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开题报告范文 第1篇

【关键词】药物警示管理;儿科门诊;中药注射剂;安全使用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过程中给予正常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作用目的无关的反应[1]。临床不合理的配伍,不规范的操作等因素均可诱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科室自2009年建立药物警示管理,及时发现用药安全隐患,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有效保障了儿科门诊中药注射剂的安全使用,确保了患儿静脉输液安全。

1 儿科门诊中药注射剂应用现状

目前,中药注射剂已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临床,尤其是在抗病毒、祛痰止咳和增强免疫力等方面疗效理想。但由于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差异大、中药材质量问题、药物稳定性差、某些中药成分具有致敏性等原因,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在儿科门诊时有发生[2]。其中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一般发生于用药30分钟以内,皮疹、瘙痒为首发症状,严重者可出现球结膜水肿、胸闷、憋气、面色青紫、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胃肠道反应、静脉炎、发热也为常见不良反应。

2 药物警示管理对策

实行中药注射剂日常应用监测警示管理

设立专职监测护士。为确保中药注射剂配制安全性,设治疗护士为中药注射剂专职监测护士,负责中药注射剂的配制与监测。药物配制前护士认真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等提示,按说明书的规定选择合适的溶媒和配制方法。认真检查药物的外观质量,有无浑浊、沉淀、变色等问题,查看药品的出产日期和有效期。同时观察配制过程中药液有无混浊、结晶、凝固、变色等不良反应出现,一经发现及时警示并上报。

实行轮班岗位监测警示管理。儿科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因此实行三班护士岗位监测管理,即岗位负责制。在班护士按操作规程进行中药注射剂的配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上报。

实行新药应用和首次用药“岗哨制”。从未应用的中药注射剂在使用前,科室专职监测护士需认真阅读说明书,掌握相关内容,同时做好新药与常用药物的配伍试验,观察无异常反应后方可配制。使用过程中加强监测,随时观察用药后不良反应。一般来说,中药注射剂剂的不良反应好发于首次用药[3],且易发生于用药的30min内[4],故首次应用速度宜慢,若患者无特殊反应可恢复至正常滴速,并要告知患者不可自行调整滴速。输液过程中,护士应加强巡视,如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滴注,报告医师给予相应处理并进行警示登记。

实行特殊群体监测警示管理。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比较复杂,一旦进入血液,容易刺激机体产生病理性免疫反应,过敏体质的患儿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对于此类特殊群体的患儿用药前要仔细询问患儿有无过敏史,用药过程中应加强巡视,速度宜慢,特别是首次应用药物应密切监测,如出现皮疹、皮肤瘙痒等症状,应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以免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建立规范化药物应用、报告制度

建立规范化药物手册。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中药针剂的研制及应用时间相对较短, 与许多药物的配伍都缺乏系统、长期的研究与观察,尤其是中西药合用,配伍禁忌缺如。因此,临床配制应严格遵守药品说明书。科室药物警示管理员根据科室常用药品种类,建立规范化药物手册,内容涉及药物说明书、药剂科的临床药讯、药物配伍禁忌表、特殊用药、常用药物药理作用等,科学指导科室临床用药。

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登记报告制度。科室在中药注射剂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查找原因,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再次发生。同时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登记表,及时通知医生,上报药剂科和药理基地进行药理学监测。

实行高危药品警示制度。对于临床应用过程中、各类文献中报告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多的中药注射剂,实行高危药品警示制度。包括科室进行药品警示通报、严格配制流程、严密观察用药后反应等,高度警惕不良反应的发生。

建立医、护、药联合警示体系

医师警示体系:医师在诊治过程中及时发现患儿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第一时间通知护士和药剂科,及时给予相应处理,并注意随诊。

药剂科警示体系:药剂科及时向科室中药注射剂的临床药讯、配伍禁忌等相关知识,指导医生和护士进行临床用药。同时对临床用药过程中反馈的问题给予监测和检验。

护士警示体系:

加强护士培训,规范临床护理操作。科室对护士进行常用中药注射剂相关知识培训,提高护士用药敏感性。同时严格无菌操作原则,配制中药针剂的注射器单独使用,中药针剂现配现用。

及时与医师、药剂科沟通。护士在药品配制过程中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对医师用药提出合理化建议;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报告药剂科、医师,并协助医师处理病情变化,协助药剂科进行采样。

加强健康宣教

门诊应用中药注射剂前和输液过程中,要加强与患儿家长的沟通,做好健康宣教。护士要告知患儿及家长输注中药注射剂的注意事项;相关中药的药理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出现不适时如何处理等,从而取得患儿家长的合作,有利于及时发现并应对不良反应。

3 小结

中药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对安全静脉输液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室开展药物警示管理在规范安全静脉输液流程的基础上,提高了护士药学专业知识。同时在患儿用药和输液过程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了用药隐患和患儿病情变化,通过及时防范和处理,避免或减轻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有效保障了患儿的用药安全乃至生命安全,确保了护理安全,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章兰云.肌注柴胡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中药杂志,2001,18(4):246.

[2] 田慧,吴仁辉,杜玲,等.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481-483.

儿科开题报告范文 第2篇

一般资料本组为我院从xx年1月至xx年1月收治的120例小儿内科疾病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1个月-13岁,平均年龄()岁.新生儿22例,1个月至5岁30例,4-10岁32例,10-13岁36例.其中小儿肺炎25例,小儿急性支气管炎32例,小儿腹泻34例,其中小儿病症39例.

