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

一生曲折,旷传古今;亘古辉耀,文成四家。——题苏轼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纵身在轻舟之上,抬头仰望夜空,回想当初,是那么地意气风发。还记得那时,我背着书架,和父亲、弟弟,开开心心地上京赶考。站在那威武的皇城前,抬头,发现:那京城的天空,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明净,而置身在其中的我,仿佛一只展翅欲翔的雄鹰。未来,是那么的光明,那么的自由。二十三岁登科进士,二十七登制科头等;一代文宗欧阳修对我是多么的赏识惊叹;当朝^更是对我喜爱有加。登上皇城,天空高旷,我仿佛看到了我仕途的通畅,不禁心潮激荡。

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唯有蛰龙知

但太耀眼的光芒总是引起小人嫉妒的目光。卑劣的小人媚笑着走来,而我却不知所云。终于,他们费尽心机的“乌台诗案”褪尽了我昔日的荣耀。而我的那些诗,那些曾经那么受欢迎的诗;那些曾经朋友们都争着看第一眼的诗;那些曾经是皇帝也赞不绝口的诗,现在,居然成了我的罪,成了我百年的孤独。有的朋友,拿着我的诗换了背叛;有的朋友,藏着我的诗变成了囚徒。而我却一走再走,一步步远离了皇城的天空——那理想的天空。在那些小人得意的目光下,我仿佛山上的栖鹘,收起翅膀,冷冷哀叫。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之上,任小舟随长江大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回想过去,不禁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的孟德,何等的雄心百丈,意气风发,实为一世之雄。而如今,不都随着这滔滔江水滚滚流去,消逝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我不禁笑了,一声长叹,吐出了心中苦闷,只留下胸中一股清气。好,就让我忘记那郁郁不得志的愁怀,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取山间之月,听清风之歌,凝成诗篇,让它千古流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于是,我心中那曾经的雄鹰,化为轻舞的白鹤,在这更加宽广的天地间纵情遨游。伫立舟边,我与朋友一起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品诗经百味;看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感受飘飘乎羽化登仙,一扫心中不快;又夜泊小舟于绝壁之下,探究石钟山的得名,毫无顾忌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方知人生逍遥;以樽中美酒酹江水明月,看乱世穿云,惊涛拍岸,感叹岁月易逝。

对着天际那渐白的鱼肚,我拾起枯干的笔,蘸上滋润的浓墨,笔走龙蛇,黑白之间,鹤舞九天。从此,我创造了只属于我的时代,一个无边的天空。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

一想到苏轼,大家应该会立刻想到他的另一个名字:苏东坡。然后大家也会想到东坡肉和诗人,这些都和苏轼有关,都是苏轼所创造出的。下面我来给大家说几个关于苏轼的故事吧:

第一个故事是讲苏轼做东坡肉的由来,在苏轼经历了十几年的苦难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几年的杭州任知州。在一年六月,浙西一带的大雨不止,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是,苏轼没有袖手旁观,而是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们非常感谢苏轼,人人都夸苏轼是一个好官。

这里的百姓们听说他在徐州、黄州的时候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在过年的时候,全城的老大老小都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之后,便让自己的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烤的通红,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了之后无一不惊讶。于是,他们把苏轼送来的肉都亲切的称之为“东坡肉”。

苏轼也是一位有伟大爱国情怀的人。曾经在西域被扣押了十几年,普通人一般都死了。但他不屈服,一直在等待着国家的来救他。

因此,苏轼的文采和爱国主义情怀值得我们去学习!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声”,在黄州写下“大*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4

苏轼,苏东坡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极高的造诣。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和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代表;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他手中的笔,如有神助,写下一首首不朽的诗篇。

苏轼,一介宋代才子,才华横溢,又有满满豪情,只惜报国无门。十分乐观,充满希望,心中是一片汪洋,可以海纳百川。真正的是笑看人生,下笔如神!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5

一次,苏东坡与二友去九江赶考,因遇发大水,耽搁时日,迟到了。考官禁不住软磨硬泡,便出一上联刁难: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个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

苏东坡沉思片刻,对出了下联:

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

考官……

一日,苏东坡陪高丽(现朝鲜)使者出游,一路谈兴甚健,苏东坡夸口说我国妇孺村老皆能对联。使者遂叫路旁一老翁,指远处一宝塔,吟出上联:

独塔巍巍,七级四面八方

老翁听后连连摆手而去。使者笑问东坡:“这……”

苏东坡笑道“此翁已对出。”

使者问:“联在哪?”苏东坡说:此翁是用哑谜相对的,一只手摆了摆,意思就是:

只手摆摆,五指三长两短使者与东坡相视大笑。

据传,广东岭南有人出联,无人对得出,便把联语刻在石碑上:

半边山,半边路,半溪流水半溪涸

苏东坡到了此地,有人引他到碑前,请苏东坡对。东坡一看,问道:“一块碑,只一行字?只一句上联?”说罢转身就走。于是,当地人说苏东坡也对不出。到清代,四川才子李调元(1734-?曾任广东学政)也到了此地,当地人也把他引到碑前,并把苏东坡到此地的情景告诉李,请李属对。李说:“苏东坡已对出了,何须再对!”众人大惊。李调元说,苏东坡的下联是:一块碑,一行字,一句成联一句空

不过,苏东坡真有对不出的。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虽欣赏苏东坡的才学,但又对东坡恃才傲物不满,于是出联为难。这一天,他们游览了镇江的金山、银山、玉山后,王安石出一联曰:

铁瓮城西,金山银山三宝地。

镇江,古名“铁瓮城”,苏东坡寻思数日,终未对出,至今仍为无对绝联。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6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又是一年月圆时。

是月流光,清辉洒遍人间。漫漫月华无边,如霜如雪,照彻寒夜,流翠泻玉一般。千年之前你亦曾处于同一片月*之下,你写下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胸中翻锦绣,笔下走龙蛇,字字璀璨,句句生香,映亮华夏三千年。

月光朦胧,照人沉入梦乡。再睁眼恍惚已置身一叶扁舟,*水无声荡漾。黑夜清冷,四下无声,船首正有一人负手而立,一袭白长衫在*风中簌簌抖动。月*如水,清笼在他周身。*风颇为寒凉,他衣衫单薄却身姿挺拔,在夜*中傲然*,如同一株空谷脱尘的竹。

他回头,见多了一个生人,一怔,旋即拱手,温声道:在下苏子瞻。声音清朗,淡然无波。一双深幽的明眸是少年独有的清澈澄明。我讶然,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苏轼,此时恰值风华正茂,正是一名意气风发的翩翩公子!他的眸中满载对未来仕途生涯的向往,我却不忍心讲述日后的历经坎坷,晚景凄凉,旧雨飘零,朝野已再不复他二十岁所见的平和世界。

内心几多徘徊,却终是开口询问:若你日后不再这般意气风发,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你当如何?

