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

摘 要: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可以增强学生的严谨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因而,学好数学知识尤为重要,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普遍不佳,被动学习数学使学生思维僵化,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为解决此问题,需要改变教学方式,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开展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便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结合

将教学与生活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够方便学生理解,辅助学生学习、记忆,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重要性

将生活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还能方便学生学习理解,因此,将小学数学与生活相结合十分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生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重,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后,渴望发现、解决,求知欲强烈,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第二,将小学数学知识与生活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使学生增强将知识运用于生活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发现能力,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数学知识与生活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留心^察,学会发现问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发现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结合的策略

(一)以生活点滴入手开展教学,方便学生理解

从生活点滴入手是开展教学的关键,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学生更易于理解知识、学习知识,对知识的记忆也更加深刻,不仅如此,还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生活点滴入手开展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现象,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将其与生活知识相联系,方便学生理解,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第二,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将教材知识与生活相融合,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制订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以学习“认识钟表”为例,钟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生也并不陌生,在学习此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钟表入手,引入课程,小学生对钟表以及时间都有一定的了解,只是没有系统的学习,教师将知识内容系统化、生活化,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

(二)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化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内容趣味性的方式之一,通过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真实、自由、平等,在此情境下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学情境还能够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简单化、生活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因此,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将生活现象与数学知识相结合,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角色扮演、知识竞赛等,使学生快乐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第二,将生活知识与游戏相结合,利用游戏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寓教于乐,方便学生理解学习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布置生活化作业,是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结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布置作业是巩固学习知识的关键手段,也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的主要方式,通过布置生活化作业,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压力,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布置生活化作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布置灵活的生活化作业,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在巩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潜能,活跃学生思维。第二,布置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的生活化作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自觉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从而有效巩固所学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一个模拟账单,通过帮妈妈做家务获得零花钱,使学生对人民币有更深的了解,提高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以生活点滴入手、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布置生活化作业等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具有重要价值,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

【内容摘要】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课程标准多次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实际教W要注重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数学学习。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融入进来,给学生一个更好的学习背景,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教学场景,和一个最佳突破点,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解释数学现象,得出数学规律,并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推升对数学的领悟。

【关键词】生活经验数学学习连接点现实意义

生活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借助于熟悉的生活经验,学生可以更轻松地理解数学问题,更容易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突破口。那么,在课堂上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将原本在生活中比较零散的认识归拢起来,比较粗浅的认识深化起来,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的数学体系。实际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利用生活给数学学习带来的巨大帮助,让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化,让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动,更加接地气,从而推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更高的理解层次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生活为载体,给学生的意义建构一个支点

很多数学知识本就是来源于生活,如果我们的数学学习单纯地从数学层面来推进,那么学生的学习会更多地偏向于模仿和记忆,应用起来也显得生硬。但如果在学习中我们找到了合适的知识载体,那么学生的学习也许将异常轻松,生活中很多现象和规律都应当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内容,给学生一个熟悉的支撑,让他们更好地发掘现象背后的数学本质。

如在“认识负数”的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小宇和妈妈一起到超市购物,将汽车停在超市的地下停车场,买完东西回来要坐电梯,那么在电梯的几个按钮中,应当选择哪一个。这是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他们不假思索地选择了“-1”,在要求学生说明原因时,学生表示“因为汽车停在地下车库,所以应该选择1层”,接下来我追问学生:为什么不从最下面一层开始计数,将大楼的层数设为1,2,3,4……学生很快做出回应:地上的楼层用1,2,3,4来计数,而车库在地下,是低于地面的,所以用-1来表示。接下来,我要求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负数,学生找到了几个例子。比如温度,在冬天气^较低的时候,有零下多少摄氏度,这样的数就是负数;在玩^游戏时,如果一个人投资失败,会出现资产不够支付的情况,这时候也可以用负数来表示他的资产;还有一些地方的海拔高度会出现负数的情况。在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负数之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负数的共同点,学生发现负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0还小。比如电梯中的负数都是在地下的,温度计上的负数是低于0的,海拔高度为负数也是低于海平面的。有了这些丰富的表象作支撑,学生对负数概念的认知就凸现出来了,再来研究负数的大小、负数的表示方法等就有了支撑。

案例中这样的教学经常在我们的数学课中出现,为了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深刻的知识体系,我们一定要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知识,寻找数学本源。对于负数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如果我们很直白地告诉学生负数就是比0小的数,学生很难抓住它的本质来学习,现在借助这些多样的、丰富的现实材料,学生就能自己体会什么是负数,自己去发现负数的世界中有哪些规律与正数相同,又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学生的学习,一定是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意义的。

二、以生活为依托,给学生的方法突破一个帮衬

在数学学习中,我们不仅要告诉学生怎样做,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候借助于一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好选择,通过对比,学生能借助生活中的积累来挖掘方法背后的数学原理,这对于他们的深度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乘小数的方法,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背景:小亮的房间长米,宽米,这个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很快列出了的算式,但是这样的小数乘小数是学生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计算,所以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计算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一些学生提出可以将题目中的“米”化成“分米”来计算,这样就可以将小数转化为整数,在得出房间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之后再转化为平方米。大家一致认同了这种方法。在随后的计算中,学生发现将米转化为分米就使得两个乘数都扩大了十倍,计算出乘积后再转化单位就是将乘积缩小了一百倍,这样先是扩大一百倍,再缩小一百倍,积大小不变,这样的发现给了学生启发,再尝试几道算式后,学生找出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的不是一个单纯的数学计算题,而是将问题融入在生活中,让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了必要的体验和经验,从而触类旁通,找到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学习比套用计算法则来计算要更加艺术化,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做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以生活为对比,给学生的数学认知一个参照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世事要躬行”,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当是一个简单的依葫芦画瓢的过程,在攫取知识的同时,我们要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这个角度出发,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更多的生活背景,需要让他们成为有心人,将数学融入生活。

如这样一个问题:香港的面积大约1100()。学生在交流时产生了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填平方千米,有的认为应该是公顷,在矛盾凸显的情况下,我没有揭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说服对方,于是学生将自己的理由呈现出来,填公顷的学生表示香港的面积很小,从课文中已经有所了解,而填平方千米的学生认为香港再小也是一个城市,所以应当用平方千米这样的单位,在随后的辩论中,学生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将1100公顷化成11平方千米,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大小应该相当于一个小镇。在这样的现实下,原本持错误观点的学生“投降”了。

对于学生而言,1100公顷和1100平方千米都是比较大的面积,他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所以从数学层面来争论香港的面积到底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并不明智,所幸在教师的“逼迫”下学生想到了在生活中找一个参照物,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更加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积累了经验,遇到类似的问题学生将再次调动起这些经验来辅助问题的解决。

四、以生活为模型,给学生的解决问题一个表象

很多时候,学生解决问题的障碍在于弄不懂问题的原型,那么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就要加强学生的联想能力,让他们将问题置身于生活中,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类似的表象,这样就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给他们解决问题以帮助。

如在“圆柱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一种饮料的瓶子是圆柱体,其底面直径为12厘米,高是30厘米,在瓶子四周贴有一张高为10厘米的包装纸,并且包装纸的接头处宽1厘米,求包装纸的面积是多少?很多学生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无从下手。在与学生交流时,我重点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一是包装纸是什么形状的,二是包装纸为什么有接头。通过交流,学生的脑海中逐步出现了对应的表象,在圆柱体的四周围上的包装纸应该与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差不多(包装纸的高度与圆柱的高度不同),而在包装纸围一圈的时候要有重叠的地方。经过这样的思考,学生整理了相关信息,得出了这样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与饮料瓶本身的高度无关,只与包装纸的高度有关,如果将包装纸展开,应该得到一个长方形,其宽度就是10厘米,而长度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加上1厘米。在这样的思路的支撑下,问题迎刃而解。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少学生表示在读题之后脑海中浮现了矿泉水和雪碧等饮料的形象,借助于这些生活“道具”,学生将题目中的条件移植到具体形象中,从而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如果脱离了生活背景,学生的数学学习将成为“无米之炊”,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抓住两者的连接点,多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来促进学生数学建模和数学理解,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生动、深刻、有现实意义。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3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如果你做一个有心人,并且善于总结,总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规律。这不,今天,我在做课外习题时,就有了下面一个小发现。

最近,老师刚给我们讲解了有关等差数列的计算方法,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为:1+2+3+4+5……+97+98+99+100=?老师讲解的算法为: 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当时,我觉得自己已经听懂了,心想以后碰到这类题目我也可以做了。

但是,在做到具体习题时,事情的发展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在做习题时就遇到了一只“拦路虎”:1-3+5-7+9……-1999+2001=?

