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自我总结 第1篇

这学期我们新增了一门选修课——《插花与茶艺》,这是我们大家都盼望已久的,但是“插花”与“茶艺”,我却更热衷插花!

插花,顾名思义,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之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插花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有近两千年历史。插花艺术起源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对花卉的一种加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体现了一种生命的真实与灿烂。

我们学习插花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八周,而且由于学校设备的不够完善,我们并没有真正的“实战”,但是通过xxx老师的耐心解说、指导,也使我们了解了很多插花的基本常识、技法、花卉的识别、还有花语,总的来说还是很有用的,可以提高我们的见识,为以后我们更好的学习和享受生活打下了坚实基础。

通过xxx老师认真的解说,使我懂得了插花包括中国式插花、日式插花、西洋式插花等。而中国式插花崇尚自然,讲究优美的线条和自然的姿态,其构图布局高低错落,俯仰呼应、疏密聚散,作品清雅流畅,按植物生长的'自然形态,有直立,倾斜和下垂等不同的插花形式。中国式插花也是我最喜欢的插花方式。

插花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即修剪、固定和插序。修剪:首先要去掉花卉的残枝败叶,根据不同式样,进行长短剪裁,根据构图的需要进行弯曲处理(为了延长水养时间,适合水中剪取)。固定:为了让花卉姿态按照你的设想进行,一般在花器的瓶口处,按照瓶口直径长度,取两段较粗枝干,十字交叉于瓶口处进行固定。专业插花,还要彩花插、花泥、铝丝等工具进行固定。插序:一般容易先插花后插叶,这样容易在插叶的时候将花的高度降低。正确的插序应该是选材、选插衬景叶、插摆花。

插花看似容易其实不简单,xxx老师教导我们:插花除了要心灵手巧外,还要有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才能达到烘托气氛、传递感情,使人获得美感和愉悦的目的,从而得到启迪、鼓舞或遐想。这也是插一件好花所应具备的。

通过为期不长的插花学习和了解,我懂得了插花不仅可以随时随地用来点缀自己的居室环境,使家庭生活更增添一份温馨和美感,而且也是迎送宾客、探新访友最高雅、最珍贵的礼品。学会插花后,可以时常与花作伴,以花为友,可以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

而且女孩子学插花不仅仅可以学到手艺,也是对审美能力、气质的一种提高。而且插花是一门很好的手艺,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会更深入的学习,因为我觉得插花是具有实用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插花既可以让自己开心,又可以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且象征美好的愿望,可以使每个人更加的热爱生活。

插花自我总结 第2篇

插花课程心得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对于插花课程起初我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但是对于插花艺术我已经关注很久了。所以,我今年在南京邦元学校报了一个插花课程。给我们上课的是xxx老师,第一节课老师和我们聊一些关于插花和花卉的常识知识。我记忆犹新的是老师在讲盆栽和瓶插花的特点和利弊,真是受益匪浅。以前我总认为花是要饱受阳光的照射,那天xxx老师说有阴茶花、阳牡丹、半阴半阳四季兰看名字就知道“阴”这些花卉都是不可以长期暴露在阳光下更是不可以直射的。老师还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花的习性,课上的我很开心。之后的课程老师针对想看花店的.学员们讲了很多关于花店开设的流程和重点,我们这些学习业余的纯属兴趣的学员真是饱受学习。原来一朵小小的花它背后竟然会有那么大的利润空间,真是不能小看。在邦元学习的这一期课程后,让我对花卉的了解更深一层。现在我准备开个花店,最近给插花班的班主任打电话咨询了,最近3月22号新开班的插花课我准备再去给自己充充电!

插花自我总结 第3篇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城边流水桃花过,帘外春风杜若香”、“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古人有关花的诗句读不完说不尽。正是树叶抽芽花苞待放的初春,为庆祝“女神节”到来,中纺对外公司工会组织全体女员工共聚一堂,跟随具有社会知名度的玉泉营插花培训学校教师学习共赏插花艺术。

多情的玫瑰、可爱的跳舞兰、热情的火鹤、雅致的xxx,单独看一朵已是“乱花渐入迷人眼”,组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的盛情?经过老师的悉心指导,朵朵新鲜娇嫩的`花儿,在公司女员工们手中组合成“可爱深红映浅红”的艺术品。

花中自有诗意,需要的是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此次插花活动不仅让女员工们在忙碌的工作中舒缓了心情,陶冶了情操,也为今后高效工作充足了电力。

