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篇1

就这样两人的爱情故事在80年代之前就戛然而止,撒哈拉这个港湾也成为了三毛再也不想来过的伤心之地。后来的三毛回到了台湾,开始了潜心的创作,她将自己和荷西的点点滴滴都整理成册,将自己过去经历都用笔墨记录下来,推出了我们看到的《撒哈拉的故事》。

也就是从这时起她在文坛开始崭露头角一直到后来的声名鹊起,无数人痛惜她和荷西的爱情它故事,也有无数人向往像她那样旅居生活。她的著作炙手可热,不但在文青间广为传播,甚至都已经远销大陆。

她成为了80年代最出名的女作家之一。不仅出版了好几本散文集,后来还尝试过写剧本、为歌曲填词,可以说在上个世纪文坛全面开花。可收获名和利的三毛真的开心吗?倒也不一定,失去了爱人她生活是索然无味,眼前纵然有再多的热闹都已经找不到可以分享的人了。

此后十几年里三毛一直都没有走出过丧夫之痛,她的内心迷茫牵挂,假使生活出现一点点的痛击也已然让她承受不住了。1991年三毛因子宫问题住院接受治疗,可两天之后她却在医院自缢身亡,终年47岁。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篇2

三毛说撒哈拉沙漠是她的第二故乡,她的梦中情人。这种情感是从什么时候埋下的种子?大概是小时候吧。

有一年,三毛翻看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发现了一篇介绍撒哈拉沙漠的文章,金黄美丽的沙漠一望无垠地展现在眼前,那么神秘,又那么诱人,藏在三毛心底的强烈情感忽然迸发出来,让她一下子生出了要去撒哈拉沙漠居住一两年的心思。

怀抱着心中浪漫的情结和乌托邦的美好想象,三毛毅然决然地来了。

三毛认为:

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式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在三毛笔下,撒哈拉是一幅凄美旷阔的空前绝后的风景:

我举目望去,无际的沙漠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地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血的红色,凄艳恐怖。

看到这样的语句,我们虽没到达撒哈拉,却有了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

从阁楼上的斜窗里看出去,山峦连绵成一道清清楚楚的棱线,在深蓝的苍穹下,也悄然睡去。

在撒哈拉沙漠里,看日出日落时一群群飞奔野羚羊的美景时,三毛的心才清净许多,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枯燥和艰苦。

在这样生动的语句中,我们和三毛同在,和她一起感受着撒哈拉沙漠奇崛的自然风光,和她一起感受着原始大沙漠的无穷魅力。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笑一尘缘。

撒哈拉不仅有高远的天空,有辽远的大地,有雄伟的沙山,有完整的骆驼头骨化石,有飞奔的野羚羊,还有一群愚昧不开化、可笑可怜又可气的撒哈拉威人。

我爸爸要吃饭了,我来拿刀叉。

这是邻居家的小男孩每次来三毛家的开场白。

如果你遇到这样天天来你家借刀叉的邻居,你会怎么样?

三毛在《芳邻》中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在医院做助手的沙哈拉威人由于受到了文明的洗礼,不想再用手抓饭吃,所以,每天吃饭时就叫他的儿子来三毛家借刀叉。后来,三毛不胜其烦,干脆买了一套送给她,并叫他不许来了。可是过了两天,小男孩又出现在门口。

三毛(板着脸):怎么又来了?上次送给你的那套呢?

孩子:我妈妈说那套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现在我爸爸要吃饭。

三毛大吼:你爸爸要吃饭关我什么事?

