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1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知人论世;先觉后知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这段话本是讨论“尚友”之道,即与古人交友,就是诵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而为了正确理解古人的诗与书,就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又离不开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显然,孟子看到了作品与作家本人及其所处时代环境之间的关系。而后人则引申其义,把“知人论世”视为传统的文艺批评原则而不断加以运用。直至今日,不论现代主义以来的新兴文学批评方式方法走得多远多新奇,在我们的中学课堂中,它依然是被广泛推崇并使用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课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诗歌部分,编者更是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放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之前,编排在第一单元。足以见“知人论世”法在高中古典诗歌鉴赏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鹧鸪天・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2篇

“教书育人”被视为教育的一般原理,对阅读教学来说可以表述为“教文育人”(于漪),即通过对语文材料(主要指文章)的读解,培养学生的“思想感情”,包括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信念以及伦理道德观等内容。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内容属于文化的规范特征部分。①思想教育正是社会通过对“思想”和“教育”自觉或不自觉地双重控制,将特定的“思想感情”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感情”,将个体言行和思想纳入社会规范之中并借以整合社会、控制个体社会化的行为。

目前,作为文化规范特征的思想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语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已成为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景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阅读的过程就是明确和归纳文章思想内容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和接受既定思想内容及其表达方式的过程。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并非单纯的以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为目的,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的要求下自觉不自觉地做了形变或者异化。下面我从三方面来分析这一点。

(一)“育人”阅读教学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语文教学理论界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反思,其中以言语教学为标志的语文教学理论思潮对于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性质的研究,使得人们不再仅仅出于功利的要求、善良的愿望而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人们对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问题进行了更为理性的研究。换句话说,在某种程度上,“思想教育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而仅仅是语文教学的附带功能”这一观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共识。在阅读教学中“育人”并且把思想教育作为阅读教学目的或者最重要的任务,这种看法也许正受到语文教学理论界对它最后的清算。②但是,多少年来,在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或多或少地就是这样一直搞下来的,而且也将随着文化发展的惯性继续地进行下去,当然或许会减淡若干单调、僵化的色彩,或许又将有新的调整和形变。

在中国文化环境中,阅读教学历来具有极其突出的“育人”特征。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阅读教学就是经义教学,培养“传圣人之道”“代圣人立言”的官吏及维护教化人士。中国古代非常强调“文教”“诗教”,强调通过阅读教学进行人格培育和道德修炼。③中国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后,虽然语文教学在分科教育影响下从经学的附庸中独立设科,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阅读教学从来就没有把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当作阅读教学的目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非常强调在阅读中“育人”。在阅读中“育人”,一直是中国文化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生存和发展总体设计的一部分,具体来说,是对人才“质量”尤其是人才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性设计。

进一步地说,中国文化对于“育人”要求非常单一,即要求人们的“思想”是同质的、全体一律的。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在中国中古形态的圣化社会,这种经义教学培养出来的“传道立言”、维护教化的士人相貌、脾性虽各各分殊,思想却惊人的雷同。应当说,这是圣化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所决定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不过是已有之“道”的传导之“器”,“我”既要按圣人之想来想,也要完全按圣人立论过程来立论,“我”的思想不过是“圣人”的复制品。进人现代社会,从现代语文教学中所体现的思想教育情况来看,社会对人才的设计规格也很单一。从目前情况看来,这种设计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民族、集体,而较少考虑到个体。④有概括性、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又红又专”,其中“红”即所谓思想教育内容。历史虽不断变化,“红”的内涵也或损或益,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在阅读教学中,社会控制仍以将文化分子培养为同一规格的人而努力。在实际教学中,个性从来就没有成为考虑的中心要素。

或者说,在阅读教学培养单一规格、单一“思想”的人才仍是目前中国文化“思想教育”的主流。这种单一规格的“思想”设计,乃是围绕“如何使中华民族兴旺发达”这一压倒性主题而展开的。中国文化自19世纪受西方工业文明的进逼后,就特别强调“救国救民”“富国强兵”的道理,中国文化中政治动员也得以空前强调,一切都要与此目的有关。在此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自然不例外,因为民族的思想价值观念凝集在民族语言之中。大家热心这些道理,政治宣传,“开启民智”,把语文教学中心目的挤至边缘,语文教学与政治动员紧密相关,以至于变成某种程度或全面的“政治课”。这是阅读教学在思想教育影响下新的形变和异化。

