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篇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筹算法。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篇

有一天,数字卡片在一起吃午饭的时候,最小的一位说起话来了。 0弟弟说:“我们大家伙儿,一起拍几张合影吧,你们觉得怎么样?” 0的兄弟姐妹们一口齐声的说:“好啊。”

8哥哥说:“0弟弟的主意可真不错,我就做一回好人吧,我老8供应照相机和胶卷,好吧?”

老4说话了:“8哥,好是好,就是太麻烦了一点,到不如用我的数码照相机,就这么定了吧。”

于是,它们变忙了起来,终于+号帮它们拍好了,就立刻把数码照相机送往冲印店,冲是冲好了,电脑姐姐身手想它们要钱,可它们到底谁付钱呢?它们一个个呆呆的望着对方,这是电脑姐姐说:“一共5元钱,你们一共十一个兄弟姐妹,*均一人付多少元钱?”

在它们十一个人中,就数老六最聪明,这回它还是第一个算出了结果,你知道它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3篇

我对数学很入迷,我每天能做一百道数学题,这还是算少的,如果要我发挥全部实力,那我一天做一万道数学题,两天做四万道。

有一天,老师布置了一百道数学题,同学们都愁眉苦脸,只有我眉开眼笑,我说你们为什么不开心?有的同学说:“这也布置的太多了,并且妈妈让我五分钟做一百题数学题!”我高兴的说:“你们不想做这么多道数学题,我可以帮你们做啊!”于是我就把我们全班的数学题一下子就做完了!同学们的嘴巴张得可以吞下一个地球了。

我做的多所以什么题都难不到我。有一次考试,有一道特别难的题有一大半的同学都没做出来,但是对我来说就特别简单,考完试之后同学们都特别紧张,他们说:“那道特别难的数学题可是有三十分的。”当发试卷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一百,老师问我这道题是怎么做出来的,当我说出方法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特别简单。

我更加喜欢数学了!最后全世界的数学题都不够我做了。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4篇

当说罗马数字可能大家一时半会想不起来,那说起钟表上的数字,大家应该知道了。古罗马时期,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后,非常恼怒,并不赞同“0”存在,说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还下令把这位学者抓起来用刑。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在数学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数学上的贡献。后来“0”终于在欧洲被广泛使用,而罗马数字却逐渐被淘汰了。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5篇

住在尼斯德堡的\'一位老人曾说过:“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震撼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样则是我们心灵的准则。”

然而廉洁,是一个怎样的心灵呢?

是像陶渊明一样吗?满腹经纶,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入山后自耕自食,自得其乐,为后人留下一股清新宜人的田园之风。

是像于谦一样吗?在六十寿宴那年,一一回绝了众人送来的厚礼,不外乎皇上送来的那只玉猫金座钟。

姨父在老家是一*,掌握着许多事情和一切权利,所以来找他帮忙的人也就络绎不绝。有的请他吃饭,有的送礼,但是常常,姨夫都不为所动,并且很快地一口回绝了,对方总是十分尴尬。

记得我年纪还比较小的时候,有一次,我去表哥家玩耍,那天是周末,阳光明媚,碧空如洗,花朵的清香弥漫在微微有些湿润的空气里。我和表哥在房间里玩家家酒,正尽兴时,突然听到房门外,有“叮咚叮咚”的门铃声,我好奇地打开房门,从门缝里偷偷看着外面。

进门的是一位看起来四十多岁的伯伯,不是很高,有些胖,身体看起来像是被充了气一样。他面带微笑地边向姨夫问好,边提着大包的东西走进屋里来。

姨父望了望那伯伯手中大大的袋子,指着它问道:“这是?”那伯伯笑着把那袋子拿起来,“就是那个,小刘啊,你看我们都一起同事这么多年了是吧……”那伯伯的话还没说完,姨父就猜出他将要说出的下文,眉毛立刻拧成了一块儿,摇摇头便一口回绝了他,跟那伯伯说,不管是什么事情,他都希望是清清白白的。

最后,几分钟的沉默,那位伯伯勉强地挤出一点笑容,放下手中的东西准备告辞。姨父叫住他,说把东西拿回去吧,伯伯摆摆手笑着就走出门了。

当时年幼的我,在房间里看得十分不解。现在,我才真正明白,姨父的清廉,我深深佩服,他在自己的岗位上时刻保持着他的廉洁,*凡的他,却有不*凡的举动。

我们不能让心灵受到任何的污染,所以,请固守你的廉洁!固守你的品格吧!因为它们,是你生命的底线。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6篇

温州的浙江省立第10中学的一堂数学课,把苏步青引向通往数学王国的路。从日本留学回温州的杨老师在上数学课时,带着忧国忧民的真情:“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仰仗船坚炮利,对我国豆剖瓜分,鲸吞蚕食。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习好数学。”杨老师的话,打动了苏步青的心。从此,他的兴趣从文学向数学转移。有一次,苏步青用20种不同的方法证明了一条几何定理。校长洪泯初得知后,把苏步青叫到办公室,拍着他的肩膀说:“好好学习,将来送你留学。”到苏步青中学毕业时,洪校长已调到北京教育部任职,但他仍关心苏步青的学习,寄来了200元资助苏步青留学。