不曾料得他竟展颜,畅然的笑意带着几分豁达,年少清狂的嗓音在夜空中回荡,震乱了平静的*水,惊醒了清冷的月*: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雨任平生。

吟罢,四周景*倏然转变,只得见他衣袂翩跹隐匿于如墨夜*,白衣胜却三重雪,眉眼之间神采飞扬,不惹尘埃。*山如画皆是因他而生,月*消弭前亦多在他衣襟上染一抹孤光,天地间唯他一人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再见到苏轼,他已步入中年,清狂张扬已不复,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安然睿智,是看淡人间百态炎凉的安之若素。虽被贬谪,却不见忧愁苦闷。他写下鬓微霜,又何妨,写下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月,他心间澄明开阔,只见豁达未闻悲愤,他懂得不应拘泥于一时失意,人生短暂应向前直行,可谓是君子见机,达人知命。依旧是月夜,月*如绸,他举酒问天的身影如少年时一般洒脱,白衣如旧眉目清朗。苏轼立于*畔,衔觞赋诗,须发皆白,蹁跹若谪仙。苦痛已成往事,消散于岁月的流淌,如今的他心绪旷达,笔下豪情万丈,读来皆齿颊生香,流芳百世。人生在世不过尔尔,他恣意地年少,他从容的老去,他一路从芙蓉笑开走到莲成叶老,似水流年仍在,鲜衣怒马未变。世事浮华似柳絮随风而散,沧海桑田*指一挥亦是过眼云*,唯有他笑看人间,不曾随岁月而变迁。

醒来时,月上中天,如水月*昭示方才不过梦境一场,而苏子瞻清傲的声音仍在耳畔回响,正是那一阙《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雨任平生。

料峭寒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7

“吃东坡肉吗?”

我抬头,彼时她正系着深蓝色的亚麻围裙,穿梭在摆满瓶瓶罐罐的小厨房中。

“好啊。”翻开手中的书,我低吟着:“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这首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很是乐观吧?”她奋力刷着锅,眉毛上的水珠一颤一颤的。

元丰三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苏轼被贬谪黄州。黄州是一座偏僻萧条的江边小镇,贫穷落后,民不聊生,一片凄凉之景。然而苏轼刚踏上这块土地,便欣然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美,口福之惠实在诱人!

出入自若,随缘自适——开垦东坡,寻溪傍谷,搭建雪堂,钓鱼采药,扁舟草履放浪于山水之间。襟怀豁达坦荡,履危犯难而泰然。劳苦之中亦自有乐事,“筋力殆尽”的劳动并没使他萎靡、厌倦,反而给他带来了从没有体验过的快乐。

绍圣元年,年近花甲的他又被贬岭南。那时的岭南,交通不便,地域偏僻,又远离亲友,可就是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却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为乐。

偶寄家书,不诉生活之艰辛,也未泄被贬之愤懑,倒是向小弟分享一道美食——烤羊脊。

由于谪官这一身份,不能与其他官员争买羊肉,只能得到别人不要的羊脊骨。可他非但不恼,反而另辟蹊径自创“烤羊脊”。临了,还不忘拿那些对骨头垂涎三尺的狗调侃一番。

绍圣四年,他又戏剧性地被贬至更为艰苦的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所、冬无炭、夏无寒泉。”艰苦也可见一斑了,可这老头儿还能谈笑风生,为食写颂作赋:“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字里行间,尽是为之自得的意味。

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都乐观得不行:“问汝*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噼里啪啦……”灶里的火星乱迸,映红了她的脸,她轻拭额上的汗珠,小心翼翼地往灶里又添了根木柴。“怎么样?”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我轻笑。

她依旧盯着灶里跳跃窜动的火苗,“不抱怨,不挑剔,不管生活多艰苦,始终怀一颗达观洒脱之心,日子总能苦中作乐。”

“说实话,我以前一直以为文学就是风花雪月,没想到尽是些柴米油盐。”

她起身掀锅,水汽氤氲,整个厨房都朦胧了。纹路斑驳的黑锅中,乌黑而油滋滋的汤汁翻滚着。

“可不管身处何地,何种境遇,他总是以一份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面对生活,认真对待一饭一蔬,一饮一食。”她把肉铲进碗里,浇上一层冒着热气的酱汁,端至我面前。“尝尝看。”她解开围裙,坐到我对面的木凳上。

面前的白色瓷碗中搁着一块四四方方的红烧肉,肥瘦相间,像层层叠叠的五花石。肉面油光瓦亮,仿佛轻轻一碰就能渗出汤汁。至于味道更是美妙:猪肉的浓香,绍酒的醇香,白糖的甜香,桃花的芳香,四种香气浓浓地融在一起,撩拨着我的心。

迫不及待地夹了一口肉,油汁混着肉的滑嫩口感,萦绕于唇齿之间,糯得像果冻的肉在舌尖化开,满口生香。

“太棒了!为什么会有这种美妙的味道?”我咂吧咂吧嘴,意犹未尽地舔着嘴角残留的酱汁。

她久久地望着窗外的竹林,“因为肉中,不仅有佐料,还有情怀。”

情怀嗎?我轻轻放下手中的木勺,思绪渐渐飘远。

诚然,从某个角度看,苏轼的一生,不是被贬某地,就是走在被贬的路上,始终颠沛流离。可不管身处何地,他总能随遇而安,处之泰然。细熬风花,慢炖雪月。

他既不做理想的人质,也不像不得志的文人那样看破红尘。他把对生活的热爱熬成浓郁的汤汁,用时间和心意浸润,再多的疲惫与风尘都可以被安抚。

有人说,李白不属于人间,而苏轼永远属于人间。的确,他以出尘的精神入世,温情地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成温暖的人间情怀。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苏轼都能乐而食之。他吃下的,是食物,是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碗人间烟火?

而我们,隔着时间和文字,依旧能感受到昏黄烛光下氤氲的满足与幸福,享受食物的慰藉与力量。“蔡澜说:“烧菜如人生,看似平凡,其实酸甜苦辣,个中滋味只有食者自己去体会。”她托腮凝视着碗里红亮鲜艳的东坡肉。

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良久,我沉吟道。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8

你说他用真挚的情感化成笔下四溢的文字,你说他用理想的风格编织出一个个豪迈的形象,你说他将官场上的勾心斗角挥洒成行云流水从他身上淌过,对待人生的态度,即使经历的失败太多太多,他也都一笑置之地放下……当我第一次品味你的.诗时,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觉得字里行间无一处不吸引着我,仿佛让我身历其境的感觉。

今天有幸又阅读你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我了解到诗人你虽然41岁了,并且身处离京都密州,政治上的不得意,但你对现实却充满希望,我不禁的轻笑了:何曾几时你也是年少气盛,在官场的险恶并没抗击了你对政治的抱负(意志)即使天公不作美,把你贬离京州,清贫困苦的生活也令人逍遥自在,销蚀不了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从诗中,我看到了:你在皎洁的月光下与丝丝凉意相交成影,好一个中秋十五夜,天上的月亮为何圆又明?你豪爽地举杯对月,一股淡淡的忧愁散开,没有亲人的陪伴,只有饮酒起舞,习习的古风伴随你的愁与情,交织、旋转、倾泻成一曲散漫的乐章。庭院中弥漫着酒的醇香,你说:岂望回朝做番大事业,却终怕遭小贼诬陷,何时才是我施展抱负之时?可是话锋一转,不禁想通,人的一生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到彩虹?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我虽不能为帝王世家出谋划策,但祈愿天下人有难如何?这时,天空似明朗了几番,一时心中的阴霾犹如清风飘去……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诗人写的词,这其中包含了他太多的情感,就像李白所写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写的很美却无法与”起舞弄清影“而媲美——它概括了全部。其实,我并不懂得诗词,但我只是靠感觉来发现,来察觉。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秋风般的拂绕,让人着迷的诗文,欢愉着动人的音符,一切都将被风深埋心底,传颂远方……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9

