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策略报告 第1篇

B股市场对内开放周年回顾

●股指    近期上证B指较去年6月最高点已跌去四成余,深证B指较去年6月已跌去5成余,两市皆较去年开放政策前尚有七成升幅,但目前已基本回调至当初井喷行情连续涨停打开的位置;

●成交   近期深市B股日成交仅及去年三月的数十分之一,沪市B股近期日成交也仅及去年三月日成交的十分之一,近期日成交量甚至较去年政策公布前的一月份的日成交也远远不足;

●融资   自前年十月雷伊B发行至今,B股市场新股发行已整整一年半“颗粒无收”,随着PT水仙、PT中浩、PT金田的退市,B股上市公司家数已经从原来的114家减至111家;

●持股   以24家纯B股为例,平均每户持流通股数从末的近3万股锐减至末的万股,名列B股公司十大股东中的原来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有九成以上在有减持举动,平均减持比例超过五成多。

投资者散户化 外资总体淡出 ――B股市场投资者状况分析

□平安证券综合研究所  钟精腾

去年2月B股市场对内开放后B股行情如坐过山车――大起大落。期间场内投资者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前期急流勇退的外资在目前的低位有否回流、大股东增持及减持哪些股票等等成为目前市场关注的焦点。以下是笔者对B股公司20和20年报股东持股变化的统计分析,相信能增加投资者对B股市场的理性认识。散户化趋势明显

去年B股市场开放后投资者散户化、本土化已是不争的事实,B股公司股东人数和股东平均持股量从年到年的变化对此有很好的反映。

从2000年数据看,112家B股公司(含PT金田)中,除了少数股本较大的公司如东电B、陆家B等股东人数较多外(分别达到18251户和19560户),1万户以上的寥寥无几,1万户以下的占了九成多,并且4000户以下的占了四成多,平均起来,2000年底B股上市公司的B股股东人数不超过5500户。其中茉织B股东数最少,仅有616户,另外杭汽轮B、联华B、帝贤B、雷伊B、深本实B等均不足2000户。但2001年底,股东户数相比2000年底出现急剧膨胀的现象,平均膨胀倍数超过4倍,其中杭汽轮的股东人数膨胀了倍,从1199户增加到了13142户。

在股东平均持股量方面,2001年底以24家纯B股为例,平均每户持流通股数从2000年年报的29905股锐减至2001年中报的6319股,再减少至2001年年报的5604股。个别公司A、B股市场筹码变化出现背离,如深华发截止2001年底公司股东总数为15409户,与2000年同期的12198户相比有所增加,但其A股户数却从2000年末的9946户锐减至2001年年末的6164户,所以其去年股东总数增加,是B股户数的激增所致,由前年的2252户猛增到9245户。外资减多增少

去年B股的井喷上涨使得外资急流勇退,其中一个明显的现象是,B股公司外资机构股东数目和持股量均大幅减少。

从总体情况来看,2000年112家B股公司中,除了6家公司的10大股东中没有外资机构股东,其余公司都有至少一家外资机构股东,112家公司共拥有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其中一些机构持有多个公司的股份),而在2001年300多家外资机构股东中九成以上有减持的举动,平均减持比例超过五成多。

从个体情况看,绝大部分B股公司前10名股东中不仅外资机构股东数目减少了,而且外资股东持股票数量也大幅降低。如深赤湾2000年底共有9家外资机构股东,持股量达2897万股,占其B股总量的28%,但到了2001年底,深赤湾原有9大外资机构股东全部退出,虽然也有新的外资机构股东进入,但总体持股量不到200万股。汇丽B股原有的4家境外机构已经全部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茉织华B也由5家减少到1家。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外资机构都选择减持或出局,也有一些外资股东在“坚守岗位”,如海航B股、江铃B等外资法人股股东。还有8家外资机构不仅没有减持,反而还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增持,如日本松岗株式会社2000年持有茉织华9263万股,2001年大幅增加到18101万股,皮尔金顿国际控股公司2000年持有耀皮8385万股,2001年增加到9250万股。这些持股不动或增持的外资机构,主要是外资法人股和战略投资者。

部分外资在个别B股低位回补现象明显。如邮通B,2001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外资大股东全身而退,外资持股量从2000年报的1905万股减持至2001年中报的118万股,但2001年底又回升至1428万股。

市场发展遭遇难题

□本报记者  汪涛

在人们对去年2、3月红红火火的B股行情还记忆犹新的时候,B股市场却在经历了短暂的燥热之后,又逐渐地失去了勃勃生气。今年以来不仅指数从去年的最高位回落了一半多,其交易状况也恢复到开放前的波澜不惊的局面。在消息面上,来自于管理层的正式消息除了去年2月份推出的一系列关于开放和发展B股市场的政策,就再也没有更进一步的说法,政策面逐渐真空;而从媒体方面,最近,关于“B股市场已经死了”的说法,又开始见诸报端。B股市场究竟怎么了?

种种迹象表明,去年2月份管理层在宣布对境内居民开放B股市场时,对于发展B股市场,还是有诸多配套措施准备推出的,如“设立B股基金”、“加快B股市场融资步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些政策后来也都没了下文。虽然管理层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但媒体并没有停止过对B股市场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人们很快发现,由于B股市场对内开放已彻底改变了市场参与主体的构成,这使发展B股市场的各项措施面临着诸多难题。 难题一新股发行公募?私募?

投资策略报告 第2篇

项目实施时期的进度安排也是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项目实施时期亦可称为投资时间,是指从正式确定建设项目到项目达到正常生产这段时间。这一时期包括项目实施准备,资金筹集安排,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施工准备,施工和生产准备,试运转直到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等各工作阶段。这些阶段的各项投资活动和各个工作环节,有些是相互影响的,前后紧密衔接的,也有些是同时开展,相互交叉进行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阶段,需将项目实施时期各个阶段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作出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安排。

一、黄金投资项目实施的各阶段

(一)建立项目实施管理机构

(二)资金筹集安排

(三)技术获得与转让

(四)勘察设计和设备订货

(五)施工准备

(六)施工和生产准备

(七)竣工验收

二、黄金投资项目实施进度表

三、黄金投资项目实施费用

(一)建设单位管理费

(二)生产筹备费

(三)生产职工培训费

(四)办公和生活家具购置费

(五)其他应支出的费用

投资策略报告 第3篇

中国B股市场如何谢幕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一篇题为《中国B股市场即将淡出》的报道使人们陡然想起了沉寂近3年的B股市场。

证监会不得不很快对此作出回应,称目前并未就关闭B股市场进行研究。但更多人相信,关闭B股市场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于1990年代初设立B股市场,初衷是为国内企业寻求外资,以求在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外资不能进入A股市场的情况下,达到既从国外筹集资金,又避免外资给处于起步阶段的国内证券市场造成冲击的目的。

但B股市场可谓命运坎坷。1993年后,随着H股、N股等企业直接到境外上市的步伐加快,境内企业通过B股市场吸引外资的意向越来越少。特别是自红筹股、H股大量发行上市以来,B股市场为内地企业筹集外资的功能已经大大弱化,无论市场总体规模,还是单个股票流通规模,均不能与红筹股、H股相比。

据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的统计分析,B股市场诞生后内,累计筹资不过43亿美元,而中国企业通过海外上市短短几年所筹资金已经接近B股融资额的10倍。这一数据表明,B股在吸引外资方面,其功能已经边缘化。

2月,B股市场对境内居民开放,境外投资者急流勇退,逢高减持离场,境内投资者成为市场主体,B股市场基本上转化为本土化市场。

,QFII制度正式实行,大量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得以合法进入A股市场,此时的B股市场已形同一个功能衰竭的老人,其历史使命实际上已经终结。

目前,B股市场上市公司还停留在原来的100多家,不足A股市场的10%,沪深两市B股总市值130亿美元左右,只有A股的8%,日均交易量2亿左右人民币,换手率也远远落后于A股,B股的融资功能几近丧失。

在这样的局面下,无论是证监部门还是市场人士,对B股市场的去留问题都不得不认真考量。

成败皆萧何

B股市场近几年最令投资者难忘的,当是20向境内居民开放时迸发的井喷式行情。

兰州的石女士曾因不慎进入兰州证券黑市,损失达100多万元。但在年4月份,因为较早进入B股市场,她此时退出的收益已能弥补在证券黑市的损失。但这样的幸运儿只是少数,在当年6月1日后进去的许多人一直深陷其中。

其实早在19上半年,B股市场就曾一度向境内投资者敞开大门,并激发了一轮力度较大的行情。但同年6月2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严格管理B股开户问题的通知》,重申境外投资者才能持有B股;9月20日,证监会接着又发布《关于清理B股账户的通知》,对不符合规定的B股账户,进行清理和规范,原有账户只能卖出,不能买进,刚刚对内开启的B股大门又关上了。

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国家外管局发布《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宣布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但2月19日起存入的外币,只能在6月1日以后入市。

这一政策的出台造成了B股市场历史上鲜见的暴涨暴跌。市场开放之后的3个月时间内,两市B股指数涨幅达到200%,但孰料6月1日后便一路狂跌,上证B股指数的最大跌幅一度高达%,深证B股的最大跌幅也达%,已远远超过了同期A股市场的下调幅度。

B股市场股价暴涨,使境内居民在6月1日后大批进入,但境外投资者相继逢高减持离场,此次开放的最终结果是解放了被套近10年之久的外资股东,此时入市的投资者蒙受了惨重损失。据里昂证券当时的研究,外资除了一些小机构少量资金参与热身炒作外,其余已全部退出。

去留之辩

近年来,证监部门高层针对B股市场的表态始终徘徊不定。

7月,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先生在香港发表了中国证监会准备用18到24个月的时间实现A、B股自然接轨的讲话。但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2001年3月7日又称A、B股5到10年内不会合并。

2001年3月27日,时任证监会秘书长的屠光绍表示,将研究允许B股公司继续增资发行;5月,国家计委在发展白皮书中提到了推进B股的再融资。一年多后,随着上工B股与京东方B股增发,有人认为管理层将对B股市场扩容,但实际上,B股市场的定位并没有重大的变化。自20年底开始,B股市场开始回暖,但这种恢复性的.上涨趋势是与A股市场的回暖一脉相承的。

