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

在雁秋同志(上图左四)的关心下,由市^在广电中心大楼安排一套房子作为办公用房。与此同时,韶关市委不仅转发分社的文件,而且在市委大院安排了一间办公室作为记者站的办公用房,记者站员工在韶住宿先是在市委大院邻近租房,再后来市委宣传部统一安排中央、省新闻机构的办公、住宿用房,我站分了一套,大大改善了工作生活条件。

2001年6月,因为粤北两市区域面积大,工作任务重,设了韶关、清远两个办公地点。经分社办公室同意,正式聘任了梁敏、樊沃夫两位同志作为记者站的工作人员,分别驻韶关、清远(见附图)。

梁敏同志原是韶关驻军的军转干部,在韶关一家国企干过,在粤北记者站创建之际,发挥了他人熟地熟的优势迅速开拓了工作局面,为记者站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第二年春,韶关市公开招考副处级干部,他报名参加选拔,经过笔试、面试等一系列程序,成绩优秀,再加上记者站具函向市里大力推荐,同时还认真专门向市里的主要领导介绍了他在记者站工作的情况,又接受市里有关部门来记者站考察等相关程序。不久他终于如愿以偿,被安排到市文化局任副局长,这也是记者站向地方输送的第一个优秀人才(见下图)。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1988年初,我从韶关调清远参加新市建设到1996年底,我在清远工作生活共9年后调往广州,想不到离开韶关13年、离开清远4年又要重回粤北工作。虽然此次重回粤北肩负重任,身份已是^机关报的记者站站长,当年在此工作时也有刘禹锡所云的“种桃道士”,但我此时全然没有“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意气风发,只有肩负重任的沉甸甸的责任感,带着还有如何开拓新闻工作新局面的深沉思考,奔波在粤北的山山水水之间,为^机关报的事业真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

基本格式:导语+记者与被采访者的问答。举个例子:

在企业界知名人士、专家、以及领导陆续抵达后,第三届全国图书馆企业信息年会于今日开幕。开幕式结束后,**专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或者直接介绍专家,然后加上“今天我们就有幸请到了某某专家来与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成功心得”)

记者:……

某专家:……

记者:……

某专家:……

要写好这样的通讯稿关键在于记者与被采访者的问答,其实就是采访过程。采访过程很顺利的话,写起来自然就得心应手了。那么如何做好采访?简言之就是“采得好,访得好”。

首先,要做到采得好就要在采访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准备包含两方面,一是了解信息,包括企业的信息、动态,甚至是这个行业的信息,以及企业家或者是专家的相关信息,务求完整准确;二是问题设计,切忌过大过空,要求紧密围绕主题,但不能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当然这些事先的问题只是一个提纲,便于采访过程中心里有个整体概念和时间把握的度。

其次,要做到访得好就看你的临场能力了。什么不怯场,不害羞那是最基本的要求。采访过程中,要不卑不亢,说话得体、真诚、客观。提问简明扼要,但是内容必须充实,与主题无关的话少说,口气绝对不能生硬。还有看到自己准备的问题无法激起被采访者的说话欲望时不妨用点激将法,或者被采访者在感兴趣的问题上一发不可收拾时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3

2005年元宵节期间,我了解到韶关市大建沼气池,已解决山区群众“燃料难”的问题,认为这是一个“富民工程,民心工程”。为此,我深入韶关山村采访,还专访省的主管领导、省农业厅和韶关市委领导,获得大量生动的第一手鲜活材料。在当年“两会”期间以《燃料革命改换粤北山区容颜》为题在《^·华南新闻》(见附2005年3月14日头版报眼)见报后,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4

卫东同志去参加^返韶关后,又以《五个加大力度奔小康》专访文章,刊发在2003年1月26日《^·华南新闻》一版,报道了他提出“韶关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就必须进一步加大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旅游资源力度,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

翻读当年在粤北采访卫东同志,以及清远市委书记陈用志同志及其他县、市(区)领导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报道,到2021年下半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整20年过去了,我们全党各级干部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披荆斩棘、英勇奋斗而终有所成,真是令人感慨!为此我写了一篇专文刊发2021年第16期《南方》杂志,引起了广大反响,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转发后,阅读量高达万+,点赞率万+。

再之后到2004年12月20日,还在《^》第18版刊发《五年再造一个新韶关》专访,2005年2月2日还在《^·华南新闻》头版刊发的《提高执政能力促进山区富裕安康》专访。这一时期,还针对韶关大建沼气池,实行“燃料革命”撰写了重头报道,刊发在2005年3月4日《^·华南新闻》头版,还有后来即2006年6月19日在^一版头条刊发“民情日记”的报道。

与此同时,我也抓住全国“两会”的时机,对^代表、广东韶关市长徐建华进行了多次采访,如刊登在2003年3月13日《^·华南新闻》第一版《韶关打通“泛珠三角”南北轴线》,建华同志在此文提出:韶关成为连接珠三角与内地支点,努力成为“泛珠三角经济圈”南北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建华同志思路敏捷、提法新颖,此报道令我至今印象深刻。2005年3月18日,在^第20版头条还刊发了对他的专访,题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区经济发展全局”。不久韶关日报在一版头条予以转发。

