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

学校深入贯彻《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向全校师生、社会各界公开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

学校自2013年起,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分析,每年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报告将教育部指定的25项核心数据作为必备要素,客观真实地描述学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思路、具体举措、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自觉接受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评价。

学校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特点分析”“对招生和教育教学的反馈”“就业前景的趋势性研判”等方面,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全面展示学校教育教学和育人成果,有效回应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切。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

学校依托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国家数据平台,连续5年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采集。每年数据采集,学校均结合年度工作要求,编印《工作指南》,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由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各基层单位与相关部门按照分工,逐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学校12个职能部门、14个院部和2个教辅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各年度数据采集任务,并加大数据校验核实力度,确保78个表单的674项数据指标真实有效。同时,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学校基础数据软件平台,建立了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定期更新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了教学信息的数据支持作用。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

学校把教学大纲作为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根据《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管理办法》的规定,各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列的课程均须制定符合规定的课程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教学大纲力求实现“两个符合”:一方面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另一方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要求。教学大纲一经批准后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动,原则上与人才培养方案同步全面修订。在教学大纲制订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明确各章节的修订重点,编制好教学进度表,合理分配课程讲授、实验、实习学时。

在课程教学大纲执行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授课对象和教学安排的具体要求,严格依照教学大纲开展各类教学活动。教研室或课程组组织教师集体备课,交流学科专业的发展变化和教学内容的研究动态,适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纳入教学大纲。教研室拟对教学大纲进行增删和调整时,需经过所在院部审核备案。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通过听课、座谈、检查等方式定期对教学大纲和教学任务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促使教师认真执行教学大纲,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稳定性。学校教学大纲执行情况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

学校通过实施多种形式的国外合作办学,进一步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一是积极开辟国际交换生项目。在与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国立经济与服务大学开展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充分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辟新的交流项目和渠道,目前已与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波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与泰国国家发展管理学院的合作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近三年,学校向俄罗斯、日本、韩国、波兰等国家派出留学生51人。二是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高等教育体验项目。组织学生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台湾开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参加短期游学、学术竞赛等活动,为在校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三是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文化体育交流。校大学生男子篮球队走出国门,赴俄罗斯滨海农学院参加校际联赛,开展座谈交流、感受文化差异,在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经历的同时,积累了国际文化体育交流的经验。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5

推行研究性教学。为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2012年以来,学校鼓励并支持教师开展研究性教学方法改革,建设了功能齐备的研讨教室,制定了《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和“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团队协作、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学生学习为主线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案例式、项目式等多种方法,从注重“教师教”向注重“学生学”转变;部分课程成立4至6人不等的学习小组,以集体讨论、协作设计、代表讲述等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动力。农学院的《分子生物学》等课程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小组相互评价、专题知识竞赛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食品学院的《焙烤食品工艺学》课程建立了“产品品尝了解感官—查阅资料熟悉工艺—实验操作验证技术—总结汇报巩固提高”的“五步教学法”;会计学院在专业主干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分组模拟岗位并分配具体案例,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截至目前,学校共有212门课程、316个班次实施了研究性教学;教师共发表相关教研论文82篇,立项相关省级课题7项、校级课题42项。

推进“翻转课堂”。学校充分依托移动互联技术和在线课程平台,抓好常规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引入和更新混合式教学、“蓝墨云班课”和超星学习通等教学手段,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教师利用课程平台上传课程视频、教学课件、练习题、考试题等资料,开展授课、学习指导等活动;学生通过平台完成学习、作业、测试、提问、讨论、考试、评价等活动,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学分。《成本会计》《电路分析》基于“蓝墨云班课”,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名任课教师被评为“黑龙江省2017年度十大魅力教师(本科院校组)”;《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和超星学习通,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后的“碎片化时间”进行有效学习;《精准农业技术应用》《食品营养学》2门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趋于完善,累计选课超过4000人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物理》《创业基础》等慕课正在建设中。

改革基础课教学。一是实施分层次教学。高校扩招以后,学生学业基础差异较大,统一组织教学、统一课程要求、统一考核标准确有一定难度。为此,学校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中采用分层次教学,根据分数高低并结合学生意愿,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教学班进行授课。各层次班在培养方向、教学内容、难易程度和考核办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因材施教。二是实施挂牌授课。2015年以来,学校采用“先期尝试、逐级推进”的方式,先后在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教学中实现挂牌授课制,学生自主选择教师,有效地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6

相对于理论教学队伍,实验队伍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实验技术人员自身存在感较弱,工作积极性不高;部分实验技术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不强,且缺乏提升业务水平的主动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

原因分析:

(1)学校对实验队伍建设的关注度、重视程度不足。受学校编制总量制约,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受限,存在一人管理多间实验室的现象,不利于专业技能提高;实验队伍培训、进修机会相对较少,实验队伍的人员引进及培养、考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2)与专任教师相比,实验技术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实验技术人员尚未设立正高级职称岗位,职称晋级与收入福利的发展空间较小,缺乏发展目标和工作成就感、认同感;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和价值体现需要进一步强化。

(3)实验技术人员的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近几年补充到实验队伍的技术人员大多学历高,理论基础相对扎实,但是大多未经历过生产实践锻炼,缺乏实验教学经验,实操技能及应对突发情况的实践经验不足。另外,由于部分历史遗留原因(子弟及配偶安置),部分实验技术人员学历较低,专业水平不高。

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实验队伍管理体系。把实验队伍建设纳入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发展规划,进一步引进优秀行业人才充实实验技术队伍,满足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任务情况,完善管理办法和相关制度,明确职责,强化绩效,深入做好实验人员工作量化考核机制,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对实验技术人员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通过职称评定、技能评优和成果评奖等方面的政策提升个人发展空间,加强职业化、专业化引导,增强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结合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探索建立实验人员正高级岗位设置,激发实验队伍的发展动力。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7

在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指导下,学校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需求、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兼顾度不够,指导服务工作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有针对性地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材施教的实际效果不突出。

原因分析:

(1)缺乏对“95后”大学生群体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深入研究。“95后”大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发展、改革深化攻坚的重要时期,思想特点、行为模式和心理需求相对较为复杂,而部分教师对“95后”大学生群体特征缺乏理性认识,对大学生的共性特点和需求分析研究得多,对个性特点、个体需求分析掌握不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用经验性代替时代性,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类教育和指导的措施不多,导致对学生的教育、指导和服务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个性化指导服务的队伍保障不足。目前学校大学生指导与服务人员主要以辅导员为主,而辅导员队伍整体较为年轻,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不够丰富,事务性工作占用大量精力。部分辅导员非教育学或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时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升。学校具有职业规划师、创业指导师等资质的人员数量不足,个性化、精细化指导服务水平不够。

(3)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个性化发展指导不够。传统的授课方式导致因材施教理念难以落地,大班授课多,小班授课少,教师有限的精力不足以面向学生个体设计教学内容,学生的潜能难以得到激发。而学生工作人员所学专业领域与所负责大学生的专业匹配度不高,对专业和学科的认知不够系统,不能有效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4)大学生考核评价制度欠缺科学性。学校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长,但在考核评价上仍存在重专业知识技能、轻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第一课堂以考试为主要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思维、创新和实践动手能力缺少关注;而第二课堂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考评办法亟待规范。

改进措施:

(2)加强个性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按照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原则配齐配强专职辅导员,坚持走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道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背景的专业人才在工作队伍中的比例。加大培训力度和资源整合,鼓励辅导员校际交流,以工作方向和个人兴趣为基础成立“工作坊”,开展相关研究。采取措施鼓励更多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将开展学生个性化指导作为班主任的重要职责。挖掘校外经验丰富、责任感强的企事业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社团活动、艺术选修课导师,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队伍保障。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8

