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1篇

“我们都是一个地球,一个有理的、善良的、美丽的星球,我们有责任,要保护地球,就要为人类做点事情。”这是一句多么美丽的诗,它让我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地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应该做到的。当然,这是中国人的口号。每当我们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那些为服务的战士们。他们为了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真令我感动,不由自主的为他们感到惋惜。

“救救地球”的人们,是我们人人都应该遵守的。我们要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做一个爱护地球的人。

我们每天都要做的就是:节约用水,不浪费粮食……

我们的节水,就是对地球妈妈最好的回馈。我们要从身边做起,珍惜水资源,节约资源,保护地球。

在这一天,我要告诉所有人:“节约用水,人人有责!”

标签: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2篇

在人类进入古代文明的历史时代,在世界上也出现过许多名人,如:古代的李白,现代的文学家,现代的科学家。可是他们的人生却只有一次,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条是取得成功,而另一条路则是不断前进。

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科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诗歌有许多优秀的成语,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杜甫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在我小时候,我就看到过许多名人的名人:有的成为诗坛上的大师,有的是作家,有的是作家,还有的是作家的诗。

我印象最深的,是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李白的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句句诗,就像一股股清泉,流入我们的心田。

我们学了《长风破浪会有时》这篇课文,就知道了,李白的一生坎坷不平,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继续向前,一步步向前,一步步向前。

我们的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从一个幼稚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我们的李白,不断地向前,一步步向前,不断的进行着不断的前进,从一个幼稚的孩童成长为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

李白,不止一次的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进的真实写照。

李白,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永远记住他这个名字。

李白,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永远记住他。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3篇

关于中华古典诗词的定位

过去,中国古典的、精髓的文化被当作封建糟粕抛弃了。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中国人正积极探索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样式,这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们终于在文化上开了“天眼”,终于找到了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本位。

我的看法是,古代诗词不能叫旧诗、古诗,用新旧、古今的概念不科学,也不准确,可以叫中华古典诗词。中华古典诗词的产生、发展和传承,全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它是哲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

中国古代有诸子百家的学说,但是不够普及。在历史上,中华古典诗词曾经妇孺皆知,这是不容易的。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千年不断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成功举办的原因

第一,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华诗词对于建构当代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具有重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具有领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但需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中国传统文化,最广泛地植根于亿万中国人的心底。这需要充分认识中华古典诗词的文化高度,认识中华古典诗词对于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程度,否则的话,就没有办法理解,诗词大会比赛为什么会引起举国赞颂、举国认同、举国参与。

我是学文学的,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同学在看了诗词大会节目以后,还自己在微信上玩起了飞花令。我们毕业几十年了,在专业上大多卓有成就。很多同学退休了,有的在美国,有的在中国,回过头来还玩飞花令,说明它是植根于我们心底的,说明中华古典诗词深深植根于人心。它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所系,是中华文化的命脉、血脉之所在。

第二,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诗词创作的思维方法与其他文艺创作如小说、散文、戏剧等思维方式不一样,它需要对于外在事物和精神内心的一种高度的、高层的、文化的提炼、锤炼、精炼,形成构思和句子。这些构思和句子是中国人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第三,中华古典诗词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方式。中国人在哲学上讲天人合一,在审美上讲情景合一,很多古典诗词体现了中国文学易知、易感的特点,运用了很多赋比兴的手法,容易理解。如要讲哲学的概念,不容易理解。

第四,中华古典诗词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情感方式。中华民族是一个比较感性的民族。一个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让人民找到一个情绪宣泄的方式,生活中积累了过多的情绪,就会起到负面作用。日本人很冷静,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情感方式,中国人动不动就讲感情,就动情,就“泪奔”,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华古典诗词反映了中国人的情绪特点。从形式特点表现来说,诗词在传承过程当中,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体裁,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还有词、曲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了格律的严谨和内容自由的统一,雅俗共赏。