2002年4月,接任^清远市委书记的陈用志同志,他是2001年3月由佛山市委副书记兼顺德市委书记的职位上调来清远的。我在佛山工作期间,在我的记忆中,首次采访过他是1999年10月,顺德举办新闻发布会,时任顺德市委书记陈用志主持宣布,顺德在近期已被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试点市。在此次会上偶遇见原^广东分社记者老友江佐中,他在此任市委常委、纪委书记,他与用志同志一个班子同事,他不呼职务,而亲切称之为“志哥”。我的领导与用志同志又是中央党校1998年下学期至1999年上学期的一年期同班同学,于是自此始和他结缘。而人生之旅又是有许多机缘巧合,我又和用志同志又一道调到清远工作了。

2001年7月左右,我以粤北记者站站长的身份第一次到他的办公室专访他。这次专访主要谈“加快清远经济发展的思路”。当时他将在市委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给我,过去20多年了,我重读此份材料,深感他当时虽到清远仅50天,用了40天左右的时间作调研形成的材料,是符合清远发展实际的,也是颇有真知灼见的。比如他认为清远发展战略仅提建设“珠三角后花园”是不够全面的,是单一的。要调整战略,即从单一战略调整为系^略。全市应提出一个更准确、更系统、更有指导性的战略。于是他提出“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后花园”这“三化一园”的清远发展战略。后来清远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实现“七连冠”,证明这一战略调整的预见性和正确性。

我采访陈用志同志的“工业立市再造清远”一文,刊发在2002年5月16日在《^·华南新闻》头版,他时任市委书记兼市长,他谈了“八个创新”,即观念创新、思路创新、政策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资源配置创新、发展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工业立市”的发展目标,他预言:如当年2月28日投资48个项目,全新建成后,工业产值可达200亿元,等于再造一个新清远(见下图)。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5

一见面丁老急忙让座,他的夫人沈大姐为我们沏上从杭州带来的龙井茶。话题自然是从丁老的健康谈起。

丁老1916年在上海出生,今年已是81岁的老翁,却依然拥有一头真实的黑发,面色红润。我问丁老:“您的养生之道是什么?以致80不老?”丁老乐呵呵地笑着说:“这个,真是有劳了我这位‘饲养员’!”说着用手指指夫人沈大姐。

一句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在家里,沈大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特别是画展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里画展病房轮着转,硬是办到画展圆满结束。我们像一家人似地聊着。

我又问及丁老有何爱好,丁老朗声笑道:“既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大姐插话说:“我也只种点草,容易伺候的。

可他还要加上一个‘毒’字哩!”丁老接话介绍:沈同志栽的是仙人掌类植物,浑身有刺。他幽默地补充说:“凡属有刺的,当然都是‘毒草’嘛。”

房间里的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大笑。 从50年前我年轻时起,就知道丁聪已是著名漫画家。

抗日战争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政府官员的《五子登科》,以及不许老百姓说话的《“良民”塑像》,都给人。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6

很多时候,一件事,一个人,就能令我们长时间地烦恼,或者悲伤。抱怨也就随之而来,情况则会变得更加糟糕。我们之所以抱怨,是因为不满,而不满多半是因为对别人的苛求。之所以说是苛求,是因为别人的样子是你所不能改变一丝一毫的,比如你的同学说话就是有点让人难以接受,你的朋友吃饭的口味就是无法和你保持一致等等。对这些,一些人选择了抱怨,但又能怎样呢?完全无济于事,不过是徒增自己的烦恼而已。

我们抱怨别人身上的某些缺点,甚至难以忍受,都是因为我们想改变别人,而事实上这并不可能。与其在抱怨中制造坏情绪,不如试着去改变自己,也许局势就会朝着有利于你的方向发展。抱怨纵然能解一时怒气,但是并不能解决问题,更不能让我们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为了更长远的利益,抱怨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是一个发生在美国新闻圈里的真实故事:

麦克是一家电视台的记者,颇有才华,白天采访,晚上播报7点半的黄金档,一切似乎都很圆满。偶然的一次,不小心得罪了他的顶头上司――新闻部主管。之后,他就被以不适合播报黄金档为由,改播深夜11点的新闻。

麦克知道这是新闻部主管给自己小鞋穿,但他没有反驳,更没有抱怨,而是欣然接受,他说:“谢谢主管,因为我早盼望运用6点钟下班后的时间进修,却一直不敢提。”

从此麦克果然每天一下班就跑去进修,并在晚上10点多赶回公司,预备夜间新闻的播报工作。他把每一篇新闻稿都先详细过目,充分消化,丝毫没有因为夜间新闻不那么重要,而有任何松懈。

由于麦克的认真和努力,他主持的夜间新闻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收视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后,就有观众不断写信问,为什么麦克只播深夜,不播晚间?消息终于传到了台长那里,台长找来新闻部主管,责令他立刻将麦克调回晚上7点半的黄金档。

麦克又回到了黄金档,但是新闻部主管让学财经出身的麦克改跑其他路线,这对跑财经已颇有名气的麦克,简直是一种侮辱。麦克不禁怒火中烧,但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依然毫无怨言地接受了。

后来有一天,台长打电话给新闻主管说:“明天有财经官员来公司晚宴,请麦克作陪。”

新闻部主管说:“报告总经理,麦克已经不跑财经路线了。”“他怎么能不跑财经路线呢?他不是学财经的吗?不跑也得来参加,他是专家,饭后由他作个专访。”

从此,每有财经界的重要人物来电视台,都由麦克作陪,并顺便专访。渐渐地同事们都议论说:“看见没?麦克现在是大牌了,只有来了重要人物,才由他出面采访呢。”而接受麦克采访的人也都以此为荣,那些不是由麦克采访的人,则有了怨言。