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一致,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以民族、国家利益为至上,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个人无条件地服从国家需要,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成就国家民族利益,就像一直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所宣扬的“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做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人。这种“思想”内涵本身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往往也因其理想色彩的高远而不易落到实处,在文化世俗化变迁的环境中那就更不易落到实处,而要强行将这种“思想”灌输到文化分子的头脑和心灵中去,往往适得其反。

如果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果真能完美地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那么经过这种思想教育塑造的人可能是什么样子呢──他有些法定或者公认的“思想”,当然并不复杂,例如他认为生活中真善美始终占主流,假恶丑终会被战胜;他的“思想”主要是用作道德判断或者政治立场的识别而存在的,譬如他经常会说,“你的思想是不是有点灰暗不健康”,或者“你站在跟人民对立的立场上看问题了”。他也可能作一些思考,但其思维模式无疑是固定的,推理程式化,有教条化倾向,任何人事,他也许会用阅读教学中千万次用过的句式:“通过……表达了……反映了……赞扬了……批判了……”来进行概括总结。他如果能写文章,开口提笔往往就是“我们”如何如何,看不见个人独立思考的影子,他成了一个硕大无朋的“大我”在代社会立言。他惯于接受既定的“真理”,崇拜权威。他是最听话的,不幸也是最盲目的。他对自己缺乏自觉自主意识。他好做是与非的评判,但他却从不怀疑自己判断的依据,也从不怀疑自己。这样的人似乎并不能承担民族生存和发展重任,就连社会文化变迁所引进的生活激变他也不能适应──这种激变所需要的智慧、勇气和负责精神,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中似乎很难培养出来。

以国家名义对中国文化分子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总体设计,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中,这是一种政治浪漫主义的表现,也是一种极端简单化的处理。通过阅读教学来“育人”,其实质就是将社会文化规范特征涵化为个体身心和言行中的过程;在这种同一规格“思想”的总体设计中,语文教学与之相适应,也在为把每一个人都纳入同一的思想观念模式中去而努力。这就常常使阅读中出现漠视阅读主体的现象,所谓“读中无我”,使阅读教学更多地成为社会规范特征传授的过程,而非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这从阅读教学内容、读解方式上可以得到更为深切的认知。

(二)“好”的阅读内容

一般说来,对阅读材料(主要指课文)有两个前提要求:首先是思想内容好,其次是语言文字好,即所谓“文质兼美”。翻开任何一本语文教材研究的著作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论述。其中“思想内容好”就是为阅读教学中思想教育的要求而规定的,有时候将这“好”又具体表述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或时展潮流的”等等,它的对立面就是“消极不健康的”“落后的腐朽的”“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或者时代潮流的”。前者以肯定的形态进入语文教学领域,后者以否定的形态进人语文教学领域,构成“思想内容好”的一体两面。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一个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将这“好的思想”内容给找出来,所谓归纳、总结出文章中心思想。进一步地说,明确和归纳中心思想也非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将这所谓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成为自己看问题的方法和观点,成为自己为人处事的信念和道德准则。所谓学文即学道,披文入道,因文悟道,这“道”成为学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种被称为“好”的思想内容是根据社会官方意识形态的标准而做出的判断。因此,好的“思想”是经过选择的思想,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每一文化、每一社会要将其崇尚的“思想”(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等)传递给年轻的文化分子,都要对教材的“思想”进行严格的选择。所谓让年轻文化分子面对人类精神资源中优秀的部分(包括文章),就是选择后的“优秀”。目前,语文教学所用的教材亦如此,它通过选文、编排、注释、删改等对“思想”加以筛选、甄别、改造、控制,相对来说,“思想”呈现高度的同质性。例如:假如“大公无私”是一重要的思想的话,课文就要通过各色各样的文体和其他方式反反复复地申述着这一思想。

好的“思想”也是经过加工的思想。自19世纪中叶以来,汉语言中己渗透着从西方文化所吸收的“思想”(如“民主”“自由”“平等”“个性”等价值观念),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如“权威”“不自由”“等级”“全体性”)相冲突,往往构成“思想”的两极或者多极。这些“思想”在进入教材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加工处理,使其呈现高度一致的一元的面貌。这种加工是通过对阅读材料的删削,或者在阅读中对“思想”添加价值预设来实现的。例如,曹禺的戏剧《雷雨》进入教材就突出了阶级斗争的主题,⑤鲁迅的《孔乙己》被解读为反映科举制度的罪恶。

