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1篇

一、移花接木法。就是将原来看过的范文或写过的习作,在文章的结构上,或者有关的人物上,或者表达的主题上,或者列举的论据上,诸如此类,稍加变通和更换,使之与考试的命题与要求相符合。这不但可以节省写作时间,更可以提高作文质量,不仅写作时间不足时应该运用,而且写作时间有余时同样可以运用。

二、将错就错法。有时慌张与紧张之下,一不留神审题不慎,写对一半才发现文章偏题或者离题,但若重新构思则又没有充裕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与其更弦改辙写上半篇几段,倒不如将错就错完成通篇全章。当然要尽可能牵强附会、力挽残局,在扣题点题、分析总结上下功夫,在议论抒情、结论收尾上下文章,这样说不定会使文章宕开一笔、绝处逢生。

三、照应开头法。这和上面的回扣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比较讲究首尾的照应,如果在应试作文一时寻找不出更好的结尾,就可以采用照应开头的方式来写。

四、画龙点睛法。在记叙文的写作中,适当的议论往往能点明题旨、深化主题,而当应试作文最后来不及结尾时更要进行相关的议论来总结点题。这既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也是为文应急的措施。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2篇

开头写作技巧

⑴欲扬先抑,开发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⑶描形绘神,印象逼真

她,长得真丑:黄瘦的脸;尖尖的下巴;淡得几乎看不见的眉毛下,一双细眯的眼睛;鼻子扁而大;一口参差不齐的牙齿,略有黄色……唉!甭提了,她的外表真不符合这么动听的名字--祝丽丽。--《同桌》

⑷自然交代,平引下文

新学期一开始,我就注意到一个问题:我们班三十三名男生,二十七名女生,男生两人一桌恰好多一名,女生亦如此,必将出现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同坐一桌的危机。可万万没想到这个危机会降临到我的头上。--《同桌》

⑸歌词开头,响彻云际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会惦起/曾经最爱哭的你……--一曲悠扬的《同桌的你》从路边音像书店传了出来,那带着绵绵情思的乐曲,把我的思绪带回了三年前的时光……--《同桌》

⑹排比反复,创造旋律

朋友,就是我可以为他献出真挚情感的人;朋友,就是我可以对他付出全部信任的人;朋友,欢乐时与我分享,危难时与我同行。人生中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我就有着这样的一个好朋友。--《朋友》

⑺设问开篇,无沿无边

往事如烟,随着时光的流逝,大都渐渐淡忘,而那双眼睛,怎能使我忘怀?--《朋友》

⑻名言指路,开宗明义

培根说过:--无真实朋友之人,可以谓之真可怜而永陷于孤独生活之人。--他的话道出了朋友的重要。是的,假如一个人丧失了友情,他简直无法生存在世界上。--《朋友》

⑼对比映衬,突出重点

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人渐渐被我淡忘了,然而,有那么一双眼睛,一种声音一个身影,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不能忘怀。--《朋友》

⑽倒叙开头,吸引读者

当我们乘着离开国防教育学校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泪水竟然在我的眼眶里打转。难道是留恋吗?是留恋那一段虽苦虽累但充满活力的生活,还是留恋那待人苛刻却真诚亲切的军人,我们的教官?--《朋友》

⑾拨乱反正,拨云见日

有人说,淡泊就是看破红尘,看透一切,认为一切都是假的、虚伪的……这种看法是对淡泊的曲解。如果我们翻一下词典就会明白,--淡泊--是不追求名利的意思……--《淡泊》

⑿泰山压顶,观点强现

目前,校园攀比之风肆虐,我认为这种风气确实需要刹一刹。--《攀比风,可休矣》

⒀联想象征,奇妙无穷

一个梦,曾经在西方强盗的炮舰下埋葬,留下的是老一辈辛酸是泪珠不止的心痛和望眼欲穿的期盼作为见证。伴随着流泪的长江长大的我们也就少年已尝愁滋味,踩着前辈留下的印证期待,期待着有那么一天……--《期待》

