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1篇

坐在窗前,看秋风萧瑟,落叶归根;走出门来,听小桥流水,乌鸦鸣叫;躺在河岸,望落日余辉,回忆童年,我与诗词的生活。

牙牙学语时,妈妈坐在床边一字一句教我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我的眼睛总是情不自禁地向窗外看去,看那皎洁无黠的月亮,淡淡的月光洒在院子里,有种难以言表的感觉。渐渐地,我长大了,明白了《静夜思》原来是一首借月亮来表达自己对故乡无限的思念之情的诗,让我明白乡愁是多么令人痛苦。

光阴如箭,日月如梭,我也步入了学堂。读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故园无此声”仿佛听到了边疆战士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和平的心声。品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深深的感受到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怀。也引起了我对封建社会统治的思考。不正是因为封建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不断发动战争,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让许多战士战死沙场?

聆听苏轼、辛弃疾发出了豪放的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处。”顿时,我也感到心潮澎湃。读李清照的“风往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委婉曲调,让我认识了诗崭新的一面。

转眼间,新年也到了,望见窗外炮声隆隆,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是多么热闹的,多么欢乐的氛围。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着团圆饭。

诗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词,却蕴含了无限知识,无限的感情。听它,萦绕耳畔;读它,琅琅上口;品它,思绪万千。它遍布于我丰富的世界,带给我无限的乐趣。

我爱诗词,也爱和它在一起的日子。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2篇

我的古诗创作

古诗词就像我国漫长历史中的一条支流。形成他独特的风格。他的起伏就像春天鸟儿歌唱的声音。我爱上了古诗的魅力,他的古董,他的...就像美丽的蝴蝶爱上了花开的春天。简而言之,我的古诗词就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

我从小就喜欢古诗词,这和我妈的教是分不开的。当我学中文的时候,我会读“鹅,鹅,鹅,向天歌”。每天晚上,我妈妈都会陪我读“我的床脚那么亮,会不会已经结霜了?,我抬起头来看,发现是月光,又沉了回去,我突然想到了家”。思念的感觉。虽然我的作文不是很好,但是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古诗的影响——我喜欢古诗,这就是我的古诗。

春天到了,百花齐放,鸟鸣四起。到处都是野花和野草钻出了大地。我投入大地的怀抱,读着“野火不会完全吞噬它们,它们在春风中又长高了”。也觉得人出乎意料。“山重水复疑无路,村无花开。”炎热的夏天随着春天离去的脚步来到这个世界,带来了啁啾的鸟儿。看着忙碌的日子里飞来飞去的小鸟,我深深的读着”,

我为罗王的性命而悲痛,比命如蝉短。“知了在西天歌唱,请让我在牢房里坚定。然而,它需要那些黑色翅膀的歌声,来打破一个白发苍苍的囚犯的心。”

秋天,看日出,“庭草因其长度短而拥有秋天的称号,豆花似乎是邻居的好解决办法,卷须被吸引到远处的墙上。”中秋节,我不禁赞叹“明月几时来,向天问酒”。每到重阳节,我就登高望远,念着“一个人在异乡是异乡人,每到节日就想家。我知道我哥往哪里爬,我少插一个人。”

冬天,雪在下,树叶在落,一片荒凉。“百山无鸟,万靖人必死。一条小船,一件竹斗篷,一个老人在冰冷的江雪中钓鱼。”大雪的出现让我又读了一遍“最好的办法是什么?长安有穷人,不适合芮。--

这是我的古诗。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3篇

暂时卸下学业的重负,选择一个于月光融融的夏夜,轻轻翻开《中国历代诗词精选》,微黄的书页便缓缓翻卷开来。我捻着书页,漫溯在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任诗韵在心田肆意流淌……

春花盛开的月夜,流连于张若虚的诗情画意。抬眼望去,是那一江渺无边际的春潮,潮水翻涌着一轮皎洁如玉的月,影影绰绰,碧波浮光,与深蓝的天幕中孤独的圆月交相辉映,似乎要融为一体,却又始终保持着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月下的花林仿佛正覆着一层雪霜,雪白的似乎与江畔的浑茫一片。月下有花树摇情,有游子思乡,亦有鸿雁传书,有恋人思情……万般思绪、千种哲思都付与滔滔不尽的流水与皎皎生辉的孤月,带着悠悠不尽的乡愁与绵绵不绝的相思,坠入“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梦幻世界。

