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篇

“冰山难靠”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依靠别人权势不能长久。

这个成语来源于《资治通鉴》,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

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解释】: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篇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远。”子路不听。

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孔子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欢。我要遇事善于冷静思考、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人。”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的人,结果被杀。

“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的人。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篇

古时候,在现今山东省邹县一带曾有一个国名为邾(zhu)的小国。这个国家的将士所穿的战袍,一直用帛为原料。

因为用帛缝制的战袍不结实,所以邾国有个名叫公息忌的臣属向邪君建议说:“做战袍还是以丝绳作原料为好,战袍耐用的关键之一在于缝制必须严实。虽然用帛缝制的战袍从外观上看也很严实,但是由于帛本身不大结实,我们只需一半的力气就可以把它撕开。如果我们先把丝绳织成布,再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即使你用尽全身的力气去撕它,也不能把它撕破。”

邾君觉得公息忌的话很有道理,但是担心一时找不到这种原料,因此对公息忌说:“缝制战袍的人上哪儿去弄那么多的丝绳布呢?”公息忌回答说:“只要说是国君想用丝绳布,老百姓还有生产不出来的道理吗?”邾君看到改变却国多年沿用的以帛做战袍的传统并不困难,于是说了一声:“好,就按你的想法去办吧!”随后邾君下令全国各地的官府立即督促工匠改用丝绳布做战袍。

公息忌知道邾君的政令很快就要在各地施行起来,所以叫自己家里的人动手去搓丝绳。那些因为公息忌在君王面前露了脸而妒忌他的人,看到公息忌家里的人又走在别人前面搓起丝绳来了,于是借故到处中伤他说:“公息忌之所以要大家用丝绳布制作战袍,原来是因为他家里的人都擅长制作丝绳的缘故!”

邾君听了这种说法以后很不高兴。他马上又下了一道命令,要求各地立即停止丝绳布的生产,还是按老规矩用帛做战袍。

邾君不注意搓丝绳和提高战袍质量在目标上的一致性,仅以一些流言蜚语来决定政策的做法是十分愚蠢的。通过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否正确,不能以某个人的好恶为标准,而应该看一看它是否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篇

西汉的时候,汉武帝一直想消灭边患匈奴。他听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èzhī),月氏人家破人亡,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因此他就想联络月氏共同进攻匈奴,但是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的地界,于是他就派郎官张骞(qiān)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但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了,他被匈奴人软禁了十多年,不能离开匈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着汉朝交给他的使节。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向西北逃走。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国王听说汉朝非常强大,于是就对张骞很热情,并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把他送到了月氏国。但是此时的月氏国因为迁徙到了更偏远的地方,没有了匈奴的侵略,所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因此,月氏国王虽然对张骞非常友好热情,但是始终不肯表露是否与汉朝联合进攻匈奴的明确态度。张骞在那里居住了一年多的时间,觉得月氏国并没有联合起兵的意思,就启程回国了。后来人们就用“不得要领”来表示有些人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看不到问题的关键。要,古“腰”字;领,衣领;要领,比喻关键之处。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篇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 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

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 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 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 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 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 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 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 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 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 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 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 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 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 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 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6篇

战国时,有一年齐国发生饥荒,许多人饿死。孟子的弟子陈 臻(zhen)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来找老师,心情沉重他说:“老师,您听 说了吗?齐国闹饥荒,人都快饿死了。人都以为老师您会再次劝说齐 王,请他打开棠地的谷仓救济百姓。我看不能再这样做了吧。” 孟子回答说:“再这样做,我就成为冯妇了。” 接着,孟子向陈臻讲述了有关冯妇的 故事。 冯妇是晋国的猎手,善于和老虎博斗。

后来他成为善人,不再打 虎了,他的名字也几乎被人们忘掉。 有一年,某座山里出现了一只猛虎,常常伤害行人。几个年轻猎 人联合起来去打虎,他们把老虎迫至山的深处,老虎背靠着一介山 势弯曲险要的地方,面向众人。它瞪圆了眼睛吼叫,没有人敢上前去 捕捉。 就在这时,冯妇坐车路过这儿。猎手们见了他,都快步上前迎 接,请他帮助打虎。冯妇下了车,挽起袖子与老虎搏斗起来;经过一 场拼博,终于打死了猛虎,为民除了害。年轻的猎手们高兴地谢他。 可是一些读书人却讥笑他。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7篇

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十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v^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v^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众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坡。关平、刘封带五百人马,在博望坡后面分两路等候,敌军一到,立刻放火 。又把赵云从樊城调来当先锋,只许败不许胜。刘备带一千人马作后援。

关羽忍不住问:^v^我们都去打仗,先生干什么?^v^诸葛亮说:^v^我在城中坐等。^v^张飞大笑说:^v^我们都去拼命,先生你好逍遥!^v^诸葛亮说:^v^印剑在此,违令者斩!^v^关羽、张飞无话,冷笑着走了。在战斗中,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8篇

解释:半路上停下来不再前进。比喻做事有始无终。这个成语来源于《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涂(即途)而废,吾弗能已矣。东汉时,河南郡有一位贤慧的女子,人们都不知她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乐羊子的妻子。一天,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回家后把它交给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向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因为它的名字令人厌恶;也不吃别人施舍而呼唤过来吃的食物,宁可饿死。更何况拾取别人失去的乐西。这样会玷污品行。”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话,非常惭愧,就把那块金子扔到野外,然后到远方去寻师求学。一年后,乐羊子归来。妻子跪着问他为何回家,乐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想家,没有其他缘故。”妻子听罢,操起一把刀走到织布机前说:“这机上织的绢帛产自蚕茧,成于织机。一根丝一根丝地积累起来,才有一寸长;一寸寸地积累下去,才有一丈乃至一匹。今天如果我将它割断,就会前功尽弃,从前的时间也就白白浪费掉。”妻子接着又说:“读书也是这样,你积累学问,应该每天获得新的知识,从而使自已的品行日益完美。如果半途而归,和割断织丝有什么两样呢?”乐羊子被妻子说的话深深感动,于是又去完成学业,一连七年没有回过家。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9篇

出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札,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释义“经”指常规,原则“义”指正理,准则。天经地义比喻正确的,不可改变的因而也不容置疑的道理。故事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姬贵死后,按习俗由他正夫人所生的世子姬敬继位。但是,景王生前曾与大夫宾孟商讨过,打算立非正夫人所生的长子姬朝为世子。这样,姬朝也有资格继位。于是,周王室发生了激烈的王位之争。在这种情况下,晋顷公召集各诸侯国的代表在黑壤盟,商讨如何使用王室安宁。参加商讨的有晋国的赵鞅,郑国的淤吉、宋国的乐大心等。会上.晋国的赵鞅向郑国的游吉请教什么叫“礼”。游吉回答说:“我国的子产大夫在世时曾经说过,礼就是天之经,地之义,也就是老天规定的原则,大地施行的正理!它是百姓行动的依据,不能改变,也不容怀疑。”赵鞅对游吉的回答很满意,表示—定要牢记这个道理。其他诸侯国的代表听了,也大都表示有理。接着,赵鞅提出各诸候国应全力支持敬王,为他提供兵卒、粮草,并且帮助他把王室迁回王城。后来,晋国的大夫率领各诸侯国的军队,帮助敬王恢复王位,结束了周王室的王位之争。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0篇

“克勤克俭”这则成语的克是能、能够。指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后泛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这个成语来源于《尚书.大禹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苦于水患,热切希望加以治理。

尧帝时,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不成。

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禹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欣然接受了任务,当时虽然他刚刚结婚才四天,但他毅然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踏上了治理水害的征途。

禹认真地察看了地形,吸收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作坝,把河水引入大海。

在长达十三年的艰苦岁月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已的家门口,都没进去看一下,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要把自己的职位让给禹,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

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便接替了舜的职位,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1篇

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v^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2篇

午后,蒲公英妈妈那白绒球的花序被微风一吹,那一粒粒小小的伞状种子就随风飞散了。

“再见了,妈妈——我们飞走啦!”种子们在空中呼喊着。

“飞吧,孩子们,妈妈永远祝福你们,飞得越远越好!”蒲公英妈妈回应着。

可是在那光秃秃的花盘上,还有一粒小种子没有飞走。

“点点,你怎么没飞呢?”蒲公英妈妈问。

“妈妈,我不知道自己要飞到哪里去啊!”

“风娃娃将你带到哪里,哪里就是你的家呀。”

小种子点点摇了摇头:“不,妈妈,我要自己选择,选择世界上最美的一个地方,当成自己的新家。”

“最美的地方?”蒲公英妈妈陷入了沉思,因为她也不知道世界上最美的地方在哪里。

这时风娃娃又飞来了:“哎,点点,就差你了,你怎么还不飞走呢?”

“我……”点点于是把自己的想法说了。

“风娃娃啊,点点是我最小的孩子了,你就满足她的心愿,帮她找个她喜欢的地方吧,好吗?”蒲公英妈妈说。

“嗯,好的,我一定满足点点的这个心愿。我们走吧!”风娃娃说着,用力一吹,点点就起飞了。

“妈妈,再见啦!”

“再见了,孩子,祝你好运!”蒲公英妈妈的眼睛湿润了,孩子们都离开了,再也听不到孩子们在自己怀里唱歌的声音了,也看不到孩子们在自己怀里跳舞的样子了。蒲公英妈妈流泪了,她的眼泪从叶片里渗了出来,在午后暖阳的照射下,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

风娃娃带着点点来到了一个公园的上空。

“这里怎么样?”风娃娃问。

“我看看啊。”点点围绕着公园转了一圈。

“点点,快点下来啊,这里很美的!”点点的哥哥、姐姐们有的降落到了这里,在招呼点点。

点点冲着大家微笑了一下,并没有降落。

点点看到,这里的环境倒是不错,花草树木被人类修剪得各具形态,但那有限的泥土上根本见不到蒲公英的影子,一定是被人类剔除了。而在石砖铺就的路面上,有几棵蒲公英艰难地生长在石砖的夹缝里,被路人踩得疲惫不堪。生长在路基旁的几棵蒲公英好一点儿,但那几朵小黄花依然显得很孱弱。

点点摇了摇头。

“不满意吗,点点?”风娃娃问。

“嗯。你看,公园里铺满了石砖,我的哥哥、姐姐们不是生长在石缝里,就是生长在路基旁,活得多可怜啊,就算将来能开花,也是开一朵小花。我不喜欢这里,我们还是再往前飞吧。”

风娃娃点点头,带着点点离开了这里,向前飞去。他们来到了一座森林的上空。森林里,树木们比肩而立,修颀参天,林间的空地里草木繁茂,百花盛开。

“这里怎么样?”风娃娃问。

“我们下去看看吧。”

“好的。”风娃娃带着点点向下飞去,来到了树下。

“点点,这里多美啊,就停留在这里吧!”点点的哥哥姐姐们也有降落在这里的,在呼喊着她。

其他家族的蒲公英们也喊道:“落下来吧,这里多自由啊,我们在一起天天唱歌,多高兴啊!”

“是的,落下来吧,我们欢迎你!”花儿、草儿、树木们也说。

点点飞了一圈,但她并没有降落。

“点点,怎么样,还不满意吗?”风娃娃小声地问。

“你看,这里的树木是那么英俊高大,草儿是那么青翠繁茂,花儿是那么五彩缤纷,可我的样子不出众,将来开的花既不艳 ,也不香甜。我如果生长在这里,有谁会注意到我的存在呢?”点点摇摇头,“我们还是再找找吧,行吗?”

“哦!”风娃娃说,“好的,我们再往前找找吧。”风娃娃带着点点离开了这里,向前飞去。

他们飞啊飞啊,飞过了森林,越过了高山,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平原上阡陌纵横,禾谷飘香,大人们在田间劳作,孩子们在田埂上挖野菜。

“这里怎么样,我们下去看看吗?”风娃娃问。

“好的,那我们就下去看看吧。”

风娃娃带着点点降落下去了。点点看到,孩子们挖的野菜里,竟然有蒲公英。点点飞到了篮子前。

“怎么,你们就要被人吃掉了吗?”点点大惊失色。

篮子里的蒲公英说:“是啊,这样很有意义啊,因为我们的存在,给别人带去了欢乐。人们喜欢吃我们,不仅因为我们有营养,还因为我们能治病呢。”

“可是一旦被吃掉,就死了啊!”

