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1篇

白求恩的往事

很多中国人是因为知道白求恩,才知道加拿大的,这是因为“老三篇”(^v^写的三篇短文,即《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曾有一段时间,中国人人都知道有个叫白求恩的加拿大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当国门敞开,他们开始有更多机会去加拿大看一看、转一转时,往往会特意跑到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小城,去看一眼白求恩的故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那座故居直到1976年加中建交,才被加拿大联邦政府开辟成纪念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前来这里凭吊、参观的几乎都是中国人,大多数普通加拿大人对这位享有国际声誉的同胞,并没有特别多的记忆。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尤其近10年来,加拿大人和中国人似乎都开始重新认识诺尔曼·白求恩,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中国,当1990年版加、中、法三国合拍电影《白求恩,一个英雄的成长》在3年后公映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上过“老三篇”的“白大夫”可谓一点也不“纯粹”,其50多年的生涯充满了复杂的色彩;在加拿大,当左翼和右翼、自由市场论者和福利国家论者、“北美主义者”和“全球主义者”一次又一次激辩,并不可避免地将白求恩的名字反复提及,当酷爱以数据、资料说服对手的加拿大人开始刨根问底,去探究这个名字熟悉、事迹陌生的同胞时,却同样惊讶地发现,白求恩对加拿大当代社会、生活竟产生过如此大、如此多的影响——而这一切居然同样被他的同胞疏忽和遗忘了。

正如2002年8月,白求恩铜像在其故居落成时,时任加拿大总督的伍冰枝所言,白求恩是个“需要被今天的人们重新认识”的历史人物,中国人是如此,加拿大人也是如此。

冒险的家族传统

白求恩的高祖父约翰·白求恩是苏格兰人,家族的族长,18世纪后半叶,他以牧师身份漂洋过海,来到北美,在蒙特利尔建立了当地首家苏格兰长老会。当时的蒙特利尔是法国殖民重镇,约翰·白求恩的选择充满了勇气和风险。

约翰·白求恩的儿子安格斯·白求恩,冒险精神比乃父更强,他年纪轻轻加入了当时垄断北美皮毛交易的西北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广袤的不毛之地探险、游历。

由此可见,富于冒险精神和不安现状,是白求恩家族的传统,诺尔曼·白求恩日后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一血脉的传承。

白求恩家族的第一个医生也叫诺尔曼·白求恩——本文传主的爷爷,和传主同名同姓。老诺尔曼是科班出身的医生,还在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学习,归国后参与创办了著名的“上加拿大医学院”,这所后来被并入多伦多圣三一学院的医学专门学府,是今天多伦多大学医学专业的前身之一。

然而冒险和医学的血脉,似乎差点在白求恩父亲一代断绝:他的父亲马尔科姆·白求恩是安大略省小镇格雷文赫斯特一名普普通通、但虔诚无比的牧师,忠实于工作和家庭,渴望平静的生活,对子女的管束也很严厉。小诺尔曼·白求恩是家中长子,自然受到最严格的教育。

白求恩自幼多才多艺,具有音乐和美术的才能,他喜欢科学,中学时成绩最好的专业是生物,初中毕业后,他报考了当时并不出名的安大略欧文桑德专上学院学医,这在一开始似乎并不足以证明他喜欢医学,因为有记载表明,他曾告诉朋友,当年做此选择,是因为这所学校费用低廉且课程宽松,可以边打工边深造,而当时他家庭经济状况拮据,负担不起诸如艺术之类更“奢侈”的专业学习费用。但也有传闻称,白求恩从小就对解剖和骨骼结构兴趣盎然,并在8岁时宣布放弃原本的复名“亨利·诺尔曼”,而选择和祖父一样的“诺尔曼”,并将祖父的医生铭牌挂在自己卧室门口,表示继承祖父衣钵的决心。孰是孰非(或两种传说都是真的),就不得而知了。

在学习期间,白求恩是个勤奋的打工者,他当过伐木工、小学代课老师、轮船锅炉工、消防员、餐厅侍应生和报社记者。但1909年,即他从专上学院毕业后的第三年,他作出的一个抉择表明,自己的确遗传了祖父的血脉:他在攒够学费后,报考了多伦多大学胸外科专业,这正是老诺尔曼·白求恩参与创建的学府。

从浪子到“纯粹的人”

