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

四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人就在黄河、长江两岸创造文明。黄帝时统一中原,成为当时的部落盟主。黄帝衰微后,又有许多重要人物或贤明的君主成为实际统治者,包括少昊、帝颛顼、帝喾、帝尧等(参见涿鹿之战结局如何?蚩尤为何是黄帝之臣?我们为何自称炎黄子孙?黄帝的两名嫡子都曾继位首领?颛顼和祝融的绝地天通实际上是利用宗教改革实现意识形态的统一)。

他们所居住的黄河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黄河古称“河”,全长约5464公里,仿佛是画在中华大地上的一个“几”字,共计滋润75万多平方公里土地,注入渤海。

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平均每年卷积16亿吨到汹涌河水之中。自第二阶梯下降到第三阶梯后,地势平坦,流速减缓,河水不足以携带泥沙,泥沙下沉,河道变宽,河床架高,容易堵塞、决口,所以决口一般发生在下游。

黄河决口后还会导致改道,故道附近就成了冲积平原,华北平原多是得黄河之力形成的。黄河的改道有时东下半路转头北上从天津入海,有时从江苏北部、中部夺泗、淮入海,有时从山东夺济水入海。济水下游曾经有一片大湖,称作巨野泽(大野泽),山东省巨野县便因此而来,巨野泽最大时经今山东微山湖联通泗水。由于黄河逐渐沉沙侵蚀巨野泽,致其水域逐渐收缩,不过宋朝时巨野泽依然挺大,号称八百里梁山泊,到明初时梁山泊也没了。巨野消失后,济水也随之消失了,现在的黄河河道可能覆盖了济水河道。所以黄河下游像是一个大尾巴,呈扇形来回摆动。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的数据,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之间的两千五百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达1590次,较大改道26次,其中6次为大改道,后世用“善淤、善决、善徙”来形容它的这种特性。

黄河决口的最大危害并非是大家想象的那样,宛如大瀑布浩浩荡荡,无数生灵被淹死。这只是初期灾害,实际上死者长已矣,存者要继续生活,决口之后,黄河新河道形成之前,黄河水会借小河形成多个河道,而小河承载力有限,大水漫灌,洪水弥漫,四处侵袭,且河沙淤积后地面抬升还会倒灌。本来人们开发的土地资源有限,生产生活都在那方寸之间,水又与人争夺土地,导致生存空间缩减,对生者来说才是最大的危害,这一时期可能肆虐几十年。

而所谓治水,实际上就是让黄河重新回到故道,或者引导到大河中形成新河道。

在那个虽然存在联盟但实际上诸侯氏国各自为政的时代,治理像黄河决口这样级别的洪水的难度是相当大的。

第一,生产力有限,没有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达不到治理能力。

第二,较早时的部落没有财产或固定资产,又往来迁徙,一旦发生洪水淹死的被淹死了,没淹死的就重新找新地方了,没有积累治水经验。

第三,没有强有力的^,一者能征集的劳工非常有限,不能进行大工程建设;二者没有黄河其他地方氏国的配合,仅仅治理某一块区域是治标不治本,即使堵住了现存的漏洞,下一个漏洞又会立刻出现。

仰韶后期到龙山时代,阶级、私有财产、城池出现(仰韶后期到龙山时代时,中国最古的^开始出现),人们不仅有了资产还有重资产,而且众多氏国林立,各有各的地盘,没有好地方迁徙,人们安土重迁,这时候有了水患,人们就要设法适应。实际上黄河下游先民与环境水患进行了持续的斗争,女娲补天的神话或许也可能是治水的一种体现。

大家想象一下,在生产力有限,没有先进的水利技术和设备,没有治水经验和能力的时候,人们如何与水共处,也就是灾区部落首先要做的什么?

肯定是自保!为了保住自己的地盘和城池,或许会运土来构筑堤坝防止水灾蔓延,或者加固城墙,甚至开挖小沟往别处放水。《国语》有“昔共工……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的记载,《淮南子》《世本》等有鲧造作城池的记载(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鲧作城),《淮南子》也记载共工有放水施害的行为(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或许就是如此。

所以,本来就不好治理,就算治理好了一处,或者别的地方又漏了,或者别的部落又放水过来了,简直就是死结。

尧帝时期,黄河再次决口,为了更好的统治,尧帝寻求治水大臣,众多部落推荐了今河南嵩山一代的崇伯鲧;同时尧帝还寻找接班人,大家推荐了有虞氏的舜。于是,鲧和舜在历史的机缘下,分别走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两者的命运却截然相反。

鲧采取堵漏的方式治水九年而无功,舜在尧的考察培养下成功成为接班人并开始摄政。舜见鲧治水无功,便以以摄政王兼“中央督导组组长”的身份亲自去督办他治水无功(行视鲧之治水无状),多种古籍记载,鲧被杀死在羽山,《山海经》更是指出来执行这个任务的是祝融(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祝融介绍见被楚国奉为先祖的祝融,到底什么来历)。

后来尧帝死去,舜帝即真,然而水患依然存在,舜帝重要的政务仍是治水,他会选择谁作为治水总理?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2

在我国远古时代,相传四五千年前,发生了一次特大洪水灾害。为了解除水患,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治水,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被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会议又推举了鲧的儿子禹。他是一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

大禹请来过去治水的长辈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并且经过实地考察,制定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用“疏导”的办法根治水患。大禹亲自率领二十七万治水群众,全面进行疏导洪水的劳动。

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在治理洪水中,曾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而不入。