咋一看到这道题目,我首先就懵住了,后来,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认真思考,终于理出了一点头绪:这是等差数列,要求出答案,只要把加的部分和减的部分求出,再求差就行了,即,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我陷入了迷茫之中。

这时,爸爸进来了,见我在思考问题,便也加入进来。爸爸循序渐进的启发我:

1)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2)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3)0、1、2、3、4……8、9、10总共有几个数?

4)2、4、6、8、10总共有几个数?

5)6、8、10总共有几个数?

在我计算出结果后,爸爸又要求我分析它们之间的规律,并用公式来表达计算结果:

经过好一会儿的脑力激荡,我终于理清了头绪,找出了计算数列个数的基本公式:即,

数列个数=(末项-首项+差)/差,

采用该公式,可以验算上面几道题的计算结果:

1)1、2、3、4…·8、9、10的个数=(10-1+1)/1=10

2)2、3、4…·8、9、10的个数=(10-2+1)/1=9

3)0、1、2、3、4…·8、9、10的个数=(10-0+1)/1=11

4)2、4、6、8、10的个数=(10-2+2)/2=5

5)6、8、10的个数=(10-6+2)/2=3

这样等差数列和的计算公式可以改写成:

等差数列的和=(首项+末项)*[(末项-首项+差)/差/2]

于是,习题答案很快就计算出来了:1-3+5-7+9……-1999+2001

=(1+5+9+……+2001)-(3+7+……+1999)

=(1+2001)*[(2001-1+4)/4/2]-(3+1999)*[(1999-3+4)/4/2]

=2002*[2004/8]-2002*[2000/8]

=1001。

做题目时,只要肯思考,任何题目都会迎刃而解。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4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与我们的数学息息相关,生活为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多素材,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块沃土。我们的生活处处蕴含着很多的数学知识,我们数学题目的设计来自于对生活深层次的思考,来自于对数学知识高密度的衔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脱离生活,进行空洞的说教,学生不仅听不懂,而且慢慢地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笔者执教小学数学教学以来,研究数学教学与生活关系的课题,深入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收集了大量的教案学案,把生活素材加工成教学案例,取得较好的教学水平。本文就谈谈笔者在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抛砖引玉,与同仁共同磋商,旨在让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清晰、明了。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师;学生

一、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极人与社会,无所不包。古今中外的圣人们,无不是观察天文、地理,洞悉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那时没有计算机,没有现代数学理论,仅凭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思考与演算,精益求精,目尽毫厘,就研究出圆周率在到之间。我国古代的数学巨著《九章算术》,凝聚古代数学大师毕生精力与智慧。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亲身感受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生活,写出了文学巨著《红楼梦》。我国群经之首的《易经》可以说是中国的智慧宝库,是我们的祖先远观天文,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通过观察所得。

生活是一部囊括万象的巨著,数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不断研究上升为数学理论知识,生活生产激发很多数学直观感悟,养成一种数学特有的思维模式,如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简便运算的技巧。

我们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必须扎根于生活实践,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会思考,认识数与形的意义,学生必须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小学生处于儿童时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喜欢直观、立体化的思考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性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从生活中取材,没有肥沃的生活土壤难以开出数学理性的鲜花。这也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们的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理性思维就是对事物内在、本质、规律性的认识,当感性认识达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质变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的数学教学扎根于生活是符合数学知识产生与辩证唯物认识论的。

二、引导学生扎根于生活,感悟数学的力量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们会计数学知识运用很多,纷繁复杂表册,统计图表,长长数据链的运算,会计通过使用会计软件短短的时间就可以精准地算出来,我们水桶的圆心就是用指教三角板把直角放在桶底圆周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桶底的圆心,我们到街上买菜,心算常常用到简便计算,我们做饭、洗衣服、做作业可以同时进行,提高办事效率,我们集体外出旅游,大车小车怎么组合最便宜,乃至舞台表演黄金分割表演的效果最好,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无时无刻都存在,离开了数学我们无法更好地生活,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离开了数学我们的生活存在很多的不合理性,数学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不仅如此,我们的数学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中的房屋装修、图案设计,我们工艺品的制作、门窗的设计有着无限对称美、均匀美、和谐美,我们城市的园林规划,高楼比比皆是,楼阁群立,走廊曲径通幽,交通、房屋、街道井然有序,这种美感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用好生活素材,提高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我们需要高效运用生活素材,是我们最好的数学教学的解读材料,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亲眼所见、亲耳所闻。感到亲切,从感情容易产生共鸣,这些素材长期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不断加工、完善,在里面提炼数学知识,建构数学模型,易懂、易记,容易链接思维链条。笔者在数学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提炼数学材料:

1. 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意识

数学是很有用的,这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它不是每个学生所能感受得到的。这就需要教师创设生活情境,采集生活实例,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把自己与数学融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掌握知识,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了数学知识。

学了“比与比例”的知识后,教师带学生来到操场,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大多数学生都摇头。有同学提出:干脆把旗杆放倒测。最后在学生讨论和活动中,利用“同一时间,旗杆与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得出了旗杆的高度,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有个学生由衷地说道“怎么刚学了比例的知识在这儿就用到了。

2. 通过生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同时就能感受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孩子的手,正确引导数学所展示出来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5

一、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没有一个巧妙而新颖的导入,就很难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也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综观名师教学、优秀案例,无一不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采用生活化导入,以学生所熟悉的人物与景物来导入,能够增强教学的亲切感,拉近学生与数学教材的距离,更能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学习欲望。如在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景:甲乙两村位于公路两侧,政府要在两村之间建立一个公交站点,从而更加利于村民的出行,要让两村到站点的距离相等,这要如何来选择站点的位置呢?由于这一情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很快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跃跃欲试,大多只是凭借经验,无法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想轻松地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一概念,这正是我们此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入到了新知的学习上来。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异常活跃,而且可以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这样更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设计生活化的例题,提高学生理解能力题海战术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要精选例题,将所包含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让学生深刻理解、真正掌握,进而掌握这一类题目。尽管教材非常重视与生活的关系,在例题的编排上尽量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但教材毕竟具有一般性,而各地区、各学校、各班级的学生具有特殊性,这些例题只能兼顾一部分学生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挖掘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素材,抽象与提炼出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数学。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的激情,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

(二)布置生活化的练习,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作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的练习,不能只是让学生机械地来做练习册上的题目,而是要将练习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练习生活化。这样既可以激起学生完成作业的激情,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运用的平台,让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可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强化学生的荣誉感,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好数学可以更好地为生活服务,从而激起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

三、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我们不仅要利用好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直观而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实现寓教于学,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强化学生的理解、记忆与掌握。同时还要将教学的触角延伸到课外,这也是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展现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数学素养与能力的整体提高。

(一)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生活中不是没有数学,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教师不仅要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同时还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来寻找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问题。这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同时也是一次运用的机会,能够让学生真正从数学的角度来认识生活,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学习的乐趣、运用的乐趣。同时也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运用。

(二)制作数学教学具教具是教师教与学生学数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发动学生一起来制作教具,这样可以达到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学生利用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材料来制作富有个性化特点的学具,再组织让学生进行解说,并评出各种奖项,如最具创意奖、最实用奖、最优美奖等。这样的课外活动,将学生的学习与运用切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动手与动脑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总结

总之,数学教师要用一双善于发现与创造的眼睛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找准入手点,用富有生活化的数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富有数学化的生活问题来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客观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这样的数学教学才能焕发生机,充满活力,为学生所喜爱,才能富有成效。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6

