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1篇

[摘      要] 对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而言,语音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但并非是最大的难点。虽然留学生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在语音方面存在学习障碍,但是只要学习方法得当,培养他们对汉语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克服发音问题,进而为汉语拼音的认读与拼写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今留学生的汉语教学要求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但是发音的标准与否会直接对其口语表达效果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基于此,主要以留学生为对象,探讨其在汉语语音教学中的有效学习方法,以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发音习惯,提高学生的发音能力,为其口语表达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留学生;汉语教学;语音学习;口语表达

语音实际上是语言的一种物质外壳,属于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语音与口语表达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当前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的效率并不高,而且教学氛围比较枯燥乏味,留学生对语音学习的兴趣并不大。再加上留学生会受到母语负迁移带来的影响,使其容易出现发音错误的问题。为了让留学生改变腔调,使其汉语发音准确又流利,还需要教师能够采用有效的语音训练指导方法,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音学习的乐趣,积极投入语音学习之中。

一、影响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因素

任何表达信息的符号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进行传递,然后被感知、接受解码。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以口腔作为发音载体,所发出的语音可以传递信息,倾听的一方则可以感知语音蕴含的意思。因此,语音是人们在信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材料,有了语音,才能有语言表达。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发音系统,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相应的发音系统,提高语音的学习效率。具体而言,影响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方面的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一)母语语音的影响

对不同的语言,或多或少都存在异同之处。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就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当前在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方面,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留学生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过大,其母语依赖感会阻碍学生掌握汉语中比较类似的发音机制,甚至可能将其等同起来,发挥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将母语语音的特点迁移到了汉语语音上。也有一些留学生更偏向于使用流利的母语,而对汉语这种第二语言的学生产生一种排斥感,因此阻碍其对汉语语音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语音规则把握不佳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不少的学生会产生学习困难。这其中也离不开语言内部自身结构与系统的影响。留学生在汉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语内迁移的语音错误。比如留学生在学习某一个语音之后,再学习另一个语音项目,相互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继续学习时发生语内的语音知识负迁移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语音项目中,学生在没有准确把握语音规则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语音错误。比如留学生在学习zh、ch、sh、r这部分语音项目的知识之后,继续学习j、q、x、l这部分的语音项目,就容易发生混淆问题,引起发音错误。而除了这个之外,汉语的音位组合发音规律也很容易阻碍留学生的发音学习。比如,在汉语中的“o”在单念的时候,与其音值并不统一。例如ao、iao和ong等音位组合的音值都是[u],若是iong这种音位组合,其io的音值是[y],许多留学生都认为o的音值就是[o]。由此可见,语言规则的把握不佳,让留学生的语音学习产生较大的困难。

(三)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

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效率不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汉语语音课程的教师所采取的指导方法并没有与留学生的实际特点符合。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留学生更是如此,其在汉语语音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目的也会存在差异,甚至其学习策略的相异之处也比较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汉语语音教学的实际水平会直接对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效果。

二、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有效指导方法

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并不利于留学生真正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学习。基于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留学生汉语语音的发声方法

汉语语音是留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学习内容,而发声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基础部分。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就需要注意掌握好汉语发声方法,以夯实汉语语音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而汉语语音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与发音规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法来指导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发音。

1.运用五度标记法

对零基础的留学生而言,在汉语语音的发声学习中,声调是重点学习内容。但是留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这四个声调之间的区别,再加上汉语同音字比较多,教师必须让留学生学会区分声调,正确掌握好声调的发音技巧,才能避免学生混淆汉语词义,形成汉语发音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可通过五度标记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声调的高低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声调发音。其中,二声调与三声调比较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先让留学生掌握好一声调和四声调的发音方法,再指导其学会二、三声调的发音方法。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声调的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词语或者句子的整读过程中进行声调的发音训练,在实践中掌握好相应的高度变化。 2.音素方面的学习方法

