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大师经典语录 共38句

1.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译:如果想修行,在家中也是可以的,不一定必须到寺庙里。如果在家中也能坚持修行,恰如身处东方的人却心存善行;即使身在寺中却不奉行修行,那就如同身在西方极乐却心存恶念。只要内心清净,就是在自性中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2.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3.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4. 若论相说里数,(极乐世界)有十万八千,即身中,便是说远。……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译:如果论相状来说里数,则有十万八千里之远,若从自性上说,就是身心中有十恶八邪的障碍,所以说遥远不可及。……现在我奉劝诸位善知识,先消除十恶,那么你就已经行了十万里;再除去八邪,你就又过了八千里。时时刻刻明见本性,如常直了修行,到西方极乐世界便容易得有如弹指一挥间,便能够亲见^v^。

5. “随其心静,则佛土净”。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6.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 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 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 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 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 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 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 虔恭合掌至心求

8.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9.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10.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11. 惠能于东山得法,辛苦受尽,命如悬丝。今日得与使君、官僚、僧尼道俗,同此一会,莫非累世之缘,亦是过去生中供养诸佛,同种善根,方始得闻如上顿教得法之因。教得先圣所传,不是惠能自智。愿闻先圣教者,各令净心;闻了各自除疑,如先代圣人无别。一众闻法,欢喜作礼而退。

12. 六祖大师悟道后云:^v^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v^所谓明心见性者,即见此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而又能随缘现相,生起种种妙用之真空妙有之实性。 禅宗法门说见性成佛,清静自性辨识要诀。

13.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 迷则佛即众生,悟则众生即佛。 迷指分别执着,悟指回归体性。佛指圆融体性,众生指虚妄现象。 如果分别执着,那么本来圆融的体性就会显现成为虚妄的幻相;如果回归体性,那么就会明了虚妄的幻相都是圆融体性的显现。 这样的话,迷者就在虚妄的幻相中打转转,陷于痛苦的轮回中;而悟者则勘破幻相,超越轮回,安住于圆融体性,随缘而自在。

15. 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16.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每见持诵十几年经典的人,脾气却一点改变也没有,世俗的心态还是重得不得了,而常常说是非、争人我。这哪里算是修行人呢?- 自在居士)

17.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嗔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善知识!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

18. 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嗔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善知识!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贪、嗔、痴)即除,地狱等罪,一时销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极乐世界)。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吾今为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使汝等各得智慧。志心谛听,吾为汝说。

19. 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 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莫错用意,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终日说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称国王,终不可得,非吾弟子。

21. 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则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见不见是二边,痛不痛是生灭。汝自性且不见,敢尔弄人。

22.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23.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24. 汝若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汝若心悟,即自见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吾见与不见,吾见自知,岂代汝迷?汝若自见,亦不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见,乃问吾见与不见?(个人修行个人了。个人吃饭个人饱)

25.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2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27. 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28.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盘相如是。

29.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0. 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31.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32. 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33. 人的清静本性就是佛。

34.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35.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36. “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37.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

38. 何为坐禅?……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