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1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2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育 学前儿童 欣赏能力 发展 浅谈

论文摘要:学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直接关系到儿童未来人格和智慧的发展,幼儿教师要千方百计通过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四方面浅谈音乐教育促进学前儿童欣赏能力的发展,即:倾听感受音乐、理解感觉音乐、创造性表现音乐、兴趣欣赏音乐,希望笔者的拙见对学前儿童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音乐欣赏一种倾听音乐的高雅的活动,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总是怀着愉悦和欣喜的心情,在反复倾听中激发对音乐的兴趣,陶冶自身的情操。对处在学前的儿童教育作用更是很大的,音乐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的活跃和发展,使儿童的运动舞蹈的能力大有增强,另外对儿童形成节奏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能发展学前儿童的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儿童的欣赏能力越强,欣赏的兴趣和愿望越高。能力发展的越快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创造条件进行音乐教育,使学生的欣赏能力快速进步。下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从四方面谈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

一、倾听感受音乐

倾听不同于普通的简单的听听,它是一种有主动意识的,注意力较为集中的留神地听,倾听不仅是注意力的集中,还要有情感的投入,倾听的认真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和感受和吸收的能力,是音乐欣赏的关键基础,也是促进个性化欣赏的关键环节。幼儿教师要在学前儿童三岁左右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倾听。可以给学生播放一些较为简单的音乐,让学生通过倾听辨别各种声音,比如流水声、雨声、鸟鸣声等等。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们感受音响,及时的提问是什么乐器发出的音响,让孩子们做简单的描述。如在“什么乐器在唱歌”的游戏中,正确指出在遮挡物后面发出声响的熟悉乐器;在“谁来了”的韵律活动中,正确地分辨“沉重的”、“轻柔的”和“跳跃的”音乐,并用性质相似的动物走路的动作来描述所听到的音乐。他们还能逐步养成注意倾听教师、同伴的歌声和琴声伴奏的习惯,并以此为基础努力使自己的歌声能够与他人相一致。

二、理解感觉音乐

音乐欣赏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理解,只有理解音乐的感情,才会使儿童初步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的翅膀,逐渐在感觉音乐带给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理解音乐传达的信息,才会使儿童对所表现的内容自由的联想,才能使儿童初步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以致提高孩子们的较为初级的音乐表达能力和情感的把握能力。如在2—3岁的幼儿园小班,幼儿教师在几周之内反复给孩子们欣赏马革顺创作的《拍球》和《宝宝睡觉吧》,在此基础上,教师向他们提供两幅有关图片,并要求他们将之与那两首音乐一一相配,大部分儿童都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在3岁末期,小朋友们就会理解平时常常倾听的歌曲的歌词和内容,感觉音乐的情绪就会随着提高,幼儿教师可以组织音乐活动,边播放音乐,便让孩子们联想一些动物,能根据音乐优美、轻柔的性质联想起小鱼、小鸟、蝴蝶等美丽温柔的动物等。真是感觉音乐其乐无穷呀!

三、创造性表现音乐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发展较为缓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有时欣赏音乐和小朋友们的创造性表现还不够明显,所以常常是儿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伴随一些有意思的、可爱的动作等一些创造性的表现,随时表达儿童对所欣赏的音乐的理解创造。所以幼儿教师要会有意识地利用创造性表现活动来促进学前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发展。如,在一次大班的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要求儿童画两幅图画分别用来表达听了《摇篮曲》和《伏尔加船夫曲》之后的感受,—位男孩为《伏尔加船夫曲》画了一个送葬的场面,并解释说“这是一个伟大的人死了”,而为《摇篮曲》画了一个妇女在家里对着一幅遗像哭泣的场面,解释说“这是一个不伟大的人死了”。小朋友们还能有不同的语调为所听的音乐配上一句话,还可以表演较为恰当的舞蹈动作等。

