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 第1篇

学校依托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国家数据平台,连续5年对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采集。每年数据采集,学校均结合年度工作要求,编印《工作指南》,组织召开专项工作会议,由主管领导牵头负责,各基层单位与相关部门按照分工,逐层分解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学校12个职能部门、14个院部和2个教辅机构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圆满完成了各年度数据采集任务,并加大数据校验核实力度,确保78个表单的674项数据指标真实有效。同时,积极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了学校基础数据软件平台,建立了信息定期更新制度,定期更新相关信息,充分发挥了教学信息的数据支持作用。

学校将分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总结、反思、评价、修正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状态常态监测工作中,以实施问题预警、接受公共监督为质量信息监测的重点,每年及时完成对学校基本信息、学校基本条件、教职工信息、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学生信息、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等数据的整理。通过与历年数据的对比分析和趋势变化分析,及时发现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校针对性整改和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学校深入贯彻《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对照《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向全校师生、社会各界公开相关信息,保证师生员工、社会公众及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学校信息。

学校自2013年起,基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和分析,每年撰写《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报告将教育部指定的25项核心数据作为必备要素,客观真实地描述学校本科教学的基本思路、具体举措、主要成果及存在的问题,自觉接受社会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与评价。

学校自2014年起,每年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从“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特点分析”“对招生和教育教学的反馈”“就业前景的趋势性研判”等方面,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进行系统分析与评价,全面展示学校教育教学和育人成果,有效回应广大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切。

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 第2篇

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尚处于起步阶段,“以标准指导教学、以标准规范管理、以标准确保质量”的作用还未充分彰显。通过以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潜力未能充分释放,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培养规格、学业标准等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原因分析:

(1)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需要全面把握学科基础、社会职业基础和人才结构基础,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宏观指导。目前,国家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编写工作已经开始,学校在质量标准制定方面依赖国家标准,没有很好地与学校各专业建设实际情况相结合,自主研究和创新性不够,为专业建设发展提供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的作用发挥不足。

(2)学校的各专业标准尚处于试行阶段。对国际相关标准、专业认证学习研究不够深入,如对正在推行的国际实质等效、基于成果导向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参与不够,没有对学校各专业标准的制订形成有效参考。

(3)相关规章制度体系暂不完善。质量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的融合发展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支撑性、保障性制度体系有待后续出台,原有的涉及专业教学各个环节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也需结合教学质量标准的实施及时进行修订完善。

改进措施:

(1)将质量标准的制定作为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点,参照国际及国家专业认证的相关标准,结合学校各专业实际,对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进行完善,进一步精细化,使标准达到清晰明确、可遵循、可操作,使教学质量控制工作有参照、可检验、可测量和有约束力,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符合专业建设需求、具有学校特色、较为健全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底线标准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指标。

(2)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设计紧密结合,将质量标准对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要求融入教学计划,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充分发挥质量标准对教学工作的规范、导向和指南作用。自2018年起学校将依据标准开展相应教学评估、学业评价,及时将结果和建议反馈给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3)基于质量标准推进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保证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均具有先进性、时代性、适切性,使一般专业有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追求目标,使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在保障优质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有创新的愿望。充分考虑专业涉及的相关行业和职业标准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基本要求,将相关行业职业标准融入专业教学。如会计学专业要考虑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行业职业标准,建筑类专业要考虑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要求。2019年学校将遴选相关专业参加教育部教育评估中心组织的专业认证。

(4)在做好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需求,出台和修订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体系,强化相关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人员的责任意识,按照职责范围进行责任分工,确保质量标准执行合理、落实到位。各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对教学质量标准的运行情况实施监控,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全程监控和结果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体系更新不及时,没有结合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及时进行补充和修订,教学改革成果在评价指标上体现不足,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当前教学状况。领导干部听课、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指标体系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类型。

原因分析:

(1)目前学校按理论课、实验课、体育课构建教学分类评价体系,但总体上还是通用性指标,较为宏观笼统,没有细化到课程类型,难以体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学生在评价时无法体现不同类型课程教学的区别,导致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不够全面、细致,缺乏针对性,影响了教学信息反馈和分析的有效性。

