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1

如上图所示,积累与运用主要考查本册语文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共计6题,48分,本套试卷中考试了字形,多音字,古诗背诵,句子缩写、转换句式、修辞赏析以及口语交际等。

这6道题偏重基础,难度都不大,第1题中“消融”的“融”字、“鹿”、“煤”几个字出错率较高。

第3题第(1)小题“光芒”写错,不容易被孩子看出。第(4)小题,“掩耳盗铃”用词不当,此处应该用“滥竽充数”的典故才对。

第4题第(1)小题——缩句,考查到主谓短语作宾语的情况,难度较大,应改为“老头儿看着小白猪变成小金猪。”因为孩子们平常做的题比这句容易,因此此题孩子们出错的也不少。

第(4)小题,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机,描述了海底世界各种奇妙的声音。此题有的孩子表述不准确。

第5题第(3)小题,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害怕剃头的小沙,认识了勤劳、聪明、勇敢的枣核,认识了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欣赏了变化多端的火烧云,见识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此题虽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孩子们写的词语和课文内容相贴近,老师就给了分。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2

三年级语文主要训练了动植物描写作文,描写人物作文、想象类作文、童话等,但没想到最后考了个写事作文。写事作文如果没有经过老师的点拔和作文训练,常常会写成“流水账”,这是孩子们失分原因所在。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3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4

今年语文真题卷总体特点就是题量特别大,仅阅读部分就出现三篇课外阅读,从文章到题目大约2000多字,再加上基础字词句及口语交际的积累和运用,整篇试卷下来少说也要3000多字,而考试时间只有60分钟。

中小学语文教材总编温儒敏曾说,语文改革要全面提高孩子阅读能力,高考语文考试要让15%的孩子做不完题,以此来倒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孩子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如今看来,从今年的语文考试题量大,时间短来看,似乎正印证了语文的改革的方向。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5

阅读理解部分选了三个文段,全都出自课外,而且篇幅较长,这是历年没有出现的现象。可见当地提高孩子阅读理解能力的决心。

虽然阅读题量大,但题的难度并不大,主要考查孩子们快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一篇阅读——《风寒感冒颗粒的说明书》和《雷声追闪电》都说明文,题目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只要孩子们静下来来将题目信息回扣到原文中就能联系上下文找到答案。

如《雷声追闪电》第4小题,为什么下雨天,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原原文倒数第二段,牛妈妈耐心地解释就是这个题的答案,只要把“闪电跑得和光一样快……比闪电速度慢88万倍”这句话,原封不动地抄在这题这里就可以了。

比较难的要属此题第2小题——“概括段意”,平时要引导孩子用简洁的话给文段概括段意,能力提高了这类题才好得分。

文段三《柳林风声》最难得分竟是第1小题——解释“七嘴八舌”,很多孩子很难准确解释该词,也找不到它的近义词“众说纷纭、议论纷纷”等。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6

春秋末年 ,范氏在逃亡的时候, 有个百姓得知他有一口钟,于是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口钟带走 ,这口钟实在是太重了,也不好背,这个愚人呢就想到一个办法 ,他找来个木槌咣当一敲,钟顿时发出很大的响声 。他怕别人听见, 过来与他抢夺 ,于是他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用双手捂了起来。这样别人就听不见了么?太荒谬了吧。

这则寓言故事,警示了我们,做任何事情不要自以为是,你想的别人未必想不到,你做的别人未必做不到 ,你说的别人未必说不到。总而言之,你做了别人肯定会知道。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7

春秋末年,晋国的智伯杀掉范氏,并把范氏家中的财物洗劫一空,但有一口大铜钟却遗漏在范氏家的院子里。

一天,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在范氏家附近闹逛,意外地发现了院子里的这口大钟。这可把他乐坏了。他心想:这口钟可是铜的呀!要是把它背走卖掉,一定能卖不少钱。于是他就想去背那口钟。但是,这口钟太篙重了,他用尽全身力气,也无法把它背走。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把钟砸碎了,分批拿回去。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在午夜时分,扛着一把大铁锤来到那口铜钟边。他举起大铁锤,用力砸了下去。^当--^铜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他吓了一跳。他想:这么洪亮的声音,别人不是都听到了吗?他们要是知道我在这里砸钟,一定会把我抓起来,那这口大钟也就要被别人夺走了。这下可把他愁坏了,他坐在地上,想了好一阵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想:我找块布把耳朵堵起来不就昕不见砸钟声了吗?我在这么近的地方都昕不见,别人在那么远的地方,肯定也听不见了。