数学教师应当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掌握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收集到课堂中,让数学课堂摆脱传统数学教学中的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囫囵吞枣、人云亦云的教学模式,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联系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丰富了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能够真正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解决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和知识,更强调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意识,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上的提高,也获得了情感和操作技能和应用技能上的进步。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整合与平衡,是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作用的重要手段。

2解决实际问题题型设置应当符合学生的生活现实

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融入数学教学之中,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完美地融入了素质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素质教育在我国的普遍推广,生活化方式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并在实际课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学以致用是教育的目标,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学会了解答考试题。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带来的不一样的感受。要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体现生活化,首先应当设置生活化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日常做题训练和考试中,设置解决实际问题时不能简单的抄袭或引用题库或其它解决实际问题,而应当根据学生生活中接触到的实际设置相应的解决实际问题,要想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化进程上的功效,教师应当充分观察实际生活、观察学生生活中的点滴,设计符合学生生活现实的解决实际问题。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干和答案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在小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许多题型通常涉及一些学生生活中没有的或不符合生活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情感上的认知和认同。例如一次小学数学考试试卷中的解决实际问题“小明坐公交车从甲地到丙地,他先从甲地到乙地,坐了五站公交车,后从乙地到丙地坐了六站公交车,问小明从甲地到丙地一共坐了几站公交车?”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意在应用加法的解决实际问题,在城市生活的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但是在农村生活的学生对公交车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对公交车的站也不是很理解,因此,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和有效的理解。通过这样的题实现生活化的目标也无从谈起。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最简单、最基本的数学知识学习的阶段,教师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形式将生活中的实际融入数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是生活化的目标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体现。为了增强数学课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了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程的学习,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增强课堂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理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技巧,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到枯燥乏味的数学理论之中,使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过程变得生动、具体和直观,使同学们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结语

总之,所谓解决实际问题,就是要充分体现应用的特征,应当将实际生活或生活化的内容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充分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解决实际问题的特征和教学特点,将生活化的内容融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之中是当前教学改革推进过程中的要点。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7

以前,我一直认为数学是一个枯燥无味的东西,可就是那件事,改变了我对数学的看法。

那是今年的夏天,有一天,天气炎热,爸爸下班后,带回来一个滚圆的大西瓜,看着那黑绿相间的美丽条纹,我都快要垂涎三尺,于是我自告奋勇地来切西瓜。

我刚要一刀切下去,“慢……”爸爸说,“我来考考你,有两个方法:第一种,你吃西瓜的四分之一;第二种这个西瓜我吃三分之一,妈妈吃四分之一,给你的小表妹五分之一,剩下的全给你,你选那一种?”

听到五分之一,我想都没想,大声说:“我选第二种!”爸爸笑了,说:“你仔细想想看。”我仔细一想,这不就是求最小公约数嘛,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最小公约数是60,三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再加五分之一就等于六十分之四十七,也就是我只能吃其余的六十分之十三,而四分之一等于六十分之十五呢,当然应该选第一种啊!

于是我有些难为情的对爸爸说,刚才我没仔细想清楚,现在我知道了应该选第一种。

“哈哈,没关系的,想清楚就好,来,你来切西瓜吧,大家公平,每人四分之一!”我喀嚓两刀,大西瓜分成了四瓣,露出红红的瓤,咬一口,这瓜可真甜啊!

从这件事后,我越来越明白,数学真的是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啊!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8

关键词:数学教材,认知能力

新课程标准的观念强调我们教师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传统教育观念下所编写的旧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编写,其逻辑严密、高度抽象概括、知识环环相扣,使学生感到惧怕。在教材的“指引”下教师把知识源源不断地硬塞给学生,然后通过强化训练而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而过去历来学生数学期末考试平均分均不合格,大大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在新课标的观念下所编写的新教材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教师善于发掘出新教材优点,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材。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是基础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要以教材为中介,教材把他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法。

一、新教材从学生的身边出发,让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

“教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在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材每一章开始,都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引入,体现整章的核心,而每节课开始,也安排生活中的例子。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材创设电影院的情境。在电影院内如何找到电影票上所指的位置?此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先看第几排再看第几号,而有的同学说还要看是几楼(因为有的电影院是两层甚至是多层的)这是每一位同学都很熟悉的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即使平时考试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不陌生,能充分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此时教师作适当的鼓励,学生的热情就更高了。并顺势引出,在电影票上”6排3号“与”3排6号“中的”6“和含义有什么不同呢?从而导出新知识,如果将”8排3号“简记作(8,3),那么”3排8号“如何表示呢?(5,6)表示什么含义呢?这样的引入学生学起来不容易混淆,应用不着教师费心的讲解了,只需作适当引导,归纳就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又如,学习旋转知识中,举出生活中钟、车的方向盘等,观察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从而导出旋转的概念,化抽象为直观,教师点出有的知识虽然抽象但有可直观理解,消除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恐惧心理。

二、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

教师按照教材编排上述的内容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教师组织学生主动获取、掌握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数学家思维能力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教材设计了“想一想”在笔直的铁轨上,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给出定理,而是组织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学生认为不一样长,因为当铁轨的宽度不一样,那么夹它们之间的枕木就不一样长了;有的同学则反搏说,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而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也即它们的距离是不变的,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此时课堂成了学生的辨论台,然而教师作适当引导,题目的前提是在笔直的铁轨上,不用考虑转弯时的变化,学生一点即明。同学们开心的笑了“哦!”,“我早说了吗!”等声一遍,再转入下面的学习就从容多了,也体现了教师组织、引导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知识。又如“议一议”:举出生活中的几个实例,反映“平行线之间的垂线段处处相等”的几何事实。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交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学生举出多种多样的例子,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直观,降低了教师“教”的难度

传统的数学教材即使是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也产生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么深奥的数学呢,它们有用吗?”而现在教材举也很多实际的例子,不用教师费心说,学生看题或在学的过程中已感知到数学在我们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九年级下册“船有触礁的危险吗”这一节内容,它是利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路线或物高的内容初中数学论文初中数学论文,本是难度大而又枯燥无味的内容,但因其实例,学生生活中会应用到的知识,学生很感兴趣,并且再加上美丽的实物图,把学生感官也动员起来了,那学的劲就不用说了。而教师也不用把知识“形象化”了才去让学生理解,相对来说教师讲授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多了。

四、充分延伸课堂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读一读”的内容有的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的只是介绍知识的由来,不仅扩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等。如有“矩形、正方形”这一节的课后,“读一读”的内容是“侦察兵密码通信游戏”,它是正方形性质应用的游戏,非常有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阅读的情感和兴趣。要是学生弄不明又想知道其因由,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和学生一起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并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教材还有许多可利用的优点,让我们一起慢慢去发现并加以应用吧!然而,正如索尔尼雪夫斯基所言:“既然太阳上了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因此新教材也有其不足之处,而取其“精”去其“糠”就更能发挥新教材的作用,更好地让教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活”用数学教材提高学生认知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9

大千世界,数学无处不在。真的,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动脑,你就觉得自己好像置身于数学的海洋。是的,数学无处不在,这个假期,我就深深地感到了这一点。

我的肚子莫名其妙地奏起了狂响曲,“好饿啊!”我呻吟道。“来,吃个苹果吧!”还是妈妈好,“但是……”“但是什么?吃个苹果,哪有什么但是啊?”我笑问道,伸手向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抓去。谁知,妈妈一把抓住苹果,夺了过去,神秘兮兮的。我一脸茫然,妈妈这是卖哪门子的药啊?我不耐烦了“妈,别闹了,还让不让人吃啦?”妈妈还是微笑着,洗起苹果来“吃,谁说不让你吃啦,我这不是洗了吗?”“哦!”我还是一脸疑惑。“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要求。”终于说出来了,我就知道不对劲了吗。“什么要求啊?”我有点生气了,不就是吃一个苹果嘛,怎么有那么多要求啊。“你不是学过体积了吗?”“是啊,怎么了?”这根吃苹果有关吗?我心想。“那你能不能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算算这个苹果的体积呢?”妈妈又笑了笑,好像小瞧我似的,我的心里升起了一股力量,恩,我一定要做给你看!一定!