许多业内人士均认为,2001年2月20日B股向国内投资者开放后,3年多来B股后续政策一直难产,以至于目前的B股市场犹如残荷听雨,不明确的政策期待已成为困扰B股走势的最大不确定因素。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B股市场应该重新定位,“为境内的外汇资金创造投资渠道,为境内的公司提供外汇资本”。理由是资本项目可兑换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长期存在,由此导致的外汇相对过剩也将长期存在。还有人认为,B股市场应该继续进行政策创新,允许国内机构投资者进入,以激活市场。“实际上,许多国内机构也已经通过变通方式盘踞其中,因此,允许内地机构进入B股市场的意义不大,能吸引的增量资金并不多。再加上境内机构多无外汇收入,而一些外向型企业的留存外汇也仅是一些流动性周转资金。”西南证券分析师张刚认为,大力发展B股市场的后果,只能为以后A、B股合并增大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尹中立博士说:QFII实施之后,国际热钱选择B股进行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可能性已经大大减少,因此,B股市场在缓解人民币升值问题上起到的作用绝对是杯水车薪。他说:“搞活市场并不难,但要知道意义何在。”

出路何在

市场变化使B股的出路成为市场人士最为关心的话题。

一种出路是B股与H股合并。但是这种说法在业内看来不具有操作性。北京证券分析师范国英说:“香港市场的结算方式、制度法规等与国内均不尽相同,如果有个别的公司作为个案是可以操作的,但是如果是整个市场的合并,对于B股公司而言,就有了首次IPO性质,协调的成本就更高。”尹中立也认为,和H股合并不太可能。

但安邦咨询公司的观点是,B股H股合并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其设想的步骤是:现用美元计价的上交所B股,可考虑改用港币计价,而深交所考虑B股与港交所实现相互挂牌。这一设想的关键问题在人民币的可兑换问题上,但在香港开办人民币业务之后,问题已经变得简单起来。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B股应该通过创业板寻找出路。早在去年,CEPA正式实施之后,香港金融界就提出香港创业板与深圳B股“一地上市、两地买卖”的建议。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曾称香港创业板直接与以港币作为交易单位的深圳B股市场合作在操作上更加可行。但是显然,这两种出路目前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市场更认同的是未来B股将与A股自然接轨的看法,但在合并的时间表上,看法不尽一致。高盛亚洲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在年2月份大胆预测,A、B股合并的时机在两年内将发展成熟,两个市场合并可能不会等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相反可能是先于后者。而国

家信息中心徐宏源在去年称,A、B股市场合并最快也要5至6年。“B股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是与A股自然接轨,但A、B股的合并与人民币汇率改革息息相关,突发性地关闭B股市场是不可能的。”北京证券分析师范国英说,“目前A、B股之间还有价差,几乎所有公司的B股定价都大大低于A股,上海B股差价约46%,深圳B股约39%。如果强制合并,这中间的价差如何弥补?”

“从市场利益的角度来看,与A股合并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价差的存在,B股投资者有溢价的预期,更容易接受。”尹中立认为,B股未来的出路只有与A股自然接轨,而且现在这种趋势有加速的迹象。“A、B股价差原来大概是3∶1左右,但现在已经只有∶1左右,已经很接近了。随着资本管制的逐渐开放,这种价差会逐渐消失,那时候,A、B股合并将水到渠成。”

投资策略报告 第4篇

市场分析我们得出的所有结论我先做一个简单提炼:

1、2020和2021年出现了美林小周期分化。每个小周期大概5个多月。

2、目前处于小周期衰退的末期,大概率在1月份内结束。市场将进入新的小周期复苏。

3、2022年将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5-6月份前,为牛市最后的一个波段,第二部分为6月份后,进入新的熊市。

4、2022年5月份前的上涨以低估值蓝筹补涨为主——金融地产等2020年7月份之后就没涨过的行业板块。

5、其次是受到地产行业利好的板块——白色家电。最后才是食品饮料和新能源等已经涨过的主线。

6、5月份牛市见顶之后,后面唯一有结构性机会的可能为大宗商品。

7、2022年大概率加息(收紧货币、提升远期贷款利率、市场资金成本上升——类似16年,LPR加息等等)

8、如果出现极端情况社零不见底,降息不停止,债市继续拉等现象说明衰退周期未结束。

9、如果衰退周期不结束,每延长一个月,则后面复苏周期延长一个月。

10、如果衰退周期延长,则低点大概率在5月。到时加息周期会成为上涨波段起点。

因为市场存在一个大概率和一个小概率。我们要在策略上主做大概率,但是要防止小概率。同时我对未来市场复苏周期的潜力板块做了一个排序就是:

2020年7月之后跌的(金融地产)

2021年2月之后跌的(白马消费科技)

2021年7-9月后跌的(食品饮料,小盘风格)

最后是近期破位的周期主线新能源车产业链。

这个排序的实际上也是估值高低的排序。也就是说,从估值角度讲,金融地产最低<白马消费<小盘风格和食品饮料<新能源。

从资金角度讲,肯定是优先从高估值板块撤退,然后进入低估值板块。所以金融地产目前也是最安全的板块。我综合评估了一下,即使这里出现小概率,金融地产向下的空间是真的有限,新能源目前阶段完全没把握,不是说它身为主线不涨,而是如果出现小概率则新能源短期向下压力最大,其次是中小盘、食品饮料。

所以今年的主策略是将去年10月份撤出的新能源仓位加到金融地产上,并对中小盘风格仓位边打边撤。撤出仓位全部调整到金融地产白马家电上。

2021年的投资目标是:成功规避掉最少一个大级别高点。然后吃掉今年的两个主升波段。

2022年的的投资目标设定为:吃掉新复苏周期的这一波,并成功在周期高点撤出。下半年做结构性机会的低估值标的。

谢谢阅读

2022年1月9日

投资策略报告 第5篇

摘要

1.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主要产品/服务) 2. 项目现状 3. 预期效果 4.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

一、 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由来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开始将目光投向农村,寻求一种有别于城市的静谧、安逸、健康的休闲方式,以达到亲近自然、放松心情、返朴归真的目的。同时,广大农民为应对日益加剧的人多地少矛盾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等方面的挑战,开始尝试依托农业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环境,开拓新的增收致富渠道。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农家乐”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起来,成为现代都市人陶冶心灵的天然牧场。

专家表示,乡村发展农家乐,让农民赚城里人的钱,有利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致富,也有利于加速高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农村产业层次。同时,农家乐的出现,还为旅游业增添了新的内容。农家乐增强了城乡之间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是一条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不仅是成年人喜欢那种清净淡雅的环境,就连孩子们也仿佛投入到了一个广阔自由的天地中,身心都得到了一种难得的放松。生活在喧嚣声里的都市人,远离城市森林的压抑憋闷,取而代之的是徜徉在蓝天白云之下,呼吸着乡野的泥土清香,踮着脚摘下一串串葡萄放入篮子———如此惬意的“农家乐”,已经成为都市人一种心灵“减压器”。 亲近自然,换换脑筋,不仅是成年人的需要,课业繁忙而又天性活泼的孩子也喜欢“农家乐”。

“农家乐”这样的旅游项目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度假方式:消费者不必收拾厚重的行囊,不必为买不到车票而烦恼,享受原汁原味的农家菜,感觉简洁朴素的乡村生活,在参与中享受乐趣。 我们村汇南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子,村子自然环境优美,水域面积广,水质清洌,适合种养殖业的发展。是我镇葡萄种植第二大点,种植面积达1500亩。省级公路芙蓉大道通过我村,建成后将大大加强我村与外界的联系,交通便利。综上,我村完全有条件发展农家乐。

2、项目具体方案

(1)活动策划

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农家乐得发展很是迅猛,但存在的问题是娱乐活动内容大多雷同, 而且更多的是关注大人而忽视孩子。我村农家乐得定位是亲子活动,在设计上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需求,加入更多的带有参与性质的活动内容和文化元素,适合全家总动员,在玩乐中增进父母与孩子的感情。

我村是个葡萄大村,可以以葡萄为契机,开展葡萄节活动,全家一起采摘葡萄,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比赛,在比赛中增进全家的凝聚力。

举办“愿望树”活动。可以让小客人种植一棵树,许下愿望,让“他的树” 伴随孩子成长。愿望树会给孩子一个动力,从商业角度也是在培养潜在的回头客。

我村水域面积较多,可以以此为依托,建立水上乐园,大人们可以垂钓,孩子玩儿,两不耽误,避免孩子被忽略情况的发生。 我村以前有养蚕的传统,村里好多老人有丰富的种桑养蚕经验,可以适当开发,形成展览室,让客人参与抽丝纺织过程,也不是为一项文化传统的恢复,同时让孩子们对养蚕纺织这一文化遗产有切身的感受。

葡萄园里放养鸡鸭鹅,让客人们在品尝新鲜果蔬的同时也能吃到正宗野生的葡萄家禽。利用人物以稀为贵的心理,坚持野生放养,限量供应,宁缺勿滥。 将葡萄进行适当的“包装”,制作成糕点或者糖果,进一步创造高附加值的农产品。

(2)基础设施

农家乐普遍存在设施简陋,餐厅住宿条件不理想的情况。我们要在保留农屋

风格的基础上加强设施建设,保证餐饮、住宿的卫生安全。 农家乐餐饮既要纯香,又要干净。在餐馆建设方面,要走市场化经营道路,通过招商引资办法,让懂经营想经营的农户带头建设几家示范性餐馆。

(3)宣传

投资策略报告 第6篇

哪些资金可以进入B股市场

记者:境内居民个人通过境内商业银行向同一银行的证券经营机构B股保证金帐户划转资金有没有数量限制?

答:《通知》规定,境内居民个人开立B股帐户不低于1000美元,但没有规定上限。境内居民个人从外汇资金帐户向证券经营机构B股保证金帐户划转资金时,没有任何数量限制。对于境内居民个人不属于B股交易项下的`外汇资金的划转,仍按照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境内居民个人外汇管理暂行办法》及其他规定进行管理。

记者:原来存在银行,但2月19日后提出的外币现钞能否在6月1日以前入市?

答:不可以。根据《通知》规定,6月1日前,只允许境内居民个人使用在202月19日(含2月19日)前已经存入境内商业银行的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存款,从事B股交易。2月19日后从银行提出的外币已不是存款,所以不能在6月1日以前入市。

记者:外币信用卡上的资金能否入市?

