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

古时候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长到了十六岁。

见到同龄的男子纷纷带着书僮,出门到杭州城的书院读书,祝英台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员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学。”

祝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人家男子读书求功名,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好好听着:你在家里做针线,学习三从四德的道理——出门读书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话不能违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阁楼,站在窗前观望,花园里花红柳绿,一对蝴蝶在花丛中翩跹飞舞,飞着飞着,飞到围墙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当天夜晚,祝英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装,把自己扮成书生模样,把丫环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开后花园的小门,带着银心,偷偷出了祝家庄,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鸟鸟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桥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银心说:“咱俩到这草桥亭歇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赶路。”

亭子里有位书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书生身旁有个书僮,他见到银心,热情地上前拉她的.手:“这位小哥,我挑担子,你也挑担子,一路辛苦了,过来我身边坐!”

银心见陌生男子拉自己,连忙后退,转头唤祝英台:“小姐——”

眼见就要露馅,祝英台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里,你唤她做什么?”

没等银心回答,祝英台转过头对那位书生说:“这位兄台见笑了,我家中有个九妹,见我出门读书,也要到杭州城求学,无耐爹爹顽固,死活不让她出来,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书生说:“世间不许女子读书,这实在不公*。其实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养,让女儿读书明理,也是天经地义。”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想,我本以为天下男子一个样,难得他为女子抱不*,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书生深深作了一揖:“贤兄的见解正与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万松书院读书,不知贤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万松书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来:“哈哈,梁公子,我俩走在同一条路上,遇上同一场雨,来到这同一个草桥亭,又要去同一座万松书院求学,这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么?”

“正是,正是!我母亲常说,‘有缘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今日与祝公子有缘,不如插柳为香,结拜为兄弟。”

两个人折下亭边的柳枝,插在地上当作香烛。梁山伯十七岁,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岁,梁山伯唤他“祝弟”。两人相对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约定从此同生同死,要像亲兄弟一样互助互爱。

雨停了,主仆四人结伴同行,有说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来到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建在山脚下,山上有万棵松树,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万松书院夏日荷花飘香,冬天松树常青,两人在一起读书写字,谈诗论文,感情渐渐深厚。祝英台伤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亲自煲药,照顾她直到她完全康复。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光阴。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英台,你离家求学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鸟语花香也不欢喜。如今父母亲忧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归,回家来安慰父母心怀。”

祝英台离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离开梁山伯。她找到师母,告诉师母说:“师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儿身。”

没想到,师母笑起来:“这个,我早就看出来了。”

“我爹爹写信催我归去,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这三年来,我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感情深厚,希望师母成全,为我们做媒。”

说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为信物,拜托师母转交给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门,两人依依难舍,走呀走,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凤凰山,祝英台说:“凤凰山上凤求凰,梁兄你是凤来我的凰。”

“贤弟,夫妻才能配凤凰,我们俩是好兄弟,你这个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片垂杨柳,前面有个清水塘,祝英台说:“水里鸳鸯成双对,梁兄你是鸳来我是鸯。”

“贤弟,夫妻才能配鸳鸯,我们俩是好兄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座独木桥,祝英台说:“我俩走到木桥上,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贤弟,牛郎织女是夫妻,我是兄来你是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头鹅!”走到分别的长亭,祝英台停下脚步,叹息说,“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没有钟情的女子?”

“因为家境贫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头说道,“我母亲一直为这件事操心。”

“这样正好。梁兄,我来给你作个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许配给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如果人品相貌与贤弟一样,九妹定然是聪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穷,祝家富,我怕贫富悬殊,难成婚配。”

“梁兄不要担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约好,七夕到祝家庄求亲。约了相见的日期,两个人依依惜别,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万松书院。

一回到书院,师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给他:“祝英台临走前把这块玉佩交给我,央求我为你们俩做媒。”

梁山伯满心欢喜:“多谢师母,刚才与英台贤弟离别前,他把祝家九妹许配于我,让我七夕节到祝家庄求亲。”

师母笑了:“山伯,你真是个书呆子,难道你没有看出来,英台是扮成男妆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刚才在长亭送别,祝英台又说凤凰,又说鸳鸯,又说牛郎织女,恍然大悟:“哦,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师母说:“既然你俩人订了婚姻,就应该尽早去求亲。山伯,你下山寻英台去吧!”

梁山伯谢过师母,拜别师友,回到家中,禀明母亲,便去祝家庄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亲从病榻坐起身:“英台,父亲催你回家,一来因为你爹娘身体有病;二来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我为你订了一门好亲事,只等你回来就成亲。这三年,你读书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为。”

听了这话,祝英台顿时感觉晴天霹雳:“爹爹,你,你把女儿许配何人?”

“我为你选择的好夫君,是马太守的好儿郎马文才。”

“爹爹,你把这门亲事退了吧!”

“什么?马太守家有钱有势,难道还配不上你?”

“爹爹,这三年来,英台与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经请师母做媒,定了终身。我不能再与别的男子结为夫妇。”

祝员外一听,“啪”一声拍烂了书桌:“我容你出外读书,你竟与外头男子私定终身,你与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能退婚。从今日起,你乖乖在闺中待嫁,再不得出门半步。”

祝员外十分愤怒,他把祝英台关在家里,让人日夜看守,再不许她出门了。

到了七夕节,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可是祝员外对他说:“英台其实是我家女儿,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亲,你们两人不便相见!”

梁山伯急了:“我与英台同窗共读,三年来亲如兄弟,分别后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儿身,师母为我俩做媒,嘱咐我早日来祝家庄,向祝伯父提亲。”

祝员外告诉他:“我已将女儿许配马家了,英台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寻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门外,又抬头去看祝家的楼台,却看见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阁楼上,流着泪望着他。

两个人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墙跟下,只是相对望着流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梁山伯回到客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的心碎了,当晚感染了风寒,没过几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怜他,把他埋在路边的荒郊,为他造了一座土坟。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红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轿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就好了。”

当花轿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开轿门,跳出轿子,她甩掉绣花鞋,赤脚朝墓前奔去。一时间,四下里风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坟墓前,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从裂缝跳入墓中,坟墓马上合拢了。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青,天上出现一道彩虹,坟墓里飞出来一对蝴蝶。

两只蝴蝶自由地飞,快活地飞,它们一会儿飞到花间,一会儿飞到湖上,无论飞到哪里,它们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

男:我的心想唱首歌给你听

歌词是如此的甜蜜

可是我害羞我没有勇气

对你说一句我爱你

女:为什么你还是不言不语

难道你不懂我的心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表明

我会对你说我愿意

男:千言万语里

只有一句话能表达我的心

女:千言万语里只有一句话就

合:能够让我们相偎相依

男:我爱你你是我的茱丽叶

我愿意变成你的梁山伯

合: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女:把爱

男:永远

女:不放开

男:I LOVE YOU

女:我爱你你是我的罗密欧

我愿意变成你的祝英台

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美丽的爱情祝福着未来

女:为什么你还是不言不语

难道是你不懂我的心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表明

我会对你说我愿意

男:千言万语里

只有一句话能表达我的心

女:千言万语只有一句话就

合:能够让我们相偎相依

男:我爱你你是我的茱丽叶

我愿意变成你的梁山伯

合: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女:把爱

男:永远

女:不放开

男:I LOVE YOU

我爱你你是我的罗密欧

我愿意变成你的祝英台

合: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美丽的.爱情祝福着未来

男:我爱你你是我的茱丽叶

我愿意变成你的梁山伯

合: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女:把爱

男:永远

女:不放开

男:I LOVE YOU

女:我爱你你是我的罗密欧

我愿意变成你的祝英台

合:幸福的每一天,浪漫的每一夜

美丽的爱情祝福着未来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3

很早很早以前,祝家庄住着一位财主,人称祝员外。他有个女儿,名叫祝英台,不但美丽大方,而且勤勉好学。她想到学堂念书,可学堂不收女子。经过苦苦挨求,终于征得父母同意,女扮男装,去杭州读书。

路上,祝英台遇见一位书生,名叫梁山伯,也要去杭州求学。这二人,一个聪明乖巧,一个憨厚老实,相互说话挺投机,彼此感觉很良好,便山誓海盟、结拜兄弟。山伯年长称“梁兄”,英台从此为“贤弟”。

同窗三年,“梁兄”对“贤弟”百般照顾,却从未识破对方是个女生;“贤弟”对“梁兄”十分敬重,好感也与日俱增。

说话间,学业期满,该是打点行囊,告别老师,各回各家的时候了。“梁兄”恋恋不舍,十八里相送,把“贤弟”送到长亭;“贤弟”情意浓浓,说家里有个“小九妹”,让“梁兄”一定来提亲。

几月后,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咦,原来“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贤弟”已不再是清秀的男生,而是一位漂亮的姑娘。

可是,祝员外腰缠万贯,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压根儿瞧不上家境贫寒的梁山伯,硬是把女儿许配给了马太守的儿子,活活拆散了一对有情人。梁山伯悲恨交加、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祝英台闻听噩耗,突然间变得异常*静。她不再与父母抗争,只是要求娶亲的花轿必须在梁山伯坟前停留,待她祭奠之后,再去马家成婚。

就这样,花轿在梁山伯坟前停了下来。祝英台跪拜在地,哭得泣不成声。这哭声感动了上苍,感化了神灵。忽然,坟头裂开一个大口,祝英台奋身一越,跳了进去。娶亲的人们还没顾上去拉,坟头又紧紧地合拢了。这时,天空现出彩虹,地上盛开鲜花,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在阳光下翩翩起舞。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文 (菁选3篇)(扩展2)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菁选2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4

在东晋时期,浙江上虞祝家镇祝员外有一个女儿,名叫祝英台,她貌美才高,求学心切,于是便说服父亲,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

路上,祝英台与梁山伯偶遇。两人志趣相投,无话不说,便折柳代香,结为兄弟,可梁山伯不知结为兄弟的英台是女儿身。两人同窗学习三年,祝英台渐渐地喜欢上了梁山伯。

三年后,这对好“兄弟”就要分开了,两人依依不舍、不忍分别。祝英台谎称自己有个妹妹九儿,和自己长得一样。要为梁山伯与九儿做媒。祝英台与梁山伯约定,在七月初七的这一天,上门提亲。