许多记载都称,白求恩在青年时代作风不羁,尤其在一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在欧洲迷失自我,并放浪形骸,曾吸食^v^叶,并沉湎于酒精和女伴之间。

他在1923年底赴苏格兰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认识了后来的妻子弗朗西斯·坎贝尔·彭妮,两人在次年春天匆匆结婚,并双双奔赴欧洲度蜜月。但婚后两人的良好关系很快破裂,有记载称,一文不名的白求恩在欧洲主要依靠妻子遗产度日,但他在任性中几乎耗尽这笔本就不多的钱,最后不得不在1924年底回到北美行医。

他第一次和弗朗西斯离婚,是因为自己的肺结核病,并由白求恩主动提出,但真正的原因,却是两人间关系早已破裂。离婚期间两人频繁通信,关系有所修复,康复后两人于1929年复婚,但二人间的关系不久后便再度破裂,1933年两人再度离异。

弗朗西斯是个注重生活和家庭情趣的人,而白求恩多才多艺,风度翩翩,正因为此她当初才为之倾倒。但婚后白求恩却沉湎于工作,复婚后更将热情倾注于“做穷人的医生”和推动建立全民医保方面,而对于这些,弗朗西斯并不能理解,她曾多次坦言,不明白白求恩何以对这一切着迷。在这种情况下,两个不再能互相欣赏的人,自然难以继续共同生活下去。

许多记载都显示,不论是婚姻维持期间,还是在西班牙期间,白求恩都继续保持着一些浪子习性:酗酒、和许多女性^v^,等等,他似乎有一些不尊重女性,经常肆无忌惮地用粗俗语言开熟悉女性的玩笑,但令人奇怪的是,对于陌生人或病人,他的态度却总是既亲切又庄严。这种“越熟越不客气”似乎是白求恩性格中一个鲜明特点,即便在生命最后阶段,他在晋察冀工作时,也曾因对下属过于粗暴严厉而做过自我批评。

不知是西班牙的血,还是日寇的暴行唤醒了他,总之自他踏上中国土地后,所有和浪子沾边的纪录都消失了,他成了一个严于律己、没有不良嗜好,主动拒绝特殊照顾的“纯粹的人”,曾经崇尚奢华的他不仅拒绝了汉口医疗部门的挽留,也谢绝了要他留在延安或五台山的好意,甚至因有人好心挽留他在延安工作而把一张椅子扔出窗户,最终他踏上了冀中前线,并在那里以“完人”的形象以身殉职。

值得一提的是,他和妻子弗朗西斯的关系始终藕断丝连,直到在中国他还给弗朗西斯写信,临终致^v^的信中,也提到“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我的离婚妻、蒙特利尔的弗朗西斯·坎贝尔夫人一笔生活费,我对她所负的责任很重,不能因没有钱而遗弃她”,信中称“请代致以我对她的歉意,并同时告诉她,我曾经很快乐”。

白求恩具有音乐、美术、文学等多方面的才能。他1935年秋曾在蒙特利尔举办过个人画展,并获得当地艺术家的好评;1937年7月,他把在西班牙前线写的诗《今晚的月色同样皎洁》发表在《加拿大论坛》杂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一时,成为他最具知名度的作品。在中国抗日前线,他还在工作之余创作长篇小说,可惜未及完成便殉职了。

在艺术领域,他同样信守“全民福利”理念,并尝试在蒙特利尔主办了专门为贫民孩子免费提供美术教育的“蒙特利尔儿童美术学校”,这所学校在他赴西班牙、中国后仍然委托志同道合者照顾,并在白求恩去世后坚持了相当长时间。

一些国内记载称,白求恩曾在青年学生时代搜集大量中国瓷器并借此发了一笔小财,值得指出的是,上世纪前半叶,加拿大人的确热衷于倒腾中国古董,尤其以在河南、河北、山西一带活动的加拿大人为最,他们中有的是传教士,有的是医生,有的既是传教士也是医生。但白求恩在当时还是个需要勤工俭学的穷学生,是没有财力和精力积攒据称多达400个以上的中国瓷器的。他的这些奢侈艺术收藏行为,多数发生在一战结束后,在欧洲滞留的那段“荒唐岁月”中。

从诊所走向社会

虽然婚姻失意,但白求恩的世界观似乎逐渐成形:1932年,他发表《肺结核治疗宜趁早》的论文,鲜明地提出“肺结核的根源不是病灶,而是贫穷”,此时整个北美正陷入空前大萧条,贫穷这个“肺结核的根源”不但无法根除,而且越来越严重,对此他苦闷不已,称“医生无法解决应由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解决的问题”。