豪,有人说是李白的专利,有人说是辛弃疾的特点。但我觉得,李白的豪带有一些癫狂,辛弃疾的豪带有一股悲凉,只有你苏轼,有最纯粹的豪。

那是嘉祐元年,你首次赴京赶考。你清新的,洒脱的文风震动了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让欧阳修误以为是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使你只得第二,你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欧阳修,梅尧臣为你的文章而赞叹,问你这几句话的出处,你答道:何必知道出处呢?欧阳修赞叹道: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比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你名声大噪,名动京师,正准备一展宏图之时,身后传来母亲病故的噩耗,你随你弟弟奔丧,可等你返回京师,再次准备大展宏图时,朝廷已在王安石变法下变得面目全非。你的许多师友,包括从前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在内都因为变法而离开京城。

熙宁七年你又被调往密州任知州,写下了《江城子。密州出猎》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你写的诗辞,就像你做的事,挽雕弓,如满月。在地方任职时革新除弊,颇有政绩。

元丰五年,你又被贬黄州,你多次来到赤壁岸头,望望那滚滚东逝的江水,又望望那皎洁如雪的明月,长叹一声,一股报国的热血涌上胸膛,且没有被现实的残酷所冷却,你潇洒地举起笔,豪迈地昂起头,望着那皎洁的明月,挥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谁说举杯邀月的只能是李白?你,有李白的豪迈,有李白的热血,有李白的潇洒;还比李白少一分癫狂,多一分稳重。配得上把酒问月的不只有诗仙,还有东坡

之后,你又开垦了在城东的一片坡地,人民爱戴你,在此之后,你有了一个流传千古的称号东坡居士。

多年后,你,走了,带着你的豪迈,最纯粹的豪迈走了。那么,子瞻,让我用你写的佳句来总结你的一生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0

暗想,在疏星度河之夜,人未寝,水殿风来,暗香已满,试问人,夜如何?目光穿透荧荧的窗纸,看槛外月波淡淡,玉绳低转,屈指算西风,又叹流年偷换。

透过千年的红尘,眺望苏轼远去的背影,寻找已经走远的灵魂……

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淘没淘得千古的英雄人物,我无从得知,可我却知道,这句词过尽千古风流人物之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东坡的感叹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痛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彼时的他多么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可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把樽中的美酒洒向江中,祭拜那亘古长空的明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吟诵舌尖这句已嚼烂的词,突然感到一种不可言表的情愁。对自由的`思念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化作优美的文字,在高楼徘徊了千年不绝……

苏轼的灵魂是无迹可寻的,因为他的灵魂是气体……

只能在这里祝愿苏轼有一个好的今生来世……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1

“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

湿润的天,淅淅沥沥的雨。同行的人,没有雨具,匆匆忙忙地赶路,忙着躲雨。然而,唯有苏轼,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深邃的双眸凝望着远方,嘴角似起未起的有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这雨不是意外的灾祸,而是生活的点缀;仿佛这雨不是老天对人的戏谑,而是生命的诗意。果然,雨过天晴,山头温暖的阳光迎向人们,同行的人该是一展愁眉的时候了,而苏轼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遇雨而不惊,雨晴而不狂喜。面对打击毫不失意,喜怒哀乐融为一体,这生命的从容令我难以忘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朗星疏,疏落的梧桐投下孤单的影。苏轼在院中踱步,仰望苍明的月,月圆之日,该是团圆之时啊!然而,朝廷如“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月亮总是“别时圆”。境遇的惨淡,寂寞无依,化为苏轼头上的一根白发,或是脸上的一道沧桑。苏轼与常人一样,有心结。(很好。)

可他参透人生,有结又有解——“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人有悲欢离合,月由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抬眼望一眼明月,苏轼淡淡地笑了,即使纵隔千里,依然可以共婵娟。

豁达的心胸,平和的心态,于逆境中自我调整,不像赵师秀“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急躁,不像杜甫“忍能对面为盗贼”“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愁苦。

苏轼的笔下,是一种生命的从容。它源自磨难困苦挫折阻塞,源自不沉沦,不气馁,源自博大的胸襟,豁达的心态,源自从走过的每一步中思考,感悟,让自己的生命超于荣辱得失,真正*、开阔、自由。

苏轼让我记住了生命的从容。这生命的从容,我会永久记下,也许我不会达到这完美的境界,然而我会一直走向它。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2

说苏轼是著名诗人,大家肯定都是赞成的,说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人,大家更是不能反对,说苏轼是一个散文大家,大家也无法反驳,说苏轼是书画大家,也是正确的,但是要说苏轼是一个吃货,可能大家就要思考一二了。一个宋代著名的大文学家,怎么就成了一个吃后了呢?

这个问题,若是细想,那还真没什么问题,苏轼他就是一个吃货。有句古话叫做“君子远庖厨”,也就是说一般在古代的男子,都不会烧火做饭,认为这有失体统。特别是读书人,更是不会下厨房。现今有道名菜,名字叫“东坡肉”,苏轼好东坡居士,这道肉就是他所创。若不是正宗的吃货,若不是对吃食有着很高的追求,苏轼这么一个文学大家,同时还是一个宋代官员,怎么会下厨房,甚至还创作了一道菜呢?

苏东坡爱吃肉,“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于是他自己创了这么一道糯而不油腻,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的“东坡肉”。不仅如此,他还作了一首与猪肉有关的打油诗: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了东坡肉,还有一道东坡凉粉。据传苏东坡在凤翔府任签书判官时,到凤翔东湖避暑。夏日炎炎,天气闷热,苏东坡想要吃一些清凉爽口之物。

于是他让仆人娶了一些小扁豆,然后将豆子研磨成粉状,然后细细熬煮成糊状,盛入石头器皿中待其冷却后,切成条状,配以盐醋辣椒等佐料凉拌,因其口感爽、滑、并有清凉解暑之功效,此后在凤翔各地广为流传,时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于是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凉粉”。这道菜与“东坡肉”一样,流传至今。

除了东坡肉和东坡凉粉,其他与苏东坡有关的食物,还有东坡墨鱼、东坡豆腐等。

苏东坡还精于茶道,在他的诗文中,有许多烩炙人口的咏茶佳作,流传下来。《次韵曹辅寄豁源试焙新芽》:“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创作的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从以上的故事来看,苏东坡绝绝对对是一个吃货。

苏轼是一个历史名人,被后人所熟知,不只是他的诗词散文,关于他的一些小故事,也在后世流传了许多。

秦少游娶苏小妹的时候,按习俗要做催妆诗,秦少游在前方就已经被为难了许久,好不容易到了新房门口,哪知道苏小妹说了一个上联,秦少游久久思考而无所得,正抓耳挠腮之际,苏东坡在一旁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灵光一现,当即对:“投石冲开水底天”。如此得苏东坡相助,秦少游才顺利娶得美人归。