插花自我总结 第4篇

3月8日下午,公司47名女员工欢聚一堂,开展了一次具有古朴风韵的插花活动。活动邀请了插花花艺协会理事、台州市花艺文化研究会会长老师作指导。

插花前,xxx老师先为女员工们简单介绍了插花艺术的起源、发展,插花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使大家对插花这门艺术有了基本的认识。而后,精通东西方插花艺术的苏老师对插花的基本方法进行现场讲解和演示。她的作品优雅有气韵,花材简单却不流于俗套。女员工们纷纷跃跃欲试,发挥创造力,整合造型,使得原本普普通通的花草经她们的巧手修剪后,错落有致地落在剑山上,一盆盆中式典雅的碗花悄然绽放,增添了节日气氛。大家看着自己亲手创作的插花作品,感到满满的成就感与幸福感。

此次妇女节插花活动,让女员工们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释放压力、放松心情,进一步提升了生活品质和文化修养,同时感受到来自公司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第一阶段:插花各自的流派会为了各自的初学者设定入门的课程。而内容也是大同小异几乎一样的东西。也就是结构的角度变化5度~10度的差异。

至于为什么主枝会是三枝教科书中也没有说明。其实自由化的花型结构就是根据古典花型的形式和结构的简略版。就像古典华一样主枝条象征着太阳或神朝向天空,剩下全部的枝条、花又围绕着天空。

在这个阶段重要的是怎样根据花的方向改变表情,另外好的空隙(空间感)又是怎样的也重要。比起角度,长度的规则这些更重要。

初学者的阶段(分配,配合)也重要,如果条件允许花材之间配合不应由老师决定而最好由学生自己来决定。

实际上在现实的空间装饰所插的作品,调整作品——这是最重要的事,不过常常在现实的插花教室这部分经常被省略。

第二阶段:初学者在暂时的一段时间内所学到的插花想法,构成法,在下一步将学习完全不同的插花想法和构成法。

这个阶段重要是理解这个差异,但能指导的老师就非常少。大多数学习插花的人都会停止在这个阶段之前,所以能到真正理解插花阶段的人非常少。

如果想进入下一步学习我推荐学生自己应买一个容器。如果不这样做,就达不到明白花的容器的程度。其实从入门的阶段进入下一步的中间时期我想谁都会讨厌“投入式”插花法,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插花本身,在罐里插上花材,利用枝条的自身重量固定枝条的插法。这个插法已经让人腻烦”,所以学习的三个作品中一个“投入れ”式作品就好。

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为了把在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学习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教授在具体的插花中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后,从而取得教授资格。

插花自我总结 第5篇

插花是一门艺术,泡茶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心态,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只要用心去体会,便会收获很多。

插花课上了解了花的品种,很多诗人喜欢菊花,看重的是它历尽风霜而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xxx曾说“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元稹说得更直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这两句诗抒写了自己的爱菊之情,盛赞菊花的坚贞品格。花也有自己的精神,了解的花不同个性。

插花的方法也是各种各样,插花艺术虽与雕像、盆景、造园。建筑等艺术学科有很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自己的特点。插花特点时间性强,随意性强,装饰性强,总之插花艺术是最接近生活环境、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的一种美化方式,一种艺术修养及文化娱乐的活动。插花的选材也很重要,考虑的是插花的目的和用途,还有个人喜好与创作风格挑选花材。挑选花材是创作的开始,是艺术构思的过程,所以不是盲目的。

插花的历史很是悠长,日本花道起源于中国,不仅流派众多,花型有特色,技艺高妙,而且活动面很广,其国内上下和世界各地,都有日本花道各大流派的'分支机构,随起源与中国,但却演化成日本大和名族特有的传统文化艺术之一,并且早已走向世界。

中国的插花种类,按照不同的容器、应用方式和特殊形式,有瓶式、盆式、筒式、野味式、挂掉式、盆景式等。中国插花艺术在汲取各国,各地区插花艺术的精华中,逐渐成熟起来。

花艺茶道中茶文化是必要的,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的种类各式各样,茶树适合生长在热带或亚热带,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湿度高,光照适中,土壤肥沃的地方。中国茶叶产量很多,产地覆盖20个省区。茶叶采集后必须进行的特定加工,包括揉捻、发酵、干燥等,这些步骤决定了各类茶叶在色、香、味、形的质量。由于产地品种和制作方法的不同,各地出产了许多茶叶品种。依据制造方法和质量,大概将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和花茶类。

泡茶是一门技艺,品茶则是一种精神和物质的双重享受,先说泡茶。泡茶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xxx在(红楼梦)中对泡茶有一段十分生动的描写:xxx、宝玉、黛玉等一行来到栊翠庵,妙玉亲手泡茶待客,她为xxx用旧年积存的雨水泡了“老君眉”,盛在五彩小盖