生母塞擦音、声母塞音、前鼻音韵母、后鼻音韵母等等都是音素教学中需要注重强调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绎法来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发音位置,然后准确地模仿发音。比如在zh、ch、sh、r等音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卷舌、圆唇这两个演示动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留学生通过直接演绎教学法来学会发出卷舌音。教师示范: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五指向上立起,呈现一个卷舌的形状。此时,两只手可以配合作出相应的发音口型,让留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卷舌音的发音技巧及其口型。教师还可以通过板书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舌位和硬腭留有一定空隙的图片,舌位也不应该过于向后靠。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可以将口唇作出比较夸张的圆形,对学生强调发音时舌位始终不变的注意事项。在这样的姿势下,教师可以发出上述卷舌音,让学生在这一演绎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音位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指导和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切实掌握好音素的发音技巧。若是这些卷舌音与其他韵母组合起来,教師可引导留学生在直接演绎的过程中,观察发音口型、发音舌位、是否要送气等情况。教师可以辅助比较夸张的口型或者手势,帮助留学生掌握各音节的发音方法。而留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触类旁通,掌握更多语音音节的相关发音规律,可提高留学生的发音学习效果。

(二)留学生汉语语音的训练方法

1.采用因材施教的训练方法

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具有较强的复杂性与系统性,需要考虑到的因素非常多,尤其是留学生在文化差异下显示的文化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个体心理素质、学习心理认知需求等,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要提高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效果,就需要将这些内容纳入考虑范畴内,准确把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以中亚学生和东南亚留学生相比较,中亚学生比较活跃、爱表现。东南亚学生,特别是华裔学生比较安静、守规矩,在认字方面占有一定优势。针对这一具体特点,教师可考虑将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为主要的学习目标,引领他们自主制定使用汉语进行交际交流的学习目标,培养他们对汉语语音学习的兴趣。

2.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法

在汉语语音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多样化的训练方法。比如对比法的运用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对容易混淆的语音进行比较。例如在b和p的对比中,要求学生能够区别送气音、不送气音之间的区别,可引入具体的发音例子:(buzi)步子、(puzi)铺子。教师可引导留学生进行反复的发音训练,掌握相应的发音要领。又比如在领读法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在对比法教学的基础上,将容易混淆的发音例子组成句子,引领留学生朗读完整的句子,从而更巧妙地掌握发音技巧。还比如在语音过度法的运用中,可发挥知识迁移的作用。要求教师引导留学生寻找语音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地进行学习。如:在发出sh这个音时,稍微拉长,并让声带振动,将清声转成浊声,从而可以发出r这个音。

(三)留学生汉语语音的课堂活动

为了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语音的学习兴趣,教师可在教学中组织趣味化的课堂活动,让留学生可以进行快乐的汉语语音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其汉语语音的学习效率。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绕口令的课堂活动,注意绕口令的速度应该由慢到快,让留学生可以慢慢适应其中的发音。例如,教师可以引入当前比较流行的绕口令:“八了百了标了兵了奔了北了坡,炮了兵了并了排了北了边了跑,炮了兵了怕了把了标了兵了碰,标了兵了怕了碰了炮了兵了炮……”这一绕口令中,可以帮助留学生分清其中的b和p的发音。若是教师要增强课堂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开展拼音连线游戏、拼音闯关游戏等,让留学生能够在快乐的游戏中锻炼自己的语音发音。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分组抢答活动,让留学生抢答发音的相关知识。这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还能够增强留学生的竞争意识,促使其更主动地学好汉语语音知识。

综上所述,当前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存在不少的问题,包括母语语音的干扰、语音规则的把握不佳、教师指导方法不合理等问题。为此,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探寻有效的应对性教学措施,改善留学生汉语语音教学的问题,切实提高留学生汉语语音学习的效率及质量,并培养其良好的汉语语音学习兴趣与学习习惯,为留学生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甚至是掌握好汉语这门第二语言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洁.外国留学生语音偏误的探讨[J].文教资料,2018(3):30-31.

[2]秦冬伟.留学生语音习得难点及教学对策探析[J].考试周刊,2017(79):5-7.

[3]皋苏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语音教学的问题与举措[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7(6):102-103.

[4]李姗.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方法和技巧[J].北方文学,2017(5):76-77.

[5]蒋紫娴.对外汉语语音和音调教学探讨[J].亚太教育,2016(22):131-132.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2篇

关键词:汉语语言学课程;凸显师范性;强化实践性;教学对接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38—02

一、调查对象与目的

调查对象:一是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简称“一线教师”),这里包括中小学普通语文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简称“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二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简称“专业学生”);三是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简称“大学教师”);四是中小学校长及教导主任(简称“中小学领导”)。

研究目的:了解以上调查对象对现行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分析,提出适应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构想。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1问卷数据统计