“即使不被吃掉,我们就能永远活下去吗?”

“可,你们就不能开花结果了啊!”

“难道活着的目的,仅仅是开花结果吗?”

“可是……”点点摇了摇头,她心想:这不是我想要的。

点点看了看那些还没有被挖走的蒲公英,说:“你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和他们想的一样!你愿意下来,和我们一起唱歌吗?”蒲公英们说。

点点又摇了摇头,她心想:我怎么能和一群傻子在一起唱歌呢,真是胡闹!

点点让风娃娃带自己离开这里。

风娃娃心里很着急,他不知道哪里才是点点心目中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风娃娃只好带着点点不停地向前飞,飞。

他们离绿色越来越远了,直到来到了一片茫茫的沙漠。

风娃娃边飞边寻找绿色,哪里有绿色,哪里就有生命存在啊。

终于他们在沙漠的中心找到了一个月牙形的小湖,湖的四周生长着小花、小草和树木。

“看,有绿色,就有生命,我们过去看看吧!”风娃娃兴奋地喊道。

“好的!”

风娃娃带着点点飞到了湖边。

“下来吧,下来吧,我们这里需要你,需要生命的绿色!”湖四周的植物们摇动着手臂,欢呼着。

点点甚至看到了,在湖边竟然还生长着蒲公英,他们那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像是大漠的眼睛,一眨一眨的。

但点点并不想降落:“我们,我们还是再找找吧……”

“为什么?”风娃娃问。

“你看,月牙湖的四周都是沙土,狂风一起,还不得把月牙湖掩埋了啊!再说,即使风沙不起,这里的阳光这么毒,还不早晚把月牙湖晒干了啊。”点点摇着头,“我不喜欢这里。”

“嗯……”风娃娃满心不悦,但他答应过蒲公英妈妈要满足点点的心愿,不能违背自己的承诺。风娃娃没有说什么,又带着点点向前飞去了。

可是风娃娃太累了,飞了这么远的路,再加上沙漠里火辣辣的阳光的照射,令他身心疲惫。突然风娃娃眼前一黑,一头栽了下去,掉在了滚烫的沙漠上,点点也摔落在他的身边。

点点拼命呼喊着风娃娃,但他一点儿反应都没有。此时,点点也感到口渴难耐,身体发热,几欲昏厥。

阳光越来越毒了,点点体内的水分全都蒸发了。毒辣辣的阳光像一根燃烧的火柴,哧的一下,将点点的身体点燃了。点点的身体跳动着橘红色的火焰,像一颗落在大地上的小小的星星。

点点的身体燃烧过后,剩下了一段黑色灰烬,像一个小小的叹号,还像一个小小的问号,留在了沙漠这张空白的卷面上。

阅读心得

去世界上最美的地方生根、发芽,蒲公英点点的愿望很美好,但她却忽略了一个事实——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地方,结果只能是由于过于挑剔生存环境,最后连生根发芽的机会都没有。点点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存环境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与其对生存环境百般挑剔和抱怨,不如努力地适应生存环境,发挥自己的优点,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努力,让周围的环境变得更加美好。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3篇

故事一

唐朝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河北大名、邯郸一带),不小心把一件衣服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有人劝慰他说:“不要紧,我们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你回去找找。”那人听了心里话:这可能吗?赶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故事二

唐朝建中年间,南剑州有个秀才,叫林善甫。他自幼聪慧异常,为人耿直,博览群书,眼下在京城太学读书。这次,因母亲患病,告假回家,日夜在母亲床边侍奉。

不久,母病痊愈,林善甫收拾行李,暂别母亲,带了书童王吉,再往京城太学读书。

一路上,饥餐渴饮,夜住晓行,不日便到了冀州边界。

一天,眼看天色已晚,林善甫主仆二人到一家客店投宿。

林善甫店小二带路,选一间宽敞洁净的房间将他们主仆安顿下来。王吉随意买了些点心回来,主仆二人吃了当作晚饭。

饭后无事,林善甫点灯读了一会儿诗书,王吉便安排主人上床休息,好明日清早起身赶路。王吉在床前打个地铺,由于白天劳累,倒下便呼呼入睡。却说林善甫脱了衣服上床,仰天躺下,因思念母亲,辗转反侧,一时无法入睡。

忽然,隐隐觉得身下有一硬物硌着,横竖睡不舒服。好在油灯未熄,便起身揭起床单垫被察看,只见垫被下面原来有一个布袋,袋中有一锦囊,锦囊中有上百颗罕见的大珍珠,价值连城。

林善甫拿在手里细细察看,略一思索,就收在自己行李中,然后躺下熄灯休息。

第二天,起床梳洗,王吉收拾行李。

林善甫走出客房,到帐台前问店主人道:“前天夜里什么人在我那间房里住宿?” 店主人答道:“前天晚上是一位过路客商在房内住宿,官人有何吩咐?” “这个客商原是我的故友,我们相约在此会面。因我误了日期,没能见到,”林善甫说,“这个客商如若回来寻找时,麻烦店主转告,可让他来京城太学寻问林善甫便可以了。千万千万!不可误事!” 林善甫结算了住店钱,又一再叮咛店主,方才动身上路。

王吉在前面挑着行李,林善甫在后面紧跟赶路。

走着走着,林善甫恐怕店主人误事,放不下心,便吩咐王吉在沿途显眼的墙上张贴启事。启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南剑州林善甫于返京城太学途中,宿于冀州客店,有故友寻觅大珠,请去京城太学寻访勿误。” 不过半月,主仆已到京城,去太学报到销假,仍旧安心读书。

再说这袋珍珠原来是商人张客遗下的。他那日匆忙离开客店,第二天去采购货物,要想从行李中取出珍珠来兑换银两,方知所带珍珠全部不翼而飞。

这一下子吓得他魂不附体,失声叫道:“苦也!苦也!我一生经商,方才积得这些珠子作本钱。今日不慎丢失,回家后妻子儿女如何肯相信,一家大小以后如何生活?” 他再三回忆,也想不起在何处丢失,只得沿原路回头细细寻找,直寻到蔡州客店。

他向店小二打听,店小二说:“不知道。”又进店内询问店主人:“我离开你家客店后,哪位客官在那房中安歇?” 店主人这才想起,回答道:“我差一点儿忘了,你离店去后有位官人来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清早便动身赶路了。临行时,吩咐说:‘有故友寻找,可千万让他来京城太学寻访林善甫便可以了。’” 张客听了,感到蹊跷,口中不说,心中想道:“自己与这个林善甫素昧平生,莫不是此人拾得了这袋珠子?” 当日,只得离了客店,取道向京城而去。见到沿途上贴着启事,读了发现启事中有“大珠”字样,略略放心。他也顾不上劳累,日夜兼程赶路。

到了京城,未去寻找客店安顿,径直来到太学旁路边茶坊坐定。

路不拾遗吃茶时,向店中小二打听林善甫这人,吩咐道:“我是林善甫多年未见的远房亲戚,怕已不认识了。如若林善甫从太学出来,麻烦招呼指引相见。” 正说着,店小二就指着从太学中走出的一个人道:“出来的便是林善甫林官人,他在我家浆洗衣衫,是位常客。” 张客见了,不敢造次,待林善甫进入茶坊坐定,这才上前施礼,簌簌泪下,跪倒在地。

林善甫忙不迭扶起说道:“官人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张客便把遗失布包的前后经过详细说了一遍。

林善甫说:“不要慌,东西在我这里。我且问你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张客如实相告,林善甫听他说得不错,于是带了张客去住处取那布袋。

张客见了布袋便道:“这个便是我丢失的。我愿意拿出一半珠子,酬谢官人救命之恩,剩下一半带回家抚养家小。官人重义轻财,在下感激不尽!” 林善甫说:“岂有此理!我假若要你一半珠子,那何必嘱告店主,又何必沿途张贴启事,让你寻找来京城太学?只是这袋珠子价值不少,今交还给你,不是一件小事,恐怕日后无以为凭,你要亲手书写一张收条才能领回去。” 张客再三不肯全部领回这袋珠子,林善甫坚持不受。这样几次推让,张客才亲笔写了收条交林善甫看后收了。

林善甫交付那袋珠子:“你仔细查点,可有误漏。”张客千恩万谢,拜辞而去。

自此以后,林善甫路不拾遣的善举被后人传颂,名垂千古。

故事三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听从他的建议,制定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实行改革。这就是历

商鞅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应该予以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按军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级。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愿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社会秩序安定,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就是说人们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窗,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捡走。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它的国力。

故事4

上⑴与群臣论止盗,或⑵请重法⑶以紧之,上晒⑷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⑸繁役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⑺。朕⑻当去奢省费,轻徭⑼博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⑽用重法邪⑾?自是数年之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⑿不闭,商旅野宿焉。”

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阻止小偷。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皇上微笑着说:“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小偷,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们应当去掉奢侈、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和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小偷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从这以后,过了几年,天下太平,没有人把别人掉在路上的东西拾了据为己有,大门可以不关,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4篇

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够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郑定公一听,马上问打渔郎:“你需要多少士兵和车子?”打渔郎摇摇头说:“我不用士兵和车子,也不用带食物,我只要用我这根划船的桨,就可以叫好几万的吴国士兵回去吴国。”是什么样的船桨那么厉害呀?打渔郎把船桨夹在胳肢窝下面,跑去吴国的兵营找伍子胥。

他一边唱着歌,一边敲打着船桨:“芦中人,芦中人;渡过江,谁的恩?宝剑上,七星文;还给你,带在身。你今天,得意了,可记得,渔丈人?”伍子胥看到打渔郎手上的船桨,马上问他:“年轻人,你是谁呀?”打渔郎回答说:“你没看到我手里拿的船桨吗?我爸爸就是靠这根船桨过日子,他还用这根船桨救了你呀。”伍子胥一听:“我想起来了!以前我逃难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先生救过我,我一直想报答他呢!原来你是他的儿子,你怎么会来这里呢?”

打渔郎说:“还不是因为你们吴国要来攻打我们郑国,我们这些打渔的人通通被叫来这里。我们的国君郑定公说:‘只要谁能够请伍将军退兵,不来攻打郑国,我就重赏谁!’希望伍将军看在我死去的爸爸曾经救过您,不要来攻打郑国,也让我回去能得到一些奖赏。”伍子胥带着感激的语气说:“因为你爸爸救了我,我才能够活着当上大将军。我怎么会忘记他的恩惠呢?我一定会帮你这个忙的!”伍子胥一说完,马上把吴国的士兵通通带回去。打渔郎高兴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郑定公。一下子,全郑国的人都把打渔郎当成了大救星,叫他“打渔的大夫”,郑定公还送给他一百里的土地呢!