1919年,17岁的苏步青买了一张去日本的船票,余170元钱要维持3个月的生活,实在很艰难。他每天只能吃两餐饭,无钱请日语老师,只好拜房东大娘为师。最后他用流利的日语回答了主考官的提问,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名牌学校——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电机系。1924年,他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师从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1927年,大学毕业后,他又在课余卖报、送牛奶、当杂志校对和家庭老师,用所挣得的钱做学费,免试升入该校研究生院做研究生。并以坚强的意志,刻苦攻读,接连发表了41篇仿射微分几何和射影微分几何方面的研究论文,开辟了微分几何研究的新领域,被数学界称作“东方国度上升起的灿烂的数学明星”。1931年3月,他以优异的成绩荣获该校理学博士学位,成了继陈建功之后获得本学位的第二个外国人。此后,国内外的聘书像雪片似的飞来,苏步青一一谢绝。因为两年前陈建功获理学博士位时,曾约苏步青到条件较差的浙大去。苏步青说:“你先去,我毕业后再来。让我们花上20年时间,把浙大数学系办成世界第一流的数学系……”这兴许就是苏步青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不愿离开浙大的情缘。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7篇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它趴在井底哭了起来。一只癞蛤蟆爬过来,瓮声瓮气的对蜗牛说:“别哭了,小兄弟!哭也没用,这井壁太高了,掉到这里就只能在这生活了。我已经在这里过了多年了,很久没有看到过太阳,就更别提想吃天鹅肉了!”蜗牛望着又老又丑的癞蛤蟆,心里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它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蜗牛对癞蛤蟆说:“癞大叔,我不能生活在这里,我一定要爬上去!请问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话!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能爬上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总能爬出去!”第二天,蜗牛吃得饱饱的,喝足了水,就开始顺着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到了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想着想着,它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早上,蜗牛被一阵呼噜声吵醒了。一看原来是癞大叔还在睡觉。它心里一惊:“我怎么离井底这么近?”原来,蜗牛睡着以后从井壁上滑下来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地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能猜出来,蜗牛需要用几天时间就能爬上井台吗? 收起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8篇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一批同样长短粗细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不用时放在特制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记述,现在所见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乘除法筹算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筹算法。今天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是由外国传入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历史只有100年。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9篇

今天中午,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下午第二堂课数学期中测试,打破了我玩的兴趣,立刻复习起来。

终于,发考试卷的时刻到来了,我的心紧张地砰砰直跳,真是十五个竹篮打水——七上八下。

我翻翻试卷,看内容不多,想必题目一定很难。我深吸一口气,开始“埋头苦干”了……

终于写完了,我看了看手表,还有10分钟,心松了下来,擦擦手上的热汗,又开始了检查工作。

几遍下来,大部分没问题,就有一题,拿不准答案。在数学名著《九章算术》里,记载着一种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叫作()。

A、以少见多,更显减损。B、辗转相除法。C、短除法。

我思考了一会儿,选择了现代称呼:短除法。可就在这时,下课铃声响了起来,我立即交了试卷并翻阅查找,发现答案是A!可现在后悔也来不及了,只得下次努力。

今天紧张的考试结束了,我打着花伞,快乐的回到了家。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0篇

先忧后乐切切情,造福人民留美名――范仲淹故事之(扶弱济贫,爱惜人才)

饶州城里有一位穷书生。一天这个穷书生在衙门前等待着求见范大人,不多时便见到了范仲淹。范仲淹从书生的谈吐中,发现书生很有采气,且有报国大志,也得知书生生活极端贫困,连饭都没有饱食过一餐,家中毫无分文,还想进京赶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处境,也很欣赏他的才华与志向,于是便想出一个主意,叫随从拿出纸墨,令随从陪同穷书生前往饶州城东荐福寺,拓欧阳询的碑帖,去京师售买,每本可获千钱,按当时的规定这个碑刻是不可随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应了给书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准备第二天再拓印。不料,这一夜雷雨大作,雷雨将石碑击的粉碎。穷书生伤心地只怨自己命运不佳。典故“时来送去滕王阁,运去雷雨轰荐福存”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为此而叹惜,为了使穷书生不失科考的良机,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银两送给穷书生,穷书生含泪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1篇

一家手杖店来了一个顾客,买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张50元的票子,要求找钱。

店里正巧没有零钱,店主到邻居处把50元的票子换成零钱,给了顾客20元的找头。

顾客刚走,邻居慌慌张张地奔来,说这张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邻居赔偿了50元。随后出门去追那个顾客,并把他抓住说:“你这个骗子,我赔给邻居50元,又给你找头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赔偿我100元的损失。”