1934年,他对前妻弗朗西斯说,医学“已走进死胡同”,因为原本应服务于全体人民健康的事业,如今却成为需要“随行就市的商品”,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普遍保护全民健康’的医学理念”。他表示,自己要放弃名医所享有的一切,“到人民中间去”,并呼吁改变整个医疗制度,建立覆盖全民的福利医疗。

他并非仅仅这样想,而是直接这样做。他跑到蒙特利尔失业者协会的办公室,宣布免费为穷人治病,正是通过这一渠道,他接触了共产主义者团体,并在1935年夏获得去苏联列宁格勒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的机会。

在苏联,他看到了“社会主义医疗制度”——全部免费和覆盖全员、由国家财政负担的福利医疗体制,并真心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医疗制度”,回国后他将自己所理解的“苏联式医疗保障体系”整理成文,在加拿大到处宣扬。

应该指出的是,大萧条时期和此后一段时间,是北美左翼思潮最风行的阶段,饱受大萧条痛苦的北美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对“苏联经济奇迹”产生强烈好感和好奇,甚至有相当多美国人自愿移居苏联,成为苏联公民,白求恩出于对全民医疗体制的向往,在那个年代产生那样的想法是很正常、很合时宜的,事实上当时邀请他演讲的北美机构纷至沓来。当然,白求恩的苏联之行实际是走马观花,加上他又是个主观色彩强烈的人,这个所谓“苏联医保模式”,与其说是现实,毋宁说是他本人理想的折射。

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2篇

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地来到中国,为抗日的伤员治病,自己却因为伤口感染而牺牲在异乡。他,就是中国^v^员白求恩,在抗日战争中救死扶伤的加拿大大夫。

1938年初,加拿大大夫白求恩到中国来了。他冒着生命危险,为前线的伤员治病。哪里有伤员,哪里就有白求恩的身影。有一次,他在一座小庙里给一位伤员动手术。就在这时,^v^的炮弹即将打到门前。他无论如何也不肯转移,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就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们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白求恩细心治疗每一位伤员,最后自己却因伤口感染而牺牲在了中国······

白求恩的精神多么高尚啊!为了中国人民,他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用“毫不利己 专门利人”来形容白求恩,真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白求恩不顾自己的生命,为抗日的伤员治病,这在外国人甚至中国人中,都是十分难得可贵的。他加入了^v^后,全心全意为^v^服务。我们也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长大以后也要一心为国家、为人民服务。

