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1篇

1.春蚕到死丝方尽,人至期颐亦不休。一息尚存须努力,留作青年好范畴。——吴玉章

2.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3.错误和挫折教训了我们,使我们比较地聪明起来了,我们的情就办得好一些。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

4.一分钟一秒钟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我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徐特立

5.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6.自觉心是进步之母,自贱心是堕落之源,故自觉心不可无,自贱心不可有。——邹韬奋

7.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8.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9.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

10.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2篇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白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唱;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3篇

1、就算走到绝境,失去耐心,也要永远保有幽默感,热爱生活,这是我们人生最大的财富。

——马尔克斯《活着为了讲述》

2、人应该支配习惯,而决不能让习惯支配人。要是一个人不能改掉坏习惯,那他就毫无价值。

——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人的脆弱和坚强都超乎自己的想象。

——莫泊桑《羊脂球》

4、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

——汪曾祺《生活是很好玩》

5、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

——海明威《永别了武器》

6、人生下来不是为了拖着锁链,而是为了展开双翼。

——雨果《九三年》

7、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泰戈尔《飞鸟集》

8、当一个人不能拥有的时候,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忘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9、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

——宫崎骏《千与千寻》

10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事事如意。

——林清玄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4篇

1、“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人,或许该带着一份超然上路。去领略世界,海阔天空。

2、我们活于世上,自是来品味世之珍瑰,谁愿带着烦恼上路,悲恨不知所终,没有什么忧愁是放不开的。跳出一看,世间如此美好,个人那点小得小失又算得了什么?

3、《哈姆雷特》中有言:“身处果壳之中,也自以为无限宇宙之王。”也许,正因为有了真的“好奇心”在,我们才能以更有力的声音爆发出这样的呐喊。更何况,因为有了好奇的心,我们的世界远比果壳广阔得多。

4、流逝的日子像一片片凋零的枯叶与花瓣,渐去渐远的是青春的纯情与浪漫。不记得曾有多少雨飘在胸前风响在耳畔,只知道沧桑早已漫进了我的心爬上了我的脸。当一个人与追求同行,便坎坷是伴,磨难也是伴。

5、每一滴水都折射出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双眼睛都嵌进一个多彩的世界,每一条泛着清丽的旋律的小溪都闪烁着美的光辉。不要空叹人世的无奈,且用美丽的心情来看待人世的繁华多彩,细细品味那无处不在的美吧!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5篇

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11年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并入临清市)。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季先生长年任教北大,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现在即使在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反映。

高中语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6篇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