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1篇

丞相先生:

您好。

一千七百多年风雨,武侯祠香火不断。人们放飞孔明灯,许下美好心愿,随灯火奔向星空。您的身影遍布华夏,您的故事我们永远铭记。

您是中国忠与智的化身,是蜀汉第一大功臣,却自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如此谦虚,令我敬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您的代名词,勤勤恳恳工作一生却没能见到汉室光复之日。公元234年10月8日,当风掐灭七星灯后的火苗时,您在想什么呢?是遗憾、疲惫,还是释然?亦或三者都有?这一路走向生命句号的旅程,累吗?我有好多问题想问您,却不知从何说起。

您是荆州名士,却为何在刘玄德一介草民多次访问之后欣然同意前往?为何不去投奔他人,或许那样就不必受如此多的苦了。东吴有鲁肃,你们二人性格相近,为何不与他共主?曹魏有荀彧,你二人都想光复汉室,为何不与他同行?这些话应该有许多人对您说过,您却始终未有丝毫动摇,或许玄德便是您的知己吧。玄德与您在生活方面有很大不同,他好酒、好赌、与孝直有几分相似,却与您相差甚远,或许高山流水并不需要完全相同,只要志同道合,相辅相成即可吧。

白帝托孤一事一直饱受批评,人们道刘备奸诈,至死也要用仁义之名束缚您的手脚,迫使您亲力亲为为蜀汉。我想知道您是怎么想的呢?了解刘备如您,应该是明白他的所思所想的吧。且作为丞相,应“识乐官”而非“识乐音”,为何要把自己的经历耗竭,来做一些不必亲自去做的事?是因为病榻前的那个承诺吗?丞相,肯定有许多人劝过您要注意身体,您为何就不听劝呢?为何要北伐,明知那必会促使吴魏联盟,明知胜利的概率微乎其微,明知蜀汉基业并不稳固,明知出师就没有望见光复的一日。这究竟是为何?

丞相先生,我们对您的怀念将一直持续,就像飞升的孔明灯,不停歇的奔向星海,绵延。愿冥界不再有战火,您的魂魄能够安心地永留。《三国志》、《后汉书》里,您的传奇被笔墨勾勒。仍有许多话语想说,却凝噎在心头。愿您安息。

敬礼!

王家乐

20xx年5月20日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2篇

看到《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我不禁想起了诸葛亮——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他的《出师表》曾深深震撼了我。后世之人给过评价“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睁开眼,眼前一片模糊,四周黑漆漆的,惟有一个角落有一丝微弱的光。我摸索着前行,那个角落正是一扇小门。透过缝隙,用目光扫了一遍屋里的陈设,一张小木床,上面的帷帐已看不出本色,一个摆满书的书架和一个小木桌。一个人正在伏案写着什么。烛光跳跃着,借着烛光观察他,脸颊被花白的头发掩住,依稀判断他已到了花甲之年。我慢慢的走近他,想要一睹他的尊容。忽然,他扭过头来,眉宇间与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一丝的疲惫。他是谁?这个问题在我的脑中闪过。回过神来,发现身旁的事物开始虚化,四周又恢复了一片漆黑。

突然,四周明亮了起来,已经不再是那个古朴的小屋。我眼前的是一座庄严的宫殿。宫门敞开着,我的好奇心驱使着我走近。迈进门,入眼的是两排站得整整齐齐的人,上位者懒散的靠在椅背上,眼神飘忽不定。而他的下方,正跪坐着一个人,不知在读着什么。花白的头发整齐地束起,忽然间我的脑中闪过一个伏案写作的身影。是他!我走近他,想要看清楚他的面容。突然,殿中响起来他沙哑而洪亮的嗓音,而他所读的正是那千古名篇——《出师表》。他是诸葛!那个神机妙算,才智过人的诸葛亮。读到最后,他的声音有些呜咽。我凑近了端详他,他的脸上写满了沧桑,是他苦心操劳多年的印记。一表毕,两行清泪自他脸颊滑过。

眼前的场景再次变成碎片,重组。诸葛亮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的吓人,正伸着手和旁边的人说着什么,还没说完,他的手已重重垂下,眼睛睁得老大。他身旁的人起身拜了几拜,用颤抖的手为他合上双眼。一代英才就这样陨落了。泪水不自觉地溢满我的眼眶。场面再次切换,嘈杂的马蹄声充斥着我的耳朵,一大批士兵弃甲而逃,往源头望去,一个人推着一个轮椅站在高处,他身后的将士挥舞着军旗,而轮椅上坐的人正是诸葛亮。我心中有些欣喜,不,轮椅上只是个木偶罢了。突然眼前一亮,身边已是熟悉的卧室。

