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知足常乐的作文 第1篇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即便是你一生中最渴望得到的东西,你与它无缘,或是它在山的另一边,你却在山的这一头都是强求不来的。如果你懂得知足,你则将常乐。

有一民间故事:胡九韶家境贫困,一面努力努力教书,一面耕作,但仅可温饱。每天黄昏时,他都要到门口焚香,向天拜九拜,感谢上天赐给他一天的清福。妻子常笑他:“一天三餐都是菜粥,怎谈清福呢?”他说:“我首先很庆幸生在太平盛世无战乱。又庆幸我们家能有饭吃有衣穿不至于挨饿受冻。第三庆幸家里无病人,狱中无囚犯,这何不是清福呢?”正是因为他这种知足的心态,所以他一生都是满意的,虽然没有当多大的官,但正如他所说,不至挨饿受冻不至老残病死便足矣,这样他将会一生都快乐!

传说八仙中的吕洞宾下凡见一少年坐在地上哭,他问:“你为何要哭?遇何困难了吗?”少年说:“我母亲卧病在床,无钱医治,本想做工赚钱,可母亲无人照顾。”吕洞宾很高兴,难得世间有如此孝顺之子。于是他将路边的一个石头变成了金子给孝子,他却摇头。吕洞宾更欣喜这孝子竟是不贪恋黄金的君子,吕洞宾向他问为何不要,他答:“你给我的黄金总有用完之时,我只要你的金手指,想用便一指,遍地都是黄金。”吕洞宾失望,飘然而去。

倘若少年不要这枚黄金,也许吕洞宾会执意要给他帮助,让他们一生快乐吧!但也是因为小孩的贪恋让吕洞宾放弃原始的“慈善”之心!

人的欲望是个无底洞,永远都没有能补满的那一天,即使完成了最初的梦想也不会忘我的兴奋,因为心底里会有另一个声音,在说:“只达到这个地方,离……还有好远呢!”

罗马哲学家塞尼逊有句名言:“人最大的财富,是在于无欲。”这里所讲的“无欲”并不是真正的完全没有想要的,而是指“没有过多的想要的,没有无止尽的想要的东西,”这就是人最大的财富,只有知足了,才会永远而带笑容,永远——快乐!

有关知足常乐的作文 第2篇

幸福有它的两重性,一方面在于福至心灵、时来运至;另一方面,也是最实际的方面,就是知足常乐地安度日常生活。——冯塔纳

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就应活得快乐,然而想要活得快乐,少不了对自己所拥有的事物的满足。

有人说:自己家中物质条件太差,又如何知足,如何获得快乐?可物质条件对于人的快乐的影响并不大。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年轻时和几个朋友挤在一间只有七八平方米的小房子中居住,但他每天依旧十分开心。有人问他:“你和那么多人挤在一起住,连转个身都困难,有什么可高兴的?”苏格拉底回答他:“朋友们在一起,随时都可以交流感情,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有人说:自己周围总会发生许多烦心事,快乐不起来,可刘禹锡被贬官二十三载,在回乡时已似异乡人,却也能道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感慨;曹操感叹生活终有尽时,心中惆怅,却也依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漂泊在外,心中满怀对亲人的思念,却也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能怀有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生于现代的我们,难道不应做到豁达乐观吗?难道不应因为自己不用感受封建官场的险恶,因为自己还活着,能够有所作为,因为亲人都还在身边而感到庆幸吗?

人的快乐又和物质条件,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有什么关系呢?一个人能不能快乐,能不能幸福,全在于他能不能知足。知足了,无论物质多差,事情多舛,他都是快乐的、幸福的;不知足,哪怕有再好的物质,有天大的好事,他都无法快乐,无法幸福。就像宋代诗人林逋所说:“知足者,贫贱亦乐;不知足者,富贵亦忧”。

幸福之神只会眷顾那些懂得知足的人。

有关知足常乐的作文 第3篇

如此一来,还能从容不迫、怡然自得吗?所以,做人都要明白一个道理——知足常乐。当其希望获得更多成果、提高生存状态水平的时候,一定要多想想有可能涉及的不利因素、不利事项。

不过,以现代眼光看,知足常乐也是有毛病的。

首先,知足常乐带有消极性,不利于产生对人、对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事实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向人们推销知足常乐的理念,生怕人们为了改变现实、追求更好的生活而放手一搏。不知足常乐的人越多,社会就将增加越多的不稳定因素,从而不利于封建统治者“稳坐钓鱼台”。因此,封建统治者总是挖空心思要人们知足常乐,别去异想天开、去“做梦”。结果呢?在这种“安抚剂”的作用下,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和,冲突与纷争也许因此有所减少,但中国的封建社会却因此而特别漫长,一拖就是两千多年。在正常情况下,社会是按形式逻辑展开、演进和发展的;在非正常情况下,形式逻辑所要求的条件不能满足,社会就会出现激烈动荡,最后让辩证逻辑去另辟蹊径。知足常乐有一种安抚作用,却因此有可能导致矛盾的深化与积累,最后不得不让更猛烈的震荡冲击社会。