伍子胥为了报答打渔郎的爸爸帮助过他,他不但不攻打郑国还让打渔郎得到奖赏,这就叫做“感恩图报”。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5篇

从前,有一只小青蛙,有着一个美丽的家。可是有一天,这儿建起了一座工厂,浓烟把这儿新鲜的空气和美丽的湖泊污染了,小青蛙的家彻底毁了,小青蛙只好离开家园,去寻找新的美丽家园。小青蛙经过千幸万苦,终于找到了一个家园,这里是一片美丽的稻田,随处可见自己的伙伴。小青蛙想:这儿的稻谷是人种的,总不会被破坏吧。一天,这儿来了一个人,他高兴的说;“这块地真好,我就在着盖房子吧。”说着就找来着块地的主人,买下了这块地,当天就开始施工,小青蛙的家又被破坏了。小青蛙和几位幸存者又开始了新的流浪旅程,小青蛙们用了五天五夜的时间,又找到了新的家。这是一条在深山老林里的大河。小青蛙想:那些人总不会在这里盖房子吧!然后便把家安在了这条河的下游,令它意想不到的是:这条河的上游竟然也是居民区。有一天,有人提出在这条河的上游建一座水坝。不用几个月,一座崭新的水坝就建成了,不过这条河的下游却干涸了,小青蛙的家还是被破坏了。如果人类再继续破坏环境,那小青蛙的家就真的没了。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6篇

话说东周有一国宝,九鼎,是君临天下的象征,世人都想拥有它。当时的周朝势微,又想保住这个鼎,又不敢得罪各个诸侯强国。

秦国仗自己兵多马壮,想用武力来强迫周王交出宝鼎,周王(应为周显王〈前321年〉)非常害怕,但又不敢真得罪秦国,这时周出了一个能人,名叫颜率,能言会道,对大王说:“大王,你不用担心,我向东边的齐国借兵求救就可以了。”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v^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挽救面临危亡的国家必定美名传扬,赢得天下人的认同和赞誉;如果能得到九鼎这样的国之珍宝,也确实是贵国的大幸。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5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无奈地撤了兵。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王又忧心忡忡了。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次在贵国的义举下,我们国家才得到保全,所以我们愿意让出九鼎,但是从我们国家到东齐要经过好几个国家,大王打算借哪条道将鼎运过来呢?”齐王回答:“寡人准备借道梁国。”

颜率说:“万万不可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少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因为所谓九鼎,并不是像醋瓶子或酱罐子一类的东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怀中就能拿到齐国,也不像群鸟聚集、乌鸦飞散、兔子奔跳、骏马疾驰那样飞快地进入齐国。当初周武王伐商纣王获得九鼎之后,为了拉运一鼎就动用了9万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万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难以计数,此外还要准备相应的搬运工具和被服粮饷等物资,如今大王即使有这种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从哪条路把九鼎运来齐国。所以臣一直在私下为大王担忧。”

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由此可见,九鼎的分量之重。《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毛先生(毛遂)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形容一句话的作用很大。后来,人们渐渐引申出“一言九鼎”的成语。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7篇

等啊,等啊,鸭妈妈下的两个鸭蛋就要孵出两个小宝宝了,鸭妈妈笑眯眯地睡着了。小丁丁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朋友,他在鸭妈妈睡着的时候,把一个鸭蛋拿出去玩。刚出门口,小鸭子就孵出来了,小丁丁乐了,把小鸭子放在地上和它一起玩。不知怎么的,小鸭子不见了,小丁丁大哭了起来。不知过了多少天,鸭妈妈的另一个小宝宝已经长大了,它和鸭妈妈一样会游泳。有一天,一只野鸭飞到了鸭妈妈身边,嘴里还叼着一条大鱼:“妈妈,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鸭妈妈这才知道,一家人抱在一起大哭。原来,丢失的小鸭子在外面遇到了许多事情,在朋友的帮助下,它学会了很多本领,还有许多好朋友。丢失的小鸭子虽然一出蛋壳就没有见多鸭妈妈,但是它还记得小丁丁的家,知道眼前和自己长得一样的就是兄弟,它的妈妈就是自己的妈妈。从此以后,它们一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8篇

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为了使双方都能信守诺言,在订立盟约时,往往要将本国的太子交给对方做人质。

有一次,魏王和赵王联盟,按规定,魏王必须把儿子送到赵国都城邯郸去做人质。于是,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儿子同去。庞葱知道魏王是一个偏听偏信的人,便担心自己走后,原来反对他的人会制造流言蜚语。临行前,庞葱对魏王说:“如果现在有人报告大王,说街上来了一只老虎,您会相信吗?”魏王回答说:“我不相信。”庞葱接着问:“如果有第二个人来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如果有两个人这么说,我就半信半疑了。”庞葱又问:“那么,如果有第三个人来向您报告,说街上有一只老虎,您信还是不信呢?”魏王答道:“大家都这么说,我当然相信了。”

这时,庞葱说:“大街上没有跑来老虎,可是因为有三个人说有,您就真的相信有老虎。我走后,议论我的人一定不少,还希望大王您能明察。”魏王说:“我都知道了,你放心去吧。”庞葱告别了魏王陪太子到赵国以后,果然有一些人在魏王面前说他的坏话,魏王本来不相信,可是说的人越来越多,魏王就开始怀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编成了“三人成虎”的成语,比喻谣言一再被重复,就有可能掩盖事情的真相,使人信以为真。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9篇

这句成语见于《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西汉时,高祖刘邦的六子刘长少年丧母。吕后遵照刘邦的旨意,收养了刘长。淮南王英布因举兵叛乱,兵败被杀以后,刘长被封为淮南王。

刘长依仗自己皇子的地位,异常骄横。孝文帝即位以后,他更是有恃无恐,骄蹇数不奉法。做为兄长的孝文帝对他也十分放纵。因为他和辟阳侯审食其有宿怨,以铁椎杀之,孝文帝宽赦不予治罪,使其更加骄横不法。刘长不遵守朝廷的法令,在淮南为所欲为。他乱杀无辜,乱送爵位,把自己的车马装饰得跟皇帝的一样。后来,竟派人南约闽越,北结匈奴,准备起兵谋反。

刘长谋反的事败露以后,帮着他谋反的人,杀头的杀头,被捕的被捕,刘长也被带到了长安。孝文帝免了他的死罪,废除了他的王号,遣往蜀地。在遣送途中,刘长绝食自杀。当时,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还以为孝文帝逼死了自己的亲弟弟,便编了一首歌谣说:一尺布,还可以缝,一斗粟,还可以舂,兄弟二人竟不能相容。

根据这首民谣,后人引伸出“斗粟尺布”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兄弟不和。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0篇

从前,有一只白色斑马和一只七彩斑马,它们俩是好朋友,七彩斑马的背上长着一对翅膀,它能飞到天上去,七彩斑马告诉白色斑马,天上有清清的泉水和绿绿的青草,在蓝天白云之间,可美了。白色班马听了以后,梦想着自己背上也能有一对翅膀,这样它就可以和七彩斑马那样飞到天上去。它对七彩斑马说:“我也想到天上去看看那美丽的风景,吃吃那里的草,尝尝那里的山泉,你能送我一对翅膀吗?”七彩斑马对白色斑马说:“只要你能勤劳地跟着我学习,过不了几天,你也可以飞到天上去,自己去看吧!”,白色斑马听了七彩斑马的话,他每天在草地上跟着七彩斑马勤劳地学习,又蹦又跳地,累了就在草坪上休息,饿了就吃身边绿油油的青草,渴了就喝溪里的溪水,盼望着早日能长出翅膀来,这样它就可以飞到天上去,看看那美丽的世界。

终于有一天,一觉醒来,白色斑马发现自己的背上也长出了一对翅膀,一对七彩的翅膀,它高兴地飞了起来,高兴地飞向空中,高兴地和七彩斑马向着梦的方向飞去。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1篇

相传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知道姓啥叫啥,就叫他寿陵少年吧!

这位寿陵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

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以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亲戚、邻居们,说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听不进去。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该不该这样走路,越看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几个人说说笑笑,只听得有人说邯郸人走路姿势那叫美。他一听,对上了心病,急忙走上前去,想打听个明白。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究竟怎样美呢?他怎么也想象不出来。这成了他的心病。终于有一天,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学走路去了。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小孩走路,他觉得活泼、美,学;看见老人走路,他觉得稳重,学;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2篇

一大早,小白兔就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小白兔迷迷糊糊的打开门,看见袋鼠太太站在自己家的门口,袋鼠太太说:“真是不好意思小白兔,你能不能接我一个碗呢?我的袋鼠宝宝把碗摔破了。”

小白兔大方的把自己的碗借给了袋鼠太太。

小白兔回到了床上,它打算接着休息,慢慢的小白兔睡着了,可是——咚咚咚——咚咚咚——的敲门声又响了起来,小白兔打开门,依然是袋鼠太太,袋鼠太太说:“你能借我一双筷子么?”

小白兔迷迷糊糊的把筷子递给了袋鼠太太。

小白兔躺在床上又呼呼大睡起来,可是没过一会,——咚咚咚——咚咚咚——敲门声又响了起来,小白兔懊恼的打开门,它现在彻底没有了睡意,它对袋鼠太太说:“你还有什么需要的都拿去吧!”

袋鼠太太端来了一盘香喷喷的糕点,袋鼠太太说:“我想你也许会喜欢吃,所以就拿了些过来,希望没有打扰到你。”

小白兔接过香喷喷的点心带着歉意的露出了微笑。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3篇

“兵不血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兵器上没有血。表示未经作战就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侃传》,默在中原,数与石勒等战,贼畏其勇,陶侃讨之,兵不血刃而擒也,益畏侃。

东晋的屯骑校尉郭默作战勇敢,曾与后赵的建立者石勒等作过战,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贯骄横跋扈,把谁都不放在眼里,有一次因为泄私愤竟然杀死了平南将军刘胤。事后,还大胆伪造诏书,诬谄刘胤谋反,向各州郡通报。这件事暴露后宰相王导怕朝廷无力惩处他,不但不向他问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职。

陶侃知道这件事后,一方面上书朝廷请求讨伐郭默,一方面写信给王导,要求他采取果断措施。信中有两句话写得非常有力:“郭默杀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当州官。难道他杀害宰相,也就让他当宰相不成!”

王导读了这封信,受到很大的触动,便派陶侃率军去讨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领兵作战十分厉害,听说他亲自来讨伐,非常焦急,打算率军离开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还未离城,陶侃的大军就已经将江州团团围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已不是陶侃对手,怕城破后难逃性命;想开城门投降,又怕朝廷要杀他的头,真是左右为难。他手下的一名叛将见大势已去,将他逮捕后开城门投降。陶侃终于不战而取得胜利,平定了这次叛乱。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4篇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演义》,孔明用奇谋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5篇

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路上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国力强盛,要申舟不向宋国借路。申舟说:“如果不借路,宋国人会杀我。”

“宋国要是杀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们。”楚庄王说。

果然,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宋国君臣认为这是对本国的莫大侮辱,就杀了申舟。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团团围住。

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军还是没有取胜。第二年春天,宋国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晋国派兵救援。晋景公想要发兵去救宋,国大夫伯宗说:“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说:‘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晋国虽然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坚守了几个月,楚军攻打不下,最后同意宋国求和,并带走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鞭长莫及:原意是虽然鞭子长,但是打不到马肚子上,后来借指力量达不到。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6篇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共同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泛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百川异源,而皆归于海。”这篇文章曾提到以下内容:

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后来出了几个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房屋,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适合使用的,就应该发扬。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淮南子·泛论训》

【求解驿站】所有江河最终都流入大海。比喻众望所归或大势所趋。也比喻许多事物由分散而汇集到一处。百川,泛指大小江河。

【活学活用】台湾和大陆人民向往统一的心愿,如~,岂是一些跳梁小丑所能阻挡得了的。

【妙语点拨】《泛论训》宣扬了“与时俱进”的主旨。如果我们对新变化熟视无睹,总是用一个方式生活,坚持用老眼光看人,这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意识问题,反映了一个人的事业心和胆识问题。

在为人处事过程中,我们应该与时俱进,以便进一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国家与社会的进步。对于那些不可救药的落伍者,除了批评外,还要痛打“落水狗”,防止这种人危害国家和社会。