⒁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十月九日又到了,鲁迅先生已经逝世六十年了。从傍晚到子夜,静静地,一个人坐在窗前,任冷雨打着窗棂。灯下一盆吊兰淡淡地涂抹一壁翠色书柜。夜风荡起,身上微微泛起寒意。想起了鲁迅先生,泪水就滑落下来。

⒂题记为冠,哲理为先

世间万物皆难逃自然辩证法,孰是孰非,孰优孰劣,孰喜孰忧,岂可一言以蔽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⒃博览群书,信手拈来

据说,在非洲的原野上,有一种食虫的花朵,色彩绚丽,芳香异常,许多飞虫抵御不了--诱惑--而葬身其中……--《抵御--诱惑--》

暮色中,几缕炊烟从农舍里袅袅升起。我捧着一束栀子花,站在张老师的窗前。张老师,您还是那样忙碌?该歇歇了吧,今天是您的节日--教师节。我带着我的收获来看您来了。--《琐忆》

⒅以物喻人,含义深长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老树却离开了它……这正像外公离开了我,他来不及接受我对他的报答之情,就匆匆离开了我。--《琐忆》

⒆解题铺陈,明示中心

责任,就是一个人分内应该做的事。军人,有保家卫国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教师,有培养接班人的责任。工人、农民、职员、商人……人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在我们的社会里,各行各业都有许多尽职尽责的人,他们组成了一道道最美的风景--请允许我,从这道道美丽的风景画卷中撷取一幅动人的画面吧。

⒇设置矛盾,引人入胜

--我就不信,你在这个班生活了两年多,对这个集体就会没有一点感情?……--这是今天早晨班主任陈老师对我说的话。我望着陈老师愤怒的目光,委屈的眼泪直在眼眶里打转,心理说:--陈老师,你误会了……我怎么能不爱我们的班级体呢?--

结尾写作技巧

一、自收束水到渠成

所谓自然结束式,是指把文章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

如《一堂有趣的科学课》是这样结局的: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二、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这种结尾方式,是指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

如一同学在写《承诺》时这样结尾:无论在人生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永远不会放弃,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这就是我的承诺。

三、首尾呼应凸显主旨

首尾遥相呼应,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能唤起读者心灵上的美感。

请看某同学写《战胜自己》的开头和结尾:

开头:善于战胜自己,这是我的长处。这个“自己”,是害怕困难缺少勇气的自己,成功时很得意洋洋的自己。

结尾:善于战胜自己,这就是我的长处。困难前面不失掉信心,要有勇气战胜之:成功时不趾高气扬,要看到缺点,保持冷静的头脑。

四、引用佳句多姿多彩

用名言、警句、诗句、俗语、歌词等收尾,洋溢着诗意,揭示着真谛,呈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意味深长。

如一同学如此写《美好的明天》的结尾: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希望大家能把握今天,创造出美好的明天。

五、巧妙发问引人深思

结尾以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具有感染、强调的作用,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有同学这样写《我的语文老师》结尾:难道我的语文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好老师吗?你见过这样的老师吗?

六、联想引申多姿多彩

结尾展开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主题得到升华。

如某同学写《花》的结尾:多姿多彩的花朵在校园里尽情绽放,也在我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七、抒发情感气势不凡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3篇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人人皆知的材料,众人都关注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考 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 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4篇

事物大多是具有复杂性的,必须从多方面去介绍,才能讲清楚它的特征。依据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是将说明文写得条理清楚的根本保证。事物本身固有的条理顺序,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

(1)空间顺序。是指按照物品的空间方位进行说明。或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或由内到外,由外到内;或由上到下,由下到上;或由前到后,由后到前等等。说明物品的形状、构造,一般采用这种顺序。《玉雕》,由前到后,一一介绍三匹马的姿态,用的就是空间顺序。

(2)时间顺序。是指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进行说明,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往往采用这种顺序。如《看云识天气》中有一段描写天气的变化,由晴转阴,由阴转雨(雪)有时间先后的顺序,天空的云随着这个时间的推移,也变化着不同的形态:卷云——卷层云——雨层云。就是按时间先后的顺序写的。

以上说的是三种较为常见的说明顺序。应当指出的是,不要把这三种安排顺序的方法看成固定的格式。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人们的认识是多角度的,说明的顺序经常随着说明对象的改变而改变,是允许的,也是正常的。总之,说明事物要做到“言之有序”,文章才能脉络分明,层次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5篇