盅里;而对宝玉、黛玉、宝钗更是另眼相待.泡茶用的水竟是“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装入瓮中埋入地下,xxx开的”。茶具则全是古代的珍玩,其讲究的程度真是令人大开眼界。茶叶,是确保冲泡好茶的物质基础。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滋味和功效,因此每人可根据自身的喜好与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茶叶。茶叶的用量与用水要有一定的比例,否则冲泡出来的茶汤过浓过淡都不相宜。水,是茶叶滋味和内含有益成分的载体。茶的色、香、味和各种营养保健物质,都要溶于水后,才能供人享用。清人在(梅花草堂笔谈)中说:‘茶情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xxx水,茶亦十分;八分之水,遇xxx茶,茶只八分耳。’因此好茶必须配以好水。茶具,能保持茶叶的香与味,衬托出茶叶的色与形,而且其本身往往还有艺术欣赏价值,因此是泡茶时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尤其是用茶待客时,就更必须精心挑选茶具,以体现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茶具的种类很多、特点各异,常用的有瓷器茶具、紫砂茶具、玻璃茶具等。瓷器茶具有白瓷和青瓷等品种,它不吸水,传热、保温性适中,白瓷茶具还能准确地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其外观常绘有各种色彩的图案和纹饰。无论是白瓷还是青瓷,都极有观赏价值。紫砂茶具质地致密坚硬,但有一定的透气性,因此能保持茶的本色,夏天也不易变质,紫砂茶具传热缓慢,既不会烫手,又利于保温;尤其是造型千姿百态,艺术价值极高,近年来成了茶人和收藏者的新宠。玻璃茶具价廉、透明,用来冲泡银针、碧螺春等名优茶,茶叶经浸泡后,在水中舒展、翻滚的情景,可一览无遗,极具观赏性。

说品茶。“品”字包含品评、鉴赏、仔细体验茶给人带来的精神和物质享受的意思。xxx写的的“七碗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壮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眼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对饮茶的体验可以说达到极致。除了第一碗是生理体验外,其余的均是心理感受,七碗茶喝过,他已经飘飘欲仙了。

品茶大致包括闻香、辨形、观色、品味四个环节。

闻香分为干嗅、热嗅和冷嗅。即先嗅干茶,干茶有的清香,有的甜香,有的焦香,应在冲泡前进行。热嗅是冲泡后嗅茶汤的香气,花茶除了茶香外,还有不同的天然花香。冷嗅则在茶场冷却后进行,这时可以嗅到原来被芳香物掩盖着的其他气味。

辨形是观察茶叶在冲泡后的形状变化,茶经水浸泡。逐渐恢复了鲜叶的原始形状,一些原料细嫩的名优茶,芽叶在茶汤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茶冲泡后,芽叶在杯中沉浮起降,上下翻滚,煞是好看。

观色主要是欣赏茶汤的颜色。茶汤随着茶叶内含物质的渗出,会不断改变颜色,常是由浅入深;不同的茶类又会形成不同的颜色。有的黄绿,有的橙黄,有的浅红,有的暗红等等。同一种茶叶,由于使用不同的茶具和冲饱用水,茶汤也会出现色泽上的差异。宋代贵白茶,使用黑色茶盏,以衬托茶色,这种因茶择具的做法,也推动了茶具生产和制作工艺的发展。

品味是通过舌的味觉器官来感受茶的美妙趣味。不同的茶类有不同的滋味,如有的浓烈,有的清和,有的鲜爽,有的醇厚,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