祝英台回家不久,就被父亲许配给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祝英台百般哀求,无奈父亲不肯退婚。梁山伯按时到了,看到祝英台是女儿身,又惊又喜!又得知九儿是她自己,后来,梁山伯知道英台已许配给他人,痛不欲生,回家后相思成疾,一病不起,不久就病故了。

祝英台听闻噩耗,在出嫁的过程中,祝英台脱去婚服到梁山伯坟前哭祭。突然,天昏地暗,梁山伯墓裂开了一条缝,祝英台毫不犹豫的跳了进去,要和山伯在一起。不一会,天空转晴,从梁山伯的墓中飞出来了两只蝴蝶,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再也不会分离……

人们都说那些蝴蝶就是梁山伯和英台,他们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5

徐浩铭

古时候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叫祝英台。祝英从小在家读书,长到了十六岁。见到同龄男子带书僮到杭州城读书,于是祝英台去央求祝员外,可祝员外不同意。祝英台只好换上男装,把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着,带着银心偷偷离开了祝家庄,朝杭州城走去。

走啊走,天下起大雨,祝英台和银心便在草亭躲雨。在草亭,祝英台认识了一个叫梁山伯的书生,他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他们很快成了知己,在同窗共读三年的日子里,梁山伯始终没发现祝英台是女子,一直把她当朋友。

一天,祝英台收到了父亲的信,让她赶紧回去。临走前,祝英台还向梁山伯发誓要把九妹许配给他。后来梁山伯才知道,祝九妹其实就是祝英台。

祝英台回家后,祝员外告诉祝英台要将她许配给马文才,祝英台顿时失望,把她要和梁山伯成亲的大事告诉了父亲。祝员外听完后,大怒,把祝英台关在房里不给出去。

后来,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祝英台成亲那天,迎亲队伍路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放声大哭,突然,狂风大作,大雨如注,坟墓裂开了,她毫不犹豫地跳了进去,随即坟墓又合上了。

雨过天晴,一对蝴蝶在坟头飞起。有人说,那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6

几个通宵,《梁山伯与祝英台》看完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凄美的传说,流传了不知多少载,可是依然让人津津乐道——山伯的痴情,英台的执着——在那个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

从月老庙相遇,注定他们俩之间要发生感情,憨憨的山伯第一次与英台相遇便让她对这个^书呆子^有了好感。在赶往尼山书院求学的船上,他们俩重逢,简单的交谈,让他们彼此了解了各自真诚的心,^结义^便成立他们爱情的前提。

尼山书院的悲欢离合让英台已经认定了自己一生的依靠,而山伯对英台的感情,有时候也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兄弟情谊,虽然山伯始终不愿也不敢承认。从英台换回女装到青楼去救谷心莲,山伯弹琴,英台起舞,山伯始终不敢正视那刻的英台,他那慌乱的眼神正显示着他内心的慌乱,为摆脱马文才的追赶,他们藏到良玉的床上,而良玉一坐的冲力,让英台第一次吻了山伯的脸,以致晚上他们辗转反侧;到山伯送英台时遇大雨在农户家过夜,偏偏剩的两件干衣服竟是农户的儿子和儿媳的新婚红衣,山伯想起了儿时过家家的游戏,当他挑起盖在英台头上的红盖头时,英台的娇美让山伯再次心慌意乱;再到当山伯知道英台临走时写的诗是送给他的,并且知道英台已经把他当成自己一生的依靠,他并没有因为英台是女的而感到惊讶,相反,他是那么欣喜若狂。他们的感情,在山伯的心中才由^兄弟情^上升到^儿女情^。

整部戏并不是在一种悲凉的氛围中进行的,相反,里面不乏搞笑的元素,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有,其他人物之间也有。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王惠刚出场时,她娇滴滴的声音让众人都以为她肯定是一位比她姐姐王兰更漂亮的女孩子,结果当声音与身材的巨大反差呈现在众人面前时,众人皆倒。戏中的王惠是一个活宝,她的每次出场都让我在伤感的氛围中得到一次放松,所以有时我倒希望她能够出现。她对英台的感情也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她的善良和纯真。

有喜欢的人物当然就有讨厌的人物,马文才是其中之一,其实他对英台一直都很好,从开始想与她交朋友,到后来想娶她为妻,可以说他都是真心的。但英台就是不喜欢他,因为她能看到他内心的险恶。马文才从小在那种扭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造成了他扭曲的心灵——自己喜欢的东西非得得到,即便得不到也别想让别人得到。开始并不是很讨厌马文才,他曾经也和山伯与英台和睦相处过,在他和山伯都去悬崖就英台那段就可以看出,他当时是抛开了对山伯的仇恨,那是他们真正的联手,只是后来他变得不择手段让人实在没法再用以前的眼光去看他,他的心胸狭隘、阴险毒辣、公报私仇在后段显现的淋漓尽致,完全成了一个反面人物。另外还有个王蓝田,他其实只是一个坏的点缀而已,没有办过让人痛心疾首的坏事。最令人恶心的应属谷心莲,她利用苏安对他的感情达到她的目的,为了能够得到梁山伯她竭尽所能,不惜伤害自己,更不用说伤害别人。对她来说有个美好的理想是好的,但更要有自知之明,没有了这个,她的下场可想而知。

从他们相识、相知到相惜、相恋,他们走过了太多的坎坷,但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每次他们都能化险为夷。但也许应了山伯第一次在月老庙对英台说的话:如果对月老不敬,那她的情路将一生坎坷。其实当时在气头上的英台也只是不经意地对月老说了一些气话,没想到真在他们身上应验——马家的权利与单薄的山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维护上万户的祝家庄园,祝家只能与马家联姻,悲剧在所难免。多少困难他们一起面对,唯有这最后一关他们却逾越不了。

看到结尾我反复想了很多,最后我倒不认为这是一个悲剧,因为山伯和英台最终是走到了一起,马文才最终也是一个失败者。当山伯和英台一同落进坟墓,变成穿花蛱蝶,桃林瞬间开花的时候,我已从悲伤中走出。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7

何昌铭

从前有一位女孩叫祝英台,她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她十六岁了。

见到同龄的男子都带着书童去到杭州的书院学习。祝英台很羡慕他们,也想去书院读书。于是她偷偷换上男装,带着丫环作为书童,乘着夜色走出了家门,赶往杭州。

在去往杭州的途中,祝英台认识了一位书生。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两人一见如故,结为了兄弟,一同前往书院。

他们到了书院,在这里一住三年。两人相互照顾,一起学习,感情日益深厚。一天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说她父母患病希望她能回家看父母。梁山伯与祝英台只好依依不舍地分别,而此时梁山伯还不知道祝英台是位女子。后来师母告诉梁山伯,祝英台是女子。梁山伯非常喜欢祝英台想与她成婚,于是他急忙去找祝英台。

祝英台回家后才知道,是父母装病骗她回来的,目的是让她嫁给别人。祝英台向父亲说出了自己的愿望,被父亲拒绝。

梁山伯来到祝英台家求亲,直接被严词拒绝。他伤心至极,回到客栈没几天就病死了,被埋在路边的荒地里,祝英台知道后伤心欲绝。

终于祝英台要出嫁了,在迎亲队伍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她径直跑到梁山伯的坟前,跳进了裂开的墓中,坟墓关闭了。

最后两只蝴蝶飞出了坟墓,每时每刻都形影不离。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8

古时,只有男子才可上学读书。书声琅琅之时,窗边总趴着一个秀丽的身影,活泼俏皮的容貌,似乎成天无忧无虑。“既然仅男子才可读书,我何不男扮男装试试?”原来这俊俏可爱的女孩正是祝英台,他托腮思考,清秀明艳的小脸红扑扑的,着不了淡淡的忧愁。

教书先生欣喜地卷着经书,一字一顿的念道,还不住的瞟一眼身旁风度翩翩的秀才、众书生无一例外,皆大吃一惊,心生此念:这人名字好像女子,莫不是女的?但是,又看了看这位俊俏的秀才,心想:世上美貌的少年也多着,名字又算得了什么?可以说“世上千奇百怪,无奇不有!”秀才初入学堂,受到许多冷嘲热讽,唯有一位叫梁山伯的才子待己甚好,不久两人便成了知己。当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尽是红颜佳人,心中不觉的产生了爱慕之意。祝英台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才华横溢的梁山伯。祝英台的父亲多次催逼女儿女富商之子马文才尽快完婚。祝英台天性善良,孝敬父母。知父有养育之恩于己,也只得忍泪而别。

祝英台白晳稚嫩的小脚在喜气洋洋的红缎鞋中显得似玉般美丽,曼妙的身材在喜衣的衬托中呈现出无与伦比的美,旁人不禁连连赞叹。真的不能相见了吗?前脚刚刚跨进轿子,祝英台的芊芊玉指不禁下意识地轻轻一碰盖在脸上的红布,惨然一笑。

自此,梁山伯茶饭不思,得了相思病,忧愁而死。祝英台得知,悲痛欲绝,从此无影无踪。在柳暗花明之处,万木参天之境,总有一对蝴蝶,比谁都要凄美,在一朵开得灿烂的花上展现自己的喜悦。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9

荀巨伯到远方探望生病的朋友,正好遇上胡人来攻城。

友人对巨伯说:“我是快死的人了,你赶快走吧!”荀巨伯说:“我远道而来探望你,你却要我离开;败坏道义来求生,难道是我荀巨伯所能做得出来的吗?” 等到贼兵来了,问荀巨伯说:“大军一到,全城的人都逃走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停留在这里?”荀巨伯回答说:“友人有疾病,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生命!”贼兵听了相互说道:“我们这些无义的人,竟然攻入这个讲究道义的国家!”于是调动整个军队回去了,全城因而得以保全。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文 (菁选3篇)(扩展6)

——梁山好汉有血有肉作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0

也许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想起《水浒传》中被高俅逼上梁山的林冲。但记住了,我可不是去这个梁山,而是去那儿——

看你这表情,一定又疑惑了吧,真笨!你再猜猜,猜不出来?哦,玩完了,快跑!