普通教师中认为目前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认为不合理的占%,两项合计共占%;骨干教师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认为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占%,两项合计共占%;专业学生中认为课程设置不够合理的占%,认为不合理的占%,两项合计共占%(详见表1)。以上这些数据说明,汉语言学课程设置的改革势在必行。

调查显示,普通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两项合计共占%;骨干教师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对他们从事中小学语言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两项合计共占%;专业学生认为对他们今后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帮助很大的占%,认为有一定帮助的占%,两项合计共占%(详见表2)。这说明,现行课程设置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但也有不少中小学教师和专业学生对此并不认可。

那么,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都认为,现行汉语语言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着选修课数量少、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不足、实践教学不到位、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相脱节以及课时量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多数教师(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上与专业学生的意见相一致。高师院系领导和中小学领导也认为应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把汉语言学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语文课改有机结合起来。绝大多数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大学教师和高师院校中文系领导以及中小学领导都认为教师教育与发展课程在数量上严重不足。

2问卷结果分析

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专业学生、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都认为,除了开设传统的教育学、心理学和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之外,高师汉语语言学专业还应该增开汉语语言学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方面的课程。渴望开设的课程包括语言教育学、语言心理学、语言学教材教法、语言学学习策略、语言学教学策略、语言学说课与评课、语言学教学组织与管理、语言学电化教学、语言学教师技能训练、语文课标中语言学知识标准解读、语言学课的教学设计、语言学课程的板书简笔画教学、语言学课程的测试设计等。这些课程体现了师范特色,既有助于提升专业学生对中小学语文课改的适应能力,也有助于提升他们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长期以来,教师教育课程局限于传统教育学、心理学和教材教法三门必修课。事实证明,仅仅开设这三门教师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在调查问卷中,课题组列举了四十多种加强中小学语文教育实习与实践教学的措施,供调查对象进行多项选择。96%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认为,提高专业学生汉语语言学实践教学能力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观摩中小学语言学课堂教学,请中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作报告,请中小学语文教学名师或中小学语文教坛新星来示范教学,使学生熟谙中小学语文教材,加强中小学语文微格教学训练,等等。90%以上的专业学生、一线教师以及大学教师都对分散自主教育实习持反对意见,希望取消分散自主教育实习。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3篇

汉语新词语修辞方式造词法研究

【内容摘要】以往发表的新词语的文章。侧重于从新词新义的显现入手探讨,从修辞格方面入手研究新词的比较少。本文主要从新词语的现状,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研究的意义,由比喻、借代、仿拟构成的新词的情况和其他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的情况这几方面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修辞 新词语 比喻 借代 仿拟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新语。随着国内旅游热兴起,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许多农村人口投身于旅游景点的商业服务,于是便在原先的交通工具上精心修饰,仿照“的士”,出现了“马的”、“驴的”、“轿的”、“摩的”、“板的”等系列新词。这种由修辞方式构成的新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旅游文化的发展,农业文明开始向现代文明转换。研究这种新词新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研究这种新词语还有社会学的意义。比如“下岗”一词,在计划经济时期是不存在的。进入90年代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市场经济严酷的竞争机制,必然使有的企业破产,有的工厂倒闭,职工下岗不可避免。与“下岗”相对应,运用对义仿拟手段出现了“上岗”这个新词语。此外,“绿灯”、“黄昏恋”等等,都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的重要社会问题.最重要的是研究这种新词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语言同社会生活联系密切,反映生活也最为迅速。如“绿色工程”“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产业”“绿色农业”“绿色事业”、“套书”“套裙”“套餐”“套会”“套票”等系列套词反映了修辞构词的灵活性、形象性和系统性。语言的活跃,反映思想的活跃,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解放的结果。研究由修辞构成的新词语是要寻找其规律,预测其走向趋势,引导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促进语言规范标准化。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全球化国际交往的需要。

一、“修辞学造词法”诠释

二、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⑴、以喻体作修饰成分,本体类属作中心词,构成新词语。如:

龙头企业 拳头产品 窗口行业 星火计划 胡子工程 尾巴工程

这类新词的喻体一般都具有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特点,取譬的着眼点也多种多样,其突出之处是使得语言表达简洁明快。如:

草根工业:喻指植根于乡村土地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

龙头企业:像龙头一样能带动全局和其他企业前进或发展的企业。

尾巴工程:指某一工程主体部分已经完成,但尚有某些收尾项目未曾完成,好像拖了个尾巴。

⑵、以喻体代指本体,也就是赋予某些词语以新的比喻义。如:

