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篇

一、成语基本信息

【成语】掩耳盗铃

【色彩】贬义

【拼音】yǎn ěr dào líng

【基本解释】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二、成语造句

1、这篇文章引用了“掩耳盗铃”这个典故,主题就更突出了。

2、事情已经清楚了,你还想掩耳盗铃?

3、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4、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5、你认为这样掩耳盗铃,就能骗别人吗?

6、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7、他干的是掩耳盗铃的蠢事。

8、妄想把不法行为合法化,只不过是掩耳盗铃把戏罢了。

9、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掩耳盗铃。

10、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课文《掩耳盗铃》的读后感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2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朗读、背诵这则寓言。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准备:

图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怳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铃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铃》。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铃”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3篇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下面一起读读《掩耳盗铃》的故事吧!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4篇

【汉字书写】:掩耳盗铃

【汉语注音】: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掩耳盗铃的意思】:掩:捂、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去偷铃铛,以为自已听不见别人也是听不见的。比喻自已欺骗自已,掩盖不了的事实真相却偏要去设法掩盖。

【掩耳盗铃的近义词】:掩目捕雀、弄巧成拙、自欺欺人;

【掩耳盗铃的反义词】:开诚布公;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小偷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他首先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娜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块搬回家。小偷找来一把大铁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这下糟了,这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非常害怕,不由自主地用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一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给捉住了。

【掩耳盗铃例句】

清.天花才子《快心编》第三回:“人一有了几个钱,便自然而然有那一种推三阻四、嫌好道歉、心上狠要、口说勿要、掩耳偷铃,放僵使诈的许多恶习气,真足惹人唾骂,豪爽人见之欲呕。”

闻一多《谨防_合法化》:“这种现象是*人民所不能忍受的。硬要_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事实的真相,每个人民心头是雪亮的。”

【掩耳盗铃造句】

那些崇尚奢侈品却又没有钱的人,用假货把自已包装起来,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真是让人可笑。

有些*部门采用禁言的手段来树立形象,结果导致民众与*矛盾的激化,这种掩耳盗铃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成语故事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5篇

今天我和妈妈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一个人看上了一户人家门上挂着的门铃,他想偷门上的铃,可是他左思右想,如果偷这个铃担心发响,就迟迟不敢动手。后来,他终于想出一个自认为比较好的办法,可以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不就听不到响了吗?然后,他就捂住自己的耳朵,去那户人家偷铃,手刚碰到铃,铃就响了,他被主人发现后,给抓住了。

这个人自以为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就听不到响声,就也以为,别人听到声响,这个人实在是太幼稚,太荒唐了!

所以我从这个故事中知道,这个人自作聪明,又想欺骗别人,又想掩盖事实的真相。最终呢自己欺骗自己。有些同学跟他一样,自己欺骗自己。但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不会写了。虽然,作业做好了,但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最后受欺骗的还是自己。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决不做掩耳盗铃的人。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6篇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用掩耳盗铃造句

1、掩耳盗铃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自食其果。

2、掩耳盗铃是一种看上去很聪明其实很愚昧的方法。

3、难道你不觉得你这样掩耳盗铃的听课是完全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吗?

4、不要再自欺欺人了,那样的话只会是掩耳盗铃。

5、做事情一定要诚恳,不要万事都是掩耳盗铃的。

6、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7、他光明正大,从不做掩耳盗铃的怪事。

8、就是因为你上次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掩耳盗铃导致了你这次考试没有及格。

9、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10、他这个人从来都不会做掩耳盗铃的.事情。

11、我们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一定要诚恳,要踏实,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12、如果你在这件事情上对我掩耳盗铃的我一定不会放过你的。

13、我们在做学问上一定不能掩耳盗铃,要的是实事求是。

14、你这样做,跟掩耳盗铃没什么分别。

15、你太愚蠢了,不要再做掩耳盗铃的事情了。

16、这件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的,实质上在掩耳盗铃。

17、你这种愚蠢的做法无疑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7篇

【掩耳盗铃的典故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掩耳盗铃的典故释义】掩:遮盖;盗:偷。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掩耳盗铃的历史典故】

从前,有一个人很愚蠢,还爱占小便宜。凡是他喜欢的东西,总是想尽办法弄到手,甚至是去偷也在所不惜。

有一次,他看见邻居门口新挂的铃铛十分惹人喜爱,这只铃铛做得十分精致,声音也很响亮,在很远的地方便能听见。于是,他动心了,他边走边想:怎样才能弄到手呢?最后他决定等到没人的时候,把它偷走。