诸葛亮劳苦一生,始终奉献着,他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当之无愧。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3篇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绝唱……他算尽一切,可无奈人算不如天算……

------题记

他,羽扇纶巾,手持鹅毛扇,居在山中,号卧龙先生;他自称一介匹夫,但却引得刘皇叔三次光顾,吓退曹魏千军万马,使得吴国群臣哑口无言,使后人敬佩不已。

他是谁?诸葛亮。

他,在草庐中与刘备大谈天下局势。他从未离开隆中,却能料到三分天下的局势,最终被请出草庐,大展宏图。

他“新官”上任,火烧博望坡,不费一兵一卒,引得曹军大将们落荒而逃;这一把火,烧得关羽,张飞心服口服,从此奠定了他在蜀汉中无人匹敌的地位。

他,舌战群儒,仅凭一条“三寸不烂之舌”,使吴国大臣哑口无言;还用激将法,激得周瑜火冒三丈,与蜀国一起合作,对抗强大的魏国。

他,草船借箭。周瑜妒忌他的才能,令他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置。他不慌不忙,洞悉天象,几艘草船开向曹军水寨,便“借”了十万支箭,令曹操火冒三丈,又叫周瑜无可奈何。

他,火烧赤壁,夜观天象,唤来大风,让曹军战舰无处可逃,全都葬身江底。一把火,烧得大快人心,一举烧光了曹操的百万水军,为今后的三国鼎立,奠定了重要的贡献。

他,巧夺荆州,收复四郡,攻陷四川。周瑜想攻南郡,他不但不阻止,还全力帮助,结果趁周瑜攻得不亦乐乎时,先夺了一步,还用兵符引得曹军其他人马大乱,一举攻下了好几座城池;周瑜大怒,旧伤复发,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后,便英年早逝了。

他,空城绝唱。由于马谡的大意,街亭失守,他只有五千人马在身边了。可这时,司马懿正领着十五万大军向他扑来。他却不慌不忙,大开城门,让战士扮作百姓在城门口扫地,自已却立在城头,悠然自得地弹琴。司马懿一来,见这般情景,大惊失色,认为城中一定有埋伏。就这样,他只身一人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引得后人拍案叫绝。

他,火烧祁山。司马懿与他在祁山鏖战,可这时,蜀军全部退走,他命人放火,熊熊烈火包围了曹军。可就在这时,天空却下起了大雨,就是这场雨,将大火扑灭,使得司马懿死里逃生。他感慨万千:“人算不如天算啊!”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一生都在与对手抗衡,可无奈他还是被时间打败了。六次北伐后,诸葛亮身体每况愈下,他想用长命灯续命,可最终失败了,享年五十八岁。他算尽一切,可最终还是没有算过天命啊!

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绝唱……也许,历史总会给我们带来一丝遗憾,但是,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我却永不会忘却。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4篇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是个大家能耳熟能详的三囯时期的人物。在人们心中,因为《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诸葛亮是个智慧与谋略的代表。

在《三国志》中,有这么几个字“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由此可看出,诸葛亮在那个年代,长得算得上是数一数二了,并且八尺,就相当于现如今的一米九了,从长相身材来看,似乎预示了诸葛亮一生的不凡。

诸葛亮自比“管乐”,“管乐,”即管仲、乐毅。管仲治囯有方,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乐毅用兵极妙,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管仲却不善用兵,乐毅不善治国。而诸葛亮认为自己二者兼得,文武双全,因此自比为“管乐”。

《出师表》中,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二十七岁前,一直隐居在南阳。其实我觉得他并非“不求闻达于诸侯”,而是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意中人”。其实按理来说,曹操那时正值盛气,并且曹操十分爱惜人才,可诸葛亮却没有去找曹操,而是选择了正寄人篱下的刘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曹操并不是诸葛的“意中人”。曹操身边人才齐济,因此去了曹操阵地,也是不会得到重用的。相反,刘备身边没有谋略之才,只有像张飞、关羽、赵云这样的武将。并且“三顾茅庐”的事件也让诸葛亮受到了极大的感动与激励,因此“遂许先帝以驱驰”。

