠精神的阐述和事迹,如为人们世代传颂敬仰、泽被后世的优秀工匠有被尊为木工始祖的春秋时鲁国的能工巧匠鲁班、战国时指挥修建迄今仍然发挥作用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的秦国李冰等人物都是我国历史上工匠精神的代表。在以自动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的今天,部分传统手工业逐渐被替代甚至消失,但工匠精神源远流长,成为优秀的职业传统和职业精神,仍为当社会今各行各业所崇尚和追求。工匠一词的内涵已不仅仅指传统意义的手艺人,而是超越了对某一群体和行业的限制,涵盖了每一位劳动者。工匠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其原有的手工业者视职业为天职般的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等传统精神意蕴得到延展,不仅意味着是一种高超的技术,还意味是一种高尚的情怀和高贵的品质。换言之,工匠精神已成为融敬业专注的匠心、技能精湛的匠术和精益求精的匠德于一体的思想品质,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职业素养的核心与灵魂。

2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工匠精神不仅源远流长于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更是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力量。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制造强国跨越的“助推器”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尽管媒体报道2018年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处于世界首位的有220多种。在制造业的众多产业中,有以华为为代表的信息通讯基础企业,有比亚迪的纯电汽技术已经处于业界领先位置。但是放眼全球,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是大而不强,产品多而精品少。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加快制造业的升级,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品质提升,完成闯关,实现跨越,跻身制造强国行列。而能否实现创新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是我们能否过坎闯关的关键。实现制造强国目标和升级版制造业的关键在于提高制造业的创造水平与创新能力。而助推创新发展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一重要精神动量。人才是最宝贵的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既拥有现代科学技术又具有工匠精神的的劳动者队伍是支撑起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力量。劳动者守匠心,怀匠德,求匠技,干事就不会因循守旧而能不拘一格,就可能在平凡岗位的坚守中实现突破和创新。在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劳动者都能始终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完美,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实现品质提升和超越发展。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更新换代,惟有铸造一大批崇尚和践行工匠精神的劳动者队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大批守正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劳动者大军,才能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坎闯关,跻身制造强国行列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器”

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价值。报告提出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征程已经开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需要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民族振兴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撑,人民幸福需要经济发展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更离不开每一位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中国精神的引领,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每一个平凡的工作也许枯燥,但都十分重要,都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只要各行各业劳动者负责,努力成为技能型、创新型的合格劳动者,不断创造更好的产品,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不是梦。

弘扬工匠精神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的“助推器”

国际品牌形象是指在国际市场上一国企业制造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质量和品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所形成的共识。品牌从寂寂无名到名满天下,实现其蜕变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其赖以存在的产品和服务“与众不同”,具有高品质,能赢得消费者信赖。国际品牌意味着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的企业在全球范围的行业领域内处于领先性和主导性地位。拥有国际品牌形象的企业也因此可以获得高额的产品或服务附加值,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上真正拥有的品牌还为数不多,绝大多数“中国制造”的商品国际市场利润低。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中国制造业要跨越创造、质量和品牌三道关,方能打造出更多的“中国制造”品牌,升级“中国制造”的国际品牌形象。品牌的打造离不开”工匠精神”这一“精神密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之所以竞争力不强,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缺乏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职工队伍。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要有一流的科学家,更要有高素质的各行各业的“工匠”们。提升品牌形象,就需要在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工匠精神,做到精雕细琢、才能有完美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产品和服务由“量”到“质”的转变、提升与飞跃。劳动者崇尚精益求精,持续提高产品质量;追求创新突破,不断刷新产品升级换代,这是改变”中国制造”“低价低质”形象,让更多”中国制造”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的内生驱动力。

3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时代赋予使命,使命呼唤担当。新时代要打造一大批我国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拥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必须注重对标工匠精神,构建有效路径。