绿灯 窗口 龙头 新星 拳头 黄牌 气候 余热 婆婆 短平快

在这类词语中,由一些本来是普通语词,如“婆婆”、“窗口”、“拳头”;有的本来是专业、行业用语,如“绿灯”、“黄牌”,作为新词语,它们被赋予了新的比喻义,使用范围扩大了。而且有的新词语还可以作为构词成分,组成相关的新词语。如: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4篇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5篇

关键词:后殖民;翻译教学;汉语言文化;汉译英

全球化语境下,社会需要更多的翻译人才,国内很多高校因此开设翻译专业,但是大多数翻译专业的教学还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本科外语专业的翻译课堂中实施的“教学翻译”,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培养出来的译员受西方思维方式的训练,往往站在西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翻译实践中成了西方权力话语的代言人,无形做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帮凶。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只注重学生外国语言文化能力的培养,忽视母语文化,导致学生汉语言文化知识严重缺失,肖龙福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具备将中国文化输出国外、以宣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能力,毛凌滢学者从后殖民视角阐释了提高译者汉语言文化能力的紧迫性,但对于后殖民文化格局下,中国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术界还应给予更进一步的关注。

一、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

罗宾逊于1977年最先提出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问题,巴斯奈特等于1999年出版《后殖民翻译:理论与实践》,至此将后殖民翻译理论推向极致。此外,后殖民批评家斯皮瓦克、霍米・巴巴、尼兰贾娜、韦努蒂等在自己的著作中都对翻译做过较为深刻的论述,他们通过考察不同历史条件下的翻译行为,发现翻译并非在真空中产生,而是受到权力关系的影响,各国语言和文化并不像传统翻译理论中假设的那样处于平等地位,这就从根本上了追求意义对等的翻译理想。尼兰贾娜认为,“所谓后殖民图景指的是百家争辩,竞相解释或描述存在于不同民族、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对称和不平等的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翻译建构了殖民状态下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后殖民翻译理论改变了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从影响翻译行为的外部因素以及译文对目标文化的颠覆作用来描述翻译实践,揭示“通顺”的译文背后的权力关系以及翻译暴力的隐喻性存在。

国内将后殖民翻译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翻译文学作品,而吴志杰教授独辟蹊径,⒄庖谎芯渴咏且向翻译理论本身,认为中国缺少自己的成独立体系的翻译理论,主要充当西方翻译理论消费者的角色,大量引介西方翻译理论,这种现象其实体现的就是一种文化侵略与殖民关系,而且这种殖民关系也体现在翻译教学和学科设置上。将翻译专业置于外语专业的框架之下,这就意味着在汉语与英语并置的时候取了英语而舍弃了汉语,这是一种裸的支配关系、殖民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翻译认识的不断加深,翻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本科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应运而生,然而这并不否意味着汉语言文化在翻译学科中从此摆脱了被殖民的命运。

二、后殖民语境对翻译人才的诉求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仔细考察历史上西方的翻译实践,他所做的统计数据显示英美与其他欧洲语言之间在翻译数量上严重失衡,强势文化译入母语的外语作品远远不如自身作品译成外语的作品多,而弱势文化则是大量译入外语作品,译出的很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着各民族语言文化之间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英美译者在翻译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时,强行将自身社会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加入到原文中去,尽量用“透明通顺”的译文抹去原文的语言文化异质性,实行文化霸权。根据王岳川教授在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所做的统计,中国的翻译界也存在这种问题。20世纪末,大量译介西方的科技、文学等著作,数量达106800余册,以借鉴西方的思想来实现强国为目的,而同时期西方翻译中国著作的数量只有几百册,因此翻译在为中国注入新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了英语的强势话语。而且汉译英绝大数都是由海外汉学家翻译完成的,他们在译介中国的文学作品时,大多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无情地同化中国文化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而在世界文化市场的份额上只占到4%,美国则占到43%,中国在文化制造和输出上仍是弱小国家,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外来文化,还不能很好地将中国文化精髓和当代文化成果介绍到国外,这与我们的硬实力发展不相匹配。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思想,2013年11月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提高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性,指出必须加强培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话语体系,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中国文化大国形象,提升当代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翻译是扩大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中国译学界都是以译入为主,但大量的事实证明,海外汉学家根据自己的翻译目的,对中国文化做随意的改写和挪用,塑造出萨义德所说的“想象的东方”,因此将译介中国文化的任务完全交给海外汉学家是相不可靠的,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汉译英翻译团队。但在高校的翻译教学中,对汉语文化能力培养和重视远远不够,导致中国翻译人才严重短缺。