宝贝儿,乖,快过来,就一小碗,你就喝了吧!

不干不干就不干!冲呀!

我数三个数,一——二——三——

天哪,我要挂掉了!

你一定又奇怪,什么事会把你吓成这样?先卖个关子,实际是着急跑,没时间!别换台,接着看!

宝贝儿,就这么点,快喝了吧。

不要,别给我,那么苦,颜色还这么差……

这些药很贵的,效果也好,快喝了吧!我给你买芭比娃娃,然后逛超市,然后买衣服……

嗯,让我思考一下。真是很无奈呀!要是不吃,那这些好东西可就全盘泡汤了;要是吃了,这药又太苦……算了,忍一忍吧。好,我喝!

双手捧起千斤重的碗,憋住气,大口灌下去,天哪,好难喝!快把我苦死啦!

结束了,我成功地把那碗药喝掉,但俺老妈,信誓旦旦允诺的那些“报酬”,却一点也没兑现,真是失败呀,失败!但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我常生病的,哈,下次一定会凯旋的!Come on!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1

在八月九日的下午,我观看了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虽说这是一部动画片,但让我感触很深。电影散场后,我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脑海里模模糊糊地掠过许多词语,但都盘锯不散,最终定格下来的只有一个字--“爱”。只有爱,才能创造出《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么唯美感人的故事,只有爱,才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

说起爱,在我们生活中也不少见,老师对我们是关爱,长辈对我们是喜爱,同学对我们是友爱……是爱,让世界如此美妙,是爱,让我们的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可能正在发生着一个个关于爱的故事,爱的花朵正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悄悄绽放。

一九四八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发生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中的父亲用延长生命的办法来保护女儿,创造了三天的^,连医学界都惊叹的奇迹!使他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奇迹的并不是他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而是他对女儿无穷无尽的爱!

二零零五年,长春一位普通的农妇,为了让患有先天性骨病的女儿行走如初,在背负巨债的情况下,做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壮举:五年间,先后两次将自己身上的骨头取出,填补到女儿的骨髓腔中。女儿的双腿保住了,而母亲却将终身与痛苦为伴。而使她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她对女儿的爱!

一位拥有无数家财的富商……

一对情同手足的兄弟……

一个……

这一个个唯美动人的故事,都告诉我们,爱,总能创造奇迹。当然了,不光是这些,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是爱,哪怕只是做一点小事,比如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啊,再比如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啊等等,这些事虽然小,但却能让做好事的人和受益者高兴一整天。你们看,爱,多么伟大呀!是爱,让梁山伯和祝英台有情人终成眷属;是爱,让一位普普通通的父亲创造了三天的^;让一位*凡的母亲忍受巨大的痛苦捐骨给女儿;是爱,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快乐;是爱,让……

所以,亲爱的,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侯,请千万不要放弃,请你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相信我,爱,总能创造奇迹。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2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译文

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

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高大。

桀:同“杰”,杰出的人。

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适(dí):悦。

杲(gǎo):明亮的样子。

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背:屋子北面。

痗(mèi):忧思成病。

赏析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这一点是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之情的基础。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卫风·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充满辩证色彩。

创作背景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3

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一日,会稽郡上梁村的梁光汉,中年喜得贵子,格外器重,请来识字先生给儿子取名。先生对梁光汉说:为人处事要重仁义道德,孩子就取字‘处仁’,你身居山村,难得第一子,名叫‘山伯’吧。梁光汉夫妇对此十分满意。

山伯自小聪明超人。到四五岁时,听大人讲故事,非但一遍能记住,而且还能原原本本传给邻里小孩听。数数、算帐一清二楚。上山砍柴,放羊喂鸡,勤快能干。长到12岁时,一天,他看到几个富家子弟提着书箱去念书,小山伯很羡慕,他好奇地跟到读书处,在窗台上张望。只见一位老先生摇头晃脑在教书,他觉得很新鲜,不知不觉地竟把先生念的和解释的东西一一记住了。当先生抽查学生背诵时,有一位学生背不下去了,在窗外的梁山伯捂嘴一笑,忍不住接着背下去了。先生一听外面有人接背课文,感到惊奇,出来一看,原来是位机灵秀气的孩子,十分讨人欢喜。先生问:孩子,你为什么不上学?山伯有礼貌地回答:家里没有钱供我上学。先生有心栽培这个聪明的孩子,就叫山伯引路到家。先生对梁光汉说:我看这孩子聪明过人,将来必成大器。人家孩子读书要交三石五斗米,你家孩子我粒米不收,书本文具由我资助。梁光汉一听,很是高兴,心里想,我家世代不识字,能在儿子一代读书识字,再好不过了,于是就答应了先生。小山伯对先生感激不尽,向先生深深一鞠躬。

果然,山伯在学堂念书,四书五经,过目不忘;吟诗作文,出口成章。入学三年,才华出众,年年第一,先生心里自然十分高兴,但是转念一想,这孩子在我地方已无书可读了,应为他的前程着想,不如送他到鄮城四明学馆名师处去深造。出于爱才,先生说服山伯父母,倾囊相助一百二十两银子,作学费盘缠,并向名师修书一封,引荐梁山伯入学。

春上,梁山伯告别父母,辞谢恩师,肩挑竹书箱,随带干粮,朝东沿江日夜兼程向四明山下鄮城赶路。日出而起,日落歇脚。一日来到渡口,搭船渡江去鄮城。上船时,碰到一位书生模样男子,旁边还有一位挑书箱的书童。同行三分亲,梁山伯上前询问:请问公子尊姓大名,家居哪里,此行何处?只见对方彬彬有礼答道:鄙人姓祝,名英台,字信斋,祝家庄人。此去四明鄮城从师求学。山伯一听,志同道合,十分高兴。连忙通报自己姓名和住址。并说:你我两家只数山相隔,同属会稽郡,也算同乡,本人才疏学浅,请公子多多指教。英台忙说:不必客气,不必客气。两人在船上滔滔不绝,叙谈得很投机。又互通年龄,山伯16岁,长英台2岁,于是双方称兄道弟,好不亲热。英台的书童银心为英台巧遇这样和气有礼的兄长感到十分高兴。

来到鄮城,梁山伯、祝英台拜见名师,安顿住宿。被分到同桌学习,同室同床住宿。话说那祝英台,原是祝家庄员外祝公远的九千金,因祝家有八个儿子,最小的是女儿,在家被视作掌上明珠。自小聪慧过人,知书识礼。但娇生惯养,也很任性。到14岁时,竟缠住父母要上学。祝员外经不住英台撒娇,便答应了。但又一想,自家府第高贵,而女孩出门读书,有失礼仪,让人笑话。便对英台说:自古女子不上学,你还是在家习字读诗吧。英台灵机一动说:父亲,女儿早有妙计,我女扮男装远离家乡求学,这不会有损父亲名声,女儿主意早定,不可改变。父劝女顶,一来一去,最终还是祝员外让步。

现在梁祝来到鄮城上学,同桌同床,由于梁山伯忠厚老实,行动拘谨,又因为祝英台防范严密,晚上睡觉杯水相隔,虽偶露真相,英台巧言掩盖,终究没有让梁山伯察觉英台女儿身。倒是同班马文才常常疑心。

三载同窗,弹指一挥间。英台思念父母,召她回家的书信也到了,就辞师回家。梁祝情深如海,十八里相送。此时祝英台爱慕之心越发强烈。一路上,清水井边作暗喻,独木桥上比鹊桥,碰到鸳鸯打比方,最后道出月下老人来牵线结姻缘,一直到长亭话别,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没有领悟。这时祝英台只得拿出最后一着棋子了,对梁山伯说:梁兄,你我三载同窗,情深义重,英台我无以报答,想给梁兄提亲。山伯一听,非常害羞,脸也红到了耳跟。英台鼓足勇气,丝毫不放弃最后机会,顿了顿嗓子说:我家有个小九妹,才貌双全,知书达礼,同梁兄十分相配,梁兄意下如何?山伯忙说:多谢贤弟。我家无万贯钱财,又无高贵门第,怕不配贤妹吧。英台紧追不放:只要梁兄愿意,单凭你才华人品,我小妹哪论门第家产,望勿推辞。山伯听英台说的蛮有道理,仗英台信义,就把终身大事托付英台。英台临别回头再三叮嘱:梁兄及早遣媒来提亲,千万勿误。山伯连连应诺。

长亭一别,又过一载。一日,梁山伯突然想起英台临别重嘱,便去祝家庄拜访英台。山伯在村头逢人便问:我鄮城读书同学英台家在何处?庄里的人都说没有这样的人。走到一棵古樟树下,遇见一童颜鹤发老者,山伯就上前询问,老者神秘地一笑说:本庄祝员外千金祝九娘,写得一手好文章,想必你是找她了。山伯一听,出于害羞的本能,连忙摆摆手说:不是,不是,她是我同学英台的妹妹,我是找她哥哥。转念又一想,也好,反正是找她家,又忙说:请问老伯,她家怎么走?老者顺手一指说:庄东朱门粉墙就是祝家府第。山伯谢过老者,快步朝祝府而去。

山伯上祝府登门求见,祝员外曾几次去鄮城看望过英台,同山伯熟悉,故破例让山伯进深闺楼台相见,以叙同窗之情。山伯一见英台,方知是女儿身。此时回想三载同床,羞愧难言,连连摇头。还是英台大方,上前解释:我身为女子,如不女扮男装,怎能同男子一样去上学呢,实在是不得已啊,请梁兄见谅。停了一番,英台若有所失地说:小九妹就是英台,梁兄你为何不早托媒来提亲?现我们同窗马文才的父亲马太守前些日子遣媒说亲,送来聘礼,因我父亲来四明学馆看望我时,顺便拜访了家住鄮西的会稽府马太守,认为马家有权有势,门当户对,就应允了马家,愿结^之好。你我同窗情深,但为时已晚。山伯听后十分后悔,当初十八里相送,英台句句表真情,自己却一点不领情。只好痛苦地告辞英台。