好的“思想”也是不容置疑的思想。一般来说,被选入教材的文章因其特殊的地位,其思想内容本身是不容置疑的。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就是将这文章的思想完整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它所传达的政治信念、道德信念是被先定为“积极健康的”“正确的”等等,它所要求于学生的,也是受到所谓的“正面教育”。

如果说,这些“好的思想”在相对封闭的文化环境中尚能被大家所接受,那么,在改革开放的文化环境中,这些一元的、高度意识形态化的、不容置疑的“思想”及其信条似乎与学生生活相距甚远而显得格格不入。语文教学有思想教育的功能,但并非这种功能一定会起作用,换句话说,语文教学这种思想教育功能的实现有赖社会文化环境。在价值一元的文化中,当思想教育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协调时,当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社会文化分子只能反复接受同质的思想刺激时,这种思想教育的功能会实现;当思想内容与整个社会文化价值取向相违离时,这种思想的功能就不会实现,于是思想教育就徒有其表现形式,大家慑于道德、政治威权而不表示自己的反感,或出现口是心非的局面(伪圣化和虚假表达)。⑥这个时候,道德成了“舌上辞令”,写作文表白自己要“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义正辞严,很有激情,是道德家的派头,但在生活中却是另一副嘴脸:“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虽然好但是“爱莫能助”,只能悄悄走开。⑦

以“好的思想”来要求阅读内容,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涵。也就是说解决了思想教育“学什么”的问题。事实上,“阅读教学”与“思想教育”是两个领域的活动,以思想教育内容来决定或者取代阅读材料的内容,从理论上来说是思想教育与阅读教学的错位。也许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既不能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更不能完成阅读教学的任务。

(三)分解的阅读方式

如果说古人以笼统的整体为主的学习方式进行阅读活动,那么自现代语文教学诞生以来,分解方式即成为了阅读的主要方式。目前社会对这种分析讲解的阅读方式展开了批评,认为这违背了语言学习规律。但是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说清楚为什么分解方式会成为几十年来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那么也就不能对这种阅读方式有明晰的认识。现在,我试着从文化角度来分析。

前面说过,社会既然赋予阅读教学以思想教育任务,又为阅读教学选择了“好的思想”,那么要想把这“好的思想”涵化到年轻的文化分子身上,似乎就只有采用分析讲解的方式。何以如此?

根据现代接受美学理论,人对于文本可以有多种读解。尤其文学作品具有读解的多义性,甚至一定程度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必然得到被规定要达到的“好的思想”,例如读《项链》,要想得出“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结论就不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如果读解出“慨叹人生命运无常”的结论,虽有作品本身做证明,也因其“消极”色彩而不被允许。而且如此读解下去,对既定的“好的思想”吸纳岂不是一种漠视、一种威胁?更容易引起历来被视为“单纯的”年轻文化分子思想的“混乱”,因此是要禁止的。要想把一元的既定的“好的思想”传输给学生并成为其个人思想一部分,只有通过分析讲解建立一整套的阐述系统,使读者思维的每一步都跟着这一套阐述走,不能容许个体的丁点儿的批判性思考存在,换句话说,就是“只能这么想”。分析讲解过程就是具体解决“怎么想”问题的过程,也是符合思想教育需要的过程。

为了略微明白这一套阐述技术和分解式阅读教学的情形,我引一段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刑场上的婚礼》课堂教学实录,教者为了说明周文雍、陈铁军二烈士的崇高革命精神,把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贯穿在教学全过程之中,提出下列一系列的问题:

刑场上怎样举行婚礼?婚礼又怎能在刑场上进行?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年月?什么地点?具有怎样的意义?为什么说是亘古未有的壮举?又为什么说这壮举像一柄锋利的匕首,直刺不共戴天的死敌?⑧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是明确的、惟一的,而且是全国统一的,就在每位教师都拥有的“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这些问题其实就是引导学生走向答案的线索,所谓提问的方式已经蕴涵了结论。现在语文教学采用这种“分解式”教学方式,在我看来,是在思想教育要求下阅读教学所能采取的方式了。它所要解决的思想教育问题是“怎么想”,在这一套分析讲解技术体系中,年轻的文化分子被引导着按固定的程式、既定的轨道思考并且一步一步地走向早就确定无疑的结论。若干人热衷的“图形板书”就是这一套分解技术的极致,是分析技术的趋向美学化的表现形态,所以也是适应思想教育的要求而采用的阅读教学辅助手段。传统以整体背诵方式接受儒家义理的做法,应当说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较好的办法,一方面因为现代白话文不适宜长篇背诵,另外一方面也与现代教育科学的旨趣不合,所以被判别为“死记硬背”而被忽视。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3篇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也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