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 第3篇

教学经费投入总量不足,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保障度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原因分析:

(1)经费获取渠道较为单一。财政拨款成为学校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且随着我校办学规模和学费标准趋于稳定,联合办学招生规模不断缩减,学费收入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4年-2016年,学校收入总额亿元,其中财政拨款亿元,占收入总额的,事业收入亿元,占收入总额的。

(2)近年来,受到国家政策性增资及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学校人员经费支出大幅度增长,日常公用经费趋紧,而财政增加拨款不足增资的50%,校内人员增资自行消化压力大,人员经费占比不断提升,占用学校大量资金,导致学校教学经费后续投入能力不足。

(3)财政拨款中大部分资金都以专项下达,指定了资金的使用方向,学校难以根据发展需要灵活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改进措施:

(1)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积极与上级及横向部门做好沟通、汇报,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地方、生均奖补等经费的支持,通过外部资金争取增加经费总量;协调优惠贷款条件,做好年度到期贷款本金的倒贷和贷款展期及新增贷款申报,继续争取开户银行投资支持,争取低利率、长期贷款,降低资金成本,缓解资金压力。

(2)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完善教学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优化资金结构,健全经济责任制,做好成本与效益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教育经费优先投入保障力度,全面加强教学经费预算管理,严格规范教学经费收支管理。建立合理有效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健全经费使用跟踪机制,加快当年教学专项经费预算执行进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节约型校园建设,坚持开源节流,通过宣传和引导,形成良好的节约习惯,有效减少不必要经费支出,降低行政性经费支出,促使教学经费投入总量增加,推进教学资源的有偿使用;加大对本科教学的关键环节、特色领域、重点项目的投入,确保重点教学项目资金的优先安排,促进教学经费分配重点明确,分配均衡,提高教学经费投入的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益。

学校公共教学资源数量较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时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行政用房生均面积、生均宿舍面积、教室数量尚有不足,图书、数字资源更新缓慢,教室和实验室等基础教学资源相对紧张,录播教室和研讨型教室等资源不够丰富,部分实验室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原因分析:

(1)受公共用房资源有限、各单位房屋利用率不尽合理和资金还贷压力及校区面积等因素的影响,限制了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的增加,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合理配置教学资源造成一定影响。

(2)纸质藏书总量不足源于学校边疆农村办学长期投入不足,迁入大庆后,学校加大了图书购置经费投入,但限于图书出版种类的限制以及有效藏书的实际问题,避免为藏量而购置的浪费现象产生,纸质图书购置总量增长相对缓慢。同时,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学校的图书经费投入在有计划地向数字图书资源购置转变。

本科教学评估自评报告 第4篇

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明确规定,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至少讲授1门课程;《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标准》将讲授本科生课程、承担教学改革课题作为评定教授、副教授的必备条件,并将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作为重要指标。本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主讲本科生课程的副教授占副教授总数的;教授、副教授所授课程2158门次,占全校课程总门的。

学校重视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工作,将教师获得相应级别的教改、教研、科研项目、成果及论文等纳入教学科研业绩奖励范畴,作为职称和岗位评聘条件;制定了《教育教学科研课题管理办法》等系列管理制度,规范了课题立项、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评审及经费使用等环节,细化课题和成果评审指标体系,组建评审专家库,设置院部初审环节和学校答辩环节,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外专家讲座和经验交流会,进一步提高课题及成果水平。“十二五”以来,学校每年约有75%的专任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承担各级各类教研课题共737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共43项,发表教研论文共976篇,学校累计投入教学研究经费万元。

学校鼓励教师将教学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实践,全面推行研究性教学,设立课程212门、316个班次;以云班课、精品资源共享课、慕课为载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基础课教师全部采用“挂牌授课制”,体育课教师采用“俱乐部式”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纸化考核”“积分式考核”等考核方式改革进一步实施,保证了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引导教师将科研与教学工作有机融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助力人才培养。如学校生物技术中心每年遴选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学校与大庆市共建的“大同航天果蔬园区”航天育种和科研成果展示基地,每年接收园艺专业学生参与育苗、田间管理和育种授粉等生产实践,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