注重引领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

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进程中,技能人才匮乏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制造业加速升级转型的制约因素,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后继乏力,严重不足。造成“技工荒”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多种,但社会舆论和职业偏见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倡导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和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必须加强社会舆论的引导,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并积极弘扬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让劳动者感受到“匠心”的重要地位和社会价值,增强其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励其职业责任感,自觉投身创新创造和追求卓越之路。此外,还要通过新闻媒体等多渠道宽领域宣传技能人才为企业和国家做出重要贡献和重大作用的事迹,一方面可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获得感,另一方面可以发挥示范效应,带动更多的劳动者,特别是转变职业偏见,认同一技在身,以技报国,自觉投身技能报国行列,让“大国工匠”的青年技能人才成为受社会各界尊重、追捧的“偶像”,引领带动全社会劳动者崇尚劳动,自觉弘扬工匠精神。

注重形成弘扬工匠精神的人才激励机制

劳动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途径,但劳动者在职业选择及努力进取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对人才评价的直接影响。环境是影响主体的外部因素。劳动者在选择职业和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会把社会舆论、评价等环境因素视为对自己劳动的的认可与肯定,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劳动者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满足感,成就感,价值感,会影响选择职业和积极主动从事职业活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人才成长与长远发展来看,劳动者具有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素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只有劳动者正确认识认同工匠精神并经历社会实践的锤炼真正理解后,才能真正内化为个人职业素养,才能引发起对工匠精神的追求和坚守。建立健全立体的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能够形成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工匠精神,勇于创新乐于创优、坚守并追求卓越的外部环境和成长动力。劳动者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是统一的,通过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提高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为社会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和精神激励,为他们施展才能搭建宽广舞台和上升渠道;发挥他们的引领示范效应,着重激励表彰奖励“大国工匠”、技能大师,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获得感,获得社会认同的同时,也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职业成长的典范,可以带动和引领更多的劳动者学有标杆,追有榜样,增强劳动者干好本职工作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坚守精益求精,追求创造创新。

注重探索弘扬工匠精神的职业素养培育体系

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制造产业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必然对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数控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是国家必然对传统企业进行的有计划改造,高端数控机床等智能制造装备的普及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能人才。但从实际工作中来看,出现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更多接受了专业学习的的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制造企业里却又存在很多青年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达不到所从事的技术岗位要求的矛盾问题。针对上述矛盾问题,现代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和落地如何实现企业需求、就业市场和学生发展相统一来培育新时代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这是关乎实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学生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的现实课题。职业教育同样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社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构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一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引领人,要言传身教,既要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德育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标榜样、学有依托,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并真正领悟工匠精神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支持作用,又要在自身的教师岗位上率先垂范,以自身敬业乐业精业的职业操守和人格魅力感染和浸润学生的心灵,让敬业专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莘莘学子的精神世界里潜移默化生根发芽;同时,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到专业学习中,形成职业素养培育的合力,有助于激励学生对专业和工匠精神产生更为强烈的追求,甚至逐渐成为一种职业信仰。二是要采取开放的教育培育方式。与企业联手开展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有助于职业教育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结合得更紧密,甚至无缝对接。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推动校企产学研立体育人模式,破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打通校园与企业社会的“最后一公里”,让学生提前体验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改变高职学生“象牙塔”式学习,增强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危机意识,更有助于学生自觉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成长为自觉投身技能报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亚力克•福奇.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3]杨红霞.高校创新创业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20(18).

[4]孙小恒,吴永恒.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正名、反思与重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3).

[5]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

[6]徐家贵.“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理性认知与传承[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7]沈亦乐.大力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杭州市_会设立全国首个”工匠日”的实践与思考[J].人大研究,2020(09).

[8]荀凤元.制造强国呼唤涌现更多“技能青年”[N].中国青年报,2019-07-15(006).