整治麦克都不成功,让新闻主管很恼火。不久,他又拒绝了麦克提出的做益智节目的要求,让他去制作一个新闻评论性的节目。大家都知道这类节目,通常是吃力不讨好,收入又不多,再加上新闻性节目要赶时间,非常麻烦。

但麦克仍然没有抱怨地接受了下来,别人都说他傻,他也不辩解,慢慢地节目上了轨道,有了名声,参加者都是一时的要人。台长见参加者常常都是重要官员,于是就要求亲自审核麦克制作的脚本。之后,麦克与台长当面讨论节目的机会多了,他也渐渐成了台里的热门人物。一年后,原来的新闻部主管调走了,麦克理所当然地接任了这个职位。

面对新闻部主管一次又一次地给自己小鞋穿,麦克始终没有抱怨,而是更加努力,终于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了最后的赢家。如果麦克只是抱怨,那么他也许早就被新闻部主管整走了,哪里还有后来的成绩?

当然,面对别人的刁难,尤其是故意和你过不去的,那实在是让人难以忍受的,有所怨言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那也注定难成大事。不如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进而赢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7

广东省农业厅、韶关市委宣传部给分社寄来感谢信,给予高度评价(见省农业厅信)。年近九十的慕君老同志,1936年参加革命,曾先后任过湛江市委书记、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农委副主任要职。他通过省农业厅约见记者,当面感谢记者撰写长篇报道,宣传广东生态农业和韶关大建沼气池,还一定要请记者陪同他老人家到韶关山村考察沼气池的建设情况。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8

前文已述,对于记者站而言,关键人物就是粤北两市的市委书记,作为^机关报驻该地的记者,就是要关注两市党委书记抓的中心工作以及工作“亮点”,因为两市的书记是代表党组织,即执政党在这个地区的核心人物,记者站作为^机关报的基层采编机构,自然而言是要为党委中心工作和“亮点”工作摇旗呐喊,架起党委与当地群众联系的桥梁,为当地党组织和人民群众鼓与呼。

前文记述的支持建站工作、给予批示的两位市委书记之一韶关市委书记汤维英同志,2001年3月卸任回省里担任省人大副主任兼省总工会主席。记得当时我参加了他和覃卫东同志的交接工作会议,会后在韶关市委办公楼里,他一脸轻松地向我告别说:“已完成韶关的工作任务了”。

光阴荏苒,过了七年,即2007年“五一”前夕,他带队到省里一家大型国企集团指导工作,此时我刚调至该集团工作。当时集团领导接待他一行,我叨陪末座。他竟主动先来向我敬酒,令我颇感意外。他其意殷殷,言辞恳切道:“韶关一别,七年未见,难得一聚,先干一杯”。言语之间,满杯一饮而尽。领导这番话令我感动,他又主动敬酒,焉能不饮?我平时滴酒不沾,实无酒量,但此事至此,无可奈何,退无可退,只得硬着头皮干一杯,否则无法收场。喝了这杯酒后,他了犹未了,兴趣盎然,还鼓动要求我再敬集团主要领导敬一杯,无奈我喝完后支撑不住,当即在餐厅沙发倒下呼呼大睡,不醒人事,后来又吐得翻江倒海。

维英同志在韶关市任过党委、政府主官,之前是在广东省经委工作。他曾向我介绍《粤港信息报》是他推动创办的,也是与媒体界有缘分或是有媒体情结的领导。他酒量不小,又善于鼓动,这是我至今难以忘怀的醉酒经历之一。

还有一次醉酒经历亦是令人难忘。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坊间流传一句话:“广东饮酒看粤北,粤北饮酒看清远,清远饮酒看陈权。”陈权同志在清远建市以前任韶关乐昌县委书记,建市之际调任清远市副市长,1993年后任市长。他性格豪爽,体格魁梧,是个黑脸汉子,踏实肯干的他当时有 “工地市长”之称,而他的酒量之大同时也传遍全省。1988年初清远建市伊始,有次在市委饭堂聚餐,他就端杯先来向我敬酒,一如前者,敬酒词美妙动听,令人感动,我亦是醉得一塌糊涂。当时在粤北山区基层工作,我个人认为,不一定说得对,似可说能否饮酒、酒量大小,是一个很重要的、必备的工作沟通能力。不过我熟悉的当时市领导也有不善饮酒的,比如曾任韶关市委书记冯灼锋、清远市委书记蔡森林。

话又说回来,接任韶关市委书记的覃卫东同志,也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1985年8月,我到韶关市委办公室第一秘书科工作,卫东同志任团市委书记,就与他在同一栋小楼里办公,时常可打照面。他那时年仅33岁,就已官居团市委书记,年轻英俊,干练有为。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办公楼南边广场,我听到韶关市委书记袁炳焕亲切称呼他为“小覃”。

我在建站伊始,就全力配合卫东同志的中心工作,宣传他的工作“亮点”。翻阅原版《独立思考》一书收入的重点报道有;如2001年3月14日刊发在《^·华南新闻》一版的《让“红军路”变成“致富路”》,就是“广东韶关市市长覃卫东等36位^代表向九届^四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请求将赣韶铁路项目列入国铁“十五”建设规划议案》”。就此专题我在市计委同志陪同下专赴韶关和赣州采访时任市长的他,以及赣州市分管此项工作的钟祖恩副市长,报道希望南岭地区的“红军之路”,早日变成“致富之路”。

