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构思范文 第1篇

【关键词】文学作品 舞蹈作品 转化 先决条件 问题和环节

古往今来,常常有文学作品被搬上舞蹈表演的舞台,那些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更是舞蹈编导乐于改编的对象,因为人们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十分了解和熟悉,很容易与改编后的舞蹈作品产生共鸣。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芭蕾舞剧《雷雨》(图1)和现代舞剧《繁漪》(图2)都取得了成功。文学作品浩如烟海,所涉及的艺术领域非常广泛,类型与题材多种多样。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生活的丰富多彩,另一方面也给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如取材于神话文学作品的舞剧《神猴调扇》《凤鸣岐山》等,取材于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鸣凤之死》《曾经有过的日子》等。很多改编自文学作品的舞蹈作品之所以能够长久保存下来并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原著的影响力是重要原因。既然众多文学作品给舞蹈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哪些文学作品可以改编成舞蹈作品?改编条件具备是否就能够成为好的舞蹈作品?本文就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

一、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需具备的条件

(一)文学作品的情感性

(二)文学作品的情节性

许多文学作品都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巴金的《家》中觉慧与丫鬟鸣凤之间的爱情悲欢等。舞蹈是以形体作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一般来说应取材于文学作品中为人熟知的情节来反映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文学作品是否可选择引人入胜的情节,更是决定舞蹈作品能否成功的必备条件。以现代舞剧《繁漪》为例,舞蹈编导以繁漪受到周家两代人这一情节作为题材,着重表现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正是这一巧妙安排的情节,给舞蹈编导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用心理展现的结构方式,使得作品发人深省,充分展开了原著的创作意图,从而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文学作品的情节性是改编的必备条件。

(三)文学作品的可舞性

过去舞蹈界的一些人在舞蹈表现和反映生活的内容上存在这样的认识――远离当代现实生活的神话、历史传说和花鸟鱼虫是舞蹈表现的天地,当代人复杂的情感却由于舞蹈的局限性只好让位给其他艺术形式。这种论断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绝对正确,舞蹈表现的范围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如过去“开会”被舞蹈界视为,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德国现代舞蹈家科特・尤斯创作的《绿色的桌子》问世而被打破;再如家庭伦理道德、残疾形象等过去的舞蹈都相继被打破。这样看来舞蹈作品似乎并不存在不可舞性。其实不然,当代生活和文学作品中也有许多基本不具有可舞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代表将来也不具有可舞性。此外,改编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如果选中的题材或情节不具有较好地反映原著的结构,也是不具有可舞性的体现。

二、文学作品改编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尊重原著

一般情况下,舞蹈改编中对文学作品的选择很重要,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的作品,这样观众在欣赏改编后的舞蹈作品时,不需要对背景、情节及舞蹈意境再投入精力去理解,很容易进入剧情。这对于观众理解与把握舞蹈编导的艺术构思有很大帮助。如取材于巴金文学作品《家》的舞剧《鸣凤之死》之所以产生很大的轰动,不仅因为舞剧编导在众多情节中将视角独特地定位在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丫鬟鸣凤身上,以其命运的变化作为主线,给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艺术理解平台。同时也得益于巴金的文学作品《家》早已家喻户晓,其精彩的情节也为人们所熟知,所以观众在欣赏舞剧时很容易跟随编导的艺术构思,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果舞蹈编导在改编中擅自脱离甚至更改原著,只考虑自身的情感,那么毋庸质疑,不仅舞蹈作品谈不上改编自文学作品,而且观众在欣赏时会对舞蹈作品产生歧义,对编导的艺术构思不理解甚至产生反向欣赏趣向,这就很难产生艺术共鸣。所以说,充分尊重原著的创作思想是改编的重要原则,应该切实加以注意。否则,失去原著的文学依据,舞蹈作品很难为观众所理解并产生共鸣,也就谈不上成为好作品了。

(二)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

充分尊重原著并不是说与原著丝毫不差,如果那样就谈不上艺术的创新了。虽然舞蹈作品来源于文学作品已经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了,但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舞蹈审美规律的创新也是编导艺术构思的重要任务。如根据曹禺名著《雷雨》改编的舞蹈作品有芭蕾舞剧《雷雨》和现代舞剧《繁漪》,前者较忠实于原著,后者则根据编导对原著的理解及审美观点,着重以繁漪的心理变化来表现原著中以繁漪为代表的受封建势力迫害的妇女内心的悲凉与愤恨,将原著的内涵情感再度升华,从而成为轰动一时的作品,这是既充分尊重原著又加入编导艺术创新的成功典范。因此,在充分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编导的艺术创新不仅是必要的,也是符合舞蹈创作规律的。

