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1

拔苗助长原意指把苗拔起来,帮助其成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最后事与愿违。在句子中一般用作谓语,含贬义。也写作“揠苗助长”。拔苗助长是一则汉语成语,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上》。以上是关于拔苗助长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的讲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2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而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而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3

揠苗助长的故事中,主人公就是没有区分清楚影响禾苗生长的内因和外因。按禾苗的生长规律来说,影响禾苗生长的内因是禾苗种子的好坏以及生长环境的差异,而依靠外力的拔高来帮助禾苗的生长,是禾苗生存环境的外部破坏因素,并不是禾苗生长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禾苗拔高之后就死了。如果希望禾苗能生长得更快更好,则需要对禾苗的生长环境做改善,比如多施肥,勤除草,及时补充水分等等。

所以,通过这个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内因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要善于抓住内因来促进我们的进步。比如在学习时,要发挥自己内在的主动性,积极学习和理解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而不能指望他人对我们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4

做事有度要求我们做事情时,要把握好限度,有原则,有章法。不能仅仅为了自己的美好的想象就盲目地去拉长禾苗,必须掌握好“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能动性克服一些事情,比如不会做题,只要我们克服,就可以学会,但是禾苗的高度不是我们通过想象就能够克服的。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5

1、拔苗助长讲的是一个宋国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结果都枯死了。

2、该故事说明宋国人不遵守禾苗自身生长规律,通常禾苗自然生长需要充分阳光和养分,以及充分的时间,而宋国人一味强调速成,断绝了禾苗吸收养分的根系,使禾苗无法健康茁壮成长。

3、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世间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自身的生长规律,即使有良好的愿望和热情,也要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不要一味过于求成,否则会适得其反。

4、这则成语还告知人们一个具体的道理:“欲速则不达”,若违背规律、一味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世间任何事物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只有踏踏实实的行动才可开创成功的人生局面。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6

寓言故事中,主人公没有遵循禾苗的生长规律,擅自将禾苗拔高,以希望达到生长的目的,这是违背了植物生长规律的做法,所以最终不但没有达到目的,反而将哪些禾苗害死了。

就像俗话说的那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指望种下去的是瓜,结出豆子的果实,也不可能种下豆子的种子,结出瓜的果实。同样的规律还有很多,比如春种秋收,我们想要收获就得在春天播种下种子,等到秋天的时候自然会生长出果实。相反,如果你在夏天播种,秋天就得不到相应的果实。这些都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我们一定要遵守,不能像寓言中的主人公那样,违背客观规律。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7

1.起因:相传,古代有一个农夫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点,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一而再再而三地跑去看,苗好像一点也没有长高。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就暗自想要想出一个解决办法。

2.经过:经过深思熟虑,他终于想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拔苗助长”。他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他看见苗长高了,就很开心也很自信,于是从中午一直忙到了太阳落山,他累坏了,但是很开心。

3.结尾:太阳落山后,他回到家里,一边喘气一边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力气没白费,禾苗都长高了!“在一旁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心理奇怪苗怎么会忽然长高。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果然,地里的禾苗都枯死了,农夫的辛苦全白费了。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8

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没有让禾苗经过一天天的生长过程,禾苗没有完成量变的积累,而被主人公直接打破了这一规律,试图让禾苗达到质变——长高、成熟、结果,因此最终导致禾苗死了。

这就是没有经过量变,就不会有质变的道理。所以,我们要想得到质变,就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经过量变的慢慢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些名言警句就是告诉我们同样的道理,只有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和成就,想平地一跃而起是不可能的。我们做事情一定要重视量变的积累过程,才能有以后的质变飞跃。

关于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以上分享了三种解读,你更喜欢哪一种解读呢

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的道理 篇9

1.《揠苗助长》最早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公孙丑上》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记录了孟子的一些言行。

2.孟子介绍:孟子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