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范文1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

目录概念分析模式价值价值取向女性主义收缩展开概念分析

广义和狭义 文学批评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学理论研究的范畴,既是文学理论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又是文学活动整体中的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传播与接受,又影响文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其涵盖内容宽泛,从作品评介到理论研究都包含其中,在西方几乎是文学研究的同义语。狭义的文学批评属于文艺学的范畴,是文艺学中最活跃、最经常、最普遍的一种研究形态。它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以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作家作品(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等)和文学现象(包括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等)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和评价的科学阐释活动,是文学鉴赏的深化和提高。 作用与影响 文学批评从文学实践出发,又反作用于文学实践。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既能影响作家对文学的理解以及文学作品创作的发展,又能影响读者对文学的鉴赏以及文学社会功能的发挥。优秀的文学批评不仅会对同时代个别作家作品起到支持、鼓励和指导作用,还会对同时代作家群体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倾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能改变一代文学风尚。它不仅能提高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艺术趣味,还能促进社会和时代的审美理想的形成。

模式价值

(一)伦理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 (三)审美批评 (四)心理批评 (五)语言批评 (六)身份批评

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提出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它科学地选择和包容着各种批评形态的合理因素,也作为权威性批评话语形式指导着各种具体批评方法的运用。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在批评实践中,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又形成了一些更具操作性的具体标准,这就是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要在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前提下,正确运用批评标准去推动文学的创造和消费,促进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并使自己也得到发展。

女性主义

西方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着力于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歪曲的揭露,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倾心于以女权的视角解读经典作品,到80年代中期以后进入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深入到“性别诗学”的研究。美国女性主义批评家xxx特的著作就以《走向女权主义诗学》为题。从诗学的视角展开女性主义文学的研究,成为世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新动向,从文学语言、叙述方式、文体类型等视角,研究女性文学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努力建立中国文学批评的“女性诗学”,在接受借鉴西方的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基础上,继承中国古典文学批评中的诗学传统,努力建构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努力使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既关注女性的社会性地位和角色,也不放弃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文学性的研究;既强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诗性的分析与探究,又加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对于文化的关注。任何一种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形式都不能是截然独立的,它与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这正如xxx特所说的:“如果说女权主义文学批评是妇女运动的一个女儿,那么它的另一对父母则是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xxx特《新女性主义批评》)既不能忘却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于妇女运动的背景,也不能无视古老的父权制的文学批评和理论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取得的成就,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在于:一、在对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与理解中,对于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念、内涵、特征等有了十分深入的研究,奠定和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二、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研究中国20世纪女性文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拓展了中国文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在摆脱男权意识统治下的文学史写作传统中突出了女性文学的新视阈与新风貌。三、以女性主义的方法观照与研究中国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尤其注重对新时期女性作家创作的研究,使中国女性文学的研究在关注女性意识和女性文本中,呈现出一道新的靓丽的风景线。四、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影响了当代女性文学创作的发展,其越来越强盛的声势促进了诸多女性作家女性意识的萌动与显现,使众多女性文学创作洋溢着浓郁的女性主义文学的色彩。 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缘于妇女解放运动不同,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并不在意于通过文学批评为争取女权的政治运动提供思想武器,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与其说是对男权意识、男权政治的颠覆,倒不如说是意在对女性意识、女性文学的强调、推崇与展示,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始终基本囿于文学的范畴之内,并未走向文化学、政治学的视阈之中,在“双性同体”、“躯体写作”、“性别政治”等话语运用中,却也常常潜在地、不自觉地陷入了男性的视阈与价值体系的规范之中。 综观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成就与现状,我们也看到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足之处:一、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中国的理论与话语。由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基于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因此在研究过程中的理论、话语、方法基本沿用西方的,有时甚至可以说全盘照抄。由于东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出发点、立足点等不同,由于东西方文化与女性文学本身的不同,在以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女性文学的批评中,常常有与文学实际的脱节疏离之处,甚至有时成为隔靴搔痒难以贴肉。二、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由于西方女性主义批评是基于对女权政治的关注,对妇女解放的关注,因此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从某种视阈看是一种政治学批评、社会学批评,因此大多忽略对于女性文学的诗性观照。在西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影响下,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也很少从文学特性的角度研究女性文学,而往往仅从女性意识、性别抗争、女性命运、婚恋主题等社会学的视角进行研究,而甚少从文体特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象征隐喻等视阈展开批评,以致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疏离了诗性观照,仅仅成为了一种社会学的批评。三、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缺乏更为深入的文化观照与探析。女性文学的创作是深刻地烙着民族文化烙印的,每一个民族的女性文学总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一定的文化也规范着影响着女性文学的创作与嬗变。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应该关注文化,从文化视阈观照女性文学,从女性文学视角探析文化的特性与流变,才能使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更加走向深入。