学校建立了一系列自我评估制度,探索开展了专业评估、师资队伍评估等自我评估工作。2013年学校对各专业的定位与目标进行全面评估与论证,为修订2014版人才培养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2017年,按照“四年一评估”的计划,在专业试点评估的基础上,学校分两批次进行新一轮本科专业评估,聘请省内外45位专家,对学校40个专业“把脉”“诊断”,全面考量专业培养目标的科学性和教学培养过程的合理性,共发现问题185条,提出整改建议160条,使各专业找准了问题症结,并制定了解决方案,有力地促进了各专业内涵建设。2017年,学校启动实施了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考核与评价,以教学绩效考核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引导学院加大教学改革投入,突出教学重点工作,培育发展自身特色,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管理精细化,有力地保障了二级学院教学改革工作的有序开展和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校以各类外部评估为契机,积极开展校内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查,认真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专家反馈的意见进行整改,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标。2011—2013年,通过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估,进一步提高了学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2016年,通过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学风建设专项督导,进一步强化了学校学风建设;2017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中外合作办学评估,进一步提升了4个合作项目的办学水平。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9

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传承北大荒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紧密结合,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构建具有农垦特色的思政育人体系。

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学校始终将北大荒精神以案例形式引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教学之中。近年来,学校着力推进以北大荒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思政课程建设,开设了《北大荒精神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专题课程,《^将军与北大荒》系列视频课程正在建设中。

将北大荒精神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第一课。多年来,学校始终将垦史垦情、校史校情教育纳入新生入校教育计划,通过专题讲座、参观校史馆等活动,使学生一进校门即建立起对黑龙江垦区的初步认知,接受北大荒精神的洗礼。

深入开展以传承和践行北大荒精神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活动。学校将北大荒精神教育纳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计划。积极邀请垦区各行各业的模范人物、特别是先优校友进校作报告。校院两级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开展“弘扬北大荒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说垦情道垦史解说员大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积极组织开展面向垦区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近三年,先后有43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垦区开展科技支农、理论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曾荣获“垦区优秀志愿服务集体”荣誉称号。为进一步强化社会实践,学校在新近修订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增设了社会实践学分。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0

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保障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原因分析:

(1)经费获取渠道较为单一。财政拨款成为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且随着我校办学规模和学费标准趋于稳定,联合办学招生规模不断缩减,学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2016年,学校收入总额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亿元,占收入总额的,事业收入亿元,占收入总额的。

(2)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性增资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人员经费支出大幅度增长,日常公用经费趋紧,而财政增加拨款不足增资的50%,校内人员增资自行消化压力大,人员经费占比不断提升,占用学校大量资金,导致学校教学经费后续投入能力不足。

(3)财政拨款中大部分资金都以专项下达,指定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学校难以根据发展需要灵活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改进措施:

(1)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积极与上级及横向部门做好沟通、汇报,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生均奖补等经费的支持,通过外部资金争取增加经费总量;协调优惠贷款条件,做好年度到期贷款本金的倒贷和贷款展期及新增贷款申报,继续争取开户银行投资支持,争取低利率、长期贷款,降低资金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2)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资金结构,健全经济责任制,做好成本与效益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经费优先投入保障力度,全面加强教学经费预算管理,严格规范教学经费收支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经费使用跟踪机制,加快当年教学专项经费预算执行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坚持开源节流,通过宣传和引导,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有效减少不必要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性经费支出,促使教学经费投入总量增加,推进教学资源的有偿使用;加大对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特色领域、重点项目的投入,确保重点教学项目资金的优先安排,促进教学经费分配重点明确,分配均衡,提高教学经费投入的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益。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1

学校大力推进优质课程建设,现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校级精品课程90门;精品开放课程25门,其中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4门、校级1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门。启动慕课建设项目,发挥在线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已建成《食品营养学》《精准农业技术应用》2门慕课,《成本会计》《动物生物化学》等7门慕课正在建设中。

表3-7 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情况学一览表

序号

课程类别

时间

课程名称

负责人

精品课程

动物病理解剖学

精品课程

微观经济学

王新利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家畜传染病学

侯喜林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农业机械学

衣淑娟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动物生理学

杨焕民

精品课程

十一五

作物栽培学

于立河

精品课程

十一五

乳品科学与技术

张丽萍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兽医临床诊断学

精品课程

十一五

普通植物病理学

靳学慧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动物病理生理学

范春玲

精品课程

十一五

数字电子技术

李伟凯

精品课程

十一五

细胞生物学

崔玉东

精品课程

十一五

大学物理学

王乐新

精品视频公开课

十二五

科学认知动物

精品视频公开课

十二五

中国文学与人生

田恩铭

精品视频公开课

十二五

精准农业技术应用

精品视频公开课

十二五

儒典《弟子规》与道德人生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2

学校学风建设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依赖性较强,自主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要求标准不高,疏于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和平时积累,课堂学习较为被动,迟到早退、旷课替课、上课玩手机等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原因分析:

(1)学生主观学习动力不足。由于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属于调剂录取,对农业院校的认识偏差和抵触心理短时间内较难化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从高考的学习压力中解放,脱离学校和家长的监管和约束,不适应大学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学习信心受挫。加之当前学生价值追求多元化,有选择地分配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专业学习处于被动、无计划和无目的状态,影响学习效果。

(2)教师教书育人的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相对陈旧,忽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少数教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步伐缓慢,仍处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阶段,对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调动不够,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个别教师对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管理,只管自己授课不管课堂纪律,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未能有效指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调动全员参与学风建设方法不多。学校对学风建设的宏观统筹力度不够,专项考核评比工作尚在探索中,如何结合专业特点、生源差异等因素,完善学风建设标准和奖惩约束措施,加大激励力度,更好地调动基层学院、全体教职工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当前提升学风建设成效的重要课题。另外,还需要进一步总结提升学风项目化建设的经验,扩大推广效益。

改进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新生入学教育环节,继续丰富“百日新行动”教育内容,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视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八一农大精神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大学观。学生入校学习后,深化以班级目标管理为代表的项目化建设,通过班级同学共同制定目标、完成目标的过程,提升朋辈教育实效,增强学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在学生科技创新、特长发展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加大关注度,通过招生、培养、就业的联动和转专业政策,逐步提高学生兴趣与专业的吻合度,激发学生自身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动性。

(2)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把握学分制管理和按类培养方案的要求,推进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根据学生学习能力采取分级教学,提高“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混合式课堂教学的课程比例,鼓励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向案例式、情景式、研讨式、参与式教学转变,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增强更多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参与意识。鼓励授课教师实施课堂管理,搭建教师参与学生工作的平台,将教书和育人有效融合。

(3)增强全员参与学风建设的主动性。以学风建设为重心,发挥专家教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师的带头作用,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管理办法,将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结果作为职称评聘、岗位考核的必备条件,调动教师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明确专任教师、辅导员、班主任、教辅人员等不同战线人员的育人职责,进一步完善以全员育人为核心的“四全育人”工作体系。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3

做好政策保障。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并将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列入教师职称评聘条件,建立量化考评体系,有力保证创新创业教育深入开展。

强化课程教学。学校着力建设“全程化”创新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共开设创新创业课程13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选拔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充实师资力量,聘请资深企业家、创业培训师担任课外指导教师。先后选派教师参加专项师资培训47人次,选派146名教师进企业培训,提升教师授课和业务指导能力。

开展“双创”培训。依托大庆人社局、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职业培训学校,每年开展两次面向毕业生的集中培训,为学生颁发SIYB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合作举办创业培训班9期,参训大学生1700余名。2014年与黑龙江电视台经济频道联合举办了3期“创业公开课”,累计参与学生1200余人次。近两年,开展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创客周、企业一日游、双创大讲堂等活动35场,参与学生达7000余人次。

搭建实践平台。学校建有大学科技园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校内模拟创业实践基地1个、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1个、创新创业实验室10个。与大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达内集团、国裕天晟科技(大庆)有限公司、富德康集团、萨尔图区政府共建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5个。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学生社团,鼓励学生锐意创新,互助共进。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4

近年来,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数量和层次不断提升,但教学改革实施的深度不足、成果不多,成果转化推广力度还不够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尚不显著。如研究性教学总结提升不够,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实验教学改革力度不足,与人才培养需求尚存在一定差距。

原因分析:

(1)学校推动教学改革的政策导向性不强。教学改革项目负责人和所在单位重视不够,教学改革实施过程监控薄弱,奖惩措施不到位,完成效果的评价体系不健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立项轻建设、重理论研究轻实际应用、重发表论文轻实践探索的现象。

(2)上级部门和学校对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的经费投入不足,难以满足教师全面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的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客观上制约着教学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

(3)部分教师对教学改革缺乏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仍满足于沿袭惯有的理念、方法进行教学,制约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也有部分教师未能摆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教学改革与研究投入不足。

改进措施:

(1)以实施“本科专业质量提升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扶持、项目认定和成果使用的力度,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更为关注和重视教学改革,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中,推动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和有效转化,使改革成果真正体现在教学质量的提升上。

(2)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讨活动,进一步明确教学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进一步厘清教学改革的重点任务和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实施。持续推进“教学改革项目制”的实施,针对教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设置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校级教改项目,努力培育高水平教改成果。充分发挥教育教学改革的引领作用,带动学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后勤保障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各项改革,促进学校师资队伍、资源条件等各项建设。

(3)完善国家、省、校三级教改项目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管理规程和结题标准。实行项目年度检查和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机制,加大项目过程管理,提高项目团队的重视程度,要求项目所在单位对项目实施提供条件支持与监管保证,保障项目取得有效进展。完善约束激励机制和奖惩措施,执行项目建设退出制度,对建设成效显著的项目,优先推荐申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积极探索项目建设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教改项目的成果应用推广,避免项目建设与教学实际脱节。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5

学校教师队伍年轻化明显,40岁以下青年教师438人,其中缺乏农业教育背景的青年教师占比达56%;青年教师普遍对农业生产关注不足,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历,实际操作能力较差,对促进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的指导能力有限,服务现代农业发展所需实践本领不强。

原因分析:

(1)近年来,学校新引进青年教师多为应届毕业生,缺乏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青年教师对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缺乏深刻理解,还不能深刻领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较高实践能力的要求,忽视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2)受教师总量不足影响,青年教师入职后便承担起较为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参加实践锻炼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此外,新入职青年教师面对生活压力,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内在动力不足。

(3)学校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薪酬分配等制度设计中对实践能力考察体现不够,虽然学校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励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但是激励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还不健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高。

(4)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训基地数量较少,尚未形成稳固的长效合作机制,实践培训内容与企业、基地和生产一线结合不够紧密,尚未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

改进措施:

(1)完善激励引导政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增加对实践能力的考察。进一步完善《教师社会实践实施办法》,鼓励青年教师承担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工作,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办法。支持教师与行业、企业深度联合,从事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实际需要相关的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产品孵化、创业实践等实践锻炼。构建教师“学术影响力”“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机制,广泛调动教师生产积极性。

(2)搭建实践锻炼平台。基于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协同服务,搭建稳固的教师综合实践平台,推进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性生态。依托垦区建设青年教师生产实践基地,继续深入实施“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计划”,计划用3至5年的时间,对全校300余名青年教师轮训一遍,并积极谋划建立引导青年教师开展经常性社会实践锻炼的长效机制。

(3)加强教师实践保障。努力增加专任教师数量,将青年教师从繁重的理论授课任务中解放出来。确保划拨专项经费,职能部门专项负责、全程跟进,统筹做好教学、科研相关安排,务求教师全身心投入实践锻炼。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6

学校制定了《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运行条例》,坚持“以人为本、闭环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原则,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构建起“有标准、有组织、有职责、有队伍、有规范、有程序”的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见图6-1)。

图6-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社会对学生的需求,体现在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教学质量目标,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及环节质量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教学资源配置,体现在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投入、教学设施、专业设置、课程资源。

教学过程管理,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运行、教学研究、教学制度执行、教学档案、教学质量监控。

教育教学效果,体现在教学评估、学生学习效果评估、院系教学工作考核、教学各环节评价。

学生学习效果及国家社会对学生满意度,体现在应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

反馈调整与改进,体现在教学评优奖励机制、不合格控制、教师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教学状态数据监测、教学质量年报。

学校对人才培养每个过程和环节都充分运用“PDCA”进行质量管理,构成了计划、实施、检查和改进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闭环流程(见图6-2),从而达到保证和持续提高质量的目的。

图6-2 质量保障系统闭环运行图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7

明确教学改革思路。“十二五”以来,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实际需要,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3年,学校开展了以“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围绕“教育教学理念”“育人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四个专题,开展各类研讨活动300余场次;查摆出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86条问题,梳理汇总为10个方面突出问题,逐项落实整改措施,在巩固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学校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学校“十三五”本科教育教学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人才学科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以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为载体,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规范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实施“育人质量工程”。“十二五”期间,学校启动实施“育人质量工程”,以推进国家、省、校三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为载体,以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一是明确“构建一个体系、狠抓三个落实、解决两个问题、实现四个提高”的教育综合改革总体思路。即通过2014年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狠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教风学风建设,真正解决“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专业布局趋于合理,本科专业总数由43个增至47个,建成一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比例不断增加,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达到1209项;学生平均毕业率达到,学士学位平均授予率达到,平均初次就业率保持在85%以上。

实施“本科专业质量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在原有“育人质量工程”基础上,深化实施“本科专业质量提升工程”,通过“协同育人增进计划”“主干课程打造计划”“实践教学强化计划”和“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的有序开展,持续推进内涵建设和综合改革。2017年对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以“厚基础、精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理念,进一步构建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提高基层单位和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推行“教学改革项目制”,目前已在教育信息化、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法改革、实验室管理改革、实习基地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等6个方面设立了37个专项并予以经费支持。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8

学校坚持以服务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为重要的办学使命。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着意突出垦区特色和垦区元素,通过密切与垦区的产学研合作,将传承北大荒精神全过程、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之中。

以垦区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学校主干学科专业都是在服务垦区需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发展壮大起来的。目前,学校涉农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较为鲜明地体现了行业大学的专业结构特点。农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其他国家级、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都与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密切相关。近五年学校先后开设的种子科学与工程、飞行技术、水利水电工程、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等专业,主要也是着眼于培养垦区急需人才。相关学院组织力量深入垦区用人单位,深入了解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改革理论及实践教学内容,推动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传统专业改造升级。

不断深化校垦协同育人。学校与黑龙江垦区血脉相连,在利用垦区现代化大农业资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学校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垦区农场、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所属企业及其他相关企业合作,采取多种培养模式开展协同育人。2012年,学校与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农林专业通用航空公司——北大荒通用航空公司联合申办飞行技术专业,成为全国唯一开设该专业的农业大学,已毕业的46名学员全部取得飞行执照并顺利就业。自2010年起,学校与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合作共同实施“火种计划”,以应届优秀毕业生为生源,以培养垦区管理后备力量为目标,连续7年开办“垦区基层管理人员培训班”,每年从相关专业选拔50名应届毕业生进行一个学期的集中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统一分配到垦区农场基层管理岗位,累计定向培养和输送学员314名,截至目前,已有77名学员走上农场中层管理岗位。为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垦区、实地感知北大荒精神,学校与垦区农场和相关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72个,占学校现有基地总数的,其中,与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共建的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

将服务垦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针对垦区农业生产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技攻关,是学校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向。“十二五”以来,学校与垦区相关单位开展横向课题及成果转化、示范推广项目124项,促成水稻良种“垦粳5号”“垦粳6号”、马铃薯新品种“垦薯1号”等在垦区落地、“玉鹅种养”模式、寒地水稻提质增效技术、马铃薯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杂粮优质品种及绿色生产技术、玉米节水节肥增抗提质全程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等一批先进技术在垦区示范与推广。广大教师在为垦区现代化大业提供科技支撑的过程中,不仅将许多学生直接带入服务垦区的实践之中,也有力促进了课程建设、丰富了教学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如以王熙教授为带头人的“精准农业”团队,开发建设了《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并获省级慕课认定。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19