【近义】大势所趋、众望所归、殊途同归

【反义】分道扬镳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7篇

在大海的深处,住着两个美人鱼。姐姐安丽有一双大而忧伤的眼睛,妹妹安心调皮淘气。安丽有一头如瀑布般乌亮的长发,她经常一个人浮出水面,夜晚的时候望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唱着忧伤的歌。这时安心就会猛地窜出来,吓安丽一跳,然后咯咯地大笑。安心的声音非常动听,大海里的其它人鱼说,如果安心像她姐姐一样唱起歌来,她的歌声会穿透每个人的心。安丽总想能离开大海。她爱上了一个普通的人!可安心知道,安丽是永远无法离开海的。人鱼只要离开了水,就会变成真正的鱼!人与鱼不能相恋,安丽最后被她们的鱼母锁进了大海深处的一个塔里,夜夜海底都飘荡着她凄惋的歌。安心突然间变得不快乐了。她在一次海上游玩的时候,不心被一张住,装进了一个玻璃缸里。安心惊慌地四处逃窜。她的身子是银灰色的,游起来像箭一样快。当她在用力想冲破玻璃缸时,她看到了一双透明清澈的眼睛。拥有这双纯净眼睛的人是一个患了自闭症的帅气男孩。他常常一个人对着安心喃喃自语,在他的言语中安心知道了他的心事。他说话的时候,安心就游到他的面前,一动不动。安心一颗鱼食也不吃,呆呆地停在水底,眼看它快不行了,男孩无奈地把安心放回大海。回到大海的安心,立即变回人鱼模样,她跃进大海的一瞬间,男孩看到了她的容颜。安心游进塔里,要姐姐挣脱枷锁,去寻找自己的真爱!安丽几次都逃出了海,最后还是失意地回到塔里。她害怕长时的离开海,会没有人的模样,不能跟爱的人相守,到不如在他心里保持完美,留在海里。安丽渐渐消瘦,慢慢没了力气,再也不能自由游动。她死的那晚,人鱼们唱起最悲伤的葬歌。安心这才深深体会到了做人鱼的悲哀!大海是无尽的牢笼,她只是个服着无期徒刑的囚犯!她多么想念那双透明清澈的眼睛。她偷偷来到男孩的家里,男孩已失去了他的眼睛,在安心没被捕来他家之前,他就患了很严重的眼病。他好像知道安心会来,一直紧紧地拉着她的手,她曾住过的那个鱼缸,就放在他的床头。他们深深相爱着。安心告诉男孩,她要回到海里,求鱼母用千年海鲨的眼睛来给男孩医治。男孩微笑地摇头,他一秒都不愿跟她分开。男孩的病越来越重,安心瞒着他偷取了鱼母千年海鲨的眼睛,在把海鲨的眼睛送进男孩体内时,鱼母抓回了安心,并收走了她的美貌和智慧,把她变成了一个又老又丑,不能说话、呆呆傻傻的乞丐婆。可怜的安心就这样流落在人间的垃圾堆里,受尽人类的欺辱。健康了的男孩来到海边,呼唤着安心。一天天过去了,安心没有出现。男孩绝望了,他跳到了海里,想自杀。鱼母化做人的模样,对他说:“如果你想找到你心爱的人,你就得交出你的良知!”男孩犹豫不决。“当你看到眼里能流出绿色眼泪的,她就是你要找的人!”鱼母诱惑他说,“你想想,她现在因为你而受着非人的折磨!你只要把良知给我,你就可以让她脱离苦海!就能跟她在一起了!”男孩妥协了。没有了良知的男孩,成了一个有名的律师,他很有钱,也有了很多女人!他忘记了安心,只是每天经过一个有很多垃圾的快餐厅时,他就会停下脚步,把几块零钱塞到一个又老又呆,浑身散发着恶臭的乞丐婆身上。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当把钱塞给老乞丐时,他又会突然清醒,转身踢乞丐婆几下。乞丐婆又一次被他打后,鱼母来了。鱼母说:“人世间的爱情都是虚假的!你看你只是换了一个身份,他就认不出你了。他身边的任何一个女子都比你强!我用他的良知来换取对你的原谅,只要他多做一件坏事,你就能慢慢恢复你的正常,我等你回来。只有大海才是你的家!”一个下着倾盆大雨的夜晚,乞丐婆蜷缩在男孩家的楼道下,亲眼看到男孩安排人去做一件伤天害理的事。男孩开门时看到了乞丐婆,虽然她痴痴呆呆,他还是不放心她,他目露凶光,把乞丐婆拖进房里,想扼死她。这一刻,乞丐婆眼里漫出了绿色的眼泪。男孩惊住了,他仔细端详这张陌生的脸,在那呆滞的眼神里,他似乎看到了曾经那条跃进海里的美人鱼。男孩毕竟已没了良知,他开始嫌弃不言不语,容貌丑陋的安心。他每天都在做着坏事,带着不同的女人回家。安心都看在眼底,活得很痛苦,她答应鱼母回到海,再也不相信人类会有真的感情。安心要走的时候,男孩做的坏事已让她恢复了她的美貌,她默默地在男孩的后面弥补着男孩所做的一切错。男孩与另一个女孩在海边嬉戏,突然看到穿着白纱裙的安心,静静地向海里走去,海水漫过了她的肩膀,漫过了她的耳朵,最后连她的最后一根发丝都消失了。男孩掉下了眼泪,他的良知倾刻间全回来了。可他做的错事实在是太多,他无法回头,也无法改变。他深爱着安心,明白没了安心他已是一个空有躯壳的人。他每天都被寻仇的人追捕,活得很累。他想起在他失明时,他曾对安心说,他要写一千封情书,向上天证明他们是真的相爱。他不停地写啊,每写一封,他就把它叠成纸船,放到海里。三年快到了,男孩吃尽苦头,向曾被他伤害过的人赎着他的所有过错。一切了结了,他向大海走去。海水让他失去了知觉,一条银色的鱼游了过来,拉着他,向海的深处游去。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8篇

春秋时期,陈国的国君将太子御冠杀死,公子敬仲见势不妙,抽身往齐国而逃。齐国之主齐桓公不但不轻视这个落难之人,还非常器重他,想封他为卿士。可是敬仲说什么也不肯接受,非常客气地辞谢道:

“我是逃奔而来的客人,如果您能够宽宏地饶恕我,把我置于您的政治庇护之下,使我免于一死,这就是对我的极大恩惠。我怎么还敢接受贵国的高官呢?如果我不知足而应承您的要求,齐国官员们一定会看不下去,会起来谴责我,所以我请您收回成命!”

齐桓公听罢敬仲一席话,觉得他说得句句在理,就更加喜欢他了,于是封他为工正之职,负责管理各种工匠。敬仲觉得自己刚刚拒绝做高官,现在对较低职位的任命再也不能推辞了,也就接受了下来。

齐桓公对敬仲非常好,两人常在一块饮酒作乐。一次,敬仲请齐桓公到他府中饮酒,两人的酒量都很大,再加上聊得痛快,所以一直喝到天黑。齐桓公还觉得没喝够,就给仆人下达命令:“点上蜡烛,我们还要再喝几杯!”

敬仲懂得礼仪,知道再喝下去就与礼仪不合,会招来群臣的非议,就委婉地说:“国君,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能再陪您喝酒啦!”

齐桓公本想接着喝下去,但敬仲的几句有理有节的话让他感到无话可说,只得登车回宫,敬仲将国君送到门外,礼数甚恭。

以后,人们听说了这件事,都说敬仲做得对,并对他大加称赞:“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饮酒怎么能一点儿限度都没有,与君主饮酒更不能唆使国君喝起来没够,待君有礼才是真正的仁义双全呀!”

◎成语释义

常用来形容宴乐没有限度,无休无止,从白天玩到黑夜。

◎故事出处

《左传·庄公二十二年》:“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

◎出处译文

我只占卜过白天饮酒,并没占卜过晚上饮酒,不知是否吉利。我实在不敢再陪您喝酒啦!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9篇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小有名气的诗人,名叫赵嘏(ɡǔ)。他的诗写得很有特色,连著名的大诗人杜牧也十分欣赏。因为赵嘏曾在一首诗中写出“长笛一声人倚楼”的佳句,所以他又被人称为“赵倚楼”。当时,在吴地有一个名叫常建的人,也很喜欢写诗,对赵嘏十分仰慕。有一次,常建听说赵嘏到苏州来玩,便很想乘机得到赵嘏的诗句。他估计赵嘏一定要到当地的名胜灵岩寺去游览,就预先在灵岩寺的墙壁上题了两句诗,希望以此引出赵嘏的诗句来。果然不出常建所料,赵嘏到苏州不久,便来到了灵岩寺。当他看到寺壁上题的两句有头无尾的诗时,一时兴起,提起笔来,添上两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这样,常建的愿望就实现了。由于常建的前两句诗不如赵嘏的后两句诗好,所以人们便把常建的这种做法叫做“抛砖引玉”,意思是抛出一块砖头,引出一块宝玉。后来,“抛砖引玉”逐渐成了人们熟知的成语,比喻用粗劣的东西换取珍贵的东西。现在人们常常用“抛砖引玉”来表示谦虚,比喻自己的看法和文字十分粗浅,希望能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0篇

“草木皆兵”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把草木都当成敌兵。形容极度疑惧,惊恐不安。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1篇

东汉末年,全国各地的军阀经常为了争夺地盘而发动战争。在河北的军阀袁绍手下,有一位掌管文书工作的大才子名叫陈琳。当时另一个军阀曹操的势力增长很快,对袁绍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袁绍就决定讨伐曹操。有一天,袁绍把陈琳找来,让他写一篇声讨曹操的战斗檄(xí)文。于是,陈琳就按照袁绍的意思起草了一篇名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檄文。在这篇文章里,陈琳不但历数了曹操本人的各种罪状,连曹操的祖宗三代也辱骂了一番。曹操经常犯头痛病。这天,正犯病时,曹操看到了手下人送来的这篇檄文。由于文章写得生动精彩,曹操竟然越看越兴奋,连头也不疼了。虽然曹操对陈琳在文章中痛骂自己和自己的祖辈也非常气愤,但是他还是非常欣赏陈琳的才华,并为陈琳服务于袁绍感到惋惜。后来曹操打败了袁绍,陈琳归顺了曹操。有一天,曹操问陈琳:“当初你写檄文声讨我,只骂我一个人就行了,为什么连我的祖宗三代也骂呢?”陈琳说:“那时我在袁绍手下做事,他命令我写,我就写了。这就好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啊。”曹操理解陈琳当时的处境,就没有责罚他,以后也再没有提起这件事。后来,人们就用“箭在弦上”来比喻形势十分紧迫,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的时候了。有时也与“不得不发”连用。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2篇

春秋末期,吴、越争霸,越国被吴国打败,屈服求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任用大夫文种、范蠡整顿国政,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使国家转弱为强,终于击败吴国,洗雪国耻。吴王夫差兵败出逃,连续七次向越国求和,文种、范蠡坚持不允。夫差无奈,把一封信系在箭上射入范蠡营中,信上写道:“兔子捉光了,捉兔的猎狗没有用处了,就被杀了煮肉吃;敌国灭掉了,为战胜敌人出谋献策的谋臣没有用处了,就被抛弃或铲除。两位大夫为什么不让吴国保存下来,替自己留点余地呢?”文种、范蠡还是拒绝议和,夫差只好拔剑自刎。越王勾践灭了吴国,在吴宫欢宴群臣时,发觉范蠡不知去向,第二天在太湖边找到了范蠡的外衣,大家都以为范蠡投湖自杀了。可是过了不久,有人给文种送来一封信,上面写着:“飞鸟打尽了,弹弓就被收藏起来;野兔捉光了,猎狗就被杀了煮来吃;敌国灭掉了,谋臣就被废弃或遭害。越王为人,只可和他共患难,不宜与他同安乐。大夫至今不离他而去,不久难免有杀身之祸。”文种此时方知范蠡并未死去,而是隐居了起来。他虽然不尽相信信中所说的话,但从此常告病不去上朝,日久引起勾践疑忌。一天勾践登门探望文种,临别留下佩剑一把。文种见剑鞘上有“属镂”二字,正是当年吴王夫差逼忠良伍子胥自杀的那把剑。他明白勾践的用意,悔不该不听范蠡的劝告,只得引剑自尽。鸟尽弓藏的含义:飞鸟射尽,打鸟的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3篇

今天,猪小弟要去好朋友家玩儿,一大早它就出门了。

猪小弟走着走着,来到一条小河边上。河上有一座桥。这桥是独木桥,猪小弟走到上面就不敢动了,因为桥很窄,河水还在下边哗哗地响哩!

猪小弟正害怕,桥对岸走过来过来一条调皮的小猴子高声喊道:“坏啦,坏啦!你们瞧啊,猪小弟要掉下河啦!”猪小弟本来就害怕,被小猴子这一吓唬,就更不敢动了。

他低头一看它倒映在河水里的影子,影子好像也在笑话它:“猪小弟猪小弟,你怎么这么不勇敢哪,独木桥都不敢过!