于是,我赶忙把这个令人馋涎欲滴的红苹果,拿在手里,琢磨起怎样算体积来。苹果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更不是圆柱体,怎么算它的体积呢?我摆来摆去,没有头绪了,此时的肚子还在咕咕作响,我可不能不遵守承诺,就吃了呀,我可不能让妈妈瞧不起我呀,加油,一定还有什么好方法。于是我又鼓起勇气,忍住饥饿,继续埋头考虑起来。

过了一会儿,我终于豁然开朗,我不能用量杯,先在里面装些水,记下水位。随后把那个苹果放入水中,此时的水位上升了不少,再记下上升后的水位。最后用上升后的水位,减去先前的水位,不就算出苹果的体积了吗?我高兴极了,向妈妈汇报了实验结果,妈妈这回是满意的笑了。

我大口地啃着苹果,这正是最甜美的食物!

数学无处不在,你说是吗?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0

摘 要:数学知识是抽象的,实际生活是具体的;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实际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之间有没有连接的通道呢?有!是什么?是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将抽象的、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连接起来的一条宽阔通道。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粗浅论述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小学数学;解题能力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创设形象逼真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因为能够拉近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以能够让抽象的学科知识变得生动具体。与此同时,情景教学法因为能够将抽象的学科知识与具体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情景教学法的种种优势所在,现如今,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已经开始普遍使用这种教学方法。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情景教学法有哪些不同凡响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在深入学习有关这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浅显谈谈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情景教学法,激发学习兴趣之推手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原动力。情景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推手。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后,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持久的d趣后,他们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也会不断地提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中情景教学法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在教学西师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混合运算》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创设了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实际生活情景。北京天坛公园占地面积约272公顷;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比天坛公园的多4公顷。长城全场约8800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约占全长的,天然山险墙约占,其他的是壕堑……在教师创设的形象逼真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对数学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生在浓厚而持久的兴趣的驱使下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数学的学习中。

二、情景教学法,降低学习难度之台阶

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实际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可否在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呢?当然可以。情景教学法实现了在多姿多彩的实际生活中学习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的可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情景教学法把各种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多样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情景教学法是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一个平缓台阶。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时,教师出示了题目:“小鸟风筝的尾巴是由5根布条做成的,每根布条的长度都是米。”教师将“分数乘法”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的小手艺制作展示活动这一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又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比和按比例分配”时,教师出示了题目:“杨洋的头部长度和身体高度有什么关系?”教师将“比和按比例分配”这一数学知识的学习与人体的奥秘这一生活知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熟悉的实际生活情景学习陌生的数学知识内容,数学学习的难度也就自然而然地降低了,学生会兴致勃勃地投入数学学习中。

三、情景教学法,提升解题能力之途径

抽象的数学知识源于自具体的实际生活。数学应用题是连接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实际生活的一座桥梁。然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应用题却成为部分学生学好数学的一块“绊脚石”。那么,如何有效提升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的能力呢?情景教学法是提升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一条蹊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将情景教学法渗透到日常教学中,让学生联系不同生活实际学习各种数学知识。反之,学生在将各种数学知识运用到不同实际生活中的时候也就容易多了。 换言之,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由生活中完美的图形――圆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各种圆学习圆的相关知识,然后又让学生用圆的相关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各种圆的实际问题……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不同实际生活情景中学习了各种数学知识内容,反过来提升了学生解答将数学知识蕴含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让情景教学法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推手;教师要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五彩缤纷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情景教学法成为降低数学学习难度的平缓台阶;教师要通过采用情景教学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置于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让情景教学法成为提升学生解答数学应用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总而言之,教师要让情景教学法成为一道连接枯燥数学知识与有趣实际生活的宽阔通道。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1

记得在我校以前做过这样的一个调查。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数学;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也是数学;令你最讨厌的学科答案还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提出要学习有用数学的理论。《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实用性,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从中悟道、总结出八种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来学习和掌握数学。如我在教学体积单位时,讲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究竟有多大?先让学生伸出食指,指出1立方厘米有如食指第一个指节大小;然后拿出一个粉笔盒告诉学生1立方分米有如粉笔盒大小。1立方米这个空间概念有多大呢?上课时我让全班学生每8人为一学习小组。每组发三根米尺,让学生用米尺在墙角围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体。于是学生明白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就是1立方米。为了让学生实际体会1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我让学生分组钻进这1立方米的空间里,亲身感受1立方米的空间大小。当学生一个一个都挤进去时,他们既高兴,又惊讶。原来,1立方米的空间这么大,能挤进这样多的同学。这样,在同学们既兴奋又惊奇的目光中,我们完成了对1立方米这个体积单位的认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特别应善于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为让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如我在教学“简单的数据整理”这节课时,我就带着学生到校外人和大桥路口,让学生在5分钟内数出来往的小轿车、大货车、长安车、摩托车的数量;再回到教室分组讨论出收集数据的最佳方法。这样既实际了解收集数据的全过程,又让学生感到有趣实用,切身体会到生活与数学“同在”的道理。

三、再现生活情景

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所熟悉的情景,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真有趣,学习真有趣,数学真有趣。如我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和计算”时,我就把教室模拟成一个超市,并到学校小卖部借得一些实物,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再现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开展活动。如买一包饼干1元6角,给你2元,你如何找钱?让学生说出2元等于多少角,1元6角又等于多少角?应找回多少角的道理;通过多种类似场面的出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元、角、分的计算。整节课学生兴趣极浓,专注之致,发言积极,表现欲强。切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回归生活空间

^同志说过:“书读多了,不会运用等于没学。”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教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空间中感知。如我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学生到篮球场,量篮球场的长和宽,算出它的面积;让学生量乒乓球台算面积、量国旗算面积。又如我在教学“土地面积单位‘公顷’”时,我就先让学生到操场量教师先画好的边长为10米的正方形,让学生算出它的面积。然后告诉学生100个这么大的正方形就是1公顷。再让学生讨论1公顷应该等于多少平方米?应该是怎样的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学生用测绳量出100米的边长来,让大家体会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最后请学生估算一下我们学校大约占地多少公顷。在同学生激烈的争论声中结束了这堂课。这样的教学安排,把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中弥补了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地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态。我想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在教室内闭门造车所远远达不到的。

五、演示生活场面

一些深奥、难懂的数学语言,常常让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有如听天书一般。而教师也往往费尽唇舌,口干舌燥的解释、举例。此时,若把这些数学语言用一些鲜活的生活场面展示出来;不仅生动真实,而且费时不多,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如我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先让一个学生上台从教室门走到对面墙壁,让学生了解一个物体运动。再让两个学生从门和墙壁相对而行,可同时走,可不同时走,中间相遇,让学生了解两个物体,同时、相向、相遇等数学语言;并说出求路程的方法:甲走路程+乙走路程=总路程。给出甲乙速度和同行时间,让学生列出算式,再由算式中简算推导相遇问题的公式。再让学生演示背向而行、先行与后行、相遇与不相遇等等。整节课在学生的演示和讨论中进行,积极而且热烈,在情趣与理趣的交融中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

六、移植生活片断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在抽象的数学面前学生感到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厌恶学习数学。为了消除学生此种心理,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移植一些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片断,引导学生探索、思考、交流,从而切实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如我在复习“复合应用题”时,讲中间问题与应用题“步数”的关系。我就应用著名的刘德武老师发明的“饺子”法,移植这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断为原型来突破难点。提问:同学们包过饺子吗?你最喜欢吃什么饺子?包饺子需要哪些原料?(皮和馅)如果皮和馅都有了,就可以直接包饺子了。这就象数学中的一步应用题。再问如果只有馅没有皮你能直接包饺子吗?(不能)那我们就得分两步做,先用水和面粉擀皮,然后再用擀好的皮和馅来包饺子。这就像数学中的两步应用题,这时的皮就是中间问题,要先做出来。第三次再问,如果馅也没有呢?那就还要用肉和韭菜和好馅才能包。这就又出现了一个中间问题,这就是三步应用题。这样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学生学起来趣味盎然。