这个顾客却说:“一根手杖的费用就是邻居给你换零钱时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请你计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损失是多少?这里要补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这个顾客行骗成功,那么共骗得了多少钱?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2篇

阿拉伯数字1、2、3、4、5、6、7、8、9、0就是国际上通用的数码。这种数字的创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劳。阿拉伯数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就是他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各地的写法不一,其中典型的就是婆罗门式,它的独到之处就就是从1~9每个数都有专用符号,现代数字就就是从它们中脱胎而来的。当时,“0”还没有出现。到了笈多时代(300-500年)才有了“0”。这样,一套完整的数字便产生了。这就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国。7-8世纪,随着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饥似渴地吸取古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大量翻译其科学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学家、旅行家毛卡访问阿拉伯帝国阿拨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达,将随身携带的一部印度天文学著作《西德罕塔》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曼苏尔(757-775),曼苏尔令翻译成阿拉伯文,取名为《信德欣德》。此书中有大量的数字,因此称“印度数字”,原意即为“从印度来的”。

阿拉伯的数学家花拉子密(约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数字,并在天文表中运用。他们放弃了自己的28个字母,在实践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无保留地把它介绍给西方。9世纪初,花拉子密发表《印度计数算法》,阐述了印度数字及应用方法。

印度数字取代了冗长笨拙的罗马数字,在欧洲传播,遭到一些基督^v^的反对,但实践证明优于罗马数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发行的《计算之书》,标志着欧洲使用印度数字的开始。该书共15章,开章说:“印度九个数字就是:‘9、8、7、6、5、4、3、2、1’,用这九个数字及阿拉伯人称作sifr(零)的记号‘0’,任何数都可以表示出来。”

14世纪时中国的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应用,逐渐为欧洲人所采用。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3篇

记得刚上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成绩还是很好的,在班上的排名每次都很靠前,我也很喜欢学数学,尤其是到了数学考试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兴奋,想着考一个漂亮的成绩给妈妈看,让妈妈表扬我。

可是好景不长,到了五年级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的数学成绩突然下滑了,而且下滑的很是严重,当看了一次不如一次的成绩以后,我的心里十分的难受,满满的挫败感占据了我的心,于是慢慢的,我就对数学产生了畏惧感,每次考数学的时候心里总是先一阵紧张,害怕自己又考了不理想的分数,导致成绩一次又一次的不如意。

后来我们的数学老师找到了我,跟我认真分析我数学下滑的原因,原来才发现,是因为我有的时候一个小的知识点没有弄清楚,但是后边的知识点又和前面的有很大的关联,于是导致我接二连三搞不清楚一些概念的意思。

经过老师的分析和我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数学成绩又回升了,我又和数学重新做回了朋友。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4篇

小学生数学故事:去马如飞酒力微

宋代诗人秦观写的一首回环诗。全诗共14个字,写在图中的外层圆圈上。读出来共有4句,每句7个字,写在图中内层的方块里。

这首回环诗,要把圆圈上的字按顺时针方向连读,每句由7个相邻的字组成。第一句从圆圈下部偏左的赏字开始读;然后沿着圆圈顺时针方向跳过两个字,从去 开始读第二句;再往下跳过三个字,从酒开始读第三句;再往下跳过两个字,从醒开始读第四句。四句连读,就是一首好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

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

醒时已暮赏花归。

这四句读下来,头脑里就像放电视一样,闪现出姹紫嫣红的花,的的笃笃的马,颠颠巍巍的人,暮色苍茫的天。

如果继续顺时针方向往下跳过三个字,就回到赏字,又可将诗重新欣赏一遍了。

生活中的圆圈,在数学上叫做圆周。一个圆周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沿着圆周却能一圈又一圈地继续走下去,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回环诗把诗句排列在圆周上,前句的后半,兼作后句的前半,用数学的趣味增强文学的趣味,用数学美衬托文学美。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5篇

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八戒去花果山找悟空,大圣不在家。小猴子们热情地招待八戒,采了山中最好吃的山桃整整100个,八戒高兴地说:“大家一起吃!”可怎样吃呢,数了数共30只猴子,八戒找个树枝在地上左画右画,列起了算式,100÷30=3.....1

八戒指着上面的3,大方的说,“你们一个人吃3个山桃吧,瞧,我就吃那剩下的1个吧!”小猴子们很感激八戒,纷纷道谢,然后每人拿了各自的一份。

悟空回来后,小猴子们对悟空讲今天八戒如何大方,如何自已只吃一个山桃,悟空看了八戒的列式,大叫,“好个呆子,多吃了山桃竟然还嘴硬,我去找他!”