猪小弟一想:小猴子吓唬我,河水笑话我,这可怎么办呢?猪小弟着急得哭着叫:“妈妈,妈妈,快来呀!”可是,妈妈离这儿远哪,听不见呀。

小青蛙听见了,他们“扑噜,扑噜”从水里钻出头来,对猪小弟说:“猪小弟,猪小弟,你别害怕,把眼睛往前瞧,别往水下看,你挺起胸,直起腰,迈开步,一二,一二,就过去啦!”

猪小弟听小青蛙的话,抬起头,眼睛向前看,挺起胸,直起腰,迈开大步,一二,一二!嘿,真过去了。过去以后,眼泪还没干,猪小弟就高兴地笑了。

猪小弟回过头来,冲着小青蛙直点头:“小青蛙,谢谢你们了,再见吧!”小青蛙一看猪小弟平平安安地过去了,都高兴地钻到水里去了。

小朋友们说,猪小弟是不是非常勇敢呢?

小故事有大智慧:在他人需要帮助时,鼓励远比嘲笑要更加重要,这不仅仅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4篇

有一天,小姐姐到公园去玩,看见公园里有许多许多漂亮的花。她想,如果摘一朵戴在我头上,我一定会变得很漂亮,于是她就走过去“咔嚓”摘了一枝红色的花,然后戴在头上,并且一边唱歌,一边蹦蹦跳跳地走着……走着走着,她突然听到了“嗡嗡嗡,嗡嗡嗡……”的声音,“到底是什么声音在响呀?”她在想的时候,猛回头一看,结果她大吃了一惊——原来是一群蜜蜂在追她(因为蜜蜂闻到了花香)!于是她就拚命地跑呀跑,并且一边跑一边喊:“救命呀,救命呀,救命呀……”后来一位老爷爷听到后就走过来远远地对她喊:“你赶快把头上的花扔掉,蜜蜂是冲着那枝花来的!”听完老爷爷的话,小姐姐就马上把头上的那枝花扯下然后扔到路旁边的一棵树上了,于是那群追小姐姐的小蜜蜂就追着那枝花飞到树上去了。最后,老爷爷对小姐姐说:“小朋友,你知道错了没有?”那小姐姐说:“我知道错了,以后我再也不乱摘公园里的花了……,老爷爷,谢谢您!再见!”说完小姐姐又一蹦一跳地到公园里面去玩了。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5篇

唐朝中期,有位著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从青年到壮年,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了第。他虽然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的家属都养不起,但他性情耿直,不肯走权贵之门。他决心刻苦攻读,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叩开仕途的大门。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孟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登科后》诗: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首诗把诗人中了进士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其中 ^v^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v^成为千古名句。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6篇

战国时魏国相国惠施,在和庄子的一次谈话中,举自家一株大樗(chū)树为例,说树的主干臃肿,小枝多卷曲,不成材,木匠师傅对它连看都不看一眼,以此讥讽庄子所说的“大而无用,众所同去”。

对此,庄子这样回答道:“子独不见狸狌(shēng)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gǔ)。今夫斄(li)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庄子在这里要说的是,“无为虚谈,可以逍遥适性,荫庇苍生”,以此驳斥惠施的“大而无用”的讥讽。

后人从这段故事引申出成语“跳梁小丑”。

——《庄子·逍遥游》

【求解驿站】比喻猖狂捣乱而成不了大气候的坏人。跳梁,同“跳踉”,指乱蹦乱跳的样子;小丑,意指卑鄙的小人。

【活学活用】当今世界,总有那么几个~跟在超级大国屁股后面,干涉他国内政,可恶至极。

【妙语点拨】那些品格低下或并无什么真才实学的人,为了达到一己之私或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极尽捣乱、破坏之能事,但终究没有什么了不得,只不过是真正地暴露了他自己的丑恶嘴脸罢了。历史如同大浪淘沙,永垂史册、被后人称颂的是那些仁人志士,而一帮跳梁小丑们将为千代万世的人所唾弃。

【近义】害群之马

【反义】志士仁人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7篇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成语接龙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8篇

听过机灵的小白兔的故事吗?

一天,小白兔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它一不小心掉入了一口井中,等它醒来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进入了一片森林。

它向四周张望了一圈,发现旁边有一间小木屋,就慢悠悠地进去了。“哇,这里面什么都有,真是太好了!”小白兔兴奋地欢呼道。突然房子里出来了一位老奶奶,她微笑着对小白兔说:“你还好吧?”看着这位善良的老奶奶,小白兔一下扑到了老奶奶怀里说:“奶奶,你真好!”

小白兔最爱奶奶了。它在老奶奶家大吃大喝,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从老奶奶身上小白兔学到了很多知识。过几天就要毕业考试了,小白兔恋恋不舍地向奶奶告别了。

临走时,老奶奶送给小白兔一张地图,小白兔蹦蹦跳跳地出发了。走到山坡上的时候,有个东西绊倒了它,它低头一看是一个圆形的指南针。这时正好狐狸经过看见了说是它的指南针。小白兔不相信狐狸,就没给它。狐狸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拿回自己的指南针,可是怎样都行不通。突然,它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后面把小白兔手里拿的指南针抢过去。狐狸悄悄地跟在小白兔身后随时准备行动。小白兔总觉得后面有人跟踪它,回头一看原来是狐狸,小白兔吓得拼命地往学校跑去。

最后小白兔脱离了狐狸的魔爪,它匆匆跑到了教室,小白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说:“太好了,终于安全了!”

以上是为您提供的小故事:机灵的小白兔.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9篇

老 鹿 王

15 岁,对于鹿类来说,似乎已经到了生命的尽头。

几个月前,鹿王哈克就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肌肉开始松弛,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在草原上自由自在地尽情蹦跶跳跃了;它的牙齿开始松动,连咀嚼鲜嫩的草叶都相当困难。然而,它不甘心像其他一些衰老的鹿那样,在奔跑的路上,或者在吃草当儿,突然“咕笃”一声倒在地上,普普通通地死去。

哈克是一头勇敢非凡的鹿王。它智慧出众,曾经身强力壮,它统治了尕玛儿草原的鹿群长达8 年之久。有哪头鹿不尊重它?不钦佩它?但是哈克的生命之火就快要燃到尽头了,它希望自己死的时候,能给鹿群留下一点永远值得纪念的东西。它希望自己生命的最后一抹火焰,能给鹿群增添一点光采。

四个月前,尕玛儿草原上出现了一匹凶恶的老狼,给鹿群带来了灾难。

每隔10 天左右,老狼必然冲击一次鹿群,咬死幼鹿或者老鹿。葬身狼腹的鹿已经有14 头了。鹿王哈克率领着鹿群四处躲避,但老狼像幽灵一样紧紧跟踪着鹿群。鹿群仿佛成了老狼的俘虏营、屠宰场,食品库。它可以随心所欲提取猎物,杀戮处置!

鹿王哈克受不了这种侮辱。

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驱使鹿王作出一个非凡的决定:临死之前要与老狼决一死故,它要消灭祸根,为鹿群除害!

哈克一直没有把自己的想法传递给鹿群,甚至连它最宠爱的母鹿艾莉也不知道。要让一只鹿和一头狼面对面较量,简直是异想天开。再说哈克也不像从前那样有劲了,它要消灭狼,没有一头鹿会相信,除非它发疯了。鹿王自己也没有任何取胜的把握,说不定第一回合就会被狼咬断喉管。它不愿死后让同类嘲笑它不自量力。它要悄悄地干。

可是,鹿王哈克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它寻思怎样对付老狼,实施为鹿群除害的计划时,杰米会跳出来向它挑衅。

杰米是一匹大公鹿,它身躯魁伟、体格健壮,在鹿群里常争强好胜。也许它看出老鹿王已经衰弱了,于是它想推翻哈克的统治,自立为王。

一天黄昏,正当鹿群在臭水塘边,按地位的高低和等级的卑尊,有秩序地排队饮水时,排在队伍后面的杰米,突然奔到队列最前面。美丽的母鹿艾莉正在一块莲花形的石头上低头饮水,杰米伸出粉红色的舌头,去吻艾莉的面颊。艾莉是鹿王哈克最宠爱的妻子,它愤怒地拒绝了杰米的吻。杰米并不死心,又把舌头伸向艾莉的胸脯,艾莉急急地呼救起来。

鹿王哈克感到震惊。这无疑是一切挑衅中最严重的挑衅了!杰米的卑鄙举动就连普通的公鹿也无法容忍,岂止鹿王!整个鹿群骚动起来。哈克咆哮着奔了过去。

杰米退到臭水塘边一块空旷平坦的砂砾地里。这是理想的格斗场。它前肢微微弯曲,后肢挺得笔直,勾着脑袋,亮出八叉大角,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打架斗殴姿势。

慌乱的鹿群散开围成了一个圆圈,它们紧张地观望着。面对气势汹汹的杰米,鹿王哈克突然觉得一阵悲凉。老狼的血腥恐怖笼罩着鹿群,死亡的阴影一天天逼近,杰米竟然还有心思争夺王位。要知道,窝里斗只能加快整个鹿群的灭亡啊。

哈克和杰米互相对峙着,这将是一场恶斗。老鹿王相信,运用自己的智慧、经验和精妙绝伦的挑眼绝招,是一定能打败杰米的。但那匹该死的老狼,还等着自己去拼呢。眼下杰米年轻力壮,极有可能恶斗百十回合,才见分晓。

然而,它毕竟老了,这场恶斗会耗尽它最后一把力气,它将再也没有力量去对付老狼了。

想到这里,老鹿王冷静下来。这时,杰米瞪着血红的眼睛,恶狠狠地向它冲来。就在杰米的八叉大角即将和鹿王琥珀色鹿角相撞的一瞬间,鹿王突然掉转头,向后面逃避开了。

整个鹿群呦呦鸣叫,老鹿王哈克害怕了,它逃跑了,鹿群开始向新鹿王杰米欢呼。

哈克极其痛苦地度过了七天。

它丢失了王位,丢失了鹿群对它的敬重,它的地位发生了由天上落到地上的大转变。每当鹿群找到一片新草地,只有等所有的鹿都吃完了嫩草,才轮到它啃一点枯黄的草根;每次饮水,只有当别的鹿喝饱了,它才能享受几口早被鹿群踏成泥浆汤的臭水,走路时,它只能走在队伍最后头,那是最危险,最容易遭野兽袭击的位置,睡觉也只能睡在鹿群最外围,任凭寒风夜雾吹刮在身上。最不堪忍受的是自己的爱妻又投进了杰米的怀抱,成为新鹿王的娇妻。

哈克的心在流血..为了解除鹿群的生存危机,自己放弃了荣华富贵,含辱蒙羞,不就是为了杀死老狼吗?可谁又能理解它的一片苦心呢?连最心爱的艾莉都背叛了它。

哈克突然觉得自己错了,它是天底下最可怜的傻瓜和笨蛋!它要还击,它要夺回王位!

哈克将磨得无比锋利的琥珀色鹿角对准杰米的眼睛,一步步朝它逼近。

它要挑瞎杰米的眼睛,重新登上王位,它完全有把握成功。

可是,它的心突然一阵刀割般的痛楚。它仿佛看见已葬身狼腹的母鹿安娜哀怨的眼睛。为了虚荣的王位,为了轻佻的艾莉,难道能放弃自己的理想,眼睁睁看着整个鹿群毁灭?