七、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有用数学”大概就由此得出。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后,在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当学生学习了数学知识后,教师应及时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尝试用所学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学习了“圆的基础知识”,可请学生解释车轮为什么不能做方形、三角形、圆形,而要做成圆形呢?又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问学生为什么电杆支架、自行车等等要做成三角形而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呢?再如学习了“长、正方形面积计算”后,请学生计算如果给教室铺地砖,需要买多少块地砖等等,这样学以致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事物、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体验生活现象

在单元结束或学期结束时,学生对整个单元、整节知识、整册知识掌握得怎样?如何进行综合训练?这历来是教师头痛的问题。大多的方法就是出卷子考学生。而这样学生都感害怕,久而久之,必然生厌。如果教师在此时联系生活,带学生走进生活,用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用学生心中的理想来联系数学知识,进行训练,既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终身受用的数学。如我在教学完“土地面积”这一节知识后,就联系生活,出了一个题。如果你是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总经理,现在你想要买到一块好地,参加竞标,你应该怎么办?请你订出一个计划。同学们一听当老总,个个踊跃,积极发言,有的说要先了解土地面积;有的说要先了解每公顷值多少钱?有的说应先了解市场环境、地理位置等等。最后一致归纳为三方面:1、了解土地面积。这一条应该运用所学的知识,算出土地面积。2、了解市场。搞清这土地的价值,估算出每公顷多少钱?一共多少钱?3、参照自身实际,拿出投标价。这样设计在学生的脑海里造成强烈兴趣,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综合运用知识,既使已获得的知识记得牢固,理解透彻、运用灵活;更重要的是学生再一次体验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学好数学将来才能更好的生活的道理。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富于生活,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切实学到终身受用的、有用的数学。以上方法都是教师们日常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我不过是从中提练出来而已。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2

【摘要】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从教学实例来论述教师应如何在小学阶段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情境,以实现课堂生动而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开展策略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生学数学,就是要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使用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数学的用途,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使用生活情境的意义

(一)将抽象知识具象化

数学知识的学习相较其他学科而言,有一定的抽象性与枯燥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生活情境来进行知识的展开,能够让学生有效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学习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在理解的过程中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化,切实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在针对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等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因橹亓吭谘生心中十分抽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一个鸡蛋、一瓶1 L的矿泉水等材料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质量单位,在学生脑海当中,产生一个鸡蛋的重量大约为50 g、一瓶1 L矿泉水大约重1 kg的概念,由此使得相对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

(二)锻炼学生的学习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对生活情境的有效开展,指引学生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数学问题,联系生活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和解决,从而强化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加减法的学习当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这样一个情境,奶奶带小红去水果摊买水果,已知买梨子一共用了11元,买苹果一共用了8元,买香蕉一共用了7元,那么奶奶一共需要向水果摊主支付多少元?

在这样一个生活中十分常见的情境当中,融入了数学加减法的问题,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会有意识地去关注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的数学意识便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的方法

(一)立足教材内容,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所构建的生活情境一定要与当前所学习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教师所设定的生活情境显得十分空洞,不但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让学生在脑海中对数学产生反感,降低数学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需立足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或校园中撷取素材,以使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觉得熟悉而有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图形周长这一章节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脑海当中形成有关于周长的概念.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围绕操场步行了一周,之后教师便对学生提出了问题:“同学们,在这节课上课之前,大家都围绕操场步行了一圈,那么有学生知道,这一圈的长度是多少吗?”在相关生活情境的指引之下,同学便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开展了独立性思考,同时快速了解到自己刚刚行走操场一圈的长度,其实就是操场的周长.这样,学生便可以很轻松地将数学中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概念同生活当中自己的认知进行联系,不但让学生认识到了周长的含义,也加深了学生们对周长有关概念的了解.

(二)活用教材,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一个要求,它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指明了大方向,教材编写者虽高度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但仍有其局限性(如受篇幅的限制以及地域的差异性),无法满足学生的多样性需求.因此,教师还需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需求,对教材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再开发,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可感可思.例如,在进行“平行和相交”这一章节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在高空当中的两根电线上各有一只小鸟,如果它们彼此朝着对方方向在各自的电线上行走,最后它们可以触碰到对方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反应是积极的、热烈的,这就使得学生把生活和知识融会贯通,对生活和学习产生了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积极交流,联想出了更多的生活情境,从另一方面证明了,在大家的日常生活当中,数学知识是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由此逐渐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养成爱数学和学数学的优良习惯.

(三)联系学生经验,创设活动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如果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带到课堂上来,那么,就真正实现了生活和学习的统一.例如,在进行“人民币”的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购物情境,让学生用人民币进行购物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实践的细节、合作的乐趣,而且还能够学习到购物时要守秩序,讲文明,用过钱后洗干净手,买自己需要的东西,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等生活经验,切实地在课堂上学会生活.

三、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合理利用生活情境来展开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于新知识和生活产生联想,由此让较为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而教师进行生活情境的选择必须要合理,所构建的生活情境一定要与数学知识有密切联系,杜绝假大空的情形出现,最大程度保持教学的科学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3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明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橹鳎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着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能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我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们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

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需要得以巩固,才能使学生牢固掌握并熟练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进行练习或实践,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将数学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逐步培养。

比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统计时,正好遇上第29届奥运会即将在中国举行,于是,我在课前准备了前两届奥运会中国队夺奖牌的情况,课上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统计,每组可以选择或者自己设计喜欢的统计方法,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学生兴趣盎然,出奇的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金、银、铜三种奖牌分别用黄色、银灰色、橘色来统计;有的则是用不同的图案来表示三种奖牌;有的更加会动脑筋,将几年中的金牌数表示在方格纸上,并用线连起来,得出金牌的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题目,使他们感觉到不是做题,而是在游戏活动中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使学生的智力得到进一步开发,也让学生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我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我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我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在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为汶川灾区小朋友献爱心活动过程中,我就借此东风,让学生把自己的零钱凑起来,计算出总金额,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通过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而且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4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很多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勤于思考,善于发现总结,就可以解决身边的许多问题。

一天,妈妈给我了9个硬币,说:“这儿有9枚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的,能不能够将假硬币找出来?”我说:“这还不简单!”,我接受了任务。

我左瞧瞧,右看看,好像没什么不同嘛。我又用东西敲一敲,声音好像也一样!怎么办呢?我想了想,哦!用天平,真硬币和假硬币的重量肯定不一样!妈妈笑了笑,给我了一个没有砝码的天平,说:“嗯,假硬币的质量轻一些,但我只有没有砝码的天平,你想办法把假硬币找出来吧。”

我先把硬币分成了3份,然后天平的两边各放一份。天平没有反映,我想假硬币肯定不在这2份里面。但我不放心,从天平上拿下了左边的一份,把剩下的第三份放了上去,一开始时没什么反映,但左边的这端慢慢的翘起来了,哦,假硬币果然在左边的这3枚硬币里。我又拿出了左边硬币中的2枚称,好像一样重呀!“我知道了,假硬币肯定是那一枚!”我叫了起来。“对,你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出生活中的数学题,真不错!”妈妈说。

其实,我只是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只需称两次,就从9枚硬币里找出了其中一枚假硬币。

所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不但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数学。如果你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你就会发现数学——原来是那么有趣。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5