四、兴趣欣赏音乐

小朋友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就自然表现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幼儿教师在播放现在流行的成人喜欢的歌曲时,绝大部分孩子们表现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就开始自己玩,同样放外国歌曲更是表现强烈,如果换成是儿童歌曲就会马上表现为积极的情绪等。通过对比试验可以看出小朋友们对音乐欣赏有自己的兴趣,教师要依据儿童的兴趣和爱好营造环境,激发儿童对音乐的欣赏热情,尽可能多地向儿童提供由优秀的作家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创作、制作的音乐作品,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更多的机会自然、愉快地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美好的音乐,还要激发儿童主动投入音乐学习的指导方法,有利于学前儿童音乐素质的发展。

总之,幼儿教师应该努力探究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规律,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姗姗著《幼儿音乐素质的培养》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年

[2]王懿颖著《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3]徐卓娅主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3

音乐表演因其美妙的旋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因此给所有的受众带来深刻的印象.但是自从我国将艺术市场进行商业化运作之后,部分音乐作品或者音乐表演呈现出过度追求商业化利益的特点,忽视了对音乐内涵的研究.使做到音乐市场虽然呈现出一浪高过一浪的“局部热点”或者“流行风”,但是在很快一段时间之后就对这些音乐作品失去了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音乐作品没有任何的内涵,而市场的追捧也是因为炒作而出现的,相比之一些十年代,甚至是五六十年代的音乐作品还被一代一代的传唱比起来,这些作品缺少的“灵性”太多了.一首《让我们荡起双桨》虽然是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但是其整整影响了几代新中国儿女,而且这种影响力仍旧在持续下去,而有些流行歌曲在热过一阵之后,人们可能很快就将其忘记了.

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艺术界,特别是音乐界专家学者对其进行深度的分析和反思,音乐表演需要市场的认可和支持固然是没错的,但是音乐表演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它需要用其深层次的内涵来影响观众对音乐的认识.如果一味的将这种音乐表演过度商业化炒作,那么仅仅能在一个十分有限的发展空间中让音乐表演做到到延续,根本谈不上拓展和延伸,这样很快就会让音乐表演市场呈现后劲不足的局面,最终让音乐界甚至是艺术界失去动力.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4

