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设计说明范文 第1篇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

1 引言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产物,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对调节市场住房供给,保证中低收入者基本住房需求,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保障性住房特点,针对性的对居住空间进行设计,满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的同时,提高其居住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是很有必要的。

2 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基本理论

保障性住房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在对中低收入家庭实行分类保障过程中所提供的限定供应对象、建设标准、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是指城市的廉租住房、城市的经济适用住房,以及林区、垦区、煤矿职工的棚户区、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是重要的民生问题,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改善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对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拉动拉动铸铁、钢材、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对拉动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扩大消费,带动国内消费市场发展和兴起,促进全国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保障性住房建设特点

保障性住房与普通商品房建设相比,从建设理念、设计要求、标准、以及市场运作上都存在明显的区别,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自身固有的特点:

首先是保障性。保障性住房是建设是民生工程,是政府保障中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和居住条件的一项惠民政策,因此,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次是经济性。保障性住房的设计不追求豪华、高档的设计,其材料的选取、绿化、景观的设计,空间的利用等都以经济性为主要原则,以满足基本居住条件为根本要求,力求通过最优的设计、合理的搭配设计最佳的居住空间,满足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基本的居住要求。

第三是适用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考虑经济性的同时同样要满足适用性和便利性,整个居住空间的布局功能明确,空间利用率高,居住的总体统一性要高,同时,整个居住区的物业服务要与其他住宅小区完全相同,户内的原有配套设施以适用性为主。

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中存在的不足

通过总结分析大量城市保障性住房建筑设计的案例可以发现,目前的保障性住房设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在建筑的选址上存在问题。由于城市中心区段土地供应量的短缺,以及政府考虑土地出让收益的问题,目前,大部分城市的保障性住房都分布在偏离城区中心的城市边缘地段,公交系统、地铁轨道系统延伸度较差,小区的配套设施,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区服务、市政公用和行政管理等短期内无法健全,影响了居住的舒适性和便利性。(二)建筑单体设计存在不足。大量小户型内走道设计的保障性住房较普遍,光线昏暗且非常不开敞,简单的设计处理使人的行为活动变得异常不舒适,同时,单体建筑套型设计简单化,未考虑小户型住宅中弹性空间的设置、多样化的选择等设计方向,卫生间、厨房设计缺乏实用性和灵活性,储藏空间设计缺乏。(三)建筑外部空间的设计存在不足。通过分析发现,保障性住房社区的外部空间缺乏活动设置以及必要配套设施、缺乏无障碍设计,整个社区的居住缺乏安全性;在空间利用上,空间利用效率低、材料选用不经济、空间类型单调使得整个保障性住房居住舒适度大打折扣。(四)在整体性规模方面还存在不足。调查发现,目前保障性住房的规模和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中低收入者对住房的需求。

3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设计原则

外部居住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设计要遵循在满足居住主体的基本户外活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用当地材料为主或以再生性材料来降低造价;其次,遵循适宜原则,适应物质空间的同时,适宜整个区域中的居住主体;第三是外部空间的设计要遵循活动原则,在设计上要有无障碍设计。在内部空间设计上,保障性住房要保证居者的可变性强,满足居住者的特殊需求,同时在私密与安全性上进行权衡,遵循节约与舒适性并存原则,并对现有住房评价量化。

保障性住房规划空间组织

保障性住房的空间设置应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的框架下,遵循合理布局、统一规划、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对建筑用地、容积率、建筑面积、绿化、建筑高度、公共服务和附属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首先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尽快改变被城市边缘化的趋势,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要逐步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覆盖度,以满足广大中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住房需求,同时,选址上要根据不同的地段、不同的房屋类型、不同的面积标准采取不同的价格,以满足不同基层的低收入者对住房需求。

其次保障性住宅规划组织结构要采用组团式开发的模式,满足低收入者对公共服务设施集中设置和依赖性强的要求,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适度加大商业配套面积,形成综合百货、超市、肉菜市场、零售店的多层级商业设施体系,有效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如商场、公交、供水、供电等,在提高低收入者居住舒适度的同时,降低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建设成本。

最后,注重公共交通设施体系规划。针对中低收入人群对公共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特征,在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未覆盖规划区的前提下,规划除了设置公交首末站外,以公交站点300米的服务半径为原则,在居住区其他区域考虑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停靠站位置靠近小区出入口甚至引入社区,减少居民步行距离,方便居民出行。