小儿肺炎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小儿肺炎患者进行治疗,西医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使用抗生素的方法对于患者的感染进行控制,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但由于患儿年龄的特殊性,在对于抗生素选择时要尽量选择一些刺激性小,剂量要比成年小一半[2].中药治疗方法是:以大黄3g,炒菜菔子、葶苈子、紫苏子各6g,芒硝2g,白芥子3g,研磨成细末后以麻油为底料调成膏状物,贴敷于天突,膻中,双侧肺和俞穴处[3].在进行贴药时要先将药膏涂抹在穴位中,然后覆盖上纱布,最后使用胶布进行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连续贴7天[4].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麻疹、百日咳等临床表现.对于患儿的卧床姿势要经常进行调整,便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当患儿因咳嗽过于频繁影响到正常休息时可少量服药镇咳药,但对于使用剂量要进行严格控制,同时对于患儿适当使用抗菌性药物,帮助其病情尽快恢复.

小儿腹泻①饮食治疗:对于腹泻不严重的患儿还是正常饮食,对于腹泻较为严重的患儿应该进行5小时左右的禁食,但不用禁水,在禁食一段时间后要尽快恢复正常饮食.②液体治疗:当患儿出现腹泻情况后,要让其服用足够多的液体防止其出现脱水的情况,如果需进行母乳喂养的还是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但对于喂养的频率和时间要增加,当患儿出现稀便情况要及时补充一定的水分.对于脱水较为严重的患儿要进行口服补液盐,具体服用的剂量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体重,如果进行液体治疗后,患儿仍有脱水现象,要及时调整补液方案[5].

儿科开题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家庭监护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对留守儿童的定义有很多种,又称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童”、“留守学生”等等,相互之间的含义仍然存在分歧。“留守儿童”一词最早是1994提出来的,[1]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或者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负责“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组的吴霓将农村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并且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段成荣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是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而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叶敬忠在《关注留守儿童》书中指出,留守学生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者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学生,与此对应的非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很少或基本不外出打工、与父母双方一起居住的学生。“流动儿童,顾名思义,是在空间位移中生活的儿童。农村流动儿童的流动就是指他们从乡村到城市迁移,从熟悉的环境进入陌生的环境。”[2]

在对于留守儿童年龄界定上也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界定留守儿童的年龄为16岁以下,另外一种界定留守儿童年龄应该是在18岁以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副教授姚丽娟、湖南省邵阳市教育局局长莫良斌认为留守儿童年龄界定在16岁以下。而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叶敬忠教授在《关注留守儿童》一书中则把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为未满18岁。[3]高亚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打或者工作半年以上,由父或母一方、祖辈、亲戚朋友、同辈监护的未成年人。[4]

综合以上定义可看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有相同几点:(1)结构性方面,必须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儿童;(2)地域性方面,儿童留在户籍地,不能同父母双方都共同生活;(3)时间性方面: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须是长期的,至少也是三个月以上。

二、留守儿童现有的家庭监护类型

留守儿童是在2004年才开始得到社会的关注,而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留守儿童数量在不断增长,2005年全国人口普查,按照1%人后抽样数据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为4378万,这是以0到14周岁的儿童来界定的。全国妇联2008年2月27日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第一期调研报告》中通过对中西部地区的五个县的留守儿童生活环境进行统计得出:的儿童与母亲生活,的儿童与爸爸生活,的儿童被外公外婆抚养,的儿童被爷爷奶奶抚养,的儿童被其他亲戚抚养,的儿童被别人家寄养。总计,单亲监护的为,隔代抚养的为。[5]可见,留守儿童的家庭缺失比较严重。

对于留守儿童的分类有很多种,大致是4种类型,如段成荣、吴丽丽就将留守儿童分为,父亲留守、母亲留守、隔代留守和单独留守。[6]段成荣,杨舸做的一项研究中将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类型分为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母亲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单独留守,儿童、母亲和祖父母留守,儿童、父亲与祖父母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以外的亲戚留守。[7]

综上所述,学者都把留守儿童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自我监护和单亲监护。

三、不同家庭监护类型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1、隔代监护: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做的一项调查中发现,由单亲家庭监护的占到,由隔代抚养的比例占到。[8] 此种类型监护人年纪比较大,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只能照顾留守儿童的生活方面,只保证其吃饱穿暖,对于儿童其他如学习或者行为方面无力照顾的那么周全,另一方面也就是认为隔代长辈对于儿童会过于溺爱。隔代监护下的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胆小怕事的心理特征[8]。而有的学者的研究此种类型下的儿童易“逆向监护”,而且这些孩子会比较严格的要求自己。

2、上代监护:这种监护人因为小孩非亲生或是无过多精力照看,对他们过分溺爱或严厉,这导致留守儿童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因为监护人和儿童之间缺乏沟通,儿童容易养成我行我素或者胆小怕事的心理。

3、自我监护:这种类型的儿童因为无人管教,他们身心发展不成熟,父母对他们进行物质方面的不断满足,使得他们自由散漫、奢侈、道德水平低下等不好的习惯,这种儿童比较敏感和孤僻。

儿科开题报告范文 第4篇

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小儿内科患者中有72例病情得到了痊愈,44例患者的病情出现了好转,治疗总有效率为.

3讨论

小儿内科疾病由于其年龄的特殊性,医生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和药物的选择中,要尽量选择一些对于患儿刺激小的治疗方案,防止因治疗方法不当使患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情况.由于婴幼儿不能正确表达自身病情和治疗情况,要求医生在进行诊断过程中要更加仔细认真,防止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我院对于收治的120例小儿内科患儿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治疗总有效率达到,在治疗过程中为避免对于患儿产生过大的刺激,还采用了一些中药外敷治疗的方法,该种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费用低,毒副作用小的特点,受到患儿及其家属一致的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的推广.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内科疾病要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小儿内科疾病的治愈率,帮助小儿患者尽早康复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