山伯回家,其父母很是喜欢,但见山伯整日闷闷不乐,唉声叹气,反复询问,仍闭口不语,身体日见消瘦。

这年秋,朝廷简文帝举贤良,四明学馆把品行端正、学业卓著、独占头名的梁山伯推举上去。一日,江浙道台衙使策马前来报喜:奉诏,梁山伯出任鄞县令。梁山伯有志为民造福,顾不得私情折磨,带病上任,当年20岁。到任后,治理三江,使农田旱涝保丰收;帮助农民治灭虫害;整顿鄞城秩序,惩处一批横行不法地头蛇。不到一年,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梁山伯因病痛和劳累交加,次年八月十六,巡视姚江大潮水位时,累倒在鄞西清道源九龙墟,临终嘱衙吏就地安葬,以示死守姚江大堤;同时祝英台若嫁到鄮西马家,这里也是航船必经之处,祝英台可以看到他的灵墓。梁山伯勤政安民的事迹,在百姓中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扬京城。于是晋安帝谥封梁山伯为义忠王。

不久,祝英台青春十八,马家催着成亲,祝英台难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被逼上轿,在渡口换乘大船,朝姚江撑来。船到九龙墟,突然风浪大起,船无法行驶。英台侍女银心眼尖,发现岸旁有座新坟,觉得事出有因,借问船老大:请问,这是谁家墓冢?船老大熟门熟路,并且早已熟知梁山伯事迹,就回答说:梁县令山伯英灵在上。银心悄悄告知英台。英台一听,不管一身红装,就对媒人说:我要上岸祭梁兄。媒人不敢作主,转告新郎马文才。马文才感到十分恼火,但又不便发作,就哄着祝英台说:娘子,今天是咱们大喜日子,祭坟会红白相冲,不吉不利,待到冬至或清明再祭吧。英台一腔激情,无法控制,对梁山伯一往情深,早图报答,打定主意,生不成双,死也要同坟。于是厉声对马文才说:如不答应,我即投江自尽。马文才一时被吓慌了,再加风浪越来越大,也想避避风,就连忙答应,命船老大将船靠岸。英台脱下嫁装,露出一身白衣,由侍女银心搀扶,直奔梁山伯坟前。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道闪电劈头而来,轰隆一声震天响,梁山伯墓顶裂成两半,英台纵身一跳,跃进坟内。银心连忙去拉,只扯下一片裙角,坟墓又合拢如初,只是墓碑中间留下一道裂缝。银心扯下的裙角一放手,立即化为两只大蝴蝶,迎风飞上天去。

马文才见状,立即从船上跳下来,带着家丁轿夫赶来,见英台入墓无影,急得满脸通红,命家丁动手掘墓。不料,墓旁窜出两条大蛇,碧眼白颈,张开大口吐着毒舌,丝丝作响。马文才和家丁大惊失色,掉头就逃,争先恐后跳进船舱,叫船老大快快摇回鄮西廊头马家。

即刻,云开日出,一道彩虹飞架在九龙墟上空,一对大彩蝶在梁山伯墓顶自由自在地飞舞,当地人们传说这是梁山伯祝英台的精灵化身。

事情传到朝廷,晋朝宰相谢安有感于祝英台忠贞不渝的情义,向朝廷奏本,赐碑文义妇冢。千百年来鄞县高桥的梁祝墓受到无数恩爱夫妻的虔诚祭拜。

从此,宁波一带世世代代传颂着这一奇妙动人的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4

传说在东晋时期,有一个人叫祝英台的女子,她美丽善良,很勤劳。她的爸爸叫祝员外,祝英台从小就是跟他哥哥一起学习文化的,因为她哥哥的文化也是不怎么好。

有一天,祝英台就想去很远的地方,拜访名师,可是古代的时候,女孩自是不允许出去的,可是他很羡慕那个地方的人才,她就向她的爸爸求情,说让她去学习,可是她爸爸不同意。

祝英台想出去学习,因为祝英台很聪明,她就女扮男装,她爸爸看见了祝英台很想男孩就让他去了。

祝英台在去拜访名师的路上,看见了一个很帅的人,他也是去拜访名师的,他们两个就一起上路了,在路上他很两个的感情很好,祝英台就很那个人说你的名字叫什么?那个人说我的名叫梁山伯,就这样他们两个就一起上路了,他们两个就摄土为香,结拜为兄弟,祝英台越来越喜欢梁山伯了,可是她也不好意思说出口。

他们两个到了万松书院,他们就拜师求学了,他们两个每天都是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睡觉,就这样整整过了三年,祝英台的爸爸叫祝英台回来,祝英台就回到家乡看望父母了,祝英台回家的路上,梁山伯就把祝英台送回她的家乡,快走到祝英台的家乡时,他们两个还是依依不舍的。祝英台怕梁山伯嫁给了别人,就跟梁山伯说我家有一个妹妹她跟我一样,个子差不多,那把她嫁走吧,梁山伯说真的跟你一样,要是一样我就要你给我的妹妹,祝英台说那我当你们的梅,就这样祝英台说你来我家提亲吧,说完,祝英台就走了。

没想到她的父母让她回家是有目地的,因为有人喜欢上了她,让她嫁给那个人,可是父母都同意了,可是祝英台不同意,要是她走了,梁山伯怎么办呀?祝英台的爸爸把祝英台关在了房间里,他逃不走也出不去,等到成亲的那一天,梁山伯死了,因为他每日想念祝英台,所以死了,祝英台走的时候,他说我有一个条件,她说她要穿上白衣服,要先去梁山伯的.坟墓一趟,而且她还说每个人都要到梁山伯的坟墓里磕头。

祝英台到了梁山伯的坟墓里,哭了,她哭得惊天动地,突然,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祝英台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里,就在这时,梁山伯的坟墓里飞出来了两只蝴蝶,据说这两只蝴蝶是梁山伯和祝英台。这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菁选2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5

南怀瑾先生年轻的时候,曾反复读了一百遍伯夷列传,才觉得真正看懂。我没有看到那么多遍,何况要看懂,也不仅仅是在一时之间看一百遍的事。可是读书笔记还是要交的,那就且以我这样二十遍的状况写吧,写到哪里算哪里,或者以后再看这篇又觉得不通了呢。

伯夷列传是《史记》里的第一篇列传,篇幅非常短,大约是列传里最短的了。它非常特别,不仅因为它的短,而且其中描写传主生*事迹的内容只有一个段落,其余的部分是各式各样看似与传主不直接相干的感慨。若说列传中有哪一篇最能直接地看到司马迁,听到司马迁,有哪一篇是司马迁自己站出来明明白白地加以论说的,那便是这一篇了。写史的人大多把自己隐匿在行文之间,隐匿在对形形色色历史人物的记叙和评点中,然而到了伯夷列传,司马迁却是要用自己的笔书写自己说的话了。

伯夷列传里中讨论了两个主要的关系,人与现世的关系,和人与后世的关系。作为一个史学家,无怪乎司马迁谈到这两点时如此情绪激昂以至于要跳出来说点什么了。因为再将这两重关系联系到一起,就要谈到关于真正的历史和被记叙的历史二者之间的关系了,这正是司马迁要表达他著书的志向的地方,又像是《史记》的另一个自序。司马迁在前面的行文中分别讨论了这两重关系,又在^太史公曰^的部分把它们联系到一起来说。

人与现世的部分,司马迁说,^举世混浊,清士乃现^。他盛赞了许由、卞随、务光、伯夷、叔齐这些浊世中的清士,他认同了这些人在举世混浊中的价值选择和道德操守,他肯定了孔子伯夷叔齐提到二人时评价他们所说的^求仁得仁^。但是他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真的不怨吗?而他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正是伯夷叔齐临死时所做的诗歌。

诗歌的原文是: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这其实是觉察到自处于末世者的绝望叹息。他们是秉承着上一个时代禅让的政治传统和上古政治伦理的最后的人,他们自认应处在神农、虞、夏之朝,而不是这混浊的西周。他们不愿走下首阳山去看这名为周的朝代,他们宁愿不食属于这个朝代的一粒粟米,好似这样就可以至死都留在上一个时代。所以他们说,^我安适归矣^。

但不仅于此。司马迁用司马迁的双眼,看到了他看到的特别的东西。孔子针对伯夷叔齐,所判断的^不怨^,判断依据是他们的求仁得仁,因为他们的现世追求得到了满足——他们从生到死都是在他们那个干净的仁世,未沾染新的大周朝的一粒灰尘——或者说粟米。然而司马迁质疑了他们彻底不怨这个观点,认为在其间还有别的怨——非关现世,而是关于后世,关于自己的没世。司马迁在引述上面这段诗歌时,特意地提到这是他们^及饿且死^时所作,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对于现世已经坦然和无怨,所以他们的怨,是针对身后而发的,而不是针对当下所发的。这便引出了第二重关系,人与后世的关系。

这怨是什么呢?从诗中看,关键在于^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一句,而它的解释,在于本篇最后一段太史公曰的第一句:^孔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句话是很有趣的。它是说君子所忧虑的是在自己身后名声得不到传扬。然而初初看来,这似乎不大符合孔子的一贯言论,孔子说^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又曾经向学生子张区分过^名^与^达^的关系,言语之间是对于^名^的不屑。那么君子为什么如此在意自己的^身后名^呢?