[9]王海忠,李骅熹.提升”中国制造”国际品牌形象的国家战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

[10]张驰.德国制造的国家品牌战略及启示——评《德国制造:国家品牌战略启示录》[J].公共外交季刊,2017(04).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5篇

1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英文是Craftsman'sspirit,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手工艺人”。荀子有云:“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由此可以看出,工匠的本义即长期使用刀斧等工具制作物件的人。我国古代有“百工”之说,如木匠、铁匠、瓦匠、箍桶匠等等,这些匠人几乎都是从小学徒,终身专心致志从事此项劳动,他们中的很多人因其具备的超出常人的素养而成为行业的翘楚,比如《庄子•养生主》中写到的刀功出神入化的庖丁,以及被木工业奉为祖师的鲁班等。他们的这种素养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若是简而概之,便是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执着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又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足够敬业,才有足够的动力深入学习更高端的技术;足够专业,才能使得敬业的劳作获得更喜人的收成。扩而言之,工匠精神应该包括精益求精的钻研能力、一丝不苟的执行态度、心无旁骛的专注精神以及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

参考文献:

[1]龚群.工匠精神及其当代意义[N]._,2021-1-18(15).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工匠精神;思政课;探讨

我国作为一个制造业的大国,在目前新的发展形势之下,我国的制造技术在不断的上升。目前我们为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生产质量,就需要加强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体系研究,不断培养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为我国的产业转型输入更多的技术性人才。

1.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有效融入工匠精神的意义

目前,在我国的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变得越来越重要。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想体会,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与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在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之下,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需要更多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等院校的教学之中,融入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首先就要明确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将职业素养作为是一个核心的指标来进行考核。其次,工匠精神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将工匠精神有效融入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纳入到专业的方案之中,适应目前社会的不同行业需求。工匠精神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仅只是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技术精湛的一个代名词,而且还体现了精妙绝伦的卓越追求精神。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建筑的构造很多都体现了工匠的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精神。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止要具备手艺娴熟的技术性人才,更重要的是让这些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操作技能,在专业的知识之上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加强自身职业素养的建设。所以说,高等职业院校思想政治课中的工匠精神,更多的是在思想道德基础上,融入了职业的素养,实现学生的精神和各方面协调统一。

2.工匠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探讨

详细的教学材料

现代企业需要强大的技术技能和工匠精神。一方面,员工负责控制生产调度、生产过程监控和产品质量。另一方面,员工可以与专业设计师合作开发和工艺设计产品或项目。他们有更多的动手技能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按照生产单位的要求进行实际工作,现有的教育教材已经过时,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创编出版新教材,“传承工匠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指导思想是以创新的人才素质观为核心,以新技术和产业发展方向为主要内容。新教材应反映新工艺、新工艺、新产品,制定出大量的生产方案,并结合学校实验室和培训室的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出几项任务。

注重实践教学

小班教学

在大班教学中,教师不能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也不能严格检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一些粗劣的工作和数据欺诈可能会蒙混过关。教学效果不理想。事实表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尤其是强调动手操作的高等职业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要培养CRAftsman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进行小班教学.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严格检查每个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困难。小班教学能够及时进行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传统学习评价模式的转变

格拉德威尔说,经过一万小时的努力可以是平凡而非凡的,马克•吐温也说过,如果你专注于一项事业,你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惊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做事的习惯上,使学生工匠的勇气逐渐形成。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评价以知识能力和轻盈能力为主,削弱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评价方法主要是终止评价,忽视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的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有必要进行改革。教学团队可以录制实际制作的视频,并制作微缩讲座。在此基础上,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了一个视频资源库平台,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家庭作业、自我测试、考试、学习统计、学习评价、答疑和教学笔记等。在图书馆平台上,学生的考勤、备课、讨论、复习、作业、知识、情感等都可以清晰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平台的不同阶段的表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这个过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将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日常行为、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并通过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健康发展。

3.进一步优化高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

一线员工工匠精神范文 第7篇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立德树人;精益求精

2016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一词。之后工匠精神入选2016年十大流行语。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基石。技工院校作为培养大国工匠的主阵地,肩负着铸造学生工匠精神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是指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其核心理念包括在创造上追求卓越、在品质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用户至上,其基本内涵包括爱岗敬业、专心专注、精益求精、突破创新等多方面内容。