重视实验计划执行。学校将实验教学作为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抓手,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实验教学环节的比重,进一步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确保实验教学计划的有效执行。为了提升实验教学的效果,学校近年来对实验项目进行了优化,在保留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同时,大幅度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目前47个本科专业的410门课程(2014-2016三年平均值),共开设了实验项目2683个(2014-2016三年平均值),其中演示性实验417个,占;验证性实验1117个,占;创新性实验193个,占;综合性实验608个,占;设计性实验274个,占;其他实验73个,占。2016学年,全校实验课学时数为5994,人时数为1178255。近三年学校整体实验开出率均为100%。

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学校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为核心,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在2017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各专业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园艺专业将《园艺设施与环境学》《蔬菜栽培学》《花卉栽培学》《果树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5门课程的实验整合为《园艺学综合实验Ⅰ》和《园艺学综合实验Ⅱ》2门实验课程;动物科学专业将《动物学》《家畜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3门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学基础实验I》,将《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2门课程实验整合为《生物学基础实验Ⅱ》。实验内容整合后,对重复性实验项目进行了删减,对交叉性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综合性实验比例大幅提高。

推进实验室开放。为优化资源配置,学校出台了《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实验室面向本科生开放,发挥实验室的技术、设备优势,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近三年,学校开放实验室数量平均在24个以上,占实验室总数的73%。2014年至今,进入开放实验室进行项目研究的学生2271人,研究项目1058个,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学校借助“现代化大农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实验室,将农业全程实景虚拟仿真作为主要实验教学过程,可进行温室大棚智能控制综合实验、现代农业信息监测实验等17个仿真实验训练项目。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0

学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本科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一方面,对招生人数较少且学生就业较为困难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个专业予以撤销;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发展新专业。“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专业6个(见表3-5),占专业总数的。其中,飞行技术的成功申办,使学校成为国内唯一具有飞行技术专业的农业院校,彰显了学校服务农垦现代化大农业的鲜明特色。

表3-5 “十二五”期间新增专业统计表

学院

专业名称

学制

学位

设立时间

农学院

种子科学与工程

2011年

工程学院

飞行技术

2011年

理学院

应用化学

2013年

工程学院

水利水电工程

2015年

食品学院

食品营养与检验教育

2015年

会计院

审计学

管理学

2015年

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同时,学校着力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了国家、省、校三级重点专业建设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和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获批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涵盖7个专业)、省级重点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省级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5个(见表3-6)。此外,学校自主设立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重点专业9个。

表3-6 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情况一览表

类别

数量

专业名称

国家级特色专业

农学、动物医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复合应用型)

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

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实用技能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飞行技术

省级重点专业

农学、植物保护、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会计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电气化、生物技术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农学、动物医学、农业电气化

省级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专业

农学、园艺、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1

稳定招生规模。学校招生委员会按照招生与人才培养、就业工作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领导招生工作。近五年,本科招生计划均在3825人以上。2017年达4055人,包括本科提前批、本科二批、中外合作办学、少数民族预科、专升本、对口招生等类型(见图5-1)。其中省内计划占,中西部协作计划占(见图5-2)。

优化计划结构。学校于2013年取消本科第三批次招生,并逐年减少中外合作办学计划;逐年增加省外招生计划,2017年增至1559人。自2014年起实施按类招生,目前类别由1个增至4个,计划由299人增至1265人。2015年在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单列“创新人才班”招生计划,提升了学校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2

学校优势专业集中在农学、工学和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中,教学经费投入专业分布不均,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还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长后对各类专业教学条件提高的需求,新办专业条件建设缓慢,对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一定影响。

原因分析:

(1)多科性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决定了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优先支持涉农专业发展,教学经费投入也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致使部分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不高,专业发展不均衡。

(2)学校新办专业由于起步较晚,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硬件条件相对滞后,在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践条件保障、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还有不少欠缺,在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投入精力不够。

整改措施:

(1)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办学基础,及时做好“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的落实,充分调研论证专业设置与建设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按照“适度发展、择机调整、凝练特色”的专业发展策略,适当增加新专业,撤销就业率低的专业,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各类专业协调发展,提高专业整体建设水平,专业总数控制在50个以内。

(2)分级建设,全面推进。分期分批建设各类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根据国家评价标准,结合我校专业现状,进一步加强国家、省级、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同时,高度重视弱势专业、新办专业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提升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3

质量意识深入人心。通过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出台“学校三十条”、组织各类评估等措施,促使全校上下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意识,从教学教辅人员到管理服务人员的“全员参与意识”,从被动到主动的“自我保证意识”,从事后到过程的“预防为主意识”,都得到进一步增强,向教学要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服务要质量的质量文化氛围日渐浓厚。

专业建设更为合理。学校以服务现代化大农业为宗旨,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大专业建设力度,进一步明确了“适度发展、择机调整、凝练特色”的专业发展策略,明晰了“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区域和产业急需人才。

教学改革持续深入。通过质量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由“重在规范教学行为”向“重在推动教学改革”转变。各学院、各专业和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教学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改革,并将改革成果固化为新的教学行为规范。

授课质量有效提升。近三学期,“开学第一课”被听课教师授课评价优秀率分别为、、,授课质量逐步提高。2017年专家听课周听课教师432人次,整体评价意见优秀率为、良好率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优秀率分别为、、(见图6-3)。

图6-3 2017年听课周优秀率示意图

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从近三年学情分析、就业统计、跟踪调查情况看,学生学业成绩保持较高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稳步提升,毕业率、学位授予率均达到97%以上,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80%以上,普遍高于省内高校平均就业率,考研率持续提高,2017年达到,创历史最高;毕业生就业质量较高、职业发展稳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较高,总体满意度为。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4

学校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和引导教师“走出去、提上来”。“十二五”以来,已有162人获得国内外访问学者项目资助;4人获批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留学回国人员择优资助项目,获资助经费38万元;获得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面上资助项目等高层次人才项目资助40余人次,获资助经费300余万元。11人获得首批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资助。为拓宽教师出国研修渠道,自2012年起学校启动实施“骨干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以全额或差额资助的形式支持教师出国研修,截至目前已有25人通过该项目出国研修。学校现有海外经历累计1年以上的专任教师127人,占比。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5

围绕目标更新内容。学校鼓励教师根据本专业或行业发展调整、更新教学内容,注重相关课程的整合和集成,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交叉。农学院为适应设施农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更新了《园艺设施与环境学》的教学内容,增加了《园艺设施CAD制图》课程;动物科技学院根据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在《养牛学》《养猪学》《养禽学》等专业课中增加了精准饲养的内容;电气与信息学院依托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增加了“从农田到餐桌”覆盖全产业链生产监控技术的教学内容;会计学院通过虚拟商业社会环境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把企业搬进校园”,并开展相关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全方位、多纬度体会现代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目前学校部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率达到15%-30%。

重视科研促进教学。一是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确保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农学院早期著名研究成果“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已写进教材多年,近几年的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节水节肥技术、土壤活化技术、水稻少耕技术等最新研究成果已融入《作物栽培学》课堂教学中;工程学院将田间作业智能装备GPS跟踪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PS自动控制的变量施固体肥播种机及施液态肥播种机等科研成果融入《精准农业技术装备》课程。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鼓励教师将承担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科技创新、创新创业项目相结合,鼓励学生提早进入科研团队,使学生体会到教学和科研的紧密衔接。动物科技学院78%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源于教师科研课题。同时,各学院定期组织开展学术讲座、科研周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科研思路和方法,开阔学术视野,丰富学科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6

就业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发展潜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认可度较高(见图5-7),肯定学校毕业生的“认真、踏实、勤勉、刻苦”的优秀品质。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表现的满意度分别为、、(见表5-5)。2003届毕业生、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试验队队长常国丽,常年带领试验团队到高原、高温、高寒地区对企业研制的发动机进行各种极限试验,被评为2012年全国劳动模范,获得第十七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先后两次受到^^的接见。

图5-7 2016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素质评价

表5-5 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总体表现评价表

评价等级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比较满意

不满意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7

学校坚持“择优选用”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及代表学校学术水平的自主建设的专业特色教材,鼓励选用近三年出版和修订的优秀教材,公共必修课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选用率达,专业课程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选用率达。同时坚持严格的教材选用程序,不断提高教材选用质量,学校先后出台《教材选用与管理办法》《教材供应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教材选用和采购流程。