哈哈,你知道八戒吃了几个山桃?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6篇

我最近突然发现,我爱上了数学这个科目。

最近的数学课上,我频繁地举手,老师也经常让我来回答问题,而且我的回答特别详细,数学老师几乎都不用再讲课了,只要轻描淡写补充一下就可以了。这也许是我热爱数学的表现吧。

每个星期六的奥数课,本来我觉得枯燥无味,可是发现了奥数的乐趣以后,我上课变认真了,我回家做数学作业也更善于思考了,有时有空还会挑战一些数学难题。学习成绩也变好了,作业成绩从开始的b+、a-,到现在的a、a+;考试成绩从这个学年开始的75-90分,到现在的115-120分(满分120分),这让我感到对数学非常热爱,我已经完全爱上了数学,同时,数学也让我感到了成就感。

我热爱数学,我的数学也就会进步,我接二连三被班级选上去参加“籀园杯”比赛,也获奖了。获奖之后,同学们也佩服我了,老师也表扬了我,我自信多了。这些奖状都是证明我对数学的热爱。

数学,我爱你。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7篇

丘成桐1949年出生于广东汕头,老家在梅州蕉岭,在香港长大。父亲曾在香港香让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的前身崇基学院任教。父教母慈,童年的丘成桐无忧无虑,成绩优异。但在他14岁那年,父亲突然辞世,一家人顿时失去经济来源。尽管丘成桐不得不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却仍然以优异成绩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

他的父亲在他14岁时去世,家境贫寒。他中学的时候逃学一年,曾经成绩很差,差一点落榜。19岁的时候来到美国伯克利,“21岁毕业时就注定要改变数学的面貌”。这不是我的话,这是几年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希望把丘教授聘请过来的时候,系里讨论时一个年纪很大的几何学家引用陈省身先生说的一句话。他10年之后成为数学界的一代天骄。从他入学伯克利到在世界数学家大会做一小时报告还不到10年。当年他只有28岁,也是在那一年,陈景润先生被邀请做45分钟的报告。这期间他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正质量猜想,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几何分析。

1981年,他32岁时,获得了美国数学会的维布伦(Veblen)奖——这是世界微分几何界的最高奖项之一;1983年,他被授予菲尔兹(Fields)奖章——这是世界数学界的最高荣誉;1994年,他又荣获了克劳福(Crawford)奖。

除此之外,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加利福尼亚州最优秀的科学家的称号,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名誉博士、*科学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名誉博士……

大学期间,他以三年时间修完全部必修课程,还阅读了大量课外资料。他的突出成绩和钻研精神为当时的美籍教授萨拉夫所赏识,萨拉夫力荐他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研究生。七十年代左右的伯克利分校是世界微分几何的中心,云集了许多优秀的几何学家和年轻学者。在这里,丘成桐得到IBM奖学金,并师从著名微分几何学家陈省身。

命运是公*的,奖章、荣誉,授予了那个在教室中坚持到最后的人。这,并没有让丘成桐止步不前,他继续进行着大量繁杂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成就。

坚韧、坚持、锲而不舍,这就是丘成桐的精神。当然,也不是每个有着这样精神的人都能取得丘成桐一样的成就的。数学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正如著名数学家尼伦伯格所说,丘成桐“不仅具备几何学家的直观能力,而且兼有分析家的才能”。著名数学家郑绍远先生回忆说,对于许多艰深的数学问题,丘成桐已思考近20年,虽然仍未解决,他还是没有轻易放弃思考。

丘成桐对*的数学事业一直非常关心。从1984年起,他先后招收了十几名来自*的博士研究生,要为*培养微分几何方面的人才。他的做法是,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特殊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领会数学的精辟之处。他的学生田刚,也于1996年获得了维布伦奖,被公认为世界最杰出的微分几何学家之一。

数学是奇妙的,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探求其中真谛。对于丘成桐这样的数学家来说,这种探求不但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乐趣。

丘先生绝对不是一个完人,但绝对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你可以不喜欢这个人,但你不可能不喜欢他的数学,他证明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定理。大家如果学数学,读到研究生的话你就会知道他的定理非常美妙,他的卡拉比猜想毫无疑问是数学中最深刻的定理之一,尤其是在超弦理论中应用之广不可思议,我想当年丘教授自己都没有想到。

他个性坚强,永不服输,永不言弃,著述等身,得奖无数。这些也带给他许许多多的误解。因为少年得志,20几岁就功成名就,有人说他目中无人、傲慢至极。当然,有这样的成就也让他有傲慢的资本。我把他跟陈省身一比。陈省身先生,大家跟他相处久了就知道也傲慢,只是他们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他们的傲慢,丘成桐是直截了当,数学和为人是他衡量你的标准,他看你的话,你数学不好,他不愿意跟你多谈,你做事情不入他的眼,他不愿意搭理你。

先生是微笑不语,什么人他都可以很*和地相处,但是这微笑中就蕴含着尊敬或者是不屑,你自己可以感觉出来。他们都是真正的君子,都是我最敬佩的伟大的数学家,他们都尊重真正的君子和真正的数学家。我想这是他们真正可贵的地方。