苏轼自幼聪慧,少年时读书常常受到师长的称赞,久而久之自然就养成了自负的性子。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门前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哪知道没过多久就被人打脸了,一个老妇人拿着一本书前来寻问,书中那字复杂深奥,苏轼也不认识书中的字。

妇人借此婉转批评了苏轼,苏轼受了教训,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能干,需要学习的还有许多,于是将那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此后苏轼发奋读书,这个故事一时传为佳谈。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3

苏轼的《定风波》,大家都很熟悉了。还有一篇《游兰溪》,可能很多人不记得了: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大概就是说他前两天因为去一个叫沙湖的地方看自己买的地,得病了,然后找了个聋哑人看病如何如何,这件事发生于元丰五年三月。说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想起来了,《定风波》前面有一句说明: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我当时上课看到这里,是真的笑,笑出声。

两件事连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三月七号去沙湖看地的时候碰上下雨了,而且没伞,人家都躲雨,只有他“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怕谁?一蓑烟雨任*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宦游直送江入海

最初与你相遇,你的满腹才学与睿智使你宛如当空的皓月,可望而不可及。

你方为才思敏捷的小小少年郎,便发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志。一个十九岁的半神俊朗的少年才子,荷叶才露,便以超乎寻常的从容不迫,说理透辟的行文赫然成为名动京师,考取进士的榜眼,使欧阳修这样的文学大家也被你的锐气与才华折服:“他见文章,必独步天下,老大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你的张扬与才华无人能敌,如披一件云缕般华美的衣衫,光彩夺目,照亮了我对文学道路热衷的天空。

暮春时节,草长莺飞。

这个值得欣喜的日子却变得如此的悲伤。就在你因满腹的才华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而沉浸在前程似锦的喜悦中时,母亲病逝的噩耗突然传来,打破了你前方道路上的光明。风吹打着脸上的泪水,满眼飞扬的花瓣,摇曳坠落,又随水逝去。

“高处不胜寒”渐渐地,你已不再是当年那个骄傲的少年,取而代之的是眼眸处多了一份深沉的含蓄。

三年之后,你再次踏入仕途。“人生到处知何似?压似飞鸿踏雪泥,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初登任途的你已经有了这么沉重的浩叹。

妻子,父亲接连病逝,在位仅四年的英宗皇帝亦逝世了。家丧国丧,变故份至沓来,你沉重的心情化作了悲伤的诗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但是国亦在,你精忠报国的士气还在。你敏锐地察觉到了新法的弊端。但你始终想不到,极大的名声使你犀利的言行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破坏力。小^劾,天子震怒,一句“苏轼非佳士”边将你打入了无尽黑暗的牢狱。

你日日在狱中仰望一方小小的蓝天,生死之念逐渐谈去,思念亲人之心却愈发浓厚。但你始终没有退缩,等待重见天日,与亲人相聚的意志也愈发地坚定起来。

群臣们为你辩护几经挫折,你终于洗清了冤屈,只是皇帝始终猜疑你。一天深夜,一个人突然闯进牢房,倒来就睡,你也不管不顾,依旧心安理得地照睡不误,不一会儿便鼾声如雷。于是这个密探便将你的行为告诉了宋神宗,使你最终被释放出狱。

正是你心中的坦荡与大度证明了你是一个真君子,你的正直与博大如莹莹月光下的一缕清风拂面而来,使我感受到了真君子不凡的气度与磊落。

九死南荒吾不恨

而如今,你俨成为了以为素衣的智者,踏过了滚滚的历史长河信步而来。

出狱之后,你被贬到黄州。一轮落日,在冰冷的天空中渲染出半天红霞。你的心头沉重,但只是轻吟了一句诗:“夺官遗去不自觉,晓梳脱发谁能收。”失去官位,对你来说,只不过想早上梳头时掉落了一根头发罢了。定惠院中,花色依然悠长的钟鸣涤荡着你内心的痛苦。

后来,你又被贬到惠州,儋州。但豁达与开朗一直没有离你而去。尽管你被奸人迫害,脚下的土地通往的是天之涯,海之角,但你还是毅然决然地去了,没有丝毫的抱怨和愤恨。

你依旧活得潇洒自如,闲适安逸。虽远离了繁华的京城,但你的生命早已是风光齐日,宠辱不惊。

你的通脱潇洒使你在茫茫尘世中不断找寻到了人生的依托与乐趣,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俯仰之间,浩气长存。你博大澄澈的胸怀如皎白月光下,阵阵清脆的钟声,唤醒了我心中对人生真谛的感悟。

因为有你的引领,我的内心才变得更加充盈,不屈的意志才会变得更加坚定。

你就是我追赶的一樽还酻的江月——苏轼,凌驾于众星之上的一段不朽的传奇!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5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爱,门当户对就是爱,两小无猜,亲上加亲就是爱。人类伟大的感情就这样被压制。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找到了,却那么短。十年的生死,时间,空间发生了巨变,无法改变爱。在孤坟前驻足,想着再见面时的情景“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一切都无法改变了,你在里头,我在外头,我们还能见面吗?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似乎太艰辛了,于是想乘风而去,可是飞出又有合用?正是少年何不干一番大事?况且可以“起舞弄清影”,人间也可做天堂。于是他决定:要改变世事!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剩”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老了又何妨?我还可以率领千骑卷过*岗!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6

世间是一物降一物,苏轼才高,偏又遇上更高一筹的王安石,多次交手,他始存轻慢,终落羞惭。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描写了王安石为难苏学士的一些细节。

有一天,翰林学士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草稿,只有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反复琢磨,“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可延斗秋霜,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便提起笔来,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悦,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闷闷不乐,想起这个心胸狭隘的前辈与上级就恼火。他在黄州已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秋风刚歇,苏东坡邀请好友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落,满地铺金。他忽然想起王安石的两句诗,登时没了赏菊的雅兴,羞愧难当。

王安石也曾出对子为难苏东坡这个大才子,他出了一副上联,要苏东坡对下联。上联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那年是闰八月,阴历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这个节气,确实是两度春秋;对联的第四字与第十二字都是“春”字,要求下联对仗,难度可想而知。

苏东坡是奇才,碰到这种挖空心思的怪题,却也搜肠刮肚对不出来,只好傻呆呆交上白卷,极为难堪。不过,王安石本人的下联,好像没有传世的记载。这个千古难题,直到清朝中叶,对*家梁章巨才给出了一个相对靠谱的下联:“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7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你可曾读出他语中的孤寂;“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可曾读出他心中的豁达;“大江东去浪淘尽”你可曾读出他胸中的壮志。读懂苏轼的诗词,读懂苏轼,你会读懂一种虽然处境孤寂,但仍然豁达的看待现实,执着心中理想的人生态度。

苏轼是孤寂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一个博学的文人,心怀鸿鹄之志,却无人了解。“十年生死两茫茫”一只孤单的相思鸟,失去心爱的伴旅,却“无处话凄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一个漂泊的流浪人,只身流落异乡,却只能把对家人的思念交由明月传达,而独自唱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美好的祝愿送给和他一样孤寂的人,抚慰和他一样寂寞的心。

读懂了苏轼的寂寞,也就更便于读懂他的豁达。

苏轼是豁达的。一个人的一生中总是艰难种种,坎坷重重。苏轼的一生就是在无数风雨中前行。于是他也就炼就“风雨任*生”的豁达心境。被贬杭州,他就用苏堤造福一方百姓;贬至天涯海角,他就用荔枝的甜美安慰失意的心灵,鼓励自己微笑着继续前行!当然还有他的诗词,或许是因为一路上他见多识广,阅历得到丰富,他的诗词仿佛也像他本人一样越挫越勇,随遇而安,尽情抒发他潇洒的心情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不让孤寂封闭了自己,更不让风雨浇灭了他的希望和理想!

