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1篇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 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 相互帮助、 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

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败俱伤。我不计个人恩怨,处处让着廉将军,是从国家的利益着想啊。”听了这番话,大家都消了气,打消了告辞还乡的念头,反而更加尊敬蔺相如了。

后来,有人把蔺相如的话告诉了廉颇,廉颇大受感动,惭愧万分,觉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狭窄,实在对不起蔺相如,决心当面请罪。一天,他脱下战袍,赤身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的府第,“扑”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地对蔺相如说:“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见识浅薄,气量短小,没想到您对我竟这么宽容大量,我实在无脸见您,请您用力责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愿。”蔺相如见到这情景,急忙扶起廉颇,两人紧抱在一起。从此两人消除了隔阂,加强了团结,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强大的秦国更加不敢轻易地侵犯赵国了。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2篇

篇一:心平气和的刘铭传

清廷派驻*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的大功臣,*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曾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曾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曾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曾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总督。

没有耐*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篇二: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二程是洛阳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学家。二程学说,后来为朱熹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杨时、游酢,向二程求学,非常恭敬。杨游二人,原先以程颢为师,程颢去世后,他们都已四十岁,而且已考上了进士,然而他们还要去找程颐继续求学。故事就发生在他们初次到嵩阳书院,登门拜见程颐的那天。

相传,一日杨时、游酢,来到嵩阳书院拜见程颐,正遇上这位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程颐明知有两个客人来了,他欲不言不动,不予理睬。杨、游二人怕打扰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肃然待立,一声不吭等候他睁开眼来。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颐才如梦初醒,见了杨、游,装作一惊说道:“啊!啊!贤辈早在此呼!”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还在这儿没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一天,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下起雪来。门外积雪,有一尺多深。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篇三:千里送鹅毛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

篇四:孔融让梨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礼仪,并且从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做到,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常识。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3篇

1、懂礼貌的粉粉兔的故事

粉粉兔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它。

一天,粉粉兔和蓝蓝熊来到草地上踢毽子,突然,粉粉兔一不小心把毽子踢到了蓝蓝熊的脑袋上,它忙说:“啊!对不起啊,真是对不起!”

蓝蓝熊摸了摸脑袋,说:“没关系没关系!”

它们又愉快的踢起了毽子,踢着踢着,粉粉兔又把毽子踢到了河里面,正在晒太阳的小乌龟见了,游下河,帮粉粉兔捡来了毽子,粉粉兔和蓝蓝熊接过毽子,笑着说:“小乌龟,谢谢你哦!”

小乌龟也礼貌的回答:“小事一桩,不用谢不用谢!”

粉粉兔又说:“我们邀请你来踢毽子好吗?”

小乌龟高兴的答应了,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踢毽子,快乐极了。

2、小猪家的邻居

猪爸爸、猪妈妈高高心心地带着猪宝宝搬进了新家。狐狸是小猪家的邻居。第一天,狐狸妈妈来到小猪家:“猪妈妈,你家有电吹风吗?借我用一下。”猪妈妈热情地说:“有啊!等一下,我去给你拿。”狐狸妈妈拿起电吹风就走。到了晚上,猪妈妈自己要用电吹风,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狐狸妈妈还没有还呢!

第二天,狐狸爸爸来到小猪家:“猪爸爸,你家有剃须刀吗?借我用一下。”猪爸爸热情地说:“有啊!等一下,我去给你拿。”狐狸爸爸拿起剃须刀就走。到了晚上,猪爸爸自己要用剃须刀,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狐狸爸爸还没有还呢!

第三天,小狐狸来到小猪家:“小猪,你家有奥特曼的碟片吗?借我看一下。”小猪热情地说:“有啊!等一下,我去给你拿。”小狐狸拿起碟片就走。到了晚上,小猪自己要看碟片,可怎么也找不到。原来小狐狸还没有还呢!

一天天过去了,小猪家借给狐狸家的东西越来越多。可狐狸一家总是忘记把东西还给小猪家。吓得猪爸爸、猪妈妈只好带着猪宝宝又搬家。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4篇

青蛙儿童睡前故事篇一:大嘴巴青蛙

呱呱呱,池塘里住着一只大嘴巴青蛙。

但是有一天晚上,它厌烦了——早餐吃苍蝇,晚餐吃苍蝇,一天到晚都吃苍蝇,真是受够啦!

“还有什么东西能吃吗?还有什么东西能尝尝鲜呢?”它一点主意也没有。于是……

呱呱呱,大嘴巴青蛙跳啊跳啊,在第一个转弯处,它碰见了一条带子。

原来这个并不是什么带子,而是食蚁兽的小舌头。在交流中,青蛙得知,食蚁兽是吃“蚂蚁”。

呱呱呱,大嘴巴青蛙跳啊跳啊,轻巧地穿过一片森林。它遇到了长颈鹿,并得知了长颈鹿的食物是“树叶”。

呱呱呱,大嘴巴青蛙撑着竹竿,翻过一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5篇

李泽楷是香港^v^李嘉诚的次子,33岁就跻身香港豪富之列。他注定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然而李嘉诚在教子方面很有见解,他说:“沙地里长出的树,要拔起它,你说有多难啊!” 李泽楷年幼时,李嘉诚常带他到报纸档口,看一个边卖报纸边做功课的小女孩,告诉他,像你有这样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你要好好利用,而不是挥霍。

星期天,李嘉诚又带儿子去乘电车。看到电车缓缓驶来,车站上长长的队伍就开始蠢蠢欲动,车还没有停稳,人们就蜂拥而上,年幼的李泽楷很快被挤了出去,李嘉诚没有理会儿子,自己挤上了车。当李泽楷望着父亲,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大家都要拼命地往上冲,往上挤,因为不挤不冲就坐不上车,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这样,有父亲的车可以坐。