30年来,丘先生不仅时刻把握着数学与物理跳动的脉搏,引导着世界数学发展的潮流,还一直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关心和帮助着*数学的进步。他培养了众多的华人数学家。他的学生和博士后在国外各个重要的大学里都有。

——关于清正廉洁小故事10篇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8篇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提出一篇论文,名叫「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axas州引起龙卷风?」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 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如何刻意去投掷,两次的物是 相同的。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这故事发生在1961年的某个冬天,他如往常一般在办公室操作气象电脑。*时,他只需要将温度、湿度、压力等气象数据 输入,电脑就会依据三个内建的微分方程式,计算出下一刻可能的气象数据,因此模拟出气象变化图。 这一天,Lorenz想更进一步了解某段纪录的后续变化,他把某时刻的气象数据重新输入电脑,让电脑计算出更多的后续结 果。当时,电脑处理数据资料的数度不快,在结果出来之前,足够他喝杯咖啡并和友人闲聊一阵。在一小,结果出来了,不过令 他目瞪口呆。结果和原资讯两相比较,初期数据还差不多,越到后期,数据差异就越大了,就像是不同的两笔资讯。而问题并不 出在电脑,问题是他输入的数据差了,而这些微的差异却造成天壤之别。所以长期的准确预测天气是不可能的。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19篇

美丽的植树图案

很久很久以前,*数字王国的国王过20岁生日,罗马数字王国派人送来了20棵珍贵的树,作为生日礼物。 *数 啊。“20”大臣张榜招贤,凡是能巧妙地栽这20棵树的人将有重赏。可是,谁也设计不出来。 “20”大臣日夜思索,翻了大量的资料,又用石子进行了一次次的试验。他画了成千成万个图样。画着,试着,忽然,他 眼睛一亮,看到了一张极其美妙的图案。 “20”大臣立即把图案奉献给国王。国王见了非常高兴,“20”大臣指着图案对国王说:“陛下,您看,图中所栽的树不 论横数、竖数或斜数,每行都是4棵,这样最多18行。” 国王赞叹不止,说:“这样美丽奇妙的植树图案,我在任何公园都没有看见过,简直太美妙了。我要重重地赏您!” 。 我要重重地赏您!” 国王赞叹不止,说:“这样美丽奇妙的植树图案,我在任何公园都没有看见过,简直太美妙了。我要重重地赏您!” “对,这是一位名叫山姆·劳埃德的数学家发明和设计的,我只是把他设计的图案用到植树问题上来。”“20”大臣据实说。 “好,好,你能用上这个图案,也是有功的。”说着,国王宣布了对“20”大臣的奖赏,并将这个图案命名为“20图案”, 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树图案。 国王立即派人按照“20图案”把20棵树栽在宫廷的花园里。从此,这美丽的植树图案就一直流传至今。

您肯定想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植树图案”是什么,请快来在本“趣味数学故事集锦”栏目中找一找吧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0篇

祖冲之在数学上的杰出成就,是关于圆周率的计算。秦汉以前,人们以^v^径一周三^v^做为圆周率,这就是^v^古率^v^。后来发现古率误差太大,圆周率应是^v^圆径一而周三有余^v^,不过究竟余多少,意见不一。直到三国时期,刘徽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科学方法——^v^割圆术^v^,用圆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来逼近圆周长。刘徽计算到圆内接96边形,求得π=,并指出,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确。祖冲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求出π在与之间。并得出了π分数形式的近似值,取为约率 ,取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数是,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内最接近π值的分数。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考查。

若设想他按刘徽的^v^割圆术^v^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384边形,这需要化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由此可见他在治学上的顽强毅力和聪敏才智是令人钦佩的。祖冲之计算得出的密率,外国数学家获得同样结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建议把π=叫做^v^祖率^v^。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1篇

高扬芝(1906-1978 ),江西南昌人,从小学习勤奋,特别喜欢数学。

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由于学习成绩优秀,1930年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教授、数学系主任。在课堂教学中,她遵循《学记》中所说:“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所以,高扬芝数学教学一贯是兢兢业业、讲求实效,深受学生欢迎。

高扬芝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旧时叫高等微积分)、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教学与研究。她深知,高等数学比初等数学更加抽象,外行人常常把它看成是由冷酷定义、定理、法则统治着王国。因此,高教授常常告诉学生,数学结构严谨,证明简洁,蕴含着数学美。它像一座迷宫,只要你潜心学习、研究,就能寻求到走出迷宫正确道路。一旦顺利走出迷宫,成功愉悦会使你兴奋不已,你会向新、更复杂迷宫挑战,这就是数学魅力。

她在上海大同大学工作不到五年时间里,自身潜在科研天赋很快被唤醒催发。经过刻苦钻研教材,结合教学实践,她撰写出论文《Clebsch氏级数改正》,1935年在交通大学主编《科学通讯》上连载,得到同行好评。*后,她又著有《极限浅说》《行列式》等科普读物多部。