答:目前,国内将外币信用卡视同现钞管理。如果现在将外币信用卡上的资金转成现钞存款,要6月1日后才可以上市。

记者:2月19日已托收的在途资金能否在6月1日前入市?

答:不可以。《通知》规定的6月1日前入市的外汇资金必须是不晚于年2月19日存入银行的实存外汇资金。已托收在途资金属于应收帐款,不能在6月1日前入市。

记者:境内居民个人持有的非B股结算币种的外汇能否投资B股?

答:可以。目前,上交所B股交易结算币种为美元,深交所B股交易结算币种为港币。境内居民存在银行的非美元、港币外汇存款,经境内商业银行进行币种转换后,均可以转入B股资金帐户。

记者:6月1日以前,从B股市场退出的资金能否在6月1日以前再次入市?

答:不可以。6月1日前从B股市场退出的资金视同2月19日后存入银行的存款,6月1日以后才可以再入市。

记者:证券经营机构能否在中国境内的外资银行开立B股保证金帐户?

答:根据现行金融管理规定,境内外资银行不能从事境内居民个人的外汇存款业务,因此证券经营机构为境内居民个人从事B股交易,只能在境内中资商业银行开立保证金帐户。如果证券经营机构在外资银行开立B股保证金帐户为办理非居民B股业务,则按现行规定视同境外帐户管理,必须向外汇管理部门事先提出申请。

投资策略报告 第7篇

B股市场投资策略报告

国通证券研发中心 沈剑冰

一、 B股现状分析

B股市场投资者向境内投资者转化,流通股持股逐渐分散化。

中国证监会2月19日发布通知:允许境内居民以合法持有的外汇开立B股帐户,交易B股股票。此举初步打破了中国A、B股市场分割的状况,扩大了B股市场的投资者范围,为境内居民投资B股开辟了正常的途径,减少了我国的资本输出,同时还减少了外汇存款的利息支出,减轻了银行的负担,同时为A、B股最终走向合并奠定了基础。从投资者参与主体分析,B股市场投资者的本土化和散户化趋势使其B股走势也日益A股化,A、B股相同的参与主体促使A、B股市场走势趋于同化,A股市场的走势制约着B股的走势及涨跌幅度。

去年B股一波屡创新高的行情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但是这种上升随着大部分股票的股价脱离投资价值导致了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平仓套现出局,而对B股市场长远定位的相关政策未能出台,导致B股投资者呈现散户化状态,国外机构投资者的出局和新增资金的匮乏造成股市的低靡,而自去年中期开始的A股大调整带动B股反复探低,走出了一波完整的下跌五浪走势,完成了对B股上升浪的总体调整,现在运行的是^v^浪反弹。

B股从总体看,具有规模小、上市公司质量差、国内机构投资者禁入、参与投资主体发展缓慢等自身或制度性缺陷,不适合大资金大规模介入的特点。

二、 管理层对证券市场的政策决定未来B股市场的发展趋势

1、目前管理层对B股日后的发展定位尚不明确。

20应该密切关注B股市场的扩容政策,如果B股市场扩容正式全面展开,这将是独立全面发展B股市场的信号,市场就会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另一种情况是将B股市场置于消极发展的地位,以最终与A股合并为导向,B股市场采取收缩战略,这样B股就从属于A股,将随A股而波动。短期看,在相关政策出台前,B股走势将完全从属于A股而波动。

2、B股正处在等待机会和酝酿行情的阶段。

近期证监会副主席高西庆表示,对B股的定位及相关的发行政策都在研究中。我认为一旦恢复B股市场的融资和再融资功能,就为B股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这无疑将促使B股中线走强。一个市场自身的生命力决定它的发展空间,B股就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性的等待机会和酝酿行情的阶段。

我认为B股市场可能采取稳步小规模发展的政策,选择一批有外汇资本需求的公司进行有限度的发展,同时对现有上市公司进行不断的重组,最终使B股市场自然与A股股价接轨,然后在适当的时机自然合并。同时B股可能成为中外合作基金等基金可能涉足的市场,同时成为证券市场发展的试验田。从培育机构投资者角度分析,B股可能面临一次允许机构入市形成的较大的上升机会。

3、QDII制度的启动对B股市场的冲击较大,年内出台可能性较小。

近期中央央行行长暗示可能组建合规机构投资者投资香港股市,即对香港股市场采取QDII制度正在政府部门的研讨中。它一旦正式启动,对B股的打击是较为严重的,它具有分流资金和投资导向作用,因为香港市场的H股等中资股股价明显低于国内A、B股,因而一旦出台相关政策,对B股的打击极大。尤其对深圳B股的影响巨大,因为深港资金流动方便,因此QDII对B股市场将是重大利空,尤其是深圳B股市场。但是这个制度的实行应当在今年内难以实行,因此可看淡它对市场的冲击。

4、国有股流通问题成为制约B股走势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政策面上,国有股的流通方式和定价对A股有决定性的作用,而A股市场的走向对B股市场有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国有股的流通方案也是决定B股走向的重要因素,因此密切关注合分析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才能把握B股的发展趋势。

从政策面分析,若对B股市场定位等特别重大的政策不出台,年B股市场总体为随A股的走势展开箱体震荡,不可能再现20上半年的火爆行情。总之,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以及对证券市场的相关政策决定着B股市场长期的发展趋势和运行空间。整体看,B股将随A股市场的稳定、规范和发展而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三、2002年B股市场趋势分析

技术上沪B股指数在2002年1月23日完成了完整的五浪^v^浪反弹,而前期大调整以来的最低位121点,一般难以轻易击穿。而该点上行50%的点位为点,恰好去年8、9月及12月份平台整理未能突破的顶部为177点,故175点区域有较大的压力。

若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明确而积极,B股市场稳健扩容,将得到市场较为积极的反应,B股价格的重心可能上移,并可能上破箱顶175点,但沪B指数的整数位200点的阻力将不容忽视。相反,若管理层对B股市场的定位明确但消极,箱体震荡的重心可能就会随A股而波动。

短线B股将随A股波动,B股市场正在运行的是^v^浪反弹,由于增量资金介入有限,市场的成交量极小,市场行情的活跃性有限,短线投机的差价机会很小,B浪反弹的目标基本可设定在170点附近。从投资价值分析,部分B股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因而B股从内在质地和比价效应分析,大幅下挫的概率亦较小,随着年报公布的展开,低市盈率、高分红比率的股票具有中线的投资价值,相关股票的股价具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四、影响2002年B股市场走势的因素分析

不管管理层对B股市场采取哪种政策取向,2002年B股与A股股价继续拉近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B股市场从资金面、基本面及市场特征上看,与A股市场相比均具备一定优势。

1、B股政策市特征将更加明显,中线机会大于A股市场。

开放B股市场,激活B股交易,发挥其融资功能是政策面最基本的出发点。相对A股市场而言,B股市场由于历史渊源及本身所具有的规模小等特点受政策影响更为明显。从2002年市场前景分析,B股的二级市场行情将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政策推动型特征,中线机会大于A股市场,只要政策不出现逆转,B股的\'行情不会出现大的逆转。2002年B股市场的政策利好可能有:随着中外合资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设立,B股基金可能设立;随着B股市场的扩容,境内机构投资者应该被允许进入B股市场等,都可能导致B股出现阶段性的行情。

2、入世对B股资金面有利,但增量资金有限,对B股市场介入力度不会很大。

入世引来外资入市,主要是介入B股市场,增量资金介入A股市场仍有一个较长时期的缓冲期,合营公司资金介入A股交易市场目前仍是一个禁区。可能存在两类海外证券投资者对中国股市存在浓厚兴趣:一类是海外华人,多以自然人身份进入中国B股市场,类似于国内个人投资者;二类是欧美国际机构投资者,他们可能借助现代投资组合及风险防范手段,对是否在中国B股市场大规模投资做出评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保险基金和信托基金,但是,由于B股市场的规模和公司素质不适合国外大基金的投资,因此增量资金将十分有限,估计入世后短期进入中国B股市场的资金规模很难有快速增长,而且这种状况可能持续相当长时间。

3、国有股减持对B股市场有深

刻的影响,但对A、B股的影响程度不同,相对而言,国有股减持对A股资金面的影响要大于B股。但在非流通股实现流通时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问题,A股股东与B股股东可能有区别,B股股东不一定能得到差价补偿。

进入2002年,国有股减持暂停,但是减持迟早会进行,那么减持定价高低成为最关键的环节。当减持定价较低时,对A股利好作用更加明显,当减持定价较高时,对A、B股冲击和影响都很大。国有股减持流走的市场资金是人们币,对B股市场的资金面影响不大。但在非流通股实现流通时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问题,A股股东与B股股东可能有区别,B股股东不一定能得到差价补偿。因为目前的非流通股基本都是A股性质,因而A股的大幅下跌将带动B股的同步下行。因而减持政策对A、B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

4、降息对A、B股资金面同时构成一定利好。

美联储在年连续11次降息后,目前的美圆及港币利率已经低于人们币利率,美元利率仍有一定下调空间,由此判断我国境内部分外币存款利率还有继续下调的可能。这对投资者投资股市,特别是B股市场降低投资成本是有利的。目前市场普遍存在人民币降息预期,可以相信,随着总体物价水平增速的连续回落,降息可能将提上议事日程,这对目前联动的A、B股均有利。

五、B股市场投资策略和投资机会分析

(一)、投资策略

密切关注B股市场是否扩容等政策面动向,及时调整战略投资的仓位,短期以投机品种为主,中线以投资价值进行选股。.