二、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新要求,即全国高校要把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_中央、_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立德树人立的是社会主义之德,树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目前全国教育领域倡导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将技工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技工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势在必行。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急需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立德树人着眼职业规范的建立,工匠精神着眼职业道德的培养;立德树人以教师言传身教为形式,工匠精神以师傅技艺传授为载体;立德树人塑造的是“人格”,工匠精神塑造的是“魂魄”。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相辅相成,技工院校只有立足德育教育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中,才能促进工匠精神的培育,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才能帮助技工院校学生重拾自信心,重塑形象,使技工院校学生成长为真正合格的技术工人,成为新时代的“大国工匠”。

(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的需要2016年3月5日,_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017年4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的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虽然我国目前已进入制造业大国行列,但距离进入创造业强国还有一段距离,我们的许多产品仍属于低附加值产品,在制造工艺、产品质量、品牌价值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技术差距以外,更多的问题反映在精细与创新方面。虽然中国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古人也创造了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建造了闻名世界的长城、都江堰,但近代以来,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不少优秀人才不再热衷于传统技艺的传承而走上了仕途的道路,技术人才的缺乏使中国的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与德国制造的精致、瑞士制造的精巧拉开了距离。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工匠精神的提出,“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精神在全社会得到弘扬,广大民众深刻认识到中国梦的实现既离不开科技战线的技术专家,也需要大批技工院校培养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三)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发展的需要2019年8月27日晚,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在俄罗斯喀山落下帷幕,中国代表团再次创造佳绩,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三个第一。本次大赛中,中国派出的大部分选手都来自技工院校,大部分奖牌也是由技工院校的选手摘得。这充分说明技工院校在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没有技工院校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选手,就没有中国在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大赛上的辉煌成就。在考察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近年来,国家无论从政策、荣誉还是在资金等方面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都空前重视,社会同样呼唤具有精益求精技艺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春天已经来临!作为培养大国工匠摇篮的技工院校,需要外树形象、内强体制、不辱使命,将人们对技能的渴望和热情变为对技能人才培养的行动,让所有人了解技能魅力,认识技能精髓,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重视技能的氛围,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不再是一句空话,让技工院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为中国制造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是教学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技工院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原来那种“黑板上开机床”“电脑上盖房子”的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工学一体、校企双制”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必须把校企合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到教育教学的服务保障,都需要以企业需求目标为导向,充分吸收并引入企业元素,探索校企双师双元培养制度,合作落实“八个共同”(共同制定培养标准、共同完善培养方案、共同构建课程体系、共同开发教材讲义、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完善“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这样培养出的技能人才才是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强调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时指出,全国技工院校都应该“凡是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在工作布局、力量摆布、政策倾斜、管理保障方面都要给予支持;凡是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都要坚决破除”。无论是大力推行招生即招工的新型学徒制、双主体育人,还是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的技能提升行动计划,都进一步彰显了国家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与渴求。肩负为国家培养各类技能人才使命的技工院校,唯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将工匠精神与教学内容相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深化,才能持续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注、精细的工匠精神。

三、技工院校弘扬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就必须建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是传承工匠精神、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传承者,这是使命也是任务。学习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教师要率先垂范、严格要求、敬业爱岗、追求卓越。在教学上要潜心研究,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情怀;在技能上要勤学苦练,练就庖丁炉火纯青、美妙绝伦的解牛技术。教师不但要培养“精品”学生,也要自我锤炼,不断提升职业素养、专业技能水平,成为“精品”教师。技工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学生职业技能的传授者,更要做学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做学生的楷模,用言行感染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打磨每一节课,磨炼育人的“匠心”,要以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治学的态度、细致专注的精神影响学生;在实习实训教学中,教师要深入企业,调研观摩体验,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励学生。技工院校的教师要秉承“执着专注、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创新进取、敬业乐业”的职业精神,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教育之心去关爱学生,通过榜样示范和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和强化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