高扬芝是*数学会创始时少数女性前辈之一。1935年7月25日*数学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举行成立大会,共有33人出席,高扬芝就是其中一位。在这次年会上,她被推选为*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后连任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1951年8月,*数学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了规模空前第一次全国*,高扬芝出席了大会。她是这次到会代表63人中惟一女代表。20世纪60年代,她被选为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2篇

北宋的一个夜晚,一家小酒店的老板正和伙计一起堆酒坛。因为近来生意特别好,酒坛自然也就多。老板一边在心里乐,一边盘算着如何发更大的财。他要把酒坛堆得整整齐齐,美观大方,吸引更多的顾客光临酒店。

酒坛堆得非常漂亮,一层一层整整齐齐。酒店门口的招幌迎风飘扬,使人不得不驻足逗留,忍不住想进店喝几盅。酒店老板得意扬扬之际,想数数酒坛一共有多少只。可是,数坛子也并不轻松,老板从前面绕到后面,又从后面绕到前面,刚刚擦干的汗水又冒出来了,伙计们都笑了

第二天。这堆酒坛果然吸引了不少顾客,老板望着酒坛,乐不可支。这时,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书生走了过来,面对酒坛,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为了数清这堆酒坛,花了很大的功夫,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v^年轻人,你知道这堆酒坛一共有多少个吗?^v^老板半开玩笑地问道。

^v^这很容易,只要你告诉我这堆酒坛最上面的那层一共几排,每排多少个,一共有几层。根本不用数,我马上就知道这堆酒坛的数目。^v^年轻人这么说话,显然有十足的把握。

^v^噢!^v^老板心想:这位年轻人真会说大话,不妨把他提的条件告诉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说:

^v^最上面那层酒坛是四排,每排8个,第二层是五排,每排9个……^v^

^v^好了,一共七层,^v^年轻人打断了老板的话,不加思索地报出了答案,^v^一共567个酒坛。对吗?^v^

老板一下子惊得连张开的嘴巴也忘记合拢了。这么快!老板马上把年轻人请进酒店,上茶,敬酒,招待得万分周到。老板真是打心眼佩服这位青年,又是请教姓名,又是讨教数坛的方法。

这位青年就叫沈括。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使他有机会读书,加上他好奇心强,肯钻研,于是他就成了很有才学的人。沈括回答老板说:^v^我数这坛子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因为最中间那层共77个,共七层,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数28就行了。^v^

沈括从小对筹算很感兴趣,读了许多数学名著。后来自己写成了一本数学专著《隙积术》,专门研究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问题。沈括数坛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的方法,要比单纯地数方便多了。数学上还可能碰到数字更大,项数更多的题目,用这种方法便可一下子迎刃而解。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3篇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铁路桥梁专家,他曾主持建造了杭州的钱塘江大桥、南京大桥等。茅以升从小就很,上学的时候他就对数学有着特殊的偏好,据说他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多位的数字。

要说他立志当桥梁专家的事,那是在茅以升上中学的时候,在他的发生了一起^v^文德桥倒塌^v^的事故。当时在桥上行走的人都掉进了河里,死了很多无辜的。茅以升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痛心,他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建一座坚固的桥。后来,茅以升终于学有所成,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他还远渡重洋去了国外留学。回国后他被请去作钱塘江大桥的设计师。就这样在茅以升和他的同事们的下,终于建成了钱塘江大桥,他的设计图纸被美国桥梁设计专家华德尔博士看了后赞不绝口。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4篇

﹤、﹥和﹦的本领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比较混乱。0—9十个兄弟不仅在王国称霸,而且彼此吹嘘自己的本领最大。数学天使看到这种情况很生气,派﹤、﹥和﹦三个小天使到数学王国建立次序,避免混乱。

三个小天使来到数学王国,0—9十个兄弟轻蔑地看着它们。9问道:“你们三个来数学王国干什么,我们不欢迎你们!”

﹦笑着说:“我们是天使派来你们王国的法官,帮你们治理好你们国家。我是‘等号’,这两位是‘大于号’和‘小于号’,它们开口朝谁,谁就大;它们尖尖朝谁,谁就小。”

0—9十个兄弟听说它们是天使派来的法官,就乖乖地服从﹤、﹥和﹦的命令。从此,数学王国有了严格的次序,任何人不会违反。

——数学趣味小故事?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5篇

祖冲之祖籍河北,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南朝做官,因而他出生于南方。 晋朝末年,由于北方连年混战,中原地区的人口大量迁移到南方,促使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各方面都有迅速的发展,祖冲之正是诞生在这样的时代环境里。祖家历代对天文历法都很有研究。在家庭的影响下,祖冲之从小便对天文学和数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青年时代,他便对刘歆、张衡、王蕃、刘徽等人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驳正了他们的错误。以后他继续钻研,在科学技术方面作出极有价值的贡献。精确到小数点后第六位数的圆周率,便是他其中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在天文历法方面,他曾将自古代到他生活年代为止所有可以搜罗到的文献资料,全部整理了一遍,并且通过亲自观测和推算,做了深切的验证。他指出当时所流行的何承天(公元370—447年)编定的历法有许多严重的错误。因此他便开始编制另一种新的历法。

