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第1篇

广州市 80 后裸婚男女幸福感调查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随着滕华涛导演的《裸婚时代》在全国各大卫视的热播,“裸 婚”一词迅速蹿红,剧中的男女主角未婚先孕、男主角在没车没房没存款没钻戒的情况下,毅 然决定与女主角结婚,并以裸婚的形式迎娶,后来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婚姻和物质的矛盾 下产生的“裸婚”现象成为当下全民热议的话题,特别是在适婚年龄阶段的 80 后当中,更是受 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我们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影响 80 后裸婚男女幸福感的因素,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提 高我们的幸福感。

《二》国内研究现状 综述:婚姻是一定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的结合以及由此而产 生的关系(夫妻关

[1]系),对个人、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结婚作为男女缔结婚姻关系,正 式跨入婚姻的一个标志,一直以来也都被人们广为重视,大部分的人都希望尽可能举办一个隆 重而体面的婚礼。然而,随着现代婚姻观念的改变和经济压力的冲击,继“素婚”、“瘦婚”之 后,“裸婚”再次现身于人们的视野之中,并渐渐成为时下年轻人的新选择。[2]

80 后的婚姻幸福感最强,婚内“性福”感也最高,在“婚外性行为”和“婚外恋”上则表现 出了相对的保守;出轨/外遇成离婚三大诱因之一;上海、北京、深圳被选为三大外遇之城。[4]

在各个年龄段中间,80 后的婚姻幸福感最强,感到“婚姻幸福”的比例超过八成。但是 80 后的婚姻稳定性却不高。这群更加尊重自我的独生子女一代引领了中国人婚姻“高质量、低 稳定”的新动向。[5]在幸福婚姻的诸要素中,收入、孩子、性生活最受重视。对 80 后而言,性生活更是提 到了孩子之前。与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相比,80 后的婚内性生活满意度最高,六成六的人感 到“性福”。

《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2010 年 10 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人婚姻及性幸福”调查。调查对样本特征进行了控制,受访者全部 为已婚(包括离婚)人士,男女比例相当,东中西部地区分布均匀。受访者的年龄分布为 80 后、70 后、60 后及 50 后分别约占四成、三成、二成及一成。婚龄分布为 7 年及以下、7 至 15 年、15 年以上分别约占五成、二成和三成。分析发现,婚姻幸福感与年龄相关,和婚龄关 系不大。在各个年龄段中间,80 后的婚姻幸福感最强,达 ,超过各个年龄段的平均水平。比较 80 后、70 后、60 后的婚姻幸福感,80 后超过 70 后,70 后又超过 60 后。[7]

80 后的婚姻幸福感高,婚姻的稳定性却不高。北京市崇文区法院民二庭提供的一连串数 字说明,80 后正成为离婚的“主力军”。在该庭 2009 年受理的 360 件离婚案件中,80 后离 婚案件占四分之一,其离婚率年均增长近50%,其中有近九成夫妻因性格不合离婚,五成夫妻 结婚时间不到三年。[8]

分析 80 后的离婚案例,发现冲动结婚、理性离婚成了他们的鲜明特点。梅子和雪峰就 是这样一对冲动分子。他们认识不久,便经历了梅子母亲的病故。在梅子人生的低谷,雪峰给 了她温暖的陪伴,令她感到这是她一生可以倚靠的人。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们在买房、买菜等一系列大事小情上出现了严重的分歧。

“她总是哭,说想她妈,哭得人心烦。”雪峰说,“可能之前,我们彼此之间的了解还是 太少。”2010 年 10 月 9 日,他们选择了这个“有一点缺憾”的日子,离婚。

80 后的婚姻幸福感高,婚姻的稳定性却低,这其实并不矛盾。“过去几十年,中国的婚 姻有些是低质量、高稳定的。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变了,他们对婚姻的期望值比较高,如果对婚 姻不满意就想提出离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杨大文曾对 媒体表示。[10] [9][6]

幸福婚姻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本次调查显示,适当的收入、健康可爱的孩子、和谐的性 生活、相互忠诚、婆媳和平相处这五个要素最受重视。对已婚 80 后而言,这五个要素同样最 受重视,只是次序有所不同,和谐的性生活和相互忠诚位置提到健康可爱的孩子之前。[11]

现代中国人一改往日的羞涩,将“和谐的性生活”提到了“最看重的幸福婚姻五要素”榜上 的位置,对于 80 后已婚人士而言,该项更提升了一个位次,居第二。[12]