在他的领导下,人们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伏伏帖帖地流入大海。在治水的同时,大禹和治水的大军还大力帮助老百姓重建家园,修整土地,恢复生产,使大家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3

尧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 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音gǔn)。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发现鲧办事不力,就把鲧杀了,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在今山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4

古往今来和中外的一切^,都是人事的^。中国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西方首相上台后首先是组建内阁,现代社会一个企业或者单位,一把手换了之后也会进行相应的人事调整。

尧舜时有些著名的人士如皋陶、伯益、伯夷、彭祖、禹、商朝的始祖契、周朝的始祖弃等,尧帝在位时没有重用,其中禹就是被舜帝诛杀的鲧的儿子,后来接任了舜的盟主位置。

《世本》说“鲧娶有辛氏,谓之女志,是生高密”,高密一说是禹的名字,一说是出生地名或者封国名;《大戴礼记》说他是“高阳之孙,鲧之子,曰文命”,《史记》承袭其说;而《帝王世纪》则细节满满:鲧妻子叫修已,吃了神珠薏苡——薏苡是一种中药,也可以煮粥,有美容功效——但是修已没因此变美,而是胸部裂开而生禹,又说他名文命,字密。这或许是根据禹姓姒从以而引申出来吃薏苡仁的故事,也有说禹的姓是尧或舜赐予的。

禹除了“母生”,还有“父生”的说法。《山海经》载“鲧复(通腹)生禹”,其后又有鲧死后化作黄熊、黄能、黄龙、玄鱼等说法,后来的典籍又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又被“副(或剖)之以吴刀”才化作动物的,还出现了被吴刀剖开肚子生下禹的故事。

除去神话性质的故事,后世学者多认为禹是西羌人或者势力范围在西羌(《新语》大禹生于西羌;《史记》禹兴于西羌),也就是今四川省岷山、汶川一带,与西陵氏、蜀山氏地望相近。由于西羌范围过大,后又有人具体化为“禹生石纽”。

当时的禹的身份,可能一边继承了鲧的族长位置,成为一方诸侯,并在联盟中有一席之地;一边是罪臣后代,在联盟中要受到打压、提防。戏剧性的是,在舜帝举行的推举会上却成为重要人选。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5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手下的大臣找到身边,对他们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

于是群臣和各部落的首领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治了九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鲧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的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后来鲧就死在那里。

舜也来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认真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实在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穷乡僻壤,人迹罕至的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大禹感到自己的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他沿途看到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他一次次在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民面前流下了自己的清泪,而一提到治水的事,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都会向他献上最珍贵的东西,当然他不会收下这些东西,但是他感到人民的情意实在太浓太浓,这也倍增了他的决心和信心。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披星戴月地干。

他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那是他的妻子涂山氏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他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就是:冀州、青州、徐州、兖州、扬州、梁州、豫州、雍州、荆州。他的治水方法是把整个中国的山山水水当作一个整体来治理,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

然后他治理山,经他治理的山有岐山、荆山、雷首山、太岳山、太行山、王挝山、常山、砥柱山、碣石山、太华山、大别山等,就是要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水路。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他治水讲究的是智慧,如治理黄河上游的龙门山就是如此。龙门山在梁山的北面,大禹将黄河水从甘肃的积石山引出,水被疏导到梁山时,不料被龙门山挡住了,过不去。大禹察看了地形,觉得这地方非得凿开不可,但是诺大一个龙门山又如何是好,大禹选择了一个最省工省力的地方,只开了一个80步宽的口子,就将水引了过去。因为龙门太高了,许多逆水而上的鱼到了这里,就游不过去了。许多鱼拼命地往上跳,但是只有极少数的鱼能够跳过去,这就是我们后人所说的“鲤鱼跳龙门”,据说只要能跳龙门,马上鱼就变成了一条龙在空中飞舞。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后代人们感念他的功绩,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禹神”,我们的整个中国也被称为“禹域”,也就是说,这里是大禹曾经治理过的地方。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6

4000年前,黄河流域发生洪灾,大禹治水有功,在百姓中威信极高,当时的华夏族首领舜将帝位禅让给了大禹。关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百世。

传说尧在位的时候,洪灾泛滥,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四方部落首领们都推荐鲧去治理洪水。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但他采用堵的方法治水,结果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尧后的帝王舜杀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他创造了多种测量工具和测绘方法。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多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选他继舜之后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大禹的贡献首先是治洪水。在当时部族分裂的情况下,他很有见地的制定了“天下一统”的治水方针,创造性地采用了“导山治山”的方法。传说他安排助手伯益修《山海经》,第一次记载了中华大地的山川河流、人物事件以及飞禽。

禹完成了治水的使命,使百姓重建家园安居乐业,而且他当了首领后,继续兢兢业业,勤于政务,在他统治时期,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氏族公社的后期,氏族、部落的首领们利用自己的地位,把剩余产品作为自己的私人财产,变成氏族的贵族。部落之间发生战争,捉住了俘虏,把他们变成奴隶,为贵族劳动。这样,就渐渐形成奴隶和奴隶主两个阶级,氏族公社开始瓦解。

后来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出现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7

传说在远古的尧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尧帝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作三仞之城,想把居住区围护起来堵塞洪水,做了九年也没做好,最后被放逐到羽山而死。舜帝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

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用水方法为“疏顺导滞”,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淤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感人传说。相传禹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畅通无阻;他治水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他不畏艰苦,身先士卒,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因为治水有功,舜传位给禹。后来,禹的儿子启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禹便被称为“夏宗神”。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8

