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传读后感 第一篇

问:撰写这本传记,究竟难在何处?

答:撰写这部传记难度显而易见,经过多年努力,数易其稿才得以完成。编写组的同志,大都是长期从事文献研究及党和xxx思想生平研究的专家,都对xxx的思想生平做过某个方面的专题研究,但是真要写出他70年的生平传记,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任务完成后,我们掂着沉甸甸的书,感到传主xxx何尝不就是这样一本厚厚的书呢?但在写作过程中,对这本书怎么揭开每一页,都颇为踌躇。

写这部书究竟难在哪里?难的不是写他做过的事,难的是要写出他在各个时期的思想及思想发展脉络。如果不写出xxx的思想,那还叫什么xxx传?xxx长期担任党内重要领导职务,从上个世纪中期开始成为xxx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中国xxx与别的政党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党内经常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这种思想斗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党内矛盾,如果没有这样的积极的思想斗争,党就失去了活力。因此,写xxx的思想,就要把他放到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中去写。

写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不言而喻又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写xxx传必须迎难而上,因为xxx“三落三起”的人生经历,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的色彩。如果回避党内思想斗争、党内矛盾,怎么可能写出xxx呢?

xxx传读后感 第二篇

xxx是一个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从很年轻的时候就确定了。据《xxx传(1904-1974)》披露,1920年xxx16岁时去法国,本来是想勤工俭学的,但是他做工所得连糊口都困难,“工业救国”“学点本事”的初衷变成了泡影。在法国南部克鲁梭的施奈德钢铁厂,做20多天的苦工,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了100多法郎。xxx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有了深切感受,进而坚定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融入了他的生命。xxx后来对子女说:我自从18岁加入革命队伍,就是想把革命干成功,没有任何别的考虑。

作为一个百折不挠的xxx员,xxx多次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20世纪20年代在上海险恶的环境中作秘密工作,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生命!有一次,xxx去和罗亦农接头,办完事,他刚从后门出去,前门巡捕就进来了,罗亦农被捕,之间只有差不多一分钟的时间。勇于担当,是伟人共同的精神品格,这点在xxx身上表现得特别突出。1929年,年仅25岁的xxx勇挑重担、独当一面,去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了红七军。

千里跃进大别山,关系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全局和xxx在陕北的安危。10万大军进入大别山后,刘邓部队兵分两路,xxx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指挥10个旅的部队同xxx军队33个旅共80个团的兵力作战。他致电xxx表示“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有利于兄弟部队在其他地区作战,“对全局极有利”。淮海战役时,xxx对xxx说:“我把指挥权交给你了。”作为总前委书记,xxx在动员会议上说:“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即使这一仗中原野战军拼光了也值得!”这是多么让人感动的担当啊!

xxx的担当精神,还表现在敢于承担失误的责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接连发生错误,包括反右派斗争扩大化、“xxx”和人民公社化运动、“xxx”等。后来,xxx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曾多次作过自我批评,他说:“讲错误,不应该只讲xxx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

xxx传读后感 第三篇

这是国内第一部经中央批准出版的xxx传记,虽不是全传,但却清晰地勾勒了主人公70年(从xxx的少年时代讲到他在“xxx”中被打倒,而后又于1974年复出工作)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正如本书主编杨胜群所说,xxx人生、事业的高峰无疑是他领导党和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前70年,也就没有他在新时期的20多年。特别是,他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为以xxx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他后来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和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前提。我们要真正了解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要了解他的一生。前70年也可以说是他走向人生事业高峰的跋涉和铺垫,漫长了些,古今中外也许罕见,但这就是xxx!