三、汉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由于长期以来英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缺失,英语专业的学生全盘认同西方文化,忽视母语语言文化价值,导致英语教师和学生对母语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不够,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更是令人堪忧。尼南贾纳认为,翻译不仅是殖民者实现殖民统治的帮凶,也是消解宗主国民族中心主义的力量,在后殖民语境下,高校翻译专业的教学不应该只注重吸收西方文化而忽视本土文化,不应该只注重培养“译人”而忽视“译出”,这就要求从事翻译高等教育的高层决策者和教育实践者们从翻译人才培养方案到具体的翻译教学实践都做好汉语语言文化知识在翻译教学中的渗透。

从宏观上来讲,首先,2011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提出了“毕业生应熟练掌握工作语言……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的要求,其中的“工作语言”理所当然包括了汉语,但这种提法太过笼统,没有对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群”进行具体明确的描述,缺乏可操作性。我们认为,翻译教学的高层决策者应该进一步明确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汉语言文化知识群”的具体要求。其次,鉴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对“中译英”人才的强烈需求,各高校在确定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变注重“译出”的翻译教学实践为“译入”与“译出”并重,将民族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责任纳入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从微观操作方面来讲,第一,要将翻译专业人才的选拔与普通外语专业的人才选拔加以区别,我们做课题调研时发现,很多高校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只对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有所要求,对汉语水平没有特殊要求。而国外不少培养翻译人才的机构选择双语基础都好的学生进入翻译系学习,中国香港浸会大学在本科翻译专业学生录取时,也会对学生中学毕业会考和高考汉语和英语成绩有更高的要求。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做法,在翻译专业人才选拔时提高对双语基本功的要求,从源头上保证学生双语基本功高于其他专业的同学,同时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汉语水平对翻译能力的制约,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地提高自身汉语言文化水平。第二,在翻译专业课程设置上,除了外语各方面课程的开设外,须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也作为语言基础知识类核心课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汉语言知识与能力;将“中国文化概要”、“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将“典籍外译”、“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等课程作为专业知识与技能选修类课程,培养学生民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能力。第三,在翻译专业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汉语言文化知识及其外译,比如在笔译实务与口语实务等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引入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作为翻译材料,加强学生对汉语言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解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在了解对方文化、尊重并宽容对方的文化同时,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培养有文化意识的译员,能够在翻译中彰显自己的文化。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6篇

任何表达信息的符号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来进行传递,然后被感知、接受解码。而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以口腔作为发音载体,所发出的语音可以传递信息,倾听的一方则可以感知语音蕴含的意思。因此,语音是人们在信息交际过程中的重要物质材料,有了语音,才能有语言表达。而每一种语言都有各自的发音系统,要求学习者能够掌握相应的发音系统,提高语音的学习效率。具体而言,影响留学生在汉语语音学习方面的因素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一)母语语音的影响

对不同的语言,或多或少都存在异同之处。人们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往往就会受到自己母语的影响。当前在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方面,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当留学生受到母语语音的影响过大,其母语依赖感会阻碍学生掌握汉语中比较类似的发音机制,甚至可能将其等同起来,发挥了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将母语语音的特点迁移到了汉语语音上。也有一些留学生更偏向于使用流利的母语,而对汉语这种第二语言的学生产生一种排斥感,因此阻碍其对汉语语音学习效率的提升。

(二)语音规则把握不佳

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不少的学生会产生学习困难。这其中也离不开语言内部自身结构与系统的影响。留学生在汉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发生语内迁移的语音错误。比如留学生在学习某一个语音之后,再学习另一个语音项目,相互之间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导致学生在继续学习时发生语内的语音知识负迁移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语音项目中,学生在没有准确把握语音规则的情况下,就会发生语音错误。比如留学生在学习zh、ch、sh、r这部分语音项目的知识之后,继续学习j、q、x、l这部分的语音项目,就容易发生混淆问题,引起发音错误。而除了这个之外,汉语的音位组合发音规律也很容易阻碍留学生的发音学习。比如,在汉语中的'o“在单念的时候,与其音值并不统一。例如ao、iao和ong等音位组合的音值都是[u],若是iong这种音位组合,其io的音值是[y],许多留学生都认为o的音值就是[o]。由此可见,语言规则的把握不佳,让留学生的语音学习产生较大的困难。