1990年:1、论文:《论广播剧音乐的审美特征》《声屏世界》1990第3期1993年:1、论文:《谈乐器发声时的音乐特征》《交响》1993第3期1994年:1、论文:《论江南丝竹的声部润饰与织体》《音乐艺术》1994第3期2、论文:《丝柔竹脆,情深意切》《人民音乐》1994第4期1995年:1、论文:《论民乐器的改革》《交响》 1995第2期2、论文:《再谈民乐的创作与配器》《江西师大学报》1995增刊3、论文:《也谈音乐的美》《江西师大学报》1995年增刊4、论文:《谈视唱练耳的教学》《儿童音乐》1995第4期1996年:1、论文:《忆我的导师——胡登跳》《人民音乐》1996第1期2、论文:《教盲童弹钢琴的乐趣》《钢琴艺术》 1996第2期4、论文《谈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广泛性与直叙性》《交响》1996第4期1997年:1、论文:《略论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1997第1期2、论文:《论传统音乐中的审美品格特征》《人民音乐》1997第12期3、论文:《试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v^出版社》1997版4、论文:《论二胡的揉弦》《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7第1期5、论文:《论歌唱时的审美境界》《黄钟》1997增刊1998年:1、论文:《对现代民族管弦乐创作的回顾与展望》《98’高师作曲理论研讨会》2、论文:《钢琴演奏史》(译文)《音乐探索》1998第2期1999年:1、论文:《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观探析》载《新余高专学报》1999年第4期 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国家教育部主管杂志)2000 年第2期转摘2000年:1、论文:《赣中花钗锣鼓乐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 第3期2、论文:《传统民族乐曲中的旋律发展手法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3、论文:《论德彪西管弦乐语言特征》《乐府新声》2000年第2期4、论文:《中国音乐学科理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人民音乐》2000年第1期,该文被《音乐、舞蹈》(人民大学复印刊物)2000 年第2期全文转摘5、论文:《“自性危机”论不符合中国音乐的事实》《新余高专学报》2000年第3期6、论文:《试析黑格尔论艺术想象》《解放军艺术学院学院学报》2000年 第2期7、论文:《从赣南的地域环境看客家山歌的特色》《音乐探索》2000年第4期8、2000年被聘为《中国音乐大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撰稿人2001年:1、论文:《龙虎山道教音乐历史文化透视》《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2、论文:《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 第3期3、论文:《音乐美的本质—兼评汉斯立克的“论音乐的美”》《新余高专学报》2001年第1期2002年:1、论文:《道教音乐美学思想和审美品格探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 第2期2、论文:《中国民族管弦乐的历史与展望》《音乐探索》2002年 第2期3、论文:《对最后一个间奏曲和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乐府新声》2002 第1期4、论文:《音乐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与选题原则》《交响》2002 第3期5、论文:《中国道教科仪音乐研究在抢救和保护“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作中的意义》2002年12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2003年:1、 论文:《音韵悠悠 筝魂长留》载《人民音乐》2003年第4期、载《音乐周报》2003年1月10日2、 论文:《系统建设民族器乐(欣赏)资料的新构想》2003年11月《第一届全国音乐欣赏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论文:《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之渊源与流变》《中国音乐》2004 第3期2、论文:《赣东北吹打乐社—“串堂班”研究》《中国音乐》2004第2期2005年:1、论文:《弋阳腔学术研讨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 第3期2、论文:《赣东北串堂音乐研究》《中国音乐》2005第2期3、论文:《弦索乐配器研究》《音乐艺术》2005第3期2006年:1、论文:《孟戏剧本“长城记”音乐形态研究》《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2、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2007年:1、论文:《道教科仪音乐的宗教功能》《中国音乐》2007年第1期2、论文:《赣中南窑头打八仙音乐考察与研究》《音乐研究》2007年第1期 1、论著:《美学与美育教程》(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版)2、论著:《音乐美育》(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论著:《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四川巴蜀出版社2003年版)4、论著:《乐种学讲义》(中国音乐学院油印教材2003年)5、论著:《音乐论文写作》(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6、论著:《民族器乐配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7、论著:《傅利民音乐作品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8、论著:《中国道教音乐文化》(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9、论著:《江西苏区音乐文化研究》(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年版) 1990年:1、作品:《江西师范大学校歌》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1年:1、作品:歌曲《送电工人上井冈》《心声》歌刊1991第4期2、作品:童声合唱《蒲公英的欢笑》《心声》歌刊1992第2期1992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2、5、8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3年:1、作品:民族管弦乐《赤壁随想》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4年:1、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 .9上海东方电台播出1995年:1、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1995、10、29江西电台专题音乐2、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3、作品:歌曲《山里老表乐呵呵》1995分别播出于江西电台、电视台,发表于水力电力出版社的《歌曲集》;获省创作一等奖4、作品:歌曲《小屋的蜡烛》1995 播出于江西电台5、作品:钢琴独奏《欢乐的童年》—播出于江西、北京国际广播电台1996年:1、作品《万泉河印象》[扬琴独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6、7播出)2、作品《第Ⅱ号》[丝弦五重奏] (江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11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心声歌刊》1996第6期 获江西省广播征歌一等奖4、作品:歌曲《点燃希望的灯》江西人民广播电台;获江西省新歌评选一等奖5、作品:歌曲《红绿兰的故事说不完》江西有线电视台;获江西省歌曲评选“十佳歌曲”奖1997年:1、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是那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音乐周报》1998年5月8日版(总739号)2、作品:歌曲《采桑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3、作品:歌曲《永远响亮的金唢呐》1997《声乐演唱与伴奏》4、作品:歌曲《归帆》江西人民广播电台5、作品:歌曲《献给你一束万年青》江西人民广播电台6、作品:笛子独奏《兰花花》上海东方广播电台7、作品:丝弦五重奏《深秋的田园》江西人民广播电台年播出8、作品:歌曲《这里是中国的土地》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9、作品:歌曲《回归颂》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8年:1、作品:《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二胡独奏曲](入选《全国二胡(业余)考级作品选》第三套第二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2、作品:二胡与扬琴《春遥》上海电台播出3、作品:歌曲《中国、母亲》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4、作品:歌曲《红绿蓝的故事》1998 年10月获江西有线电视台歌曲创作评选“十佳歌曲奖”1999年:2、作品:二胡独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载《全国(业余)二胡考级第三套作品集》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版2001年:1、 作品:歌曲《难忘岁月如歌》2001年7月在中央电视台、江西电视台播出,并刊于《心声歌刊》2001第3期。2004年:1、作品:歌曲《飞吧 白鸽》。2006年:1、作品集:《傅利民音乐作品选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版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5

