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性文章800字范文 第1篇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题型考点大汇总

一、必备知识

1.论点(证明什么)

A.把握文章的论点

中心论点只有一个(统帅分论点)。

(1)明确:分论点可有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2)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如标题、开篇、中间、结尾;

②分析文章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B.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论述性文章800字范文 第2篇

1.概括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特别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和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基本上这就是文章的中心

2.看标题,先将文章大致看一下,然后去看题目,带着问题去找答案。这样比较有针对性,目标明确

3.不管是题目还是文章都要将关键字圈起来,特别是时间,概括性词语

例如:几乎,大概,一般,全,都,凡是这类词

4.找出文章 表程度的词语

例如:总共 .基本.大致.最

5.找出有逻辑性的关联词

例如:表转折,表因果,分层分类,举例子,并列或递进

6.文章反复出现的句子 ,特别注意跟文章一样的句子,因为有可能张冠李戴

论述性文章800字范文 第3篇

就要考试了,阅读理解一直是我们答题的重点,下面一起学习中考论述类文本答题技巧吧!

论述类文本阅读【1】

一般是文化论文或社科论文,这些文章或者距离学生生活较远,或者内容艰深,或者专业术语较多,不少同学在考试的压力之下,没有兴趣也很难集中注意力认真读懂文本,做题时以碰运气为主,那么正答率自然会降低。

1.第一遍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做以下工作:

A.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述思路(注意文章的题目,文末的出处。

辨识文章各段的逻辑关系,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

B.大概了解段落大意(标注段落序号,画出各段的中心句);

C.圈画出重点词句(如下定义的句子、总结性的句子、关联词等,第一感觉认为重要的就都画出来)。

2、带着问题找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可以理解成文字版的“大家来找茬”:找到各题各选项涉及到的原文语句,对比后辨析异同。

具体可以这样做:

• 仔细审题,圈出题干中的关键词,例如“不正确”“原因”等词语,确保不会出现审题不清的低级错误

• 阅读各选项词句,找出一些辨识度较高的词语,如长名词、专业术语等,迅速定位选项出处,勾画出来并标注题号及选项号,如1A2B,以便集中注意力答题,同时也为最后的检查订正节省查找时间。

• 仔细对比原文与选项,圈画出二者不同之处,仔细辨析不同或类似的词语是否引起了语义的改变。

• 牢记常见的陷阱词和错误类型,如都、已经、这、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一旦出现,必须要立即提高警惕。

(具体词句和错误类型会在随后的\'分享中有详细介绍)

通用技巧:圈点勾画,集中注意力找不同

论述性文章800字范文 第4篇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种概念、两种心态、六个步骤

1.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论述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2.具备两种心态

①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②一定要认真仔细。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3.明确六个步骤

一般来说我们常用读(圈点勾画)、审(题干、选项)、找(筛选信息)、比(干扰项)、排、选六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②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③关联词。

④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⑤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2)审(题干、选项),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①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②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3)找(筛选信息),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①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②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A.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B.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③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A.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B.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C.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D.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E.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F.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G.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H.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I.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J.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4)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5)排

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6)选

选出正确选项。

小结:论述文阅读解题方法:①根据选项找原文;②对照原文找差异;③针对差异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