第五,中华古典诗词特别契合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诗词大会中既有《诗经》、唐诗、宋词等古典作品,也有现当代人的作品,如--、鲁迅的诗词。说明国人公认这些现当代作家可以进入中国传统历史上伟大作家、伟大诗人的行列。像--诗词,丝毫不感觉到比古人作品有所欠缺。

《中华诗词大会》节目成功的最为关键之处在哪里?一些当代中国人的心理是非常空虚、空洞的,是不充实的,缺少坚定的文化信仰、哲学信仰等。那么用诗词的内容和方式弥补人们的心理,充实人们的灵魂,非常契合当代人的需求特点。

今天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来学诗词,都可以欣赏诗词,都可以在诗词诵读之中找到自己生活的动力,找到自己未来的前途。有些在艰难困苦中生活的普通百姓,能够在诗词当中找到慰藉,找到生活的希望,原因就在于此。

如何推广发扬中华诗词

通过古典诗词的推进和普及,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境界,我们需要推进三大制度建设。

第一个建议,实行国民诗教制度。诗教现在是自发的一种形式,应该把它提升到国民教育制度的高度。

诗教的制度内容,第一是编写诗教的相关教材读本。现在的语文教材当中选了不少诗词,但是这些诗词的选编,并不是从宏观的体系上来考虑的,缺少内在逻辑。除了篇幅上要增加以外,要精选一些诗词,让这些诗词在诗歌源流当中形成自己的内在传统,不同的样式,不同的时期,反映不同的风格。这可以从小学教材课程开始。

第二是开设专门的诗词欣赏创作课程。在大学中文系也好,在高中阶段也好,需要开设高水平的古文和古典诗词的欣赏创作课程,但是现在往往没有人会教、能教。记得当年在北京大学读书的时候,我写的一些诗词,请袁行霈老师指点过,陈贻焮教授也专门评点过,才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今后应在中文系开设高水平、专业性的诗词欣赏和写作课。这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学的根,现在往往被忽视、丢掉了。

第三是诗词要进入高考。诗词进入高考,不是增加学生负担,因为有了诗词,有了感性的内容,高考可以把其他的内容排出去一些。诗词进入高考,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诗词的欣赏和体会,不是考怎么做诗,不是当年的科举。目前是有这样的一种契机的。教育部确定要颁布一个新的写古典诗词的韵谱,这是教育部对古典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这说明,教育事业要把发展改革的视角一定程度地转向古典文化,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第二个建议,要建立国家诗词题咏制度。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现在没有这个传统了。《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故事,贾政领着一帮清客,去题咏大观园的匾额,给景观命名。韩国现在很多建筑、学校教室题写了中国的诗文格言。中央电视台拍了五部《超级工程》的电视片,反映的是中国的世界一流工程,但是在这些工程上,没有文化艺术符号。从文化的角度来讲,这些工程意义不显著,因为它只有民生的意义,没有提升精神文化的意义。

比如说三峡大坝,国家投入了5000亿元,坝高185米,长2300米。我从大坝底部一直走到坝顶,走到大坝对面山上,看见了很美的风景,很壮观的大坝,很长的坝体。但是没有一个文化符号表示这是中国的大坝,把它挪到美国去、挪到意大利去,照样可以。从文化上说,就是一堆水泥块。我觉得反映三峡大坝之壮观最适当、最精炼的是杜甫《咏怀古迹》之一中的两句诗,“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总公司应该把这句诗刻到大坝上去。杜甫曾任唐朝的工部员外郎,是搞工程的,世称杜工部。上千年以前,他给三峡大坝“预留”了诗词题咏。