(三)教师的指导方法不当

留学生的汉语语音教学效率不高,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汉语语音课程的教师所采取的指导方法并没有与留学生的实际特点符合。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留学生更是如此,其在汉语语音学习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风格,学习目的也会存在差异,甚至其学习策略的相异之处也比较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汉语语音教学的实际水平会直接对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效果。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7篇

留学生的汉语语音学习中存在不少的问题,并不利于留学生真正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学习。基于此,笔者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留学生汉语语音的发声方法

汉语语音是留学生在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学习内容,而发声是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基础部分。留学生在初学汉语时,就需要注意掌握好汉语发声方法,以夯实汉语语音的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而汉语语音具有独特的发音特点与发音规律,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法来指导留学生掌握好汉语语音的发音。

1.运用五度标记法

对零基础的留学生而言,在汉语语音的发声学习中,声调是重点学习内容。但是留学生在初学时很难理解这四个声调之间的区别,再加上汉语同音字比较多,教师必须让留学生学会区分声调,正确掌握好声调的发音技巧,才能避免学生混淆汉语词义,形成汉语发音的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可通过五度标记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四个声调的高低差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作出正确的示范,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声调发音。其中,二声调与三声调比较容易混淆,此时教师可先让留学生掌握好一声调和四声调的发音方法,再指导其学会二、三声调的发音方法。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声调的掌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词语或者句子的整读过程中进行声调的发音训练,在实践中掌握好相应的高度变化。 2.音素方面的学习方法

生母塞擦音、声母塞音、前鼻音韵母、后鼻音韵母等等都是音素教学中需要注重强调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绎法来引导学生学会掌握发音位置,然后准确地模仿发音。比如在zh、ch、sh、r等音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卷舌、圆唇这两个演示动作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让留学生...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8篇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完成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涉及到选题、收集资料、编写提纲、安排结构、进行逻辑性论证等环节,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其中,选题作为科学研究的起点,就是选择、确立所要研究的对象、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目标和内容,影响着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水平。选题发生了偏差,就会犯南辕北辙的错误。

本文拟结合近年来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情况,谈谈选题的误区及对策。

一、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误区

1.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误区——片面求新,偏离专业方向

科学研究是以已知求未知,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创新性是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但这种创新要以专业知识为根基、为背景,不应片面求新,偏离专业方向,超越专业知识边界。以近三年我院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为例,总计677篇论文,选题方向包括:文学(古今中外作家作品和文艺思潮、文学流派等)470篇,占;语言学36篇,占;新闻传播学61篇,占9%;写作学、秘书学20篇,占3%;教育学(教材教法研究)40篇,占6%;其他50篇,占。这难以归类的其他方面的选题,大多属于偏离专业方向、缺乏专业根基的选题。具体说来又有两种情况:一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没关系,完全脱离了专业知识背景;二是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只有间接的、松散的关联。前者如“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思考”、“家庭暴力问题的成因和对策”、“无锡茶馆的文化定位和经营方略”、“无锡城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思考”、“关于《刑法》中“间接故意”的理解与辨析”、“论乡镇企业教育”、“关于秘书腐败问题的思考”、“大学生消费心理浅析”、“江南大学品牌构建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后者如“儒家精神在荣氏家族中的体现”、“扬泰地区姓名文化初探”、“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走进苏州——浅析苏州文化遗产”、“找准市场竞争中的平衡点——浅析中国电影期刊困境中的出路”、“对大学生活中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等。

孤立地看,这些论题大多是一定社会时期里的热点间题,而且不乏地域特点,的确具有学术探讨的价值。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同学不具有释疑解惑的专业知识。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相关的专业知识就像是开锁的钥匙。例如:我们对经济学不熟悉,就很难提出并解决好经济学方面的问题;我们对现代企业管理不熟悉,就很难提出并解决好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问题。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就其主要目的而言,它应该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在对相关专业性问题的探讨中,训练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就是说,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实践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检验,也是在实际应用中,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选题具有专业性,才能有效防止毕业论文走过场,才能有望充分实现预期的目的。

我们之所以称这种选题为片面求新,是因为这里的“新”,只是与合乎专业方向的论题在横向比较中所显现出的差异性。它不是对该论题理论研究上具有真正意义的新拓展。好比是错误地耕种了别人家的田地,而那片田地非但不是处女地,相反可能是肥田沃土,是长势喜人的丰收景象。