1、从投资价值角度分析,B股与A股存在一定的价差,因此对于以分红获取回报的投资者来说,部分稳健或成长的低市盈率B股相对A股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重点介入绩优大盘B股,全国统一指数将在2002年推出,入选统一指数的B股应特别关注,作为中线投资品种进行建仓。

2、从投机角度分析,B股最大的机会在于资产重组股的质变上,因而密切关注上海、深圳等经济发展、改革进程快、政府资本运作意识较强的地域板块可能具有较大的获利机会,而重组的品种一般是公司行业经营前景黯淡的老国企,股价较低,基本面较差,适合承受风险较强的投资者考虑介入。

3、选择投资组合策略见文:《沪深B股组合:市场特征与策略投资分析》

(二)、投资机会分析

A、B股公司业绩概况

1、总体业绩与去年基本持平,深市B股更具投资价值。按境内审计披露的年报计算,全部B股上市公司净利润总额为亿元,比上年度的亿元有所上升,但20上市6家业绩较好的B股公司,若赐除这6家公司的利润,总体有所下降。全部B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元,较上年的元下降%;其中沪市B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元,深市B股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元。两市B股上市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较上年的%下降%,其中深市B股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沪市B股为%。

2、 主营业务增长较大,表明B股公司更注重主营业务的增长,这是一种好的迹象。去年B股公司每股产生的主营收入为元,较上年的每股主营收入元增长%。其中沪市每股主营收入为元,深市为元。

3、 新老股业绩继续分化,^v^股公司有待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的投资风险较大。年报显示,以前上市的公司业绩普遍不如近两年上市的公司。年上市的6家公司去年平均每股收益为0.44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5.44%。而24家每股收益在0.01元以下的公司均为19以前上市的公司

B、值得投资的板块组合

应重点关注绩优成长三类股和一类投机性重组B股:

1、是绩优、质优股,该类股业绩持续优良,净资产值较高,有送配题材,容易成为市场的龙头。

2、是已增发A股的B股,因有募集资金对公司主业的推动,公司的成长性会逐步得到体现,是中长线成长潜力品种,一旦有资金大入驻其中,有可能形成A、B股连动。

3、是新发行和上市的B股,这类公司素质较好,有新资金建仓运作的可能。

4、是盘子较小、股价跌幅巨大、流通股小于2亿股且股价较低的B股,分析是否具有较大的重组机会,是投机运作的短线重点品种。

C、重点推荐绩优成长类股及个股分析:

个股关注:深市B股:中集、照明、粤电力、鲁泰、晨鸣、张裕、京东方、帝贤、雷伊、山航、鄂绒、中鲁、苏威孚、深赤湾等。

沪市B股:轮胎B、龙电B、物贸B、鄂绒B、东贝B、东电B等。

投资策略报告 第8篇

A、B股价差形成原因及B股市场未来投资前景分析

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分析

为了分析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我们从理论角度提出几种假说,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实证验证。

第一、流动性差异假说,我们认为对股票溢价最简单的解释是流动性假说,结合该假说,我们考虑中国股市的情况是,相对于B股,A股存在溢价,反映了相对于交易不甚活跃的B股,A股有着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高的流动性。这种溢价现象的存在并不要求,国内投资者或国外投资者有不同的资产基础价值和不同的风险规避程度。

这种假说可以放在扩充的CAMP模型来考虑,考虑流动性风险,CAPM模型变为:R=Rf+β(Rm- Rf)+ω,其中ω为由于流动性成本存在投资者所要求的额外收益。从该模型来看,由于存在流动性成本(一般流动性越低,则成本越高),投资者必然要求更高的收益,从而对价格较低的股票才有需求。同时、相对于A股投资,B股投资的交易成本更高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也可以从实证角度来论证该假说,我们用同一公司A股价格与B股价格之比来反映A股溢价水平,用同一公司A股的月平均交易量和B股的月平均交易量来测量A、B股流动性差异。实证的结果是A、B股流动性差异显著地影响到他们的价差。B股相对于A股的流动性越低,则B股投资者就会承担额外的流动性成本,仅从这一点看,B股的投资者要求的收益必然要高于A股投资者所要求的收益,而收益和价格成负相关关系,所以A股相对于B股有更高的溢价。

第二、信息非对称假说,我们认为A、B股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信息非对称,即A股投资者掌握的信息比B股投资者更多,由于存在较大的信息搜寻成本,所以,B股投资者要求的收益会更高,从而出现了B股价格存在较大的折扣现象。一般地,对于国外投资者来说,知名的大公司的信息往往容易获得,而知名大公司一般也在信息发布中特别注意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给投资者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我们可以预期规模大的知名公司或资本化比重较高的公司A、B股价格之差较一般公司来得小。这在我们的实证中得到了验证。

我们用公司的资本化规模(即流通实值)和A、B股价差的相关性来反映两类投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程度,其中A、B股价格的相关性越强说明信息在A、B股之间传递的越快,非对称信息程度越弱。我们的实证结果支持信息非对称假说,即信息非对称显著地影响到了A、B股的价差,而且信息非对称程度越强,A、B股价差越大。

第三、需求价格弹性差异假说,A股相对于B股的溢价反映了国外投资者对B股的需求曲线较为水平,即弹性较大,而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曲线却有明显的向下倾斜的走势,即弹性较小。在中国股票市场,国内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A股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其他投资工具较少,所以国内投资者对A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低,而国外投资者的资产组合中B股的份额并不高,而且他们的其他投资工具很多,所以国外投资者对中国B股的需求价格弹性较高。所以综合来看,A股的供给所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而B股的供给面对的是需求弹性较高的需求者,从垄断差别定价的角度看,需求弹性较低的需求者须付出更高的价格,从而造成了A股的价格要高于B股的价格。许多学者在讨论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限制性股权和非限制性股权价差的模型及实证结果都表明了这一假说的成立,即可观察的股票升水反映了非限制股权的供不应求。但是限于条件,我们的实证结果暂时无法验证这一假说,但从实际的观察看,该假说确实成立。

第四、投资理念差异假说,中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与国外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存在明显的差异,从技术角度来解释,就是两者的风险规避系数不同。从现实情况来看,A股市场的投机性更强,这可以从极高的市盈率看出,所以A股投资者有着比B股投资者更低的风险规避系数,或者说前者更喜好风险。这样在获取相同收益的情况下,A股投资者愿意冒更大的风险,即表现为愿意接受更高的价格。

这一假说也得到了我们实证结果的验证。我们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A、B股价差的回归关系来验证两类投资者的不同投资理念对A、B股价差的影响。实证的结果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则A股溢价越低,即说明A股投资者相对与B股投资者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并不看重,正因为如此,才产生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越高,A股价格变化不大,而B股价格会提高,从而使A股溢价降低。

第五、风险报酬差异假说,该假说源自于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一个简单的折扣现金流模型中,国内投资者的资产溢价来自于相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的更高的预期现金流和更低的经过国内风险所调节的要求报酬率。假定A、B股支付相同的红利,国内和外投资者所面临的所的税和资本利得税没有过分的波动。我们将精力集中在导致不同要求报酬率水平的各种潜在风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有A、B股投资者面临不同的汇率风险,政治风险以及不同的利率风险,由于这些不同的风险因素,可能存在国外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要高于国内投资者的情况,最终导致A、B股价差的产生。

二、B股市场投资前景预期

对于B股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人认为A、B股市场合并是必然趋势,从而A、B股的`价差会消失,不管他们的价格变化的方向如何,在A、B股市场间无风险套利机会总是存在的,最近投资者对B股投资的极大热情也反映了这一认识的广泛接受程度。我们不否认这一趋势的最终到来。但是证监会主席周小川近日说A、B股市场在未来5―内不会合并。看来A、B股市场分割状态暂时无法消除,那么A、B股之间的价差在B股市场对国内自然人开放的政策出台后如何变化,以及B股市场未来的投资前景如何,这是我们以下分析的重点。

第一、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没有消失,A、B股的价差也不会在短时间内消失。我们前面分析了A、B股价差形成的原因,据此,我们认为在B股市场对国内开放以后,A、B价差形成的因素会产生一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有:B股的流动性会增加、投资者的需求弹性会变小、投资理念向A股投资者看齐,这些变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A、B股价差,而其他因素基本不会变化,比如信息非对称仍然存在,因为国内的自然人投资者也就是一般的散户投资者,他们对上市公司信息的获得并不见得比原来投资B股的国外投资者多;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差异也不会变动。所以,投资者应该正确认识到那些因素变化了,而那些因素没有变化以及他们对B股市场产生何影响,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更理性的投资B股。

第二、在开放政策出台以后,对B股投资会有一过度反应过程,即在利好消息带动下,B股价格会有一急升态势,然后在更长期时间内,它的价格会回落到合理的价位之上。过度反映在很多股市都存在,我们认为B股开放对B股投资者来说是一重大利好消息,投资者

对B股价格上升的预期形成了共识,加之股市各种消息的推波助澜,会刺激投资者纷纷投资B股,在短期内B股价格将一过度反应方式上升,但是长期内必有一定程度的回落。所以说投资者短期介入的风险很大。

第三、投资B的国外投资者可能增加。在政策出台以后,国内投资者会进入B股市场,从而会增加B股的流动性,这样,国外投资者会考虑到,在B股流动性提高之后会降低他们额外承担的流动性成本,所以会考虑进场。这样以来,B股市场受到国外股市以及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会加深。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B股时,必须具备更宽广的眼光,既要认清国内经济环境也要了解国际经济环境。同时,国内投资理念也会受到国外投资者理念的影响,从而使得B股市场能更健康的发展。

第四、A、B股市场的联动性增加。由于国内自然人既可以投资B股,又可以投资A股,所以,尽管受外币持有的限制,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资金在A、B股市间流动的现象,从而带动A、B股股价和交易量在一定程度上的联动。因此,在将来能够了解A、B股市场间的联动性特点,并能合理地利用这一特定,投资者将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第五、B股市场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也为期不远。中国证券市场上历来有一种呼声,就是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相对于A股市场,B股市场与国际市场更接近,所以后者受到国际投资理念的影响更快和更深,从而培育机构投资者也更容易。所以我们预期B股市场对国内机构投资者开放也为期不远,而机构投资者在B股市场也将大有作为。

投资策略报告 第9篇

各单位:

根据教育部关于主办各类学术会议的有关规定,以及我校制订的学术会议管理办法和《申请举办国际会议程序》,凡我校各单位主办各类学术会议须在上一年的9月5日前提出预申报并通过学校报教育部审批,审批通过后主办国际和港澳台会议的单位须在对外承诺或发布会议通告前5个月向社科处正式签报申请主办会议,主办国内会议的单位须在会议召开前3个月向社科处正式签报申请主办会议。

现请各单位预报拟在20xx年主办各类学术会议情况,具体事项如下:

1.各单位拟在20xx年主办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会议,请填写《xx大学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和港澳台学术会议预申报表》;拟主办国内学术会议,请填写《xx大学主办人文社会科学国内学术会议预申报表》。