其次,应当明白,知足常乐的重点是摆在“乐”上面的,明确在用“乐”去引导人,这与大力提倡开拓进取的新时代精神不吻合。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造就更多的“乐”。但是,积极、健康的时代精神却只能是鼓励人们去奋斗、去开拓进取。可以说,任何人都有向往“乐”的一面,在日常生活中有乐趣才有助于在工作中有干劲。但是,只要他是对社会对时代负责的、起带头作用的,他就绝不会把“乐”放在第一的位置。因此,“乐”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重视;人,一旦过于追求享乐,那么他必然变得或慢慢变得本末倒置、不务正业、意志消沉、精神颓废。让人们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很有必要,它其实是有利亦有弊的,用“乐”去引导人务必要把握好分寸。

最后,要看到,之所以现在不宜大力倡导知足常乐,是由于时代不同了,社会的包容度显著上升了,社会管理已由强调“不变”转向“变”。人财物的加速流动、社会风气的移风易俗、新生事物的破土而出、有分量有力度的改革创新等,只要是党纪国法允许的、人民群众欢迎的,尽管有可能引发新的矛盾,绝大多数却是对国家社会有益的,绝不至于引起社会的动荡。旧时代的统治者最怕变,一听到变就可能谈虎变色。所以,他们是强调“不变”的,要以不变应万变。在此情况下,“老一套”千年不变,人们习惯于墨守成规,社会没有生机活力,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发展变化。如今则反过来了,新社会已经能够在变中求稳、变中获利。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的大变动,才造就中国有史以来的“--”。所以,一方面要让人们知道知足常乐;另一方面,还要开导人们不满足才行,不满足才会激发人的更强的开拓进取心。

有关知足常乐的作文 第4篇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进入那黑压压的房间,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床边,瘦骨嶙峋的身躯,一时无语、凝噎。放假那愉悦的心情顿时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转过身,深呼一口气,慢慢地走到院子里。明媚的阳光迫使我眯着眼睛,邹起眉头。

蓦然回首,“知足常乐”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帘。我缓缓的转身,望着嵌在大门石碑上的隶书――知足常乐,我想起了这次话题作文的材料: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后互换了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只因饥饿而死,另一只因忧郁而死。也许很多人会笑话这两只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却不足,硬是觉得别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结果被对方的糖噎死了。动物既如此,何况是人呢。

著名作家刘墉对人类的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车厢内拥挤不堪,无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块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卧铺的人还会想:这卧铺要是包厢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着,有座位坐着,有卧铺躺着,这是多么好呀,但人却总喜欢不停地向上爬,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也一直想着,这多影响心情啊。为何不欢喜着: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卧铺躺?!

小时候,当我已经拿到了一个月饼后,仍不知足地哭闹着,因为我想再要一个。奶奶会和蔼地说:“乖孙女,你哥哥姐姐们有的没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块了,还不知足啊!应该高兴了。”

有关知足常乐的作文 第5篇

守望一颗残星,方能获得整片璀璨夜空;守望一汪春水,方能阅览满园盎然;守望知足,方能寻得心中的快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陶渊明先生知足的人生。陶渊明先生因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归隐恬静的田园生活,他的人生是灵动的。他远离了世俗喧嚣的侵扰,走进了奇山异水间。阅山水,听蝉鸣;亨恬静,品人生。欣赏到了:“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秀美风光。悠闲淡然的采一朵菊花。这样的人生岂不灵动?这样的生活岂不乐哉?这样的境界岂不令人向往?陶渊明先生淡泊名利的精神,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岂不令人敬佩?知足也是一种态度,陶渊明先生因为知足,而寻得了山之精义、水之灵动、地之博大。可见,知足能寻得人生的真谛,心中的快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诸葛亮先生知足的人生。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表明自己的态度:“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一生不慕名、不慕利,坚守自己心中的志向。反之,--、拿破仑等,一味扩张领土,企图统治全世界,野心勃勃,最终导致失败,帝国也随之覆亡。其实,幸福就在你我身边,只是有时知足,而让幸福与我们擦肩而过。所以我们知足自己现在拥有的幸福。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刘禹锡先生长乐的人生。刘禹锡先生虽身居陋室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何尝不是一种惬意的生活?何尝不是知足常乐的体现?何尝不是一种知足的人生态度?在糟糕的环境、挫折的境遇,以知足、乐观的态度来面对,那就是一种幸福。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让我们珍惜青春、珍惜美好、珍惜现在。懂得知足,不论逆境、顺境,都珍惜眼前。不抱怨、不憎恨,知足才是永远幸福的源泉。让幸福常驻你我周围,让“知足常乐”的人生信条伴随我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