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1篇

数学Sir乃音乐爱好者也,其幽默度不亚于周星驰,至少我认为。

一日,一Student又因贪睡迟到了,而第一节恰好是数学Sir的课。这Student战战栗栗地走进教室:“报…报告!”只见数学Sir走到他的旁边,摸了摸他的头,“含情脉脉”地说:“我等你等得花儿都谢了,我等得海儿都枯了!”台下众生倾倒一片,从那以后,班里再也没有人迟到过……

又一日,数学Sir提出了一个较有难度的问题,台下一片寂静,无人敢妄自发言。阿Sir见此情景,便对众生叹息道:“别留下单身的我独自讲课!”而后台下立即热闹活跃起来……

于是乎,班上掀起——歌词热!

同学假期相遇,见面便问:“你在他乡还好吗?”

借像皮者:“同桌的你,问你借块橡皮。”借来后感谢曰:“谢谢你的爱!”

受过数学Sir的传承,在我遇到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不要怕,擦干泪,至少我们还有梦……”oh,数学Sir,谢谢你,不仅是我,你听:“数学Sir,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我们爱你一万年!”

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2篇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明白用“0”的。他们使用罗马数字。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必须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一样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十分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明白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十分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教皇十分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管禁令,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之后“0”最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3篇

常常因为一道题目苦思冥想,到最后答案却如此简单,即使我的数学成绩称不上数一数二,可怎么也挡不住吸引我的目光。我记得有一次,在做数学练习册时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前思后想,绞尽脑汁,可题目总得不到解答。 “要不放弃吧!”一个声音从内心发了出来。 “不行,我一定要想出来!”我立即将这想法否决了。这声音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力量。台灯仍然亮着时针已指到了8,我却坐在椅子上“摇”这笔,眼睛眨巴眨巴的显得十分有神,我已不知道时间的概念,只知道眼前的题等着我去解决。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数学成绩永远无法很优秀,每次遇到难题,总是草草了事。可就在这一刻我体会到了思索的乐趣。

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啊!我终于做出来了,而且十分有信心,甚至百分百肯定。这时我心里比蜜还要甜,还一个人不停地自言自语:我真是太聪明了,真是太有才了!我兴高采烈拿着练习册直往老爸房间冲,我将自己的答案给老爸看了一遍,让老爸帮我判断一下对与错,老爸看了一下就说不对,这不是正确答案,老爸一开口就将我从天堂打到了地狱。之前的心血全白费了,可我仍然可我仍然不选择放弃,回到房间后,我又开始了一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路程~~~我在数学上面,从来没有这么认真过,这一刻我就想给自己证明,我能行,如果一分钟想不出来就用一小时,一小时不行就两小时两小时不行还有四小时,还有五小时,还有六小时~~~第二天,我将练习册交上去,直到第二节课本子都没有回到我的手上,我便确定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其实今天交上去的答案,就是我交给老爸看的答案。

我一个人想了好久才确定了这个答案,在这一刻我才明白老爸为什么会说我做错了,他是为了让我学会自己分辨对与错,让我自己用努力去确定最后的答案,我恍然大悟。我爱上了数学,爱上了思索,在我的心里这就是乐趣!

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4篇

小朋友,你们听说过维纳这个名字吗?诺伯特·维纳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如今被广泛应用的数学分支信息论、控制论都是由他奠定基础的。

维纳有着非常高的天资。据说,他三岁就能读会写,七岁时就能阅读和理解著名诗人和科学家高深的著作。他大学毕业的时候才14岁,过了几年,他又获得了世界闻名的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在授予维纳博士学位的`仪式上,来了很多客人,其中有一位嘉宾看到年轻的维纳,好奇地问他:“你今年多大啦?”

维纳虽然获得了博士学位,但毕竟还是个孩子,听别人这样问他,不禁就想当众显示一下自己的才智。他说:“我今年的岁数,连续乘三次,是个四位数;连续乘四次,是个六位数;把两者加起来,他们正好是把0、1、2、3、4、5、6、7、8、9全部用上去,而且既没有重复,又没有遗漏。这意味着,全体数字都向我朝拜,预祝我将来在数学领域里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小学生《全体数字向我朝拜》数学故事:维纳这么一说,好像给所有在座的嘉宾出了一道智力题一样,大家都在纷纷议论,维纳到底有几岁。其实,这个题目说难也不难。只要多试几次,就可以了。假定维纳的年纪是在20岁左右,那么我们可以把20上下的数字都来试一试,看看是不是符合这些条件。我们看到,22×22×22等于10648,已经是五位数,所以不符合成三次是个四位数的条件,可以排除。而17×17×17×17等于83521,又小了,不符合乘四次是个六位数的条件。这样一来,答案就在18、19、20、21之间了。

20×20×20=8000,19×19×19×19=130321,21×21×21×21=194481,这几个结果里都有重复的数字,所以也不合题意,最后就剩下18了,我们来看看:

18×18×18=583218×18×18×18=104976

果然没有重复的数字。所以,维纳当时应该是18岁。

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5篇

罗素悖论

一天,一个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村里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都由我给他们理发,我也只给这些人理发。”于是有人问他:“您的头发由谁理呢?”理发师顿时哑口无言。因为如果他给自己理发,那么他就属于自己给自己理发的那一类。但是,招牌上说明他不给这类理发,因此他不能自己理发。如果由另外一个人给他理发,他就是不给自己理发的人,而招牌上说明他要给所有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因此他应该自己理。由此可见,不管做怎样的推论,理发师所说的话总是自相矛盾的。这是一个著名的悖论,称为“罗素悖论”。这是由英国哲学家罗素提出来的,他把关于集合论的一个著名悖论用故事通俗地表述出来。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很快渗透到大部分数学分支,成为他们的基础。到19世纪末,全部数学几乎都建立在集合论是基础上了。就在这时,集合论中接连出现了一些自相矛盾的结果,特别是1902年“罗素悖论”的提出,它极为简单、明确、通俗。于是,数学的基础被动摇了,这就是所谓的第三次“数学危机”。此后,为了克服这些悖论,数学家们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由此产生了大量新成果,也带来了数学观念的变革。

关于数学的故事20字 第6篇

傍晚,我在奥林匹克书中看到一道难题:果园里的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老王师傅每一天给50棵苹果树20棵梨树施肥,几天后,梨树全部施上肥,但苹果树还剩下80棵没施肥。请问:果园里有苹果树和梨树各多少棵?

我没有被这道题吓倒,难题能激发我的兴趣。我想,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假如要使两种树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师傅就就应每一天给“20×3”棵苹果树和20棵梨树施肥。

而实际他每一天只给50棵苹果树施肥,差了10棵,最后共差了80棵,从那里能够得知,老王师傅已经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树,8天就是160棵梨树,再根据第一个条件,能够明白苹果树是480棵。这就是用假设的思路来解题,因此我想,假设法实在是一种很好的解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