恍然间,耳畔响起幽幽羌笛之声,那大抵是步入了王之涣的玉门关了。但见关外黄沙映残阳,腥风伴血雨,关内黄河上白云,孤城万仞山。岑目远眺,只见兵营内残旗乱舞,劲风萧瑟,一派悲寂苍凉之景。这时也才明白诗人的感叹:“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似乎是对边关将士的安慰劝勉,亦或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与抚慰。

我乘舟寻觅在茫茫诗海,忽而登上怪石嶙峋的蜀道,尽情感受蜀道上“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巍峨巉岩,透过险峻的蜀道领略诗人怀才不遇的苦恼愤懑;继而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般疏狂一醉,借酒浇愁;亦或体验“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少女惬意;忽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躬耕陇亩,优哉游哉。

阅诗经、览楚辞、吟唐诗、唱宋词、哥元曲、品明清诗文,踽踽独行的屈原、超然田园的陶潜、狂放豪迈的李白、乐观豁达的苏轼、诗情万种的易安居士……。一代代诗文大家,接力行舟,让悠悠诗韵流淌于文化的长河。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4篇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有无数灿烂的艺术瑰宝,其中古诗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上学到现在,我在课堂内外都读过很多古诗。“生活裹在粗布里,诗歌和书法在肚子里陶冶情操。”它有一种说不出的独特魅力,使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它在浩瀚的文学海洋中畅游。

我喜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将被“让头发蓬乱,皇冠倚栏,雨歇”的爱国情怀所鼓舞;我崇拜“第二天早上,他发现他的白色羽箭,指向坚硬的岩石深处”的李光将军,当我看到辛弃疾“完成了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赢得了他的死亡前后的名声,可怜的穷人”时,我不禁为他的失败感到悲伤和忧郁。用--的话来说,“北方的风景冻了几千里,雪飘了几千里”,好像是北方的一望无际的风景。然而,王维的诗“当人们闲着的时候,桂花落了,春天的夜晚,山是空的”把我带到了夜晚宁静的山涧。李白的《飞下三千尺,疑是九天银河落》也让我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美丽和壮丽。

在这些古诗中,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情怀,欣赏到了祖国许多地方的美丽风景。同时,这些诗也启发了我。当我遇到困难时,我会想到“如果不是严寒,我怎么能让梅花闻起来”。它让我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当我做事情不成功的时候,我会想到“江东的孩子很有天赋,不知道他们会如何东山再起”,我不会灰心,会继续努力。

--读几千本书,走几千英里路!--将来,我会更加热爱古诗,并从中汲取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这样我的生活会越来越充实和广阔。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5篇

我爱古诗词,是因为它诗句优美瑰丽、意境深沉;我爱古诗词,是因为它富含生活哲理;我爱古诗词,是因为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成长路上,我学会的第一首诗,就是《咏鹅》。记得小时候朗诵时,我咬音不准,竟把“鹅”读成“饿”,惹得家人捧腹大笑时,我仍入情大声地诵读。每次看到池塘,我都会情不自禁大声吟诵《咏鹅》,引得路人驻足观看,连声赞叹,这些情景恍如昨日,历历在目。慢慢地,我爱上吟诵古诗。在父亲引导下,每个周末,我都会观看几集《中国诗词大会》,我眼界大开,领略了精彩绝伦的古代中国瑰宝——古代诗词,让我兴奋不已;评委老师丰富的诗词文化知识和高超的绘画技巧,令我陶醉着迷。慢慢地我痴迷上了古诗词。

早晨去爬山,一踏进神光山大门,我就看见假山上如瀑布般倾泻而下的流水,嘴中立刻蹦出李白的两句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大步流星地跑向旁边的玻璃桥,站在玻璃桥上,那些如头发似的柳丝在微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美极了!这时我又联想到一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爸爸竖起了大拇指,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似的。古人说,不读诗词,不知春秋历史;不读诗词,难品文化精粹;不读诗词,不足以感天地草木之灵。诗与词,中国独有的文化,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诗词,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融入了诗人的美好情感与奇特想象。它源于平凡生活,却高于生活。

