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读后感 第一篇

居里夫人停下打字的手,想起山田太太最后那句话。“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而悲伤是会传染的,这悲伤也触动了居里夫人的心。

我不懂棒球,也没好好读过《麦克白》,但并不影响我爱屋及乌,硬着头皮通读此书,明显看出伊坂幸太郎向莎士比亚悲剧致敬的意味。以多人称的视角转换,保留了一贯奇幻的色彩,描写了一个天才棒球少年注定悲剧的人生。

这世上,大多数人注定平庸,极少数人本可不凡,但是天才必需面对各种人心的构陷,因为世俗是天赋最凶狠的猎手。

其实伊坂幸太郎这本书写的不算厚重,但是题材下潜的有厚度,同具层次感,严格意义上来说,把它往文学堆扒拉,有点轻,但是又绝不同于以往的推理作品,不过伊坂幸太郎本来就很难归类,本书也算是天马行空向悲剧文学的一次跨越吧。

王者是创造奇迹的人,但同时他也打破了平衡,携带一股可怕的力量将周围的一切摧毁,使正常秩序轰然倒塌。因此人们对王者心怀忌惮。

书中最打动我的,还是王者那秘不示人的内心。他孤独,坦言从未感到开心。天才似乎也只是上帝安排好的一个齿轮。他说他像一个手持厚纸片的少年,不知道手上的厚纸片何为,迷茫地长大。终有一天,他看到一块巨大的拼图游戏面板,中央有一处空白。他猛然想起手中的厚纸片,摁进去,拼图就此完成。周围的人相呼喝彩。而他的感觉是,终于完成了使命,终于安心了。

王者的人生早已确定。他只能带着使命走完他,别无选择。

上次看这本书时还不太了解棒球,只是囫囵吞枣地看完。后来慢慢学了些棒球知识,也开始关注日本职棒比赛,寻找棒球相关书籍时便再次点开了这本书。

不同于伊坂幸太郎以往的风格,本书的主角不再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从出生起便被赋予了“王者”的使命,故事的最后也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展开,他直至死亡也未能摆脱宿命的纠缠。

这本书仍然采用了伊坂幸太郎擅长的多视角叙事,但多个视角中却唯独没有“王者”的。他要么是以第三者的身份出现在别人的故事里,要么是以“你”的称谓被叙述者讲述,这种奇特的写法也恰好反映了王者悲剧最核心的部分——成为棒球的王者是他人生唯一的使命,但这使命究竟从何而来?也许是出自父母的灌输,也许是上天早已做好安排,但并非他所选,也并非他所愿。他只是被动地走上一条早已被指明的路,被动地被追捧,被疏远,被迫害,被歌颂,被动地击出穿透夜空的一球后,独自倒下。

没有王时各人任意而行,而降临在普通人中的王就如同坠落尘世的神,神的光芒照出世人的粗鄙,王的力量摧毁世界的平衡,这样的“不祥之物”终究只能被驱逐,或者说,被驱逐就是他存在的意义。

感觉最伊坂幸太郎的还是把居里夫人代入当时情景的那几段,「居里夫人停下打字的手,想起山田太太最后那句话。“一切都是注定好的。”而悲伤是会传染的,这悲伤也触动了居里夫人的心。」还有诸如「更加让我吃惊的,是书里居然还记载了居里夫人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和想法。比如,她“觉得母亲变得异常可怕”或“在心中暗自发誓,再不犯同样的错误”。居里夫人明明是长大之后才成为伟人的,为什么书里会如此详尽地记录她小时候的事呢?这让我感到很不可思议。莫非有人早已看穿居里夫人长大后将成为伟人,于是从她小时候就密切关注她的一举一动?如此一想,又不禁让我自怨自艾起来。如今的自己,周围一个人也没有。既没有人为我记录小时候的言行,也没有人问我此刻心中在想什么,更没有人为我写过什么。大概是因为他们全都知道,我这人长大之后也不会有什么出息,也就没有必要写伟人传记。我这辈子都成不了伟人。」简直是在人最悲伤的时候告诉你其实没什么,各自有各自的路要走,平庸的不一定是最悲伤的,而富有天才的,心中的意念再坚定,天赋再凛然,总要经历更多……这一本有点致郁啊……小天使伊坂幸太郎黑化惹。

汉书读后感 第二篇

读在描写各个人物时不遗余力,成功的为读者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

我们在读他们传记的时候,常常能对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

俗语,例如[乐此不疲xxx[疾风知劲草xxx[马革裹尸xxx[举案齐眉xxx[不入虎穴,焉得虎子xxx等

也都是出自这里。加上这本书在前后内容上剪裁得体,叙述决不雷同,阅来毫无冗赘之感,

的确可以算是正史中难得的佳作。 该书还有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它对人物的评价较为客观,很多论述不失公允,也较为

