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缴费合同 第1篇

“培训机构作为市场主体,其与家长之间的纠纷、歧义,最终仍然需要以合同为依据,通过合法渠道解决,于是合同就成为确保各方权益的重要依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拟定示范文本是朝着深化法治的方向探索,对于规范培训服务行为,保障双方合法权益,促进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专家指出,此次发布的《培训合同(示范文本)》不仅有利于家长及学生维护个人正当权益,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看,也反映并维护了培训机构的应有权利,真正体现了契约精神的平等与理性。

“示范文本强调对机构自有培训材料和课件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激励机构加大原创力度和研发投入,从而促进培训机构实现转型升级。而且,示范文本相关条款还赋予培训机构可以依法制定适合其自身的培训管理制度,并要求学员遵照执行,以确保培训活动顺利进行。显然,这对培训机构的健康发展是一种重要保障。”董圣足告诉记者。

董圣足还指出:“本次示范文本相对均衡、对等的合同权利义务设置,对培训机构的合法权益也是一种有力保护。当发生纠纷时,培训机构可以以合同约定为依据,依法处置相关争议事项,从而有效抵御一些非理性过度维权行为给自身利益带来的无谓伤害。”

规范校外培训行业,仍需当事人积极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出台的《培训合同(示范文本)》并未强制要求所有校外培训机构必须使用该合同文本。那么,《培训合同(示范文本)》能否真正起到规范校外培训行业的作用?

熊丙奇指出,这一切都取决于培训机构要采用示范性合同文本,以及家长要求培训机构用示范性合同文本签约。如果家长对待签订合同采取无所谓态度,不认真考察培训机构资质,就在培训机构的焦虑营销攻势下,担心报不上班而缴费,那么就算有格式合同,还是有家长会签订培训机构提供的自制合同。这类家长其实助长了培训机构的违规经营行为,要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经营,消费者的理性、成熟是极为重要的力量。从这一角度说,示范性合同,也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一份有用的选择培训机构、维权的指南,会让家长变得理性、成熟。

储朝晖认为,除了各级行政部门要依法行政,引导社会各方通过完善法治的市场,提高鉴别能力、有序参与培训活动之外,更需要相关当事人积极参与,共同推进。“培训机构也可将使用示范文本作为自身合法合规性的显示,获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更多的客户,同时加强自身规范建设,体现对家长和学生的尊重与负责,从而在学生家长与校外培训机构之间形成更多的共识与互信,构建家长和学生需要的、均衡的校外培训体系。”(本报记者 唐芊尔)

培训机构缴费合同 第2篇

一、仅持线上培训许可的培训机构不得开展线下培训,仅持线下培训许可的培训机构不得开展线上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未经许可不得开展非学科类培训。

二、培训机构不得使用培训贷方式收取费用,预收费须

全部进入培训机构收费专用账户,并根据属地监管部门要求,通过银行托管或风险保证金方式全额纳入监管范围。

三、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依法实行

政府指导价管理,培训机构在政府制定的基准收费标准和浮动幅度内,确定具体收费标准。

四、培训机构培训时间不得和接受培训方当地中小学校

教学时间相冲突,培训结束时间线下不得晚于20:30,线上不得晚于21:00,且不得留作业。线上培训机构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

五、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超标超前开展培训,严禁占用

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培训。

六、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应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

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教育教学规律,价值导向正确。

七、培训机构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培训材料管理工

作,遵照《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八、线上培训机构不得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

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

九、从事学科类培训的教学、教研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教

培训机构缴费合同 第3篇

其次要明确准入程序。《意见》规定了属地管理和“先证后照”原则,非学科类线上培训机构须取得省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进行法人登记。非学科类线下培训机构须取得县级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后,再进行法人登记;跨县域开展线下培训的,要在每个县域取得有关主管部门的行政许可;对于经营多种非学科类业务的机构,可由主要监管部门牵头,实行部门联合审核。这就明确了在“双减”文件提出的“分类管理”模式下,各级教育、体育、科技、文旅等部门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监管权限,有利于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有效管理。

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做好营利性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工作,根据《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校外培训机构变更、终止的,经审批机关变更许可证、收回办学许可后,需要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

第三要持续规范行为。《意见》规定,非学科类培训内容应与培训对象的年龄、身体素质、认知水平相适应,符合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样化学习需求,不得开设学科类培训相关内容,杜绝应试倾向,保障培训质量,才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全面落实《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加强对培训材料的全流程管理,并规定了培训时间、培训收费、安全管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