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1篇

还有传言李时珍“活人断其死”的故事。

传说李时珍在以一根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

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

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2篇

李时珍在以一根银针救活母子两人后,许多人都想见一见这位神医。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正在柜台上大吃大喝,听说了之后,也想去看看热闹。他费了好大力气终于挤到李时珍面前,问道:“先生,你看我有什么病吗?”李时珍见此人气色不好,赶忙给他诊脉,过后,十分惋惜地说道:“小兄弟,可惜呀,年纪轻轻,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吧,免得家里人到处找。”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后来在众人的劝说下,方才气咻咻地走了。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由此,人们更是惊叹李时珍的神奇医术了。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3篇

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一1593年),写了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书内容丰富,考订翔实,先后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它是入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战胜疾病的宝库。

李时珍,湖北薪州人,出生在医学世家。李时珍14岁那年,中了秀才。他对医学有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书籍,而对八股文及应考的文章则十分厌恶。这遭到了父亲的反对。他父亲虽是医生,但在当时医生是下等职业。他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宗熠祖。李时珍在家父催遏下几次去参加科举考试的乡试,皆未中。此时,李时珍的父亲也只好任其专心研究医学。

李时珍明白,医学和药学密不可分。一个是临床实践,一个是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中医,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体系。李时珍决心研究和发展祖国的医药学,要取得重大成就,还必须首先精通医道。他24岁那年,正式行医,诊断认真,待病人热情。由于他专心致志地研究名家的医书,真可谓取百家之长。另外他还将研究的心得体会用于临床实践,认真做记录,之后再根据实践经验,比较各家著述中的得失,加以取舍或纠正。这样,他虽年纪轻轻,但医术越来越高超,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誉。其高明医术很快被广泛传颂。他的名声大了,远近求医的人越来越多,不少疑难症被他治愈了,他的名字传遍天下。

李时珍医术高明,扬名天下后,曾被推荐到王府当医生,在宫廷的太医院任职。在这里的几年,他不求作宫,而是对宫廷中珍藏的民间见不到的医药学书籍有浓厚兴趣。他废寝忘食,尽情,甚至贪婪地翻阅了所有著述,并做了笔记,然后又花很大精力去研究。这为他的成就打下了坚实基础。几年后,李时珍辞职回乡,开始到各地游历和访问。他走访了长江、黄河流域的许多地方,虚心向当地人民请教,广泛搜集药物标本和民间药方,还在自己家里试种药材。

他每到一处,都热情为百姓行医解难。作为医生,医术高明,首先高明在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迅速地诊断。正如俗话所说:“治病容易诊断难。”这就是说,只有看准了病,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我国传统中医,把诊断疾病的方法归纳成“‘望、闻、问、切”4个字。望,就是观外形,看舌苔;闻,就是听病人说话、呼吸;问,就是问病情;切,就是摸脉。这里,切是最重要的。李时珍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在诊断方而非常下功夫。有继承,也有他自己的探索。他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结合前人的经验,对祖国的脉学做了研究、探索和总结。同时写了不少著作,如(脉诀考证)、(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当然,李时珍在医学方而的著述远不只这些,有些只是未留传到今日。

李时珍行医认真、热情,一丝不苟。他研究医药学也勤奋刻苦,孜孜不倦,而.且具有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他常常是白天行医,晚间发愤读书,经常一直到深夜。他先后阅读了一百多部厉代有关医学的著作,同时做了详细的记录.。为著述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李时珍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在对“本草”的研究和整理方面。本草是专讲药物的。李时珍在长期阅读和研究中,发现自秦汉以来的1500多种药物中,有缺漏,有错误,在分类上也十分混乱。这样,他就决心重新编写。为写得准确、完备,减少错误,在27年中,他吃尽苦,受尽累。有时为一样草药的鉴定,不惜到干里之外去寻找。采集大量标本,访问药农,前人记述不清的,或有些疑问的,他都做认真的考察与实验,以保证科学准确。

《本草纲目》全书分16部,62类,共52卷,190万字。所记载的药物共1932种,其中李时珍增补了374种新药。对每种药都详细地记载产地、形状、颇色、气味、功用、采集方法、制作过程,以及主治什么病等,还附有他自己搜集和经实践总结出的110加多个药方,还配有1000多幅播图,这是一部图文并茂,具有空前科学水一平的大药典。李时珍开创了我国中医及中药学的新阶段。这部巨著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医学,对生物和化学等学科领域也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他的著作中就曾引用过《本草纲目》中的论述,可见它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大。

《本草纲目》倾注了李时珍毕生的精力,是一部不朽的著作。李时珍的伟大成就和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加了光彩。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4篇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各种能治病的中草药,为民解除疾苦。

