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课总结 第1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首先育人要有新理念,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其次,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新教材非常注重学生操作活动的设计并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教师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能把操作流于形式,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老师,就必须对数学的课程标准完全了解。在现在的教学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新课标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到底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在这一轮小学数学远程培训中,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再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我有了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

二、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数学素养。

数学文化课总结 第2篇

第一次上选修课选科目的时候我就选了“数学文化”,因为当我看到这个名字时,我觉得学到一些数学的周边知识对我的学习与生活可能还是有点用的,所以我报了名。

“数学文化”这门课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数学的知识,包括数学的历史、数学的发展等等,我们国家是一个数学大国,也是一个数学古国,早在__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有“周三经一”的思想,也就是今天人们讲的圆周率π,而西方国家到了17世纪才有这样的概念,xxx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卓越工作,令世界震惊。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跟数字打交道。一个人不识字完全可以生活,但是若不识数,就很难生活了,现代科技进步,对数学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数学文化”这门课程为我们剖析“数学”这门神秘而又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科学,对我们来说是获益匪浅的。

听讲了几次课后,我觉得我收获蛮多,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数学的王国里漫游着,学习着,就像参观景点一般浏览了数学世界的奥秘,第一堂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讲了数学的历史:数学,起源于人类早期的生产活动,为中国古代六艺之一,亦被古希腊学者视为哲学之起点。数学的演进大约可以看成是抽象化的持续发展,或是题材的延展。第一个被抽象化的概念大概是数字,其对两个苹果及两个橘子之间有某样相同事物的认知是人类思想的一大突破。除了认知到如何去数实际物质的数量,xxx的人类亦了解了如何去数抽象物质的数量,如时间-日、季节和年。算术(加减乘除)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古代的石碑亦证实了当时已有几何的知识。到了16世纪,算术、初等代数、以及三角学等初等数学已大体完备。17世纪变量概念的产生使人们开始研究变化中的量与量的互相关系和图形间的互相变换。在研究经典力学的过程中,微积分的方法被发明。随着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研究数学基础而产生的集合论和数理逻辑等也开始慢慢发展。

除了数学的历史以外,老师还给我们点评了数学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三次数学危机,这三次数学危机每一次都是数学探索者们在进行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探索时产生的问题,每次出现了数学危机后,数学家们都努力地对其进行探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把这些问题解决。那节课让我了解到数学的世界是时时刻刻都会有矛盾的世界,研究数学就是在研究把这些矛盾解决掉或者用正当的理论把矛盾解释清楚的方法。

在这门课上我还第一次真正了解了欧式几何、非欧几何等数学分支以及它们诞生的意义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等等很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我第一次了解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任何事物并不一定就像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那样,三角形的内角和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小于180°,也可能大

于180°,这些可能暂时对我们的用处还不大,但了解了这些东西对我们以后学好“数学”这门课程或者说研究这门科学有很大的帮助。

我很喜欢老师给我们上的最后一节课,因为在这节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很多由数学分形而制成的各种各样的图像,如Julia集合,一幅幅画面看得我眼花缭乱,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我都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那让我明白了原来生活中在衣服上、各种电器的'屏保中的那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出自数学这门神秘的学科里,那节课真的让我们体验到了数学的神奇与壮观。

老师的讲述让我慢慢消除了心中对数学这门学科的神秘光环,使我了解了数学,并让我看到了数学的美丽和壮观,还让我对数学——这门把一切事物抽象化的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知道,要学好数学很难,高数的第一学期课程:集合、极限、微积分的题目让我焦头烂额,但我清楚,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不了解数学、不学好数学是不行的,我会努力地去学数学这门课程,不单单是学习数学的公式定理,更要学习数学家们坚持不懈、开拓进取的精神。

数学文化课总结 第3篇

在大学初学《数学史》时,我便对数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爱上了数学这一学科。工作后,我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我常常在想,如果能够把数学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来,那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数学文化》一书,获益颇多。

众所周知,数学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牙牙学语地创造丰富多彩的记数制度,然后在花季雨季之中为数学建立越来越多、越来越详尽的分支,到如今,展现它花样年华之时耀眼夺目的数学成果。与其他文化一样,数学科学也是集齐了几千年人类智慧的结晶。

读完《数学文化》,心底不由得一阵感动。那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是一个对数学有着宗教般虔诚的仰望者的心动,是一个对历史有着无尽探索欲望的追求者的向往。每一代人都在数学这座古老的大厦上添加一层楼。当我们为这个大厦添砖加瓦时,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通过这本书,我对数学发展的概况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事例,介绍了数学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与重要成果,让我初步了解了数学这门科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体会了数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作用,感受到了数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数学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过程,而不单纯是一种形式化的结果;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数学科学及数学教育,在他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但表现出矛盾运动的特点,而且它们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一般人类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数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我了解到,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是数学与语言、艺术以及宗教一并构成了最早的人类文明。数学是最抽象的科学,而最抽象的数学却能催生出人类文明的绚烂的花朵。这使数学成为人类文化中最基础的学科。对此_指出:“数学在一门科学中的应用程度,标志着这门科学的成熟程度。”在现代社会中,数学正在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数学史不仅仅是单纯的数学成就的编年记录。数学的发展决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跟读的情况下是充满犹豫、徘徊,要经历艰难曲折,甚至会面临困难和战盛危机的斗争记录。无理量的发现、微积分和非欧几何的创立……这些例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数学创造的真实过程,而这种真实的过程是在教科书里以定理到定理的形式被包装起来的。对这种创造过程的了解则可以使人们探索与奋斗中汲取教益,获得鼓舞和增强信心。

在数学那漫漫长河中,三次数学危机掀起的巨浪,真正体现了数学长河般雄壮的气势。第一次数学危机,无理数成为数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推理和证明战胜了直觉和经验,一片广阔的天地出现在眼前。但是最早发现根号2的xxx斯被抛进了大海。第二次数学危机,数学分析被建立在实数理论的严格基础之上,数学分析才真正成为数学发展的主流。但xxx曾在英国大主教贝克莱的攻击前,显得苍白无力。第三次数学危机,“罗素悖论”使数学的确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战,彻底动摇了整个数学的基础,也给了数学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歌德尔的不完全性定理却使xxx特雄心建立完善数学形式化体系、解决数学基础的工作完全破灭。 天才的思想往往是超前的,这些凡夫俗子的确很难理解他们。但是时间会证明一切!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者说累积性很强的科学。重大的数学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们不近不会推翻原有的理论,而且总是包容原先的理论。例如,数的理论演进就表现出明显的累积性;在几何学中,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xxx几何的拓广;溯源于初等代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样现代分析中诸如函数、导数、积分等概念的推广均包含乐古典定义作为特例。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而中国传统数学源远流长,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体系与发展途径。它持续不断,长期发达,成就辉煌,呈现出鲜明的“东方数学”色彩,对于世界数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从xxx至宋、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数学发展的主流。明代以后由于政治社会等种种原因,致使中国传统数学濒于灭绝,以后全为西方欧几里得传统所凌替以至垄断。数千年的中国数学发展,为我们留下了大批有价值的史料。

从文化的角度去看数学,是一个新问题。不过我相信,一旦你踏进数学文化的门槛,就会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美仑美奂的奇异世界。而本文所提及的一些东西还只是隔岸观火的皮毛,相信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的深入研究,一定会呈现给人类一个更加精彩的世界。总之,数学文化是一个比较精彩的文化,是一个未知的我们广大青少年去了解的文化,慢慢体会,别有一般滋味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