2.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误区——满足“通说”,缺乏学术价值

“通说”即通行的说法,是被认可了的结论性意见,是前人的智慧结晶,它们大多反映在专业教科书里,是我们用以探索未知的理论工具。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应该着眼于通说不完备或难以自圆其说的方面,进行深化、扩展或争鸣。仅仅满足于通说,实际上是在炒冷饭,是在打死老虎。

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围绕某一论题,以“定义—分类—特点—作用”的结构模式展开分析论证的,并不鲜见。这行文脉络仿佛是教科书中的章节,周密严谨,但内容上却仅限于对常识性问题的静态阐释,缺乏学术价值。

学术研究要致力于发现新的事实、提出新的假说、做出新的解释、构成新的体系、找到新的方法。它们是衡量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的选题是否具有创新性的主要尺度。

选择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选择“填补空白的论题”,也就是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做拓荒者,无疑具有创新性,而且是“原始性创新”。但一般说来,独辟蹊径,创立新学说是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力所不及的。“渐进性创新”,即通过量变的积累,不断补充、丰富和发展前人创立的理论或学说,应当成为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选题的自觉追求。

这种“渐进性创新”,可以是以新的材料论证旧的论题。学术研究重在指出客观对象“是什么(本质)”、“为什么(规律)”,也就是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现真理、发展真理。以新材料论证旧的论题,着力点不在于“发现”,而是以新的典型例证去加以证实和“发展”。例如:新闻的真实性问题,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新闻报道必须格守的原则,这早已成为共识。但新闻失实作为多发病和常见病,一直危害着传媒的公信力,而且,失实原因和表现形式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呈现多样性的特点,这就为相关选题预留下广阔的空间。或者说,有关新闻真实性问题的探讨,其学术价值主要体现于以新的病症作为解剖的标本,进行病理分析,开出医治的药方。

“渐进性创新”还可以是以新的角度、新的方法论证旧的论题。任何客观对象,都是多种要素相统一的复合体。如果仅仅做整体直观,难免空泛笼统,而选择角度实际上就是限定了一个研究的范围和区域。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作品研究的“基本项”、“共同项”包括:主旨、题材、语言、创作方法、人物形象、风格流派等。选择角度为单方面切入,而不是面面俱到。

角度是客观地存在于研究对象当中的,研究者可以自己选择,但不可以强行地植人。比如法院张贴的布告、街头胡乱涂画的非法小广告,通常并不具有审美价值,如果执意要从审美的角度来研究布告、小广告,就显得不伦不类。

方法是认识的工具。它所追求的是“殊途”,是通向某一目标的不同的路径。研究方法,是我们研究对象的途径、方式与手段。在文学批评当中,常用的方法有美学的、社会学的、心理学的、结构主义的、阐释学的方法等等。当然,在对某一对象的研究中,不同的方法之间常常是互补的,可以兼用的。比如传统的社会学批评比较注重文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能够帮助我们深人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但它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又不及形式主义批评那样精细。形式主义批评强调对文学文本的研究,自有它合理之处,但它割裂作品与时代、社会、作家、读者的联系,只是孤立地研究文学作品,又表现出极大的随惫性。

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误区——贪大求“难”,脱离主观实际

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分属于史、论、术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大小难易的差别。史、论、术,即学科历史、基本理论、实践应用。例如:语言学有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之分;文学有文学史、文学理论、应用美学之分。属于发展史的研究,要竭泽而渔,高屋建瓶;属于基本理论的研究,要学好哲学、美学、逻辑学,提高理论修养,长于分析,善于论辩;属于实践问题研究,要密切关注现实,具有学术敏感。一般说来,宏观上的问题,千头万绪,时空跨越大,属于难度大的论题;而微观上的问题,相对单一,难度小。例如:某位作家的研究、某部作品的研究、作品中某个人物形象的研究,它们的难度系数是依次递减的。再以下面选题为例:《鲁迅创作研究》、《鲁迅小说研究》、《研究》、《研究》、《阿Q性格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分析》……能分明地显现选题范围由大到小的变化。外延不同,难度不一样。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必须依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来选择论题。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9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实践能力