有一年,李时珍骑着一头驴路经野猪沟,在一家小店里住下。他每到一地就打听当地有什么药物,细心地把它采集下来,亲自尝一尝是个什么味道。晚上住在店里问店掌柜:“这叫什么地方?”店家回答:“这个地方叫野猪沟,属宁夏安华管辖。”李时珍又问:“此地有了什么药材?”店家答道;“我们只管开店,不认得药材。不过,山河沿上长了一种东西,不知叫什么名字,一身刺,每年春天开花,夏天结出又红又香甜的红果子,可好吃了,明天我领你到山河沿边去瞧瞧。那里可多啦!”

第二天店家把李时珍领到山河沿,那里崖头上长满了茨(注:茨——宁夏民间俗称、枸杞为“茨”、枸杞园为“茨园”、种植枸杞的农民为 “茨民”)树。时逢芒种刚过,树上稀稀拉拉地结着几个红果子,水灵灵的,又红又好看,树上还开满了紫色的五瓣小花。蜜蜂飞来吃去,采个不停。李时珍高兴极了,顺手摘了几颗一尝,香甜可口,没有一点怪味。于是他下功夫摘了几天,带回店里晒干,十后色泽鲜红,十分好看。他还在山河沿边,挖了许多土参,给店家介绍说是一种补药,虽说味苦,能治老年喘咳。他把红果子,什么时候开花,什么时候结果,细心地作了记录,带回去细心研究,写到药书上。红果子果实能滋补健身,益寿延年,根上的皮叫“地骨皮”,能清凉解热;叶子、果把子炒一炒,蒸一蒸,泡上开水,颜色淡红是上好茶水,书上写的红果子全身是宝,正式定名为“枸杞”。

野猪沟的店家见人就说山河沿边出了贵重药,要是家家种上就好了。一年山河发洪水,把山河沿边的树也给冲下来淌到聂湾。第二年树开花结果,人们非常喜爱。又经过不知多少年代,人们想出了种的法子,用手将红果子捏到草绳上面,埋在土里,让它长出嫩条。第二年再移栽,就这样栽种枸杞的习惯从中宁聂湾开始了。

经过人们的精心培育,把枸杞树修理得像一把伞,结的果实又大又红,价值干金。枸杞名扬四海,成为宁夏五宝之首“红宝”。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5篇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6篇

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先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但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之后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样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能够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7篇

李时珍生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李时珍生长在医学世家,自幼酷爱读书,才智过人,年方十四便考中秀才。下面是他与书的故事。

李时珍的家,有一庸医,此人不学无术,可是却假充斯文,开口《伤寒论》,闭口《药性赋》,这位庸医家财万贯,更有藏书之癖,他平时不惜重金,购买天下医书,以此来炫耀自己。

李时珍祖上世代为医,家境仅温饱而已。再加上常常为贫穷患者义诊施舍,因之无钱买书,李时珍为了精湛医道,博览众书,多次向这位庸医借书读,可是均被他无情拒绝。

有一年夏季,梅雨季节刚过,庸医便命家人将书房内的藏书搬到院子里晾晒。各种古典医籍摊晒了满满一院子,他自己洋洋自得地在院子里踱着方步。这时正巧李时珍去一病家治病路过这里,见满院子都是晒的书,便一时兴起,走进院子里,只见他解开衣襟,躺在晒书的架子旁,袒胸露腹,也晒起“书”来。庸医一见,莫明其妙,惊问道:“李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

李时珍笑道:“我也在晒书啊!”庸医更加不解地问道:“先生的书在哪里呀?”李时珍拍拍自己的肚皮说:“我的书装在这里面。”庸医听后,知道李时珍是在挖苦他,惭愧得满面通红,无言以对。

关于李时珍的故事100字 第8篇

李时珍是明朝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他家世代行医,父亲给穷人看病,常常不收诊费。李时珍亲眼看到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就立下为穷人治病的志愿。

那时候,行医是被人鄙视的行业,李时珍的父亲不愿独生子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处处留心向父亲学习,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有一回,父亲给病人看病,病人患的是一种疑难杂症,父亲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朗药。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他二十二岁就开始给人看病。

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他发现旧的药物书有不少缺点,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有些药物只记了个名称,没有说明性状和生长情况;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和药效。他想,病人吃错了药,那多危险啊!于是他决心重新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而且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产药的名山,他有时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几年以后,他回到湖北蕲春老家,开始写书。他整整用了二十七年的时间,终于编写了一部著名的药物书——《本草纲目》。这部书有一百多万字,记载了一千八九百种药物,是中药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