小孩子吓得缩成一团,三毛心生恻隐,无奈只能再把刀叉借给他,毕竟吃饭是重要的事。

三毛笔下的沙哈拉威人可怜又可爱,栩栩如生,如站立在眼前,让我们失笑的同时,也不由地同情三毛,感受到她的宽厚、忍让和母性情怀。

除了这个借刀叉的撒哈拉文明人,沙漠里有的是奇葩邻居,有想把骆驼放三毛家冰箱的,还有借了红药水涂红脸和手跳舞的,还有穿走三毛的内衣裤的,最可气是,啃了三毛辛苦一年才种出的盆景的25片叶子的邻居家的羊,这件事让三毛愤怒至极,甚而至于第一次对沙漠生活泄气以至于流泪了。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和文明程度的高低,撒哈拉威人有很多落后的观念和习惯让现代人三毛不能认同。

《娃娃新娘》中,提到当地女孩是不知道自己几岁的,婚姻完全有父母决定,并且还要经由外人告诉新娘结婚对象和日期。迎亲全过程都在打抢中进行,拼命打的才是好女子,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承受这一切的新娘只是一个10岁的小孩子而已。

《沙漠观浴记》中,写到撒哈拉威人的洗澡要用小石片刮,因为物以稀为贵,在沙漠里水极为稀少因而显得弥足珍贵,当地人四五年甚至十几年才洗一次澡。

对此,三毛深感很好奇,特地花钱去当地澡堂查探究竟。

我看见每一个女人都用一片小石头沾着水,在刮自己身体,每刮一下,身上就出现一条黑黑的浆汁的污垢,他们不用肥皂,也不太用水,要刮得全身的脏都松了,才用水冲。

这种景象对一个每天都洗澡的三毛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没想到还有更匪夷所思的事情,澡堂老板娘说,本地人不仅要洗身体外面,还要洗里面,一边说,她一边用手做着把肠子拽出来搓洗的动作。三毛更好奇了,于是约上荷西前往海边去看她们怎么洗里面。

去了之后,才知道所谓的洗里面就是用海水猛灌、清肠,然后排便,三毛和荷西看得目瞪口呆,又是吃惊又是好笑,当看到一个女人一边排便一边唱起歌,她终于忍不住大笑出声,差一点被人抓住。

在现代人眼里,撒哈拉沙漠自然环境恶劣、物质资料匮乏、基础设施奇缺,撒哈拉威人愚昧落后的,肮脏邋遢,而且思想迂腐未开化,根本无法交往,但是在三毛笔下,这里却成了一个风趣幽默的生活所在,满满的异域风情,而且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自成一体。

在这个远离人类文明的世外荒漠,三毛和荷西组建的一个小家庭在一群土著中活得有滋有味、五光十色,反而更突显了中国的特色。

在一群非我族类的撒哈拉威人中间,三毛的中国人身份被凸显。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篇3

有了爱人陪伴,三毛的前行的步履愈发得不停。两人于1973年来到西属撒哈拉沙漠,这里是西班牙的最南端,是广袤无垠的大沙漠,同时也充满着沙哈拉威民族风情。在外人眼里这里也许并不是一个宜居之地,可在三毛眼中她第一眼便相中这里。

这里的自由和开阔让他精神得到释放,童年自闭和创伤仿佛一扫而光。更重要此时自己身边还有个最爱自己的人,能和他在一起,哪里不是鱼米之乡呢?

在经历辍学之后,这是三毛第二次做的最冲动的决定:在家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她拉上荷西在当地注册结婚,并且决定在此定居。从此,撒哈拉沙漠也成为他们幸福的归属。

看得出来身在撒哈拉的三毛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刻,因为在她笔下的撒哈拉沙漠是多么有魅力,可实际上这里风沙、严寒甚至缺水,很多本地年轻人都在纷纷的移居外省,可唯有三毛与荷西却对这里情有独钟。

更要命的两人的生活条件是异常艰苦的。撒哈拉地带本就经济不发达,生活物资相当匮乏,再加上三毛是没有固定收入的,所以两人的生活简直就是在苦中作乐。一开始两人是搭着帐篷住在沙漠区,但是出一趟远门后帐篷就被人偷了,连帐钉都被人拔了。

后来他们只能在附近小镇的落脚,因为贪图便宜把家安在一个垃圾房的旁边。现在想想,这样打开门就满眼的垃圾、推开窗就是臭气熏天的日子该怎么活啊?