宋大明6年(公元462年),33岁的祖冲之编好了新的历法“大明历”。这是一部最好的历法,但是却遭到了当时朝廷中最得势人物戴法兴的反对。许多官员惧怕戴法兴的势力,不敢对祖冲之新历作公正的评定。祖冲之为了坚持真理,勇敢地与戴法兴展开了辩论,他写了一篇有名的《驳议》,逐条驳斥了戴法兴的无理责难。这场辩论,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反科学、进步和保守之间的尖锐斗争。戴法兴等人认为:历代流传下来的东西,都是古制,是不可革的,是“万世不易”的,他们认为天文历法不是“凡人”可以修改的,他们说:“非冲之浅虑妄可穿凿”,甚至进一步责骂祖冲之是“诬天背经”。祖冲之对他们提出了尖锐的反驳。他认为日月五星的运行“非出神怪”,“是有形可检,有数可推”,只要进行细心的观测和推算。孟子早先所说“千年之日至(夏至、冬至)可生而致”的话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祖冲之在《驳议》中写了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愿闻显据,以覆理实”,“浮词虚贬,窃非所惧”。他希望双方都拿出真实的证据,辨明真正的是非,至于造谣和中伤,那是他丝毫不怕的。由于种种阻碍,大明历一直到他死后十年,在梁朝才得以颁行(公元510年)。

祖冲之除天文历法和数学之外,对机械方面也有研究,他制造过“指南车”和“千里船”,此外,他对音律也很精通,对古代的许多书籍进行过注释,他还写过十卷小说,他真称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科学家。关于他在数学方面的著作,最著名的要算是《缀术》,此外还有《九章算术译注》、《重差注》等等,但这些也都失传了。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继承了祖冲之在数学和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并进一步发扬光大了他父亲的成就。祖冲之的“大明历”就是经过祖暅三次建议之后才被梁朝采用的。关于球体体积的计算也是作为祖暅的工作流传下来的。祖暅终生好学不倦。传说他小的时候,专心读书,连打雷也不觉得,走路时思考问题,曾经撞到别人身上。

祖冲之父子的名字,不仅在国内已是受到称道,在世界上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关于清正廉洁小故事10篇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6篇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也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生活中的人们也是离不开数学的,它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们身边到处都是数学,比如:去买东西的时候,结账的时候,统计电费,水费的时候……数不胜数。

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去超市买饼干。超市里的饼干花样可多了,有:芝麻饼干元一斤,香奶饼干元一斤,巧克力饼干元一斤……但也分散称和包装。妈妈问:“女儿,你想买什么饼干啊”?我看着琳琅满目的饼干说:“买香奶饼干”。妈妈又问:“你是买散称还是包装”?我想了想:包装的有一斤13元,散称的一斤元,13元>元,所以散称比包装便宜。我把结果告诉了妈妈,妈妈高兴的点了点头。

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我们的身边到处都是数学,它为我们的生活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啊。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7篇

星期天,我们全家一起去大润发购物。

来到超市,我先买了一些零食,然后妈妈说家里食用油快用完了,我们买点油回去吧。来到卖油这边,妈妈顺手拿了两桶金龙鱼大豆油,接着准备离开,我出于好奇就问了妈妈这两桶油多少钱呀?妈妈说一桶油28元,你说两桶油多少钱呀,我口算了一下是56元,我看到这边还有大桶5升的油,看了一下价格是50元,那应该是每升10元,我就问妈妈你那两桶油和这个大桶的哪个便宜一点呢,妈妈说:“应该差不多吧,不管它了。”可是我就要追问到底,后来一看那两桶加起来也是5升,算下来每升元,我就跟妈妈说我们还是买这个大桶的吧,虽然便宜不了多少钱,但是省下来的钱也可以买点小文具了,那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妈妈说,小丫头,看来这个数学应用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对生活应用很有好处,以后要更加用心的学习数学,知道吗!最后我们一家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8篇

小熊的妈妈生病了,为了能挣钱替妈妈治病,小熊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河捕鱼,赶早市到菜场卖鱼。

一天,小熊刚摆好鱼摊,狐狸、黑狗和老狼就来了。小熊见有顾客光临,急忙招呼:“买鱼吗,我这鱼刚捕来的.,新鲜着呢!”狐狸边翻弄着鱼边问:“这么新鲜的鱼,多少钱一千克?”小熊满脸堆笑:“便宜了,四元一千克。”

老狼摇摇头:“我老了,牙齿不行了,我只想买点鱼身。”小熊面露难色:“我把鱼身卖给你,鱼头、鱼尾卖给谁呢? ”狐狸甩甩尾巴道:“是呀,这剩下的谁也不愿意买,不过,狼大叔牙不好,也只能吃点鱼肉。这样吧,我和黑狗牙好,咱俩一个买鱼头,一个买鱼尾,不就既帮了狼大叔,又帮了你熊老弟了吗?”