于是,他撕下两块布塞在了耳朵里,然后抡起大锤试着砸了一下,果然听不到砸钟声了。他十分高兴,使劲地砸起米。

住在周围的人们昕到了钟声,都跑了过来。他们看见一个人正在使劲地砸钟,就问他怎么回事。那个人猛然看到这么多人,感到很奇怪,问道:^我都听不到砸钟声,你们怎么会听到呢?^

邻居们这时才看到他耳朵里塞着东西,明白了他的用意,忍不住大笑起来。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8

从前有个人很爱占便宜,为了得到别人的东西,还去偷。有一天,他路过一家人门前,发现门前挂着一个漂亮的铃铛。他很想要那个铃铛,可是,怎样才能拿到呢?直接去取吧,铃铛就会发出声响,别人就会发现了。

他想了又想,都没有想出一个好办法,怎么办呢?最后,他终于想了个好办法,把耳朵塞住,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他觉得自己很聪明,想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于是当天晚上,他用棉花塞住耳朵,来取铃铛。当他的手一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主人马上把他抓了起来。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9

数学试卷题量不大,难度适中,时间为50分钟,全篇只有两个难点。

如下图所示:第一个难点出现在第二题第2小题——“贝贝从家出发去上学,先向东走100米,接着再向北走80米到学校,贝贝家在学校的东北方向。”——这句话的对错。如果孩子不切实画一画,想一想到底以谁为参照物看谁的方向,往往就会判断错方向。

第二个难点出在最后一题,如下图所示第六题第3题第(2)题,应选算出四周铺大理石墙面的面积,再统一成平方分米的单位,最后除以4求出需要多少块大理石。孩子要一要看清单位进行换算,二要看清大理石给的是面积而非边长。

总之,三年级语文题量大成今年考试新亮点,而孩子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量,阅读速度慢的话,孩子很难做完,同时作文也不按套路出牌,更加需要孩子课外多积累作文素材,多写不同题材的作文,而不应仅局限在课内单元训练上的作文。除此之外,数学难度虽不大,但难点同样拉开了学生之间的差距。

大家不妨让自己三年级的孩子做一做这套题,看看在规定时间内孩子水平如何。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10

【词义】掩:捂住。盗:盗窃。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

【用法】形容那种自己欺骗自己的愚蠢行为。

【出处】这则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典故】春秋末年,大将范吉射一家因被追杀,只好逃离晋国。一天,有个人在范家的门口发现了一口钟,很漂亮,于是便想要把它偷走。可是钟太重了,他根本不能背走它。过了一会儿,他想出了一个主意:钟不是太重吗?那就把它敲碎,一块一块地搬走不就行了吗?于是,他很得意地找来一个铁锤,用尽全身力气砸向大钟。“当——”,钟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响声。因为这钟是铜浇铸而成的,自然是一点也没破损。他又猛力砸了一下,钟仍然发出很大响声,只稍微晃了几下,完好无损。这时他突然意识到,如果再继续砸下去,这“当当”的声响被人听到,就偷不了钟了。他自以为聪明,又想出了个办法:捂住自己的耳朵再砸。他以为自己听不见就可以了。这则成语讽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愚蠢行为。由于在古时,钟和铃都是乐器,所以后人将“掩耳盗钟”演变为成语“掩耳盗铃”。八音古代的乐器是以制造的材质来归类,一共分为八类:金属乐器、石类乐器、丝弦乐器、竹类乐器、匏类乐器、土类乐器、革类乐器、木类乐器。古人将此八类乐器通称为“八音”。

成语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原词是掩耳盗钟。

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11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的寓意以及道理:

钟声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了形状。这则寓言故事虽然简短,但却形象而生动地阐明了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的。

掩耳盗铃的故事简短150字 篇12

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有趣的成语故事呢?每天一站,即刻出发!

前方到站:掩耳盗铃

典故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吕氏春秋·不苟论》

春秋时,晋国内乱,范氏家族被灭。有个人听说此事,急忙赶到范氏的大宅去,想趁乱浑水摸鱼。不过,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一片混乱中,他只找到了一口钟还能带走。他迫不及待地去背钟,可是那钟又大又高,沉甸甸的,不要说背了,连移动一下都不可能。

眼看快到手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他急得团团转。就在这时,他在墙角看见了一把铁锥,心里顿时有了主意,高兴地自语道:“真是天助我也。”

他忙不迭地用铁锥朝钟砸下去,想把大钟砸成碎块,然后再搬走。可是,大钟被砸,当然会发出巨响。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一定听不见,就放心大胆砸起钟来。

只不过,钟声当然还是被人听到了,不少人跑来,七手八脚地把钟搬走了,这个人最终空手而归。

释义

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是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设法掩盖。

发稿:烦烦

审稿: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