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3篇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v^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v^,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v^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一天晚饭后,白求恩的爸爸妈妈给几个孩子讲起了爷爷如何钻研医术,制造医疗器械,为穷人治病的故事,白求恩听得非常入神。他一边听一边问这问那。 故事讲完了,大家又做起了游戏,可是,爸爸妈妈忽然发现白求恩不见了,只听从楼上传来“丁丁当当”的敲打声。妈妈喊道:“好孩子,别在楼上胡闹,赶快下来和大家一起做游戏!” 白求恩仍然没有下楼。 过了一会儿,白求恩满头大汗在楼梯上很不高兴的对爸爸妈妈说:“我没有胡闹,我正在像爷爷那样制作一件医疗器械,请你们不要再打扰我!” 白求恩说完了,刚往楼上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非常严肃地说:“从今以后,你们要叫我亨利·诺尔曼·白求恩!” 这是爷爷的名字。姐姐听了说:“你怎么能叫爷爷的名字呢?” 白求恩理直气壮地说:“我要做一个爷爷那样的好医生,当然要叫爷爷的名字了。” 妈妈听了笑出了声,爸爸却把白求恩抱起来对他说:“你要做爷爷那样的好医生,只叫他的名字是不够的,主要是学习爷爷钻研医学的精神,你必须从学习基本的医学知识入手。” 小白求恩瞪着一双大眼睛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基本的……医学……知识?” 爸爸耐心地对白求恩解释说:“比如,解剖!学医就得知道动物的骨骼构造……这就是基本的。” 从此,小白求恩记住了,“学医,要学基本的,解剖,是基本的。”每天放了学,他就一头钻进自己小小的卧室,干什么呢?解剖苍蝇,解剖螳螂,解剖鸡骨……卧室成了他的研究中心,凡是能捉到的小动物,他都要解剖解剖。 一天下午,妈妈回家的时候,远远的就闻见一股刺鼻的焦糊味,心想,这是哪家做饭烧糊了锅?没想到,这刺鼻的糊味却来自自家的厨房。 妈妈跑进厨房,吃惊的看到灶膛里火还在着着,锅里的水已经烧干了,更让妈妈吃惊地是,她家那只小狗的皮肉在锅里冒着青烟,小白求恩正在案板上聚精会神地摆弄、拼凑着一堆小狗的骨头。厨房里乌烟瘴气,糊味刺鼻。妈妈这才明白,小白求恩在解剖小狗,研究狗的骨骼。 妈妈迅速打开窗子,飞快的用水浇灭了火。可小白求恩一直没有发现妈妈走了进来。 小白求恩发现妈妈生气了,还不理解,说道:“妈妈,你干吗这样用眼睛瞪着我?难道我做错了什么事?” 妈妈指着锅里被烧得焦糊的小狗说:“锅烧干了,小狗被你弄死了,屋里还弄得污七八糟,妈妈能不生气吗?” 小白求恩若无其事地举着两只小手,笑嘻嘻的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我要像爷爷那样做一名出色的医生。爸爸告诉我,要从基本的知识学起,比如解剖。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我心爱的小狗做实验,小狗死了,我也很伤心。” 小白求恩见妈妈还在生气,又说道:“妈妈,我已经说过对不起了,您还在生气。”他攥着妈妈的双手,做了一个鬼脸,撒娇的说:“妈妈,您只知道生气,您就不同情您的儿子吗?您看,您的儿子的试验条件多差啊!” 白求恩的话把妈妈逗笑了。妈妈用手指戳了一下白求恩的头,无可奈何地说:“你这个小淘气包,我拿你真没办法。” 这件事情发生在白求恩8岁那年。他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像爷爷那样的好医生。20年后,白求恩不仅成了一位好医生,还成为一个为劳苦大众解除痛苦,毕生为共产主义而献身的伟大的共产主义者。 ------------ 白求恩到达前线后不久,^v^亲自给^v^发电报,指示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白求恩当即给^v^写了一封信:“敬爱的^v^主席,来电敬复如下:我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 白求恩的战友、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副院长张业胜解释说,在1938年抗日战争初期,这100元津贴还是不少的。当时八路军官兵一律实行供给制,发给每人每月的津贴费最低是1元,最高是5元。但卫生技术人员的津贴费比军政人员多一倍,当然都是晋察冀边区票。 ------------ 纪念馆里陈列着几件形状各异的铁制或木制的医用器具,这些都是白求恩的发明。 铁制“助理医生”:做一次胸腔手术,需要3-4个助理医生。战争时期由于人力有限,白求恩就发明了铁制“助理医生”。这种铁制的装置像一个架子,可以固定在手术台上,利用机械扳手的原理,把人的肋骨辅助翻开,这样可以节省1-2名助理医生。 肋骨剪:这是白求恩修鞋时产生的灵感。有一次白求恩去修鞋,鞋匠完成最后一道工序时,不用把鞋翻开,就能把剪子伸进去把里面的线剪断。白求恩想,要是能把这把剪子用在手术中,就不需要把胸腔翻开,再剪缝合线或是肋骨,只要用手摸到了,用剪刀“咔”的一下就能剪断。于是,肋骨剪诞生了。 “卢沟桥”药驮子:游击战的特点是忽东忽西,但医院的药械装备不方便搬动,不能很好地适应战争的需要。1939年,白求恩带领医疗队到了河北冀中。时值春耕时节,河北农民用毛驴向耕地送粪的粪驮子又好装又好卸,引起了白求恩的兴趣。白求恩马上联想到可以用粪驮子的原理,做一副箱子,放在驴背上搬运药械。 白求恩发明的这副药驮子正好可以放下一套手术器械,取下后放在地上,上面放一块门板就是手术台,非常方便。一天清晨,白求恩听到民兵们在唱“卢沟桥”小曲,觉得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于是就给他的药驮子取名叫“卢沟桥”。这种药驮子一直用到解放战争,进了大城市。药驮子的原件现保存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2

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4篇

1938年初,加拿大著名的胸外科专家白求恩大夫到中国来了。他不仅带来了大批药品、显微镜、X光镜和一套手术器械,最可宝贵的是,他带来了高超的医疗技术,惊人的组织能力和对中国革命战争事业的无限的热忱。