我爱古诗词,不仅因为她语言优美,生动传神,更重要的是她能够纯净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健康向上的奋斗热情!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6篇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我爱充满了浪漫色彩的《安徒生童话》;我爱充满了生活色彩的《一千零一夜》;我爱充满了爱国情怀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爱充满了豪情壮志的《水浒传》;但我更爱充满了浓厚的文学色彩的古诗文。

我爱古诗文的图画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一千古名句,描绘了一幅宏伟的画面: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病树之旁万木依旧争春。这也揭示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人生哲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描绘了一幅回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的悲凉画面,让人不禁鼻头一酸。“野芳发而悠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山间四季的景色之美。

我爱古诗文的哲理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饱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别害怕,迎头而上,坚持不懈,总会有豁然开朗的时候;“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知道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顶峰才能俯视一切,努力战胜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告诉我们面对挫折,迎难而上,锲而不舍,继续前进,总会出现一片新天地。

我爱古诗文的人情美。“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体现了李白与汪伦的友谊之深厚,让我们感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看到故乡的水“都不忍离开他,要送他万里,这是对故乡多么眷恋的情感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杜甫由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其他可怜的人,同情他们,想让他们有一个“风雨不动”的庇护所,为他们遮风挡雨,这是多么高尚的道德境界啊!

中华民族的文化闪耀着他们独特的光芒,引领我们前进,让我们进一步探寻它们的奥秘。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7篇

春节的时候,偶然间看电视,我看到了《中国诗词大会》,只一眼,它就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从小就开始背古诗词,也因此被称作“唐诗姐姐”,久而久之就觉得很自豪和骄傲。但这次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我才明白,我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掌握,真的太少了,自己只能答对几道题,和参加诗词大会的百人团们相比,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次的《中国诗词大会》中,我跟着大家一起答题,体会到了抢答的乐趣和答对时的喜悦。题目有很多形式,我觉得最难的是给出下句要求回答上句的。因为我们习惯了在背诗时整首诗按顺序背下来,这种逆向思维是一种挑战,很多时候我明明就觉得答案就在嘴边,但就是说不出来。这时候,我才体会到古人“倒背如流”是一种高超的境界,我们真正做学问,也要做到“倒背如流”,这才是真正将知识融汇贯通了。

答题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陷阱,一不小心就会中招。比如有一次是填字题,我粗粗一看,就大声喊出答案:“是‘一片孤城万仞山’!太简单了!”但等到公布答案,居然是错的!因为这句里有个错别字!都怪我粗心大意!

《中国诗词大会》真是太有意思了!它又一次激发了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而且让我懂得,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正所谓“学海无涯”,我要端正态度,不断汲取各种知识充实自己。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8篇

最近,天凉了,夜冷了,我想冬天是时候已经到了。

早晨,天还没完全亮,学校里的小草都覆盖上了一层薄薄得冰霜。伸手一碰,好冰好凉好冷。

走在校园里,冷风呼啸,尤其是在早晨,见学生们个个冻得都打哆嗦,连手都不想从衣兜里伸出来。我也是这样,和朋友们打打闹闹,蹦蹦跳跳,开心的不得了,不一会身上就暖了。看,太阳出来了,不过冬日里的阳光也没多么暖。

走进教室,打一杯热水,于是,就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下课,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起下去溜达一圈,外面,好冷好冷。我问我的朋友们,冷吗,她们异口同声地答道,冷,很冷。我想说,即使天再冷,我也会陪在你们身边。我的朋友们对我很好,她们把我当闺蜜当好朋友。我又何尝不是如此,有时候,我感觉她们就是我的姐姐。不仅是因为她们年龄的确比我大那么一点点,更多的是因为她们就像姐姐一样教会我很多东西,会经常告诉我一些道理,像姐姐一样关心我,我想,即使冬天再冷,有她们陪在我的身边,就够了。心暖了,身也就暖了。