和其他年龄段的受访者相比,80 后更看重性生活,其实际的“性福”感也最高。调查显 示,在 80 后已婚人群中,对婚内性生活感到“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总计达到 ,即六成六的人感到“性福”。[13]

对于衡量“性福”感的重要指标——性生活的频率,80 后的表现也明显强于其他年龄段的 受访者。近九成 80 后已婚者表示一周至少有一次性生活。而在 70 后已婚者中,这个比例降 到七成七。到了 60 后,更是降到六成八。但在 80 后已婚人群中,也有 34%的人“性福”感不高,其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性 趣”消失。“无暇顾及。”张新和妻子结婚不到三年,目前的性生活频率已按双月计。他们工作 都没有规律,一个做记者,一个负责联系国外的演出团体。“她经常在老外的工作时间,自己 的休息时间工作”,昼夜不分。俩人经常半夜约在 24 小时店吃晚饭,“回到家,就只剩下困 了”。“有趣但可悲的是,我老婆那个部门的 30 来个年轻同事,只有 2 个结婚的,剩下的全都 是因为工作忙没时间找,或者找了也顾不上就散了。”张新说,为了工作,很多美好的事情都 自然而然且理所当然地被放弃了。[14]

《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2010 年 9 月对中国人工作时间的调查显示,73%的人一周要工作 40 个小时以上,其中周工作时间在 41~50 个小时的占 ,还有 的人每周要工作 50 个小时以上。和其他年龄段相比,80 后的压力更大,买房、物 价,还有大学扩招带来的惨烈的职场竞争。拖着疲惫的身躯,能有多少“性趣”。[15]

80 后婚内最“性福”,在“婚外性行为”和“婚外恋”方面则表现出了相对的保守。在 60 后、70 后、80 后三个受访群体中,本次调查显示,80 后“有过”婚外性行为的比例最低(),60 后最高()。对于配偶的婚外性行为,80 后持“绝不容忍”态度的比例最高(),60 后最低()。[16] “如果真的碰到心仪的对象,也敢于对婚外恋说? 不?”的比例,80 后也为最高(),60 后为最低()。可见对于“婚外性行为和婚 外恋”,80 后较其他两个年龄段的受访者来说,是更为排斥的。[17]

“我觉得大家对 80 后有偏见,总觉得我们在性的问题上更开放更大胆更无所谓,所以认 为我们在外遇问题上也应当冲在最前面。其实就我个人的观察,和 60 后、70 后相比,在我 们台里,80 后保守的反倒多。”在电视台工作的顾小萌说,“这个原因可能是,我们从来没有 被

压抑过,不需要从婚外找寄托。”[18]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潘绥铭的研究,也提醒大家注意婚外性行为与经济因 素之间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人性关系的调查显示,就婚外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而言,富人是穷 人的 倍。这一结果表明,婚外性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炫耀性消费”

资本。[20][19]。从这个角度看,有一定财富积累的 60 后和 70 后确实比被房贷压 得喘不过气的 80 后更具有婚外性消费的从国内的研究状况来看,80 后裸婚人群普遍幸福感比较高,他们幸福感的指标与过去有 不同。他们衡量幸福感的标准更加注重夫妻之间的和谐度。

我们要通过调查什么影响着,及决定 80 后裸婚男女的幸福感,适当的收入、健康可爱 的孩子、和谐的性生活、相互忠诚、婆媳和平相处这五个要素分别起什么作用。

《1》王风,常蓓蓓《关于 80 后裸婚现象的社会学思考》2011 年 7 月 11 参考文献,卷第 4 期 《2》陈英,《近半数裸婚者认为婚姻会幸福吗》

《4》费孝通

《乡土中国》

《6》韩小惠 《80 后蜜蜂宣言》

《3》姜华,《80% 《5》梁青岭,男性赞成裸婚,70%女性认为不靠普》 《现代婚姻社会学》

《7》猫天天,《我的老婆 80《80 后婚姻这么近,那么远》 后》 《8》华仔,究》 《10》李英河

《性的问题》

《12》谢霞,《80 后离婚为哪般》 《14》 《80 后,我要我的婚礼》 后人生价值观》 后》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活中的地位,而不仅仅是我们平常考虑的收入。2.我们将会区分各个因素分别起的作用。青年亚文化的 80 后》

