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经典范文 第1篇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策划与编导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电影媒体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目前我们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报道新闻要具有创意,没有创意的新闻是不会吸引观众的。

关键词:电视新闻 深度报道 创新 策划 报道

目前在我国的电视才所播出的系列报道中很少有精品报道出现,分析其中的原因发现有两部分原因,第一是电视节目的策划者、生产者的意识十分的落后;第二电视台做报道投入的精力不够,没有真正的做出一篇好的报道。若是不再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导致电视台的新闻报道形式受到限制,编剧在报道新闻时由于创新意识较差、编导的工作能力较低,掩盖了新闻报道本身的优势,阻碍了新闻报道形式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还会使得系列报道与连续报道的新闻题材被当做其他的形式作为报道。本文笔者将会从以往的一些优秀的新闻报道中找出例子来对系列报道与联系报道的实践作出一些分析。

一、如何做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策划

(一)增强电视新闻的策划性,抓好选题

关于如何做好新闻报道的策划,首先要增强电视新闻的策划性,选好新闻的主题。新闻主题的选取与策划对新闻的报道十分的重要。媒体对观众的影响力是通过新闻节目的策划能力表现出来的,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新闻报道在选择题才时要体现时代的精神,同时也要突出时代的重要性,贴近时代的创新性,突出时代的高度与深度,最好能够广泛的引起社会上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在制作新闻的时候要同时应用声音与动画的形式来对新闻进行描述。综上所述,选择良好的题材是一篇报道质量的关键,

(二)在采访中挖掘有深度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三)在新闻节目编排上卜功夫,增强电视新闻的集中效应和深度

第三,要下更多的功夫在新闻节目的\'编排上,编排电视节目从宏观上来看,主要是对新闻进行调配、选择、加工,再进行有机的串联。从微观的方面来看,主要指的是单条新闻与声音画面的结合。一个新闻栏目制作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编排的程度上,所以在编排新闻节目时要下很大的功夫。

电视节目再安排一档新闻节目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倒金字塔形式,所谓的倒金字塔形式就是将最重要的新闻安排在新闻的前头,比较不重要的放在后面。头条新闻的编排就是利用了倒金字塔形式,在新闻节目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一般来说新闻价值大的会放在最引人注目的前头作为新闻的头条。

(四)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提升电视新闻的深度和效果

提升电视新闻的效果可以运用多种的表现手法,新闻的编排可以用多种手段来编排,是一种综合艺术,在报道新闻时要有创新的思维,在表现形式中要有别具一格的特色,新闻的编排可以采用系列报道、专访、现场采访、综述、评论、消息等形式进行报道,若是还要加强报道的传播效果,可以通过添加动画、字幕、图表等形式来增加效果,这样一来可以增强新闻对观众的冲击力度,发挥传媒的独特优点,目前我们在新闻中增加的配图、编后、评论等活动,同时添加了动漫、字幕、图表等形式使得新闻得到了明显的效果。

(五)崇尚敬业精神,打造一流新闻团队

建立起一支具有崇尚敬业精神的新闻团队对于新闻编排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新闻向大众传播着信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新闻是传播信息的媒介,所以新闻的制作必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新闻的制作要第一时间的察觉到社会的变迁,新闻的制作团队要有铁一样的精神,昌吉电视台一直遵守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原则,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一大批构思精巧,主题深刻,贴近社情民意,火热生活的报道层出不穷,近几年来昌吉电视台围绕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新闻的报道中创新报道形式与内容,推出有分量有深度的报道,精心策划连续报道,推出感染力强,鲜活感人的经典报道,推出面向百姓、答疑解惑的服务性报道,创造出更加新颖的报道形式。

深度报道经典范文 第2篇

访谈每条40-60元,差一条扣60元;深度报道每条60-100元,差一条扣100元。

增强“四力”与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在2021年的《中国新闻大讲堂》第十四集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围绕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进行讲述,以中国新闻奖《神秘的“曹园”》为例,讲述深度报道在舆论监督上的方式方法。这篇新闻内容深刻,意义深刻,增强了新一代新闻人的思考和对新闻传播行业的进一步认识。对此我将对第十四集的内容发表我的见解和感想。