大禹治水(鲧禹治水)是古代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传说。他是黄帝的后代,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鲧、禹父子二人受命于尧、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负责治水。

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其故事背景是上古时期,火神祝融与水神共工大战,最后共工败在祝融手下,怒撞不周山,导致天塌地陷,洪水泛滥。最后只得请来女娲娘娘收拾这烂摊子,将天上的窟窿补上,但民间的洪水之灾却成了遗留问题。

直至三皇五帝时期,华夏民族成为一支稳定的部落力量,鲧、禹父子授命,治理黄河水灾。鲧治理黄河水灾耗费了九年,仍为见其效,当时的首领舜降罪于他,革去官职,流放羽山。经过众人举荐,这项任务便由鲧的儿子大禹来继承。大禹深知肩上担子沉重,授命后当即收拾行囊与妻子告别,此时妻子正怀上了大禹的儿子,但为了不阻碍丈夫的志向,隐瞒不予告知。

大禹带领着伯益、后稷等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实地考量了各地的水文地理,山势脉络,而大多地方都在穷乡僻壤之地,条件极为艰苦,大禹一行人手持准绳与规矩,走到哪里便测量到哪里,足迹遍布黄河沿岸。

在勘测的过程中,大禹亲眼所见当地百姓深受水灾之害,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看到民众眼里的挣扎与期望,大禹心中更加坚定了不治水灾不言归家的决心,十三年期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未曾见过他刚出世的儿子。

最终大禹成功治理了黄河水灾,驯服了咆哮奔腾的黄河,使其平缓地流入渤海,黄河沿岸的田地皆成为了万亩良田,百姓安居乐业。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9

在舜帝带领下,不仅大禹成功治水,设置九州、五服等,其余各大臣们也纷纷在各自岗位上取得了成绩,联盟势力空前高涨,道德远播四海(声教讫于四海)。

舜帝很高兴,开始论功行赏:

赐给大禹一块代表至高荣誉的黑玉,一者代表赞赏,一者代表大功告成(於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估计大禹除了继承父亲鲧的崇国,还被赏赐于夏。

大禹很谦虚,趁机举荐了伯益(大费):“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啊,伯益也出力了。”(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

大舜也奖赏了伯益,估计是封赐到费国,因此伯益又叫大费,还赐给他黑色旗帜,并祝他后嗣繁盛。(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后来舜帝还与伯益部落进行联姻,将自己宗族的姚姓美女介绍给他做媳妇,伯益继续就留在大舜身边,为其饲养鸟兽。大舜见伯益驯养的鸟兽很好,功劳卓著,就赐其姓嬴(舜赐姓嬴氏;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因此秦国的国姓就是嬴。

封伯夷(或四岳)为吕氏,可能封地是吕国或者吕国、申国,或者吕国后来又发展出申国,吕氏后裔中的吕尚即姜子牙在商末帮助周国推翻纣王,受封到齐国

弃因农业发展让国民吃饱了饭,被封到山西,为姬姓,他是周朝天子的始祖。

契被赐姓子,封于,数百年后其子孙后代建立了商朝

一说,大禹治水成功时是在尧帝时期、舜帝摄政之时,以上赏赐或是尧帝所为或者舜帝以尧帝名义或者舜帝代尧帝,如《论衡》“昔尧赐契姓子;赐弃姓姬;赐禹姓姒,氏曰有夏;伯夷为姜,氏曰有吕”;韦昭注《国语》“尧赐禹姓曰姒,封之于夏”;《吴越春秋》“尧曰:‘俞!以固冀于此。’乃号禹曰伯禹,官曰司空,赐姓姒氏”。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0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和房屋,人民流离失所。在这种情况之下,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开始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一天,他把大臣叫到身边,说:“各位大臣,如今水患当头,人民受尽了苦难,必须要把这大水治住,你们看谁能来当此大任呢?”群臣都推举鲧。尧素来觉得鲧这个人不可信,但眼下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于是就暂且将治水的任务委任给鲧。

鲧治水9年,大水还是没有消退,他消极怠工,拿国家这一艰巨任务当儿戏。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革去了鲧的职务后,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

大臣们都推荐禹,“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禹是鲧的儿子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协助禹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刚结婚才4天,洒泪和恩爱的妻子告别后,他就踏上了征程。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沿途看到了无数的人民都在洪水中挣扎,大禹一次次为之流泪。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其要点就是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当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

大禹生活简朴,住在很矮的茅草小屋子里,吃得比一般百姓还要差。但是在水利工程上,他又是最肯花钱的,每当治理一处水患而缺少钱,他都亲自去争取。

他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治水路过自己的家,听到小孩的哭声,他的妻子刚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多么想回去亲眼看一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一想到治水任务艰巨,大禹只得向家中那茅屋行了一个大礼,眼里噙着泪水,骑马飞奔而走了。

大禹根据山川地理情况,将中国分为九个州,他先治理九州的土地,该疏通的疏通,该平整的平整,使得大量的地方变成肥沃的土地。然后治理山,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往下流去,不至于堵塞。山路治理好了以后,他就开始理通水脉,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了他治理的痕迹。

大禹治水一共花了13年的时间,正是在他的手下,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1

尧的时候,中原地带就经常闹水灾。常常是洪水漫天、无边无际,围绕着大山,淹没了丘陵,使老百姓叫苦连天。尧当时也向各部落首领访求过能治洪水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荐了鲧。尧对鲧是不满意的,曾说:“鲧为人好违抗命令,摧残同类,是不能胜任的。”但大家说没有比鲧更合适的人出来治理洪水了,因此尧就同意鲧去试试看。