《9》张慧芳 《80 好女硕士婚姻观探

《11》赵平,《80 后教师,何以 30 而立》

《16》李晓,《80 《18》王文捷,《论

《13》钟红敏,《80 后生存压力大现象探微》 《15》 陈宁,《80 研究综述》

《17》宋伟.“80 后”的转型之痛与为人之惑[j].《19》文珍《80 后看 80 后》

《20》朱玉童《关注 80 后营销 80

3.我们调查的人群会更加贴近普通人,了解平常人最真实的想法。

1.我们将适当的收入、健康可爱的孩子、和谐的性生活、相互忠诚、婆媳和平相处等

五个因素纳入我们的研究范围。我们将更加注重相互坦诚,和谐的性生活在 80 后 裸婚男女生

《四》本研究的可行性论证篇2:医学调研报告

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多门学科组成的一个学科群。预防医学的定 义一般认为是:它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宏观 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疾病发生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制订预防对策和措 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预防医学着重研究环境诸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社 会及心理因素。研究人类面临的人口与环境、健康与疾病等关系人类健康与生命的本质问题。“健康是身体上、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是世界卫 生组织提出的新的健康观,这一健康观的提出,标志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对预防医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健 康的影响,从焦虑、忧郁、紧张、恐惧、绝望以及吸烟、酗酒、饮食过度、纵欲等不良生活方 式和行为对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脑血管病、糖尿病、溃疡病、恶性肿病及精神病等的发 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预防医学观念上的发展,同时体现在三级预防原则和策略的实施,从而使个体和群体在 疾病发生前后的各个阶段的全方位预防成为实现人人健康的最高医学目标的核心内容。

预防医学面临的问题[1]

1.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威胁仍然存在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严 重的 48 种疾病中,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占 40 种,占病人总数的 85%。全世界每年死于传染病 1700 万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儿童)。传染病在我国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 因素,发病总人数多,影响出勤率高。近年来,一些已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呈死灰复燃之势。1991~1994 年,o1 型霍乱在南美 流行,病人在 100 万以上;新出现的 o139 型霍乱在南亚流行,病人超过 10 万。1994 年肺 鼠疫又在印度出现。这些疾病都有可能传入我国。1993 年 who 发出警告,结核病在世界已处 于紧急状态,1995 年全球死于结核病的人数达 300 万;我国每年新增结核病人 60 万,死亡 20 万,这些病人主要是青壮年,他们是社会的主要劳动力,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

抗生素的发现,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功不可没,但在广泛应用之后,也带来一些新的 问题,如耐药性细菌的出现。

2.非传染性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剧 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的死亡 率占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 1/4 以上,是各种残废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据统计,我国高血 压、脑卒中、冠心病、肿瘤、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占全部死亡的 70% 以上。估计目前高血压患者有 8000 多万人,预计 2010 年将达 亿人。癌症已成为城市 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血管病、心脏病的死亡率均高达 100/10 万左右,我国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将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据 who1997 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全球 720 万人死于冠心病,460 万人死于中风,在发展中国家死于中风的人数为发达国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虽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 险因素已明确,吸烟、酗酒、不合理饮食和缺少体力劳动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大部分慢 性病是可以预防的,一些国家采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严格的干预措施,明显地降低了慢性病的 发病率,如采取各种措施限制吸烟和饮酒,提倡合理饮食和全民健康运动,取得了良好的效 果。

3.地方病和职业病将长期存在,危害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种最多、分布最广、危害严重的国家。目前我国有 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的 50%,占西 太平洋地区的 80%。缺碘不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还会导致儿童智力低下,我国现 有智力残疾人约 1017 万人,其中 80% 由缺碘所致。由于水、煤含氟量过高所引起的地方性 氟中毒,全国约有 3000 万氟斑牙患者和 260 万氟骨症病人。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缺 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和心脑血管病,我国有 5 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属贫硒地带,全国仍 有 200 多万大骨节病患者。

4.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社会的变革,工业化、都市化进程,家庭、社会结构的变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趋势。美国资料表明,门诊病人中半数属于心身病,我 国大城市约占 1/3。心身病是指由于精神紧张、情绪压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质性疾病,如高血 压、神经衰弱、抑郁症等。我国 12 个地区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82 年),城乡重型精神病 患病率为 ‰;以神经官能症为主的,轻型精神病患病率达 22‰;北京调查,大学生因病 休学、退学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占 40%)。此外,酒精和其他药物依赖也在急剧上 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仅危害个人健康,而且影响家庭和社会安定。5.意外伤害发生率不断提高 意外伤害常被认为是偶发事件,无法预防,这个观点是错 误的。我国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损失也较大。我国因意外伤害而