这就要提到伯夷列传的另一个线索——许由务光二人同伯夷叔齐二人在死后的被区别对待。这个问题在本传的开头第一段被提出,而在^太史公曰^中被解答。许由务光虽亦是节义高蹈之士,却因为^非附青云之士^而不见称于后世,伯夷叔齐因为得到孔子的颂扬而广为人知。那么,被后世发掘和颂扬的条件是什么呢?司马迁引说,是^同明相照,同类相求^,是^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只有拥有相同志向和操守的人,才会彼此欣赏,即便相隔几百几千年也如逢知音。他们^同明相照^,其中晚生的那一个担当^圣人作^的职责,使万物得到归位,使已逝的那位圣人得到传扬,使这种精神在世间继续流传。

君子在意的,正是能否有这样一位身后的知己,或者更广地说,是能否还有那么一个时代,自己的操守能得到认同和理解。倘若没有,那么千百年而下,他们经历的将是真真正正、彻彻底底的孤独。

而伯夷叔齐忧虑的,正是能否还会有这么一个时代。面对着举世混浊和大醉不醒的众人,他们开始怀疑是否刚刚过去的的正是最后一个坚持着自己所坚持的这些东西的时代,所以他们哀叹^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他们追忆前朝,他们哀怜后世。这是他们怨的所在。

这个时候,第一重关系与第二重关系得到了结合,历史和被书写的历史之间的矛盾被提出,于是司马迁站了出来,他作为一个写历史的人,作出了自己的承诺。他要使这些人被看见,他要作为一个后生,用自己的光照亮这些历史的光源。

于是他书写了*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将正史的关注点从一年复一年的祭祀征伐转移到一个一个活生生的构成了历史的^人^身上。于是他写荆轲,写郭解,他也写宁成、东方朔,他著书立传的目的和基础是一个一个的^人^,而这是前人所没有做过的尝试。于是他在这篇伯夷列传——在七十篇列传之首的位置写下他的志向。自此为始,他提起他所手握的那一支史笔——他所拥有的最有力量的东西,为那些从没有人为他们立过传的人立传,称为^列传^,他用一个一个血肉之躯筑成他司马迁的史书,他用衣袖逐一擦去那些隐没了千百年的明珠上的灰尘。司马迁使这些人的光照亮了历史的一片天空,然而他不能完全料想的是,他的光也照亮了自己身后的一片天空。

所以我觉得伯夷列传像是《史记》的另一个太史公自序。它是司马迁的态度和承诺,它也将这种信仰传递给了当下的我。然而我知道在我面前还有八十遍要看,但这篇读书笔记就到此为止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6

伯兮原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翻译:

译文我的丈夫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丈夫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自从丈夫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丈夫,想得头痛也心甘。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丈夫,使我伤心病恹恹。

注释⑴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切):英武高大。⑵桀:同“杰”。⑶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⑷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⑸适(dí):悦。⑹杲(gǎo稿):明亮的样子。⑺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⑻背:屋子北面。⑼痗(mèi妹):忧思成病。

赏析: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读者看到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所以译作“大哥”),口气中带着亲切感。——现代的歌谣还常见这种情形。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试想,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读者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此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7

文章一开始司马迁就说:^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是啊,为什么同样是有德有才的人,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却最终默默无闻呢?他们个人的才智相差无几,德行也几乎在同一高度,甚至那些在声明上弱的人在这两方面更有建树。为什么呢?

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隐者。而我认为,历史本身就有不完全真实的特性,加上人为的篡改和时间的淡化,许多历史真相已经湮没在了浩瀚无边的时间长流里,就像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闪他们闪发光的人,他们智慧、优雅、从容或者淡泊名利,但他们并未被记载光辉荣耀的史册上面,这是为什么呢?是那些拿了俸禄的史官不没有办实事么?亦或者是因为历史的记录并不真实?都不是,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因素,历史不能让他们过于瞩目地出现在后人的眼里,这样可能会毁了他们,因为^某些人^不允许,因为他们与这个庸俗的时代不太协调,就像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一样,他们的品行即便高尚,但只能是^可念不可说^的向往。也许有人会说,^这样子难道公*么?^,^公*^,我人为这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公*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如果你本身并不想为了某些方面的^公*^而去努力地抗争些什么,那么你就没必要为了不抗争所带来的后果(即便是不好的),这就像隐退者本身已不在乎世俗人的看法一样,什么流言蜚语什么是不是能够流芳百世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况且——历史虽然没有让他们声名鹊起,但也没有无情地抛弃他们,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时代;他们被包含于历史的一角,又超脱于历史之外永远活在他们应有的光辉里。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句话是不是真理呢?我想也许这只是一种人类自我安慰的措辞而已。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在对人的善念的塑造和维持以及恶念的扼杀和遏制,还有在维护社会和*这一方面,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古人语:^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保持自己的本心,不为他人的只言片语所动,也不被执权者的威严所撼,坚定智慧的理性,这样一个人的思想才有实际上的价值。

至于那些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的所谓正史稗史,所谓正统思想,所谓诡辩,一切皆不要陷入空想的泥潭——^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尔如是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8

梁山伯与茱丽叶》描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歌曲的风格浪漫、雅致,是一首经典的对唱情歌 。

《梁山伯与茱丽叶》是曹格最擅长的R&B曲风,编曲精致。歌词缠绵,句句誓言,述说了只要心中有爱,梁山伯跨时空也会和茱丽叶在一起。歌曲歌颂的不仅是跨国恋爱,也是跨世纪恋爱。歌词看似思想*,但其实还是“爱情童话”的崇拜者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文 (菁选3篇)(扩展4)

——梁山伯与祝英台观后感 (菁选5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19

国王大布沙林对哲学家白得巴说:“这情况我听明白了。请你给我举例说明这种情况:一个人不安心于适合自己的工作,偏要寻求自己所做不到的事情,结果弄得徘徊歧途,无所适从。”

哲学家说:克尔地方,有一位道土,修道十分虔诚。有一天,来了一位远客,在他家里住下。这位道士端了一盘枣子来招待他。客人吃着,觉得枣子的味道香甜可口。那一盘枣子,片刻之间,便吃得干干净净。

客人对主人说道:“这种枣子,肉软味甜。我们的家乡,没有出产,我从来没有吃过像这样好的枣子。我很想带些种子,到我的家乡去栽种。请你给我一些种子,并且教我栽种的方法,”

道士说道:“栽种几棵枣树,那是最容易不过的事。只恐怕你的家乡不适宜种枣树啊!况且你的家乡,既有很多果木,何必又需要枣树呢?枣子是坚硬而不易消化的东西,有什么稀奇?一个人的欲望,不宜过奢,应该有个止境才好。”

道土说的话,都是希伯来文,响亮而且动听,那位客人,非常羡慕,勉强学了几天,结果,似是而非地学了几句。

道士说道:“你不应该丢了自己的话,另去学一种话,不要像那乌鸦一样自讨苦吃。”

客人问道:“乌鸦怎样自讨苦吃?”

道士讲乌鸦的故事:“有一只乌鸦,看见竹鸡走路活泼,举止漂亮,非常羡慕,天天学竹鸡走路,处处模仿竹鸡的举动。过了不少时间,乌鸦觉得浑身发痛,相距学会竹鸡走路的目的还差很远,便决意不学了,想恢复原来的习惯。但是,乌鸦的\'脚,已经不似当日的灵活了。走动起来,很觉困难,而且姿势非常难看。所以,大家都嘲笑乌鸦。”

“我举这个例子向你解释我对你的意见:你抛弃了自己本来的语言,而去讲不适合你讲的希伯来话。我担心你说不好希伯来话反而忘了自己的本语。常言说,强制自己去做不是分内所应做的事,这是愚蠢的。”

——水泊梁山的导游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0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教学目标与简析

2、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录音机、多媒体、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设问:大家听说过哪些传说?有没有听说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2、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作品介绍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1

我的家乡在山东省梁山县,那里有驰名中外的水泊梁山,山上风景秀丽,施耐庵写的《水浒传》中,梁山起义就发生在这里;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和著名的京杭大运河也从这里流过,滋润了这片肥沃的土地。

家乡梁山经过最近几年的建设,变化可不小。先说水泊梁山风景名胜区吧。进了梁山寨门,首先看到的是峭壁上舒同题写的“水泊梁山”四个大字,沿着一百零八级台阶而上,就到了断金亭。可以坐在亭内的石凳上休息,也可以环顾四周观赏风景。对面山上的石头一层一层的,这是当年八百里水泊冲刷形成的。经过宋江便道、分军岭、黑旋风李逵塑像、花荣塑像、黑风口、黑风亭,最近又增建了观望亭、聚义厅等几个大型景点,到了宋江寨(聚义厅)。宋江寨是当年梁山好汉的几个头领他们商讨事情的地方,就和司令部差不多。到了秋天,还会有菊花展呢!梁山每年都举办国际水滸文化节。

梁山的挂车在*很有名,全国的挂车有百分之八十的是从梁山生产的。梁山的挂车工业区在拳铺,梁山的挂车,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年年都举办挂车展。

梁山的物产丰富,有玉米、大豆、棉花、小麦、稻谷、高粱等,近几年农民科学种田,粮食产量年年创新高;地下还储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

虽然梁山现在不是很富裕,但是,我相信经过梁山人民的努力,梁山一定会变的既富裕又美丽。

我可爱的家乡——梁山。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2

梁山因一部古典名著《水浒传》蜚声海内外,梁山好汉的仗义行侠名传近千年,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之成为中华文化园中一支绚丽的奇葩。

远古梁山,先民稼穑渔猎,留下了青堌堆和贾堌堆龙山文化遗址。

秦汉时期最早设良邑,古名良山,汉初为皇家猎场,《史记·梁孝王世家》载:“(梁王)尝北猎良山”。公元前144年六月,梁王在良山围猎之时,突发病热而卒,后葬于山麓,后易名为梁山。

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盛极一时,古时有“村庄三十六,寺庙七十二”之说,现存有莲台寺和法兴寺遗址,至今香火不断。

唐末宋初因黄河多次泛滥决口,洪水围山成泊,北宋末水域最阔,史称八百里梁山泊,水浒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时期,108将据水险山势演绎了一幕幕惊天动地的历史活剧。

八百年沧海桑田,后因黄河改道梁山水泊逐渐干枯,但以水浒流传的好汉故事却源远流传,至今景区内水浒遗迹遗址众多,我们梁山旅游区也成为全国唯一一处以农民起义遗址为载体的.AAAA级旅游景点。吸引着海内外的游者前来体验水浒文化,领略忠义豪情。

——祝英台近·水纵横原文翻译及赏析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3

《白蛇传》、《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这四个故事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被称为*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如果说,梁祝婚姻被残酷葬送具有强烈的悲剧意义,那么它的“化蝶”结尾便富有积极意义。活着追求不到的东西,在死后继续“追求”,终于得到。“化蝶”的结局,正是日益厚积的冲击封建礼教的强烈社会心理的生动反映。梁祝故事的“化蝶”结局并不是首创的,也不是偶尔为之。