他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方医院后,第一周内就检查了520个伤病员,他们大部分是在平型关战斗中负伤的。第二周白求恩大夫就开始施行手术。四个星期的连续工作,使147个伤病员很快又带着健康的身体回到前线。

从此,哪里有伤员,白求恩大夫就出现在哪里。在晋察冀的一次战斗中,他曾经连续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动了手术。他的手术台,曾经安在离前线五里地的村中小庙里,大炮和机关枪在平原上咆哮着,敌人的炮弹落在手术室后面,爆炸开来,震得小庙上的瓦片格格地响。白求恩大夫却在小庙里紧张地动着手术。他不肯转移,他说:“离火线远了,伤员到达的时间会延长,死亡率就会增高。战士在火线上都不怕危险,我们怕什么危险?”两天两夜,他一直在手术台上工作着,直到战斗结束。

为了保住伤员的性命,白求恩大夫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中国战士。他愉快地称自己是万能输血者,因为他是O型血。他还拿出自己带来的荷兰纯牛乳,亲自到厨房煮牛奶,烤馒头片,端到重伤员面前。看着他们贪婪地吃下去,微笑浮在白求恩的脸上。

一次,给一个头部中弹后引起感染的伤员做手术,匆忙之中,他竟忘记戴橡皮手套。切开头颅后,白求恩大夫赤手伸进去,用原已发炎的左手指去摸碎骨,摸到一片,像是考古学家突然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甲骨文似的喜悦,他立即取出放在盘里,旋即又用手指伸进去摸。白求恩大夫的心只注意着伤员,为摸出的一片片碎骨的喜悦情绪占有了。他总是得意地说:“又是一片!要是戴手套就摸不到了。碎骨铁片取不出来,伤员是很难好的啊!”但是却不知,病员伤口里的细菌,也从白求恩大夫发炎手指的伤口处溜了进去,种下了导致他生命垂危的毒种。

白求恩大夫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战地外科医生。他除了做手术治疗之外,还亲自打字,画图,编写教材,给医务人员上课。他曾经在幽静的丛林中,给三百多学生上大课。他的讲台上放一个扩音机,身后挂着三大幅人体解剖图。他一边讲,一边指着图表。学生的海洋,鸦雀无声,埋头做笔记,静静地听着。白求恩大夫曾制定“五星期计划”,建立模范医院,作为示范来推动整个根据地的`医务工作。他说:“一个战地的外科医生,同时要是木匠、缝纫匠、铁匠和理发匠。”他自己用木匠工具几下子把木板锯断、刨平,做成靠背架,让手术后的伤员靠在上面使呼吸畅通。他一有空闲,就指挥木匠做大腿骨折牵引架、病人木床,铁匠做妥马式夹板和洋铁桶盆,锡匠打探针、镊子、钳子,分配裁缝做床单、褥子、枕头……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白求恩大夫贡献了自己的一切,他以此为己任,以此为快乐。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着河北完县神北村。这里驻扎着军区卫生学校。正在撰写《师野战医院组织与技术》一书的白求恩就住在学校隔壁。

肆虐的洪水冲走了房屋、树木、秩序和庄稼。白求恩心痛极了。他站在河边脱下衣服,想下河捞取水中的农具,几名老乡死死地把他们住说:^v^我们不让你冒险。^v^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1939年10月28,^v^冬季扫荡^v^的日寇疯狂抗日根据地。在涞源泉孙家庄,哨兵催促正在做手术的白求恩大夫赶快撤离。白求恩却说:^v^加快手术速度。^v^当时躺在手术床上的战士叫^v^士,大腿粉碎性骨折。白求恩为了与敌人抢时间,不慎刺破手指。他将手指伸进消 毒液中,浸泡了一下,坚持缝完最后一针才转移。10分钟后,敌人冲进村庄。

白求恩的手指发炎了,炎症一天天加重。11月1日,又抢救一名丹毒合并蜂窝组织炎的伤员吴明。这是外科一种烈性传染病,发炎的手指第二次受到细菌致命的感染。后来,在手指疼痛的折磨中,他又连续做了13台手术,并写下了治疗疟疾病的讲课提纲。