学校鼓励教师主编或参编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通过《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教学业绩奖励办法》强化政策引导。“十二五”期间,共有71人次教师获得教材编写奖励和资助万元,主编省部级规划教材15部;立项建设特色教材28部,出版特色教材20部。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8

学校将传承北大荒精神中与学校自身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使北大荒精神彰显在学校文化之中,不仅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而且也充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在传承创新中发展学校文化。2003年学校实现了办学地理位置的战略性迁移。为使北大荒精神在新的办学环境下得以更好传承,2005年,学校以北大荒精神为内蕴,凝练提出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务实求真、负重致远”为主要内涵的“八一农大精神”,以“善于抢抓机遇、甘于吃苦奉献、勇于克服困难、敢于创造奇迹”为主要内涵的“迁建精神”。十余年来,“八一农大精神”“迁建精神”与同样蕴含北大荒精神的校训、校歌、校庆日共同构成学校的文化标识,深植于广大师生员工心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校史陈列馆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命名的“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校长塑像、迁校纪念碑以及用“八一”“将军”命名的校园广场,也都承载着鲜明的北大荒精神。

承担传扬北大荒精神的社会责任。学校于2010年设立了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所,承担北大荒精神与文化研究、教育以及相关社会服务工作。周玉玲教授先后参与《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解读》等多部专门论著编写工作,主持编撰《北大荒精神青少年读本》《北大荒少年儿童文化读本》等多部普及读物。2013年,研究所参加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辅助教材《黑龙江优秀精神资源学习读本》编写工作,承担“北大荒精神”相关章节。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申报建设“黑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北大荒精神社会实践研修基地”,项目论证和规划工作已经完成,现场教学、理论教学等前期准备正在加紧推进。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29

依据国家、黑龙江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了校院两级教学质量保障组织体系。学校层面成立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副组长,教务处、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各司其职、协作配合。学院层面,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系、教研室、实验室等为具体的执行主体。学校设有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负责教学过程的监控反馈。

学校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建设,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在原有《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基础上,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结合实际需求出台新制度,2015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意见》、2016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2017年正式施行《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条例》。目前,共有77项主要规章制度,涵盖教学质量标准、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学籍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改革等各个方面。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0

近年来,学校制定和完善了《教学实验室管理制度》《科研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试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公用房(部分)有偿使用办法》等相关制度,推动教学科研设施面向本科生开放,为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参与学科专业竞赛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近三年,共有4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依托教学实验室完成。2016年,学校划拨专项经费支持学院建设创新创业开放实验室10个,引导各学院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依托学校现有的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农产加工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近三年,共有500余个科研项目吸纳本科生进入团队和实验室。生物技术中心科研平台及31个入驻的科研团队,每年会遴选一批优秀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形成了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和氛围。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1

学校现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其中非产权占地面积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万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万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学生食堂总面积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亿元。

表3-4 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一览表

项目

学校当前值

教学行政用房

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生)

教学仪器设备值

设备值(万元)

生均值(万元/生)

当年新增值(万元)

图书总量(册)

1875000

生均图书(册/生)

学校占地面积

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生)

89.59

学生宿舍面积

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生)

课堂教学设施。现有教室188间,座位15773个,其中普通教室30间,座位1890个;多媒体教室158间,座位13883个。另有语音室7间,座位479个;计算机房6个,座位820个;录播教室2间,座位数128个;研讨教室1间,座位数36个。学校深入挖掘资源,在图书馆、宿舍、食堂以及教学楼连廊等处设置桌椅,为学生自习研修提供便利。

实验教学条件。现有教学实验室32个,其中专业实验室27个、基础实验室5个,建筑总面积万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十二五”期间完成15个实验室的升级改造,重点建设综合型实验室3个。目前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省级现代化大农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5239台套,总值亿元,生均万元。

实习实训基地。现有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工程训练中心、小动物医院、食品科学综合实验中心(中试车间)、农学类实验基地、国家杂粮工程中心等9个校内实习实训场所。建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3个,覆盖所有本科专业,其中农垦系统实习基地72个。经过多年建设,现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2

以社团组织强化个性育人。学校注重打造学习型、研究型、社会公益型、科技型社团,配备社团指导教师,实施社团注册和分类指导制,采取年度星级评定、十佳社团评比、社团嘉年华活动等形式,不断丰富社团活动内容,总结实践经验和成果,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兴趣爱好、丰富校园生活搭建了重要平台。目前,学生社团共133个,覆盖全校51%的学生,会员人数达7500余人。近三年,校院两级学生社团共获得国家、省级比赛奖励30余项,受表彰150余人次。

以品牌活动强化文化育人。注重文化校园建设,大力开展学生日常文化活动。学校层面注重组织大学生辩论赛、主持人大赛、十佳歌手大赛、高雅艺术进校园、纪念“一二九”主题教育等大型、精品、学生参与度高、影响面广的品牌示范性文化活动,实施艺术选修课、国旗护卫队学分制管理,开设合唱艺术、话剧、舞蹈、器乐演奏等6门艺术选修课程,聘请校内外20余名艺术类专业教师授课。学院层面注重结合专业特点,开展模拟法庭、英语演讲比赛、结构设计大赛、动物医学技能大赛等小型、特色的专业性文化活动。校院两级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的广阔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文化艺术素养。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3

学校将分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总结、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状态常态监测工作中,以实施问题预警、接受公共监督为质量信息监测的重点,每年及时完成对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数据的整理。通过与历年数据的对比分析和趋势变化分析,及时发现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校针对性整改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4

学校拓宽筹资渠道,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事业发展。学校各地方校友会及行业校友会作为学校联系海内外校友的桥梁,热心学校教育事业,积极为学校发展献策出力。2014年以来,共吸引校友及社会捐款万元,用于设立专项奖学金、助学金、学院发展基金;校友及社会捐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其他物资折合人民币116万元。此外,校友及社会力量在学校学术交流、学术出版、校园文化建设、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创业等方面贡献了巨大力量。2017年7月,农学1980级校友、恒大农牧集团总裁王忠明与学校签订捐助及共建协议:无偿捐助2100万元用于学校发展建设,对学校2018年承办的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提供赞助支持,建设“食品与健康产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及宾馆和会堂。目前,学校正在筹备设立教育发展基金会,作为筹措和管理社会捐赠的平台。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5

学校以打造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的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为目标,推动师资队伍建设重心从满足数量向内涵提升转变。“十二五”期间,实施“拔尖人才工程”,相继完善了人才引进优惠政策、“^讲座教授”特聘岗位制度,健全了稳定定向培养博士生、教师培养培训、青年骨干教师重点培养等激励政策;实行“柔性”引智政策,重点培养、吸引和引进国内外优秀专家学者、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十三五”期间,实施“师资队伍内涵建设工程”,重点推进4项计划:“精英人才培养计划”。根据学科规划,遴选10名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跟踪培养,给予政策扶持,加快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学术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增强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术发展支持计划”。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国内外科研合作、出国研修访学、攻读博士学位,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师资队伍教学科研水平。“‘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计划”。引导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生产一线锻炼,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服务,选聘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授。“博士后师资建设计划”。拓宽博士后招收渠道,扩大统招博士后规模,将博士后人员作为学校专职科研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秀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

“十二五”以来,学校累计投入1718万元,作为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安家费及住房补贴,引进各类人才79人,引进科研创新团队2个,聘任“^讲座教授”17人;不断加大师资培训政策支持力度,累计投入970余万元,资助教师国内外访学、学历提升及各类进修培训千余人次。获批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次;新增省级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3个;新增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优秀导师2人;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1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2人、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与“十一五”末相比,学校专任教师总量由738人增至82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由提升至,海外经历累计1年以上教师占比由提升至,高级职称教师比例由提升至。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6

原因分析:

(1)学校是以农为主的学科结构,人文社科类学科基础和高水平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有师资受到学科的影响,加上教师日常科研和教学任务较繁重,激励政策尚不明确,造成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精力投入不足。

改进措施:

(1)通过政策引导和宣传,促进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的意识,创造教师课程建设学习的条件,通过引进来和派出去两种形式,逐步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增强教师课程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

(3)根据课程建设和应用成效分级分类予以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国家和省级的精品课程使用效益;积极落实相关政策支持,对教师开设的应用较好的专业选修课和全校性选修课程,从课程建设经费、工作津贴、奖励以及职称评定等进行激励。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7

2015年,学校出台了《关于推进开放办学的若干意见》,成立了开放办学工作处,专职负责对外开放合作办学事宜。自2014年以来,学校与地方、农垦、企事业单位实施各类合作项目近500项。其中,与美国爱科公司、新道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合作共建实验室项目11个;与农业部贸促会合作开展的主要生产国重要农产品生产成本比较研究项目,与农业部农垦局合作开展的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项目,与中国农垦科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和黑龙江农垦科学院开展的全面战略合作项目,与印度土木库尔及达尔瓦德大学合作共建杂粮研究中心项目等科学研究类、科技服务类、技术研发类、成果转化类、综合开发类项目171个;与地方和农垦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实训类、教育培训类、创新创业类基地272个。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8

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学校《考试管理规定》明确了考试命题、考场规则、监考人员守则、试卷印刷、考试纪律等方面的要求。一是规范考试命题,以课程大纲为依据,实行集体命题,既注重考核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兼顾考核知识的运用能力。二是严格考试管理,成立校院两级考试巡视小组,认真监督、检查考试各环节,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三是标准化试卷评阅,采取课程组“流水式”批阅,对试卷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期对试卷质量进行评估和检查,及时反馈结果。四是按章进行违纪学生处理与处分解除,在考试过程中构成作弊情节的予以记过处分并取消学士学位,认错态度较好、学习刻苦并达到一定标准的学生可申请授予学位。2015至2017届毕业生中,受作弊处分的472人中有425人取得学位。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39

师资队伍总体数量不足,总生师比偏高,部分专业生师比过高。高层次人才数量不多,特别是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人才梯队仍未形成。

原因分析:

(1)学校迁入大庆前,受区位劣势等因素影响,师资流失严重。迁校后,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学校加速补充师资,但受黑龙江省编制控制等政策因素影响,以及出于合理控制师资队伍结构的考虑,专任教师数量无法在短期内大幅增加,致使生师比偏高。

(2)自2006年起学校本科招生规模基本保持稳定,教师数量稳步增加,但由于学校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非农学科专业及起步较晚、基础较弱、平台较小的学科专业,在人才引进标准整体提升的政策影响下,教师引进困难,结构性短缺仍比较明显。近年来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本科教育生师比。

(3)受办学区位、经济待遇及学校影响力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直接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难度很大。受外部吸引力越来越大以及内部高级职称晋升难度较大的影响,已有人才特别是有潜力的优秀人才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和人才梯队的有效形成。

改进措施:

(1)坚持人才强校战略。以机制创新为核心,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激发师资队伍的活力和创造力;以服务保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鼓励干事的政策环境、价值认同的文化环境和安心舒适的生活环境。

(2)加强顶层设计。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着眼于内涵建设和长远发展,科学制定并落实师资队伍“十三五”规划。深入分析学科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布局、完善人才引进政策,细化人才数量结构与层次目标,稳步扩大教师队伍总量。力争到“十三五”末,专任教师总数达到950人,生师比降至。

(3)发挥学院主体作用。进一步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明确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和责任人,加大对学院人才引进的激励力度。加大对人才引进的分类指导和分类评价,充分发挥学术组织的作用,提高人才引进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4)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的师资结构。在加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鼓励各学院在保障运行的前提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向新办专业倾斜。合理控制专业数量,完善专业设置标准,对生源不足、就业形势不好和专业教师力量不足的专业实行停招或减招。

(5)加大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紧密结合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发展和重点科研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各方支持、创造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国家杰青”“龙江学者”等人才工程,加快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在国内、省内具有领先水平且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充分利用龙江振兴发展所形成的有利政策,积极争取高层次领军人才、创新团队来校工作。

(6)充分发挥兼职教师队伍的作用。积极利用和共享社会优秀人才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柔性引进方式,从企事业单位引进一些专业基础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和产业领军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特殊作用。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0

建立机制规范质量改进。学校逐步建立了“学校领导带动、教务部门牵动、评估中心推动、教学单位联动、教师队伍行动”的多主体协同配合的质量改进工作机制,以教学检查、教学督导、评学评教为基础,以教学评估、在校生及毕业生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跟踪调查等为抓手,结合状态数据监控,按照“检查—诊断—反馈—整改”的规程,持续深入推进质量改进。学校通过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管理重心下移,落实院(部)的办学主体地位,有效强化了院(部)的质量保障和改进工作。

教学激励促进质量改进。学校通过设立系列教学奖项,将教师获得校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发表国家级教研论文和重点课程建设成果纳入教学业绩奖励范畴,将参加厅局级以上教学改革课题、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作为职称和重点岗的评聘条件,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学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了教师投入教学、参与教研教改的积极性,持续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反馈引导质量改进。学校通过教学信息员、教学周记、学生评教、学生座谈、毕业生座谈、学生问卷调查等途径,及时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开展在校生满意度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跟踪调查,了解学校教学状况、在校生学习状态、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和对毕业生的评价,根据各项反馈信息有效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

教学研究引领质量改进学校重视教学研究的引导作用,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强化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教研选题范围,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学校加强课题立项、研究过程的跟踪指导,鼓励教师将教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评估整改推动质量改进。学校通过开展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师资队伍评估、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就业评估等教学评估,查找本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理清整改思路,明确整改方向,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改进措施,着力推进评估整改落实,推动质量稳步提升。

教学经费保障质量改进。学校积极筹措资金,逐年增加教学经费,加大教师培训、教学研究、质量监控、教学评估等专项资金投入,为教学监控、教学评估及质量改进提供了有力保障。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1

紧抓质量监控关键节点。2003年学校出台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条例》,2014年根据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出台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条例》,形成了包括教学检查、教学评价、教学评估、教学督导、学情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系统化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部门职责、师资队伍、教学经费、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学生发展、教学研究、教学评估”8个方面确定了36个质量控制点。学校紧紧抓住质量监控关键节点,落实每个控制点的制度要求。

强化教学过程检查。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监督与检查,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一是领导干部检查。学校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全校处级以上干部定期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检查了解教学运行情况,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交流,及时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二是教学常规检查。学校刚性执行教学日常检查与随机抽查制度,采取学校检查与学院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教学检查,利用教室视频监控平台及“一卡通”系统,及时了解掌握教师上课、学生出勤及各类教学设施保障等情况,对教学事故进行处理。三是教学专项检查。学校根据教学工作实际,每学期组织教学督导、各院(部)教学管理人员对实验教学、实习教学、教学课件、毕业论文(设计)、试卷等开展专项检查,确保相关环节的教学质量。

注重结果反馈应用。学校将教学评价结果作为学院绩效津贴发放、教学评优、师资培训、跟踪辅导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观摩课,推广其教学方法;对教学评价较低的教师,加强师资培训和教学督导辅导,督促其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学校通过开展各类调查分析,全面掌握学生发展状况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质量改进和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2

近几年,学校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但也还存在与专业教育结合不够紧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不够强、项目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

原因分析:

(1)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尚需完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建设了以《创业基础》为代表的一系列课程,但课程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尚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有待加强。学校建立了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师资队伍主要由教师、辅导员、负责“双创”工作的管理人员组成,缺少专职教师;他们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且日常大量的管理和其他教学工作导致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双创”教育教学的研究和学习,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缓慢。

(3)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保障还不到位。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面积较小,仅可满足6个创业团队开展实践活动,指导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与5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需加大合作实施力度。

(4)项目成果转化需要进一步推进。在创业项目选题时,因学生和指导教师对市场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形成的创新创业成果科技含量较低或实践性不强;在成果转化时,学生对申请专利、创办企业的相关知识了解较少,增加了创业难度。