纵观*古代文学史,不难发现,传统的悲剧多以大团圆结局。例如长篇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反映的\'是一个封建家庭造成的悲剧。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忠于誓约,最后以死抗争。诗的结尾是这样:“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鸳鸯似为两人精魂所化,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再也没有什么力量把他们拆散。

这样的结局,也和梁祝故事中的“化蝶”一样,反映人民争取婚姻自由的胜利的信念。

那么对“化蝶”这类团圆结局,我们今天怎么看待呢?我们认为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它虽然不是尽善尽美的,但毕竟有它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按照*传统的审美心理,读者或观众对作品总希望有个结局,并且是美满的结局。出于善良的民族心理,总是对弱者和不幸者寄予极大的同情。民间流传的故事往往从这种心理出发,给故事安排一个圆满的结局。我们说“梁祝化蝶”,比翼双飞,是百姓们的共同心理要求。往往因为有一个团圆结尾,人们才爱看爱听,作品才有较强的吸引力。

团圆结尾还富有战斗性——千百年来,这种结局鼓舞着人们顽强的抗争,战胜一切恶势力。

梁山伯与祝英台作文 (菁选3篇)(扩展3)

——梁山伯与祝英台歌词及鉴赏 (菁选2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4

原文: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注释:

⑴伯,兄弟姐妹中年长者称伯,此处系指其丈夫。朅(qiè):英武高大。

⑵桀:同“杰”。

⑶殳(shū):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⑷膏沐:妇女润发的油脂。

⑸适(dí):悦。

⑹杲(gǎo):明亮的样子。

⑺谖(xuān)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⑻背:屋子北面。

⑼痗(mèi):忧思成病。

翻译:

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大哥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

自从大哥东行后,头发散乱像飞蓬。膏脂哪样还缺少?为谁修饰我颜容!

天要下雨就下雨,却出太阳亮灿灿。一心想着我大哥,想得头痛也心甘。

哪儿去找忘忧草?种它就在屋北面。一心想着我大哥,使我伤心病恹恹。

赏析:

战争会破坏很多东西,而它首先破坏的是军人自身的家庭生活。军人尚未走到战场,他们的妻子已经被抛置在孤独与恐惧中了。她们的怀念不是一般的怀念,那永远是充满不安和忧虑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来,几乎成为她们生活中唯一有意义的内容。

然而战争又总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场正在进行的战争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评判为“正义”,从事这场战争的群体和它的领导者,总是要勉励群体中的成员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牺牲。国家给军人以荣誉,使他们认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牺牲是值得的;这荣誉也会影响他们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们认为家庭生活的破坏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因此,写妻子怀念从军的丈夫的诗篇,通常会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为丈夫而骄傲——这骄傲来自国家、来自群体的奖勉;思念丈夫并为之担忧——这种情绪来自个人的内心。

《卫风·伯兮》就是典型的这种诗篇。

诗一开篇,写一个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间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这里转用为妻子对丈夫的称呼,口气中带着亲切感。这位丈夫值得骄傲的地方在于:一则他长得英武伟岸,是一国中的豪杰,同时也因为他非常勇敢,充当了君王的先锋(由此看“伯”身份,当是贵族阶层中的武士)。而骄傲的来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点上。假如“伯”虽然长得高大英武,在战争发生时却畏缩不前,妻子就没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实,一般人所知道的光荣,也就是社会所认定的光荣,个人在这方面是没有多少独立判断的能力的。

转入第二章,写自从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头发——女性身体最富装饰性的部分——零乱得像一蓬草。这后来成为*古代情诗最典型的表达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徐干《室思》),“终日恹恹倦梳裹”(柳永《定风波》),“起来慵自梳头”(李清照《凤凰台上忆^》)等等,不胜枚举。这是以对女性的美丽的暂时性的毁坏,表明她对异性的封闭,也即表明她对丈夫的忠贞。不过,作为军人的妻子,这种举动还有进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妇女是不能上战场的,因此妻子对从军的丈夫的忠贞,实也是间接表现了对于国家的忠贞——这就不仅是个人行为,也是群体——国家的要求。假定一个军人在前方冒着生命危险打仗,他的妻子却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东家串西家,哪怕并无不轨之举,他也不能够安心。这不仅对于家庭是危险的,对于国家也有极大的不利。所以,社会尤其需要鼓励军人的妻子对其丈夫表现彻底的忠贞。此诗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妇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拟写),这样写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来杜甫的《新婚别》写一位新娘对从军的丈夫表示“罗襦不复施”,还要“当君洗红妆”,好让他安心上战场,与此篇可谓一脉相承。

然而,尽管诗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义”,她对自己的丈夫能“为王前驱”很感骄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给她带来巨大的痛苦。对于古代妇女来说,生活的全部内容、幸福的唯一来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坏了,她们的人生也就被彻底破坏了。而等待从军的丈夫,这与一般的别离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忧惧。潘岳《寡妇赋》用此诗为典故,有云:“彼诗人之攸叹兮,徒愿言而心疼……荣华晔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诗中未从正面写出,而又确实隐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终不能归来的忧惧。知道这一点,读者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两章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与难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够“忘忧”,因为这“忧”已经使她不堪负担了。

诗必须有真实的感情,否则不能打动人;但诗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尽情抒发的,它常常受到社会观念的制约。拿《伯兮》来说,如果一味写那位妻子为丈夫的报效国家而自豪,那会让人觉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过来,如果一味写妻子对丈夫的盼待,乃至发展到对战争的厌恶(这在事实上绝非不可能),却又不符合当时社会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为读到的这个样子:对亲人的强烈感情经过责任感的梳理而变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与哀愁,但并没有激烈的怨愤。由于此诗所涉及的那种社会背景在*历史上是长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现也就成为后世同类型诗歌的典范。

在艺术构思上,全诗采用赋法,边叙事,边抒情。紧扣一个“思”字,思妇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从而呈现出一种抑扬顿挫的跌宕之势。描述步步细致,感情层层加深,情节层层推展,主人公的内心冲突以及冲突的辗转递升,既脉络清晰,又符合人物的心理逻辑,使人物形象具有饱满的精神内涵。同时,诗情奇崛不*,充满辩证色彩。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5

梁山伯与茱丽叶》描述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歌曲的风格浪漫、雅致,是一首经典的对唱情歌 。

《梁山伯与茱丽叶》是曹格最擅长的R&B曲风,编曲精致。歌词缠绵,句句誓言,述说了只要心中有爱,梁山伯跨时空也会和茱丽叶在一起。歌曲歌颂的不仅是跨国恋爱,也是跨世纪恋爱。歌词看似思想*,但其实还是“爱情童话”的崇拜者

——伯夷列传读后感3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6

与客饮瓢泉,客以泉声喧静为问。余泉,未及答。或以“蝉噪林逾静”代对,意甚美矣。翌日为赋此词以褒之也。

水纵横,山远近,拄杖占千顷。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动山摇,吾生堪笑,似此个、青山无定。

一瓢饮,人问“翁爱飞泉,来寻个中静;绕屋声喧,怎做静中镜”?“我眠君且归休,维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时问。”

译文

在瓢泉饮酒,客人问泉声是喧闹还是安静。我泉了来不及回答。或者能以“蝉噪林逾静””应对,一片喧闹的蝉声,更使山林显得寂静。显得意境更美。第二天特地用这词来夸奖。

河水纵横交错,青山远近布列,柱杖游遍这重山叠水。老眼怕光,俯视水底看山影。试看水波荡而山影摇,笑自己一生,恰如这山影飘摇无定。

瓢泉饮酒,有人问:“你喜爱飞泉,是想寻得幽静;而今泉水声绕屋喧嚣,怎么会安静呢?“我想睡觉了,你也回去休息吧,这个问题,待维摩讲经,天女散花时问。”

注释

祝英台近:词牌名,又名“祝英台”“祝英台令”“怜薄命”“月底修箫谱”等。正体双调七十七字,前段八句三仄韵,后段八句四仄韵。

饮瓢泉:在瓢泉饮酒。

客以泉声喧静为问:客人问泉声喧闹还是幽静?蝉噪林逾静:梁代诗人王藉《入若耶溪》诗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合成一联,有以动衬静之意。

翌日:第二天。褒:夸赞、表扬。

“水纵横”三句:拄杖游遍瓢泉地区的山山水水。

“老眼”二句:怕阳光刺眼,只好去看水中青山的倒影。

“度教”三句:水面摇动,山影亦随之荡漾,想我的一生不也是如此么。度教:试看。此个:这样,即下文水中的山影。

一瓢饮:语出《论语·雍也》:“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是孔子赞扬颜回安贫乐道的话。一瓢饮,原指一瓢清水,此处借指一瓢酒,即题序之“饮瓢泉”。

“人问”四句:您来瓢泉是为了得到安静,但是泉水绕屋流淌,声音喧哗,你又怎么能得到安静呢?个中:这里,其中。

“我眠”句:用陶潜故事:陶潜隐居时,无论谁来相访,只要有酒,就取出与之共饮。他若先泉,就对客说:“我泉欲眠卿可去。”表现陶潜率真的性格。

“维摩”二句:用维摩讲经、天女散花的佛经故事来回答。据《维摩诘经》载:有一天维摩宣讲佛经时,仙女向听讲的众人抛洒天花。花洒到诸菩萨身上都不沾自落,而落到大弟子身上时则沾而不落,这就说明大弟子的凡心未除。维摩:即维摩诘,佛教人物,与^(俗称如来佛)同时,善讲大乘教义。方丈:寺庙长老及住持说法的地方,因一丈见方,故称。后即用作对寺院长老及住持的代称。

赏析

疑绍熙五年(公元1194)八月,罢福建安抚使,再到期思卜筑。这首词大约作于庆元元年(1195年),帅闽罢归之后,此时辛弃疾再次罢官闲居于信州带湖。是年瓢泉新居落成,但尚未迁居。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7