读懂了苏轼的乐观旷达,也就不难读懂他为什么在逆境中仍然坚持理想。

苏轼是壮志满怀的。古代社会哪一个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人不想有一条风光辉煌的仕途之路?苏轼自然也有一颗报效祖国的雄心,也有一片大展宏图的壮志豪情。可是他的仕途之路却惊人的迂回曲折,他一次又一次的被贬,离家乡愈行愈远,连他自己的理想也几乎远得看不见了。垂头丧气?心灰意冷?一蹶不振?决不!他以豁达面对生活,用执着坚持理想,一刻也没有放弃!正因为如此,在他的前途越发迷茫的过程中,他的理想却更加坚定了。就这样,直到白发苍苍,他依然想象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读懂了苏轼始终如一的胸怀壮志,我也更加钦佩他在孤寂中依然保持的那份心胸宽广,笑对人生的至高境界。

读懂了苏轼的诗文,了解了苏轼,我对不同的人生态度也有了更深的体悟!执着理想的我,会像入了冬的蝴蝶,哪怕天再寒,地再冻,依然会在孤寂的冰天雪地里欣然舞蹈!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8

苏轼,人生的四季

水飘风飏 ,布衣竹杖,黄州落难;大江一词,前后二赋,赤壁突围——

苏轼,冲出寒冬,走进春天!

恍恍惚惚“微雨过,小荷翻”,谁漫步杨柳依依苏堤?依稀不忘“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谁难逾欢乐梦境?

一声电闪雷鸣,一幕风雨突袭。乌台诗案,遭受贬谪;落魄乡野,辗转难安。你蒙冤受难,遭遇寒冬。毕竟是“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不愧为“一蓑烟雨任*生”的行者,难能有“挽雕弓”“射天狼”的雄心。你不畏“荦确坡头路”,更有“独爱铿然曳杖声”的愤世旷达;你无视四郊野草闲花,偏爱“烛照红妆”那一支独秀海棠。你忘却萧条噩梦,躬耕郡东,东坡辟荒;你艰难中自寻其乐,“东坡雪堂”酝酿激情。

你来到赤壁,赤壁成就你。

赤壁,绝地反击,你从此走进春天!

还记得,曹孟德灰飞烟灭,吟叹哀歌;还记得,小周郎风华正茂,何其得意;还记得,多少豪杰志士古今情豪迈一世……阔大山川挡住无情风雨,浩浩江水冲尽人生苦难:“酒酣胸胆尚开张”,你豪情尽放,把豁达演绎成生命主调;“回首向来萧瑟处”,你乐观潇洒,将蒙冤升华为理性转换。身向壁垒,你将古今生命卑微与崇高细细倾吐;面迎江风,你把大彻大悟灵感与激情豁然绽放!

春,掸去你素衣风尘,轻驾扁舟来到古战场;

春,倾听你坚韧豪迈,见证你皎洁心灵;

春,沉淀你不屈执着,记载你东山再起!

难忘:“背绳墨而追曲,竟周容以为度”,杜甫,虽失意,仍忧国忧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坚守美政,不屈追求;“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李白,蔑视权贵,狂傲不羁;“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更是胸怀天下,豪情万丈!

伴着涓涓清泉,沐浴习习江风,你赤壁神游。一拢银丝白发,与皎洁月光辉映;一尊还酹江月,高举烈酿酒杯。啊,消逝了,多少失意和哀伤!

苏轼,不畏寒风呼啸,带着撕心裂肺疼痛冲出布满荆棘冬季;

苏轼,割去郁结心中的块垒,驾着滔滔巨浪走向万紫千红春天。

春天难以风化,时间抹不去你在我们心中永恒的背影!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19

苏家诗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少游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少游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好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此虽为传说,可信度不可考,但也能从中窥出苏轼之才。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0

中华历史上下5000年源远流长,诞生了众多王朝:始于夏,烈于商,礼于周,霸于秦,强于汉,乱于晋,雄于隋,盛于唐,富于宋,蛮于元,刚于明,奴于清。而以文人立国的宋朝莫过于是文人墨客聚集最多的王朝,而其中就有一位千古少见的全才,他的《寒食帖》是天下三大行书之一;他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诗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的词乃当之无愧的历史第一;此外他还是一位画家。他是谁?他就是――苏轼。

苏轼的一生大致是这样的:苏轼的父亲苏洵因为醒悟较晚,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所以苏轼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很大,小时候就被称为天才而且自己也很勤奋,二十岁当官为政,二十六岁当时人说他是百年第一奇才,还有他父亲去世就回家守孝,回京城后因为政治主张与丞相王安石不和被排挤出京城,接下来一直被贬。

我认为苏轼的一生非常有戏剧性――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我眼中苏轼是一位重情重义的人,他在中秋佳节思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写下了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他在一次夜晚思念自己已亡的妻子王弗,写下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他体恤百姓,重情重义,每任一处的太守,当地的百姓都是安居乐业的。

苏轼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他是一个立场坚定,有着坚贞气节的人,多次被贬,在逆境中依然不受挫。《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头之笔气势如虹,指点江山风云人物;《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苏轼抗击西夏和辽的决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一蓑烟雨任*生”,足以见得苏轼的豪迈。

在我眼中苏轼还是一位狂妄却又勤学的人,少年时,因为很有才华,被人们赞赏,所以写下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天下的汉字和书本那么多,根本是不可能读完的,和小小的苏轼,写出了这样的对联,足以见得他的狂妄,这时因为老者看了,看出了苏轼的傲气,便去拜访了苏轼,让苏轼出了丑。便把对联改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从此苏轼知道即使自己有才能也不能狂妄自大,于是他就发奋读书。

这就是苏轼――千古第一全才!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1

“十年生死,无念,难忘,千里坟,无处可悲。”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里慢慢向我走来。

苏轼,穿着布衣,戴着帽子,蹬着木屐,拿着竹结,在东边的山坡上犁地。难怪他在东坡被称为俗人。但这样一个文坛风云人物,他的命运是如此坎坷凄凉,读苏轼的诗,我不禁感到心中的苦涩。

我眼中的苏轼是一个仕途失意的人。一生数次被降职,甚至差点丧命。最后被贬到黄州,那是一个人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的对苏轼的经历感到愤慨。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是否也成为被伤害的原因?我不认为苏轼能理解为什么他仍然流亡黄州,尽管他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服务。那时候不管有多少豪情壮志,你能告诉他们谁?只能用诗来表达感情。“山石空空,海浪打岸,千堆雪卷,河流如画,一次英雄多。”今天看书,感受到了另一种伤害的大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个用之不竭的诗人。也许是他的坎坷经历让他的文学成就斐然。他的散文和欧阳修叫“欧苏”,他的诗词和黄庭坚叫“苏黄”,他的文字和辛弃疾叫“苏信”。我无法想象*文学史上没有苏东坡会是什么样子,当然也就黯然失色了。