总而言之,我想说的是,花艺与茶道学习让我可以相信美丽,创造自信,感悟生活,感恩生命。

插花自我总结 第6篇

关键词:插花地 飞地 研究综述

插花地问题无论是历史时期还是当前,都是我国非常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政府的行政管理、插花xxx的生产与生活,而且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插花地研究是人们全面、深入了解插花地的有效方式,对插花地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插花地研究已引起了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已从不同角度对插花地的相关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插花地的研究概述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时任安顺知府的xxx称:“查贵州所谓插花地者,其情形约略有三种”[1]这是关于“插花地”这一称谓的最早文献记载。插花地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新中国成立之前。该时期学者们主要依托历代正史地理志和相关地域的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插花地进行研究,但带有明显的时代性和阶级性。如清代学者xxx曾专门研究过插花地,他除了对插花地进行类型划分之外,还详细介绍了插花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但在今天看来,他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时代局限性。第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该时期由于人们对插花地的研究不够重视,故而几乎没有什么研究成果。第三,改革开放之后。插花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但遗憾的是到目前仍没有一本专门研究插花地的著作,仅见一些论文和非学术研究的文章,共二十余篇。xxx海的《战国时期的插花地》、xxx的《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和《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xxx的《明代江南的争田问题──以嘉兴府嘉、秀、善三县为中心》和《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xxx的《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xxx的《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xxx的《飞地行政区的历史问题与现实实践的探讨》、xxx的《“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xxx的《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xxx的《“飞地”图谱》、xxx,xxx丈的《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xxx,xxx,孙涛的《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xxx的《仁怀“插花地”研究》、xxx文章的《民国时期滇黔交界处插花地与匪患问题研究》等。虽然插花地的研究成果屈指可数,但从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中发现,学者们所使用的资料,已不再局限于文献资料,档案材料和田野调查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运用。而且学者们的看法或见解也更加客观,这对插花地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插花地的研究内容

(一)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

目前为止,关于插花地内涵的研究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就是飞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xxx、xxx等;另一种观点认为插花地是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有xxx、xxx、xxx文章等。xxx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认为,插花地是指:“两个区域间要么没有明确的归属,要么就是两个单位地界相互穿插或分隔而导致零星分布的土地”。[2]xxx虽然概括了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但是,笔者认为:“没有明确归属”的土地不能视为插花地,因为插花地是一种行政区划现象,故而对于那些区域界线不清的土地是不能叫做插花地的。另外,将一个政区也统称为一个单位的提法显然也有些欠妥。xxx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认为:“插花地是特定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特定区域内的各个政区(或行政区划)在形成、发展和变迁过程中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的总称,包括飞地和犬牙之地两种基本类型”。[3]

相比较而言,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并认为xxx对插花地的定义更为合理。其理由是:第一,“各种穿插交错或经界不正之地”是对插花地科学合理的界定。第二,xxx认为xxx所描述的“华离之地”指的就是“飞地”,因而主张用国内外普遍接受的“飞地”一词更为合理。对于“犬牙之地”与“欧脱之地”,xxx认为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故而主张运用“犬牙之地”即可。该定义既对插花地作了明确界定,又概括了它的两种基本类型,这就更好地诠释了插花地的内涵。

(二)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原因研究

插花地的产生除了历史遗留之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还有其特殊原因。如在《战国时期的“插花地”》中,xxx认为这一特定时期插花地的产生是受了“用兵”、“贿赂”和“采邑”三大因素的影响。xxx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指出: “改土归流”为历史时期中国西南插花地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根源还是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xxx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和《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得出,明初河南插花地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军民屯垦。此外,卫所制度、寄庄和xxx分土等都是插花地产生的影响因素。根据xxx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的分析,他认为飞地行政区的产生是受政治、经济、军事和民族等因素的影响。xxx和xxx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分析认为,统治者为加强地方控制的需要而故意设置和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都是造成飞地出现的主要原因。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xxx指出武汉插花地的产生主要有两大原因:第一,改革开放后,我国采用“城乡合治”模式,城乡分界线的模糊是导致城乡结合部插花地出现的原因;第二,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与城市化进程不一致。在城市不断扩大的同时,行政管理线却没有随之变更,因而导致插花地的产生[4]。

(三)关于插花地产生的影响研究

迄今为止,在有关研究插花地影响的文章中,主要存在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xxx在《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中指出:“飞地行政区不仅应当允许存在,而且还可以适当发展”。[5]xxx在《“飞地”图谱》中认为:飞地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6]总之,xxx、xxx等对插花地带来的影响是持肯定态度的。

然而,xxx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分析认为:历史时期,人们对插花地产生的不利影响已有所认识,但仅限于政治和军事两大方面。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xxx总结了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有三大不利影响:首先,造成城市管理出现“空白区”;其次,严重阻碍了城区职能的充分发挥;最后,影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据《插花地对土地数据的影响及处理方法》中分析,xxx认为插花地是导致耕地被隐匿,引发县辖耕地与县域耕地不匹配的重要原因。xxx和xxx丈在《飞地:孤悬在外的领土》中认为:政府对飞地的控制力是相对薄弱的,这不利于政府对飞地的治安管理。由于鞭长莫及之故,飞地常常是孕育各种不和谐因素的温床。总之,xxx、xxx等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同时期插花地的不利影响,故而,他们持否定态度。

笔者认为,插花地的存在是弊大于利。从当前的角度分析,各地插花地的存在都具有以下三大不利影响:第一,不利于政区形态的优化,影响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第二,阻碍了插花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第三,影响插花xxx的生产与生活。