一、我国社区音乐教育的特点与发展

(1)社区民众因其文化程度,社会分工不同而存在兴趣爱好,性格,职业等差异。

(2)社区教育打破了原有的传统教育的围墙,将区域教育资源进行一定的整合。社区教育努力提升非正规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功能,将教育与民众社会生活融为一体,折射出现代教育的新型传播模式。

(3)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许多家长越来越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与作用。社区音乐教育既满足了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人际关系能力和音乐素质。

(4)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日益加剧,中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一部分,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关注群体。艺术教育(音乐教育)的切入帮助中老年人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和普及,加之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等因素,使得社区音乐教育的师资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社会教育资源中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二、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中型城市社区音乐教育主要表现为:以地方大专院校为主的公办形式社区教育,如惠民工程中艺术课程讲座,以及老年大学等形式。这些公办音乐教育的主要学习者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较为简单,内容单一;另外一种是以私人办学为主的艺术培训学校,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的幼儿启蒙式音乐教育。公办社区教育的问题在于:师资资源不够,教学内容粗浅单一,没有固定形式的教材,学习时间不固定,持续时间不长,等等。公办社区教育一般以大专院校为主体。由于课时编排与资金支持等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得到优秀的业务精英或专家学者教授和指导课程较少。而以私人办学为主的音乐培训中心、琴行,艺术学校等问题则较多。首先,办学资质无认可机制。只要在工商部门领取执照就可以开班收徒。音乐教育俨然成了一种商业手段,甚至有的培训中心从校长到教师仅有1~2人。这样的音乐办学水平可想而知。其次,师资力量薄弱。许多艺术培训学校为节省开支,公开聘用尚未毕业的大学生,这在业内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一方面,不能保证“学生教师”的利益,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统一和完整。第三,学习风险大。许多学校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经营不善,随时面临倒闭关门的问题,这样一来致使许多儿童不能继续完成学习,而家长甚至连学费都无处追讨……。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我国目前社区音乐教育办学所面临的现实性问题。总体来说可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1)由大学主导的社区音乐教育优秀师资资源不够,课程单一,内容不清楚。社区教育部分分工不明确,无相应的毕业凭证,社区音乐教育更像是课外辅导班,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机制。

(2)社区音乐教育主要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没有相对稳定的经费来源,这也是社区音乐教育办学不持久的重要原因之一。

(3)社区音乐教育课程安排与消息来源渠道单一,民众无法准确了解社会音乐教育教学的相关信息与通知。消息传播滞后影响民众的学习热情与学习进度。

(4)私人开办的社区音乐教育机构艺术培训学校等没有相对严格的办学资质认可,没有一定的评估机构,没有相对稳定的优秀师资力量,不能保证教学的完整与统一。

(5)社会媒体与舆论对社区音乐教育关注度不高,由于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处于初级阶段,因此社区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相对滞后。