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

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

(选自《李国文杂文》)

1.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画线句中的“有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4.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5.联系本文观点,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向后看别有洞天

刘家新

两位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两个玻璃瓶里分别放进5只苍蝇、5只蜜蜂,然后将瓶底对着亮光,瓶口朝向暗处。几小时后,5只苍蝇从暗处的瓶口找到出口,爬了出去;5只蜜蜂则全都撞死了。

科学家分析认为,蜜蜂把有光源的地方看作唯一的出路,每次都朝同一个方向飞,而苍蝇则不死盯着那点儿亮光,碰壁后方知道向后看。蜜蜂与苍蝇,一前一后,一死一生,揭示了成功的秘诀。将昆虫换成人类,道理同样适用。在困境中学会向后看,另谋出路,是一种人生智慧。

人生有亮点,自然就会有暗点,而且会经常发生错位。要懂得向后看,修正自己,调整人生,重定坐标,当前面的天空被乌云遮盖而失去色彩时,回头同样能看见一片蔚蓝。

一家纺织厂有两个四十岁的女性同时下岗,一个是工程师,一个是工人。工程师愤怒、吵闹、谩骂,陷入自身的负面情绪中无法解脱。女工则很快走出阴影,发挥烹调特长,在亲友的帮助下开了个小火锅店,一年之后,她不仅还清了借款,而且还将生意的规模扩大了好多倍,这个小火锅店如今已在当地小有名气。生活总喜欢把荣辱、成败、得失等对立的东西同时呈现在人们面前,考验人的心性。这时,我们需要向后看,理清思路,拥有一颗平常心,学会平静地说“再见”,避免误入激流、剑走偏锋,伤及自身和他人。

电视剧《九岁县太爷》里的酒家女老板说,任何人的一生中或许有两件事都躲不过:讨饭、坐牢。许多人猜不透这话中玄机。其实它是指“形与神”。有些人形没讨饭,但神在讨饭;形没坐牢,但神在坐牢。这种心态监牢、心理监牢、情绪监牢、精神监牢,恐怕不少人都坐过。不“坐牢”是人生的成熟。

向后看,不是消极回首,而是一种前瞻;不是刻意逃避,而是一种壮行;不是甘于平庸,而是角色转换;不是砸碎原有的生活框架,而是在现有的框架里构建新生活。“张果老倒骑驴”,功夫向后看,功效向前进。

人生之旅风一程雨一程,人生脚印或深或浅,美好事物常从指缝滑落,悲伤与阵痛,链接冷暖更迭,交替人生苦乐。美好的过去值得留恋,但不能指望谁都给你阳光。回头想想,人生如戏,自己才是唯一的导演,前半部戏不管如何让人后悔,也无法重新改编,唯一的选择是让后半部日臻完美。

哲人说:一个人的幸运在于在恰当的时间处于恰当的位置。人生道路崎岖,不管痛惜还是悔恨,生活终究还要继续。向后看,从时间里寻觅真理,收拾好心情,领悟人生,准确定位,用智慧和汗水兑换幸福。

(选自《思维与智慧》2009年第9期)

1.文章以美国科学家的实验开头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要运用了 论证和

论证。请举出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3.有人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抗争,不应该屈服退让;而向后看,就是屈服退让。请你用文中的话反驳这个观点。

4.生活中有人正是因为读懂了“向后看”的真正含义,才成就了一番事业,请你列举两个事例。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由衷敬畏自然

安奋伟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_、秋天祭月的礼制。后来,文人墨客开始效仿祭拜,民间也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历代相沿,形成了一个传统活动。

其实在古时候,由于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低,对月亮的圆缺规律无法理解,所以人们对能带来光明的月亮非常敬仰,甚至有点畏惧,害怕得罪了月亮,它就远离天空,把它的清辉和光明带走,让人们沉浸在无边的黑暗之中感受孤独和寂寞,因此就有了一年中月亮最美最亮时候的祭月和拜月活动。

如今,科学技术水平的高度发达,人们在对宇宙万物的探索中,对月亮的认知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祭月拜月之风逐渐被赏月玩月的娱乐活动所取代,这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我们是否应从古人的风俗中,重拾其敬畏自然之情,让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回归,以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让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取服自然、破坏自然。