11月7日,白求恩病情迅速恶化,左肘关节下发生转移性脓疡,领导强迫白求恩向后方医院转移。当到达南太平地时,白求恩听到前言有枪声,便叫担架停下来,想到阵地看一看伤员。但此时他高烧已达40摄氏度,浑身瘫软。10日到达唐县黄石村,白求恩的病情已十分危险。大家很着急,白求恩却平静地说:^v^我得了脓败血症,没有办法了……请转告^v^,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解放,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诞生了……

11月12日清晨5点,白求恩大夫与世长辞,灵柩被秘密掩埋在村南青山秀水的狼山沟。

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5篇

1939年初,贺龙率120师主力从晋西北挺进冀中。为保障120师和冀中部队协同作战,^v^命令白求恩率医疗队跟随贺龙一起行动。白求恩和晋察冀军区^v^的18名同志一起,组成了“东征医疗队”,于1939年2月底,冒着危险,穿过平汉路敌人的封锁线,到达冀中军区司令部驻地,位于河间县(今河间市)和肃宁县之间的马湾村。吕正操司令员热情款待了医疗队一行。白求恩不等吃完饭,就要求立刻去工作。原来他在行军途中就把工作计划搞定了。冀中平原战斗的频繁和激烈是白求恩未曾料到的。他在日记中写道:“这里完全处在日军包围之中,任何一个方向离敌人都不超过15英里远。日军经常炮轰他们认为有军队的村子。而我们只能在空隙中穿行。”

很快,白求恩迎来了抵达冀中后的第一场大战斗。3月3日,日军对河间进行“扫荡”。八路军和日军从凌晨激战至黄昏,下来40多名重伤员。白求恩连续为19名伤员做了手术,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才上床休息。到了下午,大家才记起昨天是他49岁的生日。

4月下旬,齐会战斗开始后不久,白求恩率领东征医疗队,在缺少医疗器械和药品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把战地手术室建在了距离齐会只有3公里的屯庄真武小庙里。白求恩穿上手术衣,围上橡皮围裙,头上戴好小电池灯,又忘我地忙碌起来。突然,一颗炮弹在手术室的后面爆炸,震得庙宇瓦片咯咯作响。120师^v^曾育生部长劝白求恩转移到后方去做手术,白求恩却毫不在意地说:“前面有队伍,不要紧。做军医工作的,就要亲临前线。”在齐会战斗的三天三夜里,白求恩连续工作69个小时,在两个医生的协助下,共完成115例手术,创造了战地手术的世界纪录。齐会之战是八路军在冀中平原发动的最大规模的一次运动战和阵地战,被我军重重包围的日军多次突围未果。

齐会战斗最残酷的时候,716团3连连长徐志杰被抬了进来,他腹部中弹,肠隔膜动脉血管破裂肠子至少有十多处被弹片洞穿。白求恩立即为他实施了紧急手术。手术完,他拿出自己的木匠工具专门为徐连长制作了一副带靠背的担架。他把自带的炼乳喂给徐连长吃,把香烟点燃放在徐连长的嘴唇上。他守护这位年轻的八路军连长整整28天,徐志杰连长最终活了下来。伤员向后方转移的时候,徐连长拉着白求恩的衣角泪流不止,他哽咽地说:“我以后只有多杀几个鬼子来报答你!”

白求恩在冀中短短的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手术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经他救护治疗的伤员有1000多名,其中不少伤员像徐连长一样,是在死亡的边缘被抢救过来的。白求恩的动人事迹,在当时的部队传颂着,大大鼓舞了同志们的斗志。在战场上,同志们高喊:“冲啊!白大夫就在后边!”

白求恩在中国的故事100字 第6篇

1924年,白求恩身患肺结核,仍然顽强拼搏,发明了“人工气胸疗法”,并在自己的身上实验大获成功。其独创的胸外科医术在医学界享有盛名。

1931年夏,他和美国费城皮林父子公司签署了特许专利协议,后者负责全权制造和销售由白求恩发明、并以“白求恩器械”命名的外科手术器械——这类器械共有22种之多,这些器械在当时处于极为领先的地位。

1936年至1937年,他到西班牙作为支持国际反^v^志愿者投身西班牙内战。在此期间他创办了一个移动的伤员急救系统,成了日后被广泛采用的移动军事外科医院的雏形。为了输血以抢救失血过多的伤员,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运输血液的方法,在医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937年,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4月经延安转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两年,他的牺牲精神、工作热忱、责任心均称模范,直至以身殉职。他的事迹受到中国人民的广泛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