首先,作为一个新闻人应当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新闻的发现需要脚力、眼力,新闻的表达则需要脑力、笔力。充分发挥出“四力”的效能,才能完成一个优秀的新闻作品,而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要是要从这四个方向进行,顺应时代特色、跟进党的政策,让新一代的新闻人做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好新闻。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思想和行动上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有主流媒体的使命和担当,将“曹园”的行为进行揭露,起到了示范带头的作用,报道一出,很多地方媒体也纷纷跟进“曹园”相关报道。我们也应该敢为人先,对违规违法行为在了解清楚后进行揭露,主动参与到国家治理体系当中,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履职尽责。在报道之前要学会使用“脚力”,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深入事实真相当中,用“脚力”探索真相,深入实践,多方搜集信息资源,争取获得一手信息资源。

“眼力”意味着新闻记者要有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记者首先要将中央的政策吃透,要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善于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要善于在文山会海中、在各级政府的文件中,发现值得调查的选题。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比较大,社会关注度比较高,例如《神秘的“曹园”》这篇深度报道迎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表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绝不能被私人利益所阻碍。我作为未来的新闻事业接班人,认识到一个普通新闻事件的背后还有国家政策的深度意义,所以在平时就要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和积累,需要对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具有一定了解,熟悉国家颁布的政策和国家大事,在新闻报道中相应国家号召,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作为“四力”中的另一重要力量就是“笔力”,指写的文字要有力量有深度有内涵,锻炼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增强笔力。管昕提到,在一篇有影响力的深度调查报道中,及时明确调查方向和提炼出核心的事实对调查报道的影响力传播至关重要,需要记者有明察秋毫的眼力、深入浅出的笔力。

我正在执行一个特种任务,就是回到古代采访我们领导最喜欢的诗人――陶渊明先生。当我直接到达陶渊明隐居的茅屋的时候,忽然遇见一位小孩,那位小孩正在念陶渊明先生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彬彬有礼地问:“请问尊敬的陶渊明先生在吗?”小孩说:“你是那位?找我父亲有什么事?”我说明来意之后,那小孩就说:“家君在茅屋中。”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去,看见了尊敬的陶渊明先生,我惊讶的问到;“请问您是陶渊明先生吗?”他狐疑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是的”。“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恩……看你是个善良的小伙子,那你问。”我问道:“为什么宁愿不做追名逐利的朝廷官员?”他说:“因为我厌弃官场黑暗,所以我弃官隐居。”我听见这一番话后,恍然大悟的说:“您放弃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精神真值得我们学习……

忽然一阵龙卷风,把我卷到鲁迅家中,鲁迅先生正在专心致志地为党献出他的一份力量。看他严肃的神情,再看看我手中的手表已经12点多了。时光机的能量快耗完,为了抓紧时间,我不好意思的走进鲁迅先生书房里,鲁迅先生还没察觉到我的到来,我看到他桌子上放了许多写完的书稿。我低声的对他说:“打扰你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迟疑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说:“没什么的。懊!你是谁?为什么会在我书房里?”说完,他急忙地把一张又一张的稿纸藏了起来,我惊讶地说:“尊敬的鲁迅先生,我没有恶意的,我是从21世纪来到这里的,我是一名记者,想采访您一些问题,鲁迅先生您本来是投身医学,希望以此来救治中华子孙们,但你为什么又弃医从文?”鲁迅先生涣然大悟的笑了笑说:“因为我发现我们中国人们身上不止是病痛,而是人的精神,所以我弃医从文。”我摸了摸脑子,又说:“请问您告别医学,投向文学,是否是一种胆魄?谈谈你对告别的看法?”顿时鲁迅先生的肚子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空城计”。他又严肃地说:“这并不是一种胆魄,因为我想用笔尖振兴中华民族。我的告别是想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许多人的告别也证实了它的魅力所在。时光机发出了一阵阵的警报声。我急忙向鲁迅先生告别,他还送了我一本书《朝花夕拾》。