2.未进行预报的会议将不再受理申报。

3.请各单位务必在9月5日之前将学术会议预报表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后报社科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到。

4.若本单位20xx年不主办学术会议,请在会议预报表上填写“无”,并由单位负责人签字盖公章后报社科处。

5.学术会议的正式报批手续严格按照学校制订的学术会议管理办法执行。

社科处

投资策略报告 第10篇

我在今年的8月份做完了策略跟踪之后,当时对于市场最新的理解是在美林周期基础之上重新构架回了牛市三段论。这也算是对市场体系的一个补充。两者并不冲突,因为美林周期是更大的系统框架,而牛市三段论是美林周期中一个周期的运行方式。今年的分析我准备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旧是宏观周期,第二是牛市三段论的运作特点,第三是技术分析。下面我们先开始第一部分。

去年的宏观周期分析主要结论是从2020年3-4月,运行一个复苏周期,持续时间为26或者27个月。最终节点为2022年的5月或者7月。起点区别主要是以市场最低点为起始点为还是以最后一次降息为起始点位。两者相差一个月。这个时间误差对于整个周期尤其是2021年全年来说无所谓,找终点是2022年的事。

2021年的全年乐观的同时,我结合技术分析和美林周期分析得出的另一个结论是,2021年会有两个高点,其中第一个高点在一季度。然后市场会回调大概一个月(现实是在2月18日出现了特大级别顶部结构,结构运作16个交易日。接近一个自然月)。市场快速下沉之后,消费板块(最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包括食品饮料和新能源车)还会创第二个新高,然后市场会创出第二个大级别高点,再进行更长时间的回撤(可能为2个月)然后再集中拉最后一波。

事实上第一个高点推算的确算是精确,之后食品饮料和新能源车也的确在3月之后开始往回拉。当然,我在3月之后选择的是新能源车和中小盘标的。然后后面的行情大家都知道了,新能源车的确创了新高,但是食品饮料在7月中下旬扭转直下。

我在8月策略跟踪中只解决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市场风格转换的问题,也就是第一次从大盘风格转移到小盘上。但是为什么只有新能源拉而消费白马持续下挫呢?这个在当时并没有完全解释清楚。我当时认为,应该是大小大转化的过程中,食品饮料白马蓝筹被之前的行情透支了。而新能源车产业链是新主线,所以不受相关影响,就好像13-15年的创业板一样,无论什么波段,创业板都会新高。

诚然,这绝对是原因之一。但依旧解决不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明是经济复苏周期,央行为什么要在7月15日降准。而消费的下挫恰恰是在第一次降准之后。然后市场进行了第二次降准和一次LRP降息。消费基本上一直就在底部晃荡。为什么?央行在最早说要在7月15日降准的时候我本人都差点蒙了——这不应该啊。因为这无论怎么看都是衰退周期的表现。18年1月25日降息开始之后市场变成什么样大家是都清楚的呀。降息通道的本质就是美林衰退周期啊。复苏27个月刚到一半,直接变成衰退?这根本就不符合逻辑。但如果一个事物的出现,看起来不符合逻辑,要么事物本身有问题,要么是出现了你没观察到的其它干扰因素。

而事物存在即合理。降准就是衰退。现实是不会说谎的。同时美林周期本身也是符合资金流基础逻辑的正常周期,哪怕有波长波峰的时间长短问题,但是不会出现跨周期运作问题!也就是市场绝对不会出现从复苏周期直接跳到衰退周期的问题。其中必然有过热和滞涨在。那这两个周期藏在哪里?

好,我们来思考一下,假设市场的确是进入衰退周期了,那么我们以7月15日作为衰退周期的起点的话,必然之前市场已经运作了三个周期了。三个周期用时多久?

如果以2020年3月19日为复苏周期起始点,截止到2021年7月15日——也就是以降准日作为衰退周期基准日。过去全部三个周期运行天数为483天。平均每个周期运作天数为161天。那么以美林周期划分的过热周期起始点位2020年8月27日。滞胀周期起始点位2021年2月4日(此时距离2月18日5个交易日)。

如果以4月20日LPR降息为起始点,截止到2021年7月15日,全部三个周期运作天数为451天,每个周期运作天数为天。则过热周期起始点为为2020年9月17日,滞涨周期起始点为2021年2月14日(年假)。

这样说可能不够直观,下面我们用沪深300图例给大家展现一下,之所以用沪深300,是因为沪深300走的最为标准。而沪深指数本身收到了市场风格转换的影响,所以走的有干扰。

有没有发现很有意思?两种起始点位分析,除了复苏转过热的间距在14个交易日.过热转滞涨的点位很集中的在5个交易日内。从图形划分结果看,第一种计算方法看起来更为标准。

同时,7月15日距离7月22日的跳水前的高点也是5个交易日。以历史经验看,这种数量的交易日误差基本都在可接受范围内。结合指数后续走势。我基本可以断定,现在周期已经处于一个小衰退周期中。并且以151天或着161天运行周期运行着。我们简单对比一下社零数据也可以看出来。

排除一季度的社零数据因为疫情原因显得很突兀,数据的突然跳水是从7月开始的。然后社零数据下去之后就没上来。这也说明了,衰退周期是有效的。

那现在就有意思了。我去年年报的27个月大周期复苏要被打脸了?其实并不是,被打脸的不是27个月的复苏周期,而是我没意识到这里出现了新的周期分化,美林电风扇重现江湖。在2008年到2015年的过程中,整个市场就已经出现过周期分化。我解释过为什么美林周期会有分化,是因为中国在争夺世界经济的主导权过程中,受到以美国为主导的经济周期干扰造成的。那时候的美林大小周期中,大周期的衰退周期是以7年为单位的。往下细分数个小周期我认为是很正常的表现。细分出来的美林周期平均为16个月的小周期(18年开始的小周期衰退最终用时27个月。这也是为什么我初步判断新复苏周期也为27个月的原因)。我只是没想到下面又细分出了新的小周期。

周期出现分化必然是市场稳态出现问题了,而且周期越小受到环境影响的敏感度越高。这里能出现小周期分化,唯一能解释的只有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和自身经济周期起到了冲突。毕竟外围环境和去年没什么变化——至少我没看出来变化。

而更大的美林周期近两年我基本上没提过,是因为在以7年为周期的大周期中,只要不是大周期衰退,市场都不应该太惨。至少过热周期不应该,至于超大周期的滞涨那还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而以实际观察来看,更有实操意义的是次级周期,也就是我说的27个月划分出来的周期。而更细分的小周期,也是最近刚发现的。所以性质上我们需要继续分析。但是有一点我一定要再强调一遍,周期越大,受到干扰的可能性越小,周期越小受干扰的可能性越大。那现在的问题有两点:第一,这个小周期衰退什么时候结束?第二,这个小周期衰退还会不会受到其它干扰造成延长——就好像18-20年的衰退周期一样。

如果本轮衰退周期依旧能以之前的两种计算方法结束的话。那衰退周期的两种计算结束时点分别为2021年12月13日或2021年12月23日。推后5个交易日也就是一周,分别是2021年12月20日和2021年12月30日。

在节前的12月15日,社零公布的数据现实社零再创新低,12月20日LPR时隔近两年首次降息(虽然只有5个基点,但是意义不同)。

现在假设我身临2020年的4月20日,看到LPR降息之后,我是否能百分百确定这里是最后一次降息?要知道市场降息的第一次是利空,而最后一次才是利好。但人没有前后眼,我现在能否确定这是最后一次?

很明显我没那么大的把握,所以近期我一直在强调这里是敏感期,我需要另一个辅助的行情判断方法——债市是否转向。

在2020年我最终能确定市场低点有几个关键点,首先北水在4月7日开始大幅流入。这一点现在也没什么太大问题,年前北水高速流入本身也是健康信号。其次社零数据在4月开始反弹,而这一点我们需要再等一周才能知道去年12月的社零表现。最后一个就是债市在2020年4月29日见大顶——当时我们是以国债ETF作为参考的。因为降息对债市是绝对利好,但是最后一次降息对债市是绝对利空,所以降息之后债市下降是周期转换的重要信号之一。那现在国债ETF是怎么样的走势?

国债ETF目前处于一个12月31日以来的回调波段中。同时这里具备衰竭高点迹象但还没确认。我目前只能说这里大概率具备周期转换的可能性。

那现在就再考虑两个问题,如果这里周期转换成功了如何?如果这里没转换成功而是再一次周期延长了又如何?

首先,如果这里周期转换是成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衰退周期无论再怎么惨,之后也都将迎接新的复苏周期。虽然是小周期复苏但依旧是复苏周期。而复苏周期本身是最利好股市的各大版块的。我们可以看到大小周期叠加的2020年3-7月的表现是多么的狂野。只不过这里转换出来的复苏周期依旧只能判断为小周期的速度周期。也就是如果小周期衰退继续延续161天周期的话,新复苏周期我们暂时推定也会是161天。那持续的结束时点大概就是2022年5月。这个时点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大周期复苏的技术结束时点!两者共振的如此巧妙,无法让人不怀疑这简直就是经济周期的艺术表现。

如果照此推演,之后小周期会进入过热,大周期也会同步进入过热,这样周期的表现就会非常完美。不过现在有一个小问题。节后这两天的表现大家也看到了,以新能源为首的指数在疯狂下压加速赶底。当然,这里下跌速度快我认为是好事,因为从沪深指数上看,这里没什么太大的下行空间,速度快那时间就会短,时间段就意味着结束的早,结束的早也就是说衰退周期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性底部,虽然不是12月30日,但也相距不远。

那如果这里加速赶底成功的话,衰退周期结束时点只要不超过一个月,也就是在1月中下旬之前赶底成功,那新的小复苏周期结束时点就会在5月底6月初左右的共振时点同步结束。

共振结束后,市场将会出现本轮牛市周期以来的一个非常重要高点。历时27个月的牛市第一大周期将会结束。市场将会转换到新的过热周期中,考虑到高点级别会非常大,市场将会在5-6月见高点之后震荡近一年时间。当然现在不需要考虑2023年的事情。