(6)社区音乐教育涉及到社会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音乐教育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替代。然而,目前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只局限于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阶段,与其他形式的社区教育相对隔离,从宏观教育的角度来看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国家对社区教育(音乐教育)相关法规政策较少,关注度不高,没有相对完整的建设性法规措施予以支持。

三、如何借鉴国外经验解决我国社区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不合理的城市布局与日益紧张的生存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与隔阂等都对我国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提出新的问题。对此仅依赖学校教育来解决上述社会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教育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实施面向全社会大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原则的各种各样的社区教育综合形式,才能满足和解决广大群众对社会教育的总体需求。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努力进行尝试。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公民馆”等都为我国的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在美国,各个社区学院都随时备有本学年的课程一览(catalog),将开设的课程分门别类开列于上,如课程内容、学分、编号、授课时间等。学员们可根据自己需要自由地选择课程,了解应付的学费。学员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学习之后,可向学院提出申请,如经审核符合毕业标准则颁发结业证书及学历文凭,甚至准学士学位证书。社区学院的教师都由专兼职两支队伍组成,兼职教师一般要占到一半以上。专职教师几乎都是负责基础类的课程,而兼职教师多数要由熟悉行业现状、熟悉职业岗位技能的人来传授。他们主要承担着专业性较强的,需求数量不多的课程。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借鉴国外已有的教育模式经验,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大专院校应充分发挥公办音乐教育机构的优势,努力获得政府或企业的稳定财政支持,针对报考学校的学习者设立较为丰富的,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内容,选派相关专家或演奏名家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师资的质量与水准。

(2)社区成人音乐教育机构是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学校音乐厅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以提高社区居民文化水准。

(3)对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实行专门的监管,定期进行教学评估与资历认证,以确保民办音乐教育的教学资质与教学水准。对民办音乐教育师资设定统一的教学标准。例如:由国家权威部门发授教师资质认定,凡通过者可聘为音乐教师,持证上岗。对在岗教师每1~2年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心理测试),未通过者则不能聘为音乐教师,取消其执教资格。

(4)对持有资格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定期进行监督审核,对办学条件老化,办学能力不足的\'民办音乐教育机构予以整合,尽可能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亦可打造品牌音乐教育机制,使民办教育强强联合,提升整体教育水平。

(5)无论公办还是民办音乐教育机构都应帮助社区提高精神文化建设的水平,改善社区环境,改善老年人社会生活环境,丰富老年人社会文化生活。社区音乐教育一方面推进普通教育的传播与普及、发展了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的功能,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雅艺术,不仅发展了职业教育,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且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另一方面,社区音乐教育则能够满足更多外来人口及子女的基础教育需求。外来人口是社区教育对象中日益增长的社会群体。他们所带来的“城市第二代”在逐渐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更需要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下一代人能够努力地融入大城市的文化生活之中,进而成为城市公民的一员。有鉴于此,社区音乐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更多的工作,帮助国家完成这一部分群体的继续教育工作,提升外来人口的整体素质。此外,社区音乐教育对调整退休老年人的心理,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加强他们与外界联系等方面也可发挥很大的作用。

音乐类文献综述范文 篇6

摘要:音乐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帮助学生陶冶情操的课程,音乐课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帮助学生丰富学习生活,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在音乐的陶冶中得以升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构成音乐课堂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互动意识;培养;策略

音乐教育是初中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渐渐开始产生自己的思想观念,有叛逆心理,音乐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更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用音乐来引导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的互动意识,可以充分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互动中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让音乐课成为有趣的、受欢迎的课程。