他知道,只要用手去碰这个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铃铛一响,就会被人发现,那样就得不到铃铛了。该怎么办呢?他冥思苦想,始终也想不到一个好办法,他的一个朋友帮他出主意说:“只要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到铃声了吗?”听了这个主意,他大受启发,他想:只要把自己的.耳朵掩住,就听不见铃声了。于是,他自作聪明地用这个方法去偷铃铛。

一天晚上,他借着月光,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伸手摘铃铛,但是,铃铛挂得太高了,怎么也够不着,他只好扫兴地回去了。

第二天晚上,他带着凳子,又蹑手蹑脚地来到邻居家门前。他踩着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铃铛。谁知他刚碰到铃铛,铃铛就响了。铃声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众人纷纷披着衣服出来,想看个究竟。邻居走上前,当场抓住了偷铃铛的人。这个人看着大家奇怪地问:“我都把耳朵掩上了,你们怎么还听得见啊?”

【成长心语】

铃声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万物也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你闭上了眼睛就不复存在或者改变形状。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这是自欺欺人,终究会自食苦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你想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不要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想想别人看到你的举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已经决定要做的事情,至少应不损害别人的利益,才能被人接受。自欺欺人蒙住的只是你自己的双眼。唯有站得正、行得端,你才能成为一个不被人诟病的大写的“人”。

——掩耳盗铃是贬义词吗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8篇

从前,有一个小偷。他要偷一个铃铛,他想到如果他搬铃铛就会让别人听到。所以,他把自己的耳朵捂住,自己听不到声音,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样他偷走了这个铃铛。我也看见过这样的一件事。

有一次,我和妈妈到超市去买东西。在结账的时候,我看见一位叔叔从货架上拿了几块口香糖,偷偷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匆忙地离开了超市。他以为别人没看见他偷口香糖,其实我全看在眼里,况且,超市中不同区域都有录像监控,他的行为是逃不过监督人员的视线的。

他这种行为已经把自己引向错误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了犯罪。作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一个正直的人、诚实的人遵纪守法的人。这样社会就会和谐、安定、我们的国家就会发展。

我读完《掩耳盗铃》以后,知道了不要欺骗自己,还懂得了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人。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9篇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

寓言二则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人,其中男生37人,女生28人。学生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学习习惯比较好,基础扎实,大多数学生爱读书,作文水*提高比较快,但学生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困生比较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一定难度。

三、教学内容分析

由虚构浅显的小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经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课文包括两则寓言,每则寓言的题目都是一个成语,所以也是两个成语故事。

《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寓言先说那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写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马上被人发现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人们常用“掩耳盗铃”来比喻蠢人自己欺骗自己的行为。

《滥竽充数》讲的是战国时候,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乐队里充数,后来混不下去了,只好偷偷溜走。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才实学,混在行家里充数,蒙混度日的人。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才行。

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六、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课时

一、出示插图,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的有哪些人?他们在哪儿干什么?

生:图上画了两个人。

生:他们在一个大门口。

生:有一个人左手捂着自己的耳朵,右手伸手摸一个铃铛。

生:不对,老师,不是伸手去摸,他是想偷去。

师:对,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

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没想到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

五、阅读课文,由结果和课后第三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学习。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生:因为铃铛是有人碰它,它就会响的,古时代这样的铃铛就是用来做门铃用的。

生:他只捂了自己的耳朵,并没捂住别人的耳朵,别人当然听的见。

生:这个人真傻,他明明知道铃铛一碰就会响起来,他还想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他以为别人都听不到,这骗谁呀?只能骗自己。

生:他的想法真是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只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不可能听不见的。

六、联系实际讨论,明白寓言的道理。

1、 讨论: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学生小组讨论。

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2、 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第二课时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师:课前,老师先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段动画片,看完后请你有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播放动画片《滥竽充数》)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课件:滥竽充数)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0篇

我读了《掩耳盗铃》这个成语故事,明白了:掩耳盗铃是一个形容自欺欺人的词语。它叙说的`是:从前,有个人想去把邻居的铃铛偷走。他想:铃铛的声音只有耳朵才能听到,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了?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伸手去偷铃铛。谁知手一碰到铃铛就发出声音,结果被人抓住了。