不,不不——

就在琥珀色的锋利鹿角快刺到杰米眼睑时,哈克再一次临阵退缩了。它扭转身向后逃,它的屁股被杰米的八叉大角挑破了,鲜血直流。哈克再一次忍住了。

它等待着老狼的出现。

第八天,老狼又来了。

鹿群开始惊慌逃命,杰米跑得最快。哈克没有逃,它仁立在草地上,迎面对着老狼。哈克放弃了王位,忍受了屈辱,等的就是今天的较量。

老狼龇牙咧嘴朝哈克逼近。

哈克望着尚未逃远的鹿群,撇开四蹄朝一条山谷逃去。它想把老狼引进山谷、远离鹿群,它可以悄悄地干掉老狼。一旦自己身亡,而鹿群也可以在茫无天际的草原上,跑得更远一些。

这是一条死路,进了山谷,三面都是绝壁,无处可以逃生。背山一战,只能激起自己的勇气。哈克很满意自己的选择。

老狼并不理解哈克的意图,它紧追不舍。当哈克逃进山谷停下来时,老狼张牙舞爪,向哈克扑来。

哈克竭力躲避着,它用锋利的鹿角阻挡着老狼凶狠的进攻。哈克毕竟老了,动作有些笨拙,它防着左翼,老狼已经扑到右侧。它刚顾着前面,老狼已蹿到它身后。它不但一次也没用鹿角刺中老狼,应而背脊、脖部和后肢都被老狼的爪子撕开十几条血痕。它只能左右摇晃着角架、护住脖子,不让老狼咬着致命的喉管。

突然,老狼长嚎一声,纵身一跃,扑到哈克背上,爪子像铁钉似的钉进鹿皮和肌肤。哈克拼命地跳跃颠簸,它想把老狼从背上颠下来。猛地,它的臀部一阵剧疼,鹿皮被狼牙咬破。肌肉正被狼牙咀嚼,碧绿的草地上洒下一串鲜血。哈克发疯般地狂蹦乱跳,可是没用,老狼的牙已经啃到了它的后腿骨,发出嘎嘎的响声。

哈克一阵昏眩。它忍住剧疼,观察周围的地形。只见左侧不远有一片密匝匝的灌木丛,荆棘纵横,毒藤纠缠,毒藤上布满了一根根鱼钩似的倒刺。

于是,它向灌木丛奔去。老狼被颠下来,“咕咚”一声栽下地,痛得一阵呻吟。

哈克遍体鳞伤,失血过多,就要支持不住了。它知道不能硬拼,得想个办法。

它瞅准右面绝壁前有一道一尺来高的石坎,它朝着那里退却。老狼绕到左侧咬住了哈克的左后腿。哈克哀鸣一声,瘫倒在石坎边。它的喉管、脸颊和四蹄正好埋进石坎和地面形成的夹角里。那是一个老狼无法咬到的死角。

它侧身躺在地上,鹿角向外。

老狼扑到哈克身上,咬肚皮,咬肩胛,咬后颈窝..哈克忍住火辣辣的疼痛,四肢不停地抽搐着,弯曲到一个最佳角度,紧紧蹬在石坎上,老狼在哈克身上乱咬了一通,便叼住它的后颈窝,想把它拖离石坎,这样才能咬它的喉管。哈克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它感觉到鹿角碰触到了狼头,碰触到了柔软的狼腰。于是,它憋足劲,弯曲的四肢狠命在石坎上一蹬,脑袋向上一仰,只听见“嗤”的一声,锋利的鹿角已刺进湿热的狼腹,又粘又绸的狼血漫流出来。老狼一声惨叫,想跳开,但已经来不及了。哈克迅速站起,鹿角挑着老狼,冲到绝壁下,把老狼抵在岩石上。鹿角深深地扎进狼腹,狼血喷涌而出。哈克一只眼睛被狼爪抠瞎了,一只耳朵被狼牙撕掉了,脸上血肉模糊,可是它丝毫不松动,死死地抵着老狼。老狼的身体无法动弹,四足乱抓,凄声长嚎。

终于,老狼的叫声越来越弱,最后停止了嚎叫,停止了扑咬,慢慢垂下脑袋,整个身体也瘫软下来。

哈克欣喜若狂。它战胜了恶狼!自己还活着!哈克从狼腰里抽出鹿角。

恶狼倒在地下,肠子断成两截。哈克引颈长啸:“哟——哟哟——”,它想告诉鹿群,恶狼是可以战胜的!

突然,哈克的脖子一阵巨痛,紧接着“咔嚓”一声,哈克的喉管被狼牙咬断了,狡猾的老狼趁着还有最后一口气,挣扎跃起,一口咬断了哈克的喉管。

哈克犯了轻敌的错误,老狼刚才是装死啊。狼腹虽破,狼肠已断,但它只要还有一口气,它还会以死相拼的。哈克后悔已经晚了。它无力站立,浑身瘫软,四肢一曲,倒了下去。

静静的山谷里,两具僵硬的尸体倒在血泊中:一个是老狼,一个是老鹿王哈克。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0篇

艾丽莎每天仍在织衣服,又织好两件,荨麻没有了,刚好,又遇见国王外出,便由弟弟代理国王。他发现艾丽莎每晚出去,就对大臣们说:“王后不说话,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巫,为了我们的国家,必须在国王回来之前,把她杀掉。”大臣们都同意了。艾丽莎也只剩下最后一件衣服没做好了。那时,国王正在骑马回城的途中,只见一只天鹅飞下来,落在他的马头上。国王发现了天鹅头上的标记,他想起来了,这是神鸟,王后跟他回宫后,总见这些天鹅在宫中飞翔,一定是王后有什么事,于是,他加快速度,向宫中飞跑。天鹅也在他头顶上叫着。艾丽莎又干了整整一夜的活,她被人带出王宫。王宫前的空地上,木柴已经架好了。他们要烧死王后。一个人拿着火走过来,一只天鹅飞下来,把火扑灭了。火又一次被拿来,天鹅又一次飞下来把火扑灭。最后,去了许多人,才钯火拿来了。艾丽莎抱着做好的衣服,来到王宫前的空地上。国王回到城里,看到许多人聚在王宫前,忙问:“你们在干什么?”国王推开人群,发现十只天鹅都站在艾丽莎身边。“这是王后。”“火”国王的弟弟吼道。国王明白了,他们要烧死王后,他冲过去。他的弟弟又在大声地喊:“烧死她!”这时,艾丽莎将衣服抛到天鹅的身上,他们立即站了起来,变成了十个年轻的王子。王子们跑过去,抓住国王的弟弟的手,喊了一声:“一、二、三”,把他扔到火里去了。国王拥抱着王后。他说:“现在对我说话,我的美丽的王后。”艾丽莎笑了,她说:“非常感激你,我亲爱的国王。”不久,那个坏女人被赶出了宫廷,因为十个王子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重新回到父亲的身边,帮助父亲,治理国家,把国家变得象花园一样美。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1篇

大公无私指办事公正,没有私心。现多指从集体利益出发,毫无个人打算。

春秋时,有一天,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县官缺额,你看派谁去最合适?”祁黄羊想了想,说:“派解狐去最合适!”晋平公觉得很奇怪:“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答道:“你只问我什么人最适合这个职位,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晋平公采纳了祁黄羊的意见,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为,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人们的称颂。

有一天,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位法官,你看谁能胜任?”祁黄羊回答:“祁午最能胜任!”晋平公说:“祁午是你的儿子,你推荐自己的儿子,不怕人家讲你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胜任法官,并没有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祁午当了法官后,非常称职,深受人民的爱戴。

孔子十分称赞祁黄羊,说他是个公正严明的人,称得上是“大公无私”.

成语“大公无私”形容一心为公,没有私心。也指处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一方。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2篇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霍光是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监死前,把幼子刘弗陵(昭帝)托付给霍光辅佐。昭帝去世后,霍光又立刘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权四十多年,为西汉王进立下了不小的功勋。刘询承皇位以后,立许妃做皇后。霍光的妻子霍显,是个贪图富贵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儿成君嫁给刘询做皇后,就乘许娘娘有病的机会,买通女医下毒害死了许后。毒计败露,女医下狱。此事霍光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等事情出来了,霍显才告诉他。霍光非常惊惧,指责妻子不该办这种事情。他也想去告发,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后想,还是把这件伤天害理的事情隐瞒下来了。霍光死后,有人向宣帝告发此案,宣帝派人去调查处理。霍光的妻子听说了,与家人、亲信商量对策,决定召集族人策划谋反,不想走漏了风声,宣帝派兵将霍家包围,满门抄斩。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霍光传》中评论霍光的功过。说他“不学无术,暗于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读书,没学识,因而不明关乎大局的道理。成语“不学无术”,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3篇

出处:左传·俗公二十六年》

齐候曰:“室如悬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对曰:“恃先王之 命。”

释义 “恃”,倚仗,依靠;“恐”,恐惧,害怕。国有所依靠而无所顾 忌,无所畏惧。

故事 春秋时,中原霸主齐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齐孝公继承了王 位。 鲁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夏天,鲁国遭到了严重的灾荒, 齐孝公乘人之危,亲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去讨伐鲁国。鲁 僖公得知消息,知道鲁军无法和齐军对抗,便派大夫展喜带着牛羊、 酒食去稿劳齐军。 这时,齐孝公的军队还没有进入鲁国国境,展喜日夜兼程,在齐 鲁边界上遇到了齐孝公。展喜对齐孝公说; “我们鲁国的君王听说大王亲自到我国,特地派我前来慰劳贵 军。”“你们鲁国人感到害伯了吗?”齐孝公傲慢他说。 展喜是个能言善辩的人,他不卑不亢地回答说: “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可能有些害伯,但我们鲁国的国君和大臣 们却一点也不害怕。” ’ 齐孝公听了,轻蔑他说: “你们鲁国国库空虚,老百姓家中缺粮,地里没有庄稼,连青草 也看不到,你们凭什么不感到害怕呢?” 展喜胸有成竹,不慌不忙他说:“我们依仗的是周成王的遗命。 当初,我们鲁国的祖先周公和齐国的祖先姜太公,忠心耿耿、同心协 力地辅助成王,废寝忘食地治理国事,终于使天下大治。成王对他俩 十分感激,让他俩立下盟誓,告诫后代的子子孙孙,要世代友好,不 互相侵害,这都是有案可稽的:我们的祖先是这样友好,大王您怎么 会贸然废弃祖先盟约,进攻我们鲁国呢?我们正是依仗着这一点,才 不害怕。” 齐孝公听了,感到展喜的活很有道理,就打消了讨伐的念头,班 师回国了。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4篇

在蔚蓝的大海中,生活着一条可爱的小海豚,他有一只拥有魔力的海螺壳,那是他参加游泳比赛的冠军奖品。这只海螺壳能为拥有者实现一次愿望。小海豚一直没有使用,因为机会只有一次,而他还没有想好是要一件缀满宝石的漂亮衣服,还是要一座种满鲜花的美丽花园。

这一天,小海豚像往常一样,趁着涨潮的时候游到礁石区去玩。忽然,他发现周围的深水区有几条鲨鱼在游弋。不过,这拦不住他,小海豚轻松地就摆脱了鲨鱼游进了浅水区。这时,小海豚听到了“呜呜”的哭泣声。小海豚向着哭声游去,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海龟。小海龟的前肢被鲨鱼咬伤了,鲜血直流,只能躲在浅水区里。但是,那些鲨鱼还在周围水深的地方等待着潮水的上涨,小海龟的处境非常危险。

小海豚一连想了好几个办法,但都不能解决这个危机。唯一能够救出小海龟的办法就是立刻治好受伤的前肢,然后躲到礁石后面去,这个办法只有用魔法海螺才能实现。可是,魔法只能用一次,给小海龟治伤了,小海豚自己的愿望就不能实现了。看着随潮水渐渐逼近的鲨鱼,小海豚下定了决心,拿出了魔法海螺。他紧紧捧着海螺,心中默默地许下治好小海螺的愿望。只见七彩的魔法海螺发出耀眼的金光,照射到小海龟的伤口上,在一阵亮的刺眼的白光过后,小海龟的前肢完全恢复了。周围的鲨鱼也被白光吓跑了,小海龟得救了。失去神力的海螺壳变得黯淡无光,在小海豚手中无声地裂开了,化成了粉末,消散在大海中。

小海豚虽然失去了实现自己愿望的机会,但是却一点也不难过,因为给予是最幸福的。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5篇

这则寓言嘲讽了贪得无厌的人。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想得到好的东西,要靠自己去努力,去奋斗才能达到自己的欲望。

读了东食西宿这个故事,我觉得人类的欲望是多么的无穷无尽啊,就像故事中的那位姑娘贪婪的想要同时吸收两家各自的优点。追求两全其美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正确的认识自己、摆正心态。世上没有东食西宿的好事,任何事情都不是两全其美的。

这也是在讽刺那些什么便宜都想占、贪得无厌的人,告诉了我们:人不要总是那么贪婪,知足者常乐,古人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我们要对生活这道大餐下赌注时,也就只能在这其中去取其精髓了。人生就是一次次放弃与得到所换来的!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6篇

战国时候,有个厨师宰牛的技术非常高超。有一次,他给梁惠王宰牛,梁惠王见他宰得又快又好,惊奇地问道:“你的技术怎么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呢?”