果然,鲧去治理洪水,只知道筑坝挡水,结果经过了九个年头,洪水仍然没有消退。这时候,舜代行了尧的职务,他在外出巡视时发现鲧治水不力,就立即下令撤了鲧的职务,并将他放逐到僻远的羽山地方。鲧最终死在了那里。

舜登天子位以后,他最大的心事就是为老百姓治理好洪水。于是他打开国都四面的城门,请四方诸侯及十二州首领都来反映情况,议论天子的言行,替天子提意见和建议。他问大家:“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努力工作,治理好洪水,我就请他当辅政官‘司空’。”

众人都说禹可以胜任这个职务。

于是舜就说:“啊,不错!禹,你来治理洪水,可要恪尽职守啊!”

禹跪下向舜叩头,想将司空的职务让给后稷、契和皋陶。但舜说:“你很合适,不要再谦让了。你现在应该到工作岗位上去负起你的责任了!”

于是舜就让禹带着伯益、后稷做助手出发治水去了。这时候,禹与涂山氏女儿结婚刚四天。禹为人仁爱可亲、诚实忠厚,工作勤勉谨慎,手脚又灵活、敏捷。他感伤自己的父亲鲧因没有完成治水大业而受了惩罚,自己便吃苦耐劳、殚精竭虑地从事治水工作。他随身带着测量的准绳,登高山立标志,跑九州测地形,不顾暑热冬寒,不顾雨雪泥泞,日日夜夜奔走在治水工地上;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甚至听到自己刚出生的儿子的哭声,都不进去看一下妻子和孩子;他自己饮食、衣着节俭,住房简陋低矮,可是治水兴修水利,却愿意出大钱、花大力气。就这样,整整十三个年头,他带领众百姓开辟了九州的道路,疏通了九条大河,整治了九个大泽,开凿打通了九座大山,终于用疏导的方法治好了洪水,安定了九州,并且命令伯益教百姓在低湿的地方种稻,命令后稷教百姓种各种庄稼。于是,使五千里见方的地带成了鱼米之乡,使各方的部落都来进贡。

禹为国家建立了大功以后,他一点也不居功自傲。舜也经常与禹对话,共同商讨治理天下的方略。有一次,舜对禹说:“啊!大臣啊,应该是我的大腿、臂膀和耳、目,你们要帮助我为百姓造福。如果我有什么邪僻不正当的行为,你们应该向我指出、匡正我,而不要当面恭维我,背后说我的坏话。”

禹说:“帝说得很对。做天子,最危险的就是善恶不分,听不得批评的意见。”

舜又说道:“我想发展六律、五声、八音等音乐,用以来体察政治、宣扬礼义智信,你看怎样?”

于是,禹就作了名叫“九韶”的乐曲,一边用以祭祀山川神主,一边用来警喻掌权的大臣和天子。例如有一首歌曲的歌词这样唱道:天子明哲啊!大臣贤良啊!众事安定啊!又有一首唱道:天子细碎无大略啊!大臣懈弛不进取啊!这样万事就要败坏啊!

舜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是啊,是啊!以后大家要谨慎啊!”于是,就决定推荐禹作为他的继承人。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2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从他父亲鲧(gun滚)的时候起,就开始治水。我国人民与洪水搏斗的古老故事,就是从鲧开始的。

相传距今约四千多年前,我国是尧、舜相继掌权的传说时代,也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尧对大家说:“水灾无情,请大家考虑一下,派谁去治水?”大家公推鲧去办理。尧不赞成,说:“他很任性,可能办不成大事。”但是,首领们坚持让鲧去试一试。按照当时部落的习惯,部落联盟首领的意见与大家意见不相符,首领要听从大家的意见。尧只好采纳大家的建议,勉强同意鲧去治水。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象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制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寻找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并在重要的地方堆积一些石头或砍伐树木作为记号,便于治水时作参考。这次考察是很辛苦的。据说有一次他们走到山东的一条河边,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了,一下子卷走了不少人。有些人在咆哮的\'洪水中淹没了,有些人在翻滚的水流中失踪了。大禹的徒众受了惊骇,因此后来有人就把这条河叫徒骇河(在今山东禹城和聊城县一带)。

考察完毕,大禹对各种水情作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露宿野餐,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尤其是大禹,起早贪黑,兢兢业业,腰累疼了,腿累肿了,仍然不敢懈怠。

据考证,当时大禹洽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游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

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如果把主流加深加宽,把支流疏通,与主流相接,这样就可使所有支流的水,都归主流。同时,他们把原来的高处培修使它更高,把原来的低地疏濬使它更深,便自然形成了陆地和湖泽。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

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功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他路过家门口,正好遇上妻子生孩子,大家劝他进去看一看,照顾一下,他怕影响治水,没有进去;又有一次,他的孩子看见了父亲,非常高兴,要大禹到家里看一看,他还是没有进去。他把整个身心都用在开山挖河的事业中了。

治水成功之后,大禹来到茅山(今浙江绍兴城郊),召集诸侯,计功行赏,还组织人们利用水土去发展农业生产。他叫伯益把稻种发给群众,让他们在低温的地方种植水稻;又叫后稷教大家种植不同品种的作物;还在湖泊中养殖鱼类、鹅鸭,种植蒲草,水害变成了水利。伯益又改进了凿井技术,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到处出现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

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3

要说大禹,应该先说他的父亲鲧。因为大禹是为了继承其父的遗志而出生,并且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其父未竟的事业,因而名垂青史的。