文学批评范文2

我们的文学批评,本来就是要帮助作者找到自己在创作中之不足,用以弥补自己未知的缺憾;可是,只要大家认真看看编辑们的评语,我不敢笼统无端地说,都属于敷衍塞责之词,但是多数评语给人的感觉简直就是交差性质的文字。

也许是我求全责备,心急了点;也许是我的期望值有些过高了。当然看到我如此苛刻的话语,很多人会激励反驳或者内心深处不以为然,尽管如此,我还是要说。

我坚信,每一个作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做到尽善尽美,可是大家毕竟都是初学写作之人,都还在不断的学习和摸索之中。

这里,我并没有刻意要否定编辑们的辛苦劳动;因为大家都是业余写作,时间xxx,能够在业余时间为大家辛苦工作,这种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

古人云:文以载道。

大凡能够通过审查的作品,肯定有很多成功之处,但是也不乏有败笔;我以为,在充分肯定作品成功的同时,更应该注重作品的不足之处,这样,对作者本人是一个提高,同时也是对读者一个启迪和借鉴。

很长时间,本人之所以未来江山,就是看到了社团编辑有这样一个倾向,草率论断,多唱赞歌,溢美之词谁都喜欢,久日久之,形成了一种不好的习惯,使人感到作者辛苦写出的文字,并未得到编辑认真的阅读,而是草草了之,或说些不痛不痒的话语就算完事,如此一来,不能给作者以借鉴,更不能让读者从中受益,似乎每一篇作品都是优秀无比,让作者陷入迷惑之中,同时对读者而言,那种阅读的兴趣和欲望,由此变得不那么强烈了,无人阅读或者阅读的人逐渐减少,这对于一个网站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那么发展和壮大就成了一句空话了。

我记得当我的长篇小说《关中烽火》当初在木马社团连载之时,有一个编辑就曾经对我说过,他根本就没有读我的作品,只是根据印象,随便写了几句溢美之词;我听了后感到沮丧,想不到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辛苦写出的作品,在别人眼里,竟然不值得一看……

在这里,我并不是想说自己的长篇小说如何优秀,只是就这样一个个案来说明问题。大家可以如此设想,编辑如此草率,写下二三十个字的评语,而且词不达意,竟是些空洞的言辞,又怎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呢?

编辑工作是一项艰辛的精神劳作,非常辛苦,要给作者文字下一个恰如其分的结论,首先必须自己认真阅读,仔细体味作者的良苦用心才行,岂能如此之草率?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曾做过校刊的编辑,那是十分辛苦的事情。你不但要认真仔细阅读作者的文字,还要更加深入的揣摩作者的'追求和写作的旨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对作者作品的精神劳动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必须能够看的出作者作品的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得起作者,更能够对得起读者,做到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

一首诗歌,一篇散文,或者是一篇短篇小说,作为编辑,必须具备诸多有关专业知识的储备,也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或褒或贬,言语中肯。

许多编辑,看到诗歌,就如此评价:意境深邃,诗句清新……如此评语,恐怕是大诗人或者赫赫有名的作家才能够具备的;看到散文,就说:描写细腻,语句优美,构思精巧,主题深刻,发人深思等,是不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令人值得怀疑;对短篇小说评价更离谱,甚至曰: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构思新颖,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等,这样的评语好像只有世界级短篇小说大师xxx、xxx等人才能做到的。

本人一直在一所乡下初中教授语文课,对学生的作文经常要批改,其中体会颇为深刻;除了要对学生错别字修改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其语言表达做仔细推敲,有时候一篇作文的批语,甚至比学生本人写的作文还要长呀!由此可见这工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我们不是对我们自己妄自菲薄,更不是在此对编辑工作吹毛求疵,指手画脚,而是要说,既然大家来自不同区域,因为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来了,话说白了,是一种缘分,既是有缘,就应该对朋友们负责才行。

其实不仅是每一个网站存在有如此之诟病,就连现实生活中的纸质文学也如此。

文学批评家们,都是受人之托,拿人钱财,当然是好话多说,溢美之词多多益善。

我曾参加过许多次县级文学笔会,大家的发言都是唱赞歌的,而且形成了一种令人感到可笑的局面,互相吹捧,互抬轿子,很多人的话语叫人听了,感到肉麻。

网络里和现实里,形成如此一种浮躁浮夸之风,难怪这么多年看不到以前的许多扛鼎之作,因为这是一个浮华的时代,人人都很浮躁。

其实,所有的作者,特别是我,最最渴望的是想听到批评之声,更想听到朋友们的指教!