(三)选取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情节

艺术作品的最终目的是引起观众的艺术共鸣,而文学作品中不是所有的情节都具有这样的功能。因此,选取文学作品中合适的素材作为舞蹈作品的主题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舞蹈作品成功与否。以舞剧《鸣凤之死》为例,原著《家》中有众多情节可作为改编舞蹈的题材,编导却以丫鬟鸣凤的命运作为舞剧的主题。不仅因为鸣凤的命运变化带给观众一个审视原著内涵的全新视觉平台,更重要的是编导要通过鸣凤的命运来抨击封建制度对人性的摧残,从而引起观众深刻地反思,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这也是原著深层次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很容易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因此,从创作审美的角度来看,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应注意是否能够发人深省、给人以启迪,从而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这是艺术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文学作品改编成舞蹈作品的关键性问题。

(四)注意采取恰当的体裁和结构方式

舞蹈编导构思范文 第2篇

关键词:舞蹈创作;感性;理性

一、舞蹈艺术的心灵感受

二、舞蹈创作中的感性和理性

在舞蹈作品当中,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视觉形象。观众看到的为视觉形象,编导创作的也是视觉形象,编导能创作出什么样的视觉形象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于编导认识水平。

毋庸置疑,舞蹈作品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对于舞蹈艺术作品,观众主要通过感官进行感受,还是以思维进行理解,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编导所赋予观众的是什么,取决于作品内涵,舞蹈作品内涵又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相同题材内容的舞蹈作品,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舞蹈应有的特征,做到动作到位;有些编导仅仅表现了相应舞蹈的精神内容,缺乏较强的可观性;有些编导却可以把舞蹈的精神同动作进行有机结合,在精神和视觉两方面打动观众,从而达到一种物心合一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关键要依靠编导的悟性和理性思考。比如著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所编的独舞《雀之灵》就有效利用了肩胸、手臂、头部的闪烁性动作,形成了一种神奇幽深的意境,充分体现了孔雀的生命力,不像一些其他编导,在表现生命活力的时候通常都采取大幅度、跳跃性肢体动作。

对相应的舞蹈作品,观众要做的就是解读呈现在眼前的感官材料,但编导则要担负起赋予感官材料更加深刻的内涵及情感的责任。此外,舞蹈表演技法方面的创新也决定于舞蹈编导的认识水平,从舞蹈历史上看,舞蹈中重大技法方面的创新通常都源于方法论方面的创新,在哲学上体现为方法论方面的创新。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通常都会受自身技法限制,很难把自身真正所想内容自由、全面、充分的表达出来,所以舞蹈编导一定要有较高的理论认识水平,从方法论角度创新自身技法。默斯・堪宁汉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研究并运用我国的《易经》和一些其他拙作,利用机遇编舞、录像舞蹈、电脑编舞等在世界上领导了三次舞蹈新潮流。所以,相应的舞蹈编导必须积极进行创新,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促进舞蹈的不断发展。

舞蹈艺术复杂的概括了生活,在这一过程当中,就一定会存在编导和舞蹈演员的感性认识及理性思维,改过过程就是对来源于生活的材料进行加工的一个过程,加工意味着节选,筛选材料的过程当中理性思维居多,所以舞蹈的创作根本离不开理性思维。所有优秀的舞蹈作品都有着较强的思想内涵,它能够真正的切入到人们的生命及精神状态当中,对人的心理变化进行准确把握及开掘,对人的特定生存状态进行深刻呈现。