2001年10月10日刊发在《^·华南新闻》版的《农电改革亮了农民心》,2002年3月9日刊发在第一版的《留住天上水,敲开富裕门——广东韶关市扶助石灰岩地区特困群众纪实》,到2002年4月10日在一版配发个人照片的专访报道《工贸旅相结合、山水城相辉映——广东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谈“十五”发展新思路》一文,2002年8月刊发在一版的重头报道《一路通,百业兴——粤北建设京珠高速公路经济带纪实》,卫东同志从市长转任市委书记头二年内,接二连三采写刊发了五篇对他的专题报道。

特别是卫东同志谈“十五”发展新思路这篇专访,他是韶关成长起来的本土领导,对全市情况了然于胸,他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他对韶关“十五”发展思路,既有“工贸旅”产业发展的定位,又突出“山水城”城市特色,还一针见血指出“韶关经济存在差距不是地理位置的差距,而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最后满怀信心展望韶关的“明天将更美好,山水城市会更灿烂”。20年过去了,重读这篇报道,我认为仍不失一篇领导谈工作思路的佳作。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9

一、时效性

新闻要讲时效,就是要争取首因效应的需要(先入为主),在心理上满足社会期待的需要(尽快知道新闻是一种普遍的社会期待)。拖的时间长了,如同面包会发酵一样,新闻价值会流失,甚至不再是新闻。^选集中,许多文章就是好的新闻稿,^在1949年4月22日一天中,写了三条渡江作战的消息,电头上都标出了发稿钟点(一条是“^长江前线22日2时电”,一条是“^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另一条是“^长江前线22日24时电”),时效性极强。

二、贴近性

当然,对于新闻价值的讨论还有其他的说法,比如:显著性:指某一事实出乎寻常,引人注目。趣味性:指某一事实具有健康无害的情趣等等。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以上四点: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性和贴近性。在一篇新闻稿中同时具备以上因素的情况并不多,缺乏其中因素也并不意味着不是新闻。有些社会新闻,只具备显著性、趣味性,也应视作够格的新闻,例如:某地某时数以亿计的蝴蝶大批群迁,某地发生沙尘暴等。新闻,主要不是由这些东西构成的,但它们也能起传播知识,给人以某种启迪甚至间接地宣传政策、反映时代的作用。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0

当年8月又随时任省委书记^同志到韶关,参加召开全省解决严重缺水地区群众用水难问题现场会(见省委办公厅通知函件影印件)。

8月26日《^·华南新闻》一版头条刊发《广东现场推广韶关经验,^强调攻克用水难》的报道(见图),又续写了现场通讯《新风吹进粤北小山村》,刊发在第二天的《^·华南新闻》一版头条(见图)。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1

他到省政协任副主席后,我专门去省政协办公室探望过他。我到羊城晚报社工作后,他已退休了,我还邀请他到报社和羊城创意园走一走,感谢他当年对记者站工作的支持。

徐建华同志亦是保持密切联系,他后来从东莞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职位退下来,虽然在东莞常住,但我间或请他来报社聚聚。我去东莞也定要探望他,至今保持时常联系,在一起回忆韶关时代的峥嵘岁月和奋斗时光,保持兄弟般的友谊不变。

2007年3月22日上午,我即将调往省里一家大国企任职之前,专程赴清远向用志同志辞别,他肯定^记者站在清远这几年,为清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采写了许多好稿件,尤其是“清远现象”的提出,鼓舞了全市人民的信心。他希望我到省里国企集团工作后,“要努力支持、协助、配合好领导,也希望能坚定董事会的信心,推动企业到清远发展。” 言语之间,其情殷殷,15年过去了,记忆犹新!

后来,陈用志同志履任省^会副主任,我专程登门拜访,到他办公室去探望(见上图)。我在省广股份工作时期,也常组织一些老领导来指导工作,也邀请用志同志参加(见下图)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2

先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是两个人的对话(前面有名字)给你一篇范文吧:

时间:1999年8月21 日

地点:北京大学季羡林家

季羡林: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苗苗:好。

季羡林:那你就随便问吧。

苗苗: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羡林:(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看闲书的,为什么呢?苗苗你说说,文章怎样才能写好呢?

苗苗:我觉得,应该写真事。

季羡林:是这样。文学家鲁迅曾经讲过,要把文章写好,最可靠的还是要多看书。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舞一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笑)

苗苗:爷爷,我喜欢语文,数学不行,偏科。

季羡林:喜欢语文当然好,但语文要好,数学也要好。21世纪的青年,要能文能理。所以,不管你喜不喜欢,一定要学好数学。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的人才。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文理贯通。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苗苗: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我记住了。爷爷,有人让我妈妈赶快给我找一个好外语老师,说过了12岁再学外语就永远也说不冷了。爷爷,您会那么多种外语,您说,他们说得对吗?

季羡林:倒不一定是12岁,当然早学比晚学好。学外语的发音跟母语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地方的人口音太重,学起来就困难。古文也很重要。我觉得,一个小孩起马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最近出了一本书,鼓励小孩背诗。我提个建议,应该再出一本散文集,从《古文观止》里选,加点儿注。小时候背的,忘不了。

苗苗: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呀!