鲧是黄帝众多子孙的一个,他生活在尧的时代。舜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巨大的洪水灾害,天下洪水泛滥。大水铺天盖地,老百姓有的在树梢上像鸟儿一筑巢,有的在山顶洞里像野兽一样穴居,有的干脆在木筏上安家,随着水流东漂西荡。所有这些简陋的住所在风雨之中,随时都有倾覆和被淹没的危险。飞禽走兽游蛇也无处藏身,来和人争抢地盘。由于洪水长期不消退,滋生了大量的野草。而人们赖以生存的庄稼却无法生长,食物也越来越少。衰弱的灾民既要忍受饥饿、疾病和寒冷的折磨,还要随时随地提防毒蛇猛兽的侵害,那悲惨绝望的日子,是多么可怕啊。

这个时候,仁慈而盛明的尧开始为人们处于这样的困境而忧虑不安起来,他召集有文治武略的大臣,来商讨如何对付如此泛滥的洪水。天上众神,对于天下万民所遭受的苦难都无动于衷,惟有鲧真心哀怜难民。

鲧和防风是好朋友。防风是一个巨人,站立的时候好像山那样高,躺下的时候好像河那样长。鲧则刚好相反,他的身体非常小,长三寸,重六两。当两人站在一起时,大小对比十分明显,常常令人发笑。

鲧对防风说,找们俩应该为苍生百姓去治理洪水。于是向地皇请命。地皇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他俩听说在天帝那里有一种名叫“息壤”的神奇东西,那是一团能无限膨张、生长不息的泥土。碰到水就会不停地生长,可以用来治理洪水。两人打算去天庭偷取宝贝。

巨人防风身高百丈,站在山顶上,伸手可以触到天庭,他用手托着鲧,把鲧送上了天庭。鲧借着自己身材微小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优点,在天官里来去自由,如人无人之境。息壤藏在天帝的宝座下面,鲧悄悄地来到帝座后面,很顺利地取回了东西。然后防风用手把鲧接下了天庭。

鲧和防风两人互相配合,防风用手托着鲧,让他投下息壤,然后微微地跨出一小步,来到另一个地方,鲧再投下息壤治水。如此这般,神奇的息壤化作万里长堤,汹涌澎湃的洪水被挡在堤外,不能再肆意逞凶,堤内的积水也在泥土中干涸。一大片起伏的原野出现在人们面前。本来已经绝望的百姓纷纷从藏身之处出来,心里充满了新的希望。

江河上游的水被制止住了,下游的水就畅通无阻地流进了大海,人民自然就免于洪水之灾了。百姓感激鲧的大恩大德,都在商量要推立鲧为王。地界的呼声越来越高,惊动了天庭里的天帝,这时他才知道息壤被偷了,于是十分的震怒,将息壤全部收回。

这样一来,江河上游被暂时堵住的水又倾泄而来,平旷昀田地顷刻间被洪水吞没,大地变成了一片泽国。看到这个情形,地皇又担心又害怕,担心洪水无法控制,害怕天帝责怪自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鲧和防风身上,要将他们斩首问罪。

防风因为身体庞大,难以诛杀。鲧细小如蝼蚁,很轻易地就被戮杀了。鲧死前对天长叹:“我因为身小被杀,希望我的儿子如防风一样高大。”

鲧虽然肉身被杀了,但是他的精魂因为抱有很深的冤情而久久没有散去。借着精魂的力量,鲧的尸体三年没有腐烂。而且他细小的身体越来越大,肚子里似乎孕育了一个新的生命,他希望新生命去完成未竟的事业。新的生命在父亲腹中生长、变化,啜吸着父亲的心血和精魂,他的能量己远远超过了父亲。

鲧死而不腐的秘密让虎首人身、四蹄长胫、衔蛇操蛇的强良发现,他疾赴天庭向天帝汇报。天帝很担心将来会后患无穷,就派了一个天神,带了一把名叫“吴刀”的宝刀再去砍杀鲧肚子里的新生命。

天神来到羽山,看准了就一刀砍下。刀锋所及之处,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从里面蹦出了一条细小的鱼,见风就长,越变越大,最后化身为龙,盘曲腾跃,飞上了天空。这条龙就是大禹,他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继续治理洪水。

新生的大禹挺立在天地之间,他的光芒照亮了三界,他身上散发出一种奇异的力量,此元气更充沛,比罡气更猛烈,比剑气更锐利,比正气更刚硬。那高高端坐在天国御座上的天帝,也被大禹的力量所震撼,主动任命他为治理洪水的总指挥。

此后,大禹在打败了兴风作浪的水神共工的后代,战胜了一个蛇身九头的怪物相繇,又降伏了人脸虎躯、八首八尾八脚的水怪天吴及各路河妖洪魔以后,才真正地开始了他伟大的治水工作。

开始的时候,大禹学习父亲鲧,也是采取填埋堵塞的方法,但仍难以遏止汹涌的洪水。于是大禹又改用疏导的方法。

大禹让一只大黑龟把息壤驮在背上,跟着自己。一路上用它来填平深渊。曾经帮助黄帝打仗的应龙,在前面开路,用尾巴划地。百姓则在应龙尾巴划过的地方挖掘河道,把洪水引导到江海。

大禹治理洪水的时候,曾经三次到了桐柏山,可是那个地方总是刮风下雨,雷声轰鸣,树木发出呼呼的响声,使治水的工作无法进行。大禹知道一定有妖怪作乱,于是召集天下群神,叫他们想办法除去妖怪。

