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一篇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的时候就非常投缘。

两人曾合伙做买卖,管仲家里穷,拿不出多少本钱来,鲍叔牙也不在乎。如果买卖赚了钱,管仲要多分一些,鲍叔牙也心甘情愿。因为他知道管仲不是贪财,而是穷得急等钱用。

他俩还一起当过士卒,打起仗来,冲锋时,管仲在后,鲍叔牙在前;败退时,管仲在前,鲍叔牙在后。别人都说管仲是胆小鬼,但鲍叔牙却替他辩护说:管仲在家中是个独生子,家里还有一个老母亲,需要他奉养,他可不是胆小,他是个做大事的材料。

管仲曾感慨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后来,管仲因为错保公子纠而得罪于齐桓公,鲍叔牙在齐桓公面前力保管仲,并推荐管仲当了齐国宰相。到了管仲病重,临死时,齐桓公到病榻前询问谁可继任为宰相,管仲并没有推荐鲍叔牙,而且说:鲍叔牙为人贤良,但过于疾恶如仇,不是当宰相的材料。

后来,一些小人把这话传给鲍叔牙,本来是要挑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关系,没想到鲍叔牙却说:管仲说得对,如果让我当宰相,我首先把你们这些小人杀干净。

【大道理】:

管鲍之交,成为交友的典范,流传千古。这种交情的基础不是利害关系,不是互相借重、互相吹捧,而是真心相助,不图回报。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二篇

这样的人少了一份圆融和变通,是很难在勾心斗角的官场上立足的。

管仲了解鲍叔牙,正如鲍叔牙了解管仲一样,他们之间无需说太多,因为彼此相知,从无隔阂,而这或许就是管鲍之交的真正秘诀吧。

庄子有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这句话用在管鲍二人身上,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管仲对鲍叔牙从来都没有过分的亲近与客套,甚至他也未曾说出一句感激的话;

但在这世间,他依旧是最了解和关心鲍叔牙的人,哪怕在临死前,他还在为鲍叔牙担忧。

而且对于管仲而言,鲍叔牙既是朋友,也是伯乐,甚至还是恩人。

生活贫穷的时候接济他,名声扫地的时候支持他,性命堪忧的时候搭救他,可以说,没有鲍叔牙,就没有名震千古的管夷吾。

唐代诗人高适在《赠任华》一诗中写道:

君不见管仲与鲍叔,至今留名名不移。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三篇

管仲的祖上是周穆王的后代,那是地地道道的“皇亲国戚”,可到了他这一代,家族早已没落衰败。

此时的管仲就好比三国时的刘皇叔,虽然是“xxx”的皇室血统,但也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

不过管仲要比刘皇叔幸运一些,因为他还有一个铁哥们,可以一起搞事业、做生意,关键时刻还能救济他一下,这个人就是鲍叔牙。

鲍叔牙的父亲是齐国的大夫,虽然到他这一代也是没落了,但鲍叔牙的手里毕竟还有些资产,虽然手中无权,但也算是衣食无忧。

不过,家境殷实的鲍叔牙,可从来没有瞧不起一穷二白的管仲,相反,他十分敬服管仲,也经常接济管仲。

这对于管仲来说无异于是雪中送炭,但身为七尺男儿,又怎能靠别人的接济生活呢?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四篇

【成语】: 管鲍之交

【拼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解释】: 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成语故事】: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鲍叔牙却对仆人说:“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

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大王子诸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小王子小白逃到莒国,管仲则带着小王子纠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大王子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五篇

在春秋时代,各诸侯国都奖励耕战、抑制商业,商人的地位也比较低下。

但管仲不在乎,只要能赚钱,商人就商人吧。

对于管仲决定的事,鲍叔牙一向予以支持,既然管仲要经商,那鲍叔牙自然是无偿提供本钱了。

在创业阶段,鲍叔牙提供的本钱最多,可到了分利润的时候,管仲却总要多拿一些。

而且还拿得问心无愧,仿佛理当如此。

鲍叔牙是个君子,自然不会去斤斤计较,但旁人却看不下去了。

他们都为鲍叔牙鸣不平,甚至有人要为鲍叔牙出头,去教训管仲一顿,而鲍叔牙却笑道:

“管仲并非贪财之人,他只不过是家里穷,穷人多拿一点又有什么大不了呢?”

但管仲的运气实在太差,生意没做几天就“关门大吉”了,就连鲍叔牙的老底也被他赔个精光,于是,管仲决定弃商从政。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六篇

为此,齐桓公特地遣书给鲁国,叫鲁国交出管仲,否则齐军将全面进攻鲁国。

鲁庄公虽然被吓傻了,但鲁国可也有明白人,这个人叫做施伯。

这施伯当真是个智者,对于齐桓公想要任用管仲的意图,他是一下子就给看破了。

于是他连忙对鲁庄公说道:

“齐桓公匆匆忙忙地想要回管仲这个阶下囚,不是为了报仇,而是想任他为相。

这么说吧主公,管仲之才举世罕见,恐怕我们整个大周也找不出第二个来。

假如管仲被齐国任用,那齐国必将称霸天下,到时候,我们鲁国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鲁庄公听施伯赞管仲为“世间大才”,差点笑出了声。

在他看来,管仲就是一个干啥啥不行,只会贪财投机的胆小鬼,能是什么大才?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七篇

管鲍之交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列御寂《列子.力命》

从前,齐国有一对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资的。可是,当赚了钱以后,管仲却拿的`比鲍叔牙还多,鲍叔牙的仆人看了就说:“这个管仲真奇怪,本钱拿的比我们主人少,分钱的时候却拿的比我们主人还多!xxx鲍叔牙却对仆人说:xxx不可以这么说!管仲家里穷又要奉养母亲,多拿一点没有关系的。”