季羡林:(笑)可不是让你一天背下来哟。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3

Molex20__年度宣传方案

前言:2

市场综述:3

1.1999年6—7月各品牌宣传投入3

2.20__年1—3月各品牌宣传投入4

3.综合分析4

目标媒体简介:5

媒体购买计划:6

1大众媒体购买方案:6

2行业媒体购买方案:6

3IT专业媒体购买方案:6

媒体公关:7

传播策划目标8

目标主题:8

目标战略:8

传播受众对象9

传播内容、传播周期、传播媒体、字数9

日常及深层公关传播策划服务实施及费用10

优视广告公司公关传播项目管理小组人员12

附录:13

前言: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4

4月29日下午3:00在3—210顺利地对田太心老师进行了关于考研的访谈。在机电工程学院学生会学术部部长和1*机械C班班委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访谈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我们微笑着迎接田老师的到来,田老师面带笑容地走进了3—210,坐在我们为田老师准备的椅子上,大概过了5分钟,我们的访谈开始了。田老师首先谈到的是我们学校非常重视考研、

老师非常关心考研学生、考研对我们自身发展很有帮助、对其他不考研的同学也起到激励的作用、可以把学风建设好等等。接着田老师谈到独立学院考研是非常辛苦的,还举了一些通过自己努力而考研成功的例子,同时也把我们学校与本校做了一些比较,得出了勤能补拙的结论。再者,田老师讲到考研数学的复习方法,参加考研辅导班的重要性,历年真题的命题形式与出题特点等等。最后田老师针对我们收集好的一些关于考研的疑问,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看到同学们对考研这么关心,田老师感到非常欣慰,同时表示对我们学校的考研充满信心。通过本次访谈,我们知道了自己是否适合考研,知道了复习的技巧,明确了学习的方向,找到了前进的指明灯,对考研不再迷茫。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5

1 扎实的采访前准备 我有幸见到过易立竞老师准备一个采访,对方是一个曾经非常有名但已经过气的女明星,她找了所有关于这个女明星的文字资料,包括1本在淘宝上买来的破破烂烂的关于她的旧书,发行于90年代中期。

因为这个女明星非常有名,所以关于她的文字资料是海量的,但易老师还是认真地读了所有。这只是她的工作常态。

我有时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要采访A(A是一个我非常了解的人)我会问什么问题?如果我的问题不够好,那肯定是因为我对我的采访对象不如我对A了解的多。

2 充实的采访 艾未未说困困采访他,时长一个多月,他疑惑:这个姑娘采访我的内容都够写一本书了,我除了上厕所,去哪她都跟着。

困困写艾未未的那篇文章我觉得相当棒。这不是一个简单的2小时对话能呈现出的人物采访丰富度。

那篇文章我印象相当相当相当深刻。

3 如果水不够多,说明井不够深 我曾经想要报道一个被很多人报道过的名人,但随后我觉得我再不可能想出来更好的报道角度,于是我放弃了。

但后来,我看到了让我惊喜的关于他的报道,我很后悔。有时候是我们自己为自己设置了一个壁垒。

在本刊,我最想学习的人是彭苏老师,而这句话是她教会我的。

4 一个良好的业务讨论氛围 和蒋老师、杨潇的每次讨论都让我受益无穷。

我觉得,做人物报道时,对这个人做出的判断常常会囿于经验、知识和观点限制,此时,良师益友会帮助你做出判断和建立逻辑。

5 大量的阅读与思考 这会让文章成文时文笔通顺、结构圆融。

也许我写不了非常好的特稿,但我们总能凭借自己的努力让稿子拿到80分。 其实归结起来上面这么多就俩字:勤奋。

其他诸如天赋才华灵光神来之笔的词儿,都不是我这种普通人能有幸拥有的。 这些当然重要,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的,是这些。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6

用志同志是党的^代表,他参会回清远后,我围绕清远如何贯彻^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专访了他,在专访时他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清远要付出更多努力,迈出更快的步伐才能达到。为此要加快创新,实现大跨越发展:一是思想观念的跨越。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的跨越。三是产业发展的跨越。在采访结束时,用志同志当时满怀信心而又深情的展望:“如果再过10年或20年,我们的思想观念能达到国际化水平,基础设施能超前发展,产业跨越实现三、二、一的调头,那么清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清远在全省山区中脱颖而出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时光一瞬而过,现在20年过去了,回头再读刊发在2002年12月4日《^·华南新闻》一版的“以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一文,用志同志在此文中的预言已全部实现。诚哉斯言!

2004年12月21日刊发在^第19版题为“建设和谐发展新清远”的专访,是在用志同志来清远工作数年后,带领清远人民打下了良好的工作基础,已成为广东经济发展板块中的一片热土的背景下进行的。但在文中,他很谦虚,一口气讲了几个“归功于”:“这些主要归功于清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归功于广东省委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归功于省有关部门及佛山市的大力支持,归功于清远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

本段记述的“关键人物”,即两市的市委书记,虽然我早已离开^社华南(广东)分社,但至今保持联系。覃卫东同志从韶关转任肇庆市委书记时,我和清远老书记骆雁秋还专程到肇庆探望相聚。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7

清远市的“亮点”主要是报道实施“三化一园”(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珠三角后花园)战略,而新型工业化是龙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在清远考察时一语中的地指出:“清远市欠发达就是欠在工业不发达,推进工业化是清远乃至粤北山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选择和突破”。

因为清远大抓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快速实现新型工业化,踏上腾飞之路,我邀请同事韩建清(现任广东省纪委驻省发改委纪检组长)合作撰写这一过程的追踪报道,在2003年7月22日《^·华南新闻》头版头条报道(见报图),取得较大的反响。当时广东省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在清远举行,我们将订好的150份报纸送至迎宾馆代表房间,当天佛山市市长梁绍棠、韶关市市长徐建华等领导读到报道,当面向我表示肯定和赞赏。市委书记陈用志当时因陪同省领导与与会代表来不及细看,但他告诉记者,开头看小标题提炼不错,谢谢报社对清远的支持!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8