荀巨伯探友(原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世说新语》) 荀巨伯探友(译文) 他远道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逢胡人攻打城池。朋友对他说,“我今天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

荀巨伯说,“我远道来是看你的,你让我离开,败义求生,怎么是我的行为呢?”胡人来了问他,“整个城市都空了,你是什么人,敢独自留下?”他说:“朋友有病,不忍心抛弃他,宁可用我的生命来代替我朋友的。”胡人说:“我们无义之人进入了有义之国。”

于是退兵了。全城都得以保全。

是吗?呵。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8

古时候,有一个姑娘叫祝英台,她生得聪明又美丽,不但会绣花剪凤,还喜欢写字读书。她长到十五六岁了,就一心想到外地的学馆里去读书。

可是,那时候是不让女孩子外出读书的,怎么办呢?英台和丫环商量出一个好主意:假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去求学。于是祝英台打扮成一个公子模样,丫环打扮成书童,俩人互相看了看,还挺像的,不禁高兴地笑起来。

祝英台的父亲正在厅堂里喝茶,忽然看见一个书童领着一位公子进来向他行礼,他慌忙起身答礼让坐,还请问公子尊姓大名。祝英台一看连父亲也瞒过了,别提多高兴了。她于是卸装露出真相,使父亲大为惊讶,嗔怪女儿调皮没有规矩。祝英台趁机向父亲说了要外出求学的想法。父亲说:“自古以来哪有女子外出求学的?即使是假扮成男的,在外生活也有许多不方便。”可是祝英台坚决要去,父亲拗不过她,只好同意了。

祝英台假扮成男子,样子十分英俊潇洒,丫环扮作书童挑着书箱,离开家求学去了。她们走了一程,觉着热了,就来到路旁小亭子里休息。这时,路上走来一个书生和一个书童,也到亭子来歇脚。他们互相问候,祝英台才知道这位书生叫梁山伯,也是到学馆求学的。祝英台和梁山伯谈得十分投机,两人在亭子里就结拜成兄弟,梁山伯比祝英台大两岁,于是祝英台称梁山伯为兄,梁山伯称祝英台为弟,随后高高兴兴一同上路了。

祝英台和梁山伯来到学馆,拜见了老师。老师见到这两位聪明英俊的少年来求学,很是高兴。

老师把他俩安排在同一张课桌上学习。梁山伯对祝英台像对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十分关心爱护。两个人从早到晚在一起,成了最要好的朋友。

祝英台和梁山伯同住一个房间,祝英台为了不让梁山伯发现她是女的,就把两个书箱隔在俩人的床位中间,书箱上还放上满满一盆水,她告诉梁山伯睡觉时要老实,要是乱滚乱动,把盆里的水弄洒了,她可要告诉老师重重地罚他。所以梁山伯总是规规矩矩,从不乱动,一直没有发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

可是祝英台女扮男装的事,早被细心的师娘看出来了。师娘把祝英台叫到跟前,说破了真相,祝英台要求师娘保守秘密,师娘答应了,并对这个聪明的女孩子更加细心关照了。祝英台有什么难处和心事,也都来对师娘讲。

时间一晃三年。一天,祝英台接到家信,说她的父亲病了,要她赶紧回去。祝英台向老师请了假,又来找师娘。说她和梁山伯同学三年,梁山伯为人诚恳热情,学习勤奋,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他。她把一个玉扇坠儿交给师娘,托师娘做媒,等她走后,为她向梁山伯提亲。

祝英台将启程回家的时候,梁山伯一定要亲自送她。他二人一路上相依相随,总是不愿意分手。祝英台要向梁山伯表露自己的爱情,又不便直说,只好打着许多比方来启发梁山伯。

他们看到河里有一对鹅,祝英台就唱道:

“前面来到一条河,

河里游着一对鹅,

公鹅就在前面游,

母鹅后面叫哥哥。”

老实厚道的梁山伯没有听懂她的意思,继续往前走。祝英台又唱了好几首比喻男女爱情的歌,梁山伯还是没有明白。祝英台开玩笑说:“你真是一只呆头鹅!”

祝英台又指着池塘里的一对鸳鸯唱道:

“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英台若是红妆女,梁兄啊,你愿不愿意‘配鸳鸯’?”

梁山伯叹了一口气说:“可惜你不是女红妆啊!”

祝英台见梁山伯还是不明白,便说:“我家有个九妹,我和她是双胞胎,长得和我一模一样,我愿做媒,让九妹和你结为夫妻,你愿意吗?”梁山伯本来很爱祝英台的才貌,一听说九妹和她生得一模一样,就高兴地答应了。

他们相送了十八里,来到江边,才恋恋不舍地分手了。临别的时候,祝英台和梁山伯约定在七月七日到祝家相亲。梁山伯远远望着江对岸祝英台的身影越来越远,渐渐地看不见了。

祝英台回到家里,父亲的病早就好了,他让祝英台换成女孩子的装束,不让她再外出读书了。这时恰巧有一家姓马的大财主来求亲,父亲就把祝英台许配给马家的儿子。祝英台坚决不答应这门亲事,她对父亲说她已爱上了梁山伯,并且托了师娘做媒。可是父亲反对说:“从来儿女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做主的,女孩子自己在外面找男人,像什么话?”硬要祝英台嫁给马家。

自从那天梁山伯送别祝英台后,回到学馆,他继续用心读书,竟把七月七日去祝家提亲的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师娘拿着玉扇坠儿来,说明祝英台托她提亲的事,梁山伯才恍然大悟,知道了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她说的九妹就是祝英台自己啊!梁山伯立刻向老师请了假,赶到祝家去和祝英台会面。

梁山伯来到英台家里,看见祝英*全恢复了女子打扮,显得更加美丽可爱。他说出师娘为他们提亲的事,哪知祝英台一听这话就大哭起来,她说:“梁兄啊,你为什么这么晚才来呀?我父亲已经硬逼把我许配给马家了!”梁山伯一听,又是吃惊,又是难过,心都碎了。俩人就抱头痛哭起来,他们互相发誓,无论谁也不能破坏他们之间深厚的爱情,两个人要永远在一起。他们的哭声被祝英台的父亲听见了,祝员外怒气冲冲地跑上楼来,把梁山伯赶出家门,将祝英台严加看管起来。

梁山伯回到家里,伤心极了,他想念祝英台,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就病倒了,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死了。临死之前,他告诉家里的人,他死后要把他埋在从祝家通往马家去的路边。

马家迎亲的日子到了,花轿抬到祝家门口,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可是祝英台却哭哭啼啼,怎么也不愿意上轿。在她父亲的命令之下,许多人推推拉拉,硬把祝英台推进轿子抬走了。

花轿抬到半路上,忽然来了一阵大风,吹得抬轿人走不动了。这时丫环告诉祝英台,前面就是梁山伯的坟墓。祝英台不顾别人的阻拦,走出轿来,一定要到梁山伯的墓前去祭悼。

祝英台来到梁山伯的墓前,放声大哭,痛不欲生,全身扑到坟上。霎时间,电闪雷鸣,风雨大作,坟墓忽然裂开一条大缝,祝英台喊着梁山伯的名字,一下子就跳进坟里去了。

一会儿,雨停了,云开了,天空出现了一道彩虹。只见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上飞起来,绕着坟头翩翩起舞。人们都说,这对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变的。至今人们还把这种黑花纹、翠绿斑点、尾翼上有两根长长飘带的大蛱蝶,叫做梁山伯祝英台呢。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祝家庄,祝家庄有个祝员外,祝员外有个小女儿,名叫祝英台。

祝英台从小在家识字读书,年复一年,长到了十六岁。

见到同龄的男子纷纷带着书僮,出门到杭州城的书院读书,祝英台心里很羡慕,于是她去央求祝员外:“爹爹,我也想去杭州城求学。”

祝员外一听这话,十分生气:“人家男子读书求功名,你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你好好听着:你在家里做针线,学习三从四德的道理——出门读书这件事,以后提也不要提!”

爹爹的话不能违抗,祝英台只好走上阁楼,站在窗前观望,花园里花红柳绿,一对蝴蝶在花丛中翩跹飞舞,飞着飞着,飞到围墙外面去了。

“唉,要是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

当天夜晚,祝英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穿上男装,把自己扮成书生模样,把丫环银心扮作书僮。趁花匠睡熟,祝英台打开后花园的小门,带着银心,偷偷出了祝家庄,走上大路,朝杭州城走去。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离开家出远门,祝英台心情快活,她看花花好,看鸟鸟好,看人人好。

走啊走,走到草桥亭,天下起大雨,祝英台招呼银心说:“咱俩到这草桥亭歇一会儿,等雨停了再赶路。”

亭子里有位书生,他端坐在石凳子上,正在看雨景。书生身旁有个书僮,他见到银心,热情地上前拉她的手:“这位小哥,我挑担子,你也挑担子,一路辛苦了,过来我身边坐!”

银心见陌生男子拉自己,连忙后退,转头唤祝英台:“小姐——”

眼见就要露馅,祝英台急中生智:“小姐好端端在家里,你唤她做什么?”

没等银心回答,祝英台转过头对那位书生说:“这位兄台见笑了,我家中有个九妹,见我出门读书,也要到杭州城求学,无耐爹爹顽固,死活不让她出来,九妹只好留在家中。”

书生说:“世间不许女子读书,这实在不公*。其实男子女子都是父母生养,让女儿读书明理,也是天经地义。”

祝英台听了这话,心想,我本以为天下男子一个样,难得他为女子抱不*,他真是我的知己。她朝书生深深作了一揖:“贤兄的见解正与我相同。我叫祝英台,要去杭州城万松书院读书,不知贤兄尊姓大名,要去哪里?”

“在下梁山伯,正巧也要去万松书院。”

祝英台拍手笑起来:“哈哈,梁公子,我俩走在同一条路上,遇上同一场雨,来到这同一个草桥亭,又要去同一座万松书院求学,这不正是‘有缘千里来相会’么?”