(四)关于解决插花地的对策研究

1、清理拨正。到目前为止,有关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研究内容仅限于插花地清理拨正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三方面。

对西南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黔省及川黔、滇黔、湘黔和黔桂交界地区。关于这些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的情况,学者们一致认为:“历史上虽然经过了多次清理拨正,但仍然具有不彻底性”。对于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原因,学者们却有不同的见解。在《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中,xxx指出:“导致这种不彻底性的主要原因是未敢深入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7]此外,xxx又在《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中说:“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五年(1940~1946年),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的清理拨正工作分为两个阶段:民国二十九至三十三年(1940~1944年),是川黔两省自行清理拨正阶段。民国三十三至三十五年(1944~1946年)是在内政部主持下,经过三方代表实地会勘,最后拟定划拨方案的阶段。xxx虽然认为这次清理拨正工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彻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受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故而仍然遗留了不少插花地”。xxx、xxx、孙涛在《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中总结了导致贵州插花地问题到清末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三条原因:首先,各政区之间的利益分割冲突是首要的阻碍因素;其次,地方政府相互推诿,缺乏相互间的协作;最后,由于考虑到插花地清理拨正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因而清理拨正工作被长期拖延。[8]

相对而言,长江三角洲的插花地已得到较好的解决。正如xxx在《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中所说的那样:“清末民初的改正工作,应当是全面的,因为它基本上清除了历史上长期维续的错壤插花问题”。[9]

xxx对河南开封、归德一带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分析后,他认为在明清时期,由于户籍与地籍是相互分离的,因而使插花xxx不能就地入籍,故而他否定了明清时期的清理拨正。但在《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53年)》中他认为:“民国时期插花地的终结,基本结束了河南近600年的州县经界纠葛”。[10]由此可见,他对民国时期的清理拨正工作是给予肯定的。

2、对策建议。在《城区“插花地”问题及其处理对策》中,xxx认为,要解决好城乡结合部的插花地问题,必须要增强全局意识、明确处理原则和加强工作协调。[11]xxx在《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中进一步提出了解决插花地问题的四项基本原则:首先,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为准绳;其次,坚持以零附整的原则;再次,便民高效原则;最后,有序推进原则。同时,他还建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做好宣传工作;第二,规范政府管理;第三,完善政策调整;第四,深化民主建设。[12]

除以上研究内容外,关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域的插花地基本情况也有过研究。如xxx刚在《民国时期黔桂交界地区插花地的匪患问题研究》中,将民国时期贵州xxx与广西天峨,贵州荔波、独山与广西南丹,贵州从江、xxx与广西三江交界地区比较突出的飞插花地做了详细研究。

三、简评与展望

插花地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首先,研究的地域空间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片区:第一,西南地区的黔省及川黔、滇黔、黔桂、湘黔交界区域;第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三,xxx对河南开封与商丘一带进行的研究;此外,上饶市勘界办公室在《巩固勘界成果的重要举措—对己勘定边界线两侧插花、飞地及争议地段进行详查建档工作》中,对江西南昌与上饶一带也做了一定的研究。由此可见,中国还有很多区域的插花地无人研究。其次,研究的时间范围主要是在历史时期。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占据了所有成果的三分之二还多,而研究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却很少。最后,学者们倾向于县级以上政区插花地的研究,而对县级以下插花地的探讨却非常少。xxx在《“插花地”的命运:以章练塘镇为中心的考察》中指出:“以往的政区研究,多注力于县级以上政区的沿革,对于县级以下行政单位如乡、都、区等的归属极少涉及”。[13]

笔者认为,插花地要继续深入研究,必须扩大研究的地域空间,同时,还要将历史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在此条件下,深入基层政区插花地做充分的田野调查,将收集到的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档案资料对比互证,从而做点面结合的研究和“麻雀式”的解剖。这是研究插花地的必然趋势,也是插花地研究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文史研究馆校勘.贵州通志·前事志(三)[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89页.

[2] [4] [12]xxx.由武汉“插花地”看地方政府公共管理[J].科技创业月刊,2009年,第9期.

[3]xxx.民国时期川黔交界地区插花地清理拨正研究[J].地理研究,2011年,第10期.

[5]xxx.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J].江汉论坛,2006年,第1期.

[6]xxx.“飞地”图谱[J].地图,2009年,第4期.

[7]xxx.历史时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8]xxx,xxx,孙涛.明清贵州插花地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9]xxx.疆界错壤:清代“苏南”地方的行政地理及其整合[J].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10]xxx.河南插花地个案研究(1368~1935年)[J].历史地理,2003年,第19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