保障性住房绿化体系设计

保障性住宅的位置偏离市中心和核心商业圈一定的距离,给保障性住宅建设公园、庭院、街道绿化和各种绿地提供了可能的空间,住宅区内部应该设置基本绿化环境系统,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住宅区内的绿地规划,应该根据住宅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以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绿化的布置应遵循满足居民基本需要的原则,草地和经济树种为主,铺地的面积不宜过大,活动场地等设施应该集中布置在小区中心。

4 结论

保障性住房是我国重要的民生工程,对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应按照建设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的要求,积极推广应用先进、成熟、经济适用、安全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保证保障性住宅建设设计符合适应性、环境性、经济性、安全性、耐久性的住宅性能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居住空间设计说明范文 第2篇

一、色彩的情感与心理效应

1.色彩的物理反应

事物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通过视觉传输到大脑,那么视觉冲击力则是最大的颜色。

2.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

根据心理学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颜色属性,是同中有异。例如,你的财产的色调是蓝色,蓝色调的色调更能体现你的性格和魅力等。颜色和其他颜色,内饰颜色和统一的整体趋势形态组合关系体现的颜色和颜色的多样性。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色调的房间,我们知道人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颜色属性,选择一间属于自己的颜色的房间。

二、色彩设计在生活空间的使用

在居住空间内的色彩设计是设计的重点,除了专注于在门面造型设计,同时也为在装饰材料和颜色优秀的设计,与他们加强颜色的前提下,环境的和谐视觉表现力和感染力也是比可少的。居住空间色彩设计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色彩搭配的问题,这是居住空间色彩设计能否能带给我们舒适的关键一步。孤立的看到的是美丽的颜色在这个意义上,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颜色匹配,不存在不可以使用的颜色。

1.居住空间色彩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进行生活空间的色彩设计时,应该首先了解和色彩有着重要联系的几个问题:第一,利用空间的目的。第二,空间的大小,形式。第三,空间取向。第四,使用空间的人的类别。第五,在用户活动的空间和时间长度。学习的教室,工业厂房,各种活动和工作,需要不同的眼部条件,可以提高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也是其关注的重点。同时,颜色和周围环境采取互相照顾。第六,用户偏爱的颜色。应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

2.居住空间色彩构图

(1)色彩在居住空间内构图中的重要性能够做出一些吸引眼球,或者降低它的重要性;颜色可以使室内空间变成最大或最小,颜色可以增强居住空间的面积和空间感,也会破坏它的形式,颜色可以通过反射进行修改。作为对象,材料,结构,形状和空间多样性和复杂性,内部颜色均匀的每一级中,显然色彩对居住空间的够图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室内颜色划分为了打破空间的单调原划分,我们通常分为室内色彩,家具,颜色,面料的颜色,家具和物体颜色的方式。纺织物和陈设的颜色,包括窗帘、沙发和灯具、电视机、冰箱等它们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室内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物体的颜色我们也要和室内的其他物体相互呼应。

三、居住环境中色彩设计原则

色彩设计在居住环境中设计风格的变化或建立某种行动会带来不同的东西,让我们充分享受视觉艺术带来的美感。经过实践和探索色彩设计在居住环境中有以下原则和规律:第一,在各种空间,色彩的和谐与对比色之间的互动协调,室内环境之间的基本关系就是这三种元素的颜色-最接近的色调,亮度和纯度,从而团结意识。第二,各种情绪,不同的颜色不同的感受,否则会给人不一样的心情,所以内饰颜色和设计,以使颜色要考虑人的感情。第三,自然色融入居住空间,目的是为了把人们带入一个轻松自然的空间,也可以混合内部和外部的空间。

四、结论

居住空间设计说明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居住区公用空间环境景观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对居民生活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需要具有观赏性,应遵循着人本原则,为居住者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使居民区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为居民外出活动提供便利和良好的公共环境。

一、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在人们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

1.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居住环境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就是给人们提供了良好和谐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上下班、健身娱乐、户外休息和社区集体活动和交流。而这些活动的存在和发生环境便是居住区公共空间中,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活动场地、园林绿化、配套设施等等,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于是这些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2.提高人们自身的素养

良好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能够使人赏心悦目,在人们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或者在居住区中漫步的时候便有了释放工作压力,获得身心的休息和安静的舒适馆的作用,这种舒适和释放感使人们获得满足和归属感,从而帮助人们调节了身心健康。

3.有利于社会稳定

有了美好的生活环境,人们更加容易联想到美好的生活,从而提高居民的素养,对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由于舒适的环境给人们提供了和缓的心情,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跟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回报社会和家庭,和谐的环境能够使人的观念更趋于美好,提高人的修养,使他们的情操得到陶冶。