我的朋友们总是很关心我,这使我时常还有一些小感动。一杯白开水的关心,一句贴切的问候,常常使我倍受感动。她们对我的好,我知道。初中,有她们陪伴,我很幸福。

当然,除了朋友外也有许多关心我的人。感谢,初中有你们相伴,足够了。

即使冬天再冷,心也是暖的。

冬天已经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春,没有夏的严酷,更没有冬的严寒。

春,一个美丽的季节。即使冬天再冷,也会过去。春,始终要来的。

春,万物之始。春,寓意着希望,不知怎的,突然联想到了学习。春,告诉我希望,大概是让我好好学习吧!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希望,就有可能成功。

春,谢谢你。春,令人醒悟。春,给人希望。我想,我懂了。

春,让风吹散了蒲公英的思绪,把它的希望带到了远方;在那里,梦想有了生命力;在那里,渴望变得坚强。每一个执着的人啊,去奋斗吧!为了路上的远方!

我与古诗的故事作文 第9篇

古诗原文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译文翻译

燕地小草像碧丝般青绿,秦地的桑树已叶翠枝绿。

当你怀念家园盼归之日,早就思念你而愁肠百结。

春风啊你与我素不相识,为何吹进罗帐激我愁思?

注释解释

燕草:指燕地的草。燕,河北省北部一带,此泛指北部边地,征夫所在之处。

秦桑:秦地的桑树。秦,指陕西省一带,此指思妇所在之地。燕地寒冷,草木迟生于较暖的秦地。

君:指征夫。怀归:想家。

妾:古代妇女自称。此处为思妇自指。

罗帏:丝织的帘帐。

诗文赏析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此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此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

开头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可以视作“兴”。诗中的兴句一般是就眼前所见,信手拈起,这两句却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的春天景物起兴,颇为别致。“燕草如碧丝”,当是出于思妇的悬想;“秦桑低绿枝”,才是思妇所目睹。把目力达不到的远景和眼前近景配置在一幅画面上,并且都从思妇一边写出,从逻辑上说,似乎有点乖碍,但从“写情”的角度来看,却是可通的。试想:仲春时节,桑叶繁茂,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盼望在燕地行役屯戍的丈夫早日归来;她根据自己平素与丈夫的恩爱相处和对丈夫的深切了解,料想远在燕地的丈夫此刻见到碧丝般的春草,也必然会萌生思归的念头。见春草而思归,语出《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首句化用《楚辞》语,浑成自然,不着痕迹。诗人巧妙地把握了思妇复杂的感情活动,用两处春光,兴两地相思,把想象与怀忆同眼前真景融合起来,据实构虚,造成诗的妙境。所以不仅起到了一般兴句所能起的烘托感情气氛的作用,而且还把思妇对于丈夫的真挚感情和他们夫妻之间心心相印的`亲密关系传写出来了,这是一般的兴句所不易做到的。另外,这两句还运用了谐声双关。“丝”谐“思”,“枝”谐“知”,这恰和下文思归与“断肠”相关合,增强了诗句的音乐美与含蓄美。

三四两句直承兴句的理路而来,故仍从两地着笔:“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丈夫及春怀归,足慰离人愁肠。按理说,诗中的女主人公应该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断肠”承之,这又似乎违背了一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联系上面的兴句细细体会,就会发现,这样写对表现思妇的感情又进了一层。元代萧士赟对此诗评述揭示了兴句与所咏之词之间的微妙的关系。诗中看似于理不合之处,正是感情最为浓密所在。

旧时俗话说:“见多情易厌,见少情易变。”这首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可贵之处在于阔别而情愈深,迹疏而心不移。诗的最后两句是:“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人捕捉了思妇在春风吹入闺房,掀动罗帐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动,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从艺术上说,这两句让多情的思妇对着无情的春风发话,又仿佛是无理的,但用来表现独守春闺的特定环境中的思妇的情态,又令人感到真实可信。春风撩人,春思缠绵,申斥春风,正所以明志自警。以此作结,恰到好处。

无理而妙是古典诗歌中一个常见的艺术特征。从李白的这首诗中不难看出,所谓无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违背常理、常情的描写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现了各种复杂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