经过这次的采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人生自有几时乐,不如回到古时乐一回。

选题背景: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

一、受众分析:

1、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

2、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3、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

具体分析:

1、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2、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

3、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

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

具体分析:

1、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

2、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

3、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

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

五、对策设计

1、硬新闻软着陆,将这次的报道能够真实客观地揭露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引导政府所提倡的号召,让灾区的重建工作有力进行。

2、记者采访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灾区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那些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的问责,对监管部门的失职采访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

3、对幸存学生的采访尽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尽人道主义原则,能不触及学生们的伤痛尽量避免。

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包括采访人员的安全工作准备,同时也包括前期案头,选题确定后的采访流程设计。

4、播出以后对受众进行一次收视调查,了解播出效果,最后结束本期节目工作。

深度报道经典范文 第3篇

简析我国当前的电视深度报道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程度的加快,随着传媒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在媒体资源日益爆炸的信息社会,作为电视媒体及电视新闻,要很好地适应市场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必须走深度报道的路子,深度报道是现代电视记者应该竭力追求的目标。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有危机意识,要拿出高水平的作品满足受众的要求,并积极参与国际电视竞争,在世界电视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以此振兴民族文化,引导社会舆论,在社会变革中高唱“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促进社会的团结与进步,这是历史赋予电视界的重任。而电视新闻发展的重点应是深度报道,时代在呼唤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关键词]深度报道 矛盾 三贴近现场同期声

一、电视深度报道的概述

深度报道是一种介于动态新闻和评论新闻之间的相对独立的报道形式。电视深度报道是指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优势,通过对画面、解说、字幕、现场同期声效果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结合,对电视新闻的深度进行挖掘,并以最快最佳的传递形式报道给广大受众。电视深度报道通过系统提供新闻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原因、结果等,就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和广大群众普遍关注的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深层次地剖析、揭示其内在本质从而正确引导舆论、解惑排疑。电视深度报道主要是利用电视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现象进行准确观察和记录,然后进行大量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精心分析、概括、总结和理性思辩,然后结合电视的表现手法与技巧、宣传的倾向性进行准确客观地报道,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和新闻事件的本质及发展趋势。电视深度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深化,和其它新闻报道方式一样,在采访中需要感觉,需要知觉,需要形象思维、美感思维、潜意识思维、理性思维,需要眼睛去看,耳朵去听,心灵去感受,同时更需要大脑去思索。进行电视报道,尤其是电视深度报道,重要的是摒弃旧的思维定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维方式、语言方式是最固执、最具习惯性的。电视记者报道新闻事件,要调动自己的综合思维,必须使自己的整个感官保持一种年轻的状态。要保持情绪上、情感上的新鲜和敏锐,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感受,任何时候,都要善于抓住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且要真诚地对待自己的感觉,要有意识地接触和研究新闻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使自己的新闻报道时时创造出令观众兴奋的“陌生感”。电视深度报道立足于宏观,着眼于整体,把事实的单侧面变为全方位扫描,以质朴、凝重、深邃、思辨的手法和风格,从审美的角度本质地揭示出新闻中意识到的历史内容,用当代人的眼光、当代人的意识,冷峻而不乏激情地观察和把握社会,提出并关注对这一代有重大意义的根本问题。它是电视新闻揭示新闻事件的本质和各要素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使得新闻给受众以大的信息量,容易透视清楚新闻背后所隐含的深层的内涵和实质。

二、当前我国电视深度报道存在的矛盾

1.主观与客观的矛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度报道步入低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未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除“事实不够,议论来凑”这一最大弊病外,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在事实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主观色彩浓厚和感情渲染过重已成为深度报道的发展障碍。真正的记者,在采访中尽量不突出自己、不在镜头前“做秀”,提问时的态度、语气、方式甚至坐、立的姿态都适度得体,对高官显贵、对平民百姓不卑不亢,也就是要有平民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诚然,记者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要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但我们应该坚决摒弃使命感、责任感的异化,走出主观色彩浓厚的误区,正确地行使舆论监督的职责。