当时《韶关日报》、《清远日报》在头版报眼分别报道市主要领导与^社华南分社领导座谈的消息,对到粤北建立记者站的情况进行报道,可以说起到“鸣锣开道”的作用,扩大了影响力。

2001年4月^清远市委办公室以“清办函[2001]1号文”复函分社:“经市委研究,同意邀请李时平同志列席我市党政班子有关重要工作会议,同时由各县(市、区)新闻秘书担任贵社特约通报员。”(见上图)。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19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0

这一时期的通联活动,主要是抓两方面工作。

一是除了加强与韶关、清远市委领导联系外,我平时主动去走访两市所属市县(区)一级的主要领导,密切与他们的联系,包括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秘书,帮助他们报道其中心工作和“亮点”。

比如始兴县建设广东首个生态县,乐昌建设广东“北大门”,英德村干部吃“皇粮”,南雄打开山门融入珠三角,连州建设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等等,遇上他们有重大节庆活动,如连南立县50周年大庆活动,还引领该县县委书记和办公室主任李建华(下图二排右二)专门赴京到^,向李晋有副主任(下图前排右二,曾任^社副社长)汇报,请其指导连南县庆活动。对粤北这些地方活动,还帮忙做些专版宣传,扩大其社会影响力,提升其当地知名度。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1

人物访谈怎么写 一般的新闻报道也很重视采访的前期工作,记者应该善于研究分析资料,并以此为据写出采访提纲。

但这种资料分析是有限的,采访提纲也是粗略的。因为一般新闻采访最主要的目的是得到一个相对独立的事实。

所以,只要记者精于提问,往往就会有收获。然而,单个的、相对独立事实的深度对于深度报道是不够的。

能否准确、敏锐、富有远见地选择报道题材直接关系到深度报道的成功与否。这就要求记者对现实生活要有敏锐的嗅觉,对社会动态有明智的把握。

《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是以深度报道见长的专栏,那些看似冷点的新闻事件,却正是一段时间内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冰山一角”,新闻记者通过艰苦的调查研究在凌乱琐碎的线索中找到适宜的报道题材。 其次,作好背景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新闻事件的背景大致包括:补充性的历史资料、展示事物间相互关系的资料、提供人物必要经历的资料、数据性的事实等,收集并分析这些背景材料对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对报道的全过程也有深远的推动作用,包括帮助记者获得采访机会、迅速进入采访角色和取得采访对象的信任。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为了能独家采访基辛格博士,就在准备了大量相关背景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基辛格博士的性格特点,然后直接打电话同基辛格的办公室联系采访事宜,还当面向办公室工作人员阐述了基辛格接受采访的种种好处,最终使基辛格接受了独家访问。

最后,拟订一个全面的、深入的、思路清晰的采访提纲。采访提纲是记者逻辑思维和思考问题层次的体现,一个好的采访提纲,能够帮助记者坚定信心,临阵不乱、掌握采访的主动权,使采访得到完善的结果。

杜骏飞在《深度报道原理》一书中提到,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曾在拟定采访提纲方面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他提醒记者在设 计提问时应该涉及到下列一些具体的问题: 目标———你们(或组织)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 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是否有解决矛盾的计划? 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提出的? 当然,采访提纲的拟订还和记者本人的采访习惯、交流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但确保问题的独特、准确、连贯、创意、引人入胜是更为重要的因素。

归根结底,一次采访无非是一场生动活泼而富于思想的交谈,具体的提问技巧包括: 1、抓住核心问题,开门见山,切中要害。这种方法是一开始就提出硬性的、紧扣主题的问题,然后扩展为比较笼统的问题。

它适用于采访那些善于言辞、敏于思考、感觉自信的对象。开门见山会让对方觉得你坦率有效率,切中要害可以使对方觉得你懂行,值得交谈。

2、由浅入深,追问问题,发掘未知的细节。深度报道的提问有许多尖锐的问题,有时难免让记者碰壁,采访对象要么 拘谨不安,支支吾吾,谈不到要害,要么有心拒绝,闪烁其辞,加以敷衍。

这就要求记者具备追问的毅力和技巧。可以先用一些宽泛的话题缓解气氛,逐渐引入正题;或旁敲侧击,追本溯源,引出 未知的细节。

3、诱导性的提问,引出生动活泼、论点鲜明的谈话。在诱导性提问中,采访对象得有较好的敏感性,并肯于争辩,而记者则需要掌握好谈话的时机,运用语气、声调或措辞来引诱对方作肯定性回答。

诱导性提问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取决于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建立融洽关系的程度。因为诱导性提问容易使谈话达到互不相让的地步,但只要融洽关系得以保持,便可能引出意想不到的真话。

4、适度的沉默。沉默也是深度报道采访提问中的一个重要的技巧,因为深度报道的提问多是要点性、针对性、独家类的提问,需要给采访对象留出思考和阐述问题的时间。

聪明的记者一般不会打断采访对象的话,这样可能得到直接询问得不到的情况。故意地不露声色,有时同样有效。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2

人物专访属于记叙文范围,是一种类似小报告文学的新闻形式。近几年来,报刊上经常刊登这类文章,很受读者的喜爱,不但记者写,中学生文学爱好者也常把写人物专访作为社会实践和练笔的机会。

那么,怎样写好人物专访呢?