八、九岁时,李嘉诚常常让两个儿子参加自己的董事会,稚气未脱的孩子怎么受得了冗长枯燥的会议,有时还会被大人们面红耳赤的争吵吓得哇哇大哭。而李嘉诚却对家人们说:“他们现在虽然年纪小不懂事,但是我想让他们从小就知道父辈创业的艰难,如果现在放松了对他们的早期教育,将来他们就成了只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

1.简短的礼仪小故事幼儿

2.古今中外感恩的小故事精选3篇

3.关于三只小猪盖房子的故事改编

4.数学家历史故事大全

5.经典励志感人故事

6.关于黄河的故事

年幼稚园小班下学期班级计划优秀篇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6篇

两个伙伴一起翻山越岭,到处游玩。他们相互间一天比一天更了解,越来越要好,两人就约定:同生死、共患难,绝不互相遗弃。

事隔不久,他们在一条偏僻的小道上遇到一只大熊。在这危险关头,一个伙伴飞快地跑向路旁的一棵小树,爬了上去。树很小,另一个伙伴不敢再冒险往上爬了。他一看,再无其他出路,只好马上躺在地上装死。这只饿慌了的大熊俯下身子用嘴巴拱拱他的脸,见没动静,也不呼吸,站起身来就走了。其实他早就吓不敢喘气儿,差点没了魂儿。大熊走开是因为它不吃死人。

直到大熊走远后,树上的伙伴才爬下来。他问这位朋友:“请告诉我,你躺在地上时,熊伏在你耳边讲了些什么?”“它给了我一些有益的忠告。”这个伙伴回答说:“对我最重要的忠告是:我应时时提防那些不忠实的朋友;哪怕是发现他有一点不可靠的地方,也应该尽快离开他。”说完,他毅然离开了他的伙伴,自管自地走了。

〖大道理〗患难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平时的相互吹捧只是朋友交往中的.表面现象,到了关键时刻,能够给予你帮助和坦诚的指出你错误的朋友才最值得深交。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7篇

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继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杨香扼虎救亲

杨香扼虎救亲是一个中华传统礼仪故事。

杨香是一个十四岁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亲杨丰到田间去收割庄稼。两人刚走到半路上,突然跃出一只大老虎,咬住杨香的父亲便往回跑。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但她临危不惧,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亲,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里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扑,可杨香硬不松手,老虎渐渐元气大泄,磨着牙齿,终于断了气。杨香的父亲终于脱离了险境,免于老虎的伤害。

后人为赞扬杨香写文记曰:杨香,年十四岁。随父丰往田中获粟,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程门立雪

杨时(1053年-1135年)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下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之后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年-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之后,^v^程门立雪^v^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8篇

幼儿礼仪小故事1:孟母断机

传说孟子少时曾放松学习,孟母于是用刀割断正在织的绸,来教育孟子不可停学。汉代刘向所著的《列女传·母仪》中记载:“自孟子少时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其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而今废之,何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认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恩,遂成天下之名儒。”

幼儿礼仪小故事2:青出于蓝

《旬子·劝学》中记载:“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里的“蓝”,不是指蓝色,而是指蓝草,可作青色染料。后用“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强弩之末

指强弩所发之矢飞行已达末程,连轻薄的鲁缟也穿不破了。比喻势力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三国志·蜀志·诸

葛亮传》中有云:“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鲁缟,古代为山东鲁国的丝绸名产,为一种白色生绢,较薄。 废学如断织

汉代乐羊子中途停学,其妻引刀断织以劝戒夫君的故事。意思是学习半途而废,如同断织于机上。《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羊子外出求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费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反。” 红紫乱朱杂色乱正艳。比喻以异端乱正统,或邪说冒充真理。古人以朱为正色,红、紫为杂色,或称间色。《论语·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

幼儿礼仪教育的小故事 第9篇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仪态和仪式的统称。本文为大家整理了儿童礼仪小故事,仅供参考!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清廷派驻*的总督刘铭传,是建设*的大功臣,*的第一条铁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刘铭传的被任用,有一则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当李鸿章将刘铭传推荐给国藩时,还一起推荐了另外两个书生。国藩为了测验他们三人中谁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约他们在某个时间到曾府去面谈。可是到了约定的时刻,国藩却故意不出面,让他们在客厅中等候,暗中却仔细观察他们的态度。只见其他两位都显得很不耐烦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刘铭传一个人安安静静、心平气和地欣赏墙上的字画。后来国藩考问他们客厅中的字画,只有刘铭传一人答得出来。结果刘铭传被推荐为*总督。

没有耐*的人,必定缺乏坚毅持久、克服万难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么伟大的事业。我们希望将来能有所作为,首先便须磨炼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孔融(153—208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学创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据史书记载,孔融幼时不但非常聪明,而且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应该懂得谦让礼仪,并且从年幼的时候就应该做到,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常识。

“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发生在唐朝。当时,云南一少数民族的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路过沔阳河时,好心的缅伯高把天鹅从笼子里放出来,想给它洗个澡。不料,天鹅展翅飞向高空。缅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几根鹅毛。缅伯高急得顿足捶胸,号啕大哭。随从们劝他说:“已经飞走了,哭也没有用,还是想想补救的方法吧。”缅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到了长安,缅伯高拜见唐太宗,并献上礼物。唐太宗见是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便令人打开,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

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故事体现着送礼之人诚信的可贵美德。今天,人们用“千里送鹅毛”比喻送出的礼物单薄,但情意却异常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