事实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正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异常”“几十年不遇”“百年一遇”“历史极值”“历史罕见”等字眼不绝于耳。冰雪灾害、高温酷热、山洪泥石流、台风热带风暴等等灾害画面,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视听。人们惊恐地发问:“天气怎么了?”同时,人们也开始检点自身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过程中的不当行为,希望能够亡羊补牢,让走上“极端”的天气气候重新回到正常的轨道上,减少地球和人类的灾难。

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位专家这样阐述:“我们之所以要敬畏自然,不是因为自然比我们强大,而是因为尊重自然是一种能够获得理性辩证地对待自然的一种合理态度。”

可以说,放弃“人是万物主宰”的傲慢思想,重拾人对自然的责任,从思想上认识到敬畏自然就是敬畏人本身,人类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痛苦。

《庄子・外篇・天道》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若昼夜而有经,云行而雨施矣。”说的也是依天体运行的规律办事,日月昼夜之行井然有序,万化自均,万化自宁,风调雨顺,天下就能太平。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八月十五中秋赏月之时即将来临,让我们由衷地产生敬畏自然之情吧,愿月圆事圆生活更安适!

(选自《山西日报》)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4篇

一、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鉴赏情致

文学鉴赏都是从对美的形象的具体感受开始的,从感官享受经由情绪和情感的感动,才能导致理性的思维最终在赏心悦目和怡神中得到理智的满足。而这些心理因素及其结合都不是鉴赏主体意外的任何人所能代替的。因此文学作品的鉴赏较之文言文、应用文更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乐于接受的情致。

在这一方面首先应当渲染作品的艺术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而成为世界文库中瑰宝的《阿Q正传》,被历代学者誉为“乐府双壁”的《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赤子情怀的《荷花淀》等,都有利于促成学生自觉鉴赏的积极心态。因为入选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均是素有评定的,所以用公允而美好的评价将学生领入急于鉴赏的情境之中,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其次,动情地描绘文学作品的背景。

二、注重鉴赏方法的引导,提高鉴赏能力

语文课堂上的作品鉴赏,不能像专题讲座那样,强调的是师生共同鉴赏,而不是教师的个人鉴赏,不可以包办代替,因此引导学生鉴赏比教师自己鉴赏作品要难得多,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鉴赏的方法。

1.注意鉴赏的渐次性,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

对于中专生来讲,应当以形象感受为发端,先完成感官感受到情绪情感的感动这一初级阶段;然后进入理性思维对艺术创作过程作逆向的思考,“理以导情”达到理智的把握阶段;最后在理解艺术形象的多面性、多向性、立体性的基础上,对鉴赏客体进行再思考、再创造、再评价,形成鉴赏主体与鉴赏对象在较高层次上的精神对话。

2.重视鉴赏引导方法的多变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总是表现为个体趣味的特殊性与审美意识普遍性的必然统一,都是通过各种不同情趣和爱好的个体来表现的。传统的、固定程式的组织教学活动,或者教师一厢情愿地讲得很多,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感到乏味。因此,在鉴赏引导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带着感情、带着个人的趣味,积极投身鉴赏活动。或引导其观察;或启发其想象;或领进作品情境;或反复诵读领悟;或探究评论形象;或小组合作讨论相互启发……只有不断变换引导方法,调动学生自觉鉴赏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奏效。也只有鉴赏者得到了赏心、愉悦的理智满足,才算达到文学作品的完满审美状态。

3.反复诵读是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入选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不仅思想健康,艺术精湛,单从语言方面来看也各具特色。如鲁迅的语言便质而文,俗而雅,淡而腴;凝练如披沙拣金,万中取一;含蓄如宝蕴深山,寄意幽深;激昂如惊涛涌动,澎湃无阻。沉郁而厚重,哀怨而荡气回肠;愤慨则声严色厉,嘲讽则嬉笑怒骂,使芸芸众生顿悟前非,妖魔鬼怪无可遁形。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5篇

【关键词】教学内容;美术鉴赏

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的设置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参考美术史论而编写的,基本属于20世纪60年代美学理论的框架,在鉴赏美术作品中,容易影响学生全面认识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素质已经逐渐从智力型向审美型过渡,美学思想的传授应该贯穿这门学科的始终,它要与美,特别是艺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美术欣赏课程的设置中,笔者建议应该相应地增加其中的一些讲授内容:

1现代美术作品的鉴赏

现代主义美术是极富创造力和个性的艺术形式,艺术家力求不重复前人,不雷同于同时代人,突显自己的个性,从独特的角度来审视和探讨人生,探索新的绘画语言。作品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所需要培养的素质。加强现代主义美术鉴赏,必将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在鉴赏传统的具象美术作品时,很容易通过画面表现的人物、场景、情节、色彩等元素感受和理解画家要表达的内容情感。但在以抽象为特征的美术作品中,对抽象画面的象征性、代表性、暗示性和形式美的鉴赏则占有主要地位。形式因素不如具象画面中的内容那样显而易见,那些夸张、变形的形象,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宣泄、韵律的变化,肌理的表现等形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个性。欣赏者只有先读懂它独特的艺术语言,了解一些现代美术观念,才能进一步欣赏到画家要表达的艺术境界。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应有意识地从传统的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的解读上,上升到全方位的引领大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在和外在因素来鉴赏作品。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现代美术审美素养,进而理解现代美术作品。

2进行东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对东西方美术作品的具体比较鉴赏,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进入美术文化的学习,但比较的目的是在中外两种美术作品的分析中求同存异,探求它们共同的精神指向。无论何时、无论何种表现形式,优秀的作品总在力图揭示人类共有的问题,昭示人类共同的理想与心愿,反映内在的精神风貌。美术鉴赏不是简单的欣赏、浏览,它必须涉猎到人类文化的诸多领域,美术作品鉴赏的学习,也是对人类不同历史文化的学习。如果上升到这一认知高度,那么我们就可以确立比较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人们的鉴赏设立这样一个理念:如果能透过两种形式不同、地域不同的艺术作品看到艺术家们内在思想上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懂得,两种文化的存在都是因为各自的出发点不同而各具其文化意义。

3增加流行美术的鉴赏内容

当代大学生人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是极富标志性的一代人,出生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80年代,成长于国家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90年代,成熟于我国加入WTO的21世纪。他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爱好追求等方面都形成了与前代人的明显区别的特征,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世俗化的倾向及透明的心态,对新鲜事物有较快的接受能力,喜欢快节奏的流行文化。调查显示,在美术方面则明显地体现为对以动漫、卡通、漫画等为代表的流行艺术的热切关注和喜爱,同时他们也扮演着流行文化积极的创造者和响应者。流行艺术的盛行与当今媒体的发达有关,一些流行艺术所表现的内容,所塑造的形象是他们熟悉、羡慕、追求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相贴切的。人们对卡通、动漫、漫画褒贬不一,但时至强调对多元文化理解的今日,人们更加能以一种宽容的态度看待它们,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喜爱它们的人越来越多。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欣赏口味,价值观,对以往的经典美术作品是个严峻的挑战。为了适应视觉艺术广泛影响人们生活的现实,很多国家的美术教育都在适时地调整变化。在这个“知识爆炸”年代里,文化的循环周期越来越快,公共美术教育中当代文化的缺失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应该适当的在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内容里,利用现代流行艺术中的有益成份,恰当引导,对激发学生对美术公共课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产生积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加强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与大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一种形式。

4加强对建筑的鉴赏

对建筑艺术的鉴赏,首先在于经典的建筑具有行云流水般的空间序列,能够以变化有序的空间和环境给鉴赏者提供无数流动、变化的视觉形象,因而建筑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鉴赏者置身于这一序列中的情感,随着建筑景观的变化而起伏、而转化,并被时间化、音乐化、生命化了。

建筑艺术的形象虽然不能直接反映生活,具有很大的抽象性,但是其风格可以揭示出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心理情绪、审美理想和时代精神。在欧洲,人们把建筑比喻为“石刻的史书”。…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6篇

关键词:古玩艺术品;鉴赏;进高校

中国古玩艺术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粲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大地的各区域、各名族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制作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一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更是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军事事件、经济事件、重要人物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见证物,价值连城。因此,无论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还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都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一、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积极意义

二、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以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许多艺术鉴赏类课程,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把《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的学校较多,也有个别大学已经在公共艺术课程里开设了《中国文物鉴赏》、《中国古瓷鉴赏》。但是,这样的鉴赏课大都没有系统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理论水平上,而事实上古玩艺术品鉴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才能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对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而言,首先一点就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还要有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鉴宝节目等,以满足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普通学生一般对古书画、古陶瓷鉴赏比较有兴趣,而艺术类学生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各有偏爱:如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的学生喜欢古典雕刻(玉雕、雕、牙雕、木雕)、古典家具等;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民族织绣服饰、金银玉器饰品等;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喜欢青铜器、杂项等,因此,我们组织此类活动,一定要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套餐式”的古玩艺术品鉴赏系列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活动。