小熊一听直拍手,但仍有点迟疑:^v^好倒好,可价钱怎么定?”狐狸眼珠一转,答道:“鱼身2元1千克,鱼头、鱼尾各1元1千克,不正好是4元1千克吗?”小熊在地上用小棍儿画了画,然后一拍大腿:“好,就这么办!”四人一齐动手,不一会儿就把鱼头、鱼尾、鱼身分好了,小熊一过秤,鱼身35千克70元;鱼头15千克15元,鱼尾10千克10元。老狼、狐狸和黑狗提着鱼,飞快地跑到林子里,把鱼头鱼身鱼尾配好,重新平分了。

小熊在回家的路上,边走边想:我60千克鱼按4元1千克应卖240元,可怎么现在只卖了95元,小熊怎么也理不出头绪来。

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29篇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少年时代的华罗庚家境贫寒,疾病缠身。18岁那年,华罗庚初中时代的王老师从外国学成归来,出任金坛中学校长。华罗庚是他得意的门生。他一心要接济华罗庚。不久,经王校长介绍,华罗庚到金坛中学做了个勤杂工,负责收发信件、报纸做杂务。华罗庚做勤杂工时,手脚勤快,每天忙忙碌碌地干完事就捧起数学课本学习。王校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他为这位勤奋肯学的年轻人而感到骄傲。

真是天有不测风雨。华罗庚被一场伤寒病拖垮,医生作出 无法医救的诊断。全家人悲痛万分,王校长更是觉得十分惋惜。但是死神终究没有把他拽走,他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只是左腿僵硬,落下了终身残疾。

华罗庚一瘸一跛地又去上工了,做的还是老本勤杂工。一天的劳累,双腿已疼痛难忍,但是他咬咬牙,仍然沉浸在数学王国的遨游中,把疼痛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对华罗庚来说,枯燥无味的*数字就象一组奇妙无比的音符,草稿纸的运算符号好比音乐演奏一样,给他带来了无穷的乐趣。他坚信,只要顽强地坚持下去,自学也能摘取数学王冠。由于他信心百倍地不懈努力,终于有一天,他的一篇数学论文发表了。机遇垂青这位下苦工夫的热心人。清华大学的数学教授熊庆来得知华罗庚的研究成果和不幸遭遇后,邀请华罗庚到清华大学工作,这就是为他成为数学家提供了广阔舞台。这就是至今成为人们美谈的熊庆来睿智识英才的故事。

1985年,75岁的华罗庚爷爷带着一丝微笑和欣慰离开了他追求了一生的数学事业。他曾叮嘱人们不要忘记他曾是一位勤杂工。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30篇

阿基米德有许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要算发现阿基米德定律的那个洗澡的故事了。

国王做了一顶金王冠,他怀疑工匠用银子偷换了一部分金子,便要阿基米德鉴定它是不是纯金制的,且不能损坏王冠。阿基米德捧着这顶王冠整天苦苦思索,有一天,阿基米德去浴室洗澡,他跨入浴桶,随着身子浸入浴桶,一部分水就从桶边溢出,阿基米德看到这个现象,头脑中像闪过一道闪电,“我找到了!”

阿基米德拿一块金块和一块重量相等的银块,分别放入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发现银块排出的水多得多。于是阿基米德拿了与王冠重量相等的金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测出排出的水量;再把王冠放入盛满水的容器里,看看排出的水量是否一样,问题就解决了。随着进一步研究,沿用至今的流体力学最重要基石——阿基米德定律诞生了。

有趣的数学小故事 第31篇

此刻人买犬,有些是为了看家防盗,有些是为了上山打猎,有些是为了侦查破案,有些是为了观赏消遣。古代人也会为了各种目的买犬。下方是*古代数学书《九章算术》里一道关于买犬的应用题:

今有共买犬,人出五,不足九十;人出五十,适足。问人数、犬价各几何?

题目的大意是说,此刻有几个人合买一条犬,每人出5文,还差90文;每人出50文,刚好够了。问有多少人,犬的价钱是多少。

第一次每人出5文,第二次改成出50文,增加的钱数是50-5=45(文)。

每人多拿出45文,刚好补足了原先短缺的钱数90文,所以人数是90÷45=2,

犬的价钱是50×2=100(文)。

答案是:共有两个人,买一只犬要100文。

《九章算术》里还有一些类似的问题,几个人合买一件东西,拿出来的钱有那时多了(盈),有那时不够(不足),有那时刚好(适足)。这种算术题型很常见,至今还叫做“盈亏问题”或“盈不足问题”,保留了《九章算术》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