数学王国是丰富多彩的,是神气美妙的,它像无边无际的大海。我们像一只只小蚂蚁,在寻找着食物。哦不,数学在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我铅笔用完,准备买十支铅笔。俗话说得好:“货比三家。”我连忙逛了三个书店,先把每个书店的铅笔价钱记下来。回答家,我把价钱报给爸爸听,爸爸没有思索,立刻回答出:“商城书店,最便宜”。我有点半信半疑:是吗?突然脑子一开窍———我何不用数学来解决这问题?我回到书房,对这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我思索着:“商城书店”6支3元,还送1支;“新华书店”每支元;“东方书店”每支元,然后用总价便宜1元。我想在学校里做应用时用通分,我何不来试一下,当我把“商城书店”的价钱和支数化成分数后,脑海里冒出来一个大问题——送一支如何算,我绞尽脑汁想不出来,只能放弃着一条路,突然眼前一亮,我何不这样———买十支^商城书店的价钱:3÷6=元,10—1=9支,×9=,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要元:买十支在“新华书店”的钱:×0=7元,所以在“新华书店”买要7元;买10支在“东方书店”的价钱:10×元,6—1=5元,所以在:“东方书店”买10支要5元,因为元<5元<7元,所以在“商城书店”买10支铅笔较合算。果真如此,在“商城书店”10支铅笔只需元。

数学在生活中也是节钱的大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到“大海”中去寻找更多利于我们的好处。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6

一年一度的美食节又到了,我拉着爸爸妈妈的手,随着欢乐的人群,来到了美食广场。节日的广场是人的海洋,美食的天地。

可以坐着吃的地方已经没有了,只能一边买一边吃,一边吃一边买。一串鱼丸两块钱,妈妈给了我十块钱,我买了三串,找回了4元。接着我要吃鸡腿,妈妈又拿了100块钱,站在旁边看着我,我胸有成竹地跟湖北的女人买了三只,我想,三乘以五,等于十五,那么,用100减去15,就等于85了,我跟妈妈说,是不是要找回85块钱呢?妈妈笑咪咪地看着我,“为什么呢?”我解释了一下,接着,她果然找回了85块钱给我。我心里乐滋滋地,原来学数学的作用这么大,处处用得着数学呢。吃完了美食,我们又去购物,妈妈一眼相中了一种暖色的被单,各买了大、小一床。大的38元,小的28元,妈妈给了100块。妈妈说:“这下,要找回多少呢?”我歪着头,掰着手指,算了算,低声说:“找回34块。”“妈妈说:“为什么说的这样低声呢?”“因为我不知有没有算对。”“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孩子。

要想学好数学,除了兴趣,还要有信……”我瞥见她给了妈妈35块,正要说多了一块,妈妈已经给了她1块了。我皱起眉头,但仔细想,就想明白了。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跟生活息息相关。今后,我一定要更加认真地学好数学。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7

一、操作中学习———主动体验

操作中学习,或称做中学,是着重寻找解决问题过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活动,是一名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与结果.”做中学不仅是个体的学习过程,也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数学活动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只有在自己亲自动手探索的过程中,才能对物质材料有充分的感知和兴趣,才能对材料有所发现和疑问.数学探究的意义正在于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操作、体验与思考的过程.例如苏教版一年级“认钟表”一课,我就把认钟面改为做钟面,小组合作来完成.我准备了学具,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硬纸片,印好时针与分针,一个圆周,里面有12个均分的点.我让4人小组合作,组长安排,做个钟面.合作开始了,只见有人剪时针,有人剪分针,有人剪外形,有人写数字,组装成了一个钟面.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了解了钟面有时针、分针和秒针,明白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均匀地分割了整个钟面.学会了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再整合成一个钟面的合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知识的渗透,也有合作中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会在小组中发表见解和倾听小组同学的意见.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它应该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能让他们亲手接触、亲自动手的事情记忆会更深刻.操作学习中和同伴的交流也会更加自由,而同伴或老师的不同看法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能促进学生不断思考,完善自己的想法或建构新策略.因此我们应给学生更多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来经历数学,例如可以通过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等感知几何图形,通过剪纸学习对称,通过制作年历感知和学习年、月、日的相关概念等.操作中学习,能帮助学生更深刻主动地经历数学,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生活中学习———经验迁移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教育理应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植根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我们不妨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实例,把学习与儿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处处与生活同在.同时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因此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他们在学校之内、之外都做些什么事情,对什么比较感兴趣.

1.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在生活中经历“数学发现”,会使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让课本上的“数学”和孩子们变得更加贴近,使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也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如教室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生活中到处可见的几何形体,门、柱子、柜子、各种球等;人们生活中的吃穿住行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生活中的数学发现不仅是一种数学学习的“预习”或者“复习”,它更是数学知识建构的桥梁.如寻找生活中的几何图形,联系生活中实际事物的过程使几何表象更加清楚,有利于建立对应的几何概念.

2.在生活中解决问题

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目的.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源于生活,课本上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蓝本.在生活中解决数学问题,使得单一的数学练习更富有现实意义,也更加有综合性,可以说是更多地还原了数学的本质.如让学生记录自己和家人的一次超市购物过程:买了哪些东西,单价多少,每种物品花了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什么东西最贵/便宜,吃的物品有几种,用的有几种,等等.这样一个过程涵盖了多个数学知识点,不仅是加减乘除的练习,也是统计等概念的渗透.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计算家里一年的水电费,了解水电费的计费方式;记录并计算出行、旅游的交通费用;学习比例时,将自己家房屋结构平面图画出来;学习平均数,可以统计班级各科考试的平均分等.如下面两道题就是很好地利用生活资源来进行数学学习的案例:

(1)在下面的括号里选择合适的单位、数或词语填在横线上.你的身高是138(米、分米、厘米),体重是36(吨、千克、克),你每天步行去上学从家到学校要走20(时、秒、分),你每分钟走50(千米、分米、米),你的家到学校有(100、1000)米,来回一趟要走2(千米、分米、米).如果学校8:45上课,你8:30离家去上学,你(一定、可能、不可能)会迟到,因为.

(2)请你计算一下你家客厅的面积.如果客厅用边长为5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设需要多少块?

3.在生活中养成数学眼光

在新课程中体现了这样一种理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掌握,或者是学生解决习题的能力,我们同时也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尝试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地提出问题,不会恰当地提出问题,数学就会枯竭.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是把数学学习更多的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主动意识,这是我们不能遗忘的一项数学教学任务.数学本身是一门抽象的科学,小学生由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的缺乏会觉得数学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当我们把数学学习的方式变成有趣的情境、可以动手操作的实物,或他们所熟悉的生活情节和事物,让他们在经历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每天的生活中之后,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就能以更轻松和喜欢的态度参与、建构、获得提升.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8

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密切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比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笔者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探究。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比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存在三种类型的题目:相向而行(或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和同向而行。为了让学生搞清三者之间解题规律的联系和区别,笔者组织学生搞了一次小小的表演:同桌两人为一组,将相遇问题中的三种情况作演示,表演场地在教室内外自由寻找,过5分钟后集中交流表演情况。学生兴致勃勃,个个洋溢着笑容开始了自己的演出。通过这次实际演练,使学生加深了对相遇问题三种情况的理解。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深入学生现实生活,运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笔者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教学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或某队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的平均费用,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在元、角、分的教学以后,笔者利用数学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模拟超市购物活动,师生互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对于一些后进生,笔者还带着他们去商店,通过买一些学习用品,让他们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熟悉了元、角、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兑换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19

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的研究现状

在众多开展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课题中,进行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改革尝试的还鲜有人为。

(2)课题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是对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多元智能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同时是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充实。因此,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小学高年级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新的《数学课程标准》10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验。

荷兰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名言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道出了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新课标的理念,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做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从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1次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中的学习问题,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实践价值: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有利于带动教师业务水平和教科研的水平提高。多元智能理论是1个开放的、不断生成中的理论,开展这样的研究,必然会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获益匪浅。因为,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更新知识结构,善于学习、接受新教育理念,了解新的教学动态。其次,教师应具备全能意识与技能,创设能鼓励各种智能发展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为教学中教师的身教最有说服力、最具示范性。再则,教师之间必须加强团队合作。多元智能教学需要多元化教学技能,而教师个体能力毕竟有限,很难集全能、多面手于1身,客观上要求不同或相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团队合作,共同探讨多元智能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方案,集思广益,优势互补,实现教与学的最优化。同时,研究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教学方式的改变。

在研究中教师必将带来全新的课堂,实现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他们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构建数学生活化课堂的实验研究就是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学生能主动地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生活;让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体验到数学能应用于生活;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在是实践上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学生的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环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现实意义。

3、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

1、研究范围的界定:

研究对象:实验小学56年级

概念界定:

数学生活化: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研究的基本内容:

1。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

2。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解决问题几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

3。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多元智能理论,学习陶行之生活即教育理论、《数学课程标准》等1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的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问卷调查法: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的56年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不同学生的智能强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结合教学实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4、个案分析法:重视对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5、经验总结法.