“正是,正是!我母亲常说,‘有缘修得同船渡’,我梁山伯无兄无弟,无姐无妹,今日与祝公子有缘,不如插柳为香,结拜为兄弟。”

两个人折下亭边的柳枝,插在地上当作香烛。梁山伯十七岁,祝英台叫他“梁兄”,祝英台十六岁,梁山伯唤他“祝弟”。两人相对拜了八拜,又一起拜了天,拜了地,约定从此同生同死,要像亲兄弟一样互助互爱。

雨停了,主仆四人结伴同行,有说有笑,又在路上走了几天,来到万松书院。

万松书院建在山脚下,山上有万棵松树,山下有十里荷花。梁山伯和祝英台同窗共读,万松书院夏日荷花飘香,冬天松树常青,两人在一起读书写字,谈诗论文,感情渐渐深厚。祝英台伤寒感冒,梁山伯端茶送水,亲自煲药,照顾她直到她完全康复。梁山伯衣裳破了,祝英台一针一线为他缝补。

不知不觉,过去了三年光阴。

有一日,祝英台收到一封家书,信中说:“英台,你离家求学已有三年,父母在家日日思念,鸟语花香也不欢喜。如今父母亲忧思成疾,病倒在床,盼望英台速归,回家来安慰父母心怀。”

祝英台离家三年,也很想念家中父母,但她舍不得离开梁山伯。她找到师母,告诉师母说:“师母,我要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其实不是男子,而是扮作男子的女儿身。”

没想到,师母笑起来:“这个,我早就看出来了。”

“我爹爹写信催我归去,我不能再留在这里了。这三年来,我与梁山伯同窗共读,感情深厚,希望师母成全,为我们做媒。”

说完,她解下身上的玉佩作为信物,拜托师母转交给梁山伯。

祝英台收拾好行李,梁山伯送她出门,两人依依难舍,走呀走,走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前面有座凤凰山,祝英台说:“凤凰山上凤求凰,梁兄你是凤来我的凰。”

“贤弟,夫妻才能配凤凰,我们俩是好兄弟,你这个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片垂杨柳,前面有个清水塘,祝英台说:“水里鸳鸯成双对,梁兄你是鸳来我是鸯。”

“贤弟,夫妻才能配鸳鸯,我们俩是好兄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走呀走,走过一座独木桥,祝英台说:“我俩走到木桥上,好比牛郎织女渡鹊桥。”

“贤弟,牛郎织女是夫妻,我是兄来你是弟,贤弟你的比喻不恰当。”

“唉,梁兄啊,你真是一只呆头鹅!”走到分别的长亭,祝英台停下脚步,叹息说,“不知梁兄可曾婚配,有没有钟情的女子?”

“因为家境贫寒,山伯至今不曾求得好配偶。”梁山伯低头说道,“我母亲一直为这件事操心。”

“这样正好。梁兄,我来给你作个媒,我要把我家九妹许配给你。九妹是英台的同胞妹妹,人品相貌都和我一模一样,不知梁兄意下如何?”

梁山伯一听很高兴:“如果人品相貌与贤弟一样,九妹定然是聪慧秀美的女子,梁山伯求之不得——只是,梁家穷,祝家富,我怕贫富悬殊,难成婚配。”

“梁兄不要担心,我家九妹不是嫌贫爱富的人。”

梁山伯跟祝英台约好,七夕到祝家庄求亲。约了相见的日期,两个人依依惜别,祝英台回家去,梁山伯回到万松书院。

一回到书院,师母就把他叫了去,把玉佩交给他:“祝英台临走前把这块玉佩交给我,央求我为你们俩做媒。”

梁山伯满心欢喜:“多谢师母,刚才与英台贤弟离别前,他把祝家九妹许配于我,让我七夕节到祝家庄求亲。”

师母笑了:“山伯,你真是个书呆子,难道你没有看出来,英台是扮成男妆的女子呀!”

梁山伯想起刚才在长亭送别,祝英台又说凤凰,又说鸳鸯,又说牛郎织女,恍然大悟:“哦,来如此!原来如此,原来祝英台就是祝九妹,祝九妹就是祝英台!”

师母说:“既然你俩人订了婚姻,就应该尽早去求亲。山伯,你下山寻英台去吧!”

梁山伯谢过师母,拜别师友,回到家中,禀明母亲,便去祝家庄求亲。

再说祝英台,她回到家中,父亲从病榻坐起身:“英台,父亲催你回家,一来因为你爹娘身体有病;二来你已到了出嫁的年纪——我为你订了一门好亲事,只等你回来就成亲。这三年,你读书明理,出嫁后再不得任性胡为。”

听了这话,祝英台顿时感觉晴天霹雳:“爹爹,你,你把女儿许配何人?”

“我为你选择的好夫君,是马太守的好儿郎马文才。”

“爹爹,你把这门亲事退了吧!”

“什么?马太守家有钱有势,难道还配不上你?”

“爹爹,这三年来,英台与同窗梁山伯情深似海,已经请师母做媒,定了终身。我不能再与别的男子结为夫妇。”

祝员外一听,“啪”一声拍烂了书桌:“我容你出外读书,你竟与外头男子私定终身,你与马家的婚事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绝不能退婚。从今日起,你乖乖在闺中待嫁,再不得出门半步。”

祝员外十分愤怒,他把祝英台关在家里,让人日夜看守,再不许她出门了。

到了七夕节,梁山伯来到祝家庄,可是祝员外对他说:“英台其实是我家女儿,不是男子。男女授授不亲,你们两人不便相见!”

梁山伯急了:“我与英台同窗共读,三年来亲如兄弟,分别后我才得知英台是女儿身,师母为我俩做媒,嘱咐我早日来祝家庄,向祝伯父提亲。”

祝员外告诉他:“我已将女儿许配马家了,英台马上就要出嫁。你回家去,另寻佳偶吧!”

梁山伯走到祝家门外,又抬头去看祝家的楼台,却看见英台身穿女子的衣裙,正站在阁楼上,流着泪望着他。

两个人一个在阁楼上,一个在墙跟下,只是相对望着流眼泪,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梁山伯回到客栈,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他的心碎了,当晚感染了风寒,没过几天,病死了。

那店家可怜他,把他埋在路边的荒郊,为他造了一座土坟。

祝英台出嫁那天,她穿上红嫁衣,打扮得很漂亮,她坐在花轿上,心里想:“如果像蝴蝶一样,有一双翅膀就好了。如果能跟梁山伯一起,变成两只蝴蝶就好了。”

当花轿行到梁山伯的墓前,英台推开轿门,跳出轿子,她甩掉绣花鞋,赤脚朝墓前奔去。一时间,四下里风起云涌,大雨刷啦啦落下。等到祝英台跑到坟墓前,只听见“轰隆”一声巨响,坟墓裂开一道缝,祝英台从裂缝跳入墓中,坟墓马上合拢了。

过了一会儿,雨过天青,天上出现一道彩虹,坟墓里飞出来一对蝴蝶。

两只蝴蝶自由地飞,快活地飞,它们一会儿飞到花间,一会儿飞到湖上,无论飞到哪里,它们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29

在《水浒传》中,由于高俅父子的陷害,豹子头林冲在风雪之夜被逼上梁山,从此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而我的生活可以说与此有着几分相似。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看书,开始是漫画书、动画片书,后来是作文书,直到现在的的名著和史书。由于我酷爱读书,爸爸妈妈就给我买了许多书籍,我如获至宝。于是整天抱着书不松手,白天看,晚上看,被窝里看,甚至在厕所里也看。用妈妈的话讲,我是走火入魔了,所以常常在我如痴如醉尽情遨游在书海之中时把我拽出来,但我已因此戴上了厚厚的眼镜。

一日,妈妈在一本书中得知,说是胆汁可以明目,便去市场买来一个猪胆,让我喝里面的胆汁。我一见那鲜亮绿色的胆汁,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想逃之夭夭。可是被妈妈一把抓住,然后是一番大道理的狂轰乱炸,说得我是头晕目眩,但我绝对不同意!妈妈被我的态度气坏了,“你要是不吃的话以后就不许看书了!”对我来说,不看书毋宁死!为了我的挚爱,豁出去了,喝!

我端起那绿莹莹的胆汁,闭着眼睛喝了一口,还没咽下去就吐了出来,太苦啦!太难喝啦!可是老妈的坚决却不容置疑。于是我偷偷抓了一把白糖塞进嘴里,再去喝胆汁,这才硬挺着把胆汁勉强喝下去,但那种令人无法忍受的苦味还在口腔中回荡,久久不去。不过几次这样的煎熬之后,一查视力,度数果然下降了不少。

看来我们也要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哪怕是自认为行不通的事。有时被强迫的事也不全是坏事呀!

——伯兮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450字 篇30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祝员外有一个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唤名祝英台。祝英台渴望上学读书,向父母表达了读书的欲望,但古代女子无论如何也不能进学堂读书的,祝英台软硬兼施,更是提出了女扮男装,父母才勉强同意。

在杭州学堂里,祝英台结识了同宿舍的男同学梁山伯,梁山伯很有学问又彬彬有礼,他们一见如故,一同吃睡学习,结拜为兄弟后更是形影不离。

一晃三年过去了,学期已满,该下山回家了,离别时两人各怀心事,最后依依惜别。过了几个月,两人相见时,梁山伯发现祝英台竟然是是个女子,她不禁又喜又忧,回家后就生病了,他到祝家去求亲,祝员外一口回绝,他可看不起这穷书生,给女儿找了个大官的儿子马公子。自从被祝员外拒绝后,梁山伯就变得倒在床上起不来了,没多久就死了,埋在祝英台新婚必经的阳关大道旁。

新婚之际,祝英台却十分镇静,看上去并不那么悲痛,在大家的簇拥下盛装艳服上了轿,三声炮响,就鼓乐喧天地把轿给抬走了。

行至阳光大道旁,突然起了一阵狂风,飞沙走石,队伍就停下来了只见祝英台从轿上走出,脱下红妆红饰露出白衣素裙,在梁山伯坟前放声大哭,此时天上惊雷响起,大雨直泻,就在这时,祝英台一跃而下,进了坟墓。

天空渐渐恢复了平静,坟上飞出了两只白蝴蝶,双双成对飞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