1、提高课堂趣味,创造互动前提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步入初中之后更是面临中考的压力,在学习上往往一股脑的把劲头都用在主科和自己较薄弱的学科上,而并不注重音乐课,课堂上往往身在曹营心在汉,做其他学科的习题已经是普遍现象,但是音乐课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必须受到学生们的重视,而初中生处于青春期发育阶段,对很多事物是抱有质疑的态度,教师的许多千篇一律的互动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对于音乐课的兴趣,那么互动就显得更不可能,所以让课堂变得有趣,学生感兴趣了,这才是师生互动的前提。

首先,从课堂导入开始就要精心设计,让导入变得生动有趣,比如播放一些当前学生们爱看的电视剧的主题曲,或者从一些有趣的音乐小视频开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目光,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和声这一部分的知识时,如果简单的从和声的基础知识开始导入,不免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以先准备好一首要学习的和声的音频或者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到和声的奇妙魅力,问学生觉得和声好不好听,在得到肯定回答之后,询问学生信不信经过这一堂课的学习,班上的同学也可以唱出这样的效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一定很想知道在学习之后大家能不能唱出那样的效果,并且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就会更加投入,教师的互动也就变得轻松容易。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增强教学趣味,增强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还以上文的和声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就是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组,一个组学习一个音,最后大家一起和声,这样的教学不免有些呆板,在互动时,学生被分为不同的组之后是会产生一种被需要的感觉,教师可以随机进行组配,比如在大家学习完自己的音之后,开始引导学生,可以第一组和第二组唱,第二组和第四组唱,第三组第四组在唱的时候要求第一组加进来,这样随机的进行演唱一方面增强学生内心的紧迫感,在课堂生集中精神不懈怠,同时完成教师的要求之后也会有成就感,在互动中,教师的加入也可以让互动变得更为有层次,比如,教师在每个小组里选出两个人,在每三个小组学生进行和声演唱的时候代替另外一个组的学生进行演唱,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这样充满变化的教学让学生更为感兴趣,自然也更能够投入到课堂活动中。

2、营造愉悦氛围,促进个性发展

在教学课堂上,学生的互动意识与课堂的气氛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如果在一个沉闷、毫无生气的课堂中,学生连话都不愿意说,更不用说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了,所以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课堂氛围也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欣赏并没有特定的规律和答案,学生根据自己内心的感受去欣赏音乐才是最终的标准,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允许学生说出自己对于音乐的感受,而不是一味的照搬课本,让学生有教科书式的感想,这样会束缚学生的感知能力,也让课堂变得局促狭小,并不能够容纳学生的感受,学生说着口不对心的感想,在课堂学习中也就更不会付出真正的思考,所以,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询问学生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是自己的生活经历还是联想到了自己看过的某一本书或者是某部电影,把音乐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发表意见,让课堂变得热烈,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也能够学会去接纳别人的意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要让学生们明确音乐是具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听了同一首曲子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不过音乐也是有自身的特点的,比如,大家看奥运会颁奖仪式时,看到中国国旗升起,听到中国国歌时,大家心里都会产生自豪感,这是由于大家爱国的心都是一样的,立场相同,感受自然也就一样,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们展现自我的天地,让学生的个性不被束缚,在快乐中成长。

3、进行充分备课,调动学生情绪

许多音乐教师的备课不乏程式化、模式化,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方面的体现是很模糊的,甚至有的音乐教师的备课直接从教参上照搬,缺乏创造性。不同的学生群体之间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自己情感的投入,才能够把音乐所传递的真实情感传递给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调动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授《走进歌乐山》这一首曲子时,教师上课的情绪就不能是平平淡淡的,《走进歌乐山》的大背景是重庆歌乐山上为取得全中国胜利而牺牲的烈士们,此时教师的情绪应该充满着激情,斗志昂扬,只有教师本身的情绪融入歌曲中才能把学生带动起来。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注重学生互动意识的培养能够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得到美的教育和情操的陶冶,推动学生个性的发展,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李晶.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师生互动问题的探讨[D].上海师范大学,2012.

[2]王莉萍.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