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1

是的,媚俗,许许多多的人,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媚俗,都拥有形而上的美学理想。政治家是最深明其中含义的人,当拥有观众,拥有机会他们便可以媚俗,甚至不仅仅是外表表现一套,内心是另一套,他们当时可能是深深地为自己的理想倾倒,并且内心没有丝毫的肮脏,当孩子在面前时,他可以抱起孩子亲切地问候,当战争开始时他在公众面前大肆宣传其和平的思想,我们或许并不应该对此进行批评,至少在那时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没有如何异心。但是,媚俗带来的可能是政客们自己的专制,自己的形而上的美学追求,在抱起孩子时,他是否知道孩子此时需要的或许不是拥抱,而是一点点吃的?在宣告和平的时候,也许正是他们政府的军队正在入侵别的国家。但是他们专制地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追求的美好是伟大的。

我不禁想起了《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她在疯人院中扮演者独裁者的角色,在其中的精神病患者没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一切都按照她的意志运转,而她正是生活在自己世界的独裁者,她考虑到耳背的的患者于是加大音乐的音量,却不知道这对一些正常的人们的折磨,为了一些患者的正常起居时间,拒绝了主角等人的看世界杯的要求,却不知道久居精神病院的人们内心需要释放压力的内心需求。她总是媚俗,追求着自以为的形而上的美,总是固执己见的为精神病人着想,在她的心中从来没有想过折磨他们,,她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着自认为对的事,所以她不会去了解精神病人们的真正需求。经常地,这才是,媚俗,脱离了大众的媚俗。

我们真的应该背负他人的看法吗?应该被媚俗所驱使吗?

我还有一些理解,对于书中的性与爱的。性与爱是分开的吗?还是爱大于性的?“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书中的托马斯是一个浪荡子,爱着特蕾莎的同时,依然与另外的女人保持着性关系,这同时令他们两个人苦恼,一个想尽办法让另一个人不知道他的风流韵事,另一个在知道之后努力地想去理解和忘记却总是不如愿,爱情被性压上重负,两人承受着这不能承受之轻。

从两人的痛苦中,我们可以看出:爱与性的分离是不可能的。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想的定然是不再让对方流泪,痛苦,然而若是爱与性分离,你会不在意你的枕边人在与你拥抱的时候,带着其他人的味道吗?哪怕你们曾有海誓山盟,可那些又能带来什么安全感呢?爱情的路上两个人相互依靠,相互取暖,哪里容第三人插足?我可以承认除你之外,还有其他人拥有对我的吸引力,但是我仍然坚持:我希望每天早上第一眼看见的就是你微笑着对我说“早啊”。

说实话,我不能说我看懂了昆德拉的这本小说他的每一句话也许都有着自己深刻的含义,这是一本需要我反复阅读,反复思考的书。看完后隔几天再次翻看,我都会得到新的理解,这也许就是阅读的魅力所在了吧。希望阅读会伴我一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2

若把生命的岁月轨迹放在有形的路途上,人们时缓时急之时,若奔跑,愈疾愈触不到路的坎坷。并没有虚夸,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某一类人上,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经历着,前方有待追求的欲望更大,或威胁而比此时划破肢体的荆棘更猛烈的阶段罢了。可喜的是,正因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轨迹上,才有了需要与之俱来去承受疾风驰行的生命,这就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所崇尚的重—与之相悖的轻。

托马斯把一生的挚爱,起初的爱恋之时,只是痴恋她如《旧约》里随河畔漂流而至的天上赐物。说得如此“轻”,恋得如此“轻”,都深究于他失败的婚姻,与落魄的家庭关系,而携带了那所谓束缚了他的的“责任”的诟病。当挚爱无法承受自己先生怪异的生活习惯而做出了离开的抉择,托马斯开篇后又一次展开了文中最精*的思想斗争:“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他几乎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都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世界: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这种迷醉持续几天之后,他变慌乱了,开始迷失,开始挣扎:“他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最后的演变是,他在贝多*的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里找到了坚定:非如此不可。这个是疑问,亦是坚持。

托马斯如此,特蕾莎亦是如此,两个人都是一生不断地做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因为受不住生命里轻佻,过于释然只是惹到内心更多的谴责。然而托马斯的情人的萨比娜,她情到深处,轮流看尽物质与精神双重风雪美景,原本和煦无尽,到头依然选择去应验心中不断奔走的自由,只是为了不去选择,不去束缚而沉浸在世界的“冷眼”回馈中。