改进措施:

(1)构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专业核心课程中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整合创新创业课程教育资源,增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课程8门,建设线上课程10门,并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打造。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班,推动课程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动力。进一步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相近学科的基础课程,以“大类招生”为牵引,开设跨学校、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交叉课程20门,以促进多学科融合。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专职教师队伍,加强专任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培训,并推荐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争取到2020年,培训人数增至200人,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50人。鼓励专任教师,特别是专家、教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项目指导。通过地方政府、合作企业、校友会等渠道,聚集科学家、企业家、成功创业者、风险投资人等力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导师库,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和指导水平。

(3)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对新建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2000平方米)和创业实践基地(500平方米)做好规划设计,2018年6月建成功能相对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争取省教育厅、行业企业的创新创业经费支持,到2018年底增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为学生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创业模拟训练、技术指导、孵化服务和经营场所。

学校将育人质量作为立校之本,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和信息反馈,有效利用教学信息,持续推进质量改进和提高。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3

强化组织领导。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指导和服务工作,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国家奖助学金评选委员会、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校长统筹负责、分管领导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和学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2012年学校荣获“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强化制度保障。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辅导员工作制度》,对党政干部、辅导员深入学生班级、教室、寝室开展指导与服务提出了具体要求。畅通学生诉求渠道,公布学校校长及学生处长电子信箱,确保学生诉求件件有回音。按照教育部41号令的要求,修订《学生管理规定》,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公寓管理、违纪处分、申诉处理、奖助评比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保证学生指导与服务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重视队伍建设。一是辅导员队伍。学校不断完善辅导员选聘、管理、培养和考核机制,从在读本、硕优秀学生选拔培养12名辅导员充实队伍,现有辅导员54人,生师比273。实行专项考核和职级管理,现有处级辅导员6人、科级31人。利用各级培训平台,近三年共选派153人参加挂职实践和在职培训;拓展工作研究渠道,开办学工论坛20期,近三年辅导员共承担省部级课题25项,发表论文185篇,多篇论文荣获全省辅导员优秀论文奖。以刘宏山为代表的一批优秀辅导员在职业能力大赛中斩获全国二等奖等多项荣誉。6人次获“全国农林高校优秀辅导员”“全省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辅导员队伍逐步向“两专两职”的建设方向迈进。二是班主任队伍。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要求青年教师必须有担任班主任的经历,倡导专任教师在班主任岗位上全程指导学生学业。现有班主任321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20人,占6%;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94人,占;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119人,占。学校在全省高校率先举办班主任职业能力大赛,开展“最美班主任”评选活动,涌现出一大批广受学生爱戴的优秀班主任。

加大条件保障。近三年,学校投入学生活动经费万元,学生奖助经费万元,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经费203万元,招生就业工作经费万元。按照每生25元标准划拨学生工作津贴,由学院制定具体辅导员和班主任津贴分配办法。学校不断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咨询室、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功能,在学生公寓设置辅导员办公室、党建活动室和心理辅导站。学校支持学生成立伙食管理、公寓管理自治委员会,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日常管理服务。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4

学校将打造一支熟悉垦区、热爱垦区、服务垦区、具有北大荒精神的师资队伍,作为传承北大荒精神的重要基础。迁校后,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担负起育人责任,学校将传承北大荒精神融入教师培训培养之中,强化师资队伍的农垦特色。

加强“传帮带”。通过在岗前培训中设置垦史垦情和校史校情专题,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寻访老校区、重温创业史”活动等举措,使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就能够深切感受北大荒精神和学校传统,激发事业心和使命感,树立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

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垦区接受锻炼。学校通过制定《教师社会实践实施办法》等政策,引导广大青年教师深入社会实际锤炼品格、增长才干。2011年暑期,学校开展“专家学者下基层、青年教师进垦区”活动,组织80余名青年教师和专家分赴垦区4个管理局多个农场进行考察和服务。2016年,学校启动实施“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计划,分批选派青年教师到垦区生产一线进行为期1个月的实践锻炼,截至目前,已派出4批共146位青年教师,取得了良好成效。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5

研究性教学理念已逐渐为广大师生所接受,越来越多的课程、班级采用了研究性教学模式与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有部分教师缺乏改革创新意识,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不够,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教学吸引力和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未得到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原因分析:

(1)教学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教师教学创新动力有待提高。受职称评聘、科研奖励等政策导向的影响,部分教师对教学关注度和投入度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效果。

(2)部分专业师资力量不足,部分教师授课任务较重,课堂规模相对较大,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和其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客观条件不足。

改进措施:

(2)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培训交流,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团队在开展教学设计、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和推进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带动青年教师积累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提升教书育人水平,从而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资源投入与政策激励,保障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注重发挥中心的功能和作用,科学构建教师发展服务体系,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支持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改革方面的学术及研讨会议,促使教师理解和掌握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微课、混合式教学、基于问题教学、项目法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的核心理念及改革内容。

(3)以课程建设为依托,推动教学方法改革。结合专业主干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鼓励教师研究和编制混合式、翻转课堂、手机辅助式等教学方法的课程教案,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成果总结,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教学观摩、教学技能竞赛等渠道,促进教师之间的充分交流与学习,将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在全校予以推广和应用。

(4)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优质课程资源的优势,促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推进蓝墨云班课教学,通过完善视频教学资源、科学利用数据分析等途径建立相关质量标准,促进学校蓝墨云班课的健康有序运行;一方面扩大在线开放课程规模,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视频分割研究和教学环节设计研究,形成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推进已有在线开放课程的有效利用,同时大力推进慕课建设,适应多学科、分布式、个性化、远程化和虚拟化等教学要求。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6

近年来,学校第二课堂不断延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但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衔接不够紧密,存在第二课堂活动脱离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一课堂学习时间相冲突、开展活动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二者契合度有待提升。

原因分析:

(1)对于第二课堂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的有益补充,与第一课堂共同构成学校育人工作的有机整体,是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领域,能够帮助青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求培养、拓展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育人体系中有着重要作用。对于以上问题认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学生对第二课堂参与度不高,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主要参考第一课堂成绩,未发挥第二课堂重要的育人功能。

(2)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衔接不紧密。目前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大多以比赛、文娱活动为主,未能很好地与第一课堂的专业教育相结合。第二课堂在学校教学体系中优势不明显,育人效果有待提升。

(3)资源条件不足导致第二课堂开展受限。学校教学活动场所、设施等主要为第一课堂配备,专用的第二课堂设施相对匮乏,师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需要提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申请、布置、清理场地,影响第二课堂活动效率和效果。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第二课堂制度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管理办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提高青年学生能力,增强其综合素质方面的优势和独特作用,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育人机制,督促第一课堂专业教师与第二课堂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加强对各类活动情况的计划、总结和研讨,形成严密清晰的第二课堂主体思路,保障第二课堂育人活动有序开展。

(2)将第二课堂活动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坚持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融合,建立第二课堂学分制度,合理规划、有序组织第二课堂活动。2017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增设学分的暑期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与第一课堂密切相关、与专业教学相互融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实验室开放项目、创业训练及实践等,经审核认定,可冲抵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分或创新实践学分。

(3)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协同第一课堂的育人作用。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集中在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要在具体活动中,结合青年学生成才规律和素质教育发展规律,加强第二课堂育人阵地建设,发挥其在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和文化育人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7

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至少讲授1门课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将讲授本科生课程、承担教学改革课题作为评定教授、副教授的必备条件,并将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作为重要指标。本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主讲本科生课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教授、副教授所授课程2158门次,占全校课程总门的。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8

学校招生覆盖23个省(市、区),省外本科二批生源占;47个招生专业涉及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7大学科门类,其中工学专业学生占比超过40%,农学和管理学均超过20%;学生男女比例基本维持1:1,工学大类和飞行专业男生占比多,英语、会计、财管等专业女生占比多;城镇和农村的生源比例基本持平。