真实的记载了后汉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迹。在运用[春秋笔法xxx的时候,范晔也没有完全凭借

自己的喜好来过度的褒扬或者贬低某类人,这一点尤为难得。虽然,范晔自己本也是出自书

香世家,在中有意识无意识的拔高了名士,并以[矫枉故直必过xxx为后汉名士的

某些极端行为开脱,而对宦官则多有贬斥,称他们为[刑余之丑xxx,但他也批评袁绍遍诛阉宦

是[以暴易乱xxx,表彰阉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xxx,言论算是很中肯了。 当然,也难免有些美中不足。其一就是:列传部分如果从单篇来看,是遵循了

[以类相从xxx的原则,但就整个列传框架结构来看,各传之间的结构编排却比较散。比如宗

室诸王的传记,在中虽然也按时间先后顺序散排入各卷,但它们有[表xxx来

进行专门的汇总,既缺[表xxx、[世家xxx等形式,本可以通过几个连续的卷号把它们

放在一起。可范晔没有这样做,而是将它们散排入列传第四、第三十二、第四十、第四十五

卷中,这就使整个结构框架体系失于梳理。最末尾的诸夷部分倒是整理得比较好,其内容分

区域连续排在列传的第七十五至八十卷中,是中唯一梳理得比较成功的部分。此

外,循吏、酷吏等部分连续排在列传的第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也算不错,可惜与之相类的党

锢部分被排到列传第五十七卷,没有与它们聚在一起,却属失于计较了。 对于褒扬正统天命的部分,范晔做得比司马迁、班固要好。中记载关于刘秀

出生时所谓的[赤光照室xxx、[田生嘉禾xxx、[凤凰来集xxx等,范晔都没有写入中。

虽然,范晔在写刘玄称帝时加了句[羞愧流汗,举手不能言xxx,以*刘玄非真命天子,但这

总比中公然把[龙交刘媪生刘邦xxx的故事编进强得多。可惜范晔

出于时代的局限,也免不了作史时按照[信以传信,疑以传疑xxx的标准收入一些神异事件。

比如王忳理女鬼之冤等事,完全就类似于等神怪小说中的内容了。 最大的缺陷在于它没有系统记叙黄巾大起义。也许在范晔看来,这场前后有

几十万农民参加的运动,由于缺乏精英领导,没有太多可以叙述的东西,所以有关它的信息

仅仅散见于本纪和一些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解放后,黄巾大起义开始为史家所赞扬,学者们

普遍认为它体现了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斗争,对后汉的灭亡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林

剑鸣的将[黄巾大起义xxx和[东汉的灭亡xxx合为一章,就是这种看法的代表。笔

者在这里无意分辨几种看 法对错的问题,我们可能要注意的是另外一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农民起义的原因不

尽相同,所起的作用也各异,在表面相同的阶级背景下,其*质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

们更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动辄数十万的农民起义被迅速的*下去?这场起义为后汉带来

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虽在之外,但要得到它的*,我们却仍必须通过范

晔字里行间中显出的蛛丝马迹来整理其逻辑。也只有如此,的这个最大缺陷,可以

通过我们的细致挖掘、分析,得到某些弥补。篇二:汉书读后感2 汉书读后感

汉书读后感 第三篇

飞将军李广_《汉书》读后感赏析:

余日读汉书,常今日诵之,明日即忘,不得书中之要领,收效甚微,为加深印象,对纪传人物线条勾勒,又做练笔之余事,希冀坚持下去,以补余之愚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朝诗人王昌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歌颂的是汉代名将李广抗击匈奴,一生戎马的卓越事迹。

李广,甘肃秦安县人,出生在一个擅长射箭的世家,自幼习得射箭之法,他历经汉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他的一生与抗击匈奴紧密相连,与匈奴大小战争七十多次,在司马迁和班固的笔下,这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称赞李广有才气,天下无双,借匈奴之口称赞他为“汉飞将军”,但终究没有晋封诸侯,最后落得刎颈自杀的下场。

究其原因,恐怕主要原因还要从李广自身说起,从史料中看出,李广的确为一名猛士。李广被匈奴军队生擒,身负重伤,能在生死关头,一跃而起,跳上胡儿战马,从数百匈奴追兵中逃出来,不得不称之为勇;李广在右北平(笔者家乡一带)与匈奴军队交战过程中,以四千军队对抗匈奴四万,博望侯张骞那一万人又没有及时赶到,在强敌面前,他手下的士兵吓得面如土色,体似筛糠,但李广能持弓箭意气自如,以一当百,士兵不得不服其勇。