2.深度与时效的矛盾

由于电视的一些特性,使电视在进行深度报道的时候,在“深”和“新”之间产生矛盾,从而使深度报道在一定程度上由于追求深度而牺牲了新闻的时效性。“深”和“新”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新闻角度的选择与现场感的矛盾。其次是抽象思维与现实场景的矛盾。

3.偷拍与法律的矛盾

电视深度报道中的批评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经常采用隐性采访,口语称偷拍,是指对某些个人或集团的行为,在未与之沟通或不便与之沟通,在对方不觉察的情况下进行的拍摄。这种偷拍方式在目前我国的电视界运用十分广泛,但由于电视所特有的声情并茂,常常会惹上麻烦;一些偷拍会在不经意间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肖像权;而对于一些道德评价和人文关怀假如拍摄不当,也会惹来公众的非议,产生负面效果。对犯罪行为的偷拍,更要懂得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阻碍_门的工作,否则将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记者在进行偷拍时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清醒头脑,注意把握偷拍与法律之间的界限,一定不能触及法律。

三、如何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1.把握“三贴近”

电视新闻以其直观、形象和视听结合等特点而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电视深度报道更是以其报道新闻的理性、透彻、深刻,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弘扬时代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伦理等问题而倍受观众广泛关注。

但是,要搞好电视深度报道,并使新闻对观众有较大的吸引力,新闻选题显得至关重要。在选题中牢牢把握“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选题原则,力求探寻主题鲜明,具有典型人物、事件和深刻思想内涵的选题,要体现平实之中见深度。电视深度报道的选题,应侧重于百姓生活中的热点、为百姓利益鼓与呼,要求电视记者具有前卫意识,即超前意识和超前思维能力。超前思维作为电视记者的基本功之一,往往与敏锐性联系在一起。记者站在时代的前沿,敏锐地捕捉新闻事实,透析新闻事件发展的规律,进而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因。可以说,敏锐性是超前思维的前提,而超前思维则是敏锐性的独特表现或深入。超前思维以理性思维为基础,它不是直觉思维的主观想象,而是电视记者从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中预测新闻事件的主体在外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一名好的电视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应该善于运用理性思维,从事物的发展中发现和提出关乎时代发展的重大问题,并以此报道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新闻选题要立足百姓视角。新闻报道只要立足百姓,就可以发现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和材料,同时,时刻注意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工作重点,尽量避免主观色彩很强的硬性宣传以及经验材料似的介绍,努力寻找普通百姓的审视角度或思维方式。只要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浅层次报道上,独辟蹊径,努力寻找百姓视角,深度报道就会做到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很强的可视性,同样能够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进而形成很好的电视深度报道。

2.注意抓取新闻细节

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对新闻现场素材的摄制,一定要及时、全面、完整。紧紧围绕六要素,采用“调拍、等拍、抢拍、隐拍”等方法及时抓取和捕捉能够充分体现新闻事实、新闻主体、反映新闻主题、揭示新闻本质的全部现场镜头,这一点在电视深度报道中尤为重要。因为深度报道需要典型的能够揭示新闻主题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以展现新闻主体的运动轨迹和发展变化过程,这就要求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既要有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要在把握新闻主题的条件下进行素材的精心选择与拍摄。

只有在掌握和拥有了大量的镜头与画面资料的基础上,才有进行深度报道的创作前提,否则两手空空,只能是毫无根据和毫无意义的空谈,根本谈不上报道深度化。

现场镜头的前期录制要尽可能的丰富和全面,如果条件允许,应将其相关素材全部录制。在拍摄时要巧妙构思,注意抓取最具体生动、最鲜活、最真实的资料,同时要讲究镜头的逻辑层次。