一、讲究线索清楚

“线索清楚”是每篇最佳文章的第一感观。无论写人记事,都必须要用一根主线把前后内容串联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如果线索不清,所写的事将会如一团乱麻,看不出头绪。要掌握“线索清楚”这一技法,就必须懂得小学生常见的“线索”有哪些。

根据小学生的作文内容范围,可从以下五个方面了解行文的“线索”。

第一,以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为线索;

第二,以物体为线索;

第三,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总之,不论以哪一方面为线索,都必须根据文章主题和材料的需要而确定,都必须理清思路和文章的脉络。特别对于记叙较复杂的事物,除抓住主要线索外,还要设计好次要线索;还有的文章可以涉及明、暗两条线。不管怎样设计文章,只要能把握“线索清楚”这一技法,写出来的文章就会给人以清新、明白、有理有据的完美印象。

二、写作基本思路

1、审题。

审题就是分析文章的题目,弄清题目的意思。审题包括三方面内容(1)找出重点词,有些题目,有一个关键词,也叫“题眼”,题眼就是写作的重点。如《一件难忘的事》中的“难忘”之类。(2)搞清写作的范围和要求,即时间、地点、人称、数量、内容等限制范围。(3)弄明白是写人的,是记事的,还是状物、写景的。

2、确定中心。

记叙文总要表达一个思想,说明一个道理或表现某一方面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要正确,对社会上正确的现象加以歌颂,错误的现象给予批评。中心正确,健康是文章的根本,对此必须首先要注意。中心还要求集中,一篇文章一般只能有一个中心,各方面内容都要紧紧围绕中心写。

3、选择材料。

作文的内容就是材料。写作文要紧扣中心选择材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或无关的,要少选或不选。所选的材料还要真实、具体,真实就是不凭空编造,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新颖、典型,不落俗套,要能够清楚地反映人或事的特点。

4、安排结构。

所谓安排文章的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材料的组织安排。如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以及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文章的材料,常用以下这些方法安排:(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2)按时间顺序;(3)按空间的顺序;(4)按事物的几个方面。

5、列提纲。

提纲,是结文章的总体设计,具体包括:(1)文章的题目;(2)中心思想;(3)写作的顺序;(4)详写,略写的提示。提纲不能太详细,也不能太简单。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过渡和照应。

常见的开头有:

(1)开门见山,直入正题;

(2)概括全文,揭示中心;

(3)提出问题,引起注意;

(4)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5)说明情况,介绍背景;

(6)先说结果,倒叙开头。

结尾的方法有:

(1)自然方式结尾;

(2)总结式结尾;

(3)含蓄式结尾;

(4)启发式结尾。

文章的过渡,应力求自然。照应,指的是文章中前后内容的关照呼应。最常见的是文章的首尾照应。

三、锻炼思路的方法

(1)拓展法。

目的是为了求广、求新、求异,使思维活跃而开阔。思路可作如下拓展:

一是平面拓展。平面拓展主要包括顺向、逆向、纵向和横向等。顺向是指沿着人们惯常的思维轨道来思考,反之则为逆向。纵向是指按时间顺序或事物发展过程来思考,横向则为将不同的事物加以比照联想。例如,一则手表广告词的写作,既可从“准确、耐用、美观”作正向构思,又可从“该公司在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作反向思索;既可对其作发展、换代历史作纵向介绍,又可从它与其他牌子手表的比较中作横向说明。

二是立体拓展。立体拓展是将平面拓展重叠交叉起来,建构起立体交叉的文章框架。这种方法适用于调查报告、经济分析、专业论文一类较为大型的文章。

三是发散。发散是指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式思维方式,即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引出思路。既要从宏观上作全方位的考虑,又要从微观上找出各个零散的无系统的思考方向之间的有机联系。如写关于“如何扩大产品销路”的文章,就可围绕“如何”二字引出“运用科学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加速品种更新”、“改善广告方式”、“做好售后服务”、“开辟国外市场”等多条辐射思路,然后再对各个思考方向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考察。这样就可以加大思维跨度,弥补单向思维没有涉及的空白,健全文章的结构,丰富文章的内容。