一些神仙觉得事不关己,不愿意出力,大禹就把他们拘禁起来。其他的神仙这才团结一致,在淮水边设法擒服水怪无支祁。

这无支祁形状像猿猴,长着白脑袋、青身体,眼睛里放着灼灼的光芒。它的身躯小巧灵活,力气大得胜过九只大象,整日横蹦竖跳,没一刻安静,使得那地方总是刮风打雷。大禹拿它没有办法,就叫天神童律去制服它,童律制服不了,又让乌木去,乌木也不行,最后庚辰把无支祁制服了。

当无支祁被制服的时候,各种山精水怪聚集起来奔走号呼,想要帮助无支祁。庚辰拿了一把极大的戟赶走了怪物们,周围才安静下来。

大禹用大铁锁锁住无支祁的脖子,又在它的鼻孔上穿上金铃,把它压在龟山下面。从此他的治水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为了彻底解除洪涝威胁,大禹开掘了三百条大河,三千条支流,不计其数的小沟渠,用以沟通四夷九州、五湖四海。为疏通水路,禹不辞辛劳到处观察河道、地形。他向东走到海边,向南走到羽人裸民之乡,向西走到三危之国,向北走到犬戎国。他和手下神将太章、竖亥从东极一步一步量到西极,从南极一步一步量到北权,得到的长度都是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大禹按照山川形势,运用堵塞与疏导相结合的方法,领导人民抵御洪水,重建家园。洪水平息,大功告成。大禹平治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

这时侯,尧早已逝世,舜也已老迈,大家都拥戴大禹继承帝位。舜对大禹说:“完成治水大业是你的大功,谦虚、勤奋、节俭是你的大德。我褒扬你的大德,赞美你的大功,帝位相继相承的次序应在你身上,你终当晋升为帝。”

于是舜就将帝位让给了大禹,还送给他一块叫做玄圭的黑色的上方下圆的玉石。天帝为了表彰大禹的功劳,也赏赐给他两匹神马。

大禹当了天子。九州的地方官送来许多铜,禹就叫工匠铸成九只宝鼎。鼎上刻绘着各种毒虫害兽和妖魔鬼怪的图像,使人预先对这些东西有所提防。人民感念禹的恩德,就叫宝鼎为“禹鼎”,以后又把禹鼎作为辨认奸邪的代名词。

传说为了治水,大禹身先士卒,常年跋涉于沼泽地带,劳累和浸泡使大腿无肉,小腿无毛,腰背佝偻,以至后人将弯腰驼背的走法称为“禹步”。他整天奔波忙碌,树枝挂住了帽子也不顾,泥泞粘了布鞋也不管,在治水过程的十三年中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妻子女娇感觉非常孤独,就坚决要求陪伴大禹治水。

河渠修至堰师,被形势险峻、路径盘曲的缳辕山挡住去路。大禹见此山岩石峥嵘,极难开凿,就吩咐阿娇:“我在山崖边挂一面鼓,你切记,听见鼓声方可送饭。”他目送女娇远去,摇身一变,化作一头力大无穷的巨熊,嘴拱爪扒,硬是在坚固的岩石上挖出一条深沟。禹正忙得不亦乐乎,一不小心,后腿踩落一块碎石,不偏不倚,咚的一声,砸在崖边挂着的鼓面上。大禹由于聚精会神的劳作,没有听到响声。

女娇听到鼓声,兴冲冲地提着饭篮来找丈夫。她转过山崖,猛然看见一头熊在拼命地拱呀扒呀,吓得大卢尖叫。大禹被妻子的尖叫声惊醒,换回人形,刚想解释,女娇早扭头拔足狂奔而去。

女娇又吃惊又惭愧,她想不到,至善至美的丈夫原来是一头熊变的,当她回头看时,后面紧追不合的还是头熊。羞愧之下,她的身躯化成一座冰冷的石像。大禹尾随赶来,追至嵩山,见妻子已成石像,不禁又急又气,他冲着石像大喊:“还我儿子!”石像颤动,裂开一道口子,从里面滑出一个婴孩,那就是启。

大禹也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国君。他把天下分成九州,即冀州、充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所以我们中国有时候又叫做“九州”。在他闲暇的晚年,他还和手下编写《山海经》—书,记录天下的地理风物和神话传说。

禹归天后,生前选定的接班人伯益继承帝位。伯益懂得鸟兽语言,曾经在舜帝朝中担任管理山泽的官员。他发明了捕兽的陷阱、发明了水井。禹治洪水,他始终追随左右,是最得力的助手。

心高气傲的启不甘心王权旁落,他利用父亲的崇高威望,凭借家族的雄厚势力,驱逐伯益,夺回帝位,将公天下一变而为家天下。启用武力废除尧传下来的禅让制,实行以父子相传为特征的世袭制,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启,名副其实,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4

在舜帝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人们深受其害。舜帝派鲧治水不成,又派禹继父业治水。当时禹刚刚结婚,他离家外出,带领大家沟通九河,引济漯水入海,把汝汉淮泗导入江。

大禹一去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第一次是在四年后的一个早晨。大禹走近家门,听见母亲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又怕更惹恼了母亲,唠叨起来没完,耽搁了治水的时辰,于是就悄悄地走开了。

治水六七年后,大禹第二次经过家门。那天中午,大禹刚登上家门口的小丘,就看见家里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母亲与儿子的笑声,大禹放心了。为了治水大业,他还是饶过家门,赶紧向工地奔去。