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杀、交通事故和溺毙。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2000 年我国将进入标 准型老年社会,60 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的 10%,绝对数达 亿。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比 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多,而且解决难度也大。据抽样调查,全国近30%的老人健康状态较差或很 差;上海市对 5000 名老人进行的随机抽样调查,老年痴呆症在 65 岁组发病率为 ,75 岁组为 12%;老年人 70%患有多种慢性病。如何预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国老年人群的无 残疾预期寿命,将是预防医学面临的新课题。

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1]

1.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 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认识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 社会。要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必须是医学更加社会化。所谓社会化,是指全社 会都把健康作为社会目标和人的基本权利,把对健康的投资作为基本建设投资,把卫生建设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事实说明,许多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只有 通过广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个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才能 达到减少发病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确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我国提出的“大卫生”观,是对预防医学社会化的具体表述。要达到 who 提出的“健康为 人人、人人为健康”的目标,除需要_门的努力外,还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和广大群众的参 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到 2000 年我国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将达到小康水平,如何 引导群众合理消费,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赖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健康教育。是否把健康教 育放到战略高度去考虑,也是预防医学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2.防治结合,向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方向发展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 本是同一医学群体,但当前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都处于分裂和脱节的状态。随着国民经济和文 化水平的提高,群众不仅要求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识,以提高 自我保健能力。群众需要防治结合的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因此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是 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3.环境与健康问题将成为预防医学的热点 21 世纪人类面临四大问题:人_炸、环境 污染、能源匮乏、疾病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关心,但治理和保护 环境却是十分艰巨、长期的工作,既需要高新技术,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预防医学应积 极参与对环境与健康问题的解决,特别是对环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许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环境中 微量有害因素长期危害性的研究尤为迫切。

医学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第2篇

摘要: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几个方面形成报告。

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就业于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为了使医学文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一致,同时为医学文秘专业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相关医学类教指委的工作部署和卫生管理类分委会工作计划,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我们采用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全国开设医学文秘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对医疗机构领导、医院内设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重大医药课题的主持人、招聘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等问卷调查,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对用人需求、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旨在为医学文秘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1.医药卫生行政职能部门:

包括各区卫生局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科长;各区防疫站站长;各区卫生监督所所长。

2.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

包括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秘书;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人员;医学相关企业主管、管理人员。

3.毕业生:

调查对象为2007届至2010届医学文秘毕业生。

4.同类院校:

目前国内已经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4所学校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昆明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但是,在调研中同类院校问卷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实际参与此次全程调研的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共计两所学校。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

医学调研报告范文2000字 第3篇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是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实践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能力,具备医学检验、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临床临床诊断、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国家医疗政策的出台,让更多的人有条件就医,对身体健康更加重视,这也对医学检验人员提出更多的需求。另外医学发展需要一批批的医学实验技术人员来不懈努力。因此,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我们办学实际情况,提出设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一、医学检验技术目前状况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学检验现状与人才配备情况

在山东济南地区随机调查了16家基层医疗单位56名检验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通过访谈、座谈、填写调查问卷、文献资料检索等,对16家医疗机构中检验及与检验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其中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家基层医院。在调查中发现各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了较为现代化的医学检验设备,如半自动血球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以及离心机、恒温水浴培养箱等,能开展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肝功能、肾功能、血液生化、病原学检查及免疫检验等各项医学检验检查项目,接受调查的乡镇卫生院及城镇卫生服务中心均表示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有资质的有检验经验的检验技术人员更为缺乏。总结之得出:山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的卫生院以及社区服务中心,虽然检验设备都较先进、完善,医院开展的医学检验服务项目较为齐全,但医学检验技术人员特别是有经验的检验技术人员缺乏状况较为严重,这为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办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二)基层医疗机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32位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中,其中18位在县级医院检验科工作,有14位是在县级以下医院(即乡镇卫生院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工作。总体说明,县级医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情况明显好于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基本