这样一名在汉代声名显赫的将军,却未被封侯,最后刎颈自杀,李广自身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首先,李广自己虽然英勇无敌,但缺乏治军方法。在冲锋陷阵上,他能够以一当十,甚至以一当百,但带兵打仗上,他显然缺乏治军方法。《汉书》中记载,李广担任未央卫尉,程不识担任长乐卫尉,两人官职大小一样,曾经又一起为边疆太守,可谓相互了解。程不识治军严格,军队休息有管理,晚上有人巡夜,远处有人站岗;李广治军松散,人人自便,晚上无人巡更,文书做不到上通下达,虽然也有远哨,作为行军将领,这种悉听尊便的作风不是打仗的阵法。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只能靠蛮力,因此李广在带兵打仗中,英勇杀敌的情况居多,排兵布阵的情况很少,甚至在带兵途中迷路,这也是他身经数战却胜者无几的原因。

其次,李广勇有余而谋不足。在上郡战役中,三个匈奴的人射伤中贵人,李广不顾一切去追赶射雕人,一定要把他们杀之而后快,也许是自认为是神射手无人能敌。事实证明,他是一名神射手,也的确无人能敌。这三个神射手都败在了自己的箭下,但作为一名统帅,不顾自己将军的身份,放下身后的部队,结果被敌兵数千人包围,险些遇难。虽然他故作镇定,迷惑敌人,显示了他的勇敢,但这种铤而走险的方式不应该是一名将领所为。可见,李广和敌人比的是力气,而不是脑袋,也就是说他还没有上升到战略战术的层面,这也是他在众多战役中吃败仗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三,李广虽然名声很好,但他为人狭隘。有两件事,一是他做陇西太守时,羌族经常造反,他诱惑敌人八百投降,羌人投降后他又全部将其杀害;

第四,李广急功近利,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请缨。元狩四年,大将军卫青带兵出征匈奴,李广主动要求前往。此时,李广已经六十多岁,汉武帝觉得他年事已高,不想让他再到军中风餐露宿。作为一名老将,他应该知道沙场可不是闹着玩儿的,也不是凭意气用事,一腔热血就能够喷倒敌人的。李广完全不顾这些,想在有生之年,凭借这场战争,凯旋回来能加官进爵,流芳千古。所以,在卫青将他由前锋的位置调到后卫时,他认为这是卫青耍的心眼,眼看着不让他有军功,而把前锋这块能建立军功的肥肉给了公孙敖,李广着实的不高兴,气嘟嘟的走了。结果在行军中迷路,无功而返,自认为无言见武帝,才拔剑自杀。

汉书读后感 第四篇

汉书 读后感

汉书 读后感之一

对我来说,人生之中最美的物事,是那锦。锦是绵延的、质感的、繁华的,不流俗,属于小众类的喜欢。若光是一块锦,亦觉。。。 []

汉书 读后感之二

*史纲要 读后感内容概要:本书是1961年高等学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决定,委托翦伯赞教授组织编写,作为高校文科*通史教材之用的。在写作、讨论过程中,翦伯赞教授经常就体例、理论运用和史料鉴别等问题与编写组同志们反复商讨。他再三强调,一定要坚持从历史出发,用历史事实说明问题,把论述建立在坚实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周(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近代。本书是近年的增订版本,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教材相比,指导思想是一致的,仍体现了阶级斗争理论。如书中认为,*皇权与儒家礼教的传统力量同佛教的矛盾斗争,终于使佛教没有取得国教的地位,这在*历史上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对于*古代的文化与技术成就和国家的强大,则没有体现出优越感。对农民起义多有注重,全书给人的感觉就是底层*的苦难史,除唐太宗前中期外,*都背负着沉重的服役,悲惨„„

从史前时代至近代时期,以一万五千左右的篇幅重踏一遍历史的印迹,主要讲述化石等*下史前人类的进化及

原始文明的渊源,和从传说中的夏与商起,西周、春秋与战国、秦汉、三国两晋、隋唐、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清的各朝代兴衰与变迁及近代*的变革。

[夏禹传子,是`天下为家`的开始,从此以后,`大人世及以为礼`,就是说父子、兄弟相传便成为制度了。xxx

自夏朝开始,古代的氏族制被国家所代替了,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在夏启时就初步了,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是家庭、私有制、阶级和阶级剥削已经存在的标志。夏禹是夏王朝的创立者。夏王朝在其如旭日东升时,它的奠基人夏禹是以一个明君的形象登上历史的舞台的。夏禹是一个具有洞察入微的智慧的伟大首领。他第一个划定了*的行政区域的人,他将*分为了九个州,从书上提供的地图来看,划分得像一块边角微微破损的龟*。虽然他在位只有八年而已,但是他却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很有*示意义的故事。一天,夏禹喝了一坛子进贡的美酒,昏醉了许久。醒来后,对旁人说:[酒太好了,正因为如此,后世一定会有人为了它家破国亡。xxx一个人能够在酒精的沉醉后,十分清醒地认识到酒的负面影响,并为后人作出了这样一个预言,可见夏禹这个人的理智和沉稳。可惜的是,这个预言却在他的后代桀帝身上得到了印*,家破国亡的后果也便无可避免。一个酒字代表的迷醉和诱-惑,就这样把一个存在了四十年的王朝推下了历史的舞台。