《xxx传(1904-1974)》分2卷38章,105万字,历时8年完成,可以说是一项“浩瀚工程”。该书也是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依据大量内部档案材料撰写的xxx传记。其依据主要包括中央档案馆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保存的没有公开发表过的xxx的讲话、谈话记录和批示、电报、书信等文稿;xxx中央有关文件和有关会议记录;有关人士的回忆录或对他们的采访记录等。此外,该书的撰写人员还专程走访了俄罗斯和法国等地的档案馆,寻访了xxx当年的足迹。该书副主编刘金田举例说,为研究xxx在法国的勤工俭学生涯,撰写人员曾走访法国外交部档案馆,发现了当年警察局跟踪xxx的记录。在xxx劳动过的法国工厂遗址,还发现了他的工卡。在俄罗斯的政治历史档案馆,撰写人员查阅了1926年xxx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期间的登记表、自传,以及每周的党小组活动登记表。正如该书后记所言“力图根据翔实可靠的资料写出信史”。

xxx传读后感 第四篇

问:传记中有没有关注xxx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答:我们在撰写这部传记时,主观上就有一种意识,就是既要揭示xxx作为一代伟人崇高的精神世界,又要反映他同普通人一样的情感。我们花了一定的笔墨去追寻他的个人情感历程,包括他早年赴法勤工俭学前后与家人的关系,他先后的三次婚恋,他家里添丁添口,特别是他在“xxx”中两次被打倒后的家庭生活等,这恐怕是这部传记与同类人物政治传记不同的一个地方。

政治人物落魄的时候,往往是他回归普通人情感状态的时候。这个传记用一个整章描写了xxx在江西一个县办拖拉机厂做工的谪居生活。我们在这里给读者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归真返璞”的xxx,一个回归社会底层的xxx,一个作为丈夫的xxx,一个作为父亲的xxx。为了不让身体不好的妻子劳累,他默默地把家里重一点的家务活都承担了起来。为了省钱,他不再抽好一点的烟,喝好一点的茶,甚至吃馊了的饭菜。他像普通父亲一样,过年过节盼着子女回家,把家人的团聚作为精神上的慰藉。这些,可能会更加拉近读者与传主思想情感上的距离。

在这部传记里,我们做到了既把他作为一个伟人来写,又把他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写。

xxx传读后感 第五篇

问:关于反右扩大化错误,书中是如何写的?

答:对于反右斗争,xxx和当时许多中央领导人一样,认为是必要的。但在反右斗争兴起之后,最早最明确地讲必须防止把右派划得过宽、过多,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的是他。他甚至警告“这个时候最容易犯简单粗暴的毛病,如果犯了这毛病,将来运动过后,我们就要作检讨”。历史果然应验了他的这句话!

那么,回过头来看,反右扩大化错误的责任,恐怕不能由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来承担。从战争年代开始,中国xxx已经习惯了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和办法来解决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当反右斗争以大规模群众运动的形式兴起之后,就不是哪一个人或哪几个人可以改变的了。要避免这种错误,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思维和思维方法!这一点,中国xxx在以后的历史中做到了。

xxx传读后感 第六篇

美国记者埃德加·xxx1936年采访xxx个人经历时,曾有这样一个体会:xxx的叙述,开始越出“个人历史”的范畴,并且以某种方式不知不觉地把个人历史融于一个伟大运动的历程之中,虽然他在这个运动中保持着主导作用,但不再是“我”而是“我们”了,不再是xxx而是红军了,不再是个人经历的主观印象而是一个观察家的客观记载了,而这个观察家所关心的,是作为历史的人类集体命运的转变。xxx的这个体会,比较真切地传达出xxx和xxx党史的关系,以及xxx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回忆“我”和“我们”、个人和历史关系的情况。把xxx的体会套用到《xxx传(1904-1974)》上,这本传记也遵循了这个原则。传记没有把xxx作为一个孤立的伟大人物来叙述,而是通过他和历史的互动,展示出中国革命和建设生动而曲折的历程。

诸如,可以从1919年xxx在四川广安参加游行、集会、宣传、罢课和xxx等活动,看出五四运动前后的现实气氛;从1927-1929年xxx在xxx机关工作,看出大革命时期xxx的真实图景;从1933年xxx在中央苏区时期的遭遇(因所谓的“江西罗明路线”,xxx受到撤销江西省委宣传部长职务和党内最后严重警告处分),看出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实质和危害;从1935年作为xxx秘书长的xxx参加遵义会议,看出党和红军的命运处在怎样的生死存亡关头……顺此下去,我们还可以理出很多,一直到1974年xxx复出工作。把这些连接起来,读《xxx传(1904-1974)》,我们实际上读到的是一部线索清晰、主题明了的党史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