苏轼在我眼里是一个悲伤孤独的人。三十四岁时,他一生最信任的人妻子离开了他。他妻子的去世对他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只能在梦里看到失散多年的妻子,在梦里遇到她,只能“除了眼泪什么都不在乎”

昏暗的灯光下,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2

北宋嘉祐三年,欧阳修受命主持礼部贡举。他深知当时官场腐败风气盛行,于是,决心借用科举取士的机会,狠刹这股邪风。这年,正逢京城会试,举子们打听到主考官是欧阳修,便想方设法找路子、托人情、送礼物、拉关系。谁知,欧阳修早已吩咐随从,对来访的举子,一概谢绝入门,如有不听劝阻者,可以^酌情训斥^。弄得许多辛苦登门拉关系的举子,只好悻悻而去。

一天下午,一位身材瘦弱的青年文人,来到欧阳修的府第门前,一见门卫便说:^我是四川的苏轼,要拜见欧阳大人。^他一再请求,门卫仍不让进,欧阳修的随从张旺,从里面走出来说:^欧阳大人已有明令:^来访举子一概不见,你还不快走?^苏轼本是个清高之人,虽有朝廷大官的推荐信,但他不肯轻易拿出来,现事已至此,他只好掏出来,请求张旺转呈欧阳修。谁料,张旺没看信件还算客气,一看信封见是张方*所托,竟火冒三丈,跳起脚吼道:^滚,快滚?^

原来,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热心促成者和积极参与者,而张方*却是守旧派的重要头目之一,两人从来水火不容。如今苏轼带了张方*的信来,张旺怎能不火冒三丈?

苏轼也不示弱,用四川话不客气地回敬了几句。张旺被火上加油,一手便将苏轼推倒在地上。苏轼忍痛爬了起来,气得大骂:^你狗仗人势,天将灭你......^骂完又想:一个下人竟如此粗野无礼,他的主人定不是正直廉明之人,由这样的人主考,我考有何用,不考了?苏轼昂首走了。

欧阳修听到门外的吵闹声,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背着手走出来问原因。张旺躬着腰笑嘻嘻地说:^嘿嘿,大人,小的赶走了一个张方*的同党。^欧阳修一听,不由得沉思起来:张方*早已回乡,病得奄奄一息,谁还能与他同党......张旺见欧阳修沉默不语,立即呈上那封信,说:^大人,您看。^欧阳修仔细看完,两道浓眉一竖,沉重地说:^唉?你误事不浅?^他问清了苏轼去的方向,拔腿就追。张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愣愣地站在门口,好一阵子回不过神来。

原来,张方*在信中说,苏轼乃四川才子,文章超群,只是看破红尘,无意功名;经他苦苦劝说,才肯出山。他自己已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万望欧阳修不计私怨,选拔贤才......欧阳修本是爱才如命的人,看了信怎能不激动异常?他想张方*在临终前,竟能不计前嫌,向我推荐人才,我欧阳修绝不能让苏轼再度看破红尘隐入深山。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年过半百和主考官的体面,看完信就急起直追。

苏轼边走边想:如今哪有识贤之人,还是回峨嵋山隐居为好......忽然间,只听身后传来一阵呼喊:^苏学士留步?苏学士留步?^苏轼转头一看,只见一位衣冠不整、胡子花白的老人,手提厚底官鞋,一瘸一拐地跑了过来,一见苏轼便喜得哈哈大笑。苏轼吓了一跳:^呜呼哀哉?我碰上疯子了?^他立刻飞快奔跑。还没有跑上一箭地,又听得后面远处一阵马蹄声响,紧接着便有人大声喊叫:^欧阳大人--欧阳大人--小心摔跤?^苏轼心里一震,啊?那提鞋追赶自己的老人竟是欧阳修?他立刻转身停住脚步,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当时欧阳修一激动,哪里还记得叫张旺备马,后在路上跑时,厚底官鞋又扭了脚,为了争取时间,他干脆脱鞋去追。张旺在门口好一阵才回过神来,悟出欧阳大人定是去追赶苏轼。可他已是五十岁的老人,怎能走得过年轻后生,于是张旺赶快备马追来。

苏轼歉疚地走到欧阳修面前,纳头便拜:^欧阳大人,请原谅小生失礼?^欧阳修拉着他的手,亲切地说:^苏学士千里迢迢而来,一路多有辛苦,快请起?快请起?老夫差点误了大事。^

不久,苏轼果然高中。后历经沧桑,终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3

苏洵,苏东坡的父亲,也是鼎鼎有名的大文学家。苏洵,字明允,祖籍为四川眉山,他的一生历经了五十七个春夏秋冬,在他57岁之时因病离世。他的文学造诣水*虽不如苏轼,但在政治上的见解却是丝毫不逊色于他的儿子苏轼的,被后世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的成名源于科举制,这并不稀奇,但是却是与其子苏轼、苏辙一同出名的,这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以苏洵的成名,用现代话说,可以归于四个字,大器晚成。古人有云,先成家后立业,苏洵的个人经历真是印证这句话。苏洵年轻时家境不好,娶妻后更是雪上加霜,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苏洵只能整日在外赚钱,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直至苏洵二十七岁,才觉得自己还想学习,在与夫人程氏商量之后,程氏对苏洵的学习十分赞同,并以实际行动支持着苏洵,从他的手中接过了家庭生计的重任。从这时起,苏洵才开始发愤读书,经常挑灯夜读。

皇天不负苦心人,在倾其所有时间之后,苏洵在与儿子们一同参加科举考试中,被朝廷看中,任命为朝廷官员,从此展开了他的仕途生涯。苏洵比起苏轼成名时,年轻要大,为人处世的经验也更为全面,苏洵的志向也不是在于寄情于山水和诗词了,而是希望将自己的抱负在朝堂上施展开来,针对国家的形式,他有着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为此,他写出了一本惊世之作《嘉祐集》。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4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在这苍茫中,一位高大的人物向我走来,他就是北宋诗人苏轼。

从“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中,我看到了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看到那不为人知的惋惜。从“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中了解到他那颗凄惨的心。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他有一颗开朗的心。哪怕是一贬再贬,心中依然豁达乐观。在苏轼困顿时,和妻子的相激相慰是他莫大的精神支柱,而妻子的离世,让他坠入低谷,写下了慷慨悲凉的诗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句句情意缠绵,凄凉哀婉,字字感人肺腑,如见血泪,自然而又深刻。

他豪迈骄狂,却又不流于俗艳,“簌簌无风花自坠,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更见送别情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心中只有故乡。多层面的苏轼展现在我眼前,洒脱,平淡,豪迈,婉约,这些不同的形象都在我心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苏轼的\'诗画面宏大,气势恢宏,韵调铿锵,感情奔放。典故的运用如同口出,直抒胸臆,细细品味,有浩瀚之感,浅显易懂。