我知道我的文字极为粗燥,所以在写了几部长篇小说之后,从去年下半年,我暂作 辍笔,认真向别人学习,阅读名家之作,静下心来,仔细思考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原本计划写作《李隆基外传》,材料早已收集好了,可是迟迟不敢动笔,唯恐自己又会犯老毛病。

赞歌谁爱听,批评的话语谁都难以接受;这恐怕就是自古的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吧?

我渴望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时代的到来——

本人写此文,旨在抛砖引玉,欢迎朋友不吝赐教!

(写此文,并不是跟那位编辑过不去,希望不要对号入座!)

文学批评范文3

文学批评失落了什么

在当下这个难以言说的时代,那些专治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以及对文学和文学批评心存感念的人,一定还会对上个世纪80年代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繁荣刻骨铭心,也就愈发对当下的文学批评现状发出无奈的感慨和责难.沉溺于往昔的繁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似乎与当下大众文化、文化批评的流行不相宜.但若从一个相对的远处望去,以检讨我们当下的文学批评到底失落了什么,也许不失为一个有积极建构价值和现实意义的举措.

作 者:xxx 作者单位: 刊 名:文学自由谈 英文刊名:FREE FORUM OF LITERATURE 年,卷(期):2005 ""(4) 分类号: 关键词:

文学批评范文4

如xxx所说,“反应是一回事,解读又是另一回事:一个是私人性的,另一个是社群性的”(220)。我阅读《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的感受属于前者,免不了个人偏见。

《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写的非常清楚,详尽。细节上比xxx顿的《文学理论导论》更为丰富。如果说xxx顿的《文学理论导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话,xxx·里奇相较之下非常客观。xxx在其著作中清楚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其实最后一章是87年以后的文学批评了)的美国文学批评的脉络,对各流派的兴起背景,争议,批评及可能存在的误读等也作了明白说明。虽然每章结尾处会提到学者们对该理论流派的批判,但是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批评流派的理论都有其复杂性和精妙之处,令人叹服。

我读的是xxx先生的中文译本。翻译的很好(本文结尾处有摘录,可以感受一下xxx先生的文字功底)。译本共分为14章。开头有译者序言,结尾有作者后记,后记中作者写道“在祛除理论的神秘外衣的同时,也难免会曲解和亵渎理论。历史正是这样书写和存在的。“亵渎”、冲突和繁荣是相辅相成的。”(443)作者很谦虚,评价自己的作品也如此辩证,这也是本书作者所体现出的整体态度,客观,合度。

作者论述批评流派的方式大致如此:先描述时代背景,描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著述,流派内分歧,争议,其他流派对本流派的批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对社会因素比较关注,比如在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较小的原因中,作者提到此派学者集中于一所大学,并且没有像新批评那样出版很多教材等现实原因。如作者所说“My premise here, as throughout the text, is that the history of criticism is not separable from economic, social, political, cultural, and institutional micro- as well as macrohistory”。

在这十四章中,我重点关注了马克思主义批评,分布在第一章和第十三章(第十三章标题为“60年代到80年代的左翼批评”,但是在序言中是“60年代到80年代的文化批评” 原文为“cultural criticism...”?),了解“后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此外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第七章和第十一章,阐释学和女性主义批评。在第十一章读到xxx克的马克思主义解构主义批评,因为以前读过她的《三个女性文本和帝国主义批判》,所以更加仔细。

关于第十二章黑人美学,这周美国文学研讨班的讲座正好围绕美国种族问题和黑人文学,所以读之前也是很有期待的。但是读完还是比较赞成斯xxx的观点,“黑人美学家存在“顽固的党派性,哲学上的不严谨,对白人批评家特别缺乏宽容”(337)缺点。当然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但是我刚读了“Ten Black Writers Respond”,觉得确乎有些“缺乏宽容”。

本书中我还特意关注了Fredric Jameson。第七章和第十三章重点提到他,第七章关于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第十三章总结了他的研究和别人对他的批评。这一方面可以多加阅读。尤其是他的《马克思主义与形式:20世纪辩证文学理论》,《政治无意识》和《后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无论从哪一个点说开去都可以写很多,尤其是脚注中偶尔会提到,某某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等。但是我所知实在有限,不敢妄言。