厨师回答:“我开始学宰牛时,眼里只看到整个牛,不知道从哪里下刀才好。以后经过摸索,我才逐渐掌握了牛的身体结构,哪里有肌肉,哪里有筋脉,哪里是骨头,哪里是骨节间的缝隙,心里都弄得清清楚楚了。这样,我再宰牛就顺骨缝进刀,慢慢转动那薄薄的刀刃,宰起来就觉得不费什么力气,里面还挺宽余呢(原文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以我的刀子用了十九年,宰了几千头牛,还好像是新磨出来的一样。”

厨师又说:“即使这样,遇到那些筋骨交错,非常难办的地方,我还是非常重视的。不过,当我宰完一头牛之后,我提起刀来,向四周看看,那时候我真是感到痛快,感到心满意足啊(原文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梁惠王听了,连连称赞说:“我听了你的话,也受到很大启发啊!”

这就是“庖丁解牛”的故事(“庖丁”就是厨师)。

这个故事产生了两个成语。一个是“游刃有余”。“游”是运转;“刃”是刀刃。现在一般用来比喻工作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毫不费力。

另一个成语是“踌躇满志”。“踌躇”是从容自得的样子。“满志”是十分满意。“踌躇”这个词单独使用时,就表示犹豫不决的样子了。所以有个成语叫“踌躇不前”,是形容迟疑不决、不敢前进。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7篇

大家都称赞小白免乖、漂亮,小白兔就骄傲起来。

一天,小白兔给妈妈说:“我找小朋友玩了。”

妈妈说:“去吧,小心大灰狼。”小白兔就蹦蹦跳跳地走了。

小白兔找到啄木鸟说:“来、来、来,咱俩比一比,看谁尾巴短,尾巴短大灰狼抓不住。”

啄木鸟说:“我很忙,我要给树看病。”

小白兔又碰到了小黄狗,小黄狗在给主人看门。

小白兔说:“来、来、来,咱俩比一比,看谁耳朵长。”

小黄狗说:“我在看门呢。”

小白兔又往前走,看见了大黄牛,说:“我要吃草,一会儿还要耕地呢。”

小白兔看到大家都不理它,就伤心地回家了。

回到家,妈妈问它:“你怎么又回来了?”

小白兔说:“我找到啄木鸟、小黄狗、大黄牛,它们都不理我。”

妈妈说:“你是不是又和人比美了?”

小白兔说: “是。”

妈妈说:“你这就不对了,美不美不在外表,要看能干多少事。每个人都有它的优点,你要学习人家的优点这样你才能进步。”

小白兔听了妈妈的话再也不骄傲了,更爱学习了。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8篇

三国时期,刘备非常注意任用人才。他担任平原相的时候,手下有两员猛将,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刘备对他们非常重视,与他们亲如兄弟。后来刘备吃了败仗,依附荆州刘表,他们不嫌刘备势力小,仍然忠心耿耿地辅佐他。

曹操率军攻打荆州时,刘备为了保存实力,只得率部南下,准备渡过长江,再作打算。他派关羽率领几百战船的军队先走,与他在江陵会合。曹操一心想擒拿刘备,在他身后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当阳长坂。在危急的情况下,刘备丢弃妻子,往东北方向狂奔,恰好关羽的船队赶到,将刘备接走。从此,刘备对关羽更加信任了。

刘备在长坂退走后,与孙权的军队联合,在赤壁打败曹操,使其退走。

赤壁之战后,刘备统率军队不断征讨,夺取荆州全境。关羽因为能力出众,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于长江北岸。

刘备得了荆州后,又占领了蜀地,收降了名将马超。关羽听说马超的本事很大,就写信给军师诸葛亮,请他向自己介绍一下马超的能力。诸葛亮了解关羽,知道他不愿意看到别人取代自己的位置,便给他回了封信:“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是一代英雄,与汉初大将黥布、彭越等人相仿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成语释义

比喻超过众人,同辈中没有人比得上。超群:超出众人。绝伦:独一无二。

◎故事出处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孟起兼资文武……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出处译文

马超文武双全,非常勇猛……与张飞的本事不相上下。但是,他绝对不能和你这个超出众人、独一无二的美髯公相提并论。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9篇

字典公寓里生活着一群快乐的居民,一位德高望重的字典公寓长掌管着整个公寓,“吉”字就是其中一个,他的故事可不一般。

一天,“吉”到外面玩耍,他是偷偷出来的。他首先到了人山人海的菜市场,这一去不打紧,要紧的是“吉”字一遇到人,就变成了“佶”。这不,他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原本喧闹的菜市场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聚集在这位强壮的小伙身上,在众人犀利的目光下,“吉”字灰溜溜地逃走了。他又到了蚕丝厂,看到许多工人正在生产蚕丝用品,“吉”字一靠近,突然感到身上不舒服,回过神来,他身上已经结了一层厚厚的蚕丝,他变成了“结”字,工人们发现了这么大的茧,可高兴坏了,他们连忙把“吉”字放上机器,正准备打开机器工作时,突然从里面传来一阵阵救命的声音,工人们又害怕又奇怪,连忙把“大茧”放下来,一放下来,他急切地“滚”出了蚕丝厂,这才逃过一劫。他又来到了田地中,心想这下安全了吧,不料,危险接踵而至,农民刚收割完毕,想留一半麦秸当肥料,于是把多余的麦秸扔到垃圾桶里。“吉”挣扎道:“我是可爱的吉呀!你为什么要扔我?”“我不扔你,我就没法种田,那我就得饿死!”“那你放我下来!”农民照做了,“吉”一下子就逃跑,跑回了字典公寓,总算安全了。

居民们都为吉字捏一把汗,字典公寓长用权威的语气说:“小吉,你以后可不能乱跑了,各位居民也要引以为鉴,不要让吉字的遭遇再在我们身上发生!”是的,字典公寓长说得没错,我们也要学好语文知识,不要让吉字的遭遇在我们身上发生!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0篇

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为首的孙刘联军在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进行了一场大战,结果曹操被打败。孙刘联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南郡(今湖北省江陵县)。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以逸待劳,击败了吴军的先头部队。

孙权手下的大都督周瑜大怒,准备与曹仁一决雌雄。东吴名将甘宁上前劝阻,认为南郡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互为犄(jÿ)角,应该先袭取夷陵,然后再进攻南郡。周瑜接受了他的建议,命他领兵攻取夷陵。甘宁率军直逼夷陵城下,与魏军守将曹洪激战。曹洪败走,甘宁命令部下迅速夺取夷陵。当时他的兵力很少,只有几百人;入城后立即招兵,但也不过千人。当天黄昏,驻守南郡的魏将曹仁,派曹纯和牛金引兵与曹洪汇合,共聚五千余人,把夷陵城团团围住。曹军架设云梯攻城,被甘宁守军击退。

第二天,曹军堆土构筑高楼,然后在高楼上向城中射箭。箭如雨下,射死射伤不少甘宁的士兵。城中的将士们都恐惧起来,唯独主帅甘宁跟平时一样镇定,谈话笑容非常自然。(原文是:“城中士众皆惧,唯宁谈笑自若。”)他命人收集曹军射来的数万枝箭,选派优秀射手,与魏军对射。由于甘宁率军沉着顽强地固守夷陵,使得曹军一直无法攻破。

后来人们就用“谈笑自若”来表示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自若,跟平时一样.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1篇

汲黯是西汉武帝时代人,以刚直正义、敢讲真话而受人尊重。他为人和做官都不拘小节,讲求实效。虽然表面上不那么轰轰烈烈,却能把一个郡治理得井井有条,因此,朝廷把他从东海太守调到朝廷当主爵都尉——一种主管地方吏任免的官职。有一次,汉武帝说要实行儒家的仁义之政,为老百姓办好事了。没等皇帝把话说完,汲黯就说:“陛下内心里那么贪婪多欲,表面上却要装得实行仁政,这是何苦呢?”一句话把皇帝噎了回去。汉武帝登时脸色大变,宣布罢朝,满朝文武都为汲黯捏着一把汗,担心他会因此招来大祸。武帝回到宫里以后,对身边的人说,汲黯这个人也未免太粗太直了。从此以后,汲黯的官职再也没有提升。他当主爵都尉的时候,公孙弘、张汤都还是不起眼的小官,后来,他们一个劲儿住上升,公孙弘当上了丞相,张汤做上了御史大夫,可他汲黯还蹲在原地没动窝。有一天,汲黯对武帝说,陛下使用群臣,跟码劈柴一样,是“后来者居上”啊!汉武帝当然听得出这是发牢骚。于是,转脸对臣下们说:“人真是不能不学习啊!你们听汲黯说话,越来越离谱了!”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2篇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 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 “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 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 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 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

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 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 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 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3篇

战国时期,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担心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事情的实质。”众大臣深受启发。

——《左传·僖公十四年》

【求解驿站】皮没有了,毛长到哪里去呢?比喻人或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无法存在。存,存留;焉,哪里;何处;附,附着。

【活学活用】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姚雪垠《李自成》)

【妙语点拨】当东阳地方向魏文侯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时,百官争相恭喜魏文侯。但魏文侯不以为喜,反而忧心忡忡。经过一番缜密地分析后,料想必是下级官员重重盘剥百姓的结果。于是,召集官吏于一堂,用一个反穿皮衣的农夫背柴的故事启发众臣:民是国家赖以存在之依据,必须保护好百姓的利益,不能好大喜功,为了得到国君赞扬,而置百姓利益于不顾。有民,才有官,才有国君。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近义】相辅相成、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4篇

有个人名叫刘安,不知怎么迷上了修道成仙的事,他做梦都想成为仙人,飞升仙境,那该是多么逍遥自在悠哉游哉的事啊!于是他整天吃斋念经,求仙诵咒,如痴如狂。他放着淮南王不当,而专门结交那些会道懂巫的人,尊他们为座上宾,向他们请教得道成仙的秘诀。

刘安痴迷修道的事广为天下人所传,于是,四面八方的巫师术士道人,全都聚集到刘安居住的淮南地方。这些巫师道人,有的带来了自己炼制多年的灵丹,献给刘安说:“吃了这些东西您便可以成仙了。”有的巫师道人住在刘安家为他现场熬制妙药。他们拿着诱人的妙药对刘安说:“您吃了这些东西便可以得道了。”刘安十分高兴,他重赏了给他献丹献药的人,将这些灵丹妙药都收藏好。

刘安有了巫师术士道人们献的这些丹、药,修道更全心全意了。他每天念咒吃药,真的有一天,刘安忽觉身轻气爽,不知不觉竟飘了起来。原来,他真的得道了。他慢慢地成为仙人升天了。

他的妻子一看,丈夫得道升天了,便将那些灵丹妙药也拿来吃,果然也成仙升天了。接着,刘安家其他的人都争着吃那些剩下的灵丹妙药,一个个都得道飞升仙境。

后来,连刘安家那些鸡、鸭、猫、狗,因为舔食了盛药的器皿里的残余仙药,也都随着成仙升天了。

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一个人得势升官,家中亲戚和那些与他有关系的朋友,都跟着沾光,一个个飞黄腾达起来。这种丑恶的裙带关系,是社会的一大公害。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5篇

晋国时,有范氏和中行氏两个集团的人,准备起兵攻打晋定公;当时有人指出战事成功和失败的关键,要看民众是否支持,假如不能取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便将失败无疑。范氏和中行氏起兵攻打晋定公是一种反叛行为,民众自将不会支持也们的。何况晋定公自己曾经伐君失败,落得流居异国的田地,可以说是经历过失败的过来人。正如一个经过三次折伤手臂的人,虽经医疗后获得痊愈,但他已尝透了折臂的滋味;在几次三番的折臂和治疗的经历中,他已了解到折臂的原因,和治疗的经过与方法,换句话说,他已是个中的老手了。所以“三折其肱”这句成语的含义,是颇为深刻的。不论何人,只要他是经过多次挫折,从艰苦中奋斗而得到成功的,我们都可以说地是与困境奋斗过的“三折其肱”的人。世界上的伟大人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一定是经历了不少挫折,却仍不断地奋斗,结果才得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正可以借用伟人们的“三折其肱”来勉人自勉。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6篇