奔放,与李白同舟,却比李白多了一些婉约;洒脱,与杜甫共济,却又不少细腻,这就是苏轼所做的独到之处。我眼中的苏轼,形如洪波,气若山河,诗意未老。他就像一棵明星,永远在我心中!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5

《西江月》

宋代: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秋凉 一作:新凉)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译文

世上万事恍如一场大梦似的,人生经历了几度新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响彻回廊里,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多了几根银丝。

酒并非好酒,却为客少发愁,月亮虽明,却总被云遮住。在这中秋之夜,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这杯酒杯,凄然望着北方。

注释

⑴西江月: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于词调。《乐章集》《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五十字,上下片各两*韵,结句各叶一仄韵。

⑵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其大梦也。”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⑶新凉:一作“秋凉”。

⑷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徐寅《人生几何赋》:“落叶辞柯,人生几何”。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生之短暂。

⑸眉头鬓上: 指眉头上的愁思鬓上的白发。

⑹贱:质量低劣的。

⑺妨:遮蔽。

⑻孤光:文中指的是独在中天的月亮。

⑼琖:同“盏”,酒杯。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6

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天才一样,苏轼是位跨界高手。他是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诗人,还是一位美食家。

在填词作诗方面,苏轼的风格一向豪迈乐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当然要说豪迈的宋朝著名词人,能跟苏轼匹敌的,就唯有辛弃疾了。不同之处是,辛弃疾是真上过战场,在表达豪迈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苏轼则以其天生辖达乐观形成了自己的豪迈诗风。

当然,苏轼的慷慨豪迈个性也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苏轼虽然少年成名,但整个一生其实并不顺隧。中年时,曾因上书谈论王安石变法的弊病而受人排挤,无奈之下,自己请求出京任职,被授为杭州通判。按道理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但苏东坡有着自己的活法。他修苏堤,兴水利,忙得不亦乐乎,故而深受百姓爱戴。大家都知道苏轼爱吃猪肉,于是大家便抬猪担酒来感谢他。苏轼则让家人把猪肉切成方块,与黄酒一起炖了,分给民众吃。当地百姓为了传颂苏轼的为人,便将这道菜称为“东坡肉”。于是乎,一道名菜就此诞生了,至今还非常的受大众喜爱。

毫无疑问,忙乎苏轼是个少有通才,但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写的词。这里说说他的代表作之一:《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是苏轼在地方官的陪同下外出打猎时创作出的,豪放派词风精髓尽在其中。开头一个狂“狂”字,铺排出整首词的“狂”。你看他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看上去格外的英勇。随从武士也都“锦帽貂裘”,作打猎装束。他们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卷”过了一座座山冈。为了报答全城士民盛意,苏轼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上半段主要描写的是打猎时的狂气,而后半段则是进一步描写了苏轼的“少年狂”。苏轼本来就乐观、豪迈,喝了酒就更放得开了。就算已步入中年,那又怎么样呢?然而,苏轼毕竟是个有抱负的人,内心还是有所渴求的。“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在想,什么时候皇帝派一个像冯唐样来呢?让他告诉我将再次被重用。这时的苏轼幻想着那一天,自己拉弓如满月,看着西北的方向,射死所有的敌人。

苏轼,一位豪迈的诗人,他用他的乐观精神,去战胜人生的不完美。悲剧的人生故事,被他写成了喜剧。只是他的内心世界真实作何感想,恐怕只有他自己才会知道。但我们后在,在他写的诗词里,哪怕只是轻轻一瞥,都能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豪迈之意。这样的一位历史上难得的跨界人才,值得被后人永远铭记。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7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命运多舛。他一再被贬谪,甚至下狱。然而,豁达的苏轼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下,都不悲声叹气、怨天尤人。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他总是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登山览胜,临渊赋诗,总是努力寻找人生的快乐,寻找人生的休闲感,而这种寻找反过来又提升了他诗词文章乃至做人的境界,很多流芳百世的诗词都是他在逆境中创作出来的。

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苏轼受“乌台诗案”之累,首次被贬黄州。阴历十月十二日的晚上,温柔的月光洒进苏轼栖身的屋舍,还在疗伤的苏轼不能拒绝月光的邀请,披衣起床,走入月光的怀抱,接受月光的抚摸,“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柔美的月光,抚平了苏轼的所有伤痛。享受当下的月色才是最真实的,苏轼的痛苦升华了,他因此感到了快乐。而快乐的进一步延伸就是分享。他想到了在承天寺的朋友张怀民,也贬谪在此地,于是,他把这位朋友喊了来,两人一起在庭园中,在月色中散步赏月,并给我们留下了最美的月色描绘:“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光像水一样澄澈,庭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投射下来,好像水草交错。于是,两位文坛巨子在人生境界的澄澈度上,有了交集。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58岁的苏轼被流放到广东惠阳,职务是宁远军节度副使,境况是“惠州安置”。苏轼被贬谪至惠阳后,一间小小的寺庙,一片平凡的森林,居然让他醍醐灌顶,豁然醒悟:快乐就在当下!

*传统的士大夫读书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好山水,无论在什么样的境况中,总要在山水中寄寓感情,抒*怀,苏轼在惠州,自然也忘不了游赏山水。当时,他没有专门的官邸,寄居在惠州嘉佑寺,听说东弥陀寺后面有座松风亭,风景不错,就准备去游玩一番。这松风亭在一处高地上,亭子周边种了二十多种松树,清风一过,松涛阵阵,十分赏心悦目。

苏轼因年近六旬,体力不支,走着走着就有点走不动了,“足力疲乏”,就想找个地方歇歇脚,原想能在松风亭歇脚最好。可是一眼望去,松风亭还在远远的树林末端,“望亭宇尚在林末”。苏轼犹豫良久:继续走?体力不支;留下来休息?没有场地。正当苏轼进退维谷时,忽然醒过神来:凭什么就不能在此处休息?大宋王法又没规定这里不能休息,这儿的地上也没长蒺藜,凭什么不能就地休息呢?于是,苏轼“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就在停留的地方一屁股坐下来。就在坐下的那一刻,苏轼开悟了:休闲就在当下。

这就是苏轼的名篇《记游松风亭》的由来。记游虽是苏轼记“足力疲乏”时决定就地休息的一桩小事。但苏轼写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其实,他的自得,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而他安居广东惠州、海南儋州,凡百粗遣,不婴于心,正是对“此问有甚么歇不得处”要义深有领悟的实践。《记游松风亭》是苏轼思之所至,笔亦随之。虽然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展现苏轼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苏轼这种看好当下的态度,一直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尽头,在游览松风亭之后的第三年,公元1097年,62岁的苏轼远谪海南儋州。海南在北宋时期还是穷山恶水,连庙也没有。年过六旬还被贬往那里,简直是灭顶之灾,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苏轼却能在大树底下刨一个坑住下来,依然十分乐观。当时的海南什么都没有,肉没有,盐也没有,药更没有,有的时候台风来了,连吃的也没有,只有挨饿。

但是,尽管环境这样艰苦,苏轼依然很豁达乐观,他在海南还教了一个姓江的学生,并为这个学生作了半首诗,说等这学生金榜题名后,再续上后半首。结果,那个姓江的学生果然金榜题名了。但海南的生活让苏轼的身体遭受了巨大的伤害,虽然最后徽宗上台把他招回来。他也坚信自己一定能回来,但是,回来才三天,就去世了。而他那个学生没有辜负他,成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进士。苏轼留下那后半首诗,江进士找到苏轼的弟弟苏辙最后写完。