一、引言

“师者所以授业解惑者也”,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汉语言作为五千年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起到的作用自然也就不言而喻。面对国际上的“汉语热”和国内的“外语狂潮”,当前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未来的预备语文教师,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同时,也应当走进社会实际。也就是还要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入手,培养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从而以自己微薄的力量,让学生和身边的人正视重视汉语言文学,发挥汉语言文学的潜在积极作用。

二、当前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三、培养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进

身为中华儿女,身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所要承担的弘扬、发展汉语言文学的使命也就更重大。同时面对当前就业困难,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的师范生可以用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第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是最直接、最全面、最仔细研究五千年以来形成的语言文化的一部分人,除了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外,还要了解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而作为一名师范生,除此之外还担负着教书育人、培育下一代的使命,所以更是要立足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技能,转变自身思想观念。同时,相比其他的学习者对于汉语言文学应该有更深的热爱,更真挚的情感,唯有如此才能将自身所学真正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发挥出来。另外,还需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规范汉语言文学的日常使用,对于发音、用字、用词等都要十分严谨细致,以自身的行为带动周边人对于汉语言文学观念态度的转变,逐渐实现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3]作为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进一步提升专业知识、培养起对汉语言更高的热情,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做贡献。

第二,创新汉语言文学学习、教育、工作观念。除了时代的冲击以外,汉语言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如果不跟随潮流进行创新发展,就会令汉语言文化的魅力被掩盖,无法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在学校求学期间对于教师传授的知识要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性学习,在掌握所学知识的精髓同时,将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融入其中,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当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毕业,面临就业时,无论以后是从事教育工作还是其他行业,都要记得自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在魅力展示、弘扬出去,潜移默化之间影响更多的人。而对于希望从事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的在校师范生来说,创新自身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内心真正热爱汉语言文学,体会到汉语言文学对于人的积极作用,从而纠正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转变、创新汉语言文化学习观念做起。

第三,引导自身适应社会、逐步培养就业实践能力。所有的专业知识和思想观念都是走向社会,实现好发挥好汉语言文学育人引导作用的前提基础。对于在读的师范生来说,还要逐步培养起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既要积极入世了解汉语言文学当前的实时环境,了解社会需要的汉语言专业师范生的侧重点,于在校期间将自己培养成一名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随波逐流也是不可取的,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当初的目的,忘记对汉语言的那份热爱和执着。也就是,要在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生再将自己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后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表现,将汉语言文化中的精髓进一步弘扬发展,令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喜爱汉语言文学。

四、结束语

当前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所发挥的引导、育人作用也是大打折扣。而在读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既是汉语言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又是未来汉语言文学的传播者和发展者,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意义重大。面对这一情况,身为一名在读的师范生更是要肩负起国家和人民的重托,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目前这种局面。而以笔者的观点就是,应当首先培养提高自身的就业实践能力,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以自己的行为推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前行。

参考文献:

[1]任志萍.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03):57-59.

[2]刘思聪,文俊沣,郝丹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现状与改进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1):28-30.

汉语言文学专业认知报告范文2000字 第10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就业;能力培养

一、汉语言文学的社会现状

二、培养就业实践能力的方法

(一)立足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是最直接、最仔细以及最全面的,他们经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会比一般人更加了解汉语言的文化内容和覆盖的知识,在传播和创新汉语言文学方面更加有经验。他们的学习和研究内容会更加的深入有内涵,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文字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写作能力以及较高的文化修养,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去研究创新。这就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更应该担负起自己的使命。对于自身的专业要求不仅要做到而且要争取进一步做的更好,师范生对于自身的学习要坚持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教师也要转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丰富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融入新的教学和研究成果以推动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要从平时就注重自己的所学,不仅要学的多,更要学的精准。对于一名还没有毕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还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学生应该把握住机会,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于汉语言文学更高的热爱程度,为未来自身的发展和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要创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教育和工作观念

当今时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些新式的快餐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因此,汉语言文学也受到了时代的冲击。一方面对于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来说要做到在学习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时,不仅要积极的进行学习跟上老师的思路,更要学会有意识的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一个创新性的研究和应用,在有把握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感,使得知识更加融合贯通,以达到将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要改变自身老旧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学会引导学生,给学生学习汉语言的热情和兴趣,使得学生们真正热爱这一门艺术和学问,体会到汉语言文学的魅力与积极影响,使他们自觉的按照汉语言的规范去应用汉语言知识,从而潜移默化的带动身边更多人对于汉语言的学习和重视,逐渐改变目前社会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错误认识和应用,使得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更为规范,发挥出更大的魅力,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