提起诸葛亮的谋略,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空城计”了吧。当时司马懿率军进攻蜀国,直逼酉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却故作镇定,大开城门,坐于城楼,焚香抚琴。此时的诸葛亮披鹤氅,戴论巾,手瑶羽扇,气宇不凡。小心谨慎的司马懿担心有埋伏,毫不敢轻举妄动,并迅速撤兵。等司马懿反应过来,再引兵回去,此时赵云的兵马已到,最终司马懿战败。千古流传的佳段,不过是小说中编造的罢了。据说,真正的“空城计”是曹操对战吕布时所使用的。还有“借东风”、“锦囊妙计”等一些流传千古的故事,都加以夸大。因此,鲁迅先生曾说过:“《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对刘备忠心耿耿。在北伐曹魏时,小心谨慎,用了四年的时间来做准备,在那个阶段,诸葛亮无论从地理位置、人力资源等方面都于曹魏差别很大,但几次功打却都能使对方所惧怕。因此即使没胜,却也算不上输。无奈一直为此事操劳的诸葛亮的身体实在是受不住了,在第三次进攻期间,永远的沉睡了……

诸葛亮虽没小说中刻画的那样神机妙算,但通过“三顾茅庐”一事,诸葛亮也一定是个少有的人才。如今因欣赏他的才智而深入了解并得知此事,也确实是有些接受不了的。我们需要尊重历史史实,但我愿让诸葛亮在我心中,永远保持着一个“神人”的形象!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5篇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这段文字摘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句话中的司隶校尉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团长师长,由此可以推断出诸葛亮是一个贵族之后,也是一个军官之后,那生活肯定也是相当富足,丰衣足食,什么都不缺,而且身边一大群的名流,命运要比刘备好多了。虽然好出身好家世,但他真的是那种得一可得天下者吗?想得出结论就得看看他生平的事迹。

第一件事,曹操大军南下,刘备新野大败,率众来到江东,诸葛亮代表刘备劝说吴主孙权,一阵忽悠把孙权拖下了浑水,孙刘联合,大挫曹军。这说明诸葛亮有很好的外交能力,是个不错的外交大使。

第二件事,夺荆州,夺益州,为接下来的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在之后还平了--,制服了羌族。这说明诸葛亮是个不错的战略家。

第三件事,发明木牛流马。这说明诸葛亮是个不错的发明家。

第四件事,写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说明诸葛亮是个爱国者。

这几件事综合下来,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复合形的治国人才,但接下来的事情可就不能完全肯定这个观点了。

第五件事,为夺荆州,与东吴翻脸,给后来的夷陵之战留下伏笔。他是不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大使就很难肯定了。

第六件事,任命关羽镇守荆州,一口气把曹吴两家都得罪了,丢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还损失了一员大将,使蜀国刚刚建立便大伤元气从此一蹶不振。还有他的战略方针,他应该先联魏抗吴,借道--,直插吴国心腹,然后魏国在出兵南下夺取荆州,两面夹击,吴国必灭。到时魏国的主力在荆州,长安必定空虚,蜀国再从天水发兵东进,天下可定。那诸葛亮是不是个战略家就不一定了。

第七件事,诸葛亮在益州事事由他做主,刘禅根本没有处理国事的机会,以至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根本没有治国的\'经验,为蜀国灭亡留下祸根。与君主夺权,是大逆之事,那诸葛亮还是一个爱国者吗?

列出了这七件事,可以总结出诸葛亮的一生是功过参半的。历史已是过去,两千年前的事我们本不该妄加评论,因为没有过去,哪来的未来?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6篇

1800年前,一位头戴纶巾,手摇羽扇,“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东方智者,穿越历史的风尘,款款走向舞台的中心。从此,人们无不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为他的聪明才智而倾倒。

“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这些神话般的故事连同他的名字一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闪光。他“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却偏偏遇上一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慨叹和唏嘘,无限的崇敬和思考。

纵观他传奇的一生,既有“隆中对”对天下局势的远见卓识;又有“舌战群儒”对东吴谋士的磅礴气势;有“草船借箭”对天气及曹操洞若观火的预测和揣摩;更有“火烧赤壁”对战事的胸有成竹……