远谪海南儋州时,苏轼说:“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我本来就是海南儋州人,只不过以前寄居在四川。把当下所处的儋州当成家乡,反而把自己出生的家乡当成他乡,这是一种四海为家的情怀。真是:四海为家不是无家,随遇而安不是苟安,苏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改造当下的心态,用一种积极乐观的眼光看待当下的环境。由此,我们想起*古代诗人以豁达洒脱塑造了一个个快乐当下。李白遭遇永王之灾,却把灾难的当下转化为“朝辞白帝彩云间”的潇洒;杜甫流离西南,却把流离失所的当下转化为“黄四娘家花满蹊”的清新;刘禹锡屡次被贬谪,却把宦海失意的当下转化为“前度刘郎今又来”的豪迈!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8

在唐宋八大家之一,我最敬佩的人就是你苏轼,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我读到却是不一样的你。

苏轼,你是多情的,要不你就不会“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你是思念你的弟弟的,而你又不能回去看弟弟和父亲。你这就和王维一样,“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心里想着父亲和弟弟而又不能看他们,你现在的处境,还能思念着父亲和弟弟。难道,这不能说明你是多情的吗?

苏轼,你是孤独的,要不你就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是需要有人陪伴的,你被贬官时,身在异乡,在八月十五的时候也要独自一人在自己喝酒,喝得大醉。没有人陪伴你,你只能自己和自己喝酒。

苏轼,你是无奈的,要不你就不会“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你是清白正直的,你不想在这个污浊的人间,而是想到洁白的月亮上去,可是你又怕自己承受不了,月宫上的孤独和寒冷。无可奈何只好在人间。

苏轼,你是开朗的,要不你就不会不应有,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你是开朗的,你知道“此事古难全”,所以,你在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自己却开朗的心态来面临着孤独寂寞。最后,你“转朱阁,低崎户”,而自己又“照无眠”在诗的尾端写上了一句能表达你开拓的胸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你的的确确是才华横溢,但是,我读到是不一样的你。苏轼,我读懂了你。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29

“一蓑烟雨任*生。”在那场漫天的雨幕中,你欣然落下此句,竟概括了历史长流中你的身影。

小时候曾去过一次杭州,在某知名餐馆吃了一道名为“东坡肉”的佳肴,那时颇感熟悉,长大吟诵唐诗宋词时,才发现竟与苏轼有关。东坡肉的美味让我对苏轼有了更多好奇,对于这位“美食代言人”的经历更为了解。

久远的历史中你留下一壶酒一道美食一腔热血潇洒独行于那苍茫人世,官场沉浮竟是常态。我没有,也做不到如你一般豁达。望着《苏轼传》,我感概万千。“问汝*身何功名,黄州惠州儋州。”你苦笑着自嘲的神情仿佛穿过历史长流回放在我眼前。然而惆怅过后你依然将被贬,流放当做一次旅程,安之,乐之。

有人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如何躲避风雨,而是如何在风雨交加中翩翩起舞。你于是手持竹杖,脚踏草鞋,*生都付与一蓑烟雨之中,蓦然回首,风吹雨打零落处,早已无风无雨也未晴,太多挫折造就了你此刻的心境,无悲,亦无喜。你怎会不曾想过脱离红尘,奈何奸人没有心,你既已影落人间,他们便不肯让你轻易离去,尘埃,终是随风沾染了你。漠漠风尘路,你无奈,却也无力摆脱命运的枷锁。

于是你甘愿戴着命运的镣铐,以清为欢,四海为家。走过山穷水尽的流年,笑看风尘起落的人间。历遍山河,淡然留下“人间有味是清欢”,流传千古。也许是你忽忆那场穿透竹林的滂沱大雨,也许是你想起那时在烟雨中踽踽独行的你的身影,也许你终于又吟“一簇烟雨任*生”那一句。

看淡,所以人间值得。你既然不能修齐治*,那便苦中作乐。被贬黄州,笑侃“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潮湿多灾的惠州,你又寻好物“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你一生起起落落,却早已悟出真谛,朦胧江南细雨下,你的身影悠闲穿过竹林,再吟那句“一蓑烟雨任*生”。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30

“大*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雨苍苍,滚滚长*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高歌。这就是苏轼,我眼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河的胸中如*,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死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国学之一。而在我眼中,苏轼的诗词是茫茫诗词海洋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文如其人,一首首风格迥异的诗词使苏轼的形象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了……

“大*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年轻时就已经满腹经纶的苏轼虽被贬谪到黄州,却依然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词句,真不愧是豪放派词人中的魁首。苏轼的豪放、乐观、豁达充分地显现在他诗词中的字里行间。报国无门而“早生华发”的苏轼感叹“人生如梦”之余,能洒脱地“一樽还酹*月”,放下荣辱,自得其乐。苏轼尽管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却从不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影。人到中年,苏轼被贬到密州任太守,一般人早已心灰意冷,苏轼却能“老夫聊发少年狂”,自比“孙郎”,让全城的人看他“亲*虎”。即使是“鬓微霜,又何妨?”,他依然要“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天狼。”万丈豪情,即使是年轻人,又有几个人能媲美。晚年的苏轼,虽险遭杀头的厄运,却从不消沉,“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豪情不减当年。此时的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他眼中的世界广阔、宁静而清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淡泊名利、宠辱不惊的境界,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达到?

苏轼的豪放诗词世人耳熟能详,很多人一定认为他是一个洒脱不羁的人。但可贵的是苏轼豪放却不失细腻,朴实却不失婉约,志向高远却又重情重义。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妻子去世十年时所写的悼念之作。不用特意回想,根本就忘不了,文字看似平淡却道出他对亡妻十年来的无尽思念。夜晚,苏轼睡梦中又回到家乡,仿佛又见到妻子在窗前“正梳妆”,千般思念却“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如此凄凉、悲伤的词句,动人心魄,令人断肠。苏轼对亡妻情深意切,对手足兄弟也同样无限牵挂。中秋佳节,思念弟弟却不能相见,苏轼不由得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叹。对千里之外的弟弟只能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依依深情,感人肺腑。

苏轼的诗词豪放如旭日喷薄,婉约如微风拂柳。品读他的作品,你会仿佛跨越历史的长河与诗人成为知己,进行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精神交流,阵阵*在胸中回荡,长久不消。

月圆之夜,我举杯望月,依稀看见苏轼也举杯和我共邀明月……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31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被陷害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32

添字作诗

相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黄庭坚和苏轼的妹妹苏小妹在一齐评文论诗。苏小妹说:“有这么两句:“轻风细柳,淡月梅花”,如果当中各嵌一字,该填什么字才恰当呢?

苏轼经过一番思索,提出了加“摇”、“映”两字,于是这两句便成了“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改用“舞”和“隐”两字,改成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他俩的填字都遭否定,就一再请苏小妹自己填字。苏小妹说,前加“扶”,后增“失”,就成了“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淡雅而不俗。

苏、黄二人听了,不觉抚掌叫好。

有关苏轼的故事200字 篇33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