无可争辩的是,人类心中的恶魔与天使,是生灵共有的,与生具有的共存。只是在我看来,在大部分人群里,我们乐于享受自由,而只是一种追求,追求的征途却是无止境蜿蜒,直至耗尽余生。文中没有过于评价谁是谁非,赞许了托马斯与特蕾莎不断碾转到最后的幸福,也许还遗憾了多情的萨比娜,悲剧了弗兰茨。但终归只是选择了天平里作为砝码的“重”或“轻”的不同,去平衡一个人生命收尾时生活平静的方式不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3

这时,使我想到了生活中,有些人禁不住打击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成为社会的负担,其中就有一件事:有一个学生考试的时候偷看了别人的卷子,被正在巡查的老师看见了,老师非常生气,马上就把那名学生的考试资格给夺去了,还在卷子上打零分,又要那名学生听写单词、默写单词、背单词、读单词等等。

晚上,那名学生回到家里,闷闷不乐地坐在椅子上说:“当着那么多同学的面子,要我写这个,写那个,又在我的考试卷上打零分,简直是欺人太甚,弄得我多没面子啊,干脆自杀算了,如果我不自杀,还能在江湖混混吗?”说完,他就睡了。

到了第二天,这名学生跳进湖里自杀,过了一天又一天,尸体浮了上来,有个路人看见了,连忙叫警察和救护车赶来,当救护人员来到这里时,那名学生已经去世了。死者的家属非常伤心,警察说:“又一件自杀案,现在年青人怎么不爱惜生命,说什么就什么?”

这件事,使我感受了我们不要去折磨自己,而是要珍惜自己的有限生命。

社会上还有另一种人,他们是非常热爱生命的人,就拿阿炳来说吧,有一天,阿炳不幸染上了一种疾病,导致了双目失明,可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发挥自己的特长,终于等到了出人头地的日子。

社会上的两种人,第一种是不爱生命的人,第二种是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珍惜生命的人,我希望,世界人民都站在第二种人的角度去做。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4

文|朱小白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却让人难以承受。

——题记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刚上大学那会儿,就像所有对哲学充满好奇的姑娘一样,也试图去拜读一下这本世界名著,当然它也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我从图书馆借的第一本书。现在的印象已经模糊了大半了,当再翻起这本的扉页时,我看到了它向我展现出的第二扇门。好的书就像万花筒,不同的人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灵感受不同的旅程。

翻开书本,一股浓浓的民主改革的气息扑面如来,那时是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

男主角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的婚姻失败,所以渴望拥有一个情妇,因为情妇是不会抛弃和被抛弃的,可是当他有一天他爱上一个餐厅的女侍——特丽莎,为了不违背自己所制定的原则,他决定辜负自己和特丽莎的爱情。

这就是灵与肉的分离,也是本书第一章所要表述的内容。后来情节急转直下,特丽莎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决定离开,回到祖国。但是命运与抉择让托马斯回去找她,此后两人没有再分离。他们意识到在一起是快乐的,是折磨与悲凉里的快乐,彼此是生命中甜美的负担。最终,像是上帝的愚弄,让他们死于一场车祸。

如果抛开这本书,我更想谈谈读书。

书本予我而言,是一封写给自己的一封情书,感动自己之余,感动他人。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必定会有这么一本书自始至终都陪伴着他,像一个胎记,不管他出身卑微还是高贵,不管他是健康还是疾病,它都不离不弃。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读到的一本好书,它将陪着我成长。我想书之所有能给予人力量,正在于它的思想,润泽心灵,发人深省。

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一首诗《天真的语言》如是写道: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一树一菩提,一叶一如来。我认为是:一花一世界,一书一人生。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5

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是的,忙碌、束缚、*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集中营的队伍里,当^*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沉重与轻松,究竟该怎样选择?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6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以永恒轮回这一神秘而沉重的思考展开,未灭先亡,如此残酷、美丽、洵烂,让人禁不住心动,然而冷静下来却发现这些残酷、美丽、洵烂毫无意义。我们生命中何其不是有如此多相似而不自知的情景呢?另一个角度看,一切似乎只是在嘲笑!那些生命中曾现的不可被原谅的“血腥”转瞬即逝就是无声的谅解卑鄙的许可,想着顿时心生悲凉,是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那些错误那些罪行该不该被谅解,谁又能给出一个令所有人信服的回答呢?