在这方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学院以艺术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艺术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教学,并及时科学的把这些活动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归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观练眼、以品知性、以悟入境。

第一步:以观练眼

观就是直接参观,零距离观摩赏析古玩艺术品之美。古人云:观千瓷而识器。古玩艺术品鉴赏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亲身体验,这是培养专业眼光,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有真实的物品,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地处横店影视城景区――横店明清古民居旅游景区对面,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就在这景区里,集散中心有古陶瓷、古铜器、古银器、古玉器、古木器、古书画等各种珍藏品20余万件,分别陈列在近20幢明清古建筑的100多个展厅里,展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有以展览、交流、研究、鉴定、拍卖为基础的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平台,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为我们学生学习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便利环境。学院为学生集体办理了旅游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进景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虽然学生对很多古玩艺术品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实物的简介作简单了解,凭着年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去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美,达到“练眼”的目的,通过看一看、走一走、比一比,来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外行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以品知性

所谓的品,就是让学生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以影视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仅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学团队,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和艺术学习需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注册了三个协会(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香港)、浙江横店收藏家协会、中国横店收藏家协),成立了两家专业拍卖公司(中华文荣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拍卖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艺术品专家鉴定委员会、艺术品科学仪器检测中心、艺术品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等部门,在这些团体机构中云集了大批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专家,而古民居景区隶属横店影视城,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为我们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强大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学院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依托横店集团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产业,建立了中国・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的作为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请进来”,邀请国家、省、市各级资深专家作为艺术教学顾问走进课堂,不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深度分析解读古玩艺术品,分享专家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体味,让学生们品位古玩艺术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鉴赏实践能力。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专家、教师们往往在强调欣鉴赏艺术作品时要“知人论世”,不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内行看门道”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以悟入境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7篇

二、中西方文学的鉴赏角度差异

在西方的文学中,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主要是读者们对于作品的评论,他们认为,鉴赏一部文学著作,就是评论该文学作品,西方文学者比较注重人类的评论。由于在文学的词语当中,“评论”与“鉴赏”有着很大的差异,“评论”的发出者往往是社会中的大众,评论可以使很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看完这部著作后的一句感叹句,而“鉴赏”的发出者往往是比较专业的文学者,鉴赏需要有比较专业的术语组成,鉴赏会是一段长长的专业的话语,鉴赏的构成需要有专业人士组织话语,不能只是随意的几句话。另外,再继续从文学作品中的鉴赏角度进行探究中西方的文学差异,西方人鉴赏文学,运用的是大众的评论话语对文学进行鉴赏,且西方人们的评论主要是对文学内容的评论,评论的语句运用的是简单陈述,评论得比较简单。而中国文学中的鉴赏则是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故事情节的艺术特点等的描述,中国文学的鉴赏大多以此种形式进行鉴赏,相对西方的文学鉴赏,会更显得有内涵、透彻。从这两者的分析,西方的学者比较注重“真实性”,善于剖析文学作品的真正主旨,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意境”,学者主要体会的是文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中国文学的学者比较善于发现文学作品里面的修饰、修辞手法、表达特点。对于中西方的文学鉴赏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的文学都是各有千秋,西方的学者注重的是文学作品的精华与文学作品中的深层的哲理意义,注重体会文学的深层含义;而中国文学学者则是注重体会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善于学习文学作品的表达手法,更注重文学中的优美词句的体会。

三、中西方文学的语句构成差异

四、小结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8篇

论文摘要:文学是传达人类情感、思想的艺术形式之一,它借助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内部所深含的意义。但是语言文字只是负载着意义的符号.人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做到真正地阅读作品.获取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创作也是运用想象进行创造的过程.丰富鲜明的想象在文艺创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

1文学创造中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与文艺创作的关系。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别林斯基说:“在文艺中起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翻高尔基也曾指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翻具体来说,想象就是人脑把客观的形象记忆下来.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形象。

文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是创作主体发挥想象力酝酿的心理过程创作主体运用想象力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优劣。想象为创作主体的情感、思想提供载体与展现形式.同时为审美情感所推动.使作家从创作中的自我与此时此地的现实生活中分离出来,而进入物我同化的世界。除此之外.在文学的创造过程中.作家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众多表象,以静态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但是,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作家在审美情感作用下.通过想象.使头脑中这种静态式的表象转化为动态式的表象。