编导创作舞蹈的时候,一定要深刻理解并有效把握相应舞蹈作品语境、传承等方面的潜隐性因素,以观众的视角进行切入,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意识、更震撼人心的作品。当然,舞蹈为一种身体语言,不可能让所有观众都一目了然,对现代舞尤其如此。舞蹈虽然源于生活,但其又高于生活,怎样才能使舞蹈更加贴近生活,是观众深切的感受舞蹈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创作舞蹈作品完以后,编导要对其进行不断的加工和修改,力求舞蹈更加贴近生活,不仅要有比较形象的表现,还必须让观众深刻认识相应舞蹈作品的思想。由此可见,舞蹈创作具有极强的复杂性,要有效平衡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因为不同的舞蹈编导具有不同的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生活经历、受教育情况、专业能力、性格特征等,所以会对生活内容具有不同的感受及理解,创作舞蹈的时候就会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及表现方法,从而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舞蹈形象。舞蹈创作没有固定格式及方法,舞蹈编导有着无限的想像空间。舞蹈创作为一种审美创作活动,编导一定要遵循相应的舞蹈发展规律,这样才会使创作出来的作品获得较强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艺术影响力,长久的感染观众。

对舞蹈作品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来源于生活,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所有艺术创作只有根植于生活土壤,才会展现迷人魅力。所以编导进行舞蹈创作的时候应将重点放到对人物的内心情感及精神世界方面,有效发挥舞蹈表现力。

三、结论

舞蹈艺术是一种肢体语言艺术,舞蹈编导进行创作的时候应以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理性思维的艺术加工,创新舞蹈的技法表现,全面提高舞蹈内涵。舞蹈艺术是感性同理性有机结合的产物,所以创作的时候就要将二者从不平衡调整到融合状态,并进行完美结合,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

参考文献:

[1]黄建新.舞蹈表现中动作质感浅探[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25

[2]刘敏.论舞蹈艺术的感性与理性认识[J].怀化学院学报,2007(10):26

[3]赵向欣.情为舞之魂――浅谈舞蹈课中的意境教学法[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24

舞蹈编导构思范文 第3篇

关键词:舞蹈;艺术;编导;专业素养

一、舞蹈编导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

在舞蹈创作中,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是编导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舞蹈编导只有具备一定的舞蹈功底和基础,将头脑中的创作灵感和构思通过舞蹈的形式准确而直观的表现出来。首先,舞蹈编导要熟练掌握扎实的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舞蹈时一种通过肢体动作变现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在舞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编导才能够发挥所长,找到丰富的创作灵感与素材,深刻的理解每一个舞蹈动作的精髓,对舞蹈演员进行专业而细致的讲解,使其充分演绎出舞蹈的灵魂,使得编排的舞蹈更加精彩;其次,舞蹈编导需要对我国舞蹈的发展历史进行认真的了解,从中不断吸取我国舞蹈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优秀的创作经验,从而引以为鉴,激发全新的创作思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舞蹈编排和创作能力,舞蹈编导只有舞蹈的发展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之后,才能够更高的掌握优秀的舞蹈作品中所蕴藏的宝贵财富,对舞蹈的组成元素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更好的把握舞蹈发展的趋势,从而能够结合时代特色创作出更具有魅力的舞蹈艺术作品;最后,舞蹈编导还要具有较高水平的编舞技巧,编导要结合工作经验的同时,对舞蹈的各个动作元素进行深入解读,掌握比较系统的编舞技巧,轻松驾驭即兴编舞、音乐编舞、双人编舞等任务。

二、舞蹈编导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

在现实生活中,舞蹈和音乐相互依托、共同发展。音乐通过声音和旋律来表达艺术,而舞蹈则是通过肢体动作实现艺术表演,二者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别,但是在表演过程中可以实现相互融合和渗透,相得益彰,呈现更好的表演效果。因此,舞蹈编导不仅要具备舞蹈动作的编排能力,更要结合音乐的魅力来完善舞蹈,这就需要提高音乐素养。舞蹈编导不仅以舞蹈表演形式为依据寻找与之匹配的动人旋律,还可以在音乐中寻找舞蹈作品创作的灵感。舞蹈编导在音乐方面的素养关系到整个舞蹈的编排水平,可见,舞蹈编导的音乐素养对舞蹈作品的创作水平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舞蹈作品的创作离不开音乐的支撑,如果一个舞蹈编导没有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欠缺音乐节奏感,难以正确掌握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无法对音乐的内涵进行深入的解读,也就很难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因此,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强的音乐感知能力,可以通过一定的音乐培训课程,来提高自己的音乐思维能力,深入感知音乐与舞蹈的结合点,从而通过音乐内涵来提高舞蹈的创作质量。

