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总结 第1篇

此拳采取鹰抓之特点,出手疾而着手狠。两手起钻落翻似劈掌,但改拳劈为掌击,打击部位在心窝。走拗步,也可顺步。一般xxx熊合演,起钻握拳于肩前,以束身靠膀之劲抵御敌手为熊形。

其特点为竖项提顶、扛挤偎靠,接近待取,呈仰望之势。此拳也是横拳变形之一。接着转鹰形,即上步,后手从熊掌上鹰爪下击,成俯瞰之势。侧身掉膀,力贯末稍,尾闾下坠前涌,如鹰抓兔之势。应注意气力均布于左右前后,勿前倾。

四、熊形拳

形意拳总结 第2篇

此拳采取龙升盘旋之能的特点。练时拗步,右手起钻落翻,左腿后退,右腿前进,两腿剪形交叉,纵身跃起,同时左手从右手背上向前伸展,随即全身下降,成坐盘之势。纵身时,应凝神静气,气沉丹田,以免呼吸急迫。

身法方面应注意升降伸缩之能,起时胸腹吸劲,胴势空穹,有拔背之功,俾敌手落空;降时束缩坐盘,前手极力前伸,后手极力后引,成拉弓之劲。两手左前右后侧身向右后方牵引,前手控制敌肘,后手控制敌腕,使其向侧后跌出。

手法似鹰形,惟鹰形重打,龙形重顾,腰际旋转,抽身掉膀之功,至为重要。纵身而起可增强坠落下压之力,前后换步,身向自可左右变换,使敌手落空;而且因未退步,仍能紧沾敌身,使其不易走脱,便于牵引。

龙形纵身跳跃较难,也可改为右腿提起,脚尖外摆,前踹而下,成坐盘势。前腿稍提,顺步而下,踹敌趾骨,或踹其脚面。意拳一般不用踢腿,恐其导致失重,或腿高容易被敌擒拿,所谓_脚踢浑身是空_。而龙形脚不高,又以双手控制敌臂,可保无虞。

当实际运用时,可变招为右手刁敌腕,左手前探,随机取敌之眼、喉或心窝部。又进退连环拳中之狸猫倒上树式,实为反身龙形,随转身即以右手接敌手,左手前伸、后捋。也可变为右手刁敌手,上左步,以左手进击。

形意拳总结 第3篇

此拳采取猿猴纵身之能,灵便之巧。其打击部位在刺目、刺喉、击顶、扑面,专攻上节,为形意拳中所仅有。时而纵跳,以补探手之不及,又须束身缩臂裹胁势小,以防胸部之暴露。

更应进退起伏伸缩迅捷,俾不为敌所乘。既能前进扑打也可倒撵叨扒,纵身击前面,缩体叨手,或起或落,亦进亦退。假设敌手攻我上节,我以猿猴坠枝式破之,即随叨手纵身而起,叨住敌腕,旋转下坠,使敌手不易化走。

猴形拳手形是斗钩式,介于钩掌之间,拇指贴于食指侧,其余四指并拢伸直,xxx用叨手,五指弯曲,由里向外横挂敌手,不钻不翻,是不同于刁手处。也可看作横拳的一种变形。

xxx手与身步相随,有时随叨手纵身下坠,有时侧身后腿下蹲,打时大多连续穿掌。进步穿,退步亦穿,独立步穿,纵步穿,落步亦穿,拗步穿,顺步亦穿。一般均上穿,间亦下穿,也有扳手、点臂、击顶佯攻连上者。

九、鹞形拳

形意拳总结 第4篇

单练熊形拳时顺步走两侧,后臂阴手横下压,前臂阳手穿起偎靠,左右交替进行,手法上似钻拳之第二、三手,即缺第一手解法,只是钻拳击正面为打法,熊形横于侧为顾法。练时要四平八稳,尾闾中正,特别要注意身法。

五、马形拳马形采取马蹄前刨之势,步法同虎形,惟手法不同,即攒拳并手,由上而下栽捶,打击敌胸,使其倒地,出手肘仍须裹胁拥身,整劲而上。此拳可破虎形,即从敌之双臂中插入双拳并向前击,如敌双臂封闭严密,我则改拳为双钩手,向前插击。

六、鹱形拳

竖尾避敌攻,此拳即采取其竖尾前击的特点。步法同虎、马形,惟手法不同。先以白鹤亮翅式破中节敌手,随即翻下攒拳成阳手,并双拳击敌腹。此时腰臀部有上翻前涌之意,随拳进身,身催拳进,是锻炼肾腰前催劲的典型拳式。

此拳常与虎形、马形合演,也可破虎形、马形,此拳与燕形拳均为形意拳中仅有的打击下节的拳法,不同处是一为双手,一为单手,一插腹,一撩阴。

七、燕形拳

此拳专采燕子掠水之能,其动也急起直追,连手而进,不予敌以喘息之机。三种手法与三种步法上下紧密相连,连续进击。

首先后腿盖步而上,以近敌身,起后手刁敌腕后引;紧接另一腿上步,另一手变阴手横砍敌胁,随即扑步下伏,后手抄水工掠地而起,后腿践步上随,成撩阴式,专攻下节。

此拳于瞬息之间,闪身亮翅,上下翻腾,贵在迅速,随身势之起伏,双目钻天观顶,抄水视脚,应全身贯注,一气呵成。

八、猴形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