生活中,我也有类似的问题。例如:有时侯做功课遇到有些题目不会做,我也会“掩耳盗铃”——看后面的答案,读后感《《掩耳盗铃》读后感300字》。这样看上去都会做了,其实并不是真的会做。既骗了老师又骗了家长。阅读了这篇寓言故事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都要想办法把他解决,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及时地问老师、同学、家长,直到弄懂为止。

这就是我最喜爱的小故事。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常告诫自己:不要犯“掩耳盗铃”的错误,做一个诚实的人,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1篇

今天,我读了成语故事《掩耳盗铃》。春秋时代,有个地方有一个很漂亮的大钟。有个人想把它盗走,他碰了一下大钟,发现有很大的声响传出。他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帽子戴在头上、并捂住耳朵。自言自语的说:“我听不见别人一定也听不见”。他就开始盗钟了,谁知他刚碰到钟,钟就响了。有人发现他想盗钟,就把他抓了起 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己骗自己。

掩耳盗铃读后感8

今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寓言故事。其中我最喜欢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自做聪明以为自己把耳朵堵上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去偷别人家的铃铛。结果被那家主人抓住了。

我们做事情要考虑全面,不要像偷铃铛的人那样结果,得到那样的下场 。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2篇

成语释义:

捂住耳朵偷铃。形容自己欺骗自己。掩:捂住。盗:盗窃。

来源追溯: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个小偷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小偷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 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成块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铁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心想这下糟了,这不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非常害怕,不由自主 地用双手使劲捂住自己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到钟声了吗?”

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他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学以致用:

一个人的成绩是实干出来的,而不是靠自己夸口夸出来的,千万别为了某种利益,去干掩耳盗铃的傻事,到头来落得个自欺欺人的下场。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3篇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故事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如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不研究,采取闭目塞听的态度的话,最终便会自食苦果。

成语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德语翻译】Der selbsttuschung

【泰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sjlvbedrgeri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关于掩耳盗铃教案4篇

关于掩耳盗铃教案4篇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4篇

教学目标:

1、理解故事的内容,并体会其中的道理。

2、学习“掩耳盗铃”的成语。

3、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4、表演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有一定的感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入

1、板书课题,回想以往学过哪些寓言故事,说一说。

2、这些寓言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点出学习寓言的目的。)

3、板书:掩耳盗铃 (解释“掩”和“盗”的意思)

二、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抓住偷铃人的心里的想法让学生找出句子,用“――”划出,并指导读出自以为聪明的语气,再结合偷铃人的想法提出问题。(生提问)

3、教师归纳出学生的问题:

(1)是什么让他想到捂住耳朵去头铃铛的?

(2)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3)从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四人小组带着问题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自学情况并从中悟出寓意

@结合课文出现的关联词“只要……就”、“刚……就”进行语言训练。

@从那个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表演课文,通过角色的互换再次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四人小组先排演,教师巡视指导,并挑选出较精彩的小组进行表演,最后采访扮演偷铃铛的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做得对不对或让观众评一评。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想一想,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看到、听到或自己做的类似《掩耳盗铃》的事例,说一说。

四、拓展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寓意深的故事,谁能把你*时听过或看过的寓言故事讲给大伙儿听听,一起分享一下呢?

板书设计:

29、寓言两则

掩耳盗铃

明知 只要……就……

可是 如果……就……

谁知 刚……就……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5篇

掩耳盗铃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欺骗别人,也不要欺骗自己。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偷,这个小偷很笨。一天,他想要偷别人的铃铛。可是,铃铛是挂在大门上的,而且只要一碰就会铛铛铛地响。怎么办呢?于是他想:我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见铃铛的声音了吗?这真是个好办法呀!

于是,晚上,他来到别人的大门前,把铃铛拿下来,铃铛开始铛铛铛地响,他怕别人听见,马上把自己的耳朵捂住,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了。可是他捂的是自己的耳朵,只有自己听不见,大家都听见了铛铛铛的声音,跑出来,把这个笨小偷抓住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6篇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主要讲一个盗贼,把自己的耳朵堵住去偷铃铛,结果他自己是没听到铃声,但却被主人发现了。

我觉得这个故事的盗贼就是自欺欺人,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

这样类似的事情,我也听爸爸说过——我的表哥在他父母要求吃鸡蛋等食物的时候,喜欢把食物扔掉,然后说自己吃掉了,结果他现在长得很瘦弱。

如果那时我在他身边,我就会告诉他——做人要诚实,不要欺骗父母,也不要欺骗自己。

我觉得在学习生活中也要做到诚实,错了就是错了,不懂就是不懂,千万不能有“掩耳盗铃”的言行。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7篇

