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1篇

春秋时,齐国的大臣鲍叔牙结识了管仲,两人成了好朋友。之后,鲍叔牙将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使管仲做了齐国的宰相。

有一次,管仲得了重病,齐桓公去看他,握着他的手问:“你的病越来越严重了,万一你一病不起,谁能够替我管理国家呢?”

管仲叹了口气说:“可惜宁戚早死了。”

齐桓公说:“我想任用鲍叔牙,你看怎么样?”

鲍叔牙是元老重臣,又是管仲的朋友、大恩人,不料管仲说:“鲍叔牙虽说是个道德高尚的人,但是您不能让他做宰相,管理国政。因为他对别人的过错老是记在心理。这谁受得了?做相的人,度量不大一些怎么行呢?”

事后,有奸诈小人到鲍叔牙面前去挑拨。鲍叔牙听了哈哈大笑,竖起大拇指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交情,这正是我推荐他的缘故啊!”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2篇

王亚南睡三脚床苦读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他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刻读书,特意把自我睡的木板床的1条脚锯短半尺,成为三脚床。每一天读到深夜,疲劳时上床去睡一觉后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被惊醒过来,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读。天天如此,从未间断。

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他由于少年时勤奋刻苦读书,之后,最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

小兄弟姐妹们,你们听了这些名人读书趣事后,有什么想法呢?俗话说:“少壮不发奋,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领悟,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名人读书故事200字]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3篇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读书》

译文:我年老离任归家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旧,我读书的本意在于黎明百姓,“元元”即是指百姓。灯下读书,虽然我的视力虽然不比从前,但我还是能读完蝇头般的两万小字。

关于陆游的读书故事:

陆游出生于战乱较多的南宋时期,他从小就有着读书报国的信念。虽然他出身贫穷,但是凭借着刻苦读书的劲头,为自己谋上了一官半职。

直到年老,他常常会用写诗的方式,教导儿孙长大后读书报国,据记载,他的教子诗就多达三十四首,其中较为出名的一句是“纸上得来终觉浅,得知此事要躬行。”

他还常对孩子们说:“我们家虽然贫穷,没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但是有一堆旧书,你们一定要读遍。”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4篇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

译文:虽然穿着粗衣劣布,但是胸中的学问让人气质超然、光彩亮丽。

关于苏轼的读书故事:

苏轼出身于书香门第,“唐宋八大家“之中,苏家人就占了三个名额,包括苏轼的父亲与弟弟。

在苏轼年轻时候,他就以博览群书受到别人的赞扬,他也因此变得骄傲起来,并且在门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路过一位老头看到对联,随即拿出一本书向苏轼请教。苏轼打开书一看,却发现一个字也不认识。羞愧之下,苏轼拿出笔在上下联联头上,各加两个字,成了截然不同的一副新对联:“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5篇

列宁在中学里学习,功课很好,各科成绩都是五分,年年得到一等奖。他十七岁中学毕业的时候,还得了金质奖章。

老师指定的家庭作文,常常规定两个星期交卷。许多同学往往拖到交卷前一天的夜里,才匆匆忙忙地写出来。列宁不是这样,老师指定了作文题,他当天就动手。他先拟好作文提纲,接着就打草稿。他把打草稿的纸竖着对折一下,分成两栏,在左边一栏里打草稿,并且根据提纲的次序在草稿上标出号码。在右边一栏里,写上许多引文,或者补充许多新的内容。快到交卷的日期了,他就根据右边一栏的材料修改草稿,再写在另外的纸上。最后,他把修改好的稿子清清楚楚地誊在作文本上。

列宁打草稿用铅笔。他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草稿上的字笔划很细,又清楚又整齐。

那个中学的校长就是列宁的语文老师。他常常称赞列宁的作文成绩好。他对列宁的母亲说,列宁作文肯用心思,考虑得很周密;写的文章内容丰富,很明确,很简洁。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6篇

我们敬爱的^v^总司令很爱读书。在彭总的家里,桌上、床上、柜子里、箱子里,到处是书。他经常说:“别看我是个粗人,我可知道孔夫子的用处。”他把孔夫子作为书的代名词。他从^v^搬到吴家花园时,一再嘱咐警卫人员:“书,一本也不能丢。”他的新居又成了图书馆。

彭总为了多读点书,读得更深更透彻,经常到中央党校去找老师请教。他常说:“干工作凭好心肠不成,得先学习,先调查。”“有的人只爱他的命,却不爱惜他的时间。时间都白白地过去了,他那条命除了用来吃饭,还有什么用咧?”因此,他不只自己努力学习,还督促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刻苦学习,并告诉他们:“学文化不是为了学几个字记豆腐账,是为着学一门本事为人民担责任,学出一个好脑袋为人民想点问题。”

载酒问字的典故

汉代,有一个人叫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他是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扬雄在青年时期学习很刻苦,博览群书,知识丰富。他不善言谈,善于思考问题,清静寡欲,不追求富贵,不贪图虚名。一生喜爱文学,尤其偏爱辞赋。他虽家境贫寒,但却全心写作,著述很多。晚年在新莽朝当了一个大中大夫。

扬雄曾经因病辞了官,后来又被任为大夫。由于他的家境贫穷,又喜欢喝酒,所以很少有人去拜访他。因而每有爱好学问的人都是带着酒菜向他讨教,巨鹿的侯芭经常和扬雄住在一起,学习他著的《太玄经》、《法言》等哲学著作。

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0字左右 第7篇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符读书城南》

译文:人之所以是人,不是动物或者植物,就在于人会读书会思考。但是书中的知识不会凭空出现在我们脑中,需要我们勤勉地去读去思考。

关于韩愈的读书故事:

韩愈和陆游一样,也会采用写诗的方式勉励孩子努力读书。

他的儿子韩昶[chǎng],在小时候不爱读书,他就写了这么一首诗劝说孩子:

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这首诗读起来也很简单,大意就是说两户人家各生了一个儿子,长相相似,也都很聪明。他们两个小时候常常在一起玩,就像水里的两条鱼,没什么区别。等到他们十二三岁的时候,渐渐有了差异,30岁时一个有了成就像呼风唤雨的龙,一个却像蠢笨无能的猪,简直是天壤之别。

后来韩愈问儿子:“你到底是想成为呼风唤雨的龙还是蠢笨无能的猪?”

儿子幡然醒悟,人和人在刚出生时,是没有差距的,勤奋才能成龙,懒惰就会成猪,从此韩昶用心读书,用功学习,终于成了一个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