初出茅庐,他“火烧新野”,即使是曹操手下“八虎骑”之首的夏侯惇也落得个狼狈而逃;他巧借大雾草船借箭,七星台上巧借东风,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周瑜陷害他的美梦破灭;他六出歧山,屡战屡胜,使魏军帐中首屈一指的司马懿也闻风丧胆;面对兵临城下的15万大军,他依然笑容满面,在一座空城上悠闲地弹琴……

为了孙刘联盟,他泰然入吴,虽然明知那里有百般刁难,甚至是生命危险;葭萌关下,他毅然决定冒刀光剑影,前去说服马超投降。他从未有过私心,一心一意追随主公刘备,为蜀汉大业呕心沥血,为民为国死而后已。

白帝城托孤,刘备将子刘禅托付于他,并称如若其子不才,即可自立为蜀汉之主。但他并没有被飞黄腾达与金钱名利所迷惑,身体力行表明了自己的耿耿忠心,回馈了皇叔当年“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死后,他“安居平五路”退去曹丕四路军马,没有让魏国乘人之危而灭蜀的计谋得逞;在其后的九年中,他开始计划和准备北伐。先是以德服人地“七擒孟获”,解除了蜀汉的南部之忧;而后六出祁山(其实这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北伐中挥泪斩马谡,大摆空城计,正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公元234年,54岁的他积劳成疾,不久便与世长辞。五丈原,成了他生前最后一个战场,也成了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他这一生,为了战争拼搏了二十多年,从隆中对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将一生托付给战场。他能言善辩,却从不油嘴滑舌;他威信极高,却从不张扬个性;他神机妙算,却从未孤傲轻敌。诚如散文大家梁衡所言:“18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

在历史的风霜里,他羽扇纶巾,缓缓从历史中走来,手中的扇子微微一抖,嘴角的表情微微一扬,金戈铁马止步于千里之外,浩浩敌军殒命于埋伏之中。他,就是我眼中的诸葛亮——一个有超人胆略和杰出军事才能的三国英雄,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历史伟人!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7篇

尊敬的诸葛亮先生:

您好!

惊悉街亭失守,阁下追思先主遗言,思过责己,且自贬三级,窃以为不智也。先生既为“中华智星”,又有“鬼神不测之机”,应善为自谋,如何能陷自己于不义,自毁前程呢?小子虽不才,也愿为先生谋划一二。

其一,街亭之失,马谡之过。两军相接之初,先生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且一一授以战术要诀,可谓劳心尽力,周详之至。然马谡违先生节度,举动失宜,最终失了街亭。先生完全可以“舍车保帅”,将干系推得一干二净,何苦大包大揽呢?自古“刑不上大夫”,先生贵为一国丞相、三军统帅,即使担当“领导责任”,亦不过检讨反省、做做样子而已。而先生竟自贬三级,亦太过耳。

其二,失掉街亭有过,保全军民有功。街亭既遇险,先生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指挥若定,设疑兵扰敌,设伏兵断后,令修剑阁,以备归路,使蜀兵尽回汉中,且智收姜维,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入蜀,粮草辎重并无一失,保存了出祁山、定中原的实力。更不用说于空城之上,焚香操琴,以一人之力拒十五万魏兵。如此看来,先生非但无过,而且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功。而先生居然不懂辩证法,看不到北伐的大好形势,只盯着“阴暗面”,“钻牛角尖”。先生虽谓孔明,何其不明也!

其三,可虚美,可隐恶。街亭之失,往好处想,可以说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积累了经验(哪怕是负面的)。按时下的说法,只当交了“学费”。先生一出空城计,军民看得真切。可以差一干“笔杆子”写成《三尺瑶琴退雄兵》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蜀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白帝城托孤时,先主曾嘱咐马谡其人,不可重用。这段历史委实对先生不利。有人更是把矛头指向先生,说什么“知人不明,用人不善”,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威信。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真是“成也宣传,败也宣传”啊!

先生深谙行军用兵之理,于为言之道则一窍不通。长此以往,怎能不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故为先生谋划,望先生三思。

敬礼!