无论是总体来说还是挑出单独的章节,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的美国文学批评》都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中文译本也是无可挑剔(这是很难得的,不信可以读一下《政治无意识》的译本,就有感觉)。我非常感谢导师向我推荐此书。

本书对我个人的启发有以下五点:

1. Fredric Jameson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的新思考和“第三种立场”

2. 相对主义和相对性(我对解构主义的误解)

3. Fredric Jameson的“乌托邦”概念,源流

4. 对历史的关注,不同的切入方式

5. 对集体无意识的误解

关于詹姆逊的相关,我作了如下标注

特里林...一种从未被理解过的詹姆逊式的文学理论(106)

马克思主义和新批评就做不到,它们偏爱的是一定的'文类和时期。(136)

米勒(155)

乌托邦存在主义批评(171— 178)

艺术生产与消费(225)

音素 神话素 意识形态素,结构主义影响(235)

我阅读过程中作了摘录,挑几条写在下面:

中立与行动主义一样,也同样是一种政治立场(13)

中立,至少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件事来说,如果你不是赞成它,那么你就必定是反对它(18)

文学取决于洞察力,而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合理性(23)

诗歌是一种词语的偶像崇拜(31)

诗歌有优劣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37)

社会压抑的一切都会在它的文学中再现。(57)

人类在历史中找不到救赎。(126)

人类的动机永远都是复杂的。(173)

解读必须是一种历史行为。(187)

文本之外,什么都不存在。(269)

不要问文本它自身都不问的问题。(312)

黑人研究运动所谓对非洲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浪漫的,政治上的逃避主义,是对非裔美国人政治生存的残酷现实视而不见。(359)

詹姆逊雄心勃勃的建构他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力图为美国文学批评家提供一个最恢弘的文化批评的解读模式。(399)

历史文本充斥着机遇,巧合和选择,语境的重重谜团。(442)

此书中提到的有可能以后会用到的必读经典:

《批评的剖析》

《解读的有效性》

《欧洲文学理论和实践: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到结构主义》

《语言的牢笼》

《哲学的边缘》等

文学批评范文5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九十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这是一个各种话语“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面临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如何在当下的实践中去为文艺阐释本身提供可资运作的理论洞见?如何突破传统封闭的文本分析模式使文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之中?所有这些构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中心课题。而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交互碰撞的时刻,上述各种文化理论纷纷把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化研究,这本身就是一桩耐人寻味的事情。它意味着,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不仅为这个激变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历史见证,而且其心智轨迹更向一个开放性的未来言说着更多的东西。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这是一个关涉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的契机的问题。)当代英国学者特雷· xxx顿回答说:“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culturalism)的教义”(1)。xxx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说,首先,在战后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一个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2)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3)这实际上表明,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的活动。语境化意味着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时空参照系。正是从特定的具体的真实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选择并实践着自己的转型机制,那就是走向文化研究,跨越文本分析樊篱而转化为一种“泛文化”批评。因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业已成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分析的基本现实条件或语境。全球化潮流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多种文化现象就象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将包括文艺批评、文化批评、人文思考、学术研究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纳入其视野。这其中,文? ??赖奈幕?锞巢xxx瓜郑涸谝桓龀┫?∷涤敕呀獾某橄笫?韫泊娴氖澜缟希?谝桓觥熬?渲?鳌庇搿吧桃祷?髌贰辈⒅玫氖澜缟希?难??兰也唤??剩菏鞘裁丛斐烧庑┣?xxx?鞘欠窠】担浚?)在一个隐喻与诗性不断消亡的时代,文学批评能否再次承担对世界的‘意义追问’?经典死亡后的文学是否从此必须向每一个时代的丑态献媚?向每一种物质给定性屈膝?如何解决文艺在当代工业文明中的困境?内化了男性中心主义阅读策略与价值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吗?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文学(如黑人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能够摆脱主流社会的文化暴力压迫与控制吗?历史作为文学的“文本外围”是一个一统意识形态杜撰的连续性神话吗?在充满它异与破坏性因素的历史表象下能够揭示出文化复杂运作的机制吗?意识形态那隐蔽的“遏制策略”能够在文本的文化分析中敞现其潜在的社会文化内容吗?在确立语言成为一切生活内在文本性尺度的新神话的今天,文学与文化的界限还存在吗?批评还是一种既定的体裁吗?文学与文化是互文的,还是自主的?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成为文学批评家,而且还必须成为文化批评家,正如当代英国学者xxx戴奇斯所说,现实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它把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连袂起来,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中一个未完成的片断”。(5)这表明,批评与文化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剪不断的脐带。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