同时在新的复苏周期中,市场将会回到2020年3-7月的状态中。那市场复苏周期哪些板块会表现的更好?金融、地产产业链、消费。其中金融地产速度最快,消费次之。或者说在复苏波段中,基本上大部分板块都会有所表现,就好像2020年的6-7月份,没有什么板块没有拉升,无论是大盘股,小盘股,各种行业都有一定表现,分化是在过热周期之后开始的,而复苏周期没有方向分化,只有速度分化。

复苏周期的速度分化其实就决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涨的最快的是谁。一般是之前长期下滑萎缩,在复苏周期业绩反转景气度提升的板块速度最快。而在本轮复苏小周期之前谁最惨?很明显是地产和与地产关联度最高的金融——保险。至今套死在里面的人数不胜数。

其它的无论是小盘股还是消费大白马,其行情最少持续到了21年的1季度。而地产产业链是直接在第一轮复苏之后就崩了,一直到现在才有做双底成功的迹象。

以此类推,最惨的板块后面表现就越好,所以新复苏周期下速度最快的应当是地产产业链(地产、基建、建材)>=非银金融(保险、券商)>地产相关消费(消费为牛市主线,地产相关消费最贴近的是白色家电)>食品饮料>新能源。

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排序针对的是速度排序,而不是涨跌排序。我不能保证所有版块都一定涨。因为市场资金一定会优先介入潜力最大的板块,直到资金溢出之后才会介入到下一个板块中。如果资金足够多,那市场可能所有板块涨幅都差不多,就好像202年7月6号之后的那一周行情一样。但一旦资金不够充裕,那一定是从最后部的资金往前抽调,直到最大的蓄水池崩解掉。

有人可能会说,国家一直坚持房住不炒,一直打压房市,你为何还觉得房地产会有启动的可能?我要说的是,国家打击房地产是为了将这个行业压缩到可控范围内,而不是把这个行业一棍子打死。最近一年多的地产暴雷实际上已经开始危及到国家经济运行了。这并不是合理的控制方式。合理的经济发展,是有房地产一席之地的,但不能再像之前一样疯狂扩张。同样的,过度的悲观也是要不得,除非你觉得房地产这个行业会消失,否则房地产一定还会逐渐发展,只不过速度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快。而现在的机会是国家对地产行业的过度打压造成了地产行业普遍失血过多甚至有休克可能。所以政策上需要对地产行业拉一把,保证其具备潜力的优势企业健康发展。这个过程叫预期反转。也就是地产行业从马上要死变得不死不活然后变的相对健康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了解股市的人一定会熟悉,因为地产的估值被打压到了一个非常极限的状态,甚至是历史上没出现过的超低估值阶段。在此阶段下返回正常估值的估值回归过程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潜在空间。这也是本轮复苏周期的地产启动逻辑。同样的,我们不需要对地产预期过高,一旦复苏周期结束,地产一定会回到弱势中来,但是再也不会回到之前那么低的估值了。

而最近两个月地产行业频繁出现政策上的放松口径实际上已经让地产度过了最惨的阶段,剩下的是对地产的预期反转配合周期节点的新一轮戴维斯双击。

而保险则是因为地产债问题被一直拖累到现在,中国平安的估值创造了历史的极值状态也是因为华夏幸福的地产问题。这两个行业是关联度很高的,地产一旦苏醒,那保险也必然会跟随反转。同样的之后的白色家电就更容易理解了。而食品饮料相对家电白马的预期就要差一些。新能源刚崩,虽然是贯穿主线的板块,但其涨幅已经巨大,后面的预期最多为回前高,而不再具备连创新高的潜力——至少本轮复苏周期没有。等到下一轮可能就是一年后的事情了。

新的复苏周期以目前推演大概率会在5月左右结束,可能会延续到6月。再之后市场将会迎来一个重要的高点。本轮牛市就算是完美结束了。同时市场会进入新的大周期——过热周期。而过热周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什么?是加息!我之前强调过,复苏转过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加息,然后债市会进一步下沉或者横盘。但结合目前的经济环境,新加息周期下加息的表现我不确定是什么。有可能是不断的收紧货币,也可能是提高长期贷款利率,也可能是市场实际资金利率的提升(就像16年)。更直接点可能就是LPR加息。所以这也是我对今年的第二个重要论断——今年会加息!

这一次的加息周期以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不太像是那种经济变得过热不得不控制的加息。结合目前的世界经济环境认为本轮加息周期的目的可能会因为两点:1、地产政策的复苏造成了市场对于房价涨价预期的重新抬升,纵使有限购政策,但是传统的惯性不一定能压得住资金的疯狂。所以市场会为了限制地产过热而先一步加息提高炒房成本。这也会同时打压地产产业链的股市市值。2、我最近今年一直强调因为中国是独立周期,所以和世界经济节奏是有一定冲突的,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美林周期总是分化大小周期的本质原因。当前世界环境下,中国是复苏周期,而欧美国家是过热周期,英国已经开始加息,美国也必然会在未来加息,它们再不加息通胀就完全控制不住了。中国可能会因为世界环境的影响也对货币做一定程度的跟进,力度不一定很大但也会进入加息周期。或者说中国一直在等你美国先扛不住加息。

到那时,因为股市刚刚结束一个阶段,短时间内不会再度启动。债市会因为加息的打压没什么表现,我们场内能做的东西有什么?可能只剩下通胀周期下的大宗商品有一些因为提价造成的结构性行情在,其它板块都会因为加息周期的开始被进一步打压。

而除了场内的大宗商品外,我这两年实际上更倾向于在加息周期做CTA(管理期货)相关的东西。因为加息周期等同于通胀周期,期货品种会出现大量的波动机会,而管理的好的CTA应该会有不错的阶段性表现。就好像2020年的7月到2021年的2月这个阶段,CTA市场的表现非常火热。

CTA类资产也应当是加息周期中最优质的可投资资产之一了。当然这里就不具体展开了。我只是提个方向。

在17年的年报中我特别强调过牛市具备三个阶段,第一段是大白马蓝筹行情,第二段是中小盘行情,第三段是滞涨蓝筹补涨行情。而在这个过程中牛市的主线贯穿全程(08年牛市的大宗商品,15年的计算机创业板,20年的消费),在三个阶段都会有表现。所以这个特点也叫牛市三段主线贯穿论。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对于牛市三段论越来越模糊,尤其是18-21年这几年我的注意力集中在美林周期与外资引领的资金结构改革上。我一度认为在新一轮的牛市中,紧紧把握主线即可——也就是我本轮曾经想只做消费(食品饮料、新能源车)。而牛市三段的风格转换可能随着外资的大规模入场已经没了。所以我才提出过未来的风格转换可能只在沪深300与中证500之间轮转了。之所以我还觉得可能有风格轮转,是因为2020年极为惨烈的大小盘分化和抱团股行情。因为抱团到一定程度之后,估值是扛不住的,早晚会崩。而小盘股很多估值已经低到不能再低了。当然,这个观点现在看是有错误的。我在8月的报告中已经重新说明,实际上市场依旧具备了风格转换的能力,同时市场的资金依旧足以支撑主线+风格转换。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市场节奏的错位问题。主线+风格在不同阶段会表现的不同,比如21年之后小周期分化,让食品饮料退出了主线竞争行列,主线只剩下了新能源车产业链和符合小过热周期的大宗商品。风格则是小盘股风格。这样去年下半年的行情就可以理解了:大主线是新能源贯穿全周期,小周期上强势品种的大宗商品为小周期主线,食品饮料则因为衰退周期被拖下水。小盘股行情则一直持续到现在。

同时在8月份的分析中,我指出了一点市场的风格转换往往伴随的是极为惨烈且明显的大级别高点。

但在牛市第二段转第三段的时候我却观察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就是单纯小盘股行情是无法触发全市场特大级别高点的。本来如果不出现小周期分化,那食品饮料继续跟上新能源的话,指数一定会拉出我去年年报预测的第二高点。但就是这么巧合的市场出现了小周期分化,食品饮料没出现第二高点,这样全市场就拉不出比一季度更高的高点,这样我就没法通过技术高点判断第三轮的风格转换。

然后我就只能寄希望于历史行情中找到参考,15年就不用说了,根本就没有第三段。而08年中,中证500和中证1000是作为小盘股指数出现的。我们观察一下他们在06-08年的走势如何。

两个小盘股指数在530之后是连续两拨拉出了新高。但相较之前速度慢了不少。最终也是在大盘最高点的时候同步见顶。这还是有连续的超大级别顶部结构的情况下。

所以单纯从历史经验看,一轮健康牛市中,小盘股行情在第三轮的表现应当是因为资金被抽调向低估值蓝筹,所以拉升速度减缓而不见顶——因为还有韭菜在入场。

而本轮因为有小周期分化的原因,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周期转换节点出现,而这个周期转换节点之后会把资金吸引往低估值蓝筹,小盘股会继续拉但速度会越来越慢,同时每一次调整级别都会变得更大。因为低估值蓝筹的补涨会带来新的全市场指数顶部结构。

所以综合来看,本轮牛市三段将会因为新复苏周期的出现而进入牛市第三阶段——低估值蓝筹补涨阶段,而这个阶段中,最滞涨的蓝筹是地产,其次是金融,再其次是低估值大白马消费。主线依旧是新能源,但速度上新能源会让位。这样以牛市第三阶段的特征来评估,市场速度应当是地产>金融>低估值大白马>小盘股=新能源。然后市场会在地产金融再出现高点后见到牛市大顶。

今年的技术分析相对去年就麻烦了很多。首先第一点就是市场不再指数共振。各指数周期的分化又开始变得很严重。那现阶段我们能看什么呢?