1 上都是从中专学校医学检验专业毕业,工作年限不长,学历及职称较低,相当一部分尚未具备医学检验专业执业资格。而乡镇卫生院的14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中,有11位是近3年从高职院校检验专业招聘到现在的工作岗位。在接受调查的县级以下医疗机构中,均表示愿意招聘大专学历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但要求招聘到的医学检验人员,要通过全国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考取检验技师(士)的执业资格,能单独开展各项常规检验工作。因此,县级以下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职检验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就应该承担起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医学检验人才的社会责任。

(三)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分析

接受调查的所有县级医院,均表示希望招聘大专甚至大专以上的检验专业毕业生,乡镇卫生院及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表示愿意招聘高职检验专业的毕业生,这说明,高职院校检验专业毕业生,应以县级以下医疗卫生机构,尤其是乡镇卫生院的医学检验作为自己的就业方向。

(四)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分析

我国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执行严格的执业资格制度,其中要求从事医学检验工作人员,必须从医学院校相关专业毕业,并参加全国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取得检验技师(士)资格证书。因此,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通过医学检验技师(士)资格考试,应是高职院校检验专业办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

(五)医学检验专业人才招聘渠道分析

在这些基层医疗机构中,高学历高资质的医学检验人才少之又少。本科以上学历的检验专业的毕业生都愿在大城市工作,所以,高学历人才都集中在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所以,乡镇卫生院等县级以下医疗机构是高职检验专业的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各级医疗机构的招聘渠道,完全可以满足高职院校的医学检验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要。

(六)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调查,目前正在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的院校中,对该专业的教学,基本沿用的是传统的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尚未开发有学校和专业特色的医学检验课程。师资上,大多教师均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这些教师由于各方面原因,很少到临床检验岗位开展工作实践,因此缺乏相应的医学检验实践工作经验。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各学校都购进各种自动或半自动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酶标仪等先进的现代化检验设备,大大改善了医学检验专业实训教学条件,但受到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2

和教师医学检验实践经验和教学水平的限制,对医学检验专业教学上,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实验、见习或实训等实践教学为辅,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现象较为突出,不利于中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掌握,从而影响了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近3年从各校毕业的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56名毕业生的调查中,仅有15名毕业生在毕业后通过了医学检验技士的执业资格考试而获得相应的执业资格,通过率为%,这样低的通过率,除与高职学生本身的文化基础素质较低有关外,更与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有关。因此,要提高高职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中职医学检验人才,作为办学学校,需要转变医学检验专业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观念,必须从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深入改革,通过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的教育教学,任重而道远。

二、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必要性

(一)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医学检验方面的人才资源过分向城市大医院集中,基层医疗单位人才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基本卫生保健需要。基层医疗单位是国家卫生医疗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医学检验人才资源短缺,限制了基层医疗单位的发展,是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源之所在。设立医学检验专业为社会培养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应加大培养力度。

(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急需留得住、用得上,能防、能治的医学检验人才,以保证医疗卫生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上升,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力度将会进一步加大,医学教育的发展也会进一步加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特别是广大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人才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这为今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就业前景

3 该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我国二十一世纪医药卫生事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和能力,具备医学检验、临床诊断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临床临床诊断、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呈现多元化,基本的就业方向有以下几种:各级医院检验科、防疫站、血站等部门从事工作,商品检验、环境保护、海关检疫等部门从事工作;也可从事管理,医检设备维修、试剂研制及营销工作,也就是说能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样化的需要。

三、设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齐鲁理工学院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普通本科高校,校园占地12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学院建有10个实践教学训练中心及实验教学中心,设有8个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站(点),常年培训40多个职业(工种)的人员。强校首在强师。一支由专家、学者、企业家和高水平外籍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者占专任教师的45%以上;在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一线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占以上。新老携手、专兼结合、共育桃李,充分发挥了教师在办学中的主导作用,一直保持了较高的教学质量,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截止2013年,齐鲁理工学院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学4个,省级精品课程12门。学院图书馆藏纸质图书万余册,电子图书60万册。各类期刊1183种。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教学保障,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校园建筑风格独特,学习环境优雅,具有浓厚的学术和科技文化氛围。我院的师资和设施符合设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要求。

四、结论

以上调研报告说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广阔,方向多样化,社会需求量大,根据目前本专业存在的状况,以及学生未来工作去向和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确定本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开发适合于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大力开展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教育质量一定取得实际突破,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经过调查论证,证明我院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条件已经成熟。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设立,势必会山东省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