(2)挖掘法。

目的是为了求深,使文章有内涵、有深度。多向拓展思路之后,就应迅速将广思变为深思。深思指的是层层挖掘,寻根刨底,纵深推求,由外在到内在,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或由现实追溯过去,由结果探求原因,乃至更深层的缘由。例如,对“如何认识市场经济”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可以从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也可向深处挖掘。向深处挖掘的方法如下:

一是在探讨上述第一个问题时,先对两个概念分别加以解释,再进一步区别其特征,然后更进一步挖掘过去提商品经济、现在又提市场经济的原因。

二是探讨上述最后一个问题时,可先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理论突破,并分析其原因,然后深入思考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论述“如何发展”的具体策略时,对每一个方面再进行纵深推求,在这些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的开掘中将问题论述明白,最后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

(3)控制法。

目的是为了求得集中——对多向的、支离散乱的思维活动加以搜索,以形成一条清晰。严密、连贯的思路。控制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一是筛选。筛选是指对多种信息和大脑中闪现的种种想法进行重重筛选,然后加以归类,形成多层次的文章框架的思考方法。筛选的优点是便于先集中内容相似的材料,然后从中筛选出需用的东西并形成相应的观点。对总结、典型经验、调查报告等文书的写作构思较为适用。

二是综合。综合是指在多向思考中迅速挑出最切实际、应用性强的几项加以综合,然后从中提炼出最佳议项。综合的优点是使文章有新思想、新提议,同时又切实可行。它适用于可行性研究、决策、建议、计划等文书的写作。推测,是将盘根错节的各种信息、各类条件和多条“初步思路”按一定的规律进行多次清理和推论,从中导出由小到大的层层假说,并由此构成一幅明晰的“思路图”。三是推测。推测的优点是可直观地审视和比较有关条件及现象,推理过程一目了然。它较适用于可行性研究、市场预测、经济分析等文书的写作构思。

(4)梳理法。

以拟写提纲的形式将思路理清。定型。这是锻炼思路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法,有助于快速成文。梳理法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是标明主题,用“主题句”把构思时确定的主题列在提纲首位,以统领下面各项;

二是安排层次,用概括的文字逐层排列,由小到大,由粗到细地展开思路。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6篇

1、注意内容真实

内容真实是记叙文的生命保证。那些胡乱编造的所谓“感人”故事,只会让读者反感。有一些同学为了表明自己的“崇高”,文章始终不离“助人为乐、希望工程、捐钱救灾”等,事实上,我们希望社会充满爱,充满关怀,可是我们不希望我们的文章里始终充满假话、充满谎言。 我们作文时应牢记:只有真实的,才是动人的。如果我们一味地为了打动人而胡编乱造所谓的动人故事,只能让读者反感。当然,我们所说的真实并不是要大家把生活原封不动地照搬上去。我们所谓提倡的真实,实际就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技巧性的加工,如设置悬念、修饰语言等。它和内容的虚假是完全不同的。

2、生动的描写

记叙文的写作中,要注意描写的运用,描写分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1)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对人物活动的地点、山水、气候、景色等进行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B:社会环境。对社会制度、风气、特定社会环境进行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预示人物命运,揭示复杂的社会关系,点名人物成长经历。

(2)人物描写

A:外貌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外貌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人的外貌写也叫肖像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准确、生动、形象的描绘,并通过外貌描写来传神,向读者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

B: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C:动作描写 动作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D: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在心理刻画时,要注意捕捉人物内心的变化,尤其是那些一闪即逝的心灵波动。在描述心理变化轨迹时,要做到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3、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运用

A: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B: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C: 夸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D: 对偶: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初中写作文的技巧和方法 第7篇

一、自然流畅的结果交代法

这种结尾方法常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作结尾,读完课文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只觉得痛快淋漓、干净利落,并为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行为拍手叫好。

二、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如课文《郑成功》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诗句等,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课文《雾淞》结尾写道:“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尾方法。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这种结尾,语言含蓄,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结尾不但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添加的两个省略号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