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00字 篇1

也叫守信之交,二人游学是好朋友,在回乡之前,巨卿对元伯说:“两年后我会去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说完二人就约定见面的日期。

两年后,元伯将此事告诉母亲,母亲担心巨卿忘记此事,但元伯说:“巨卿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诺言”。果然,巨卿按照约定日期前来了,二人把酒言欢,畅饮后方告别。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00字 篇2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汤问》,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曲子,是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为他弹奏的。不仅如此,因为他认定钟子期为他的知音,所以在这之后他就破琴断弦,再也不弹琴了。

俞伯牙琴声曼妙,但苦于无人能听懂,碰巧一天身为樵夫的钟子期听懂并解释了俞伯牙所弹奏的所有曲子。俞伯牙大喜,没想到在野岭之下觅得知音,二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于是结拜为兄弟。

知音难觅,知己难寻,为纪念他们的友情,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00字 篇3

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元代《绉梅香》中,“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但为后世普遍熟知的却是《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愿同年同月死。此为生死之交。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00字 篇4

传说先秦的琴师俞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终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俞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俞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俞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会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两人分别约定,此时此刻还在这里相会。第二年,伯牙如期赴会,但却久等子期不到。于是,伯牙就顺着上次钟子期回家的路去寻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家。这一打听才知道,原来,这位老人正是子期的父亲。老人告诉伯牙,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读书,再加上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已经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时担心伯牙会这在里久等,叮嘱老人一定要在这一天来通知伯牙。听到这个消息后悲痛欲绝。他随老人来到子期的坟前,抚琴一曲哀悼知己。曲毕,就在子期的坟前将琴摔碎,并且发誓终生不再抚琴。自此始有高山流水遇知音,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后有称颂其事,在此筑馆纪念,称为琴台,现琴台东对龟山,西临月湖,成为武汉著名古迹胜地。

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100字 篇5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最初见于《列子·力命》,“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此世称管鲍善交也。”

管仲和鲍叔牙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管仲家里穷,但是鲍叔牙并不嫌弃他,反而和他一起做生意,本钱大多是鲍出的。但是分红时管仲却拿了大头,连鲍叔牙的手下都看不过去了。

但是鲍叔牙并不觉得自己吃了亏,反而替管仲说话:“不是贪财,他家里比较困难嘛,而且是我自愿给他的。”

后来不做生意了,二人又去打仗,管仲总是冲锋的时候在最后面,撤退的时候跑的比谁都快。就连手下的士兵都不愿意跟他去打仗,看不起他。这个时候又是鲍叔牙站出来力挺他:“管仲家里有老母亲,他保护自己是为了侍奉母亲,并不真是怕死。”

管仲听后感慨道:“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后来二人从政,辅佐不同的继承人,鲍叔牙辅佐的公子小白继位想封他为相,他却把这个唾手可得的职位让给了管仲,而管仲也不负众望,帮助齐国上了一个台阶。

后来人们在形容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有深厚友谊时就会说“管鲍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