XXX

20xx年XX月XX日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8篇

大概所有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有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据守华容道而放走曹操深感遗憾。认为如不是他一遭失算,会省去后来的许多麻烦,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但以我之见,华容道放曹却是诸葛亮有意为之,实属英明之举。

这并非“天方夜谈”,诸葛亮一生谨慎,别的不说,后来一伐中原时,怕遭埋伏而不采纳魏延兵出子午谷由小路取长安之计,宁愿兵出祁山,稳中求进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诸葛亮极会用人,深知亮极会用人,深知属下性格,当然更清楚云长义气深重知恩必报的脾性,经去华容道貌岸然是绝不会杀了曹操的。如果诸葛亮存必要杀曹操,只需另派赵云或张飞前去,曹操便插翅难飞。他学有那样做,可见别有用意。

有人会问,孙刘两家联合拒曹,赤壁交战之际,作为冤家对头,诸葛亮何以要放掉曹操呢?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刘备兵不满千,尽占有江夏弹丸之地,就算华容道上杀了曹操,也根本无力一统天下,倒反而给江东孙权以极好的机会,借赤壁之胜,乘胜追击,大占便宜。加之曹操一死,群龙无首,北方已被曹操平定了诸候以及益州刘璋、汉中张鲁、江南孙权等便可乘火打劫,天下必乱!诸候纷纷混战,互相兼并,战事不休,到时候,不仅导致生灵涂炭,诸葛亮也必将成为千古罪人。

而且,如此弱肉强食之争,对实力虚弱的刘备也丝毫无益。如果放其生还,他由于赤壁新败,元气大伤,定要好好修整,伺机报仇;孙权虽胜也因忌惮,必然加紧防范,不敢妄动。这样两大诸候互相牵制,诸葛亮便能大展其才,虎距荆襄,进兵西川,取益州,夺汉中,得三分天下,谋得魏、蜀、吴三足鼎力的局面。“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事实上,诸葛亮确实这样做了,可见他当时就高瞻远瞩,早有图谋,可谓成竹在胸了。

除了战略上的需求之外,诸葛亮之所以要借关羽之手放曹还另有用意。一则可让云长报曹操许昌的知遇之恩,成全其义;二则可使骄傲的关羽心悦诚服,从而提高自己的威望,此真是“一箭双雕,巧计连环”啊! 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就是意在放曹,这不仅不失策,而恰恰是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

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如此远见卓识,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可真是当之无愧啊!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9篇

诸葛亮说过的两句话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日后真的做到了这一点。他直到最后一刻也再为蜀国着想;也安排了“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在蜀地留下了一段佳话,他也安排了斩杀魏征的计,平定了他死后魏征的叛乱。他的神机妙算不得不让后人为之折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他的一生已经很好的说起诸葛亮相信大家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就是在《三国演义》中那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现在依然为诸葛亮感叹

他原本隐居在一个山庄之中,过着安稳平静的生活,但上天注定他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刘备的“三顾茅庐”感动了他,把他带到了这乱世之中,以他的聪明才智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危机。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三气周瑜并且令周瑜死时还感叹:“既生瑜,何生亮”;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空城计”;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死诸葛亮吓走活仲达”;如果没有他,就不会有“魏吴蜀”三国并立的局面。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关羽的“大意失荆州”之后又“败走麦城”致死。导致了张飞大怒不止,令士兵造功吴的器具。令他的两名手下因担心被张飞砍头而杀了张飞投奔了吴国。

刘备听闻了这个消息后痛不欲生,出兵攻吴,并且攻势势如破竹。但没有听诸葛亮的提醒而造成了“火烧连营”,出现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之后西去,但危机并没有过去,司马懿率领了大军来犯,诸葛亮大摆“空城计”才渡过了这次危机保住了蜀国。之后,诸葛亮又“七擒孟获”。并且还还回了所夺的土地,使孟获及诸蛮兵无不感戴。之后他又出祁山造了木牛流马在陇西截取了魏的粮草。人不能永生,在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离去,寿五十四岁。诸葛亮诠释了这一点。现在,我依然为诸葛亮感叹。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10篇

《三国志 诸葛亮传》:诏策曰:惟君体资文武,明叡笃诚,受遗讬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於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只有你文武全才,聪明睿智诚实,受先帝托付,辅佐我施政,延续衰微的汉室,心中存着平定天下的志向。你整顿军队,经常出征,你的神武,威震海内,将在季汉建立的功勋,就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我们怎么能不吊丧呢?在事业就要成功的时候,你却突然因病去世,我非常难过,心肝都要裂了。我们要崇扬你的品德和功劳,记载你的言行,昭示后人,让你不朽。现在,我派左中郎杜琼,追赠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追谥你为忠武侯。如果你在天有灵,就接受这份荣誉吧!真令人悲痛!真令人悲痛!