“果然不负众望。晓梦用她的一双纯真的眼睛,深情地注视着光怪陆离的大千世界,用她的全副的心灵去感知生活,从江上那来去匆匆的帆船上,看到那腰间拴着绳子的孩子的寂寞孤独,以深切的同情写成了散文诗般的《白帆之歌》:从‘花市’的热闹景象中,发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以优美的文笔写成了《买花》;从热闹的家宴中,发现冯科长的贪婪无耻,写了《客人》给以无情的鞭挞和揭露;从一个普通的农村姑娘小翠的不幸的婚姻中,发现那几千年来不合理的封建积习,至今还吞噬着可怜的农村少女的青春和生命,写出了感情深沉而有震撼力的《小河,小河》,发表后,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段文字,不仅使这篇专访的内容更加丰富、充实,而且也使读者对晓梦的作品有了概貌的了解。

第二,要善于发掘专访对象生活中的有趣的故事或独特的兴趣爱好,以便从多方面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例如,山西省平陆县西街中学初一学生程若明发明了“多面黑板”和“果核刀”,荣获科技发明三等奖,被人们誉为“小小发明家”。《中国少年报》的记者在访问他的时候,兴致勃勃地追踪他的发明之路,从程若明同学决心为山区的老师减轻负担(一位老师要在同一间教室里,给两三个年级上课。

第三,要注意突出重点,勾画出访问对象的举止、神态和性格特点。前些时候,《中国青年报》“人物剪影”专栏里有一篇《文坛一怪》的文章,文中写道:

“他四十多岁了,高了兴就一个人在屋里又唱又跳,从床上跳到桌上,再跳下来;和朋友聊天,没有正形儿,常说出比小学生还幼稚的话,问出莫名其妙的问题来;在老学者们座上,他又俨然是个“小老夫子”,说话文诌诌;早饭吃什么,他记不住,常把帽子、车钥匙丢落,却能在诗歌讨论会上,不用讲稿侃侃而谈,大背《论语》、《人间词话》、佛经、苏珊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3

从雅加达我们飞去举世闻名的印尼旅游胜地——巴厘岛,这是一个妙不可言的去处,也是我此生游览过的景点为数不多的去了还想去的地方(见图)。

从雅加达到巴厘岛的航程,舷舱下蔚蓝色的大海,镶嵌着一个个小岛屿,有似古人描绘洞庭湖中君山岛的“白银盘里一青螺”。航行经过时从舷窗瞭望,有的海岛火山还正在喷发,蔚为壮观,大饱眼福。

到巴厘岛后,我们被安排沿着岛上盘山公路走了一圈,还去著名景点海神庙参观,还到乌布王宫穿上特色围裙留影。十八年过去了,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岛上森林茂密,万花烂漫,植被丰富,还有满岛的木雕艺术品,充满浓郁的艺术氛围,以及海滩的烛光晚餐。夜暮降临,天空繁星闪烁,海面一片沉静,在沙滩一排排、一行行餐桌上,点了烛光,一眼望不到头,十分壮观,情调浪漫。巴厘岛约地处南纬10°左右,是我至今到达南半球最南处。

离开巴厘岛,我们乘飞机转道途经雅加达,飞抵菲律宾的马尼拉,又是一位当地侨领关辉兴先生接待安排。在马尼拉除了访问相关政府部门、驻菲的大使馆,还有马尼拉的华侨华人社团——菲华各界联合会(合影图为该会负责人(左))。

记得他们视我们为祖国来的亲人,集合了众多乡亲,在自己的酒楼宴请我们一行,十分热情。晚上请我们唱卡拉ok,大家都唱起了全世界华人都喜欢的邓丽君歌曲,颇为尽兴,也深感驻菲同胞的深情厚意。

此次东盟采访活动,是我十年^机关报记者生涯当中唯一的一次跨国采访公务活动,此次途径新加坡采访跨了2个国家。行程丰富,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这是一次难忘的跨国新闻之旅。

此行还有一个题外话,就是我们东盟采访在2004年12月中旬返国后没过多久,即到12月26日我们采访的第一站北苏门答腊岛,就遭受著名的“印尼海啸”,造成万人死亡或失踪。这是世界近200多年死伤最惨重的海啸灾难,我们躲过一劫,真令人庆幸。因为当时行程安排还有个文莱国,要等签证,幸亏没等文莱签证下来就成行,打了个时间差,万一遇上后来的“印尼海啸”,那就惨了。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4

这一时期的“亮点”报道值得一提的有2004年6月30日刊发在《^》一版报眼位置的“广东清远技校输出一人脱贫一户”的报道。当时,广东省委书记^批示:“清远技校办得好” ,还要求^等新闻单位进行宣传。我接到这一报道任务后,就向清远市委老书记骆雁秋了解到该校从奠基到壮大的许多发展细节,如曾得到三任^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的关怀。令人欣喜的是,此时,时任^^常委^也向该校致信,祝贺其成为国家级高级技校。于是我与同事“一箭双雕”,既将通讯报道在《^·华南新闻》头版头条刊发,又向《^》全国版发消息稿。令我意外的是,此稿竟于2004年6月30日刊发在一版报眼,据了解,这是清远1988年2月建市以来,《^》一版报眼位置第一次刊发清远报道。清远技校成为全国明星技校,各地纷纷前来学习。