沪深指数整体上依旧是收敛状态。从指数走势看,这里目前还在延续一个收敛三角形状态。不过深圳走的相对危险。我认为这里的下轨较大概率不会有效破掉。因为短期市场指数已经出现过一个超卖技术低点。虽然之后破掉了但如果指数继续向下还会形成新的超卖低点。

同时,如果这个位置能减速一次的话,那这里将会出现一个衰竭基点。也就是后面即使反弹之后再向下,只要速度不是过快,那每下一次,就会又一次新的底部衰竭。如果不创新低,则就会延续收敛形态。

这里存在的一个风险是,如果这里不减速怎么办?如果这里不减速,那整个形态就会变得很难看。首先市场破位会引发大量资金出逃,那样容易形成踩踏事件,其次再想出现衰竭基点就需要很长时间以后了,可能一两个月都止不住。

乐观点考虑,如果这里也守住了。那么很容易和周期形成共振,然后市场转头向上。只要这里能转头向上,权重大概率会带动指数创下共振新高。到那时候市场就又会回到去年一季度的节奏中,到那时再找衰竭高点就会变得很容易。我们就比较容易出逃。即使没有衰竭高点,配合周期节点和其它的趋势技术也容易找到比较合理的卖点。

当然,这一切都是以乐观的角度考虑,如果按照悲观角度考虑呢?万一这里守不住,形态破了会成什么样子?下面我们做一下风险分析。

在前两部分的分析中,我一直在强调当前的时间点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如果市场能在这里止跌并转向一切就看起来非常完美。但我们总是要向自己问一个问题:行情真的就能按照如此完美的节奏出现吗?

这里能收住的前提是复苏周期能启动,复苏周期能启动的关键看两点:债市能否转向、社零能否见底。但这两点在当前我们都没办法保证。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个分析预案是,如果再过两周,也就是到1月20日左右。最新的社零和LPR数据都出来了。假设社零继续创新低,LPR再降5个基点。债市又创了新高。那会如何?

首先1月20日算是一个比较极限的节点。如果市场能在此完成筑底,那还好,最多周期延后了一个月。那新复苏周期的高位节点会延迟到7月。一样符合之前的27个月的2个结束节点之一(5月或者7月)。只不过时间误差就相对大了一些。市场走势也会变得很难看。有些板块会砸的更深,比如高位的新能源。甚至于地产也会再次探底。当然,对于没有入场的人来说,地产再次探底是优良的二次买点,对于早一步进场的人来说会承担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磨损。

其次,如果1月20日还守不住呢?市场继续向下砸,砸漏了怎么办?以目前的市场形态看,如果这里被砸漏了,那就容易形成一个悲观预期。后面再想收回就不是短期的事了。不过这也说明了一点,衰退周期再次延期了。尤其是这种小周期受到经济周波动的影响很大。经济被疫情再度干扰造成衰退周期延期也不是超出想象的事情。只不过我们乐观预期的1-5月行情就没了。而且我认为疫情发酵虽然可能影响小周期但是很难再影响到更大的周期。也就是说大周期不可能直接跳到衰退上,只是小周期衰退延长了。

那再假设衰退小周期真的延长了,什么时间会结束?我认为存在两种可能的情况。

第一、5月的节点依旧很重要。因为在18年我们假设过大周期嵌套5个小周期的情况,周期节点也很标准。这样衰退周期从5个月变成10个月。到5月左右结束,那出现的情况就变成了小衰退周期10个月。如果周期符合对称性特征,后面新的复苏周期也会变成10个月。这样反而牛市第三波的上涨周期变长了!

第二、假设在5月前结束,比如2、3、4任意一个月(必须在这三个月中再出现一次降息降准)。同样衰退小周期会延长到7、8、9个月。后面对称性下的复苏周期一样会变成个月。但这样就说明这个27个月的大周期复苏也延长了,本来是27个月,到时候就变成了近40个月。大周期过热出现的时间最晚能到明年1月了。也就是中国加息可能不在今年。

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种,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风险是因为降息通道没有结束,所以衰退周期没有结束。然后这里市场就会继续往下砸,越高位的砸的越狠,新能源可能再腰斩。食品饮料一样可能再砸一波。金融地产也容易被拽回前低之后再重新启动。

但这种情况的好处就是虽然我们会在今年上半年承担痛苦(毕竟你必须在此点位附近进场,不然就等同于错失买点)。但是下半年就会好很多,因为新的复苏周期来了,而且时间会更长。甚至于会再涨一年。

至于你可能会说,万一5月之后降息通道依旧延续的情况,以目前的市场点位看,那就等同于牛市第三波没了,到时候小周期衰退会逐渐变成大周期衰退取代之前的周期。然后我们周期就要变得重新计算。比如没有大周期复苏,2020年3月-7月就是复苏周期。之后是过热,滞涨,衰退,根本就没有分化,只不过周期轮转变快。

然后这一轮就是一个小熊市,衰退周期变长,后面再出现复苏周期就又回变成一个新的牛市。这倒是挺符合慢牛理论的,只不过概率有些低。

通过宏观分析,我得出的结论是大概率当前时点附近衰退周期会结束。然后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小周期复苏,并在5月份结束。同时大周期复苏也会结束。在这个阶段,市场之前超跌的地产产业链(地产、建材、基建),金融(保险7券商),消费(家电)将会有不错的指数级表现。小盘股风格将会延续但会变慢,并且随着市场每一个高点的出现变得越来越慢。作为主线的新能源将会超跌反弹,但是反弹上限应当为前高,也可能不到。市场将在5月(也可能会有一定的时间误差,比如到6月之后)之后进入大周期的过热周期,市场会加息。可投资最优质品种变为CTA。

通过牛市三段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这里是大小大的第二阶段末期,第三阶段又会回到大盘股风格。之后滞涨蓝筹会进行补涨。滞涨蓝筹主要是金融地产超跌低估值大白马。然后大盘将会在牛市第三段末尾结束整个牛市周期。

通过技术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市场目前处于一个收敛三角形的状态,低估值的金融地产刚刚突破,而高位的新能源回调空间越来越大,但也应当在附近减速。市场也开始出现低点征兆。

通过三个方面的分析,我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今年大概率会在1月之后进入一个新的以金融地产为主线的快速拉升波段。一直到5月份为止市场见顶,然后中国进入加息周期,短期场内除了大宗商品和CTA将再无可投资方向。

当然,我们也分析了一个小概率可能,那就是一月份降息通道无法结束,社零不能见底,那将会出现一个极端情况,上半年不涨反跌。这样市场就会变成上半年下跌,然后市场出现低点之后会出现更长周期的上涨周期。当然这是小概率。

既然主要行情已经分析结束,下面我们就进行策略分析。

投资策略报告 第11篇

把B股市场建成离岸资本市场

B股市场发展及定位分析

从目前情况看,B股面临的可能定位有:第一,入世后人民币将逐步实现自由兑换,A、B股最终走向合并,目前亦没有必要再发行B股新股;第二,作为一种吸引外资的手段,可以考虑与H股市场合并;第三,独立发展B股市场,对其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我国的离岸资本市场。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独立发展B股市场,使之成为中国的离岸资本市场。

原因主要有几点:第一,B股市场融资功能不能轻易放弃。中国目前仍是一个处于高速发展的资本短缺国家,在资本市场未有开放之前,B股市场融资功能仍是不能轻易缺失的。同时延续对内开放政策的意图,我们相信政府这一政策的目的不会只是为了解放国外投资者,而是确实是因为想通过搞活B股而更好地发挥融资功能;第二,B股市场仍将吸引国外投资者。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外资全面介入A股市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有多种限制。因此,至少在5年之内或者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B股市场将继续成为外资介入中国股市的主要渠道,而国外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早已是虎视眈眈。第三,我国市场的特殊性使得国外投资者有通过B股试探我国A股市场深浅的需求。而目前B股市场的状况(A、B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投资理念相似)正符合了进行中国市场实验性投资的条件,因而极有可能将成为其挑选的锤炼投资技巧的场所;第四,从我国政府的角度看,B股市场无论从价位、投资者构成等方面来看,其与A股都极为相近,因而以它作为入世后的试验田,将有利于政府积累监管国际资本的经验;第五,建立一个离岸证券市场,将有利于抬升我国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外来投资日益增加,将可能逐步成为亚洲的经济中心,而成立离岸金融市场一方面可以抬升我国的金融地位,另外,还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外汇风险。

从目前看,实现这一定位有利条件有:

其一国内外资金的供应充足。在B股市场对国内居民开放之后,市场注意力均转向了国内个人投资者。其实,B股对于国外投资者的开放依然没变。B股市场虽然目前规模狭小,但是,它所代表的中国经济增长实力和进入中国市场获取更高的利润额是具有相当的魅力的。也就是说,B股市场的外围资金供应是充裕的。

其二是国际市场的美元银行存款利率正处于底部区。拥有外汇的个人和企业,不论在境内或境外,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投资场所,特别是在银行利息走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中国大量有外资背景投资经营的企业中,不乏效益好而且想扩大规模的企业,那么扩^v^股市场,正好可实现国家、投资人和上市公司三方利益。

其三,许多B股上市公司业绩可信,基础较好,可持续发展。由于B股市场信息披露过程中的与国际接轨的规定,相对而言,业绩较为可信。B股公司的双重审计的会计制度,也使利润造假事件很难在B股市场中发生。

政策面上存在潜在利好变化可能

短期不完全开放A股市场将有利外资引向早已存在的B股市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将会逐渐放开,内引外联的力度将加大。尽管外资法人股的集中减持,是B股市场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在减持的\'同时,也还有部分境外资金不断增加持股比例。由此可见,在股权收购方面,B股仍不失为一个可供选择的渠道之一。再从目前外资法人股仍未上市流通的一些公司情况来看,海航B、茉织华B或是闽灿坤B的外资发起人股东,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投资意图仍然相当明显。另外华新B、江铃B,也是外资通过B股市场介入中国市场的典型案例。

增加B股的市场准入者。市场预期境内机构投资B股的禁入将解除。这种预期也非空穴来风,从2002年7月1日起,《外资参股证券公司设立规则》、《外资参股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规则》已正式日实施,中外合作券商和中外合作基金已可以开始报批,政策有可能在这方面开一个口子,就是说境内机构以B股合作基金的方式来进入市场。2002年12月20日首家中外合资证券公司即国内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成立了华欧国际证券公司。虽然统计表明,从股东平均持股量来看,以24家纯B股公司为例,平均每户持流通股数从2000年年底的29905股锐减至2001年中期的6319股,再减少至2001年年底的5604股。如果B股市场向境内机构投资开放,肯定是个实质性的利好。

增加B股市场的投资对象。我国吸引外资政策是一项长期的政策,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外资参与。如果B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能够以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或港台企业为主体,其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规范的管理体系、良好的公司业绩,再加上严格的、有信用的市场规范运作和监管,一定会加强以投资为理念的境外投资者的信心,对于境外证券投资的资金一定会有较大的吸引力。巨额的国际上的证券投资资金,就能成为B股市场上的资金来源。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利用B股市场的现有资源和特定条件,进行相应的改造,可以达到独立发展B股市场,使其成为离岸金融市场,实现吸引境外证券投资,完成外资在中国市场上市的试验目的,从而达到证券市场发展的需要,并使成本和风险达到最小化。