近三年,本科二批专业一志愿录取率稳定在47%以上,调剂率在10%左右(见表5-1)。总体报到率稳定在97%以上。省内生源质量不断提升,本科二批A段理工类录取平均分高于省控线60分以上,文史类高于50分以上(见表5-2)。2017年在23个省(市、区)均为线上录取(见图5-3)。会计、财管、审计、动医和机械类专业生源质量相对较好。

表5-12014-2017年本科二批新生专业一志愿录取和调剂统计表

年份

招生数

一志愿数

一志愿率

调剂数

调剂率

2014

3050

1307

418

2015

3240

1524

328

2016

3360

1666

305

2017

3393

1605

47.30%

375

表5-2 2014-2017年省内本科二批A段录取分数统计表

年份

理工

文史

录取平均分

省控线

差值

录取平均分

省控线

差值

2014

478

414

508

454

2015

431

371

466

410

2016

431

369

451

401

2017

396

335

448

400

图5-3 2017年分省录取最低分与省控线差值分布图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49

教学评价体系更新不及时,没有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教学改革成果在评价指标上体现不足,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教学状况。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类型。

原因分析:

(1)目前学校按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构建教学分类评价体系,但总体上还是通用性指标,较为宏观笼统,没有细化到课程类型,难以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学生在评价时无法体现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区别,导致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细致,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教学信息反馈和分析的有效性。

(3)现有的评价指标对教师教学方面的考核较多,如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师生互动、教学手段等,而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指标则相对较少,对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等学习成果的评价表现不足。

(4)评价指标多是从管理人员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从学生的视角研究不足,设计过程中学生参与不充分,以致学生在实际评价中很难准确把握题目内涵,存在理解不全面、误解题意、产生误判的可能,也会形成课程评价单纯评价老师、与自己无关的错误导向,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改进措施:

(2)通过教研课题立项、开展调研、集中研讨等形式,对教学评教指标进行深入研究,重点研究评价总体设计、指标体系、评价时间、开展形式等方面内容,逐步形成公平、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使评价指标和结果能够充分体现对教师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果的考评和检验。

(3)扩大学生在教学评价指标设计中的参与度,从学生的视角研究教学评价量表,便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准确把握评价内容,保证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实际,既解决学生评教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又注重提升学生评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4)完善校院两级联动机制,鼓励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点设计评价指标,增加师生对评价的认同感,积极开展院内评价;学校对评教进行指导性、结果性管理,从技术角度保障数据的有效性和结果的可信度。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50

学校从保证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出发,高度重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采取积极措施服务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精心组织开展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角色、投入工作。导师制实施以来,已有191位导师参与指导青年教师400余人。持续执行定向培养及引进博士科研启动计划,2014-2016年,累计资助98人,资助金额558万元,其中有24人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科研启动计划总人数的;持续实施“校内培育课题”资助计划和“青年创新人才”项目,为青年教师开展学术研究、积累学术能力提供支持,三年间共培育课题124项、资助项目15项,累计资助金额近300万元。“十三五”以来,为弥补青年教师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足,学校启动实施“青年教师生产一线实践锻炼计划”,组织青年教师进驻垦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生产实践锻炼。目前已在垦区4个农场建立了青年教师实践基地,组织4批次共146名青年教师参加了生产实践,在培养青年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科研意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51

学校以黑龙江垦区为主要依托,建立了一批校外实习基地,基本能够满足本科生实习教学的需要。但多数基地仅能容纳1个专业实习,少量基地可容纳2-3个相近专业实习,可容纳多专业实习的基地数量不足;有的实习基地建设仅仅依靠个人关系维系,缺乏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稳定性不高,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原因分析:

(1)缺乏科学合理的综合建设规划和持续有效的基地建设投入。目前实习基地建设主要以学院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建设单一专业基地,以学校为主体建设的跨专业、跨学院的综合性基地较少。受学校财务状况的影响,投入实践教学的经费仅能优先保障实验耗材和实习差旅等投入,对于实习基地建设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

(2)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尚未落到实处。学校和合作企业没有形成互利双赢机制,建设实习基地对企业吸引力不大,以个人感情为基础建立的实习基地占比较高,有的基地更换企业管理人员后便不再接收学生实习,影响实习基地的稳定性。

改进措施:

(1)合理规划,加大投入。制定合理的实习基地建设规划,明确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方式,从制度方面进行保障。加大实习基地建设经费投入,购置必备的实习用品,改善实习条件。2017年学校在“高教强省”项目中划拨实习基地建设专项资金,结合“青年教师社会实践”项目实施,由农学院、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和食品学院牵头,分别在850农场、友谊农场、宝泉岭农场和尖山农场建设可供多学院、多专业实习的综合基地,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提高。

(2)加强合作,互利共赢。充分发挥学校自身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合作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以达到合作共赢、互惠互利,校企双方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资源。学校与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十三五”以来,我校深入实施“服务垦区行动计划”,将基地建设作为重要任务纳入服务行动计划之中,通过努力,新建多多药业有限公司等9个垦区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将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最终建设一批集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示范基地。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52

目前,学校利用社会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程度偏低,主要表现在学校吸引社会资源投入学校办学的能力不足,校友捐赠和社会赞助引入体系尚不完善,获得校友捐助和社会赞助数量较少,本科教学对学校现有的校外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原因分析:

(1)对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办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学校对吸引社会资源办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形成主动吸引、利用社会资源的良好氛围,缺乏吸引社会资源的有力措施和激励机制。

(2)校友工作没有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工作机制。校友会工作起步晚,学校对校友的联络服务和对校友资源的掌握发掘不够,校友会的声誉和影响还没形成。校友会工作人员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校友及企业的联络与沟通有待增加,校友会粘性不高。

(3)引入社会资源的激励不足。学校尚无专门的针对二级学院或教师个人引进社会资源的激励制度与措施,难以激发相关主体引进社会资源投入学校办学的积极性。

(4)校内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条块分割,缺乏紧密联系。本科教学对科研与社会服务引进的现有社会资源利用不足;科研与社会服务引进社会资源时向本科教学倾斜力度不够;以科研和社会服务为渠道,引进社会资源服务本科教学的机制尚需完善。

(5)行业性质和区位限制。学校主要与农业企事业单位联系合作,与其它行业的企业合作较少,而农业产业属于弱势产业;学校处于经济不发达地区,区域内的优势大企业较少,缺乏学校与大中型企业的联络与沟通的客观条件,学校接受社会捐赠的地域资源缺乏。

改进措施:

(1)提高社会资源引入的重视程度。深刻认识社会资源对学校办学的重要意义,将引进社会资源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运行体系,将社会资源引入工作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基层单位及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参考指标。

(2)加强校友联络和服务工作。强化校友会的工作职能,创新校友会组织和活动形式,加强与全体校友的联络,做好校友服务工作,增强学校对校友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此基础上,广泛挖掘校友资源,发挥校友作为人才资源、信息资源、人脉资源和财力资源的作用,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

(3)完善社会资源服务教学科研的相关机制。加强社会服务、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对本科教学的“反哺”力度,将服务本科教学作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重要“附加条款”。捐赠项目向本科教学倾向,不断改善办学资源与条件。

(4)建立引进社会资源的激励机制。出台社会资源引入操作规程和激励办法,努力形成学校、学院和全体员工协同开展社会资源引入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强对二级学院和教师在社会资源引进方面的激励,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5)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与外界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是获得社会资源的前提。积极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全力争取政策支持,与此同时,注重与不同类型组织、企业、校友开展密切合作,以诚恳的态度、优质的服务赢得各方的信任和支持,为吸引社会资源奠定良好基础。

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高教三十条”为指导,以“育人质量工程”“本科专业质量提升工程”为抓手,着力推进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环节的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审核评估自评报告 篇53

实习实训方面。学校在教学经费投入上,优先保障实习实训活动的顺利开展。2016年实习教学支出万元,比2014年增长万元,增幅达到。学校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现有实习基地303个,聘请企业实习指导教师80人。学校出台了《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生实习守则》《学生实习指导教师岗位职责》等规章制度,有力地保障了实习实训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