[也说:`禹平洪水,定九州,制土田,各因所

生`„„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商四境之内,分布着许多的农田。商王在祈年时既希望`中商受年`,也希望`东土`、`西土`、`南土`、`北土`都能获得好收成„„为了强化地主阶级的统治,秦朝又推行严刑峻法以镇-压农民。xxx

汉书读后感 第五篇

《汉书·艺文志》是我国首部史志目录,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大型国家文献分类目录。东汉史学家班固作《汉书》以记载自秦以来到王莽篡汉之断代史,该书中记载律历、礼乐、刑法等“十志”,是对西汉及先秦社会的典章制度、风俗文化的总结,《汉书·艺文志》是“十志”之一,是据刘歆《七略》增补、删削而成的,是对西汉先秦时书目的目录著录。

把天下图书分为:(1)六艺略,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3)诗赋略, 著录了辞、赋、歌诗等五类文学作品。(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 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5)数术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 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以上六略三十八类,共著录了当时可以看到的五百九十六家,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图书。

清代史学家王鸣盛在 《十七史商榷》中评价《汉书·艺文志》“不通《汉书·艺文志》, 不可以读天下书。艺文志者, 学术之眉目, 著述之门户也。”《汉志》不仅是我国史志目录的开山鼻祖, 其中也包含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目录。“方技略”就是专为医药文献专门编定的目录, 其中把方技类的文献书目列为四大类, 又把每类医籍的具体篇目详细开列,即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及其下各目。《汉志》不仅以“六分法”为核心, 以文献内涵功能进行著录分类, 还以总论、 叙录为辅助手段, 揭示了先秦至汉代包括医史文献在内的中华文化学术总体发展脉络。

汉书读后感 第六篇

读完本书扼腕长叹!

因为曾是军人,对军人体裁的文章就格外留心。严歌苓恰好也曾是军人,又恰好会写这么好看的故事,所以,引起共鸣的点就又多了很多。

军队,作为国家机器,绝对不可或缺,而军队里的军人,则有着无穷无尽的故事。严歌苓从开始创作这本书,前前后后用了二十年时间,推翻了几次重写,她在书里一直想表达的一种军人精神,军人精神的核心无疑是英雄主义。

英雄主义的实现,需要集合种种积极的人格因素,比如忠诚、勇敢、自律、自我牺牲,等等。

我想以下的文字还是引用严歌苓后记里写的,只有她自己,才能准确表达出她的思想和意图,也希望对有兴趣一读此书的人有点启示。

多数英雄都是不识时务者。正如万红坚守的对象张连长一样,女护士在几十年的坚守过程中也使她自己成了英雄。因为她为她所信仰的英雄价值观牺牲了青春,牺牲了凡俗的幸福,完成了人格的最终飞跃。她坚信英雄有朝一日会醒来,象征她坚信人们内心对于英雄的敬爱会醒来。

这是一部象征主义的小说,年轻女护士坚信英雄活着,象征她坚信英雄价值观的不死。流年似水,流过英雄床畔,各种有关英雄的价值观也似水流过。万红见证了英雄床畔的人情世故,世态炎凉,人们如何识时务,从对待英雄敬神般的崇拜到视其为人体废墟,万红却始终如一地敬爱、疼爱、怜爱、恋爱着这个英雄。她与丧失了表达能力的英雄之间的微妙沟通是她的证据,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试图以她积累的证据说服人们:英雄的连长始终像正常人一样活着,有正常痛感,有冷暖知觉,能够儿女情长,能够为人慈父,仅仅因为他受了植物人的误判,仅仅因为他碍于表达局限而不能作为一个正常的人被接受和认知。万红并不否认应运而生的其他种种英雄价值观,但她永远不放弃以张连长为代表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价值观。因此,张连长是不是植物人,是不是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象征你信仰什么,信则灵。

床畔的一切都在流动,护士万红是艄公,摆渡在床上的英雄与流动的世人间,她不是凡人,她是像格蕾莎修女一样的圣人。

“英雄是什么?识时务是英雄。万红,亲爱的丫头,你就是不识时务。”

感性的观察是小说 理性的观察是论文

英雄张谷雨真的不是植物人吗?还是护士万红在他身上赋予了太多感情 也解读了太多感情?

在小说里感受时代 时事 时尚的变迁

最早接触的是另一本小说《陆犯焉识》是一本很厉害的小说 想读又不敢读 直到《床畔》才真正感受到严歌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