又过了三四年,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来到家的附近。突然天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只听见屋里母亲在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洪水就回家。”大禹听得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立刻又转身上路了。

禹在治水过程中公而忘私,三次路过家门,也不进去看一看。这些记载都是颂扬大禹一生为公,竭尽全力治理洪水,解除民众受水患所苦的崇高行为,现在大家都清楚了吗?大禹治水的精神,值得后世永远铭记,永远赞扬和学习!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5

舜帝年纪大了,开始考虑继任者了。

据说舜帝两位妻子是尧帝二女娥皇和女英,娥皇无子,女英生一子叫商均,或许本名为(义或叔)均曾因封于商而被称作商均。《史记》载“舜子商均亦不肖”,舜帝没有考虑过让他接班,而是让贤人继位,由于大禹有莫大之功,大家便推举大禹为接班人。舜帝在83岁时将禹确定为接班人(舜乃豫荐禹於天;帝舜荐禹于天,为嗣)。

数年后,95岁的舜帝像尧传位给自己那样选择吉日率领百官逊位给禹。

这时候联盟虽空前壮大,而江南三苗部族不服,舜帝便向禹建议:“有苗氏不肯服从,你去征伐他们!”

大禹便集结将士,进行了浩大的誓师活动,然后出发讨伐三苗。与三苗连战三十天,苗民依然顽强对抗。

这时伯益对禹说:“唯有道德可感动上天,再远的地方都能抵达。满招损,谦受益,是万古不变的天道。当年舜帝被父母暴虐,不仅仅不怨不恨,反而极尽孝道,最终冥顽不化的瞽叟也通情达理了。至诚之心可感动上苍,何况有苗?”

禹说“好”,便偃旗息鼓,班师回营。

回去后,禹便把伯益的主意告诉了舜帝,舜帝非常赞同,便施行文德,联盟的士兵们把武器干戚当做舞蹈的道具跳起舞来,以示不战。

正打的带劲,怎么不打了?有苗氏起初摸不着头脑,后来发现舜帝是要“以德服人”,七十天后有苗服了,主动归顺大禹。

禹摄政五年也就是被确定为接班人十七年时,舜到南方巡狩,死于鸣条的苍梧山,在葬于当地九疑山。大禹意欲让舜帝的儿子商均继位,便到阳城避让商均。但是诸侯都不朝见商均而朝见大禹(大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天下诸侯皆去商均而朝禹),因此舜帝三年之丧结束后大禹即位。

大禹死后,儿子启又接任了盟主之位,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开始了。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6

舜召开民主推荐会进行人事调整,问:“谁能继承尧帝的贤明、美德和功绩,让他做为我的辅弼?”

大家都推荐了禹:“让禹做司空,可以延续尧帝功勋。”

舜帝说:“嗯,是的。禹,由你去治水,一定要努力啊。”

很奇怪,鲧治水无功被处死,而大家却又推荐他的儿子,而舜帝竟然也赞同。

但是禹就心理起毛了。

他见父亲治水失败被杀,现在又让自己接着干,吓了一头汗:妈呀,治不好要没命,咱还是躲远点。禹便坚决推辞,说让契、弃、皋陶去办吧(禹拜稽首,让于契、后稷、皋陶)。

舜帝没有同意,说:“你不要推辞了,干吧(然,往矣)。”便命禹为司空,并主导治理水患,并根据人才各自的特长进行任命:

因为洪水导致黎民食不果腹,而弃自小就是种地能手,便命弃为稷也就是农业部长,指导大家农业生产。弃便称作后稷。

舜帝认为百姓家族不亲和,命令契为司徒相当于教育部长兼任文明办主任,让他本着宽恕宽容的原则教导百姓推行五常伦理(敬敷五教,在宽)。

蛮夷侵犯华夏,华夏内部也有人奸诈不法,而皋陶在东夷深受法治熏陶,便任命他为士来治理人民,又称大理,可以看作是司法部长、最高检和最高院的院长。告诫他推行五刑要公平公正、轻重适当,让人心悦诚服。

大费(伯益)为虞可视作资源部长,工作内容包括开发山林,壮大养殖业;

垂接任共工负责百工;伯夷为秩宗主导祭祀典礼等;龙为外交部长(龙主宾客)负责命令的传达(纳言)等;夔为文化部长负责音乐文艺等(以夔为典乐);篯铿(彭祖)等人也分别有任用。

为了激励干事创业的热情,舜帝还颁布了《联盟官员考核办法》,规定三年进行一次考核,根据连续三次考核结果的优差结果决定是贬黜还是升迁(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人事调整到位,安排好作任务目标,大家便开始分头开展工作。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7

传说在时期,经常发生洪水。为了制止洪水泛滥,保护农业生产,曾召集部落首领会议,征求治水能手来平息水害。鲧被推荐来负责这项工作。鲧接受任务后,采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简单的堤埂把居住区围护起来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后被放逐羽山而死。继位以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总结父亲的治水经验,改鲧“围堵障”为“疏顺导滞”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趋势,顺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洼地或湖泊,然后合通四海,从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从高地迁回平川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后来禹因此而成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并被人们称为“神禹”而传颂与后世。

在治水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相传他借助自己发明的原始测量工具——准绳和规矩,走遍大河上下,用神斧劈开龙门和伊撅,凿通积石山和青铜峡,使河水。他治水居外13年,连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都没工夫去爱抚,不畏艰苦,身先士卒,腿上的汗毛都在劳动中被磨光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

大禹治水的故事300字 篇18

禹接任父亲治水的工作后,便深思熟虑,到底怎么样才能取得成功?