可三毛却乐此不疲。她从小就有个爱好,喜欢手工自制,常常会用家里废旧布料给自己缝制洋娃娃。

如今住在垃圾堆旁就更加勾起她这样的兴趣,反正两人家里也是家徒四壁,什么硬件软件都没有。于是三毛就常常盯着那堆垃圾,凡是看到自己用得着、有得用全都捡回去修修补补接着用。由于太喜欢这种变废为宝的感觉,两人的日用品竟然全都靠捡拾而来。

这一点在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中也偶有提到,可她并没有半分的羞愧或者抱怨,反而是乐在其中。或许她这才是逃离家乡、逃离世俗眼光而选择真真自在而活的目的吧。

而两人的温饱也无非是靠着荷西做水下工程师的收入能维持而已。两人过得形同乞丐,却依然甘之如饴。或许像三毛这样的女子从来追求不是物质基础,而是精神安慰。

那些年的三毛真的什么都没有,吃的穿的都是一再的将就,穷得只剩下爱情了。大概也唯有荷西愿意陪她过这样的日子,愿意选择她做下的选择。

两人在撒哈拉沙漠一直生活了7年之久,没有固定的房屋、没有积蓄,这种半流浪的日子三毛被倍感幸福。如果不是1979年荷西因为意外过世,或许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还将继续。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篇4

书里记录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生活的点滴,沙漠总是虚无缥缈的,远处的沙丘仿佛就是流动的光彩。因为三毛心中有爱,她用浪漫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所以她的故事动人。哑奴中提到,给他金钱,是最低级的善举。从她对孩子的同情,到对父亲的同情,她的关心都显得有些笨拙,她给他们送布料、送食物,但看着哑奴被卖去放羊,又无能为力。哭泣的骆驼,已经接近他们撒哈拉生活的尾声,巴西里和沙伊达简直就像电视剧一般的情节,最后的惨... 书里记录了三毛和荷西在沙漠里生活的点滴,沙漠总是虚无缥缈的,远处的沙丘仿佛就是流动的光彩。因为三毛心中有爱,她用浪漫的目光注视着这片土地,所以她的故事动人。哑奴中提到,给他金钱,是最低级的善举。从她对孩子的同情,到对父亲的同情,她的关心都显得有些笨拙,她给他们送布料、送食物,但看着哑奴被卖去放羊,又无能为力。哭泣的骆驼,已经接近他们撒哈拉生活的尾声,巴西里和沙伊达简直就像电视剧一般的情节,最后的惨状叫人十分痛心。三毛来到撒哈拉,从最初的寂寞,到后来的不舍,她把那个破旧的小屋打扮得颇有烟火气,过年还挂着父母寄来的腊肉香肠,她开着车和荷西一起在荒漠里探险,三毛和荷西的故事自不必多说,没有人会怀疑,她确实在撒哈拉留下了一寸真挚的爱。看最后她和父母的通信,也羡慕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展开)

原来《死果》和《哭泣的骆驼》是不愿细读的两篇。最喜欢《哑奴》和《沙巴军曹》。《搭车客》也很有趣。

这是我看的也许是第一本三毛,它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的感受,叙事流畅而且平和,多少显得有些远离现实,但异域的文化也许本身就是如此。为了这次的旅行看了很多关于北非的书,深感那是一个拥有着完全不同文化的国度,令我又抵触又心驰神往,三毛的视角更多要深入而个人化,但她对撒哈拉的感情令人动容。

前半的幽默,后半的深刻,三毛总说沙漠的生活是寂寞的,可是在寂寞的生活也挡不住一颗灵动的心啊。这是我近期看过的,最有趣的灵魂。

年前恰好读过一小段,一下就被带回之前第一次读的状态——不受控制的读了好久好久。今天吧,正好又看见资源,当然是同样不受控制的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