三、舞蹈编导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

舞蹈和文学都属于高层次艺术欣赏,对意境表达具有基本的要求,并且“诗情画意”是它们最基本的艺术特性。虽然舞蹈采用的不是文字形式的表达方法,但是舞蹈和文学可以在精神内涵上达成共识,因此,很多的舞蹈作品源于文学著作的改编创作。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雷雨》等就是经典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优秀舞台剧,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喜爱。舞蹈剧本的撰写和伴唱台词的创作均对舞蹈编导的文学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舞蹈编导要提高自身的文学写作能力,在创作舞蹈时,将文学的形象思维方式充分运用到舞蹈的观察、取材和艺术构思方面。舞蹈编导需要加大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力度,不断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和意境构思能力,从而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通过舞蹈动作演示出来,进而更生动的表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舞蹈创作中,编导可以将文学作品中的构思方式、情节设置、人物刻画手法以及细节描述方式等进行适当处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舞蹈编排之中。文学作品是舞蹈创作的重要题材源泉,舞蹈编导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来培养自身的文学素养,从而实现文学与舞蹈的艺术融合,让文学为舞蹈提供支撑,让舞蹈为文学作品展现更深刻的表达。

四、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观察力和想象力

俗话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见生活经验对于艺术的创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从日常生活体验中发掘舞蹈素材,从而创作出更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舞蹈编导要对生活进行细致观察,并提高提炼和分析信息的技能,将有价值的素材进行一定处理,并将其渗透到舞蹈的编排中,使舞蹈更具生活气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舞蹈最初的变现形式是乐舞和民族舞,并不断的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创新,对此,舞蹈编导要善于观察不同地域的人文面貌,以当地的民间素材为依据进行舞蹈的塑造,使创作出的舞蹈真实反映当前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产生生活的共鸣。此外,舞蹈的创作对编导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编导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大胆的进行创作,提高舞蹈的创作水平。这里所说的想象力并非凭空想象,舞蹈编导要以创作素材为根据,展开合理的联想,例如在舞蹈创作中,舞蹈形象要更加生动的展现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就需要编导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探究音乐旋律深处的涵义,塑造出更具体生动的舞蹈形象。

五、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情感表达能力

舞蹈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艺术,在舞蹈的展示中需要演员将其中的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要想创作出优秀的舞蹈作品,舞蹈编导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舞蹈表演中,舞蹈演员内心深处隐藏着丰富的情感,但是不能够完全通过肢体动作或面部神情表达出来,因此,为了创作出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舞蹈编导需要细心观察和捕捉舞蹈演员内心深处复杂的情感,并经过耐心的启发和引导,使舞蹈演员充分认识到自身角色的丰富情感,并区分开自己与舞蹈角色情感,全面展示舞蹈角色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舞蹈所蕴含的情感是不能够用语言简单描述的,编导需要加强舞蹈演员的日常训练,潜移默化中培养演员的情感,让演员能够真切的用心感受,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在情感。当然,这里的训练不单单指动作的联系,更重要的是舞蹈情境的营造,不同种类的舞蹈需要的情境不同,所表达的感情也就不尽相同,这就需要编导在提高自身情感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将演员的情感布置到位。

六、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之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创新,舞蹈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文化,需要编导提高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加符合时展的舞蹈,从而满足群众对于新鲜事物的需求心理。在舞蹈作品的创作中,舞蹈编导需要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舞蹈表演的方式,充分体现舞蹈艺术的独特性。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各行业人才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舞蹈编导的专业素质而言,创新能力更具有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如果舞蹈编导不能够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色进行创作,那么必将被时代所抛弃,难以得到观众的支持。创新是舞蹈发展的鲜活动力,舞蹈编剧只有把创新意识应用到舞蹈创作,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例如舞剧《中国妈妈》的创作就体现了创新性,将母爱放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大爱和大恨的对比构思,更进一步表达出母爱的伟大。因此,不论是舞蹈表演的表现方式还是舞蹈艺术的特征,都需要编导不断的进行创新,以便更好地促进舞蹈艺术的多元化发展。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舞蹈是一门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对舞蹈编导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舞蹈编导,需要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文化素养、生活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舞蹈编导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创作出更具有艺术魅力的舞蹈作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舞蹈创作事业的蓬勃发展,进而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韵葳.浅析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大众文艺,2014,11:184-185.

[2]张南.试论舞蹈编导必备的专业素养[J].艺术品鉴,2016,07:350.

[3]董薇.试论舞蹈编导的专业素养[J].艺术科技,2016,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