有一次,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进攻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就骂管仲说:“管仲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xxx鲍叔牙马上替管仲说话:xxx你们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着他的命去照顾老母亲呀!xxx管仲听到之后说:“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人可是鲍叔牙呀!xxx后来,齐国的国王死掉了,公子诸(zhū)当上了国王,诸每天吃喝玩乐不做事,鲍叔牙预感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就带着公子小白逃到莒(iin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iiu)逃到鲁国。

不久之后,齐王诸被人杀死,齐国真的发生了内乱,管仲想杀掉小白,让纠能顺利当上国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时候,把箭射偏了,射到了小白的裤腰,小白没死。后来,鲍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纠还早回到齐国,小白就当上了齐国的国王。小白当上国王以后,决定封鲍叔牙为宰相,鲍叔牙却对小白说:“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强,应该请他来当宰相才对呀!xxx小白一听:“管仲要杀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请他来当宰相!xxx鲍叔牙却说:“这不能怪他,他是为了帮他的主人纠才这么做的呀!xxx小白听了鲍叔牙的话,请管仲回来当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帮小白把齐国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说:xxx我当初贫穷时,曾和鲍叔一起做生意,分钱财,自己多拿,鲍叔不认为我贪财,他知道我贫穷啊!我曾经替鲍叔办事,结果使他处境更难了,鲍叔不认为我愚蠢,他知道时运有利有不利。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辞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他知道我没有遇到时机。我曾经三次作战,三次逃跑,鲍叔不认为我胆怯,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亲。公子纠失败了,召忽为之而死,我却被囚受辱,鲍叔不认为我不懂得羞耻,他知道我不以小节为羞,而是以功名没有显露于天下为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啊!xxx

鲍叔推荐管仲以后,自己甘愿做他的下属。鲍叔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吃俸禄,常常成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赞美管仲的才干,而赞美鲍叔能了解人。

后来,大家在称赞朋友之间有很好的友谊时,就会说他们是“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本义指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友情后来形容朋友之间交情深厚、彼此信任的关系。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八篇

成语释义:

比喻知心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情谊深厚。

来源追溯:

《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故事链接:

春秋初期,有一对罕见的要好朋友,一个叫管仲,一个叫鲍叔牙。这两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政治家。

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合伙做过买卖。鲍叔牙富有,本钱出得多;管仲贫穷,出的本钱少,但赚了钱后,管仲给自己多分钱。鲍叔牙手下的人不服气,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不这样认为,他说:“管仲家里等着钱用,是我乐意多分给他的。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怎么能说他贪钱?”

管仲领兵打仗,三战三败,有人说因为他心惊胆怯,贪生怕死,所以接连败下阵来。但鲍叔牙为管仲分辩说:“谁说管仲贪生怕死?他为的是母亲老了,又多病,不能不让自己活着去侍养她。”

最能体现两人友谊之深的,是鲍叔牙把相国的高位让给管仲。后来,管仲感动地说:“在我为公子纠囚禁受辱的时候,鲍叔牙并不以为我无耻。生我者是我的父母,真正熟知我的是鲍叔牙啊!”

学以致用:

俗话说:“千金难买一知己。”小曾和小李可谓是管鲍之交,两人在单位同事了二十多年,互相帮助和照顾,从来也没有分开过。

管鲍之交故事梗概30字 第九篇

【汉字书写】:

管鲍之交

【汉语注音】:

guǎn bào zhī jiāo

【成语出处】:

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用于好朋友,重在表示两人相知;也作“管鲍之谊”。

【管鲍之交的意思】:

管:管仲;鲍:鲍叔牙。皆为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两人是知心朋友,交谊深厚。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管鲍之交的近义词】:

情深谊厚、生死之交、陈雷之契、莫逆之交、管鲍之好、羊左之谊;

【管鲍之交的反义词】:

寡恩少义、萍水相逢、点头之交、孙庞之隙;

【管鲍之交的故事】

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是齐国赫赫有名的政治家,也是一对推心置腹的朋友。管仲和鲍叔牙合资经商,分钱的时候,管仲总是要多一些,鲍叔牙不认为他贪财,而是知道他太穷困;管仲替鲍叔牙办事,但总是越办越糟,鲍叔牙并不认为他愚蠢,而是知道事情有不顺利的时候;管仲三次做官都被罢免,鲍叔牙不认为他没有真才实学,而是知道他没有遇到好的时机;管仲三次参战三次逃跑,鲍叔牙不认为他贪生怕死,而是知道他家中有母亲需要照顾。鲍叔牙对管仲了解得非常深透,管仲感激涕零地说:“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子呀!”后来齐国发生内乱,管鲍两人各为其主,鲍叔牙的主公胜利,成了有功之臣,管仲则成为阶下囚。鲍叔牙为管仲说情免他死罪,还推荐他担任相国,自己则心甘情愿地做管仲的副手。由此产生了成语“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例句】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敦传》:“昔臣亲受嘉命,云:‘吾与卿及茂弘当管鲍之交。’”

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前与苏子瞻山河订誓,本为管鲍之交,名位相倾,顿起孙庞之隙。”

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由湖南到北京)》:“临分手,他对我说;我们谈得很好,‘愿结管鲍之交’,以后要常见面。”

【管鲍之交造句】

他就从来没品尝到书上所形容的管鲍之交那种开诚相见的友情,因为连父母对他都是勾心斗角。

他们两人的关系虽然扑朔迷离,但没有丝毫功利和势力,与传说中的管鲍之交相比起来毫不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