思维的维度,不是只有对与错、是与非;生命的维度,不是只有好与坏、输与赢;价值的维度,不是只有成与败、高与低。人生而存在于各种矛盾之中,每个人都充满着不确定性,多些信任、多些善意,或许生活终究是面镜子,反射出的是你的美好与善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痛痛快快过好此生,当可以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时,不要如此的怀念着曾经无法承受的生命之重。作文不要徘徊在矫情与矛盾之中,如同想要抓东西的小孩,抓起这个立刻觉得另一个好,放下抓起另一个却很快觉得前者好,两个都想抓却手不够大抓不住力太小。以上就是我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如果你也看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欢迎你跟我交流。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7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所有我看完的书中花的时间跨度最小的一本。看完《笑忘录》之后,很想再涉猎米兰·昆德拉的其他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我很期待的一本,它也在我要看完的50本书的清单之上。这本书是从308借的,和我看过的那本《笑忘录》属于一个系列,和我在书店看到的那本一模一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看完,连我自己都觉得惊讶。想来,这主要是由于课本极其晦涩,我决定暂缓复习大计;寝室又停电,我没办法用电脑造成的。一次在课堂上,三次在寝室,再加上昨天在自习教室待到11点,我看完了这本近400页的书。上次看完《忏悔录》后,由于这本书枯燥的内容(自传并不是吸引人的文学作品,卢梭自己也说了)、自己看书时的心情,对这本书的特点已经没有力气去归纳了,除非让我再翻一翻。其实我要说的,全部在《忏悔录》的后序之中。在写这篇读后感之前,我花了点时间再翻了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虽然,这篇日志归类在“书评影评”之下,但是我还不敢妄称这样的东西为“书评”、“影评”。它只是我个人对自己看过的书或者电影的一些总结、思考。我不打算用这样的东西去影响别人。并且,我会偏重谈自己的感受,不会对这类作品做深入的探讨。这些话,算是“书评影评”的开篇语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几个特点:

1、全书以两对男女主人公的故事为主,第一部《轻与重》、第二部《灵与肉》、第四部《灵与肉》、第五部《轻与重》、第七部《卡列宁的微笑》是写特蕾莎和托马斯以及小狗卡列宁(不要怀疑,标题确实是重复了,也呼应了);第三部《不解之词》、第六部《伟大的进军》是写萨比娜和弗兰茨。我是看完这本书才清楚地意识到的,在看的时候差点糊涂了,奇怪怎么主人公的名字变了。某些章节有两对主人公的交叉描写。

2、线索铺垫多次出现,它的作用我就不说了。比如托马斯和特蕾莎偶然的相遇,比如托马斯站在窗户前的描写,比如把特蕾莎比作放在篮子里顺河漂流的婴儿的情节等等等等。

3、昆德拉思想的深邃性时刻体现在其中。比如对生命轮回说的思考,对es mess sein(非如此不可) 的考证,以及对生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即引出于此)、人性对社会的思考等等等等。

4、全文引用了许多其他作家的著名作品的句子、提及了许多史实、真相、引用了许多神话故事等等,使作品内涵极丰富,体现了昆德拉的文学修养性。如果说我们该学习他,该学习的地方就在这里。

5、文章写作方式独特,这包括第一点:排布了两对主人公的故事,但他们之间有统一性。描写与思考相互随意穿插,在有必要的时候独立成篇,抛弃了结构的禁锢。比喻奇特、梦境怪异新奇(比如特蕾莎围着游泳池转圈的梦,梦见托马斯变成野兔的梦,梦见卡列宁生下两个羊角面包和一只蜜蜂的梦等等)、想象的奇谲瑰丽。

7、对性不遮掩亦不色情的描写。文章中的两对主人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对婚姻不忠,以男人的背叛。托马斯作为一个曾经身肩重任的外科医生,在不得已辞退之后,开始了对女性(性领域)的解剖。他要探索的是她们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与众不同的部分。要承认的是,中国和(上世纪的)欧洲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存在优劣之分,我们没必要嚷嚷什么让中国也开放。我个人比较能接受中国传统的风气。

8、作品中表现出的对自己祖国处于水深火热的无奈,对俄国入侵者的愤慨,对政客、明星作秀的厌恶,无不表现昆德拉有一颗仁爱的心灵。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8

终于又有时间读点书了,感觉真好,淡淡的日子,淡淡的过,似乎曾经也这样提到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度过了第一部分第16节,终于读到了轻重的启示!细加掂量的决断与命运之声联系在一起;重、必然和价值是三个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必然者为重,重者才有价值。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试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我们都觉得,我们生命中的爱情若没有分量、无足轻重,那简直不可思议;我们总是想象我们的爱情是它应该存在的那种,没有了爱情,我们生命将不再是我们应有的生命。我们都坚信,满腹忧郁、留着吓人的长发的贝多芬本人,是在为我们伟大的爱情演奏“Esmusssein!”