5、研究假设和理论依据:

1、研究假设:通过研究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不同的智能强项及学习数学的水平,营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生活的数学与数学的生活,沟通数学解题方法与生活问题解决策略之间的联系.用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搭建平台,让每个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并且成就积极的自我.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数学课程理论、教育理论

6、研究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2.组织有关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作充分的论证。

3.做好对课题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收集理论依据,以保障课题的顺利开展。

本阶段是实验工作的关键阶段,必须认真组织实施,抓好每1个环节,这个阶段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到的结论,对整个实验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搜集材料,设计出针对高年级学生实际情况调查的智能光谱问卷

2.实施调查研究,对调查和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类统计,比较、寻找原因,提出教育设想,撰写各个子课题报告。

3、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研究在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数与代数。实践应用与 解决问题4部分教学内容如何在课前向生活开放,在课上如何再现生活,在课后如何向生活延伸的基本策略.构建适合实验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的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

4、组织课题组有关成员进行课题研究的再次论述。

5、做好课题阶段小结,每学期1次,根据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修正课题实施方案。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0

一些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理解误区,无法恰当处理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些教师虽然尝试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但最终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考试和分数,忽视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知识应用的重要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精神是不一样的。一些数学教师课堂教学只限于教室和书本,内容以书本、教材为准,片面强调灌输和训练,过分强调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忽略了学生的生命情感需求和自由活动,忽略了学生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就疏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生活化重视不够,缺乏生活的敏感。教师没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没有把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结合起来教学。许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理解困难,说明老师没有把抽象的问题生活化,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2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提升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应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走进社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内容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充分沟通生活中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数学知识和学生生活融为一体。因此,数学教师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数学教师要树立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观念。理念是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教师要将课堂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主体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课堂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需要,使之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从而获得活力性知识。我们的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并设法解决。教师要由应试教育下的“由知识到学生”转变为素质教育下的“由学生到知识”的观念,用发展的、开放的、互动的生活化的教学观对待教学工作。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数学教师对教学生活化观念普遍认同,认为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教学生活化对于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生活技能具有重要价值。学习的终极价值在于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生产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数学教师要开发利用整合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周遭的环境时刻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世界,学生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典型例证,现实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教材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又不能依赖教材,要敢于打破教材的局限,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和生活实际,选择和调整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更富时代气息。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改变,增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删除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熟悉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能够运用丰富的生活经验来加速新知识的获得,能够更透彻理解和把握新知识,能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从而使学生建构新的数学知识体系。数学教师要创设高效的、多层次的数学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情境,确保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在数学课堂上所学的内容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学生接受数学知识的能力就越强。教学要用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教师既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又要娴熟课程内容,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充满生活情趣的氛围中进行知识探究。我们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从而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创设生活化情景要注意,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学生自己既熟悉、常见,同时又新奇、有挑战的问题。在学习中,教师要在学生不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增加生活化的练习习题。学生的作业要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由题海走向求精、求活。数学作业设计应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个角落,可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数学教师要探索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强化思维和实践能力,养成探索和创新精神。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商场打折促销活动”、“如何购门票”、“租车方案”等等,让学生合作完成。教师要鼓励学生用写数学周记、数学故事、数学论文的方式来交流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研究没有解决的问题。数学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数学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缩短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既能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教学规律,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课件加以合理运用,便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梯形面积”后,要求求出圆木的根数,利用公式可以很快算出,很多同学不理解这样做的原因。但如果利用多媒体就简单多了,可以通过动态的演示过程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使之体会到数学的生活应用价值。

3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是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对学生教学的有利方式,数学教师要运用好这种教学方式。在对目前教学生活化实施中的问题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数学教师应探寻出理性的生活化教学之路,让“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课程理念真正体现出其丰富的价值能量。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1

数学语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工具,是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它强调准确性、规范性和严密性。但对于年龄较小、数学知识较少的小学生,就很难要求他们掌握我们认为比较“标准”的、非常“数学化”的语言,常在数学课堂中出现会做不会说的,随心所欲、自说自话的现象。所以,必须努力培养和提高小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一、玩中说,培养表述兴趣

数学知识在教材上的表述总是比较抽象、中规中矩、严密精确。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论文,教师又偏差地对待和处理教材,使数学语言变的枯燥、乏味、单调。其实数学知识也有很多趣味可以挖掘。如“快乐数学”,“趣味数学”,新理念提倡“玩中学,学中玩”,变“苦学为乐学”,“学会为会学”。我们可以通过“玩”来调节学生的身心活动,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设计“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时,让学生进行“投骰子、抽纸牌、跳绳、拍皮球、猜拳”等自选活动,利用这一游戏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注意搜集数学信息,用数与形来描述数学事实,汇报活动情况。使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在充满欢乐的游戏中得到锻炼,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学中说,发展表述技能

通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的本质、算理、思路、操作过程、特征等知识,开拓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1、说概念本质

在概念学习中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技能的训练能增强思维的逻辑性,是数学知识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小论文。离开了数学语言,数学知识就成了“水中月,镜中花”。如果学生对概念本质说不清楚小学数学论文,词不达意,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能很好的合作交流表达意见。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学生说出概念的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概念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关键词句,还会用不同的方法叙述,并说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混淆之处。这样,不但丰富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而且对性质的理解、归纳、总结、记忆,就成了水到渠成印象深刻。

2、说计算算理

加强计算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数学语言的培养,让学生说计算算理,介绍多种算法。同时对计算中的错误,还要说出错误的原因及看法。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计算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如教学:38+24= 学生通过操作学具,讨论分析后口述算理:先算个位上8加4得12,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再算十位上3加2再加1得6,所以38加24得62。通过口述算理小学数学论文,学生能准确进行计算,掌握两位数计算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通过口述算理,还能帮助学生检查计算过程中的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经过训练,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数学语言的表述技巧得到了深化和提炼。

3、说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表述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图画应用题”。让学生观察小鸡图,再说出图意:原来有4只小鸡,又来了3只小鸡,求一共有几只小鸡。通过反复的口头数学语言表达练习,学生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大体的数量关系:要把原来有4只小鸡,又添上3只。用什么方法?为什么用加法?(因为要求一共有几只鸡,要把原来的4只小鸡和又来的3只小鸡合并起来。)通过表述想法,在头脑中逐步建立了数量关系:要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要把已知的两部分合并起来,最后让学生列出算式,并说出“4、3、7”各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帮助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小学数学论文,分析解答方法。学生通过这样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和数学语言表述的训练,把分析过程用一段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形成表达流利、准确、科学的习惯,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说操作过程

通过操作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不仅可以训练语言的条理性和准确性,同时进一步把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节课时,首先布置操作活动,课前自制学具: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课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实验,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把操作过程中的看与说、想与说、做与说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小组汇报小论文。强化数学语言表述的严密、简洁、准确的特征。

5、说几何特征

几何形体的学习重在说其特征及联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习《圆柱的认识》时,我出示圆柱模型及圆柱形实物,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再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像出一个圆柱体的形状,采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讨论说出圆柱体的特征。上下底同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有一个面是侧面,侧面展开是个长方形。学生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能得到“说”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说”的教学过程中。

三、用中说,提高表述能力

数学的学习目的在于应用。指导学生用中表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小学数学论文,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四年级实践活动课解决生活数学问题的教学:“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组织四年级师生共216人准备乘车去旅游,可租的车有两种:大客车可坐40人,每辆每天500元;大巴车可坐20人,每辆每天300元。你能设计出几种租车方案?你最喜欢哪种方案?(1)看到此问题后,你首先联想到哪些相关的数学知识,又是根据什么引发这一联想的;(2)联想到的知识在问题中能直接用得上吗?(3)你是否找到了解题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答案?请说明具体的思考过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启发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探索知识的情境中,对每个问题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对问题表述的同时学生理清了思路、深化认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

总之,美国语言学家布龙非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训练。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交流机会,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交往。提高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最终到达能力和智力的双向发展。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2

数学王国知识多多,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应该认真仔细,善于思考。

我遇过这样一题:环绕着公园的池塘边栽着柳树和海棠。每相邻两棵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一共有240棵海棠。柳树一共有多少棵?

