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1篇

1、质量控制:每月进行2次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整理,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科室感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全院通报。

2、强化卫生洗手:手部清洁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手上携带的致病菌不仅潜在威胁着医务人员及家人的健康,而且通过各种操作极易传染给病人,为此为医务人员提供洗手设施及洗手液、快速手消毒液等,大大提高了洗手质量,减少了科室感染。

3、紫外线强度监测:对新领进紫外线灯管每次进行检查,对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监测,每半年换一次灯管,消毒效果均达标。

4、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尽量避免职业暴露,并对职业暴露进行监测登记。

5、开展了多重耐药菌的监测:每周不定时了解致病菌检测结果,发现多重耐药要求采取隔离措施,加强工作人员自我防护,避免交叉感染。

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2篇

自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暴发以来,能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严峻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积极承担疫情防控的职责。院感科全部人员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始终坚守岗位,一直以来没有休息日,直到疫情好转,每日指导巡视在抗疫第一线,积极完成院部及上级部门交给的疫情防控的各项任务,并切实防控了院内感染的发生。

1、加强培训

2、积极配合设备科管好用好防疫防护物资,出台相关规定,按风险等级合理规范标准使用防护用品,不仅全方位保证风险医务人员的安全,又避免过度使用或浪费防护物质。

3、加强全院在疫情期间的医院感染控制。从疫情开始,院感科所有人员全部无休息日,全力奋战在抗疫第一线,先后先发疫情期间消杀方案、医废处置规定及预案、防护用品穿脱流程、疫情防控应急感染防控流程、消毒流程等。每天去预检分诊、体温测量处、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室、CT室、检验科、各病区指导疫情防控工作,并督促各科室进行风险评估和持续改进。

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3篇

1、环境卫生学监测全年共采样283份,合格率达91%,消毒合格率达100%。

2、进行紫外线强度监测,对新购进紫外线灯管每批次进行抽查,对全院各临床科室各种类型紫外线灯管进行监测共监测41根,合格率86%。

3、开展目标性监测:从1月起在全院开展为期一年的I类切口手术部位切口感染监测很好的降低了感染率。从6月起在全院开展了全麻病人气管插管相关性肺炎的监测,感染率高已经与各科室讨论采取了干预措施。

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4篇

(一).概念

(二).职业暴露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四)特殊感染处理

(一).概念: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已属医院感染。

(二).职业暴露

1.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

2..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3.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1.常见职业暴露的原因:

针刺: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护士占80%。

针刺发生于:

静脉穿刺或拔除

锐器处理

医疗废物处理

外科手术缝合

2..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标准预防)

(1)标准预防的核心内容:所有病人均被视为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疾病、即认为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必须隔离。既要防止经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又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强调双向防护。既要预防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预防疾病从医务人员传给病人。

(2)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①洗手、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手是医务人员工作中被感染的重要传播媒介,洗手则是阻断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②戴手套、当预料要接触血液或其他体液以及使用被血液或体液污染物品前后,接触无污染物品前以及下一个患者之前,应立即脱手套。

③帽子、口罩、及防护眼镜、当存在血液和体液飞溅、泼溅和喷溅至眼、口和其他粘膜时,应戴防护性眼罩和口罩。④预防针刺伤、日常工作中尽量避免徒手传递锐器、锐器盒不能装满且无针头突出、使用后的锐器及时放入耐刺的锐器盒中、杜绝回套针尖、如需回套应借助镊子或单手操作。

3.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首先保持镇静,立即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碘伏消毒,包扎伤口。

立即报告科室负责人及相关管理部门,根据暴露源及伤者情况进行相应处理。

(三).器械的使用流程

1.器械的清洗:

2.干燥:

3.器械的检查与保养:

4.包装基本要求:

1.器械的清洗:

清洗时指除去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附着的污物及部分微生物的过程。有效的清洗操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①冲洗、是用流动水进行清洗、去除器械器具和物品表面污物的过程。

②洗涤、是指使用清洗剂、乳化分解和分离器械表面污物的过程。

③漂洗、是用流动水冲去被清洗剂分散脱离的污染物和化学清洗剂残留的过程。防止污物重新沉淀在被清洗器材的表面、保证器材洁净度。

④终末漂洗、是最后一次清洗的步骤、应选用软水、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漂洗,可进一步提高器材洁净度。

2.干燥:

干燥是指去除消毒后器械残留水的过程。水是细菌滋生的基本条件、清洗消毒后的器械应立即干燥处理避免消毒后的器械二次污染、避免霉菌生长和生锈。由于器械构造的复杂性、手工干燥处理难以保证干燥质量、因此提倡机械干燥方法。不具备机械干燥条件或处理不耐热器材时可采用手工干燥处理。手工干燥处理应使用低纤维檫布,不宜使用容易脱落棉纤维的棉布如纱布、易造成微粒污染。管腔类器械应用压力气枪进行干燥处理、亦可用专用棉条进行干燥。禁止采用晾干等自然干燥方法,避免由于干燥时间过长使消毒后器材重新滋生细菌或被环境污染。

3.器械的检查与保养:

器械清洗合格的标准应达到表面以及关节齿牙出光洁无血渍、污渍、水垢等残留污渍和锈斑。功能完好、器械保养禁止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润滑器械,因为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可阻碍灭菌蒸汽充分接触器械表面、影响灭菌效果。应使用医用的器械润滑剂。

4.包装基本要求:

包装操作包括装配、包装、封包、注明标识等步骤。器械包装与手术衣、手术单敷料类包装应分室操作、避免棉絮微粒

污染器械。器械应摆放有序、平整、不应将多件器械捆绑包装。盘、盆、碗等器皿应单独包装,不能单独包装时应在两个容器之间加垫布巾等吸湿的材料,贵重精密器械宜单独包装。剪刀和血管钳等轴节类器械不应完全锁扣、可使用U形架。精锐器械应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通常情况灭菌器械包重量不宜超过7公斤,敷料包重量不宜超过5公斤。器械和敷料包装过重和较密集需要较长的灭菌周期和干燥时间、当超过灭菌参数标准时将影响灭菌重量,延长灭菌时间会加快器材氧化耗损,减短器械使用寿命。开放式的储槽不具备无菌屏障性,不应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需要使用储槽灭菌物品时应在储槽内或外部使用包装材料包装。

(四)特殊感染处理

被朊毒体、气性坏疽污染的处理流程:

疑似或确诊朊毒体、气性坏疽感染的病人宜选用一次性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进行双层黄色垃圾袋密闭封装焚烧处理。可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采用含氯或含溴消毒剂1000mg/L--2000mg/L浸泡30min—40min后,有明显污染物时应采用含氯消毒剂5000mg/L--10000mg/L浸泡至少60min后再安照先消毒后清洗操作步骤处理。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污染的地方应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关闭门窗消毒。

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5篇

在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台、儿科门诊、内科门诊、发热门(急)诊等重点场所的管理,认真贯彻落实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要求,加大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规范工作程序,特别是对全院医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加强了手足口并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和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严格落实了院感防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防止发生院内交叉感染,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院感知识培训简报范文 第6篇

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20xx年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医院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了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本年度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反馈,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