战国时期,黄河岸边有个叫乐羊子的人,他的妻子是个十分贤惠懂事理的妇女。有一次,乐羊子在路上拾到一块金子,拿回家交给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劝告他说:“我听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带有污辱性的施舍,更何况捡到别人丢失的东西使自己得利而玷污自己的名声呢?”乐羊子听了,惭愧万分,便把捡到的金子放回了原处,并且外出求学访师,以求能在学问上有所进步。然而过了一年,乐羊子便回到了家中。妻子问:“你怎么刚刚学了一年就回来了呢?”乐羊子说:“我在外面待时间长了,非常想念你,于是就赶回来看望一下。”妻子听后,就拿起一把剪刀走到了织布机旁,说:“这些丝绸,是把蚕茧抽成丝,再通过织布机织成,是一根丝一根丝通过长时间的积累而成寸、成尺、成匹的。现在如果把这匹丝绸剪断,以前的劳动就会白费。你在外求学也要日积月累,要通过不断钻研才能提高自己的学问和修养。如果学了一半就回来,这不是与剪断织布机上的丝线一样会前功尽弃吗?”乐羊子听了妻子的这番话,非常感动,随即又外出继续求学。七年之后乐羊子学成归来,得到了魏国国君的重用,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后来人们就用“半途而废”来比喻某些人做事有始无终,不能坚持到底。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7篇

风一吹,草就摇晃,比喻有一点点动静而引起警觉。

故事:

春秋时,楚平王是一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听信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的谗言,要把太子建废掉。

但又担心太子建的老师伍奢不同意,于是把伍奢叫来,让他说太子建企图谋反。伍奢不承认,立刻被关进了^v^。

这时,费无忌又对楚平王说:“伍奢的两个儿子很厉害,大王一定要把他们父子三人一起除掉!”楚平王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骗来京城,一起除掉。

伍子胥看了父亲的信,对哥哥伍尚说:“平王想加害我们啊,还是快些逃走吧,日后为父亲报仇!”但是伍尚不肯逃走,结果和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了。平王一定要斩草除根,下令官兵四处捉拿伍子胥。

伍子胥白天躲在丛林中,晚上出来赶路,来到了楚国的边境昭关。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伍子胥因为出不了关而愁得睡不着觉,几天以后满头黑发竟全部变成了灰白。幸亏好心的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找个模样像伍子胥的人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却混出关去了。

伍子胥逃到一条江边正在着急时,江上过来个渔夫,把他渡过江去。

到了对岸,渔夫对伍子胥说:“将军,我回家给你弄些吃的来。”伍子胥坐在岸边等候,忽然一阵清风吹来,芦苇和野草簌簌地响了起来,伍子胥吓了一跳,以为是楚兵追来,慌忙躲进草丛里。仔细一看,原来是“风吹草动”。

渔夫让伍子胥饱餐一顿。伍子胥说:“我这把宝剑价值千金,送给你,答谢你的救命大恩。”渔夫说:“楚王悬赏捉拿你,我都没有贪图,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请问你的贵姓大名,让我日后图报。”伍子胥刚说完,渔夫就正色地说:“我救你的性命,是仰慕你是位英雄,并不冀求你什么报答,你又何必问我姓名呢!快走吧!”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8篇

故事:古时,有一个人要筑一座九仞(八尺=一仞)高的山。他堆了一年又一年,不论严寒酷暑,废寝忘食地从远处挖土,再挑土,再堆到山包上,终于有一天,他就要完工了。这一天也如往常一样,鸡刚叫就起床开工,一筐又一筐,眼看着山就要9仞高了,只差一筐土的工夫。但他一摸肚子咕咕叫,天又下起雪来,认为只有一筐土,就回家去了。此后,他总认为只有一筐土而偷懒,所以这一筐土至死他也没堆上,终究这座只差一筐土的九仞高的山还是没有堆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功亏一篑”一成语便出于此。

出自:金庸《^v^》第三十一回:一人道:“老兄聪明得紧,对本派的奇功倒也知之甚深。不过这马屁、法螺、厚颜三门神功,那也是很难修习的。寻常人于世俗之见沾染甚深,总觉得有些事是好的,有些事是坏的。只要心中存了这种无聊的善恶之念、是非之分,要修习厚颜功便是事倍功半,往往在要紧关头,功亏一篑。”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9篇

梁武帝很欣赏吕僧珍的才干。有一次,吕憎珍请求梁武帝让他回乡扫墓。梁武帝不但同意,而且任命他关南衰州.让他光耀一下门庭。

吕憎珍到任后,不徇私情,秉公办事。因公会客时,连他的兄弟也只能在外堂,不准进入客厅。一些近亲,以为有了吕憎珍这样的靠山,可以不再做买卖,到州里来见他,以谋取一官半职。吕憎珍耐公说服他们回去,继续做自己的小生意。

吕憎珍住宅的前面,有一所他属下的官舍,平时出入的人很多。有人建议他要那个属下到别处去办公,把官舍留下来住。吕憎珍严词拒绝、表示决不能把官舍作为私人的住宅。

吕憎珍这种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受到了人们的称颂。有位名叫宋季雅的官员告老还乡到甫袁州后,特地把吕憎珍私宅邻家的一幢房屋买下来居住。一天,吕憎珍问他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回答说:“共花了一千一百万。”

吕憎珍听了大吃一惊,反问道:“要一千一百万,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回答说:“其中一百万是买房屋,一千万是买邻居。

吕憎珍听后想了一会儿才明白,跟着笑了起来。

【解释】: 指好邻居的难得可贵。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60篇

圆圆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她每天穿着一条花裙子,头上扎着两条小辫子,可爱极了。有一天,妈妈送了一顶帽子给她,这顶帽子是粉红色的,上面还绑着一个蝴蝶结,可漂亮了。圆圆非常喜欢这顶帽子,玩的时候戴着它,吃饭的时候戴着它,甚至连睡觉的时候都戴着它。

有一天,圆圆到树林里玩,小鸟看见了,说:“哟,小帽子圆溜溜,多好玩!给我戴一下好吗?”

圆圆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脏的。”

长颈鹿看见了,说:“瞧,小帽子蝴蝶结,多好看!给我戴一下好吗?”

圆圆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坏的。”

小猴子看见了,说:“瞧,小帽子粉红色,多漂亮!给我戴一下好吗?”

圆圆说:“不行,不行,会让你弄丢的。”

这时候,“呼呼呼”吹来一阵大风,哎呀!把圆圆的帽子给吹跑了,帽子飞呀飞呀,飞到树顶上。

“我的帽子!我的帽子!”圆圆急得大哭起来。

小鸟“扑棱扑棱”地飞过来说:“不要哭,不要哭,我有灵活的翅膀,可以飞上去帮你拿帽子。”小鸟飞上树,用尖尖的嘴巴用力拉帽子,可是帽子给树枝卡住了,怎样拉也拉不动。小鸟说:“小妹妹,对不起,我拿不到帽子。”圆圆又哭了:“帽子,帽子,我的帽子!”

长颈鹿“哒哒哒”地走过来,说:“不要哭,不要哭,我有长长的脖子,我帮你拿帽子。”长颈鹿伸长脖子,也够不着帽子。长颈鹿说:“小妹妹,对不起,我也拿不到帽子。”圆圆又哭了:“帽子,帽子,我的帽子!”

小猴子蹦蹦跳跳地走过来说:“不要哭,不要哭,我帮你拿帽子。”圆圆看了看小猴子说:“你没有灵活的翅膀,也没有长长的脖子,怎么能拿到帽子呢?”小猴子笑着说:“可我会爬树呀!”小猴子“噌噌噌”地爬上大树,拿到帽子。小猴子把帽子戴在头上,又“骨碌碌”地爬下树,再把帽子戴在圆圆的头上。圆圆可高兴了,连忙说:“谢谢你,小猴子!你们也戴戴小帽子吧。”

小鸟说:“你不怕我弄脏你的帽子吗?”

圆圆摇摇头。

长颈鹿说:“你不怕我弄坏你的帽子吗?”

圆圆摇摇头。

小猴子说:“你不怕我弄丢你的帽子吗?”

圆圆摇摇头。

大家都高兴极了,他们戴着帽子,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玩得真开心!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61篇

晋朝时候,有个骠骑将军名叫王济,相貌俊朗,待人接物也很有风度。虽然是个提刀弄枪的军人,但平时读书论经,才学很好,在城里也颇有名声。有一年,王济的外甥卫玠(jiè)母子前来投靠王济。卫玠是晋朝时最有名的美男子。《世说新语》中说卫玠“风神秀逸、身体羸弱”,这正合魏晋女子喜欢的标准——病态之美。王济一见卫玠如此眉清目秀,风度翩翩,简直惊呆了。他对卫母说:“人家都说我相貌漂亮过人,现在与外甥一比,就像把石块与明珠宝玉放在一起,显得我真是太难看了!(原文是:‘珠玉在侧,觉我形秽。’)”过了几天,王济带着卫玠,骑着马去拜见亲朋好友,又带着卫玠四处游玩。走到街上,看见卫玠的人都以为他是白玉雕成的,大家都争着围观,你挤我拥,几乎轰动了全城。好不容易到了亲戚家,亲友们想了解一下卫玠除外貌漂亮以外,学问是否出众,便坚持要他讲解玄理。卫玠推辞不了,便讲了起来。讲的时间不长,听的人却没有一个不称赞他讲得精深透彻的。人们笑着说:“看来,你们王家三个儿子也抵不上卫家的一个儿郎啊!”王济说:“是啊,和我这外甥一起走,好似明珠在侧,朗然照人。”就是说像有明珠在我身旁,熠熠发光。后来,人们就用“自惭形秽”来形容因为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如别人感到惭愧。惭,惭愧;形秽,相貌丑陋。

苏轼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62篇

有一群孩子,他们总是在树林里唱歌,吹笛子,和小鸟玩,不过有时候也会跑到人住的村子里,跟其它的孩子们一起玩。

它们很喜欢神仙,但神仙从来没有显过形,所以孩子们谁也不知道他长得什么样。

一个大雪过后的早上,孩子们在银白色的原野上玩。有一个孩子说:“咱们把脸印在雪上吧!”

于是,十三个孩子就都弯下腰,把圆圆的小脸蛋贴到了白白的雪上。

“一、二、三、四……”一个孩子数着印在雪上的一张张小脸。

怎么回事?有十四张脸!

只有十三个孩子,不可能有十四张脸呀!

准是那个看不见的神仙来到了孩子们的身边,也和孩子们一起,把脸印在了雪上。

调皮的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用眼睛商量着,要想个办法抓神仙。

“咱们来玩打仗游戏吧!”

“好!好!”

一个身体最结实的孩子当司令,剩下的十二个孩子当士兵,排成了一排。

“立正!报数!”司令命令说。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十二个士兵报完了数。就在这时,明明没有人了,可紧接着第十二个孩子,却有一个声音说:“十三!”

声音清脆悦耳极了。

听到这个声音,孩子们一下子在第十二个孩子的边上团团围住,嚷嚷道:“嗨,在这里呢,快来抓神仙呀!”

神仙一下子不知所措了。这可是些调皮捣蛋的孩子,如果被他们抓住了,可就有他好瞧的了。

神仙赶紧从一个高个儿孩子的胯(kua)下钻了出去,匆匆忙忙逃回树林。他太慌张了,不小心把一只鞋子都跑掉了。

孩子们在雪地上捡到了那只还热乎乎的小红鞋。

“原来神仙就穿这样的小鞋子呀!”大家笑着说。

从那以后,神仙就很少从林子里出来了。不过,毕竟是喜欢孩子的神仙,每当孩子们来林子里玩的时候,他总是会从林子深处招(zhāo)呼道:“喂——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