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圆周率有趣的故事 篇1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49年,美国制造的世上首部电脑-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Computer)在阿伯丁试验场启用了。次年,里特韦斯纳、冯纽曼和梅卓普利斯利用这部电脑,计算出π的2037个小数位。这部电脑只用了70小时就完成了这项工作,扣除插入打孔卡所花的时间,等于平均两分钟算出一位数。

五年后,IBMNORC(海军兵器研究计算机)只用了13分钟,就算出π的3089个小数位。科技不断进步,电脑的运算速度也越来越快,在60年代至70年代,随着美、英、法的电脑科学家不断地进行电脑上的竞争,π的值也越来越精确。在1973年,JeanGuilloud和MartinBouyer以电脑CDC7600发现了π的第一百万个小数位。

在1976年,新的突破出现了。萨拉明(EugeneSalamin)发表了一条新的公式,那是一条二次收敛算则,也就是说每经过一次计算,有效数字就会倍增。高斯以前也发现了一条类似的公式,但十分复杂,在那没有电脑的时代是不可行的。这算法被称为布伦特-萨拉明(或萨拉明-布伦特)演算法,亦称高斯-勒让德演算法。

关于圆周率有趣的故事 篇2

对“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重视,就是要重视数学学科人文精神的渗透。对于

数学人文精神的渗透,笔者认为应该着手于三大方面,即技术性、文化性和人格

一、技术性:传递数学知识,构建高效课堂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在

面对数学问题时,往往存在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此时,教师就应该积

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把数学知识通过较为有趣、简单的途径,传递给

学生。

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我提出问题:“想一想,如何计算学校的圆形花坛的

周长?”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用软尺量一下,就出来了!”“那如果在没有

软尺的情况下,你们如何计算出来呢?”学生们纷纷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于是

我叫学生打开课本,并告诉他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圆周率的计算公式。”并在

黑板上写下“圆周率:”。在计算圆的周长时,公式为:周长=圆周率

×直径,但是圆周率后面的小数点是无止境的。此时,我又跟学生们讲解了古人

计算圆周率的故事,他们都用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数学课瞬间变成了一节故事课

。随后,有一位学生站起来提问:“老师,既然圆周率除不尽,那计算出来的数

据会不会和圆的实际周长有差距?”此时,我利用课堂剩余时间,带学生拿着工

具在花坛边测量,并将实际测量结果与根据公式的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发

现差距仅为。我告诉学生,在实际计算时,题目中会给出圆周率保持小数点

后几位的。

这是一堂学生勇于发言、勇于质疑、勇于实践的数学课堂,学生们在此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知识,也保证了课堂的高效。

二、文化性:传播数学文化,探索数学奥秘

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定期讲解相关的数学文化。虽然这些知识在考试时未必会用

到,但我认为传播数学文化也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针对小学生做题粗心大意、不

善检查的毛病,我讲了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之所以能成为数学

家,与他的严谨、好学是分不开的。他经常为了研究数学忘记了吃饭和睡觉。有

一次,他吃午饭的时候摸摸自己的脑袋,感觉头发长了,应该去理发店了。当他

到了理发店,发现排了很多人。拿着手上的牌子,他估摸着还有好一会儿才能轮

到他,于是拿出小本子背起外文来。此时他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就去了图书馆。

当他研究完不懂的知识点,回到理发店时,他排的号早就过去了。通过陈景润的

故事,学生明白了:做事专注、热爱思考,成就了陈景润的数学事业,他才最终

在哥德巴赫猜想这项事业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那颗宝贵的明珠。临下课时,我说

道:“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前人的专注精神。数学是集严谨性、逻辑性于一体的

,只有认真细致,才能圆满完成学习任务。”

学生们听了数学小故事后,若有所思。在后来的作业中,粗心大意的毛病虽然还

会存在,但是明显少了很多,学生们变得细心多了。

三、人格性:尊重学生个性,渗透人文关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积极、深入地

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师生关系和谐,

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才能在数学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要积极走进学生。一线教师要积极与学生保持课后的交流,这种交流

不一定是针对数学知识,也可以是生活上的关心和了解。我曾经接触过一个学生

,他头脑灵活,但是学习总是不专心。后来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原来这个孩

子家境十分优越,在家里备受溺爱,所以学习也不够用心。针对这一点,在一次

家长会上我和这个孩子的家长进行了交谈,家长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随后家长与

我及时进行沟通,我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要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因为好

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支持他;但在学习上,我们要严格教导他,没有规矩不

成方圆。经过几次悉心的指导,孩子跟我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学习上也渐渐专

心起来。每次看到他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及时表扬他、鼓励他。后来,这个学

生在学习上成了尖子生,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其次,教师要改革作业评价。传统的批改数学作业的方式,都是以分数论成绩。

不少学生因分数低而变得气馁,甚至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因此在作业评

语中,教师应该适当进行改革,及时提出问题,要更多地提倡赏识教育,善于发

现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扬长避短,努力进步。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对他们的关注,

应该适当地从对学习知识的关注逐步转向人文精神的渗透。只有不断地实施人文

关怀,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人性化;只有不断渗透人文精神,才能让我们的数

学课堂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理念。

关于圆周率有趣的故事 篇3

是第十六个希腊字母的小写。这个符号,亦是希腊语περιφρεια(表示周边,地域,圆周等意思)的首字母。1706年英国数学家威廉•琼斯(WilliamJones,1675-1749)最先使用“π”来表示圆周率。1736年,瑞士大数学家欧拉也开始用表示圆周率。从此,便成了圆周率的代名词。

要注意不可把和其大写Π混用,后者是指连乘的意思。

关于圆周率有趣的故事 篇4

一块古巴比伦石匾(约产于公元前1900年至1600年)清楚地记载了圆周率=25/8=。同一时期的古埃及文物,莱因德数学纸草书(RhindMathematicalPapyrus)也表明圆周率等于分数16/9的平方,约等于。埃及人似乎在更早的时候就知道圆周率了。英国作家JohnTaylor(1781–1864)在其名著《金字塔》(《TheGreatPyramid:Whywasitbuilt,andwhobuiltit?》)中指出,造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胡夫金字塔和圆周率有关。

例如,金字塔的周长和高度之比等于圆周率的两倍,正好等于圆的周长和半径之比。公元前800至600年成文的古印度宗教巨著《百道梵书》(SatapathaBrahmana)显示了圆周率等于分数339/108,约等于。

关于圆周率有趣的故事 篇5

是精确计算圆周长、圆面积、球体积等几何形状的关键值。在分析学里,π可以严格地定义为满足sinx=0的最小正实数x。

圆周率用希腊字母π(读作pài)表示,是一个常数(约等于),是代表圆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它是一个无理数,即无限不循环小数。在日常生活中,通常都用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而用十位小数便足以应付一般计算。即使是工程师或物理学家要进行较精密的计算,充其量也只需取值至小数点后几百个位。

1965年,英国数学家约翰•沃利斯(JohnWallis)出版了一本数学专著,其中他推导出一个公式,发现圆周率等于无穷个分数相乘的积。2015年,罗切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在氢原子能级的量子力学计算中发现了圆周率相同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