今天解读,这14个字有很深的意义,“三峡楼台淹日月”,是说三峡大坝可与日月齐辉,三峡大坝上可以建楼台景观,可惜没有。“五溪衣服共云山”,就是说湘、黔、川、渝的少数民族,穿着不同的衣服,都聚居在同一片蓝天下,说的是民族团结。这就把建筑工程赋予了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建了多少房地产项目?全国至少也有几十万个,但没有几个有相应的题咏。题咏既可以是古代的,也可以是现代的。中国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工程,贵州的都格北盘江大桥是世界第一高桥,高565米,相当于200层楼高,高过所有的电视塔。桥上风大车多,我走过去腰都不敢直。跟着过去在云南方向是世界第二高桥,564米,两个高桥连在一起,非常壮观。贵州还有一个500米直径的射电天文望远镜,也是世界最大的,我也去过了。全球最大的电子天文望远镜,可题上--诗词,“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个宏大的境界,要让科学和文化相得盖彰。要建立文化自信,就是要把文化符号展示出去。诗人、学者以后就要到中华大地到处去题诗,把中华的诗词加以传承、显示、展示,让各国游客去参观时,感到震惊:中国人不仅会建工程,还会文化建设,还会创造出新的抽象的文化符号。大型的公共建筑、重大工程、公共机构都应有这种命名题咏的制度,这一定要上升为国家制度,可叫作国家公共机构建筑诗词题咏制度。

第三个建议,中华诗词要积极发挥专业机构的指导作用,形成诗词社会学习制度。引导诗词专业知识普及,形成一些定点的联系点,开展讲座、评奖等活动。人民群众学习诗词的积极性很强,中华诗词学会的专家、大学教师、研究专家等,要把自己的诗词专业知识运用到社会上去,为普及诗教、普及文化作出新的贡献,这也应成为一种制度。

政策建议往往涉及经费投入,这几点建议都不需要专门的经费,不要国家拨专款,但照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希望这些制度能够实现,中华诗词各级学会,诗人、专家、学者们就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发展。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4篇

1、(2016·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④代:代州。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⑦燕然:燕然山。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5篇

杜甫的《望岳》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终当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6篇

20-30首古诗词及赏析,具体如下:

一、《送别》

1、原文

下马饮君酒, 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zhi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2、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朋友你要去何方?

你说因为生活不得意,回乡隐居在终南山旁。

只管去吧我何须再问,看那白云正无边飘荡。

3、赏析

这是首送友人归隐的诗,采用问答的方式从友人口中说出归隐的原因,也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诗人对友人关切爱护,既劝慰友人又对友人的归隐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说明诗人对自己的现实也不很满意。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最后两句却顿增诗意,可谓词浅情深,蕴含着不尽的意味。

二、《终南望馀雪》

鉴赏一首古诗作文800字 第7篇

这首诗主要讲的是李白的父亲李商隐和他的母亲在山上建了一个官邸,李白很喜欢这里,就写了一首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李白听后,觉得非常有道理,就把这首诗送给了父亲,父亲觉得李白很聪明,就把这首诗改为了“读后给我的启发”,这首诗就是李白的诗。

这首诗主要写了李白在家的一生。

第三首:“床头竹枝”,这一首诗写出了李商隐在山脚下建造的官邸。

李商隐非常喜欢这里的风景,就把这首诗送给了杜甫。

第四首:这首诗写出了李白非常喜欢这里的,就写了李商隐在这里建造的这首诗。

第五首:这一首诗表现了李商隐非常喜欢这里的,就把这首诗送给了杜甫。

第六首:这一首是《我》写出了李白非常喜欢这里的。

第七首:这一首是《水调歌头》,这首诗表达了李商隐非常喜欢这里的,就把这首诗写出来了。

第八首:这首诗表现了李商隐非常的喜欢这里的。

这首诗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里的一种优秀的文学形式。

第九篇:这一首诗是我读过许多次的古诗,也有许多次是李白写的,他也很喜欢这首诗。

第十篇:这一首诗表达了李白非常想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的情景。

第十篇:这一首诗写出了李白非常喜爱这里的和他的家乡,他想回到自己的国家里来。

第十一篇:这一首诗表达了李白非常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和他的父母住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