二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不仅需要考虑到美观性、实用性、还应考虑到安全性。需要合理的设计,从而使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做到以人为本,为人们服务的作用。

首先,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应该是利用周边和现有的自然环境,集保护和开发与一体。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设计理念,但是遵循的原则却是一样的。要对环境和资源就地利用,根据周边氛围和居住区风格进行结构和规模的设计。

其次,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需要具有特色并具有可持续发展性

什么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性?从长远的居住区发展看,要合理开发居住区的环境,在进行设计中不论是植物景观还是水源等,都应想到起后期的管理和修缮。例如,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中加入了水的设计,那么就要保证这个水后期的方便更换甚至考虑到运用活水或地下水等资源,否则当绿水变成一江臭水,让居住者情何以堪。这是不合理的设计,不符合设计的长远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

再次,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需要做到高效益,低成本

资源与环境永远是息息相关的,而当代我们不断提倡节约资源,不断提倡和谐社会,如何能够用最少的资源打造最优的环境,如何以最低的成本得到最高的效益,建成既环保又舒适美丽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是我们当前和长期面临的问题。

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有一定的理念:

1.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的需要。

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是用之于人的,必须满足人的需求,必须要满足人们各种外出活动的需求,它能够将人从内部空间吸引到外部空间中因此,在设计之初,首先应该知道人们对这一区域的需求,根据需求才能设计出舒适的环境。

2. 景观设计的空间层次性。

居住区公共空间,是人们从相对隐私的空间走向公开和公共的空间,所以我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私密空间的安全性又要给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公共空间,所以我们在设计中要注意层次的划分”。注意层次搭配,避免出现只有绿草没有绿荫的弊端,不仅植被景观需要层次搭配,亭廊设计等也要有层次性。

3. 景观设计的要具有实用性。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不能只看美观,还应该注意他的实用性。比如,如果设计中只注意设计的景观的美化,过为繁琐的设计,会占用太多的地方,充斥着人们的视线,太为夸张和冗余,会给人累牍之感,也会使人产生视觉疲劳。这样的设计,势必不能充分顾及到人们的活动空间问题,违背了设计的初衷,不能给人提供好的活动环境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相当于不存在。所以我们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中,尽量减少那些大尺度的摆设、过多的填充物,要使人们的活动空间得到满足。

4.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应富有生态和自然的乐趣。

当今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充斥着钢筋水泥,回归自然是一种很好的解压方式,因此,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中的自然景观等会给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带来轻松和温暖之感。

根据凯文林奇《城市意象》对景观要素的分类理论,居住区公共空间景观元素主要有:区域、道路、边界、节点、标志。下面主要从道路、标志两方面来做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理论的说明:

道路,道路是在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不可或缺的部分,有曲径通幽的婉约,也必须有正大光明的豪气。道路设计时,要注意根据平面、竖向结合美学价值结合,注意其功能性,同时结合这几方面的因素综合设计不同的大道和小路等。

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道路要富于变化。富于变化就要求道路设计不断的适时、适地作变换,小径需要设计的窄一些,设计的更为隐秘,增加其蜿蜒曲折的神秘感觉;在公共开敞空间中,道路应与区域结合,相互穿插,同时,不能过于生硬的全是直线,还要配合其宽度和环境,选择适合的材料进行铺设,从而构成景观,具有美观和实用的性质,让人们走在路上,倍感欣喜和愉快。

标志是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修饰的元素。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修饰的元素包括廊架、座椅、台阶等其他构造物。

首先这些座椅、台阶等各项设施都需要满足人体工程学的设计,使人们实用舒适,更便于人们利用。其次,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修饰的元素和设施可以从使用性和景观性同时考虑。回廊或者构造物,能够提供给人们休息、交流的场所;因此周围环境需要构造的温馨和舒适。例如座椅可与活动场地、植被景观或者道路结合,在满足人们进行休息的同时,也起到美化区域的作用。座位的摆放最好有利于人的安全感,座椅可沿建筑物、绿化和铺地的边缘布置,前面有开阔的视野。

结语:总之为了打造好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对人的身心有着一种导向作用,同时对社会的稳定等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的设计需要符合人文关怀的各个方面,需要具有正确的理念知道,需要设计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注重整体的效果,从而到达全面和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窦亮亮.李楠.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景观设计的探索[J]民营科技,2012,4,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