“如此必然的决定依赖的却是这样偶然的爱情。”

我的生命里多了太多的偶然,然而却没有一次让这些偶然成为必然,或许生活已经告诉了我必然的答案,只是我不知道,我无法接受,我不想承认这必然的结果!

如果和你的相遇一切从必然开始,那么过程中能否出现偶然的惊喜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9

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它们分别是《生命流泪的样子》和《愿望饭团的苦恼》

《生命流泪的样子》的主要内容是:性格软弱、心地善良的女生盛欣怡,有着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但是,妈妈突然得了不治之症。这场飞来的横祸,使得她的生活乃至性格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老师不断的鼓励,但对亲情和友谊的烦恼依然使她感到孤独和困惑。妈妈最终永远离开了她,而十二岁的欣怡,却过早体验到了生命和爱的深刻涵义。

盛欣怡的小姨是一个很小气的人,而他的妈妈却是一个很宽容贤惠的好妻子。当盛欣怡的妈妈得知自己的病是不治之症的时候,她很伤心。但是却对盛欣怡很狠心,让她做所有的家务,而且还挑三拣四的。这并不是她的妈妈不爱她了,是因为妈妈想让盛欣怡自力更生,妈妈不在以后,要好好地,自己照顾自己。小姨也因为妈妈而改变了。

《愿望饭团的苦恼》的主要内容是:吴思灵是个有点“特别”的男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极大地发挥了女生的优良传统”,因此在班里得了一个带有侮辱性的外号:二胰子。对于自己的现状,他感到苦恼,却有不知道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但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家庭和学校发生的一些小事情当中,吴思灵开始慢慢地接触和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男子汉”等问题。

在这个世界,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就像吴思灵他虽然很娘,但是也有自己身上的男子汉气概的。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10

这本书比较难懂,而且大概一个多星期之前很快的读完了,现在来写读后感显得很勉强。脑子里面只记得很少的一部分了。

首先就是托马斯和特丽莎的奇怪的爱情。仅仅见过一面双方就这么相爱了。而且理由也不是一见钟情什么的。其实我觉得托马斯开始是并不爱特丽莎的,只是因为她介入生活,她像水中漂来的一个婴儿。托马斯最终到布拉格去我想也还不是真的爱特丽莎,而是无法承受生命之轻。

话说回来,生命的重我轻我认为主要是对于家庭还有亲人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上面的责任上。生命轻浮就像没有责任一样,长这么大也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完全不担负对于家庭的责任。我觉得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整天在学校里玩游戏,课也不上,其实就是脱离责任,这样只会让自己变的\'没有重量,很空虚。

当然也不要过火,现阶段毕竟只是学生,所能够做的事情不多,学习是主要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然后就是特丽莎和莎宾娜这两个女主角了,总觉得是很不同的两个人。打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方吧,特丽莎就像是薛宝钗,莎宾娜就好象是林黛玉。恩,确实不太恰当。

然后是特妮莎关于爱的一些想法。他和托马斯的爱和他对于卡列林(她的宠物狗)的爱。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卡列林的爱更伟大,因为不求回报,只是单纯的爱。但是其实我不是很同意,爱情和博爱是不同的,没法拿来比较。爱情本来就是自私的,注意这一句。

现在对于这本书的理解也就是这样吧。等老一点在看吧。

当一个人旅游时,即使去同一个地方,20岁与30岁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30岁与40岁看到的又不同。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500字 篇11

初读此书时,我被书名中的“轻”字深深吸引住了,生命十分宝贵并且有限,为什么是“轻”而非“重”呢?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将此书看了一遍,却发现这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作品,字里行间闪烁着许多发人深省的“不解之词”,我的理解力很难渡过它艰难晦*的语意之河。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所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

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

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