我开始这样想:柳树之间有2棵海棠,共有240棵海棠。列式应该是:240÷2=120棵。可是妈妈却说还要加上1才对,我似懂非懂,就依了她。第二天老师发下来的作业上却改了是错的,答案是不需要加上1。于是我和妈妈一起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原来“环绕着”的意思也就是说形成的图形是封闭图形,是不用加1的。假如把池塘边看成是一条直的路,那么结果就要加1了。妈妈说,怎样把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看呢,我们冥思苦想。突然,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一种方法,我说,一条线段有两个端点,把一条路看成一条线段,结合上面那条题目,结果就要加上1,如果把这条线段弯成封闭图形,也就是说小路变成池塘边的形状了,那么两端的端点合成一个点了,那么另一个端点上的树就多余了,所以就不需要加上1了。妈妈竖起大拇指直夸我聪明。

通过这题的\'思考,我明白了:做题一定要懂得方法,要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全面懂得题目意思,才能保证做题准确无误。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3

摘 要 学生学习数学,学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重要,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人手,使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数学,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 数学与生活 有效融合

学生学习数学,学好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重要,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更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要从学生们的思想和态度人手,使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数学,同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已有的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那么,如何将数学与生活融合起来呢?

1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

如果教师一味讲解不仅枯燥乏味,也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创设情境,模仿现实生活,使学生身临其境。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地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两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的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产生了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人学习中去。这样,富有情趣的模拟生活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兴趣,而且还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也能保持积极的态度。

2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知道用学到的知识能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教师把学生领到室外,让他们观察、触摸梯子、铁塔等实物,使他们充分了解、感受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又如:在教学“元、角、分”时,让学生做这样一题:“一块橡皮 4角钱,小芳要买 2块橡皮 ,给营业员 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此时一部分学生被题中的数字迷惑了,不知所措。这时让学生将题目中的“小芳 ”换成“我”,然后思考:这又该怎样解决呢?此时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应找回多少钱。

3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要依赖于生活实践,要依赖于他们看得见,摸得着,听的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能唤醒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有助于他们学生进入数学情境,更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和解决数学问题。

4加强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理性认识水平还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因此,可以引导他们通过看一 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对实际事物进行实践操作。如:在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时,我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 1米 、1分米、1厘米的实物,使他们从感性上了解了较短的单位长度。又如:在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教师把准备好的 1千克盐、1千克米、1千克豆、1千克沙等给学生掂一掂,让他们感知 1千克到底有多重。然后再将学生分成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橘子、香蕉、梨、黄豆、米等称一称。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得到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了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同时用生活经验更好地为数学学习服务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5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勇于质疑,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中拓展实践思路,不断享受成功的体验,感受创造过程中的无限乐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过去的数学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现有的数学问题,即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一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不知所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例如《认钟表》这课,笔者拍摄了一段学生周六一天生活的录像,像内容包括起床、写作业、吃饭、踢球、看动画片、睡觉六部分。学生看到后感到非常新奇和亲切。由这段录像定格为六幅图,请小朋友讨论,他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学生通过真人真事能很快地说出他在几时做什么事情。这样在学生的带动下大家都认识了整时。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如果仅仅让学生认识整时,其实只是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而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技能并没有帮助。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抓住典型事例,教给思考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喜欢数学,这样的教学即便于教师的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的操作探索。同时,实践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如数学游戏),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教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很多,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4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知识大多建立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之上,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小学数学教学尤为重要。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教材内容变得形象具体,这样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教学经验,来谈谈如何架起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联系生活;兴趣

一、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导他们切身体验将实际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知识的运用于论证过程,进而使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及数学实际运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学知识就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如我们出去买东西要用到数学计算,出门要运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数学概念,由此可见,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与数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知识与方法是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数学的实际综合运用能力。实践和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对提高学生推理能力、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也是学生在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二、如何加强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和运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学生的自身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切身体会数学知识在其生活中的作用与影响,以此激发其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消除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疲劳感与厌烦感,使其始终保持足够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1.巧用生活实例,增强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教授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相关实例,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情境,并提出有关新知识方面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主动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

例如,我在教授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测量》时,提前准备好了测量的相关工具,课堂上向学生提出了“你身高是多少啊?”“你与同桌相比较谁高呢?”等一系列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在听到这些问题之后变得异常积极和主动,都纷纷进行测量和比较,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材知识的运用。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建立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在增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情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以此增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情。所谓问题情境生活化,即将问题中的情境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增强他们的直接体验,使其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比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百分数》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降价出售的商品,就叫做打折扣销售,俗称打折,几折就表示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那么你们平时去逛商店和超市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这些打折的活动呢?”只见学生都对这一问题特别感兴趣,迫不及待地要学习这一知识点,由此可见,这一生活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还相对困难,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语言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直接说明教学问题,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并使其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印象。不管是学习人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几何图形还是图形的运动,教师都可以在课前准备生活中常见的,与这些几何图形类似的物体,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或拼凑几何图形,以此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其数学运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5

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为,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数学的原型,我们学生粥时的身边蕴藏着许多熟悉的数学知识,比如说,上街买东西时要用到加减法,装潢新房屋时,总是要画图纸……类似这样的问题数不胜数,这些知识就是从生活中产生的,那些可都是数学的“活“教材呀!

以前,同学们学数学知识都是生搬硬套,直接把那些知识从书本上搬到脑子里,很少会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可是现在跟以前可大不相同,同学们都学会了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我有一次到同学家去玩,可同学独自一人在家,大清早的,我们都饿了,于是,同学跑进厨房,自己开始做早饭了。一开始,那个同学先把米淘好放进锅里,然后开始煮粥。再利用煮粥的时间来烙三张饼,他先把第一张和第二张饼放进锅内;一分钟后,他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过来;再烙一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他取出来,把第二张饼的反面放进锅里,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只需要三分钟,三张饼就烙好了,煮粥的剩余时间他就可以做些别的菜了。如果,他在煮不去做别的事,那他不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吗?那他不亏大了呀!所以说,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去探索数学中的奥秘,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吧!

数学与生活的论文范文 篇26

数学俗称“开发脑子的工具”,它无处不在,比方说在学习上,在生活中……

——题记

正想关电脑时,突然看到屏幕上有一个“提示”,我一看是一道算式“2005÷2006分之2005等于多少”我蒙了,可为了打电脑,只能拿起演算纸,动起脑筋:

如果把它化成假分数,那就太麻烦了……突然,我想起奥数老师曾说过:“一个分数除法算式中,除数是带分数时是不能拆开的,但可以化成假分数,在化成假分数时如果数字大,分子可以不算出来,用两个数相乘的算式表示!”那不就成了,直接:

=2005÷2006分之2005×2006+2005

=2005÷2006分之2005×2007

=2005×2005×2007分之6

=2007分之2006

啊!终于算出来了!在我伸懒腰时,脑子里又有一个“亮点”,也可以反过来用2005又2006分之2005:

=1÷(2005又2006分之2005÷2005)

=1÷(2005÷2005+2006分之2005÷2005)

=1÷1又2006分之1

=2007分之2006

哈!我用两种方法算了出来,正想把正确答案输上去,可门去却开了!唉……

可这一次虽没有玩的着电脑,但却也让我在无意中锻炼了自己,也想告诉大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自己沉下心来,静静思考,不放过任何一个线索,每一道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不要说自己智商差,不要畏惧难题,只要仔细读题,认真思考,你也可以是1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