想象力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往往是综合地发挥着作用,想象力作用于创作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任何文学创作主体都不能忽视、低估想象力对文学创作的作用。文学的创作是离不开想象的.这是人类文学创作发展史上的一个公理。

2文学鉴赏中的想象

尽管文学鉴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鉴赏者的再创造能力的心理机能是想象。“想象是一种在观念形态上再造或创造现实表象和形象的心理能力”.想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它可以使人“能够根据别人口头或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

康德就认为:“鉴赏是与想象力的自由合规律性相关的对一个对象的评判能力”“想象力可以自得地合目的地与之游戏的东西对于我们是永久常新的.人们对它的观看不会感到厌倦”。可见.想象力对于文学鉴赏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9篇

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误读”。从理论上讲,任何人对文本都只能是“误读”。从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受权威和参考资料的影响,大部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都偏重于泛意义层面,如提到文章结构就说应分几段,提到写作特色,就说语言生动,运用了什么手法,等等。实践证明,泛意义的东西很难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些教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当然他们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经验的印记,如果这种理解和学生的阅读背景有较大的距离,也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再从阅读教学的教学方式来看,当前讲授之风仍然盛行,满堂灌严重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另外,教师包办代替,降低了理解难度池使学生失去了提高自己阅读能力的机会。有些教师能自觉地进行教学改革,如运用启发式教学等,但是,如果教师坚持把自己的理解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惟一标准,那么无论采取何种形式,效果都不会令人满意。事实上这种做法很普遍,甚至在许多公开课中也不鲜见。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设计许多简单的问题,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的结论,有时见学生回答不出,教师怕影响教学进度,干脆代替学生回答。虽然教师这样做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的,但这样做客观上使学生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揣摩如何给出教师所需要的答案上面,久而久之,学生思维就失去了独立性。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教学方法的选择,都不可能那么完美。因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质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胆进行想象、推理,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前课后广泛收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

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教师给学生以指导,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启发。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教师的“误读”,往往还含有“真实”与“期待”的成分。这对学生的意义自不待言,同时也会促进教师改进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这种鼓励学生“误读”的策略如果运用得好,会导致师生的“双赢”,从而使阅读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因此,我们教师没有理由不对学生的“误读”采取理解、宽容、保护和鼓励的态度。

阅读鉴赏论文范文大全 第10篇

【关键词】 语文;文学作品赏析;教学;现状

文学,是一个意象化的词语,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对人生进行陶冶、传承中国文化,塑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独特却无可替代的特殊意义。但是,在语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培养中却一度得不到重视,这是应试教育所产生的后果和弊端,语文课堂变得浅薄、浮躁,不利于语文科目本身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关于文学作品赏析的教学概述和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意义

(一)关于文学作品鉴赏的教学概述

(二)初中生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意义

1、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知的能力,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唯美的意境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方面的能力。

2、进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和面对生活时积极向上的态度。文学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多赏析积极向上的爱国的作品,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非常的明显的。

3、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方面的素养。在对文学作品进行鉴赏的时候,要求学生必须了解文学赏析方面的专业术语,还要有着相关的阅读量,这对于学生进行文学赏析的最终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知识的掌握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行更好地锻炼。

二、我国目前初中文学作品鉴赏的现状

由于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对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在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学生以及家长过分看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学生本身的全面发展不怎么重视,这种观念导致了学习的功利性很强,老师采用填鸭式的办法,将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的学习,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办法进行思考学习,学习效率十分的低下。

1、由于文学鉴赏和考试的内容直接关系并不大,这就直接导致了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文学的鉴赏,有的老师只走一个形式,有的老师甚至连形式都不走,直接让学生自己阅读,在这种情况下文学鉴赏课开设的目的根本不能够实现。

2、我国拥有大量的文学作品,适合初中阶段鉴赏的也很多,但是由于老师对于语文文学鉴赏根本就没有重视,甚至当成一种负担,只是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完成。由于语文文学的鉴赏和考试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学生也不重视,作业也只是草草了事,根本就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意境。

3、老师在上文学鉴赏课的时候,根本不给学生留充足的阅读思考的空间,只是按照应试教育的模式,给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没有注重对于学生本身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通过文学鉴赏思考人生和社会,不利于学生独特的性格的养成。

三、提高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的质量的办法和措施

想要提高初中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的质量,让其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真正的将语文文学鉴赏课重视起来,提高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一)可以将新的科技带入语文文学作品鉴赏课的课堂,尝试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