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敬仰诸葛亮的品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伤。

如果刘禅真的恨诸葛亮大权在握,那么,诸葛亮死后,他应该欢呼雀跃才对,根本不可能给诸葛亮这么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刘禅还是很尊敬诸葛亮的,并不恨诸葛亮。

再说了,诸葛亮的权力是很大,但是,那是刘禅他爹刘备给的,刘备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也是为了国家好,爹总不能想害儿子吧?刘禅有什么可恨的呢?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11篇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用手势一一回答。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再说,在这山腰间,有个“庵”,诸葛亮每天上山下山都从这庵前经过。有一天,他下山走到这里,突然狂风大作,铺天盖地地下起雨来。诸葛亮忙到庵内避雨。一个从未见过的女子把他迎进屋里。只见这女子长得细眉大眼,油嫩丝白,娇娆仙姿,犹如仙女下凡。他不由心中一动:庵里有这样漂亮的女子呀!临走,那女子把诸葛亮送出门,笑着说:“今天我们算认识了,往后上山下山渴了累了来歇息用茶。”

打这以后,诸葛亮每到庵中来,那女子不仅殷勤接待,还盛情挽留,做好的饭菜。吃过饭他们不是说笑,就是下棋逗趣。与道观相比,这里真是另一个天地。诸葛亮被那女子的甜言蜜语弄得神魂颠倒!

诸葛亮思想出了岔,对学习倦了起来。他笑着从庵里出来,走进观里发愁,真是“出门欢喜进门愁,笑脸丢在门外头”。师父讲的他这个耳朵进去,从那个耳朵出来,印不到脑子上;书上写的,看一遍不知道说的啥,再看一遍还是记不住。

老道人看出了问题,把诸葛亮叫到跟前,长叹一声说:“毁树容易栽树难哪!我白下了这些年的功夫!”

关于诸葛亮的作文800字 第12篇

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大概每个人都不禁为诸葛亮误派关羽守华容道,放走曹操而感到遗憾。想不到要不是他失算,以后会省去很多麻烦,真是聪明,糊涂。但在我看来,诸葛亮的意图是释放曹在华容道,这是一个明智的举动。

这不是一个“寓言”。诸葛亮一生谨慎。若非如此,后来伐中原,恐遭埋伏,不肯采纳魏出子午谷取长安之计。他宁愿离开岐山,而争取稳定就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应该知道诸葛亮非常善于用人,知道他的下属性格。当然,他更了解云长深厚的忠诚和知恩图报的气质。他去华容道时,绝不会杀曹操。如果诸葛亮需要杀曹操,他只需要再派一个赵云或张飞,而曹曹参不会飞。他已经学会了那样做,这表明他别有用心。

有人可能会问,当年孙、刘联合拒绝曹与赤壁作战,诸葛亮为什么要放曹走?让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刘备兵不到1000人,在江夏占据了一个很小的地方。即使曹操在华容道被杀,也不能统一全国。相反,他给了江全一个绝佳的机会来利用赤壁的胜利。再加上曹操的死,群龙无首,北方被曹操、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江南的孙权等所压制。可以利用火和战利品,世界将会混乱!经过所有的战斗,他们相互融合,无休止地战斗。到时候,不仅会带来无尽的苦难,而且诸葛亮也会成为千古罪人。此外,这样一场弱肉强食的战争对刘备毫无益处。如果让他活下来,他会因为赤壁的新一轮失败而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他必须好好修理,等待报复的机会;孙权虽然赢了,但他很害怕,所以他必须提高警惕,不敢动。这样,诸葛亮就可以显示他的才能,离开荆襄,进犯淅川,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取得天下三分,并取得魏、蜀、吴的三条腿的局面。--如果是这样的话,霸权就可以实现,汉朝就可以繁荣昌盛.--事实上,诸葛亮做到了,这表明他当时是有远见的,他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可以说是成功的。

除了战略上的需要,诸葛亮还想通过关的手来解放曹。可以让云长向曹操报告许昌的感激之情,实现他的意思;第二,骄傲的关被说服,从而提高了他的威望。这真是“一石二鸟,诡计多端”!

由此可见,诸葛亮让关羽守华容道的目的是为了让曹走,这不仅是一个失策,更是一个巧妙的运筹帷幄之计。早在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这样的先见之明。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确实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