3.真实拾取现场同期声

电视主要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相结合的手段传递信息的,观众也是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通道来接受信息的,而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事件往往是有形有声的,恰恰这些声音传递着新闻事件发生现场的情况。如果电视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只有图像而没有声音就会失去其真实自然,图像本身也就失去了现实性和感染力。此外,在电视新闻中,让新闻人物直接讲话,比起用解说来代替,更为真实可信。特别是有些新闻内容,无法单独用画面表达,这时声音就担负着传递深层次新闻信息的任务,因而记录和拾取新闻现场的同期声是十分必要的,对电视深度报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电视新闻拍摄中拾取的声音不外乎有两种,即新闻现场的同期声和记者采访的问答声。同期声是新闻事件发生过程中相伴随的原始声音,它能真实地再现新闻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原貌和各种反应,可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观众听觉上的联想感。记者采访的问答声主要指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提问及被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提问所作的相应回答。记者在采访时首先要抓住新闻的主体人物和相关人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采访,提问要切中新闻事件的主体和主题。同时,采访应采取封闭式提问的方式,即要求在采访中对新闻事件本身及相关的重点问题进行细化和分解,每个问题都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问题与问题之间注意内涵上的区别和外延上的交叉关系,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只有这样才能使采访对象严格按照深度报道的需要提供有关新闻信息,才能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客观、真实、准确和较为详尽的资料,还能从采访中不时地发现新问题,挖掘新主题,让被采访者用自己的直接感受和判断力结合自己的表情、手势和有特点的语言进行生动具体地表述。

在新闻现场拾取声音时,准备工作要做得扎实而细致,既要充分考虑采访话筒的拾取性能,又要考虑现场录制的效果。对同期声的录制,切记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管后期制作能否用得上,都要全部录音。

4.注重挖掘的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

电视记者若要得到深度报道,就必须在采访中抓住新闻事件的\'特点和本质,这是进行深度报道的标志。在深度报道中,记者若想使自己的采访如愿以偿,除了掌握必要的采访方法、技能外,还应具备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等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要求电视记者在认识和了解报道新闻事件时,既要抓住问题的范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同时,又要抓住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因为这些个别的、具体的细节往往是新闻事件的本质和规律的鲜明体现,也是事物的特点所在。因此,一个电视记者是否具有全面看问题的思维品质,既关系到采访时能否抓住事物的特点,也关系到新闻报道能否克服一般化的通病,达到深度报道的需要。

电视深度报道的采访,记者要注意两点,即悉心抓特点、悉心抓本质。所谓悉心抓特点,就是记者要认清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并站在这个全局高度上,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分析新闻事件的本质、特点,并以这个中心为报道的“火候”。电视记者只有看清并准确估量形式和中心,才能恰当地估量每个具体事物在这个形式和中心中的地位及意义,抓特点方能有准绳和有的放矢。所谓悉心抓本质,就是在新闻报道中既要讲速度,也要讲深度,不仅要知道“什么事”,也要探究“为什么”、“怎么样”,这就要求电视记者要充分发挥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新闻事件的本质中去,揭示新闻现象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增强新闻报道的力度、厚度、深度,以满足深度报道和广大观众的需要。

5.边叙边议、叙议结合

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报道必须在对各新闻要素全方位立体展示的基础上,适时地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分析和评论,深刻剖析新闻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内在联系、逻辑层次和新闻主体的独特个性,以深刻揭示新闻主题和相关的背景材料所包含的深层次意义,挖掘出新闻本身的内部实质。 新闻报道中的评论,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好评,电视深度报道中的评论其主要特色应该是深入浅出。所谓“深入”,一是评论要选择准确的切入点,能恰到好处地“以小见大”,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通过节目所涉及的具体事件、现象和背景,提炼出深入思考的问题;二是注意把新闻事件或现象放到特定的社会大背景下进行分析,紧密配合党和政府特定时期的宣传重点和舆论导向;三是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提法和态度,并将其融入相关的新闻评论中,既让老百姓更多地听到党和政府的声音,又使新闻报道中所阐述的相关问题更具说服力。所谓“浅出”,是指评论都是通过百姓喜闻乐见的口语“说”出来的,平实亲切,极易被老百姓所接受。为此,电视深度报道中的评论,既是深度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电视深度报道的精华和亮点。在新闻报道中适时地加以评论,既可以配合报道详实地交代有关新闻信息,又可以对报道中表面化的东西深入分析,增加同一主题下新闻材料的容量和整体新闻的报道力度、报道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