投资策略报告 第12篇

B股市场政策取向及投资机会

B股市场从今年2月19日对境内投资者开放以来,市场供求严重失衡,短期涨幅惊人,股价普遍水涨船高。但是我们发现尽管开放政策实施前后市场的活跃程度有天渊之别,但境外投资者尤其是机构投资者的离场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反有加速之势。换句话说,纵使市场活跃了,增添了新的投资与获利的机会,境外资金参与的兴致也不大。尽管在上半年相当多的境外机构本着看好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对B股发展前景给予了相当乐观的预期,但是这种在看多的同时却不做多的原因令人思索。究其原因,一是上市公司基本面并没有因为开放政策而得到实质性的改变,二是B股市场的定位模糊一直是令投资者深切担忧的。

从市场情况看,B股投资者的境内化、散户化趋势日益严重,这绝非是开放政策所想达到的效果。目前B股的后续发展政策处于停顿期,显然与开放政策效果出现了偏差有关。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披露,管理层在年初采取了对境内散户投资者开放B股市场的政策,其初衷显然是要通过对境内投资者的引入,增强市场流通性和交易活力,从而达到重新吸引境外资金的目的。但是就在境内投资者大规模涌入的同时,传来的却是境外机构投资者大规模悄然撤退的脚步声。境内外投资者所作出的不同投资选择,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B股开放政策的阶段性效果:投资者结构境内化、散户化。

面对这种情况,日后B股市场如何定位,如何发展是放在管理层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投资者对后市判断的重要依据。从1994年起直至今,关于B股市场未来发展及入世以后如何定位的问题一直众说纷纭。从目前来看,市场的发展无外乎以下两条路可走。

1、 在H股、红筹股等境外上市外资股已成为通过证券市场筹集外资的主力的情况下,B市场作为吸引外资的一种过渡形式,已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A、B股市场最终走向合并。

2、 B股市场的发展关键在于战略性功能再塑与整合,因此,将B股市场界定为“单一外币结算市场“,最终使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国离岸资本市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如果管理层选择第一种模式,以A、B股市场的最终合并为目标。可能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国内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筹措外资的需要。这一功能现在已基本为H股和红筹股所取代,随着A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境内外资公司在A股市场融资也将很快实现,A、B股市场分立的这一前提会逐步失去意义。 二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进一步开放以后,如果仿照台湾的做法,采取QFII(合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逐步允许外国投资者购买A股,之后,B股可以像转配股那样直接合并到A股市场交易,也可以用换股的方式转换为A股,从而绕过了外汇管制的政策障碍。另外,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韩国、瑞士、新加坡等国家在其发展之初都曾有过内资股和外资股分立挂牌交易的历史,其最初目的大都也是出于为本国公司筹措外资的便利,但最终出于防止上市资源的浪费和节约成本,都纷纷与其内资股交易市场合并了。但是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徐宏源在中国投资基金峰会上对记者说:“目前市场传言B股将对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是谣传,近期绝对没有可能性。”

可见,如果管理层最终选择A、B股市场的最终合并,这将是一个远期目标。很明显,这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实现。那么在我国入世以后最初的几年内,B股市场必然以合并为导向,采取收缩战略,通过控制B股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以及股份回购等策略安排,将B股市场置于消极发展的地位,以减少合并以后对A股市场的冲击。这样市场状况很可能回复到2・19以前,对于国家来说,势必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和时间,有违于前期管理层搞活市场的初衷。

管理层通过各种政策措施来激活B股市场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B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政策面,如果延续2・19,搞活市场的思路,笔者认为更可能的方式是选择独立发展B股市场,最终使其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离岸资本市场。

首先,继续搞活市场,扩大上市公司规模,在规范化基础上的发展和扩张,增加新鲜血液,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以利于市场的长期健康的发展。一直以来B股市场规模过小,优质上市公司数量偏少。目前沪深两市B股总共才有114家公司,这其中还包括2家PT企业和11家ST企业,总流通股本为亿股,市场规模之小可见一斑,而且多半企业是传统型的加工制造类,业绩优、成长性好的企业并不多见。这就使得市场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所以我们必需改变当前的这种状况,增加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的选择机会,改善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改变B股市场原先难于吸引投资者,特别是那些注重分红的国外投资者的现状,扩大市场规模,以利于大资金进出,扩大成交活跃度,从而大大增加市场的成熟性和稳定性。

第二,整治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公司经营业绩吸引境外资金。在加入WTO以后,对外资企业迅速渗透中国市场能够起到战略作用的公司,将会首先受到外资的青睐。并且这种吸引力将不仅是限于短期市场收益,更多的则会在于一种长期的战略投资目的。

我们应该看到,在外资大股东纷纷减持的大潮中,也有逆势而动者。此类公司数量虽少,增持比例也有限,但反映的一种外资投资取向却不可忽视。境外机构增持的具体原因是出于战略投资角度还是二级市场运作角度尽管无从得知,但就这几家B股公司来看,倒是有两个共同的特征:一是从历史情况看,均是曾在B股市场刚成立时上市的比较老牌的、曾经业绩相当不错、受过境外资金追捧、有过出色市场表现的公司;二是从现实情况看,2000年以来的经营业绩均比较突出,发展前景预期良好。比如耀皮B。

第三,完善信息披露、加强推介引导。B股发展至今,无论是开放前后,对其感兴趣的投资者基本上是华人居多,机构投资者的地域分布上也基本上集中在东南亚以及我国的香港地区,而全球其他范围(比如欧美地区等)的投资者则甚寡。另外不容忽视的是,B股的开放政策从目前看,更多的是吸引了一部分从短线炒作角度参与的游资(这也是B股市场上半年大起大落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立足于理性投资的.参与者则很少,这不能不让人深思。上市公司的有关信息披露渠道少,信息披露不规范,境外投资者难以及时获得公司基本面变化的信息,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做出。目前外国媒体包括香港的媒体,对中国B股有所提及的多是关于二级市场表现的,而中国B股自身也缺少一个向境外投资者进行政策面、基本面全面推介的渠道,上市公司也未能主动地以国际标准督促自身经营、完善信息披露,从而自我提升对外资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目前管理层对B股日后的发展定位尚无明确的表示。作为投资者可以密切关注B股市场的扩容情况,如果B股市场扩容正式全面展开,这将是独立全面发展B股市场的信号,一段长期的大牛市很可能将会来来临,市场的投资黄金期将会到来。另一种情况是B股市场以最终合并为导向,采取收缩战略,通过控制B股市场的进一步扩容以及股份回购等策略安排,将B股市场置于消极发展的地位。这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市场很可能回复到2・19以前的状况。以笔者的观点来看,激活B股市场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B

股市场的融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在目前情况下最可能的方式是延续2・19的政策思路,选择独立发展B股市场,最终使其发展成为独特的中国离岸资本市场。随着优质上市公司的进入和B股投资基金的设立,市场双向扩容的逐步展开,投资者变得谨慎和理性化。市场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时期,股价齐涨齐跌的局面将明显改变。市场将更加注重个股和板块的研究,将更注重其内在价值和市场的长远发展。市场也将逐步由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向价值趋向型市场的转变。这可能是目前市场最合适的发展模式。

□天一证券 罗 雄

证券时报(2001年11月12日)

投资策略报告 第13篇

外资参与B股投资情况透视

B股对内开放已有一年多,但这项政策的开放并没有吸引外资进入,外国投资人对B股市场,仍保持着安全距离。分析称,B股定位模糊、风险高、流动性不佳以及投机成分过高,自然难以引起外资的兴趣。“炒作”风气太盛和缺乏体质良好的股票,是上海B股最主要的问题。

分析师表示,“大多数国外投资人对B股仍存有偏见,他们头脑中还有97年金融风暴的烙印”。大部分国外基金经理对在港上市的中国大型概念股有兴趣。

B股市场缺乏资金的情况,去年3-6月间达到高峰。在国有股减持方案的利空消息刺激下,资金纷纷撤出。过去短短几个月,上海及深圳B股交易量分别在5000万美元及2亿港元低位徘徊。分析师说,“这牵涉到上市公司素质的问题”。

在B股上市的114家公司,不只规模小,多半属于没有高附加价值的传统产业,多数散户的.投资金额也少得可怜。B股上市的企业中,只有广东电力发展公司及东方通信(相关,行情)卫星两家公司被列入MSCI中国外资自由指数中。外国投资者与中国投资业者的投资策略根本大相径庭,“海外投资者注意的是公司的基本面,而中国的投资者只关注如何炒短线,即便是亏损累累的公司也可能被主力看好”。

投资策略报告 第14篇

马奔前程去,羊随好运来!告别难忘的20xx,迎来全新的20xx。

20xx年2月10日合肥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xx年迎新年会在合肥世纪金源大饭店3楼国际会议厅举行。

大会在公司总经理郑周先生精彩而真情的新年献词中拉开了帷幕;其后副总经理李进先生对20xx年合肥聚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作了全面客观、公正的总结,并提出了20xx年公司未来的发展思路,会议对公司20xx年度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与嘉奖。

本次年会上,聚能员工自创自演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激动人心的抽奖活动让整场晚会高潮迭起。

大合唱《明天会更好》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精彩的开头,表达了聚能员工对公司明天的美好祝愿。

公司董事冯士芬女士优美的舞姿让大家陶醉不已;总经理郑周先生的一曲《映山红》激发了大家对往日艰苦岁月的回忆;公司女同胞共同演出的神曲《小苹果》热舞更是HIGH翻全场;节目过程中穿插的员工互动游戏热闹非凡;四项抽奖活动19个大奖将年会现场氛围推向了高潮,终极大奖iphone6手机最终花落营销部经理杨正君手中。

新年晚宴上全体员工为新的一年举杯同庆,共同祝愿聚能的明天会更好。

整个年会在和谐、温馨、激情、欢乐的气氛中圆满落下帷幕,展现了聚能员工充满活力、积极向上、团结进取的精神面貌。

回首20xx,我们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共同收获;展望20xx,我们目标一致,信心满满,共同期待聚能的明天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