鲧治水时的做法是从别处运来土壤去堵水,或者加固阵地的城墙。而被挖土的地方地势降低,很可能成为下一个汪洋大海,同时按照水的本性,必定要有发泄的口子,那么就必会淹没其他部落。

相当于是“以邻为壑”。

这是处于下游或者被挖土地方的部落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大禹必须转换思维,更广泛的联合其他部落,制定更具可行性的方案。

有父亲无功被杀的先例,禹非常刻苦(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找了几个帮手,包括后稷弃、司徒契、虞官伯益以及四岳等组建了中国最早的“黄河水利委员会”(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估计刚开始是进行实地调研。

工作组很可能溯水而上到达三江源附近,或者其下属去过,再不济也与三江源附近的部落取得了联系,或许禹祖上真是来自西羌,对黄河源头比较熟悉,昆仑山距离黄河中下游很远,却被后来的中原人奉为神山,或许那时已经掌握黄河发源于昆仑山的事实。

调研的结果是,禹认为水只堵是治不好的,便以“依据水文山地形势,疏导为主,堵疏结合”为总原则,命令众诸侯发动当地百姓,挖土的挖土,开山的开山,造堤的造堤,等等(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开始正式治水。当时的“百姓”是指各部落,就是各个姓、氏的部族都出人跟着禹等人去干。

囿于落后的生产力,禹治水可谓是异常艰辛。

同时受灾群众较多,民众食不果腹,被洪水淹过的地方又卑湿对农作物生长不利,为了解决这些实际情况,禹让伯益指导大家种植适宜水田的稻子,让弃调度府库粮食赈灾,还转运其他部落粮食互通有无,以有余补不足,众部落互相帮扶,共渡难关。

据说在治理到当涂(今安徽省当涂县)时,禹突然感觉到自己三十岁还没个媳妇,担心万一绝后,就打算在当地找个媳妇。这时候有一只九尾狐造访,禹认为是吉兆。正巧当地涂山氏一个女子女娇^、肤白貌美、体顺条长,禹一眼就看上了,于是结为婚姻。(《吴越春秋》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帝王世纪》认为该女子名为攸(禹娶于涂山之子,名曰攸)。

一说两人并未来得及办婚礼,(《吕氏春秋》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更有说两人曾在桑林交合(《帝王世纪》合婚于台桑),古代桑林既是“生产劳动”场所,也是“生产活动”场所,屈原就曾问道“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

可惜,两人蜜月还没过完,禹因公务繁忙很快离开两情相悦的女娇继续去更南方治水了(《吕氏春秋》而巡省南土),一说是结婚或结合第四日,禹就动身出发(《尚书》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吴越春秋》取辛壬癸甲,禹行),总之是留下女娇泪眼婆娑送行。

据说禹走后,女娇天天倚门而盼,并让侍女到村口遥望等待大禹归来,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不见夫君归。在日夜期盼之中,女娇不禁哀伤的低吟浅唱“候人兮猗”,兮、猗都是虚词,表示啊、呀等感叹,只有候、人两个实词,意思就是“等你哟”,这被《吕氏春秋》称作南音之首(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也是史载可考的中国第一首情歌。

十月后女娇为禹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启,女娇一人抚养儿子,儿子没白天没黑天的呱呱大哭,甚是可怜(《尚书》启呱呱而泣,予弗子;《吴越春秋》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关于启的出生,《淮南子》又记载了一个神话传说。大禹治水时女娇为其送饭,禹说你听到鼓声再来。原来大禹为了治水变为一头熊,头拱脚蹬,他不想女娇看到自己这副模样。不巧的是,一天一块石头误中鼓,鼓响,女娇赶紧去送饭,结果却看到丈夫是一头熊,吓得转身就跑。而禹也发现了女娇,就去追,女娇便化为石头,大禹叫道“还我儿子”,于是石头裂开生启。而女娇化石还有另一个版本,说女娇等禹回来时,时间长了便就地成石,这或许是后代故事“望夫石”的渊源。

各种传说或许说明禹治水的艰难,以及对家庭的缺失,甚至是父系社会女性逐渐成为男性附属以及财产地位父死子继制度的日渐定型。

禹常年奔波在外,十三年(一说八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孟子》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史记》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当然这里的“三”未必是实指,可能代表多次。而且他拿着工具亲自带着大家一起干,连腿毛都磨掉了(《韩非子》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

禹凭借舍身忘死、舍家为国的精神,终于带领各部落治水成功。

当然,大禹治水成功,不仅仅是操作方式上改堵为疏,还有其他可能原因,一是天气变化,雨量减小;一是黄河新通道已经形成;再一个是充分听取各部落意见,尊重其他部落的想法,团结各部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总之,正是在大禹的带领下,联盟走出了洪水之患的困境,成为当时联盟以及后世楷模,大家确信是禹疏导山川才得以成功。

大禹改堵为疏治理水患的做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从水利工程上讲,为治理河水提供了范本,水不可强堵,只可以疏导,变患为利;从人文上讲,由此奠定了中国人的哲学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保持中庸之道;从政治思想上讲,也为^管理提供了参考,以疏导为主,也就是不恃强,要妥善处理各部落关系。

而且,治理洪水是个精细活,不像打仗,咋咋呼呼就干了,需要深入交流,包括文化、语言和文字,虽然那时的文字或许还只是一些抽象的符号,但是肯定会促进文化交流。

此外,禹在调研及治水中还做了三件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