吾也有幸,在粤北这几年,这正是大发展的时期,到处是热气腾腾、如火如荼的火热发展场面。2002年广东大力推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粤北开通第一条高速公路北通湖南,南接珠三角,时任省委书记^提出建设“京珠高速公路经济带”的要求,我走马新开通的这条粤北“希望之路”,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从韶关到广州“行路难”,翻山越岭要走一整天,不禁心潮澎湃,放声讴歌,撰写了长篇报道《一路通、百业兴》,阐释了:无路不富,大路大富,快速路才能快富,山区高速公路和经济带的建设是发展的生命线。

还有一组令我颇有成就感的报道,即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首倡“泛珠三角经济区”。广东可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包括周边8省区及港澳地区“9+2”经济合作区正式形成,每年由一省(区)轮流坐庄承办交流活动。我们奔赴韶关和湖南省郴州、衡阳、长沙等地专访党政主官,发表专访报道。

“泛珠三角经济区”的宣传报道是这一时期的重头戏,我作为^机关报驻地方记者,不仅走出了本辖区,还走出广东到湖南家乡专访省委两位负责同志(其中一位兼长沙市委书记)和其他地级市的一把手,这是我^记者生涯第一次到广东省外采访。我相继撰写了《“泛珠三角”提供粤湘合作新平台》(见附图)、《长沙:“泛珠三角”地区通向内地的桥头堡》等一系列重要稿件在全国“两会”召开前后发表。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4月我还驱专车跟随^同志率领广东党政、经贸代表团访问长沙,此行不仅完成采访报道发行任务,还在家乡广交朋友,宣传了家乡建设成就,令人难忘。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5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与粤北记者站全体同事经过四年的艰苦奋斗,凝心聚力,在粤北地区和分社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也标志着记者站工作从“人间词话”第二阶段转入第三阶段。

此外,因为粤北记者站与韶关市及所属各县市(区)良好的工作关系。2005年7月,我还邀请分社华南三省(区)记者站负责人会议在韶关举行,受到时任^韶关市委书记覃卫东和各有关县区的领导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

图为与会者在韶关市政府大门口留影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6

人物专访的写作方法,是一个技巧问题。一般说来,人物专访(或者叫人物通讯),要高度而准确的概括一个人的最主要的亮点。譬如,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他,二十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书写着人生的春华秋实;

他,辛勤耕耘,被某某领导的亲切的誉为“某某某”,

他,就是某校特级教师某某某。

(然后引出正文。)

人物通讯的开头,要略微讲究一些文采,充分利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在写作方法上,可以描写,可以抒情。从写作角度上,可以写某一个侧面,然后引起读者兴趣。例如:

在某某地的表彰大会上,一位身材消瘦的年轻人从某某领导手中接过了某某奖章,这位年轻人恬淡而自信的微笑,让所有的现场的人为之折服。

他,就是某某某,某某单位某某(职务、工种)。

(引出正文)

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例如,可以这样写:

他的履历,渗透着他辛勤的汗水,是他人生中流畅的轨迹,某某年为某某工人,某某年入党,某某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某某年担任某某职务。他创造了一些列的深化,填补了某某空白,某项工作得到了最高奖励或者荣誉等等。

他就是某某某。

(引出正文)

关于人物通讯的结尾,可以是对某某人物的感叹类的语言、赞美类语言,或者寄托希望类的语言等等。

例如: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实践着高尚者的情操,这难道,不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吗?等等。

根据个人采写经验的一点浅见,希望能帮助到您。

^人物专访新闻稿范文 篇27

一、采访形式:校园采访

二、采访对象:安全管理处主任、学校校长

三、采访目的:

通过此次采访,达到宣传和普及校园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安全自救意识的目的;并且加强校园保卫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采访的地点:学校教室、宿舍

采访的对象:

Q主任、E校长

记者:学校安全管理处人员对同学们有什么要求?

Q主任:对于校园安全工作,学校非常重视,对同学们安排进行了的安全教育。在这里我提醒同学们严格遵守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管制刀具、严谨进校管理规定,公寓是同学休息的场所同学们,提醒全体同学们别玩火火灾无情啊;上海商学院不就是因为学生违规使用电器,引发火灾4名同学丧生吗!各位同学要提防,遵守学校的安全规章,安全常识记在心上。不熬校园玩火、点蜡烛、、蚊香、乱接乱拉电线。不要再教室、宿舍、充电;一旦遇到紧急情况要自防自救,血的教训要牢记。 记者:现在学校里同学们使用手机的不再少数,学校有何措施制止学生充电?

Q主任:关于学生携带手机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农村高中学校将近有40%的学生在使用手机。如何对待学生携带手机的问题,我认为“硬禁”不可取,需要理性引导。建议在校学生买手机是可以的,但是最好不要带到学校,并且不能影响到学习,因为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学校在公寓安装定时供电的设备,学生不再宿舍时。学生宿舍没有电,但是公寓值班室、应急灯、楼道都有电。也希望同学理解。 记者:在采访最后您好有话要多全体师生说吗?

E校长:同学们: 在我们这个可爱的^大家庭^里,我们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有说有笑,就像一只只活泼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真希望我们的快乐是长久的。校园安全是个永恒的主题,在这里我引用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同志说的:第一: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世界上最宝贵的是生民,“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发展、何谈幸福”。我们要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学校安全责任终于泰山 第二.安全教育、至观重要:这事件是同学们违规造成。实例表明安全教育是有用的是有效的。同学们平常多接受一次安全学习,危难的时候就多一次生的希望,希望同学们积极的参加安全演练、掌握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第三、人人关心、保护生命:你们是家庭的希望,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都要关心学校的安全,保护学生的安全,共同的`为我们的孩子们撑起安全的天空,使我们的孩子们能够平安、健康、茁壮成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