有个人要偷一口钟。钟很大,他抱也抱不动,背也背不走。怎么办呢?他想不如把大钟砸碎了,把碎铜一块一块搬回家去,于是举起铁锤就砸。没想到大钟“当”地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他只怕让别人听见,急忙双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就听不见钟声了。

“掩耳盗铃”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盗”就是“偷”。故事说的“偷钟”,成语说的“偷铃”,意思是一样的。有人干了坏事,想尽办法遮盖,自以为遮盖得很巧妙,可是别人决不会不知道,这种想瞒过别人结果只是骗了自己的做法,可以说是“掩耳盗铃”。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8篇

《掩耳盗铃》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看到别人家的铃铛,就想偷,但是他害怕别人听到铃声就来抓自己,他就拿棉花球堵住自己的耳朵,他认为堵住自己的耳朵就可以让别人听不见铃声,结果他刚碰上铃铛,铃铛就响了,他就被人抓住了。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情,比如说有的同学在老师讲话的时候,他不认真听讲,却在下面偷偷和别人讲话,老师讲完话问:“大家听明白了吗?”他也和大家一样回答:“听明白了。”其实他什么都没听清楚,却不懂装懂,这是自欺欺人的行为,与《掩耳盗铃》一样,是不可取的行为。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19篇

掩耳盗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有的人对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掩耳盗铃的意思

掩耳盗铃: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掩耳盗铃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

词性:贬义词

近义词: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众所周知

示例:那件事情才过去了,竟然把人民的代表都打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不是_打的是谁打的?赶快去认错,赶快去赔礼才对。

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

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20篇

成语解释

【汉语释义】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

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掩:遮蔽,遮盖;盗:偷。[2]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欺欺人。

【语法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语】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义词语】众所周知

【押韵词语】肆意横行、相辅相成

【相关谜语】聆

【英文翻译】Plug one\'s ears while stealing a bell

【日文翻译】目を掩うて雀を捕う

【德语翻译】Der selbsttuschung

【泰语翻译】

【瑞典语翻译】sjlvbedrgeri

【韩语翻译】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成语辨析

【辨音】耳:不能读作“ér”。 铃:

不能读作“līng”。

【辨形】铃:不能写作“玲”。

【辨义】掩耳盗铃和“自欺欺人”,都有“自己欺骗自己”的意思。但掩耳盗铃专指“自己欺骗自己”,而“自欺欺人”除了“自己欺骗自己”以外,还有“欺骗别人”的意思。

成语示例

◎硬把_合法化了,只是掩耳盗铃的笨拙的把戏。(闻一多《谨防_合法化》)

◎你女朋友站在背后痴痴地笑,说你这叫掩耳盗铃。

◎个人主义严重的人;常常会干出掩耳盗铃的蠢事;这又有什么奇怪呢!

成语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②钟③者。欲负④而走⑤,则⑥钟大不可负;以⑦椎⑧毁之,钟况⑨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⑩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

注释:

①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得:得到。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负:背、驮。

⑤走:跑。

⑥则:但是。

⑦以:用。

⑧椎(chuí):槌子或棒子。

⑨“况”(huàng)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⑩遽(jù):急速地。

原词是掩耳盗钟。

释文:范氏灭亡了,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背不动;于是用槌子把钟砸碎,刚一砸,钟锽锽的响声很大。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耳朵紧紧捂住。他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别人就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相关故事

“成书不出姓名,以避近民之讥,此与掩耳盗铃之见何异?”——选自《答江德功书》寓故事

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掩耳盗铃的故事概括100字 第21篇

今天,我在《成语故事》里读了一个成语故事,故事的名字叫《掩耳盗铃》。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想偷钟,但是他搬不动。于是,他就把自己的耳朵捂起来去砸钟,他以为别人听不到,结果别人都听到了,把他捉住了。这个故事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读了这个成语故事,我觉得故事中的那个人很笨,很可笑,他认为自已的”小聪明“能骗得过别人,但结果却把自已给骗了。笑过别人之后,我想到了自己。其实生活中,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上课的时候有时会开小差。心里想:这么多人上课,老师也不会发现我,结果在写作业的时候就露陷了。

通过今天这篇成语故事的阅读,我懂得了一个道理:今后学习一定要认真,如果遇到困难,就要想办法把它解决了,千万不能不懂装懂。不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地思考,及时问老师、家长,直到弄懂为止,决不做自欺欺人的人。

——掩耳盗铃的成语故事 (菁选3篇)